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岳阳楼记》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岳阳楼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岳阳楼记》教案1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本文,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习文言文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
(1)请简要概括第一段所写的内容,然后指出哪些内容写出了滕子京的政绩?
(2)在第二段中用横线画出描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并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3)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4)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
(5)文中总写洞庭湖景观的句子是:
(6)从文中看,“前人之述”指的是:
(7)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文中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的特点。
(8)在第四段中找出与第三段中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形成鲜明对照的句子,并分析形成这两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9)文中与“以物喜”“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10)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
(11)“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退”分别指的是什么?
(12)怎样理解文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13)作者认为,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A.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社会安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真是
B.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该拥有
C.文中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堂检测】
一、阅读课文第3、4、5段,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8分)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
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8分)
(1)山岳潜形潜:(2)薄暮冥冥薄:
(3)把酒临风把:(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微斯人,吾谁与归?
4.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8分).
《岳阳楼记》教案2
【课前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1温习上堂课内容—-作家知识、一二段段意、课下注释词语解释。
2读三四段,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1)提问学生关于范仲淹的知识
(2)文章一二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3)解释词语
谪守越明年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属予作文
胜状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大观迁客骚人得无异乎
2导入
同学们已经说了,文章第二段,简单写了洞庭湖美景,然后转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那么,这览物之情到底如何呢?下面就来继续学习。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淫雨霏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3)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天气的.恶劣,淫雨、阴风、浊浪是主景,进而写迁客骚人之悲。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5)指名译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词语。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长烟一空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此乐何极崇辱偕忘把酒临风
(6)概括此段内容:
描绘洞庭湖阳关灿烂及月下的美妙景色,进而写迁客骚人之喜。
(7)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分析这两段-----
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共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结论见板书设计
4练习
解释词语
淫雨霏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催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长烟一空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此乐何极崇辱偕忘把酒临风
5反馈练习
从内容、写法、表达方式、句式及修辞等角度解析这两段?
6知识总结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四段的内容,多个角度进行了学习,希望同学们要认真理解,课下努力消化。
《岳阳楼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有感情地诵读
3、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及用法
教学重、难点:同目标2、3
教学用品:录音机
教学环节
师生共研内容
教学法指导
修正栏
导入:
合作探究
同学们,这里有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你们能知道:它涉及的是哪篇文章,哪一个人吗?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为官以后始终严于律己,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被欧阳修誉为“立朝有本末”,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俗话说,“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看看他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文章来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一)诵读课文
1自主朗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2指名朗读
3分组活动
【投影】①谪(zhé)属(同“嘱”)(zhǔ)浩浩汤汤(shāng)
若夫(f0)忧谗畏讥(chán)偕(×īé)
【投影】②衔/远山,吞/长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听录音,可以轻声跟读。
5再次自由读,读通课文。
6.展示交流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自由点评。
【讨论】朗读每一小节应带着怎样不同的感情?‘为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谈探究,学习一、二节
1.自学寻疑。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前两节。口述文章大意,疑难处作出标记。
2.互助答问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回答力求简洁有个性。
3.积累突破
指导学生积累重点字词,对照投影内容自我检测。
【投影】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并理解句意。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引导分析
讨论这两节在文中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收获。
指名回答。板书岳阳楼记范仲淹
简介范仲淹
1引导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利用书下注释、字典或同桌交流解决阅读障碍。
引导评价
3指导学生对照投影内容,分小组朗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和断句)
6【点拨】第1节用叙述性的平和的语调诵读。第2节是对洞庭湖美景的`气势磅礴的描绘,应带着赞美之情朗读。第3节是对阴雨天景色的描绘,画面阴冷,感情悲伤,诵读时语调要低沉,速度要缓慢,要读出压抑感。第4节是对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绘,画面晴朗,感情喜悦,诵读时语调要轻快,停顿宜稍短,要读出喜悦感。第5节要把理性思考的韵味读出来。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视答疑。
指名回答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岳阳楼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a.解释词义:
(1)乃重修岳阳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5)前人之述备矣
(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长烟一空
(12)宠辱偕忘
(13)或异二者之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
b.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明确]“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多媒体显示)
迁客骚人谪古仁人
以“阴”悲,以“晴”喜“览物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由情入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五、尝试背诵全文
1、教师指导背诵:
a.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b.抓住关键词句:
谪守——观夫——然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
2、学生尝试背诵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赏析,去探究,比如还有文中的对偶句,凝练优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常读常新。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旷达我们的心胸,照亮我们的灵魂。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岳阳楼记》教案5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
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的景致宏大而又气象万千。它的早晚景致有什么不同?迁客*人的览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复习旧知。
1、重点词句翻译。
2、检查1、2两段的背诵。
三、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2、学生齐读第3段。
3、讲析第3、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4、学生齐读第3段。4段。
重要的词语:霪雨、霏霏、开、排、樯、楫、;薄、冥冥、景、一、集、芷、汀、而或、
重要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四、合作探究
(1)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来写:
先写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悲苦的情感。表现了迁客*人“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描写洞庭湖春和景明时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主要表现迁客*人“物喜则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写迁客*人们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读第5段,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词句及翻译。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词:尝、求、古仁人、心、或、、为、以、是、进、退、然则、先、后、微
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们“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忧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忧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5、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总结:
今天学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岳阳楼记》教案6
教学目的:
一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三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四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五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二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指导自读)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在小黑板):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指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读讲。)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思考:(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三课外作业。
1。把小黑板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读第1—4段)
一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根据上一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1)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思考与讨论。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布置作业。
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第三课时:
(教读第5段,总结)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四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薄()暮冥冥
浩浩汤汤()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宠辱偕()忘
嗟夫()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附:“总结性练习”参考答案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1)“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2)“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第3、4段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岸芷—汀兰
《岳阳楼记》教案7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文导读: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 朝晖 夕阴 迁客骚人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潜形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志 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
讨论并归纳:
学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
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
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
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
个道理。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
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诋毁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6、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
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
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四、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⑹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
箴之意。
1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5、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 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五、教学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弓!出 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题。
2、预习《醉翁亭记》。
教学反思:
附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翻腾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辉消失了,山岳也隐藏在阴霾之中;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黑,(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诋毁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主革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绿。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壁,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啊!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扣谁同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教案8
【教学安排】
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们就提前背诵了初二下期的课文《岳阳楼记》。
二、第一课时,创意朗读。主要方法和上一届的《绝唱——》美文诵读课的方式相近。以美读初步进入课文。特别难忘的是廖思琦小组用书法、舞蹈诠释了文本之美。很有创意。参加创意朗读的还有冉雪立、郑可、龙天河、余秋帆、杨森瑞。领读的是周虹宇、黎建志、龙天河。应该说,在进入咬文嚼字之前,美读的准备非常充分了。
三、第二课时,咬文嚼字,从“大美”入手讨论《岳阳楼记》之美。名篇的解读如汗牛充栋,教案设计也丰富多彩。我想,“大美”这个角度应该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学生应该有比较厚重的收获。从课堂教学实效来看,我的教学预测基本准确。
四、课外完成练习册《点金训练》。我的天,从应试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辅导书编得实在太好了。所有基础知识几乎条分缕析地一网打尽,还和中考联系得很紧。这根本就是一本变了脸的教参。我想,学生手里拿着这样一本书,教师如果对文本没有独特的诠释,真的是不敢上课啊!这本书要求学生认真做,自己批改。我认真检查,但从不评讲。实在太无聊了。纯粹应付考试的东西,我都反感。如果中考不这样考,我绝对不会让学生做。课外练习的最好方式,还是应该继续阅读同类作品或者阅读同类解读作品。
所以,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努力争取跳得好点儿罢了。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片段】
师:读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请谈谈你从整体上感觉到的它们的不同。
生:《小石潭记》是纯粹的情景交融,而《岳阳楼记》既有情景交融,又有单独的记叙段、描写段、抒情议论段。
生:《小石潭记》作者的情感的变化很微妙,而《岳阳楼记》作者情感的变化跌宕起伏。
生:《小石潭记》的主色调有些忧伤,而《岳阳楼记》的主色调很开朗鲜明。
生:《小石潭记》很“小”,旅程很短,景点很小,作者情感很细腻,是一种“小美”。而《岳阳楼记》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是一种大美。(特别记忆:这句话是王梦雨同学说的,太经典了。我们基础不好但是一直在努力的王梦雨越来越有灵气了。向她敬礼。)
师:同学们真有洞察力!《岳阳楼记》是一种典型的“大美”。范仲淹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传递这种大美的呢?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来探讨。请同学再此朗读,圈点勾画,不要讨论,独立思考,然后畅所欲言。
(生高声朗读)
生(沈丹婷):作者写的景物本身就很大。我是从“衔远山,吞长江”看出来的。
师:注意咬文嚼字,分析感悟有理有据,不能只说结论。
生:“衔”字和“吞”字很有气魄。
生:为什么有气魄呢?还要深入。
生:能够把山衔着,把浩浩荡荡的长江吞进肚子里去,还不够气魄吗?
师:哦,是吞进肚子里面去吗?
生:应该是互相吞吐。只有洞庭湖和长江都浩大的.时候,才用这个词。
师:我想如果我来写,我就写“连远山,接长江”或者“咬远山,吃长江”,如何?
生(王悦):不好。“衔”和“吞”有动态,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水波动荡的感觉,“连”和“结”就没有动态美了。“咬”和“吃”给人的感觉很凶恶,不美。而且“咬”和“吃”也没有“衔”那么悠闲大气,雍容大度。
(中途不断组织引导学生朗读关键词语关键句,略,朗读一直贯穿全课,下文也略)
生(杨森瑞):我觉得不应该忽略“山”是“远山”,山是联绵不绝的。洞庭湖和联绵不绝的山连接在一起,更显阔大。
师:很有见解!同学们再联系前后文看看。
生:作者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个“一湖”让我感觉特别有气魄,作者对洞庭湖充满了肯定。如果改成为“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意思没有变,但是气魄就差了。
师:这叫做数词传神,一词传神。
生:作者称巴陵为“胜状”、“大观”,这些词语都让我感觉到是一种大美。
师:是。有规模的美才能称为“大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这么来的——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名应赐大观园。
生(梁明媚):我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中也感受到大美。“北”和“南”表达出了地域的广大。“通”和“极”更让读者感觉无边无际。
师:让地域的大来表达大美,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大家再找一找,品一品。
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生: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生(吴语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就从高低远近的角度把空间距离拉得特别大,更显示出无论处于何种境界范仲淹都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情怀。
生(周子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下”这个词语的应用,它让我们感受到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和无限广阔的内心世界。
师:说得太好了!后来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让无名手书“天下”二字,说不定也是受到了范仲淹的启示呢。
生:还有反复出现的“忧”和“乐”,似乎写尽了人生的所有情怀。
师:“进”和“退”也几乎是人在生活中的非此即彼的选择。人生百态都写尽了。
生(龙天河):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都能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范仲淹心胸的广大,觉得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但是我从“予观夫巴陵胜状”这句中也感受到范仲淹的高大。因为“予”在“巴陵胜状”的衬托下似乎也变得高大了。
师:这样的感受很独特啊!这里面有正衬的效果。就像用青松高山衬托英雄的高洁挺拔一样。(后来想到应该这样点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我见岳阳湖多雄壮,料岳阳湖见我也如是。可惜当时没有能够反应过来)
生:“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时间很长。
生(杨珮璇):“浊浪排空”也让我感觉境界很阔大。
师:请咬文嚼字。
生:“浊浪”很有气势。
生:“排”字非常有力量。
师:改成为“浊浪击空”如何?
生:不行。“排”有排山倒海之意,而“击”就是那么一下子,力量有,但是地域太狭窄了。
师:这让我们想起毛泽东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横”字的气魄。
生:还有文中选择的意象“山岳”、“商旅”、“日星”、“虎猿”等等都很大。
师:是啊,如果不是“虎啸猿啼”而是“鸡飞狗跳”,你可以比较,浩然之气就少得多了。(生读,全班哈哈大笑)
生:还有“萧然”的是“满目”,感慨是感慨到“极点”,也是一种大。
生(冉雪立):“静影沉璧”居然也让我感觉到大,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师:结合前后句子来分析。
生:月影要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水面就必须特别平静。
师:这个时候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水面确实很安静。
生:“皓月”让我感觉月亮特别大,特别白特别饱满。
师:这里没有波澜壮阔惊涛骇浪,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一种大美。就如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
生:而不言。
师:对啊,宁静中也能创造大美,心灵的回声虽然无言但是常常也能震天撼地。
师:会不会有人觉得沙鸥、锦鳞、岸芷汀兰是小的呢?
生:这些景物确实都不大,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们是聚合到一起形成了规模的。否则就不会出现“翔集”“郁郁青青”的壮观了。
师:有见解!(课后想到应该这样来点评:景语皆情语,如果不是心胸的阔大,心态的乐观,同样是鸟,那可能就是“拣尽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的鸟了)
师:能说说文中的人之“大”吗?
生:范仲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没有他豪迈的心胸,就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生: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大人”,虽然遭到贬官,但是第二年就能够让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滕子京也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个“多”字很重要。这一类人很“多”,范仲淹这样写,用“多”来反衬出了像他们这样心忧天下的人很少。
师:太少了啊!所以,范仲淹才在最后感叹到:微斯人,吾谁与归?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师:同学们,这是一种人生的寂寞感,其实这里边也有大。
生:范仲淹很寂寞,他的周围就很空旷。
师:空白越多,寂寞感越深刻,伟人的选择就显得越发的可贵。
师:少与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讨论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想到了鲁迅的《自序》中的名句: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篇文章在学习《藤野先生》的时候我作为拓展材料给学生读过。没有时间在课堂上提起,但是,学生心中应该有烙印的。或者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豁然贯通的)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在抗震救灾的这个时候来学习《岳阳楼记》,大家的感受应该更深。在民族的大灾难面前,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而是大灾有大爱,大灾出英雄,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无数人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文字但愿能够给大家的心中增添更多的浩然之气。希望同学们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有大胸怀,大眼光,大气魄,大追求。
(因为没有时间了,我推荐的二十句有“大情怀”的爱国名句没有能够拿出来,放在了第二天早上的积累时间让学生们读一读,背一背。这些诗句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合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阳楼记》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霏、浩浩汤汤”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朗读、背诵全文,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柳州有幸,拥有柳宗元;岳阳亦有幸,拥有滕子京和范仲淹。柳宗元和刘禹锡因为同举进士,遂成为莫逆之交,演绎了文学史上一段佳话;而范仲淹和滕子京这两位同榜进士,也是情同手足患难与共,共同谱写了岳阳人民百世的`荣耀和骄傲。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所谓的政绩,也是一份文化遗产,更是一个精神家园。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知识链接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2)词语释义
(3)一词多义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答案示例:①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②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③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二)研读分析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背景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岳阳楼记》教案10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此次它被选编到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岳阳楼记》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较好载体,也是适应新课改创建古文教学多样化的典范课例。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古文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与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将朗读技巧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文言文朗读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 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实现以下的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通过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能够背诵课文; 揣摩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根据我的教学安排,接下来我将重点陈述第一课时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
为了巩固学生的文言文知识,我将:朗读和背诵全文;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设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而朗读技巧的训练也是一个难点;学生体会文章遣词用句的精妙也有一定难度。
教法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特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将具体运用以下教法: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网络等资源在课前查找资料,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
②以古典音乐和岳阳楼的风景图片为背景,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营造出诗意的学习氛围。
③利用本文的语言优势,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对于文章字词句的理解。
④结合课文条理清晰,文意浅显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交流,探究文本的结构及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
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多形式的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在赏析环节充分利用勾画和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利用合作、讨论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课前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将在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具,PPT展示资料等;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
现在我将具体陈述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在古典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我用图片展示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或秀美或壮丽的风景,接着吟诵有关的美文妙句,由此导入《岳阳楼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的欣赏,音乐的感染来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情境美和语言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背景资料展示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由我酌情介绍一些补充资料。
设计意图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对作者和背景的简单介绍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更容易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实现相关的知识目标,有助于进一步达到能力目标的`要求。
(三)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就诵读。朗读技巧的训练是我此次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四个环节。
1、首先请学生自读全文,初识美文,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2、然后听名家诵读课文,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跟读起来,初步感受不同段落情绪的差异。
第三第四部分重点指导节奏和语调:
3、指导节奏时,先由我做示范,然后请学生划分第五段节奏并进行诵读。
4、指导语调时,先让学生任选一段自由朗读,再挑选几位同学进行对比诵读,要求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品味迁客骚人的情感变化。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理解文本,背诵课文
①在之前的朗读基础上,学生再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课文就不太难了。在此过程中,我会在学生中间巡视,帮助解决疑难,如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若有共同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全体学生思考,当众解决。
②接下来让学生动笔在各段的空白处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然后由我进行最后的明确,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③最后以第2自然段为例来体会文章遣词用字的精妙,并由此找到快速背诵的捷径。比如衔、吞连用,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气势。,背诵当然还要讲究方法,这堂课我重点采用关键词记忆法,同学们根据这种方法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最后请两位同学当堂背诵。
(五)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我考虑以事、景、情、理四字为主线,并截取文中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板书。通过板书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结构,并且强化记忆。
(六) 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背诵做了量的规定,我们提倡阅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当堂背诵,并且在课后还要不断刺激、强化。在课堂上我们应经做过了快速背诵的训练,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尝试背诵全文。通过背诵,学生不仅为下节鉴赏课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他们将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以及美文妙句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不断提升自我。
教学反思
1、这篇课文的教学方式以诵读和讨论点拨的方法为主。文言文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朗读背诵始终是重点,一方面大量优秀的词句确实需要学生牢记,以增加文化的积淀;另一方面反复诵读,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蕴和丰富的情味。
2、合作学习是要相互促进,达到合作的目的,而不是对别人的依赖: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要开放教学空间和时间,放松学生的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在教学《岳阳楼记》的朗读和翻译时,就特意让那些不爱发言的人,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或者写给大家看,让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自己的作用,体会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岳阳楼记》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全文。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能力目标: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3、情感目标: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朗读法、查阅资料、讲授法
课前准备:反复朗读,借助注释弄懂课文大意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13-3-52)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课文导读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二、检查预习
1、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2、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第一段。
三、课文相关知识链接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岳阳楼记》字词解释
(1))通假字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
(2)词语
①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了。
②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③霪雨霏霏:连绵繁密的雨。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译句
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译:(洞庭湖)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
②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译:或早或晚,(一天里)湖面上有时洒满阳光,有时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远离国都(朝廷),思念故乡,担心别人诽谤,害怕别人讥讽,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横生而悲伤的情绪了。
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
译: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为人民忧患,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⑥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译:那他一定会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就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
⑦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啊!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同道呢?(“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岳阳楼记》综合能力测试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以下各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________ ②增其旧制________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④前人之述备矣________
⑤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_ ⑥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
2.选出词意、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而:环而攻之而不胜感极而悲者矣
B.一:而或长烟一空一碧万顷
C.然:满目萧然然而不胜者
D.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根据提示,用原句填空。
①第一段作者对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能积极治理政事,做到________是极为赞赏的。
②“前人之述备矣”这句照应的是________。
③第五段中,“古仁人之心”是指________,“二者之为”是指________。
4.出自本文已沿用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至少找出三个)
5.第三段、第四段是两个并列描写段,分别由________两词引出对洞庭湖景物的描写。这两段是第二段的分写段,照应第二段中的________。
6.联系全篇,作者的构思是:由□□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自然引出□□,说明作记的意图。
7.“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________,“退”指________。
8.联系全文思考,分别用八个字写出“以物喜”和“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
①与“以物喜”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
②与“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________
9.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正确的后面打“√”,错误的后面打“×”。
①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实际上已透露了全文的主旨。
( )
②第五段巧妙地利用设问的方式逐层深入地阐明了作者的忧君思想。
( )
③第五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 )
④第五段论述“古仁人之心”的目的,是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表露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负。
( )
10.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
11.第五段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 ]
A.设问对偶引用反问
B.对比排比比喻引用
C.反问比喻反复排比
D.比喻设问引用夸张
12.指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
A.这两段文字多用骈句,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就是。
B.文中的句子对仗工整,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就是。
C.“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前句写沙鸥飞翔停歇,后句写鱼儿畅游水中。)
探究能力测试
13.结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对我们的借鉴意义。(80字左右)
阅读下则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4.给下面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________义: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音:________义:________
③食不给音:________义:________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________义:________
15.翻译文中画线句。
译:________
16.选文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1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________》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做太守②规模③通“嘱”,嘱托④详尽⑤两种心情⑥(既然)这样,那么…… 2.D 3.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物喜,以己悲。 4.政通人和、心旷神怡、气象万千、一碧万顷5.“若夫”、“至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叙事,大观,一悲一喜,对比,议论7.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8.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去国怀乡,忧谗畏讥9.①√②×③√④√ 10.①不因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②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1.A 12.B 13.此题结合现在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乐于奉献”、“一心为公”来谈,同时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读书的目的和人生的理想,言之成理即可。 14.①d4n吃②zh6就,总是③j!供应④ch2n说别人坏话15.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16.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立而心忧天下17.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岳阳楼记》教案12
教学立意:
诵千古佳作,感受范公的博大磊落的襟怀,领受优良传统文化的洗礼,壮我学子筋骨,开我学子心胸,蓄积人文底蕴。高唱需要壮词,积累语言模式,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中仍富有生命力的用语。
教学方式:
在平等、自主、合作的氛围中诵读文本,探究文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天下有名楼,岳阳楼因诗文而名闻天下。图示岳阳楼猜名以调动兴趣或高吟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唐代诗人的名作。
二、诵读。通过分层次多重多种方式的朗读,课堂内完成背诵的任务,受到崇高的“忧乐”观的熏陶,领悟借景而表现阔大胸襟的写法。
1.读顺:首先范读,或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读。提出要求,对照书本,一字一音听准。接着让学生查字典,看书上注音,自主朗读两遍,将课文读通顺,再放录音,无须对书,只专心听之任之可也。然后或前后或左右两人合作,轮流朗读,相互正音。继而,师生二重通读全文。其间,教师巡行于行间,随时解决生字或误读。
2.读懂:逐段分别独自诵读,要求流利顺畅。关键词义的解说、成语的提示、句子大意和段落概述。
第一段,叙事,滕子京的政绩、文化建设和自己作记的缘由。其中“守”作动词用,“越”有“度过、超出、经过”义,“百废俱兴”为成语等,当要提及。中间三段写景,先实后虚,境界广阔,气势雄浑。第二段,佳境概述,收放自如,放在前,收在后,引出下面“悲喜”二段。“衔、吞”二词,以动写静,状洞庭湖巨口之貌;“浩浩汤汤”泛指广阔壮大、与今说“浩浩荡荡”义近,但要注意读音区别。三、四两段分别以想像虚写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的两种类型,为第五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埋下伏笔。“游泳”为两个词,不可忽略;“岸芷汀兰”互文见义;“郁郁青青(jing)”,茂盛的样子;“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应看作对偶,“空”则为名词。这两段既相互对比又情景交融,多用四言的韵语和排偶形式,尽铺张之能事,虽有人讥诮为“传奇体”,并不影响多数人的认同。第五段,抒怀,揭示主旨,既是张扬自己的崇高抱负,也隐含对朋友的勉励意蕴。这一段名句多多。末段,记时,通常做法。疏通大意后,全文脉络也应当板书完成。
叙事 作记缘由
佳境 概述(实)
状景 因己而悲 记洞庭湖水
因物而喜(虚) 念天下忧乐
抒怀 天下己任
记录 .写作时间
3.读悟:分组或选择美读能力强的诵读、陶醉其中,即进入作者的精神状态,读出语调、节奏和情感。重放录音,倾心而听,将自己想像为作者。带着这种情绪,在录音范读后,自主朗读两至三遍。
引导学生感悟、探究和陈说自我的独特体验:一从思想内容方面设问,让学生领悟到本文巨大的感人魅力在于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通脱胸怀和“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志向。二从表现手法方面设问,让学生领悟到本文名为记楼,实是借题发挥,写景不过是纵论情怀的铺垫。三从语言方面设问,让学生搜集并整理本文哪些成语和短语至今还有活力,成为我们语言精华的组成部分。
4.读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范本,进行句式仿拟和语言模式的积累。当堂,每人两至三个。
5.读背:先自主抢背,或老师选择记忆力强的示范,再师生二重诵背。
三、另类拓展
提供施蛰存先生《先忧后乐》的非主流观点的短文,以引发思考,唤醒批判思维,展开讨论,就是非曲直各抒己见。仍需教师的基本立场,施老先生的`说法敏锐犀利,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有故意对立歪曲、强词夺理之嫌,从思维角度说,确实发人心智。范公的“忧乐观”,说白点,即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这种价值取向,在当今时代,依然不失其借鉴作用和教育意义。学生接受与否,平等沟通可也,不可强加。
四、读后
家庭作业即可。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搜集有关岳阳楼的诗文和对联,汇总张贴。一附:先忧后乐(施蛰存)范仲淹做了一篇《岳阳楼记》,整整三段写景,文体实在有些轻浮,难怪尹师鲁要讥讽它是“传奇体”。幸而最后一段写出了两个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使人把这篇文章刮目相看,列入“观止”的“古文”。去年苏州人纪念范仲淹,在范家祠堂里上了一块匾,题四字曰“先忧后乐”。于是这两个名句又引人纷纷议论了一阵。
我仔细想想,这两句话也很有些不对劲。天下老百姓还没有什么忧虑,可知还在太平天下,你范仲淹却忧起来了,忧些什么?惟恐天下不乱,领导天下老百姓跟着你转乐为忧吗?天下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很好,大家都很快乐的时候,惟有你范仲淹却并不快乐,还在忧。忧什么?杞人忧天吗?等到人民快乐过去,天下形势有些不妙现象,人民开始有些担忧了,而这时,你范仲淹却乐起来了。这个时候,还有什么可乐的呢?除非是幸灾乐祸。两个名句,一经分析,实在只有一个意义:人民快乐的时候,你忧愁;人民忧愁的时候,你快乐。不和天下人民同感情,这是爱国主义吗?
《岳阳楼记》教案13
课题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远大抱负和博大胸襟
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
文化常识、文言词语的积累、远大抱负和博大胸襟的表达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文化常识;疏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这些建筑都曾让历代文人墨客魂牵梦绕,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文佳句。崔灏为黄鹤楼描绘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景;王勃在滕王阁看到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奇观;范仲淹在岳阳楼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唱。今天我们就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起观赏美景、体会情感。
介绍“记”这种文体
二、细致的朗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对照注释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 重要字词正音
谪(zhé)守 属(zhǔ)予作文浩浩汤汤(shāng)霪(yín)雨霏霏(fēi)
樯(qiáng)倾楫(jí)摧岸芷(zhǐ)汀(tīng)兰
2、 补充词句解释
(1)重点词句:
谪:降职,贬谪。同时识记P221的“文化知识”。
越明年:越,到了
前人之述备矣:备,详细、完全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增其旧制:增,扩大。旧制,原有的规模。
得无异乎:得无,岂不是、怎能不
衔远山,吞长江:(洞庭湖)连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耀,名词,光辉;潜,没于水,引申为潜藏、隐没。
心旷神怡:胸怀开阔,精神愉快。
古仁人之心:心,这里指思想感情。
(2)通假: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属予作文(“属”同“嘱”,嘱咐)
(3)异义:属予作文(写文章); 气象万千(景象)
(4)多义:
极 :南极潇湘(至,到) 此乐何极(穷尽)
国 :去国怀乡(国都、京城) 敌国外患(国家)
一 :一碧万顷(一片)长烟一空(完全)
或 :而或长烟一空(或,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三、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译,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四、在以上两步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五、完成《指导用书》的字词翻译练习。
六、作业:背诵课文及注释;思考文章的思想和写作特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从工整的对句,精当的炼字的角度研读课文,体会情感;分析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集体背诵课文
二、研读课文
1、? 朗读第二段,找出其中两组对句,体会其妙处。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 中“衔”、 “吞”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江的位置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写出了湖的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铺垫。
2、? 朗读第三段,找出其中两组最工整的对偶句,加以品味。
明确:“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中“阴”“浊”“怒”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极写天气的昏暗阴沉,“隐”“潜”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为画面增添了动感。
3、? 朗读第四段,找出其中两组最工整的对偶句,加以品味。
明确:“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由上而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用借代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用比喻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4、? 朗读第五段,找出其中对句,加以品味。
明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互文的手法借古仁人表明自己博大的胸怀,同时也是对好友的慰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蕴涵了作者对古仁人的钦佩和向往之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是点睛之笔,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好友的慰勉。
讨论:怎样评价本段的思想?
5、 讨论:二、三、四段与第五段的关系
明确:第二段“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以下两段写景内容,写景实质是在写“览物之情”,从而引出“古仁人之心”,借以表达自己的胸襟与抱负。
三、齐读全文
四、拓展部分
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本文相比,所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
五、通过讨论小结本文的特点
1、?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2、? 对偶手法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六、作业:复习课文,完成自主作业
《岳阳楼记》教案14
教学目的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一、作者介绍,解题。
同学们预习了《岳阳楼记》(板书),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板书)。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作者的生平情况以及经历要详细介绍。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仲淹的举荐,藤子京先知泾州,后知庆州。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
霏(fēi)樯(qiáng)楫(jí)
冥(míng)谗(chán)偕(xié)
三、解释下列加黑的词(括号中为答案):
1谪守巴陵郡(做州郡的长官)
2越明年(到了)
3政通人和(顺利)
4增其旧制(规模)
课文翻译让学生自由完成
《岳阳楼记》教案15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
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
“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
、胜状、晖、备、然则、极、
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习,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习,古文的学习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自己的安排,认真督促学生预习。
而预习的方式就是通过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在每个人自己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再把不明白的问题向小组长或者组内同学提出,大家商量解决。上课的时候,我只把需要强调的文学常识提示以后,就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字、词打上记号,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然后再参与到小组中去,进行上面的活动。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小组内还不能解决的,就每个组派人到黑板上板书出来,向老师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师所给的时间要足够,不要慌着去收拢他们,让他们自由的发挥优势,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结果,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能够解决的,只有少数问题,比如《岳阳楼记》中几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几个过渡句的翻译向老师提了问。这样的方式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装进他们的头脑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
【《岳阳楼记》教案】相关文章:
《岳阳楼记》教案02-04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05-06
岳阳楼记赏析03-27
岳阳楼记原文及赏析03-22
岳阳楼记原文及赏析03-12
岳阳楼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0-14
教案教案及反思04-18
教案中班教案02-23
小班教案安全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