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通用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家访总结通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通用1
1.实证研究调查范围――厉山镇简介
随州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43所,在校学生34.83万人。小学学校总数200所,小学生总人数14.47万人,其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4.7万人,占所有小学生总数的32.5%(随州市教育局提供,数据截止20xx年底)。
厉山镇位于随州市西北郊,距市区20公里。厉山版图面积239.5平方公里,有6.2万亩耕地,1.55万亩水面,15万亩林场。其中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辖27个村(居)委会,总人口7.8万人,劳动力3万人。20xx年实现工企业总产值11亿元,农业总产值4.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86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100元。
2.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随州市厉山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1~6年级在读学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厉山镇4所小学总人数1938人,其中留守儿童553人,占所有儿童总数的29%。4所学校位置情况如下:厉山镇中心小学在厉山镇上,条件较好,人数众多,留守儿童总数较少。其他三所全在周边村子里,尤其是王岗中心小学,离镇区远,交通不便,条件不好,学生全部寄宿在学校,留守儿童比例较高。三河中心小学是调点,因其留守儿童众多,存在问题最大,全校286人,留守学生200人,占70%(所有数据来源于厉山镇各个学校提供,截止20xx年12月)。我们走访了全部4所学校的校长和部分老师,也走访了学校附近的各个村,发现农村7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其中务工者中30%是夫妻双双外出务工。打工赚得的劳务费是当地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大量人员长期外出务工,使当地百姓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在远离乡镇较远、自然条件相对艰苦的王岗等地,外出务工人员比例上升到88%。我们面向小学各个年级450名学生(包括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发放问卷调查表,收回425份。按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分类进行分析研究。
2.1农村儿童抽样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表3 农村儿童抽样样本基本特征
从表3可以看出,在抽样学生样本中,从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看,父亲单独外出打工比例最高,占27.9%,其次为父母同时外出打工,占12.3%,母亲单独外出打工比例最低,占9.8%,三类合计比例50.0%,说明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相对较高,若按此比例计算,全市约有7万名6~12岁农村留守儿童。
2.2农村留守儿童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表4 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样本基本特征
从表4可以看出,在随机抽取的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样本中,留守儿童平均年龄较低,为9.5岁。小学留守儿童比例较高,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可能还会呈现上升趋势。在监护方面,9.8%的留守儿童由父亲监护,15.7%的留守儿童由母亲监护,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监护的比例高达72.5%,说明隔代监护现象较为普遍。
2.3随州市外出农民工样本特征分析
表5 随州市外出农民工样本特征
从表5可以看出,在抽样外出农民工样本中,男性占72.6%,女性占27.4%,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36.2岁。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文化程度占23.6%,初中文化程度占43.0%,高中文化程度占30.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4%,说明外出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在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值方面,期望值高的占92.0%,期望值一般的.占6.8%,没有期望的占1.2%,说明绝大多数外出农民工对子女都抱有很高期望。从中可以看出,虽然绝大多数外出农民工对子女的学习都抱有较高期望,但是由于受到家庭条件的影响,随州市外出农民工对子女的年教育投资平均值为2612元,按照目前教育投资需求显然偏低。
2.4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样本特征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在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样本中,男性占47.0%,女性占53.0%,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监护人样本的平均年龄57.6岁。在文化程度上,文盲的占13.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9.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5.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0%,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总比例占到82.3%,说明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表6 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样本特征
2.5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联系情况分析
表7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联系情况
从表7可以看出,父母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留守儿童生活关心不够,尤其对留守儿童为人处世等做人道理的教育不够。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通用2
一、我县留守儿童和学校关爱工作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中小学校学生12400多名,其中留守流动生3182名,占学生总数的25.6%。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被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家。
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低、生产生活负担重,又是隔代抚养,在对孩子的思想沟通、教育管理、亲情关爱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切实开展好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教育关工委对全县部分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学校关爱工作亟待加强。
1.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世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
2.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里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
3.留守儿童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
4.大部分学校关工委都成立了关爱工作团(组),但开展关爱工作的力度不够大,往往局限于节庆日的捐款、捐物、课业辅导等,而忽视对留守儿童的跟踪管理和心理疏导,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和稳定的结对帮扶关爱体制。
二、开展“家长”活动,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常态化模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亲情的缺失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为了探索出一条关爱留守儿童的常态化模式,我们在全县各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了“家长”活动,全县有335名“家长”参与留守儿童的亲情关爱活动。所谓“家长”,就是由学校各级领导、党员教师和“五老”,按“自愿、自主”的原则,经学校关工委协调,与留守儿童结成亲情关爱对子,成为该留守儿童的“家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引导,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其职责是认真做好“三知”、“三多”、“三沟通”、“五个一”。
三知:即知道留守儿童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班级和教师情况,为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引导工作奠定基础。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多参加学校学生集体活动,增进了解,培养亲情;多到其家中走访,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宣传科学教育方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老师联系沟通,交流留守儿童教育情况,形成管护、教育、引导留守儿童的有效合力。
五个一:即每周与留守儿童联系交流、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任课教师、监护人联系一次;每月到留守儿童家走访一次;每学期初制定一份帮扶留守儿童工作计划书;每学期末撰写一份关爱工作情况总结或留守儿童教育经验文章。
家长在履行基本职责的同时,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赠送生活学习用品、共度节假日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鼓励、关心、帮助留守儿童。如松江小学的李某某父母去外地打工,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年纪已大,还要干活,没有时间管他。他不愿意学习,有空就上网吧玩游戏。没钱就偷铁卖钱。为此,担任他的家长的班主任就主动找他谈话,耐心做思想工作,像母亲一样苦口婆心地教育、规劝,使他认识到错误。面对他犯的错误,给予宽容和理解。每天放学后把他带到自己家写作业,不会的题给他辅导。这样他的作业写完了,没有机会去网吧,时间一长,他渐渐也不惦记上网吧玩游戏了。看到他的进步后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让同学为他鼓掌。被承认、被表扬激起了他心中的愉悦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更努力了,成绩提高得很快,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建立“留守儿童”之家,“还原”家庭教育
1.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一是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针对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暖而产生的孤独、封闭、自卑、冷漠等心理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建立家长电话联系制度。为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了三个电话。第一是“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父母每周和子女通一次电话,询问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与子女进行经常性情感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给子女以热情的'鼓励和关怀,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收集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向学生及家长公示“家长”的电话号码,将学校电话和“家长”电话设置为亲情电话。第二是“师长电话”。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每两周给班主任打一次电话,和老师交流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第三是“监护电话”。“家长”每两周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一次电话,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三是实施“特别关爱工程”。为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弥补感情缺失,开展“爱心妈妈”征寻活动,“‘爸妈’伴我成长”书信活动、“感恩回报”主题班团队会及朗读比赛、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有益活动,融化留守儿童冷却、封闭的心灵,让他们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家庭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爱。同时,各校还利用“六一”儿童节、寒暑假,组织发放结对帮助卡、给留守儿童捐款、赠送学习用品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2.“还原”家庭教育。所谓“还原家庭教育”,就是尽可能地“还原”父母亲的关爱和教育,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时时都在身边的温暖与亲情。
一是开设“亲情教育课”,在电信部门的支持下,开通“亲情电话”,倡议家长在每周的“亲情教育课”时间或晚上、节假日、孩子生日等与孩子和班主任通电话,以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情况,与老师和孩子进行良好沟通,有针对性地还原家庭教育。同时每学期给外出务工家长写一封建议信,如《父母外出打工勿忘教子》、《父母如何与学校保持联系》等,以真诚感人的方式提出建议,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关爱对孩子成长、学习的重要性,时时心系孩子,情暖孩子,还原家庭教育。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个案资料,对个别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一方面向监护人反映该生在校情况,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更重要的是告知家长与老师一起关爱、引导孩子,还原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通用3
一、留守儿童家访的重要性
1、以家访为载体,关爱初中阶段留守儿童
在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最为重要的阶段,而他们素质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留守儿童的班主任,这就对需要能够负担起他们父母的重要作用,经过家访这一工作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重视留守儿童的生活细节,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与爱护。
2、以家访为桥梁,引导初中阶段留守儿童
家访是让教师了解留守儿童生活情况的有效方式。经过实际的访查,能够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与生活情况,并且通过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对学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针对性教育。通过家访,指导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家访的基本原则与方式
1、家访的原则
对待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家访应该秉着以下三种原则:第一,主动性原则。要把学生的当前的状况积极主动地经常与家长沟通,共同商量促进学生进步的方式。在家访的沟通交谈过程中要能够掌握主动权,把握整个交流的节奏,进而得到家访的目标。第二,经常性原则。要多次的进行家访,适当的向家长告知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并且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情况,及时的了解存在的不足,进行解决,并且坚持进行。第三,科学性原则。在家访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科学的技术,用具有艺术性的方式来去教育学生,并指导学生家长教育孩子,不能用敷衍的态度,而应该用自己的真心去关怀学生,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2、家访的方式
在家访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真诚的对待家长,家访的态度要亲切、温柔,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才能够让家长感到教师的良苦用心,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与劝说。同时,要能够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情况。假如教师的评价不够公平公正,就会让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出现很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所有的学生都是有优点与缺点的,教师在向家长说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表现好的方面时,同时还需要明确的告诉家长们学生当前存在的不足,不仅给家长们信心,还需要让他们了解下一步教育的方向。最后,在家访时要能够使用科学的方式,引经据典,通过现实中的经验或事例来向家长说明,让家长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思想,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家长们提出的建议,教师要虚心的接受,并且做好记录。
三、进一步完善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家庭家访的策略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定期更新
在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时,学校就可以建设留守儿童的档案,把他们的家庭详细地址,家长的工作与姓名,家庭经济情况与家长的联系电话进行登记。特别是对于父母都在外工作的留守儿童,要把他们作为主要对象,建立相关的档案,把学生留守的原因、家长的情况进行细致的登记。并且,在每个学期都进行更新,了解家长是不是还是在外工作,这样便于对学生家庭教育进行管理。
2、科学选择家访时间
班主任在选择留守儿童的家访时间上也是需要注意的。首先,要选择一个正确的时间。在确定具体的家访日期时需要和家长们取得联系。对于一些长期在外工作的家长,每学期可能只有一段时间在家,班主任就要了解家长们的情况,做好沟通,这样才能让教师与家长做好面对面交流。
3、留守儿童家访的具体案例分析
1)对单留生的家访对于每个儿童来讲,父爱和母爱都是在成长阶段不可或缺的。假如缺少了父爱或者母爱,都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情感上面的缺陷,无法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因此,教师在面对家访单留生时,教师要能够提醒家长,重视儿童和另外一方的情感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电话这一方式,告诉家长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步。并且告诫家长不能因为工作而不重视对于儿童的教育与责任,让家长了解到他们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2)对双留生的家访让孩子父母多和孩子以电话或书信形式谈心交流,关心孩子的身心成长,并在孩子父母回家时进行一次回访。毕竟与孩子父母直接的交流,才是最为有效的交流。在对双留生的家访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加入人文关怀。让学生了解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因为这些学生和普通的学生相比,更需要爱护。其次,要从多方面来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走访学生的邻居或者亲戚,然后通过电话的方式与父母深入的沟通,让家长能够多给学生打电话来促进情感交流,关爱他们的身心成长情况。最后,要在家长回家时再进行家访,和他们的直接交流才是最为重要的。
4、做好家访记录与回访
班主任在家访之后要把家访的情况与在家访中存在的问题详细的记录,并且按照学生在学校之中的表现情况结合家访中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新的评价与分析,进而来制定科学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教育。在家访之后要加强对于学生的监督与指导,和家长通过电话等方式保持联系。教师应该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好家访情况记录表,为日后的回访提供重要的凭据。例如现在的“家访登记表”,就是有效地记录工具,教师把每个家访情况都清晰地记录下来,为教育做好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情况之下,对于留守儿童的家访不光要停留在形式之上,还需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把科学的教育方式与思想向家长说明,只有家庭、学校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通用4
一、留守儿童非意外人身伤害分析
人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多停留于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等方面,很少有人关注过留守儿童的人身伤害情况,以及造成的原因剖析。此次调查中,针对了留守儿童人身伤害情况进行了访问,其中的人身伤害包括他人造成的以及意外伤害,得到以下发现。
(一)留守儿童非意外人身伤害类型及原因
留守儿童非意外人身伤害,指的是由他人造成的伤害。留守儿童非意外人身伤害来源及造成伤害的原因。据调查,在留守儿童非意外人身伤害中,受到过的人身伤害所占比重前三位的是打过以及被老师打过被监护人打过、老师打过、伙伴打过,比重分别是55.3%、46.1%、44.7%,根据访问的结果,分别了解到了其中占主导的原因。据调查知,最近一次被监护人打的情况可以看出,留守儿童遭受监护人频率偏高。其中所占比重最高的一组是一个月到最近半年,这个数据反映了留守儿童其次是最近一个月内,也有显示最近一周又被打的,比重为15.49%。被监护人打的儿童原因是犯错、不听话、不做家务等。由表可知,父母一方外出时,被打的人为33.3%,双方外出时被打的人比例为66.7%。而被老师打的原因中,占主要是未完成作业,其次分别是不遵守纪律、和同学发生争执吵闹打架。分别占比47.73%、26.32%、14.47%。
(二)最严重受伤情况
对留守儿童“印象中最严重一次受伤”调查这一项,得出的数据显示:17.71%的人的印象是脚,15.79%的人是手,13.16%的人是脸,认为是其他部位占的人占18.42%,无印象者占22.37%,五官和头受伤者比例较小,仅有5.26%和7.89%。由此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人身伤害中,最主要的是手、脚的受伤。访问过程中,得知留守儿童手脚的伤害情况大致是这样的,骨折在其中占主要类型。
二、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分析
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类型及原因。农村儿童意外伤害的类型主要有:摔伤、烧烫伤、动物致伤、爆炸伤以及部分的交通意外。而在此次调查活动中,留守儿童意外伤害情况如下:
在留守儿童所受意外伤害中,受动物抓伤、咬伤烧烫伤、摔伤、爆炸伤、溺水伤的比例依次为51.3%、36.8%、42.1%、17.1%、3.9%、5.3%,此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所受意外伤害中,主要的伤害来源是动物致伤、烧烫伤以及摔伤。访问过程中,了解到了受伤害者受到伤害时所进行的活动,其中,动物咬伤一项,以放养的狗、鸡等咬伤或啄伤为主。另外,烧烫伤的原因多由开水烫伤,火炉烫伤,其中由于家务而被烫伤的占主要部分。摔伤主要进行的活动是骑自行车、走路以及打闹。
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身伤害中比较分析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非意外人身伤害的比较分析
留守儿童人身伤害中,各项伤害的比例分别为55.3%、34.2%、46.1%、44.7%、9.2%。非留守儿童各项伤害的比例为58.7%、32.6%、39.1%、47.8%、13.0%。总的来说差异不大,留守的状态并非与造成留守儿童由他人造成的人身伤害成必然的相关关系。这与人们普遍认识的不同,由于留守儿童近年来备受关注,造成了对留守儿童的一些认识偏见。调查的结果这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意外伤害比较
在同一村抽取的非留守儿童中,所受的意外伤害比例与留守儿童相比有一些差异,非留守儿童在动物咬伤以及烫伤上,都低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动物咬伤的比重为51.3%,非留守儿童则是32.6%,远高于非留守儿童此项伤害的比重。烧烫伤中,留守儿童受伤的比重为36.8%,非留守儿童的比重为32.6%,稍高与非留守儿童的比例。而在摔伤一项,留守儿童的受伤比例为42.1%,非留守儿童比例为69.6%,二者的比例可以看出,摔伤是此地区意外伤害的主要伤害类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西南地区地势崎岖,道路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健全。
四、伤害的救助情况分析
承上留守儿童印象中最严重的一次受伤,访问了留守儿童受伤后的救助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救助有:到当地卫生院就诊,找当地土医生医治,自己处理以及没有任何救治措施。其中,假设父母外出情况与是否就医呈相关关系,即假设父母都外出与及时就医为小概率事件。对留守儿童就医与父母外出情况作相关分析与卡方检验。父母一方外出无救治措施为31.3%,双方外出时,无救治措施比例为68.8%,父母外出的情况影响到其受伤后的救治,只有一方父母时,由于缺少监护,往往更可能采取不了了之,不去救治的办法。
五、原因分析
(一)非意外人身伤害原因
父母对其体罚。在此次调查中,无论是留守儿童或是非留守儿童,都有被监护人打过的经历,并且不在少数。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此项伤害上差异不大。这一点可以追溯到此次调查的背景上来,调查地点为西南地区,西南边陲较东中部而言,闭塞而且相对落后,育人观念陈旧,惩罚式教育仍然占主导,惩罚式教育是造成留守儿童家暴的主要原因。而非父母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体罚,更加剧了其伤害性。
学校体罚现象在此次调查中占有很大比重,被访问者口述的理由是作业未完成或是违反纪律,惩罚固然是教育手段,但是过于频繁的使用体罚对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显然是不利的。
(二)意外伤害原因
意外 伤害中的前三位:动物咬伤、摔伤、烧烫伤,其中动物咬伤比例偏高的原因主要是村家畜养殖的不规范管理,农村家畜多是放养的方式,而且大多家畜是为看家而养的较大型的犬类。这对与留守儿童来说,是一大安全隐患。另一个原因是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的缺乏,自救能力不足,监护人监护的不到位造成的。摔伤主要基于西南地区的地势原因以及道路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以及建筑的安全隐患等原因。在访问过程中,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会从事一定的家务,而留守儿童烧烫伤多是在家务过程中造成的。因此,做家务是造成留守儿童烧烫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究其根源,也就是留儿童的留守造成父母不在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承担家务便成为必然。隐性伤害也是留守儿童人身伤害的一大伤害类型(笔者所谓的隐性伤害主要是指不易被察觉但确是对受害者有伤害的伤害类型),加上调查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在受到人身伤害之后,近一半的人选择不倾诉不求助,这就使得他们收到的上无人知晓,长此以往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六、对策与建议
首先,正视留守儿童人身伤害问题。随着对留守儿童关注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目光将头像了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多偏向于留守儿童消极方向,于是造成了一种认识的偏差,认为留守儿童必然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均是由于其处于留守状态带来的。
其次,对于非意外人身伤害,其监护人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以教化而非惩罚的方式来育人。其中,政府的责任便是倡导与宣传和谐的育人观念。留守儿童受到学校体罚,很大比例的人不愿告知他人,是留守儿童隐性伤害的主要原因。为了规避体罚的滥用,究其根源,应该从教育体制中教师相关体制入手,并建立学校教学的监督机制,家长与学生共同监督学校的师范行为。
再次,意外伤害方面,在前三位的意外伤害分别是动物咬伤、摔伤、烧烫伤。对于高频率的动物咬伤,因注意改善农村家畜养殖管理。对于咬人的家畜,因价格制定一定的村民自治政策,杜绝随意放养;同时对狗等家畜注射疫苗,减轻被咬者的受害程度。另外,摔伤的主要防治措施有:第一,加强农村道路建设,针对西南地区道路的特点,拓宽修平乡间小路,降低摔伤几率。第二,加强对儿童的监护,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儿童(11-16岁),其监护人注重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第三,由于留守儿童受到摔伤多是在上学途中,因此建立寄宿制或减小学校的服务半斤,即加大学校的建设点。烧烫伤的防治,主要是对留守而监护人以及本人安全意识的提高。
最后,留守儿童人身伤害之所以呈现这些特点,在某些方面高与非留守儿童,是由于其留守而间接造成的。解决留守儿童人身伤害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减轻留守状态。发展乡镇经济,援引民工回流。同时,发展社区帮扶,政府建立或倡议建立留守儿童托幼所,引入社会公益服务组织解决留守儿童监护不足问题。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通用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产生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在这些流动人口中占绝对多数的是农村流动人口——农民工。由于户籍制度、经济因素等诸多条件和制度的限制,多数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
①于是形成了中国现阶段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20xx年5月31日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xx》披露,截止20xx年底,全国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5800万,平均每4个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②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早就出现,他们的权利保障一直是媒体关注的话题,电视媒介对留守儿童的报道和广泛关注,形成了一定的积极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和问题,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切身利益。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统计的方式,从抽样调查的结果入手,通过留守儿童的切身利益分析出电视媒介对留守儿童报道的影响,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方法和解决对策。
一、问卷发放和回收统计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大类,针对调查对象的不同设置不同的问题,分为:留守儿童问卷和监护人问卷。其中,抽样调查了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贫困地区100位留守儿童,发放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抽取监护人100名,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6份,其中有效问卷91份,有效回收率为91%。本次参与调查问卷的农村留守儿童中,男性50人(51.5%),女性47人(48.5%),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山阳县人民多以电视和报纸获得新闻消息,而在众多大众媒介中,电视媒介的普及率最高,有线电视的播出质量较好,频道数量较多,留守儿童能够便捷地与电视媒介接触。此次调查的100位留守儿童中,大多每天观看电视节目一个小时以内的占32.5%,一至两个小时的占23.5%,两个小时以上的有31.5%;同时,能每天收看到电视新闻节目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占64.5%。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大众媒介是电视,电视媒介的相关新闻报道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有广泛的影响,它对留守儿童生活是否合理有度地报道关系到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发展。
二、电视媒介对留守儿童权益报道产生的负面影响
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转变过程。③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复杂、特殊的群体,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都是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而社会环境中的大众媒体又是其主要因素,在当今社会下,大众媒体中的电视媒介就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留守儿童成长在相对落后的封闭环境下,接触范围有限,他们可以通过电视报道了解到当前时事,通过电视节目消遣娱乐、丰富知识;电视媒介对留守儿童的权益报道,让更多的受众关注这个群体,了解、关心他们,有益于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发展等。
然而,笔者在山区贫困地区支教考察的一段时间内,分别从小学生、初中留守儿童以及他们的监护人中了解到电视媒介对留守儿童权益报道也产生了相应的负面影响。在与他们的深度交谈沟通中,并结合现当下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总结了一些不良效应和负面影响。
1、造成留守儿童心理伤害,产生自卑感
电视媒介的采访和报道,带来陌生的外来世界,封闭落后环境下的留守儿童会受到干扰,产生自卑感。由于不良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同伴关系的消极影响,自卑已经成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委屈感和自卑感是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代表性”的情绪感受。而电视媒体的报道会使得留守儿童产生更加强烈的落差感,其中包括区域的落后,生存环境的恶劣,生活质量的差距等,同时感受到普通大众生活的优越性,因而更加地嫉妒。这样的心理会导致两种方向的深层发展:一种是努力学习,克服困难,力争考上大学,摆脱恶劣环境;一种是抱怨社会的不公,人生的不幸,产生强大的心理反差,极端的会由这种不平衡感引发对社会的报复和打击,最终误入歧途。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人生发展,留守儿童本身都会带有自卑感,电视媒介的相关走访报道更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自卑感的强烈冲击。笔者曾在支教过程中和一名即将念中学的学生沟通,在他的话语中了解到了他的自卑心理和孤僻性格。他告诉笔者,当电视台来这里采访他们的时候,他看见了先进的设备,看见了大家穿着的讲究,看见了人们更高的知识层面。他突然感受到如果有一天他长大考入大学,他也不希望被大家得知自己留守儿童的身份,不想告诉他们童年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没有较好的物质条件,不想由此看到大家对他怜悯的表情。
笔者针对这样的情况调查了更多的当地留守儿童,发现有同样心理的儿童并不少。由此可见,电视媒介的采访带来的外来世界,加深了留守儿童内心的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感,往往会伴随他们的成长。
2、过度曝光,引发安全隐患
媒体的过度关注,电视媒介的过度报道,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聚集地区信息的大量曝光,导致了安全问题的产生。90年代后,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的扩大,拐卖儿童犯罪在数量上有增无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少年儿童发展的重要问题。⑤而这种犯罪现象多发生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我们在进行的调查过程中,抽取了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调查,统计出的结果为:父母都外出打工的比例较高,达43.1%;由于中国传统思想秉承“男主外女主内”,因此调查中父亲一方外出打工(40.5%)的情况较多,母亲一方外出打工仅占总体的16.5%;调查中一大部分留守儿童是与(外)祖父母(73.5%)生活在一起。这充分说明了农村留守儿童聚集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治安弱化、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导致留守的大多是生存能力不强的农妇、儿童和老人。电视媒介对留守儿童地区的大量曝光,其隐私信息引起除热心人士外一些不法分子的关注。近年来对这种安全问题的报道也不尽其数,如广西20xx年“3·17”贩卖婴儿案件等,引起人们对留守儿童地区安全隐患的担忧。
3、影响日常生活,成为大众舆论下的“噱头”
目前,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媒体也做了相应的跟踪报道,但是这样的采访报道和电视宣传造成了广泛人群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报道也大多局限于其生活现状、学习环境等层面,很少更深入探究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关爱等层面,以及留守儿童在媒体采访过后的心理反应,并根据现状和特征找出方案并解决。笔者在支教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曾经说过:“采访完我总是觉得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让我的生活很不自在。”不难发现,电视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弱小心灵和正常生活。
同时,大多媒体报道部门的相关政策,也是从宣传角度出发,没有身临其境,具体真实地解读。留守儿童成长地区相对落后封闭,很难第一时间获得对其探究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很多报道不愿深入,因而报道有滞后性和局限性。相比之下,领导走访贫困山村、慰问留守儿童,爱心企业捐款扶持教育等方面的报道的.大肆宣传,使留守儿童作为一个介质成为大众舆论的对象。
三、保障留守儿童权益的媒体改进对策
1、规范媒体的关注程度和关注渠道
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青少年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因此要规范媒体的关注度和关注渠道,把握新闻报道的“量化”,提高新闻报道的“质化”,正确有度地引导留守儿童,通过电视媒体报道的主观能动性,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从留守儿童自身出发,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成长环境。
2、加强留守儿童自身权利保障意识
在当今社会,能否正确使用大众媒介为个人生活服务,已经成为当下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留守儿童自身权利保障意识十分关键。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在于让留守儿童具有媒介理解与批判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己,促进个体的社会性发展。⑥因此,留守儿童应正确看待媒介的相关报道,树立对大众媒介的正确态度,多与老师和家人沟通交流。而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无论是家人还是学校,都需要互助补缺,共同教育,及时沟通。媒体的报道是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成长,帮助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因此,无论大众媒体如何报道,留守儿童都应该加强自身权利保障意识。
3、政府及有关部门政策的完善
由于留守儿童所在地区的特殊性相关保护措施的不完善,出现了不法分子趁机作案的现象,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教育投入、积极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等,从根本上尽量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此外,基层教育机构应充分认识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和当地新闻媒体电视系,做好留守儿童和大众媒介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促进对留守儿童权益的保护。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12-28
留守儿童家访记录08-21
留守儿童家访心得07-19
留守儿童家访心得05-19
留守儿童家访内容05-19
留守儿童家访工作总结02-04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10篇12-28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10篇)12-28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精选9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