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精选4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教案 篇1
一、活动背景:
江南四月,草长莺飞,农村遍地草色青青,一片生机盎然,最近一段时间幼儿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春天的花、草、树、小动物,就连朴实无华的小草也吸引着幼儿,我园地处农村,平时幼儿尖刀的小草种类较多,能用方言说出小草的名称,农村遍地是小草,大自然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开放、天然、有趣的活动场所,让孩子们走进田野,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小草、认识小草、探索小草的特征,让他们在玩中想、玩中学、既可满足幼儿的童心和需求,又能激发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a) 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小草,丰富有关小草的认识。
b) 感知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c) 学习有关小草的制作活动,体验创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请家长带孩子到草地观察小草,获取一些小草的知识。
(三)活动过程:
1、了解小草的特征。
(1)前几天,我们都去草地上玩小草、看小草,谁来说说小草长在哪里?是什么颜色的?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草名字以及小草的根、茎、叶、花的颜色、形状等特点。
幼A:我喜欢狗尾巴草,因为它毛茸茸的,像小狗的尾巴。
幼B:这是蒲公英,它的叶子像锯子,花是黄的,以后会变成白色的小绒球。
幼C:这是一种可以吃的草(荠菜),可以包馄钝吃,白色的小花像满天星。
幼D:这小草断了,会流出“牛奶”来叫羊奶草。
评析:幼儿虽未完整的介绍根、茎、叶、花,但都能抓住小草的主要特征,这是难能可贵的,叙述中,有的幼儿用方言说小草的名字,这些有趣而直观的名字,教师没有否定它,而是改为大家根据小草的特点来讨论,给小草起个适宜的名字,再用口语表达。然后让幼儿用手按一按,光脚踩一踩,讲讲有什么感觉?再用鼻子闻,引导幼儿用语言来表达出来,就是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小草。
(3)找出你自己不认识的草去请叫别人。
(4)让幼儿用手在草地上按一按,赤脚在草地上踩一踩,讲讲有什么感觉?
有的幼儿说湿湿的、滑滑的,有的说很舒服,就像走在地毯上,有的说脚地有发痒的感觉。
(5)引导幼儿闻一闻青草的气味,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评析: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是采用灵活和开放的原则,追随幼儿的兴趣,通过调动幼儿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去观察、学习、,把观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了解小草的作用与人类时候的关系。
(1)请养过家禽、家畜的幼儿说说,家禽、家畜每天吃的饲料是什么?草可以作哪些动物的食物。
(2)观察草坪几周围的野草,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喜欢种草坪?
幼A:草坪看上去很平整、很漂亮。
幼B:有草坪的地方很舒服,空气新鲜。
评析:通过引导使幼儿知道草坪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以及固土、保湿等作用
(3)让幼儿在草地里找一找,并用已有的经验谈谈草还是哪些昆虫的家,它们为什么选择草丛为家。
(4)向幼儿介绍小草还可以当燃料、制造肥料、有些小草还能做药材。
评析:这主要是使幼儿了解到草与人类、动物、环境的生态关系,萌发爱护小草的情感,做出保护益草的行为。
3、了解小草的害处。
师:小草有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人们有时还要除草呢?
幼儿A:小草和庄稼长在一起,营养都被小草吸收了,庄稼就长不好了。
幼儿B:花园里长出了杂草,花园看上去就不好看了。
小结:草的生长也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养料,所以,庄稼地和花园里的草多了,就会影响庄稼和花的生长,就要把草除掉。
4、对小草进行创作活动。
(1)将和幼儿一起收集的各种野草和野花进行盆景制作。尝试简单的插花艺术。
(2)用自己喜欢的野花、草、叶进行粘贴活动。
(3)用彩纸折制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
评析:这一活动环节,通过美工活动自然而然帮助幼儿巩固对小草的认识,初步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课后反思:
1、小草是农村幼儿熟悉的植物,对中班幼儿来说,既要正确认识小草,又要了解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活动教学内容容量较大,有一定的浓度和难度。正因如此,幼儿也因此有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所以活动的内容选择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
2、整个活动遵循循渐进的原则,环环相扣,方法灵活,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治了情操。首先,教师把教学的地点由室内迁移到室外,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使教学活动变得更新颖、开放、直观、生动,大大激发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愿望。第二,将知识的传授与娱乐、游戏相结合,淡化了教与学的界线,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第三,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观察、学习,把观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第四,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作用,使幼儿观察的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学科学的特点,重视幼儿学科学的过程,在幼儿自身主动探索中,发现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学科学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
中班教案 篇2
水的浮力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同时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的特点以故事《文彦博取球》为载体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将有关浮力的知识巧妙地贯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这一情境,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观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太空棉、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3.环境准备:创设《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环境、《平湖秋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浒苔的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浒苔?浒苔是一种生长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
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ll文彦博取球蕊擎悬琴擎酝.》辫蓥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专家点评:
这次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幼儿尝试的精神要求,它基本遵循了问题。尝试(操作、实践)。发现、提出新问题。再尝试一再发现这一活动过程,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使认识不断深化。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较多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情感、态度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在这个科学活动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大胆加入了通过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从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技能,以达到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丰富操作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这种结论不是教师传授,而是幼儿的直接经验,因此,幼儿的学习就显得十分积极主动。
中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圆圆的物体能滚动。
2、激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初步的感知滚动现象.
课前准备:
1、塑料球、冲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记录纸每人一张(上画有没轮子的汽车);集体记录纸两张
2、情景表演的幼儿一名(大班);没有轮子的汽车一辆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表演,引出问题C(大班):呜呜呜,我的汽车:小朋友,你怎么了?C:(大班)我的汽车的轮子不见了,汽车不能玩了,小朋友,你们帮帮我,什么东西可以象轮子那样滚动呢?T: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滚动吗?C:气球可以滚动!C:铃鼓可以滚动,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C:老师,地球也可以滚动的,还有口杯也可以滚动。C:奶瓶也能滚动,还有喇叭…………
2、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C(大班):老师老师,你看,我找到了这么多的东西,它们能不能滚动呢?T:这个?我得试试才知道。小朋友,我们一起想想这些东西谁谁能滚动C: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的,三角形就不行。C: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滚动的。C:圆形的就可以滚动。T:我们一样一样的来想,然后老师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好吗?如果认为圆形能滚动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师这边,认为不能滚动就站到马老师那边。(幼儿选择后)咱们来数数曾老师这边有几个人?马老师那边又有几个?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选择同上。
3、幼儿分组实验,验证想法T:每个小朋友说的都不一样,那咱们试试,看看到底谁能滚动,好吗?幼儿实验,操作C:你看,圆形的可以滚动吧。C:正方形也可以啊!(这个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动着正方形,他就认为这是正方形在滚动)C:老师,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滚动(他用一只手指轻轻压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后用另一只手来弹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动)
4、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T:你们刚才都试了,谁能滚动啊?那好,咱们把能滚动的形状画到汽车上,给它当轮子,好不好?
5、交流,讨论幼儿交流,再请每个孩子都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T:刚才你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也告诉你旁边的小朋友。老师也想听听你们的实验,谁愿意来告诉老师?C:我发现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是这样的(他用两只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后交替画圈,象开火车那样)C:我看到圆形的东西能滚动,能做汽车轮子,让汽车动起来,爸爸就可以带我上幼儿园了。
活动延伸:有趣的圆形让幼儿回家去寻找圆形的物体,并试试看,它们能不能滚动呢?
活动反思:
在这次实验活动中,孩子的主动性很高,很乐意去探索。语言表达又有了进步。但是,活动结束后,我自己觉得在这次活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次活动用的是汽车贯穿整个活动,可是,好象对孩子的暗示行比较大,因为在孩子的生活经验里汽车的轮子就是圆形的;还有就是,可能滚动这个现象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在活动中总是容易把滚动和移动的现象混为一谈,可是如果解释,我也感觉到不知道改怎样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释这个问题。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我们家乡的话是xx话,并能区分xx话和普通话。
2、能根据图片理解童谣的内容,并学习用方言念童谣。
3、感受童谣的节奏变化和押韵的乐趣,并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重点难点:
理解童谣的内容,学用方言念童谣。
活动过程:
一、xx话引入,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指导幼儿用xx话和客人老师打招呼,让幼儿初步感受xx话。
二、引导幼儿认识xx话,能区别xx话和普通话的不同。
1、引导幼儿认识xx话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刚刚说的是什么话吗?
师幼用xx话和客人老师打招呼。
2、教师引入童谣,引导幼儿感受xx话和普通话的不同。
师:你听到了哪句有趣的话?
师:这和我们小朋友平时用普通话念的`儿歌一样吗?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图片理解童谣的内容,并学习每张图所对应的xx话。
1、观察ppt2,理解并学习童谣第一句
(1)一、一,一啥个一?一只小猫跑得急。
2、观察ppt3,理解并学习童谣第二句
(2)二、二,二啥个二?二只小狗吹风凉。
3、观察ppt4,理解并学习童谣第三句
(3)三、三,三啥个三?三只小猪爬雪山。
4、观察ppt5,理解并学习童谣第四句
(4)四、四,四啥个四?四只老鼠偷吃油。
5、观察ppt6,理解并学习童谣第五句
(5)五、五,五啥个五?五只小鸭捉小鱼。”
四、完整念童谣,并介绍童谣的名字
1、教师五张图一一出示,引导幼儿回忆童谣。
2、教师指图,引导幼儿连起来完整念童谣
3、师介绍童谣名字
五、问答表演
1、教师答,幼儿问
2、教师问,幼儿答
3、集体表演
六、结束,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家乡话的学习兴趣。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02-23
【经典】中班教案08-13
中班教案(经典)08-14
中班教案【经典】08-15
中班教案(精选)08-15
中班教案(经典)08-03
中班教案(精选)07-30
中班的教案11-08
(精选)中班教案10-29
中班教案[经典]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