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9篇(集合)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说明文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法
讲授法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通读课文了解大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重点分析第一小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说明文的阅读要点入手,分析怎样阅读说明文,从而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语言学家吕叔湘
(三)检查预习题第三条
查词典,大体辨析下面各组词。
意图组合障碍倚赖
意念连缀阻碍依赖
意思组成
意义
(四)通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
------------。(特征,特征之一)
2、。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表达变化无穷的---------。
3、人类语言采用--------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
(五)用一句话归纳三小段的大意
第一段:强调人类的语言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之一。
第二段: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第三段: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
(六)师生共同阅读第一小段
1、请同学朗读第一小段
2、找出本段的'重点句子。
3、一小段共有几句话,可分几个层。
4、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好象”“稀松”“可是”“实在”?
5、第三句话到第七句话是什么关系?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6、为什么先比吃饭、走路,后比说话?
7、讨论读中提示
8、总结这一小段
(七)小结本课内容
(八)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第二小段
板书设计
人高等动物
1、人类会烧熟了吃1、别的动物都吃生的
2、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2、别的动物让身体跟地
条腿走路,把上肢解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
放出来干别的、更重
要的活儿。
3、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3、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
还会说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小段,讨论有关练习。理解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二小段
1、指名朗读这一小段
2、用一句话归纳人类语言的特点
3、给这一小段分层次
第一层:叙述作者对两句的认识过程。
第二层;通过对比,分析这两句话的说法。
第三层: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分析人类语言能“随机应变”的原因
4、讨论第一层次
思考这两句错在哪里?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5、讨论第二层次
通过鹦鹉、猩猩和人进行比较,说明了什么?
讨论这一层次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讨论读中指示
6、分析第三层次
(1)这一部分是什么结构?
(2)第8、9两句从什么角度分析人类语言的特点?
(3)第10句总结特点
(4)体会第11句的作用
7、讨论这一小段中几处括号的作用
8、讨论读中指示
9、小结这一小段
三、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1、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
(为什么要加上“别的”二字?)
2、只有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
(“上肢”改成“手”行不行?为什么?)
3、至于猩猩,根据西方学者拿黑猩猩做试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
(“极其有限的一点”对“符号语言”起了什么作用?)
本人意图
4、形成无数的“意念”
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
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意图”与“意念”有什么区别?“意思”与“意义”有什么差异?)
五、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条:
阅读第2段,想想为什么先说鹦鹉、猩猩的所谓“语言”,为什么从大师兄的作文说起。
六、小结本课
七、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第二小段
板书设计
人类语言的本质特点
内部结构:音素——音节——多音节
连缀组合
(一方面……又……再……)变化无穷
“随机应变”表达功能:无数意念,配以语音,综合运用(一句话)
(另一方面……又……然后……)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研读第三小段;体会说明文的结构的层次;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三小段
1、齐读这一小段
2、思考这一小段可分几个层次?
第一层:指名中心句
第二层:说明为什么语言用声音作为手段?
第三层:总结归纳全文。
3、分析第二层次
4、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把声音与形象进行比较?
声音的优点是:A白天和黑夜都能发挥作用,且不受阻碍;
B声音的有效距离大
C声音可以把手解放出来
D声音的速度快
声音的缺点是:没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形象的优、缺点是什么?
5、分析最后一句的作用。
A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B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本文三段都运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说说运用这些方法对具体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7、讨论文中的读中提示。
三、联系全文,分析说明文的层次结构。
四、观全文,说说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五、结全文的写作特点
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的说明。
2、语言特点。
六、吕叔湘先生曾批评下面一些语句不够准确,你能看出毛病来吗?
1、7月底到8月中旬的非洲,阳光灿烂,繁花似锦……
七、归纳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
八、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认识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平”字。
2、能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读好问句。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体会平平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初步建立一种心中有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
二、教学理念:
本课是一首诗歌,讲的是平平用积木搭了四间房子,他想把房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没有房子的人住,还要搭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
课文小中见大,从搭积木生发开去,揭示了平平“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心灵。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三、教学重点:
生字教学和朗读。教学重点是认字和朗读课文,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懂得课文包含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生字识记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认识“平、搭”
1、小朋友喜欢搭积木吗?你们会搭什么?指名说。
2、出示课件,有位小朋友正在搭积木,你们瞧!齐读“搭积木”。
3、谁有好方法帮助大家记住这个“搭”?指名读。
4、这位小朋友就叫平平,出示“平平”。大家叫叫他,跟他打声招呼。
5、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平平搭积木。
二、游戏识字。
1、请小朋友打开书本找到108页,自己读读课文请出今天我要认识的生字宝宝。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招待他,再跟他打打招呼。(巡视指导读正确)
2、生字宝宝在大家的热情邀请下来到了我们面前,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指名读(正音)、开小火车读。
3、咦!拼音助手都回家了,你还能认出我们的生字宝宝吗?谁认出来就能得到老师搭的房子。指名读
4、我们的生字宝宝也要回家了,快快拿出作业纸,一边叫着他的名字,一边把她送回家。
5、反馈,学生一边指着生字,一边叫他的名字。如果对了就说宝宝回家了,如果错了就说++宝宝没回家。
1、我们的生字宝宝都回家了,宝宝的妈妈请我向你们说声谢谢。“谢谢小朋友!”引导小朋友有礼貌的回应。
2、我们的宝宝在回家的途中还交了好多朋友,你们认识吗?自己读读。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段:
1、小朋友把房子送给了生字宝宝,平平也搭了四间房子呢,你们瞧!(课件出示四间房子)
2、快来问问平平为什么要搭四间房子?出示:“平平,平平,这些房子都给谁住?”
(1)自由读,读正确。
(2)指名读,重点指导读正确。
(3)指名读。(指导学生当不同的角色来读)你是奶奶,你来问一问。
3、听,平平是怎么回答的,课件出示平平的声音:一间给……
(1)出示第三段,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读正确。
(2)分句指导,把你读得最好的那一句读给大家听。(爷爷很爱看书。奶奶可喜欢平平了。爸爸妈妈多恩爱啊!)板帖头饰。
4、连起来读,老师来当奶奶,你们就是平平了。(同桌读)
四、学习第四、五段:
1、指着板贴说啊,平平的房子分完了,一家人都有了房子,该休息一下了吧?。
2、学生:还有一间呢?
3、“还有一间啊”,教师画一个大问号?谁来问一问呀?出示:“平平,平平,还有一间呢?”指导朗读。(你很想知道;你非常想知道;对,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4、小朋友,你也有一间小房子,你想给谁住呢?(学生自由发挥)
5、平平是给谁住呢?请小朋友们找开书本第108页,把第十三课认认真真地读一读,你会找到答案的。
6、把你找到答案告诉大家,相机出示:“还有一间啊,给没有房子的人住。”点出“没有房子”
7、指导朗读。谁会读这句话?
指名读(“啊”要读得轻而短。你真有爱心。你是个好孩子。你很关心别人。你能为别人着想,真了不起。)
8、平平,搭呀搭呀,搭了很多很多的房子。出示:平平还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指导朗读。(啊,平平搭了那么多房子。平平真热心。)这下子哪些人有房子住了?(爷爷、妈妈、姐姐、奶奶……)
四、书写:
1、你喜欢平平吗?喜欢就亲亲热热地叫他一声吧!。
2、小朋友们这么喜欢平平,我们就来写一写他的名字吧!
3、范写。
4、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当个小小的建筑师,建设美丽的家园吗?
我们知道,造房子之前要先选材料。瞧!老师这里的材料真不少,如果你能叫出名字,那它就是你的了!
二、复习生字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哪些话是奶奶说的?哪些是平平说的话?
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四、谈话
你知道平平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吗?你喜欢他吗?
全班分角色朗读
五、写字指导
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
教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业”的笔顺。)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说话练习,扩展延伸
六、结合画面,配乐朗读
很多很多的房子很高很高的山
很清很清的河水很绿很绿的树
看画面天空
很红很红的很大很大的
很很的路
看画面说句子,用上下面的短语
很美很美的花很长很长的火车
很绿很绿的小草很小很小的珍珠
七、说话练习
以“我长大了干什么”为题进行说话比赛。
教学反思:
本课语句浅显易懂,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含义,尽量避免抽象的说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当成文中角色读好课文。
1.从插图上看,平平正在和奶奶对话。启发学生回忆长辈平时是怎么和自己说话的,练习用亲切、疑问的语气来读第二和第四节。读平平的话时,先让学生自读,体会意思,要表达出喜悦、自豪的心情。最后一节中的'“很多很多”和“大家”要突出,表达出平平的美好心愿。通过讨论“你喜欢平平吗?为什么?你想对平平说些什么?”来感悟平平“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品质。
2.“呢”是助词,一般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的语气。如,“你怎么不去洗澡呢?”“你是写字还是画画呢?”“啊”也是助词,一般用在句末表示赞叹的语气。本课“还有一间啊”,是将“啊”用在句中作停顿,让人注意听下面的话。通过读带有“呢、啊”的句子,体会助词的用法。基础较好的班级,可指导学生用“呢、啊”练习说话。
教学本课要重视朗读指导。从插图上看,平平是在和奶奶对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平时是怎么和奶奶说话的,指导学生用亲切、疑问的语气来读第二和第四节。要怀着喜悦、自豪的心情朗读平平说的话。最后一节中的“很多很多”“大家”要重读,表达出平平的美好心愿。
语文教案 篇3
知识目标: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言词句,背诵,翻译全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
能力目标: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情感目标:感悟“物外之趣”,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全文,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式:精讲、研讨、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合作研讨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学法指导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2、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1、 教师范读。请同学注意读音和句读。
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2、学生自读,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ng)然大物 虾(há)蟆(ma)
3、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方式: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五、合作研讨第1—2段。
1、 小组合作研讨第1--2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2、 词语积累:
余 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藐小 之 其 故 时 物外
成 私 拟 于 之 则 或 项 强 素帐 徐 以 作 观 如 唳 为 怡然
3、 再读课文1—2段,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1、背诵1—2段
2、注音10个,每个5遍。
第2课时:熟读课文,合作研讨第3—4段,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背诵1—2段。
2、抽查词语掌握情况: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于,在。)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喷以烟。(以,用。)
3、翻译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二、合作研讨第3—4段
1、齐背1—2段,试背3—4段。
2、小组合作研讨第3--4段。
要求:直译,字句落实。
小组讨论后,交流。略
3、词语积累:
其 为 怡然自得
斗草间 兴 盖 方 尽 鞭 驱
4、“之”的用法: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4)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5、反复读3—4段,背诵。
三、合作、探究、质疑:
1、背诵全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背诵后,引导同学回答,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小组合作研讨:
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
“物外之趣”: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教师点拨: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投影显示: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同学自己畅谈启发。
教师小结: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处置有度;不忍心。
四、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练习巩固:
试解释下列词。
1、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4、以草为林。(以,把。)
5、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翻译句子
1、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3、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4、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全文。
2、 “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五、童趣
沈复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
蚊、土砾
联想和想像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始蟆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八、教学反思:
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强调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参观果园,去商店认识水果品种,以及去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资料的活动,懂得接触社会,丰富生活内容,有目的地阅读,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
2、练习按所提出的问题,按所提供的资料卡片,介绍某种事物的写作方法。
3、借助习作练习,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学习摘抄、运用资料卡片处理信息的能力。
4、能够举一反三,借助例文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向别人介绍其他的“家族”。
教学重点:
学习摘抄、运用资料卡片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练习按所提出的问题,按所提供的资料卡片,介绍某种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参观果园或到商店认识水果等。
2、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关于自己熟悉事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导出文题
1、板书“家族”,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词想到的内容。
2、学生说说题目变成“苹果家族”想到的.内容。
二、师生探讨,交流写法
1、过渡:
如果让你去写这样的一篇文章,你准备怎样入手?
2、学生自由交流。
3、班级交流反馈,教师适时点拨。
4、阅读资料,思考写作要领。
(1)学生结合卡片资料及自己参观访问和阅读中所获取的新信息,讨论材料组织问题。
(2)交流反馈。
5、有情提示:
●展开想象,尽力把文章写的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结合单元文章特点,借鉴说明介绍方式,寻求素材的最佳组合。
三、结合文题,延伸拓展
1、过渡:
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可以写什么家族?
2、学生讨论。
3、交流反馈。
四、交流材料,练习说话
1、学生小组内交流收集的材料,并做好整理工作。
2、汇报交流,及时评价。
五、独立习作,巡视指导。
学生依据收集的材料独立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评析习作,修改誊写。
1、阅读文章,师生评议。
2、结合习作,做好修改工作。
3、认真誊写。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对于课文的内容以及学习形式较以前进行了很大的修改,更贴近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有关思想,加强了语文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册教材对课文的编排,注意训练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将课文分为10组,每组一般有2-3篇课文,进一步体现努力构建语文教材灵活开放的体系,为教师、学生留有选择、更新、拓展的空间的思想,语文课程是人文内涵最丰富的课程,对一个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册教材更注重人文性,有利于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重视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各项综合训练,关注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特别是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学过用词造句的方法,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学会写摘录笔记,并养成经常写摘录笔记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
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浏览。
(3)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资料,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鼓励探究形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读读比比,咀嚼咀嚼,感悟课文用词的分寸,体会词语细微的差别,呈现的主人公鲜明的形象。
(2)由于情感的激起,品尝到课文语言之美,真正做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略读课文上。
2.重视学生的读,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对课后问题由学生自学讨论,教师不要去讲。
4.通过教材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学语文的目的使用语文。
5.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摘录词句等。
6.能够在观察和想象的基础上,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复习一些常用应用文。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7.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8.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浏览。
四、教学方式:
1.读全文,弄清读懂了什么。
2.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学会质疑。这样,学生自己能读懂的问题不必讲,整个课堂都围绕着学生不懂的问题走,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的自读自悟。不仅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抓住重点、难点是改变串讲串问的突破口。进入五年级,课文比较长了,教学中必须抓住重难点,进行恰当取舍,才能教之有效,学之有效,才能真正地改变串讲串问。
4.在教学中,注意加强整体综合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概括和综合的能力。重视学生对形象的感受,下大力气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五、学习方式: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自主性学习方式的认识基础。依据一定的目标任务的设计,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互动,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实验、分工查阅资料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以个人和整体成绩为双重评价标准,既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又培养和锻炼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措施:
1、要以《课标》为指导,以培养目标为主旨进行教学,保证教学不偏差。
2、要在低中年级词句训练的基础上提高训练要求,加强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把三者有机地整合起来。
3、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
4、加强朗读的指导训练,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5、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中,应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培养,争取全面进步。
6、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习作环境。
七、教学改革构想:
将教学课堂结构形成一个马鞍形的流程,课堂上体现三个基本环节,即从整体把握全篇文章入手→进入对重点的局部作精雕细刻的揣摩玩味→再回到文章的整体上来总结,教给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中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思维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八、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马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马”为主题,编选了三篇主体课文,包括《马》《古诗二首》《巩乃斯的马》。语文天地中提供了一篇课文《马背小学》然后提供了三个练习.:《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笔下生花》。这三个练习都涉及到了和马有关的知识,《畅所欲言》是收集和马有关的成语和成语故事。《初显身手》教材中出示了几幅和马有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和马有关的艺术品,进行介绍。《笔下生花》提供了三个作文题目,分别是收集资料进行介绍、马的故事、想象作文。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马在历史上的作用,探讨马现在的用途。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能用自己的方法自学生字、词语。能有目的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3、提高自学古诗的能力,掌握学习古代文言的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
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能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每篇课文借助写马表达的中心。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叶圣陶及他的一些童话作品。
2、在有感情地朗读这篇童话作品时,了解稻草人在田里所看到的几件事,感受稻草人急别人所急,但又无能为力的思想。
3、能简要复述稻草人看到的几件事。
教学过程:
一、借助插图,简介叶圣陶及他的童话作品。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稻草人
2、出示稻草人插图,让学生感知稻草人的外貌。
三、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到稻草人看到了三件事,是哪三件事呢?简要说说这三件事的内容。
四、重点讲解第一个故事:
1、当稻草人看到饱满的稻穗时,它想到了什么?
2、自读稻草人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3、当小蛾来到田里时,思考:稻草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4、交流:当老妇人离开稻田时,稻草人又是怎样想的呢?
5、小结第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稻草人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稻草人做事非常尽职尽则。
6、简要说说第一个故事的内容。
五、以第一个故事为标准,略讲第二、第三个故事
思考,交流稻草人看到的事情及想到的.内容。让同学们读一读。
六、概括出稻草人的特点及品质。
拓展:现实生活中,有哪一类人象稻草人?
作业:续写稻草人的故事。(抓住稻草人的特点,它所看到的、想到的去写)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书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通译全文
2、掌握之为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实等古今异义词
3、体会晏子巧妙的外交辞令和内在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文言现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点,体会晏子外交辞令的妙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本单元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国古代外交家维护祖国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
二、整体感知
(一)正字正音
明确:晏(yàn)子 习辞(cí)者 缚(fù)一人
酒酣(hān) 诣(yì) 曷(hé) 枳(zhǐ)
(二)通译全文
1.请学生自己小声朗读课文,圈画疑难点并提问。
明确:曷、熙两个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实、病等含义易混淆的字词。
2.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随机抽点学生逐句翻译。
提示:重、难点句子:(1)何以也(2)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3)所以然者何(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附:《晏子使楚》的.参考译文及文言知识整理)
三、文本研读
(一)回顾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体朗读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计谋;第二段详细描写了晏子机智巧妙地应对楚王发难的过程。
(二)重点研讨课文第二段,思考三个大问题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发难的?针对晏子还是齐国,为什么?
提示:找出原文原话,参照译文复述情节,注意各事件的先后顺序。
明确:楚王和近侍先设计了一出戏,然后令官吏绑着一人从晏子面前经过并指称这个人是齐人且犯了偷盗罪,接着楚王在宴会上质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
楚王针对齐国。因为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而且楚王问句中的主语是齐人,明显针对整个齐国而言,有意轻侮齐国。
2.晏子是怎么回应楚王的?这种回答有什么妙处?从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导:回应包括动作和言语两方面。言语上,晏子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采用了何种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1)动作上,晏子避席而对,展现出恭敬的一面。言语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枳作比,摆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并点明其原因是水土有异,然后转述当下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最后反问楚王难道是楚国吗?表现出犀利的一面。
(2)妙处:避席而对,有礼有节,令对方挑不出任何失仪无礼的不是。辞令上,晏子采用类比的方法,以退为进,将问题推还给楚王,令楚王不得不笑着承认自己反取其辱,展现出高超的外交语言艺术。
(3)晏子形象: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热爱祖国,爱惜尊严。
3.如果你是晏子,你怎么回答?(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语气
四、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叙述了晏子使楚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通过具体刻画晏子回应楚王非难的语言,塑造了晏子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积极维护祖国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让读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辞令之外体会到一种强烈而充盈的爱国热情和凛然正气。
五、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二段;课外阅读本课节选前的两段晏子小故事并尝试自主翻译(选作)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8
一、看图激趣
1.老师出示几幅漫画,学生看后谈自己的发现。
2.看了这几幅漫画,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小结:是呀,漫画非常有趣,可是在笑过之后,往往又发人深省。那么漫画的含义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二、引导看图,明白图意
1.咱们书上这幅漫画也很有意思,同学们自己看看,仔细观察:图上主要有哪些人和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交流所看到的画面。
2.作者画这幅漫画的`意图是什么呢?他要揭露什么?讥讽什么?学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咱们来关注这句话:“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到底“虫”是在木头里还是在这个人的脑子里?这虫到底是什么?
4.由这幅漫画你联想到了什么?四人小组交流,推荐一名同学全班交流。
三、审题,明确写作要求
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本次习作可以根据漫画的内容,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借助漫画写一个故事;也可以写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其他漫画。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漫画,交流图意。
四、试写初稿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课点评一、两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文课题虽为“春天的雨点”,但内容并非春雨,而是借春雨向我们讲述了一件发生在春天里的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达丽玛在上课时没有专心听讲,放学后,乌罕娜老师不顾疲劳认真地给她补课,并冒雨将达丽玛送回家。达丽玛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不仅认真听讲,而且在第二天早晨还为老师送去了雨伞。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学习达丽玛知错就改的勇敢精神,以及老师真挚的爱,激发他们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
2、在朗读、讨论、感悟中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3、抓住第1和第20自然段体会达丽玛的变化,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感悟,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懂得“春天的雨点”指的是师生之间细腻、真挚的情谊,并引导学生感受、表达这情意。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谈一谈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教学准备:
学生读一读课文,认一认生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15个生字。体会老师对学生的爱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再这如油般贵重的雨滴下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1、师:同学们昨天都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你了解了哪些词语?
2、检查生字的读音(小黑板出示)
特别提出多音字:蒙、调(通过组词来掌握)
3、找同学读课文(每人一段)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2、一步巩固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教师帮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脉络,渗透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有哪几个时间?(上课、补课、回家、第二天)
分别在什么地点?(课堂、办公室、路上、师门前)
2、学习1-3自然段(课堂上的'故事)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课堂上的故事?(学生举手表示)
(1)请同学自读1-5自然段提出问题。
初读课文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将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因势而问
(2)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自学课文:
[培养自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出老师的认真负责和对学生的爱]
3、自学4-6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说说达丽玛为什么有了这样的变化?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清楚,从而体会深厚、真挚的师生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学生必然反复读、快速读课文,初步锻炼他们的略读能力。]
(三)有感情朗读全文。
回到整体,再次品味。
板书设计:
春天的雨点
上课
补课
放学
第二天早晨
教室
办公室
路上
师门前
生
达丽玛
委屈
感动
爱
师
乌罕那
负责
认真
关爱
感动
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教案07-21
(精选)语文教案09-26
[经典]语文教案10-01
语文教案【精选】09-16
语文教案(精选)09-15
语文教案(精选)09-19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精选)语文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