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0 10:06:5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经典(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经典(10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研读重点段落,深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鉴赏作品的哲理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朴素纯美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作者有关生活哲理的提示。

  三、教与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个屈指可数的著名女作家中,冰心是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一个。她以朴素。流畅的笔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人情美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近冰心,再次聆听她亲切的呼吸。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举世为之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冰心著译作品: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春水》、《繁星》,儿童文学集《小桔灯》。另有《冰心著译选集》(三卷)、《冰心文集》(六卷)等。

  主要译作有:(叙)凯罗·纪伯伦《先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穆拉·安纳德《印度童话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5年),(印度)泰戈尔《吉檀迦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初版,1983年再版),《泰戈尔剧作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园丁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诗集》(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诗选》(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泰戈尔抒情诗选》(香港万里书店,1959年),《泰戈尔剧作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泰戈尔小说选》(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泰戈尔诗选》(《吉檀迦利》、《园丁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马亨德拉《马亨德拉诗抄》(合译,作家出版社,1966年),安东·布蒂吉格《燃灯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等。

  (四)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思考

  1、《霞》一文,选材上跨越了广阔的时空,表现在

  时间上———————— 空间上—————————

  2、文中说“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仔细揣摩这几句话,回答以下问题。

  (1)这句如何理解?(2)这两句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本文的神聚表现在全文处处围绕对人生的感悟上,且这种感情是不断深刻的。试以说明。

  4、<我的家在哪里?>中说:”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作者为何要在”家”前加”灵魂深处永久的”几个字?

  5、<我的家在哪里?>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认为她真的”一无所有”吗?为什么?

  板书

  <霞>

  眼见——————云翳—————————————霞光

  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所想——————痛苦—————————————快乐

  <我的家在哪里?>

  梦(迷惘的精神)—————————————寻找家

  走过甜酸苦辣的生命路途后,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现——————————————————————寻找灵魂永久的家

语文教案 篇2

  我的发现

  这是一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组词规律的练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两组词,虽一字之差,但词性和词意却大不相同。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引导发现时不必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述,学生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词语之间的关系即可。

  过程:

  1 读一读,辨一辨,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拓展延伸,加强积累。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

  饮水—()录音—()电影—() 会议—()

  日积月累

  这部分包括三项内容:“读读认认”、“我会填”和“我会读”。 其中“读读认认”是让学生巩固反义词,并通过反义词识字,加强积累。“我会填”是八个偏正式短语,要求学生在搭配词语中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对词语的意思,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我会读”目的是积累古诗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读读认认

  过程: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读不认识的字,仔细观察每组里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再读这些字,交流识字方法。

  3、采取多种游戏方式说反义词。

  4、拓展练习: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这样的反义词?

  我会填

  1、回忆所学课文,小组内交流,找出可以搭配的词语。

  2、全班交流,启发学生说说还可以填什么词语,鼓励大家发表不同意见。

  3、选择自己喜欢的短语说一句或几句话,教师鼓励创新。

  创设情景说话:风光秀丽的黄山_ ;川流不息的汽车

  我会读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歌。

  2、练习给诗配画:你觉得该画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看录像)

  3、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对读或表演读。

  4、欣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夸家乡”,是对本组专题的深化和延伸。可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也可以与展示活动同时进行。课前要让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自己通过观察、咨询或查阅资料,了解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物产、名人以及家乡近年来有哪些变化等等,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交际准备:

  学生搜集的关于家乡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把学生分成若干交际小组。

  过程建议:

  1.汇报展示、讨论交流。

  (1)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家乡的资料(文字、绘画、照片等)。同学间相互交流资料内容和获取经过。

  (2)把内容相近的归为一个组,互相交流,说说对对方资料的看法和感受。

  2.充分“对话”,夸夸家乡。

  (1)小组合作或派代表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向全班介绍自己眼中的家乡。其他组可向介绍者提问或作补充说明。

  (2)“导游”“推销员”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知道的情况,“游客”提问,“导游”“推销员”解答。

  3、写一写。

  (1)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口语交际中听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夸夸家乡的话写下来。也可以给自己画的画或照的照片配上一段话,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写话。

  (2)写好后读一读,再和同伴交流、分享。

  展示台

  本次“展示台”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内容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材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在词语接龙游戏中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二是展示自己收集的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教学时,可利用教材中学习伙伴的话激发学生展示的兴趣和愿望,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和学习成果。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词语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长。

  2.教师再选择两个词语让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做词语接龙游戏。如“生活”“美好”

  3.展示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开自己画的画。办一期夸家乡的专栏。

  4.展示、交流在《葡萄沟》一课后布置同学们准备的其他资料或学习成果。

  宽带网

  这次“宽带网”是对本组专题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展示了我国民族和行政区划的知识。其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二是让学生通过查阅地图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位置。

  1.演示部分民族图片或录像,创设情境:你知道画面上的人是哪个民族的吗?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民族的生活习惯,并说说是怎样了解到的。

  3.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你所在的省、市。

  4.从地图上找到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

  5.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个省在什么地方。

  6.欣赏《爱我中华》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3

  1.我来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我们小组把词语朗读给大家听。

  3.我来提出不懂的词语。

  4、我来书写展示,说说学到的偏旁部首。

  (四)当堂检测:我会写

  chūntiānxiǎocǎobùgǔ|íhuā

  ()()()()

  (五)板书设计

  识字1

  春雨芽布

  五、教学反思

  只有当学生发挥了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其特有的经验作为记忆的支柱形成联想,或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规律对形音义进行有意识记,才能比较牢固地建立起字形与音、义的联系,记忆的效果也才会好。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英雄气概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附板书:木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

  2、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3、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发现文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给予解释。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四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1、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②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③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④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A、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B、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奥尔良姑娘”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的机遇,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己一类的亡国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即。)

  ⑤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禁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五、布置作业

  描写家人团聚场面,字数300字。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谨慎机警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8册语文教案——8.将心比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收集爱心名言五、

  板书预设: 8*将心比心 阿姨 奶奶 母亲 护士 将心比心 人 人 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教案《8册语文教案——8.将心比心》。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5.学习第三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吗?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语文教案 篇6

  一、课题单元体验活动:地震来了会应对主备人

  通过视频的观看和材料的阅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震。通过人们应对地震时的不同方法与结果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防震、避震知识的重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开展知识竞赛,巩固防震、避震知识

  1.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宣布竞赛规则,组织大家积极参与竞赛。

  2.教师及时补充或讲解,促进学生对防震、 避震知识的了解与熟练掌握。

  3.小结各组比赛晴况,评出优胜小组。

  1.学生了解竞赛规则。

  2.小组进行竞赛。

  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是有效避震的关键。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既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对防震避震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使学生在竞赛中快速掌握新的避震如识。

  三、防震小演练

  同学们了解的防震、避震知识真不少!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让我们在防震演练中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避震知识的能力吧!

  1.教师宣读演练要求。

  2.先请个别同学按要求演练,再组织全班有效练习。

  创设地震中的各种情境,指导学生演练。

  (1)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家中玩耍。

  (2)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学校上课。

  (3)地震发生时,你正在公交车上。

  (4)地震发生时,你被困在屋里。

  活动形式:可以先指导后演练,也可以先演练后指导。

  活动方法:可以借助视频资料指导演练,也可以拍摄学生演练时的视频或照片,让学生对照所了解的地震中的自救自护方法进行反思和提高。

  3.活动结束后,评出 “防震演练小标兵” 。1.学生听要求。

  2.进行演练。

  3.学生交流。课前查找防震避震知识,课上开展防震避震知识竞赛都是为防震演练作准备的,而平时的演练又是为地震真正来临时有效应对作准备的。因此,本活动设计的重点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学会在地震来临时能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危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实践演练中掌握防震的方法与技能。

  四、学唱儿歌,掌握应对地震的方法

  1.地震的危害虽然很大,但大的地震往往有预兆。只要掌猩一定的方法和技能,科学地防震避震,地震来了也是可以应对的。儿歌《地震来了会应对》也给我们许多提醒,我们来学习学习吧!

  2,播放儿歌《地震来了会应对》 ,学生理解儿歌内容并学唱儿歌。

  地震虽然危险大,小朋友们别害怕。

  地震来了快开门,地动不能往外跑。

  枕头书包护头上,弯曲身体躲桌下。

  大震小震有间隔,抓住机会往外奔。

  万一被困别慌张,隔上一会敲敲墙,

  多寻淡水和食物,保存体力等救助。

  五、听儿歌。

  学唱儿歌。朗朗上口的儿歌,形象生动,包含了防震避震方法的一些要点,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六、板书设计单元体验活动:地震来了会应对

  七、作业设计

  搜集避震小常识,带来和同学们分享。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受“雨后”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说说“雨后”的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快乐”的情感。

  2.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口语训练。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现在谈起夏天,好象还有点遥远,但是通过刚才的聊天,我好象感受到了夏天的云,夏天的雨,夏天的花儿、鸟儿,夏天的孩子们……

  看……(播放课件)

  2.你看到了什么?追问:他在想什么?

  [点评:真实的情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到了夏天雨后。优美的课件及自由的想象,使学生一开始就兴奋起来。]

  过渡:花儿、鸟儿、大人、小孩都盼望着雨赶快停下,为什么呢?我们一起读一读冰心奶奶的《雨后》一文,就会有答案了。

  二、检查识字、读书情况(课件)。

  1.嫩绿——句子

  2.赤脚神仙——句子

  3.兴奋和骄傲——句子

  4.撅着——句子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读:“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下面,我们一起到雨后的广场去看一看吧!

  1.打开书,默读课文,读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2.在课文的哪些内容里,你感受到了这种雨后快乐?把你感受到的`快乐读给小组同学听。

  3.指名读。

  (二)指导朗读。

  1.小哥哥部分。

  (1)指导第二节。

  你听出什么了?

  追问:你玩过踩水游戏吗?你当时是什么心情?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溅起多高。

  (2)指导第三节。

  (出示句子)文中的“……”是什么意思?什么事情那么糟糕?

  你就是小哥哥,你怎么说这句话?

  学生评议:他的表情对不对?为什么?

  出示全节,自己体会读这一部分。——指名读

  (3)在雨后,小哥哥踩水、摔跤,玩得可真快乐!想不想分享小哥哥的快乐?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小妹妹部分。

  (1)小妹妹是否也感受到了哥哥的那种快乐?对于这种雨后的快乐她是怎样想的?

  (2)出示句子:“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3)你就是小妹妹,读出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评议。

  3.广场上。

  (1)指名读“广场”部分。

  (2)词语补充练习:快乐得好象————一样。

  (3)出示句子。脑海中加上你的想象读出这种快乐。指名读。

  4.雨后的广场是孩子们欢乐的海洋,我们一起用读书来分享这份快乐吧!

  四、想象创作

  1.过渡:雨停了,真好!孩子们尽情享受雨后踩水、摔跤的快乐。那么,我们刚才看到的小鸟、花儿和大人们又是怎样享受雨后的快乐呢?(课件)

  2.学生自由选择说。

  3.除了我们看到的,谁还在享受雨后的快乐呢?

  (1)小组交流。

  (2)指名说。

  五、作业

  感受了《雨后》这篇充满快乐的诗歌后,课下,你还想做些什么?

  六、总结

  快乐是无处不在的。不仅在雨后。在雪后,在风中,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在爸爸妈妈老师的关爱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快乐。那么,从现在起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做一个快乐的“我”。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第1课时

  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

  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第一自然段:坪坝(bà)绒球花傣(dǎi)族景颇(pō)族

  阿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绚丽多彩

  第三自然段: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狸

  第四自然段:凤尾竹摇晃(huàng)

  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巩固字、词,指导写词。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2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感情朗读,比赛背诵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布置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

  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及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你喜欢灰尘吗?为什么?看到“灰尘”一词,老师想起一句诗:“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读一读,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2、是啊!这就是灰尘,它散落在窗台桌面,污染环境;漂浮在空中,如影相传、传染疾病,所以人人都讨厌它。假如没有灰尘,这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假如没有灰尘)

  二、默读课文,印证设想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想: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是不是一样?有哪些异同点?

  2、学生交流。

  三、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并用“------”画出写灰尘的特点的句子,用“——— ”画出写灰尘作用的句子。

  2、同组同学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灰尘的特点 。(小)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灰尘的小?

  出示:“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读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什么?(灰尘的细小、极小、微小) 这句话是怎样写出灰尘的“小”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庞然大物”是什么意思?作者说哪些灰尘是“庞然大物”?拿看得到的灰尘和谁比?大的灰尘直径是小的灰尘直径的多少倍?这里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列数字、作比较)

  灰尘如此微小,让我们感到惊讶。让我们带着惊讶的情感读读这段话。 这段话介绍了灰尘的大小。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灰尘非常细小的特点。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更具体,真实地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增强可信度。

  (2)灰尘的作用

  灰尘虽然令人讨厌,但人类却离不开它。灰尘能——;灰尘能——;灰尘能——。

  灰尘的作用真不小!下面请同学们从第4—6自然段中任选一段,细细品读,用“因为大气中有了灰尘,所以————”这个句式来说说灰尘的作用,并想想课文是怎么说明灰尘这一作用的。

  4、通过学习,我们对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了解。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出示句式: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

  (1)填写课文内容。

  (2)读一读,说一说,你从这几句话中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是的,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没有灰尘,天空将只有单调的蔚蓝色;假如没有灰尘凝结成小水滴,就没有云雾、雨、雪来调节气候,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有了灰尘,才有气象万千的`美景。课文学到这里,你对灰尘有什么新的认识,想说点什么?

  5、灰尘的作用真神奇,难怪作者在文章的结尾用了一个感叹号。作者为什么要用感叹号?是讨厌灰尘吗?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最后一句。

  6、那么,作者开头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进行比较。

  7、是啊!小小的灰尘,有危害人们的一面,也有造福万物的一面。这叫什么?(事物的两面性)看来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两面性,被我们深恶痛绝的灰尘也有它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

  四、明白道理,拓展思维

  1、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来什么道理?

  2、从人们在生活中对待灰尘的的看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请举例说明。 如电视、网络、蛇毒

  4、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超市,选择练笔

  1、让学生继续以《假如没有灰尘》为题写下去,可以写生活中没有灰尘的益处,要求有科学或生活实践的依据。

  2、运用说明方法 仿写一种事物。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上法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要上的恰到好处不容易。目前,略读课文的处理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关上门,读读就得,上得过略;一种是敞开门,面面俱到,讲得过细。说实话这个分寸还真难把握。根据课程标准对略读课文的要求,我仔细地研究了教材,教学设计特点如下:

  1、紧紧围绕课文导读提出的学习目标,说说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在和同学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可以讨论、交流,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2、结合学生的汇报,弄懂灰尘的特点及作用,仔细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生自由畅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让学生开动大脑,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十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

  过程与方法: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哪儿吗?说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3、小组内读课文:互查读音。

  三、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

  1、出示图片:你看到北京的那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教师随即出示词语。)

  2、“读读记记”下面词语。

  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 风景优美 来来往往 高楼大厦 名胜古迹

  四、写字指导。

  1、分析字的结构。

  2、注重同偏旁的字。

  3、突出主笔的字:央、市、旁、城

  4、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

  五、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北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读出语气

  3、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自由读课文:

  北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2、有感情的读这句话,读出赞美的语气。

  二、朗读感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作者都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讨论得出:天安门:庄严、美丽,宽阔的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

  柏油马路:又宽又长,绿树成阴、鲜花盛开。

  立交桥:许多、有绿毯似的草坪、拼成图案的花坛,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读出立交桥的美)

  名胜古迹和公园、高楼大厦:许多、风景优美。

  3、教师小结。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实践活动。

  交流有关的北京变化的资料。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高效教案04-21

语文雷雨教案07-12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绿教案03-04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绝招》教案06-02

语文教案07-21

(精选)语文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