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臭氧层空洞,怎么形成的及现状。臭氧空洞的危害如何防治?
了解臭氧空洞的形成跟人类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的危害,从而进行正确防范。并减少使用以氯氟烃作制冷剂的冰霜、冰柜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南极上空出现迄今最大的臭氧层空洞
20xx年9月10日《北京晨报》晨报讯美国宇航局(NASA)科学家8日发表一份报告,称他们在南极洲上空观测到一个规模巨大的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领土面积的3倍。这是迄今观测到的最大的臭氧层空洞,也是南极洲上空臭氧层严重受损的征兆。
自1987年开始,国际社会已禁止使用这些化学药品,但这些药品还将会长期留在大气层里。臭氧是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气体,主要分布在平流层,虽然臭氧在大气中含量很少,但由于它能大量吸收有害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大气环流有重要影响,臭氧层也就被称之为"地球的保护伞"。
二:小组交流:臭氧层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损耗是当前世界上又一个普遍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同样直接关系到生物圈的安危和人类的生存。
1:臭氧层损耗与"臭氧洞"
2: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③臭氧层破坏对生物圈的影响
由于臭氧层中臭氧的减少,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紫外线增强,其中波长为240~329纳米的紫外线对生物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对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生物,包括人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臭氧层破坏以后,人体直接暴露于紫外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将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少麻烦。首先,紫外辐射增强使患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人增加;受到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还会增加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病率。此外,强烈的紫外辐射促使皮肤老化。
臭氧层破坏对植物产生难以确定的影响。近十几年来,人们对多个品种的植物进行了增加紫外照射的实验,其中三分之二的植物显示出敏感性。一般说来,紫外辐射增加使植物的叶片变小,因而减少俘获阳光的有效面积,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对大豆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紫外辐射会使其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臭氧层厚度减少25%,可使大豆减产20~25%。紫外辐射的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也有潜在的危险。紫外线的增强还会使城市内的烟雾加剧,使橡胶、塑料等有机材料加速老化,使油漆褪色等。
3:为什么地球上的"三极"臭氧层破坏严重据观测,目前臭氧层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在地球的"三极"上,即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而地球上的这"三极"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当地人们向大气中所排放的氯氟烃数量有限,为什么"三地"上空臭氧层所受的破坏反而比较严重呢?
三:班级讨论:我们能做些什么?
(平时注意预防紫外线的危害,寻找新的代替品即新的制冷剂。提倡使用安全无害的制冷剂产品。积极进行宣传等)
四:师: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知道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2、能根据已知“北极星相对不动”等事实证据,推测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3、做模拟实验研究北极星。
4、主动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5、体会到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有助于更好地解释现象。
教学重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教学难点:北极星看上去“不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硬纸片两张,水彩笔,地球仪,转椅,四季星座运行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谈话:人们在夜间观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极星不动,而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
二、探究北极星为什么“相对不动”:
1、看图:(P82页两副图)这两副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1)星星都在怎样运动?是否都有一个“圆心”?
(2)“圆心”是否在天顶位置?是不是与天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2、讨论:照片中为什么北极星保持“不动”?
(1)小组交流
(2)模拟实验一:在一个纸板上画出北极星和北斗七星等星星,然后转动纸板,观察北极星是否不动,其他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运动。再用一个纸板当作地平线,然后旋转纸板,观察,哪些星星能被观察到,哪些不能被观察到,从这现象中能想到什么?
(3)模拟实验二: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在夜间能看见星星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怎样能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北极星“不动”呢?
用一个转椅代表地球,在教室墙上贴一颗星星当作北极星,请一位同学坐在转椅上,当眼睛盯着北极星看时,北极星好像是不动的,如果视点落在哪一颗星星上,周围的星星就会围绕哪一颗星星运动。
(4)观察陀螺运动,想象:陀螺转动时,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能想象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5)模拟实验三:在一个球上贴几个小人,代表地球上的人,让球自转的同时,想办法让小人能看见教室一面墙上的“北极星”不动。
(6)阅读P83页的资料,研讨一年中北极星“不动”的原因。
三、拓展:
1、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仪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铁轴要做成倾斜的
2、交流:地球自转还有什么特点?填写P83页的表格。
板书设计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经历一个制作纸车、交流改进纸车的活动过程。
2、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纸的选择,能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发表、交流各自的观点,并能虚心倾听他人的建议。
3、学会做之前先考虑怎么做,做时不断调整,做后能看到优点和不足,并能及时改进。
4、体验和别人合作更能做好一辆纸车的乐趣。
教学准备
剪刀、胶水、双面胶、各种厚薄不一、颜色各异的纸(尽量多上一些)、各种车辆图片、自制一辆纸车。
教学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一辆车(纸车),你有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吗?
谁愿意玩一玩?
你也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纸车吗?今天我们就来亲自动手做一辆漂亮的纸车。
2、观察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了做好一辆纸车,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上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去搜集各种各样的纸了。再想想看,我们还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看看老师做的纸车,这辆车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同桌讨论一下,你们俩准备合作做一辆什么车?这辆车由哪几部分组成?老师这里有很多车型的图片,可以供大家参考,你们也可以做一辆老师没见过的稀奇古怪的车。
3、做一辆纸车。
车型我们已经选择好了,接下来该考虑什么问题了呢?还是让我们发挥两个人的力量,一起研究一下吧!把你们的计划简单地记一记,以免等会儿忘记了。
不知道这几个问题大家想好了没有,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1)选用什么纸来做车厢?理由?
(2)选用什么纸来做车轮?理由?
(3)轮轴怎么做?
(4)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理由?
做车的细节大家想得很多,但其他方面大家想到了什么呢?(比如剪刀的使用、小组的合作等等)
看来大家的确考虑得很周到,那么我们就开始动手吧。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最愉快。
4、试试纸车能跑多远。
纸车终于做好了,真想来一场比赛。比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建议。
确定几项:
(1)比谁介绍的.纸车特点多。
(2)比谁发现的问题多。
(3)比谁想的改进方法好。
(4)最后比谁的纸车跑得远。
大家先分组准备一下,3分钟后比赛正式开始。
下面我们分四个大组进行比赛。
5、后续活动。
你们想对自己的纸车作些改进吗?简单说说你们的计划。
好好干吧,你们一定行!教师等着看你们更棒的纸车!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初步了解的构成及其功能。培养他们科学用脑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进行初步人体科学的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人的神经系统图,人体神经传导信息图,人脑外形图(或人脑模型),人脑功能示意图(或使用相应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话:
1、我们已经认识了人体的哪些器官,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天气渐渐变暖了,被称为“四害”之一的蚊子又渐渐多起来,干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你发觉被蚊子叮咬时,你会作出什么反应?
3、做一做这一反应过程,讨论一下你是怎样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一反应的?这一反应过程是靠人体的哪些部分来指挥和协调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人体的神经系统图。
(2)讨论:你通过阅读知道了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问题?
(3)出示“人的神经系统”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自由发言,并根据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4)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2、指导学生认识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
(1)学生分组实践:去拿桌上的苹果(或钢笔),说一说从看到拿的过程。[先是眼看到苹果,并把这个信息由视神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脑决定“去拿这个苹果”,这个命令由传出神经传到手上的某些肌肉,这些肌肉收缩,这样就伸手拿到苹果了]
(2)计算一个1.4米高的人,光脚无意踩上一燃着的.烟头所作出的反应过程要用多长时间?
(3)讨论并汇报: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一是单向传递,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两种;二是速度快,100米/秒。
3、指导学生认识脑的构造及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1)观察:课文上脑的外形图(或挂图、人脑模型)。
(2)讨论:①人脑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②大脑各部分有哪些功能?
(3)汇报并归纳小结:人脑中有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称为左脑和右脑,大脑(对照大脑各部分机能图)中各部分的分工不同,不同部分分别管理书写、运动、感觉、视觉语言(阅读)、听觉、视觉、识别等,但分工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各部分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4)根据大脑各部分机能在插图上的相应位置认识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4、对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知识教育。
(1)阅读课本第25页。
(2)讨论:根据大脑的活动规律,谈一谈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用脑?(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每天不少于9~10小时;二是不连续很长时间做一种工作,而是要交替进行各种工作;三是经常用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大脑反应灵活。)
课后感受:学生对脑的结构与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教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婵娟共鸣依赖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4.达标反馈
(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课前热身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互动2
班级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动3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互动4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4.达标反馈:
科学与艺术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即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的颠簸的运动。
无独有偶。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
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阿基米德爱动脑筋、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和对科学的热爱。
3.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事件,表现人物特点的。 4认识5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
重难点:体会阿基米德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熟悉哪些科学家并讲讲他的事例。学生自由谈自己所了解的科学家事迹。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科学家,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画像,他的名字叫阿基米德,板书课题,自由读课文来认识一下这位科学家。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地朗读课文,圈画本课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对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语句可通过反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借助工具书弄懂意义。把喜欢的词语抄在自选词句栏中。
2.通读全文标段弄清段意,画出文章的中心句,说说文章写了几件事。
三、深入精读。
1.再读文,从每件事中可以体会出阿基米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阿基米德是个爱动脑筋的人。
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爱动脑筋?
学生找3到14段有关语句回答,师追问从阿基米德的言行中看出他遇事怎样?
学生:阿基米德沉着、冷静、果断。
师:怎样才能读出他的沉着、冷静、果断?怎样读才能体会到人们战胜罗马军队的喜悦?
学生:练读,汇报读。
师:为什么阿基米德说是太阳帮的忙?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或课前实验谈谈。
师:在这里你明白了阿基米德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他善于观察思考,并利用科学原理战胜了敌人。
2. 读15到20段,说说这部分写了什么。
学生读完汇报:罗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阿基米德。
画出最使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谈你的感受。
学生:“阿基米德那么专心??抬起头来??”从他的行为中感受到他全身心地投入钻研的状态。
学生:“等一下??没完呢!”面对死亡他毫无畏惧,还关心自己的几何定理,可见他热爱科学胜过自己的生命呀!
学生:罗马士兵太残忍了,阿基米德求他等一下都不行,竟让璀璨的科学巨星带着遗憾陨落在他的利剑下。
四、回归全文。
再读全文,说说从阿基米德的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
五、推荐阅读阿基米德的其他故事。课件出示:
1.金冠之迷 2阿基米德的成就
科学教案 篇8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活动过程
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 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 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 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 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物重
左右一样
距离
科学教案 篇9
一、 教学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 通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计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 探索 发现:(大 家帮 老师解决下面一个问题:)
20xx年十一黄金周我国外出旅游人数为178000000人次,人均消费448元,请计算全国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消 费总额为 元.(谁上黑板写出你的答案,师点评)
你知道科学记数法的'一般形式吗? ;(教师点拨)
a、n满足的条件是:a: , n: 。 (小组讨论解决)
判断下列数据的记数方法是科学记数法吗?(是打、否打)
1、3.5103 ( ); 2、0.5106 ( );
3、30.3108 ( ); 4、10102 ( ). (自主练习,学生讲评)
(二)、攻克新知: (一)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别忘了同你身边的人探讨啊!
A: 100=10( ) B: 320=3.2100=3.210( )
1000= 10( ) 4050=4.05 =
10000=10( ) 52000= =
如何确定n的值 (本环节采取自主解决后,组内讨论订正,然后选代表到黑板板书)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51000000000= 2、3705000= 3、57 2.5= .
(自己练习后教师批改,一组批改一位,然后相互批改) (二) 相信你!能写出下列各数据的原数
1、天安门广场面积约是4.4105 平方米,原数: ;
2、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为7.2105平方米,原数: ;
3、某整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8,整数位是 位.
(三) 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我们身边的数据呢?
1、我们会场有3百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2、我们学校有2千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3、13亿又该怎样表示? .
(四)生活中的数据我也能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 1、(1)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占地 面积为170000平方米,藏书约为25000000册,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以上数据.
(2)调查本校的人数,如果每人借阅10本书,那么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以供多少所这样学校的学生借阅?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
2、一个正常人的平均心跳速率约为每分钟70次,一年大约跳多少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结果,一个正常人一生心跳次数能达到1亿次吗?
(先自主解决,再组内交流解决,注意学困生,最后黑板板书,教师点拨)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7400000= ,40亿= ;
4、写出下列各数据的原数: (1)一天的时间为8.64104秒,原数为 ; (2)全球每年约有5.771014立方米水转化为大气中的水蒸气 ,原数是 ;
(五)、合作探究: 1、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约为 959.7万平方千米,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平方千米, 又可以表示为 平方米.
2、估测你所在学校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国的陆地面积相当于多少所这样的学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A组:书中202,1题。203,2题。
B组:书中203问题解决
C组:课外题
六、教学反思:采用多种方法,如口答, 练习,讨论交流包括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等,重视学生能否从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案 篇10
一:设计意图:
幼儿早期识字教育,主要是通过游戏活动来发展幼儿的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因此是一种玩与学合一的教学过程。而小班幼儿,他们注意的集中性很差,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让他们在游戏中学识字能很好地吸引其无意注意,使其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识字活动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设计了《老师本领大》这样一节认读课,在活动中能创造多种吸引幼儿无意注意的方法让他们识字。比如"变魔术"、"找字宝宝"、"看谁取得快"、"谁不见了"、"找朋友"等游戏,使幼儿始终保持极大的兴趣和足够的注意力,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
二: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并正确朗诵儿歌。
2、在理解儿歌的基础上,认读汉字:汽车、房子、娃娃、小鸭。
3、激发幼儿对认读汉字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读丛书"一份、投影仪。
2、整首儿歌的汉字卡片一份;大字卡(汽车、房子、娃娃、小鸭)各一张。
2、幼儿人手一个盘子,里面各放有四张所要认识的字卡(汽车、房子、娃娃、小鸭)。
四:活动过程:
1、兴趣导入
教师:今天老师来给小朋友变个魔术好吗?看看老师变出什么了?
2、教师以画画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儿歌的内容。
(1)画小鸭
问:老师变什么出来了?你喜欢小鸭吗?小鸭是怎样叫的?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一学。(幼儿学鸭叫,并做动作)
学说短句:小鸭呷呷呷!
(2) 画房子
教师在纸上画出一幢房子,问幼儿:老师又变出什么来了?(幼:老师变出了一幢房子)问:老师变出的这幢房子看上去怎么样?高不高?(幼:很高、非常高等)引导幼儿学说短句:房子高又高。
(3) 画汽车
教师在纸上画出汽车,问幼儿:看看老师又变出什么来了?呀!是汽车,小朋友乘过汽车吗?那你听过汽车是怎么叫的?(嘟嘟嘟)我们来学习开汽车吧!(边模仿开汽车边学汽车叫)
(4) 画娃娃
教师:老师变了这么都的东西,小朋友开心吧?(开心)那我们一起来笑一个吧!我来帮你们拍个照吧!呀!小朋友笑得可真好看,老师也来变个笑哈哈的娃娃吧!(教师画出一个娃娃)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都是老师用什么变的呢?(笔)那你们说说看,老师的本领大不大?学说短句:"老师本领大"
3、认读汉字:"小鸭"、"汽车"、"房子"、"娃娃"。
(1)(请另一位教师帮忙,偷偷将字卡贴在小鸭的身上)问幼儿:咦!小鸭的身上多了一样什么呢?呀!原来是小鸭的字宝宝,我们来跟它打招呼吧!(小鸭字宝宝,你好啊!)将字卡取下,引导幼儿认读。
(2)(指着贴在房子上的字卡)问:小朋友你们看!房子上也多了一样东西,是什么呢?噢!原来也是房子的字宝宝,我们也来跟它打招呼吧!("房子"字宝宝,你好啊!)认读"房子"并做动作。
(3)将汽车的字卡取下,以字宝宝的口吻对幼儿说:"小朋友好,我是汽车字宝宝!"教师:呀!"汽车"字宝宝可跑得真快,老师还没有点到它,它就已经开过来了,它还开到了小朋友的椅子下面去了,快把它找出来吧!(幼儿找出"汽车"字宝宝,并认读)
(4)(教师把"娃娃"字宝宝藏在一个地方)问:咦!娃娃的'字宝宝呢?我怎么没看到呀?小朋友猜猜看,它会在哪里呢?(先让幼儿猜一猜,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可能它躲起来了,我来找一找?(教师假装找字卡的样子)噢!原来它在这里,我们来认识一下吧!(认读"娃娃")
(5)游戏:看谁取得快
教师从四张字卡中任意取出一张引导幼儿认读,再请
小班;科学认读:老师本领大
幼儿也在自己的字卡中取出一张跟刚才看到的一样的字宝宝,对取得快得幼儿给予鼓励、表扬,以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6) 游戏:谁不见了
从四张字卡中抽掉一张字卡,让幼儿观察是哪个字宝宝不见了。
(1) 教师抽字卡,幼儿观察是哪个字宝宝不见了。
(2) 一幼儿抽字卡,其余幼儿观察是哪个字宝宝不见了。
4、整体认读。
教师:看到小朋友今天学得这么认真,老师很高兴,我还为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名字叫《老师本领大》,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1) 教师边念一句儿歌边出示这一句的字卡,让幼儿在听的过程中认认有关的汉字。
(2) 在认读了两遍儿歌后,再请他们找找看,刚才认识的汽车、房子、小鸭、娃娃的字宝宝在这首儿歌的什么地方,找出来后,用圈把它们圈出来,作为标志,再把相应的小图片送给字宝宝。
5、游戏:找朋友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字宝宝,然后再帮这个字宝宝找一个一
样的字宝宝做朋友,你可以先告诉旁边的小朋友听,你拿的是什么字宝宝?好吗?
听音乐"找朋友"去找相同的字宝宝。
五:活动反思:
首先从课题选择上来说,孩子们对"小鸭"、"汽车"、"房子"、"娃娃"都非常喜欢和熟悉,但小班幼儿对这些字宝宝掌握很少,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让他们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其次,从设计思路上来说,《纲要》强调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而幼儿在游戏中表现的最开心。因此,我们在活动中强调"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快乐学习"这一首要目标展开活动。"变魔术"、"找字宝宝"、"看谁取得快"、"谁不见了"、"找朋友"等游戏,让幼儿在开心的氛围中激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其实,我们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后。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无意注意中自主学习。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学习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经典]科学教案08-15
科学教案[经典]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