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04 08:00:56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实用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实用9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瞅瞅、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纸。

  2、尝试用团、抛、踢等不一样的动作玩纸,体会教学的愉快。

  教学预备:

  餐巾纸、手工纸(红黄蓝绿)、杂志、商店的广告纸;纸箱等协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出教学课题。这就是——展示纸袋。可放啥?我在纸袋里放啦,孩子喜爱的纸,猜一猜是啥纸?

  2、瞅瞅讲一讲。

  (1)餐巾纸(日常生活)---边展示边讲这就是---餐巾纸。

  幼儿教师提问:餐巾纸帮孩子擦啥?你是怎样擦的?

  童谣:餐巾纸,折起来,擦鼻涕,真干净。

  (擦过的餐巾纸放哪儿?)

  (2)我的纸袋里另外还有——展示手工纸(色彩)

  提问:这就是啥色彩的手工纸?(红黄蓝绿)手工纸可干啥?(可剪、可撕)

  游戏:手工纸变变变,变架飞机飞飞飞……

  (3)商店的广告纸(认讲平时用品)---

  提问:孩子在广告纸上看见了啥?

  探讨:你想到商店买啥物品?

  (4)我们再瞅瞅,纸袋里另外还有——杂志(新闻)

  提问:杂志是哪个看的.?杂志上有何?

  总结:孩子长大啦,也来看新闻、看小故事。

  3、玩杂志

  (1)超捏捏捏!(团成球)

  捏捏捏,使劲捏。哪个的球小?哪个的球大?

  (2)抛——我的杂志球,飞起来喽!

  踢——我的杂志球,踢起来喽!

  滚——我的杂志球,滚过来喽!

  4、送纸球孩子回家。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

  2、能大胆进行猜想并记录,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3、体验莫比乌斯圈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纸条、纸圈、剪刀、固体胶、课件、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看,我今天带来一张长方形纸条,谁会把它变成一个圈?

  (个别幼儿直接把纸条两端对接,做成普通纸圈)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吗?

  今天我也用纸条变了一个圈,小朋友看一下它与小朋友变的圈有什么不同?

  幼儿讲述后教师小结,一个拧过一个没拧过。

  我们把这个圈称为一号圈,另一个圈称为二号圈。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认识莫比乌斯圈,了解它的特征。

  现在我请小朋友在一号圈和二号圈上来画线,你会有什么发现呢??

  在画的时候要从接缝这里开始,最后再回到这里。

  幼儿操作后个别回答,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幼儿讲述后教师小结:其实这个纸圈,它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莫比乌斯圈,是很久以前一个叫莫比乌斯的人发现的,所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一。

  现在莫比乌斯圈要来和小朋友变魔术了,那如果我沿着刚才小朋友画的'线把它剪开,然后卡擦卡擦剪到头,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想,教师记录)你想来亲自动手试一下吗?提操作要求:使用剪刀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剪到手指。

  如果剪好了可以高高举起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幼儿操作后讲述,你剪好的结果和刚才猜的一样吗?

  小结:原来莫比乌斯圈往中间剪开后,变成了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

  四、第三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二。

  师:你们想想看,如果这个大的纸圈再在中间剪开,又有什么变化呢?

  你想来试一下吗?(幼儿猜测后操作并记录)展示幼儿记录表,个别幼儿介绍。

  教师小结:在第一次剪成的大纸圈上再次中间剪开,变成两个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六、总结,观看课件,了解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圈。

  今天我们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那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

  其实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藏着许多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立交桥:避免行人车辆的拥挤。

  过山车:更加刺激好玩。

  传送带:减少反复的摩擦工作,增加传送距离和面积。

  原来人们利用莫比乌斯圈的原理,建造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七、结束活动

  莫比乌斯圈这么神奇,我们还可以找一找什么物体的建造运用了这个原理。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了解人生命的由来。

  2、鼓励幼儿大胆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初步培养幼儿敢问、善问、乐问的能力。

  3、通过体会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了解妈妈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2、小枕头若干,怀孕老师一名。

  活动过程:

  1、出示婴儿图片,引出主题。

  1)他们是谁?是从哪里来的?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你知道妈妈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呢?(幼儿回答)到底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呢?

  2、播放课件,让幼儿通过观看初步了解人生命的由来,同时鼓励孩子大胆发问。请幼儿发问:看了刚才播放的画面,你找到正确的答案了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要问老师吗?

  小结:1)爸爸和妈妈结婚以后,爸爸把身体里一种叫精子的东西送给了妈妈,和妈妈身体里叫做卵子的东西友好地结合在一起,留在了妈妈肚子里的小房子里,在小房子里一天天长大,经历了280天左右,就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了。

  3、创编活动:在妈妈的肚子里

  1)请幼儿猜想:“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都做了些什么?”先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同时用动作加以表现;再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看,并进行动作、表情模仿。

  2)请幼儿跟音乐一起表演:我要做个魔术师,把小朋友们都变回妈妈的肚子里,在妈妈肚子里做个小捣蛋鬼,听我口令(教师语言提示):肚子里的宝宝像个小蚕豆,紧紧地抱成一团,一动也不动。慢慢慢慢长大了些,宝宝说,我要当个拳击手,左边两下嗨嗨,右边两下嗨嗨;我还要学习踢皮球,左边两下,右边两下;我还会生气皱皱眉撅起我的小嘴巴;我还经常舔舔我的小脚丫,揪揪我的小耳朵;好困啊,打个哈欠睡一觉吧。妈妈妈妈我要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出来出来终于出来了,好亮堂啊。(幼儿表演两遍,第一遍师领)

  4、让幼儿直观了解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回忆抚养自己所付出的'艰辛,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1)出示妇女怀孕前后图片进行比照,让幼儿初步了解怀孕妈妈的外形特征。

  2)孕妇出场,以召开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再次引导幼儿主动发问(关于怀孕妈妈—准妈妈的感受、生活习惯等),以直观印象更进一步了解准妈妈的艰辛。要求幼儿间所提问题不重复。孕妇根据幼儿提问做适当回答,如:带小朋友做操很不方便,弯腰很不方便,上楼梯很累,稍重一点的东西拎不动;有时候恶心、食欲很差,看见任何食物都不想吃,但告诫自己必须得吃,因为如果不吃,肚子里的宝宝就缺乏营养了,虽然爱美,但不能化装,怕宝宝铅中毒。

  5、随乐(《感恩的心》)谈话——如何报答妈妈?游戏——《我来做妈妈》: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增加幼儿体贴妈妈的感情。请幼儿每人在自己的衣服里塞一个小枕头,跟着老师的提示表演一位怀孕的妈妈。老师按照小心走路—弯腰打扫卫生—蹲下系鞋带—扶着肚子散步—弯腰捡东西—轻轻坐下等进行语言提示。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用手触摸物体,发现物体冷、热、软、硬、光滑、粗糙的属性。

  2.发展幼儿的触摸觉。

  3.学习运用触摸觉和正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感觉,如:冷(凉)、热(温)、软、硬、粗糙、光滑等等。

  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冷水和热水每小组各一瓶;海绵球和玻璃球,砂纸和卡纸贴起来的感知卡片等每个幼儿一套。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孩子复习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安定幼儿的情绪。

  2.教师出示两个形状、颜色、大小相同的两个瓶,里面都装满了水。

  教师:这里有两瓶水,你们看看,是一样的吗?有没有什么不同?

  幼儿动手探索,自由看、摸、闻、发现。

  “不一样。一个冷,一个热。”

  教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用手摸的”、“摸一下就知道了”。

  3.教师:用手摸一摸就知道一瓶水是热的、一瓶水是冷的。那么请小朋友再摸一摸你自己面前篮子里的海绵球和玻璃球,捏一捏看看有什么感觉?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呢?

  幼儿:玻璃球捏不动,海绵球能捏得动。

  教师:捏得动的,是软的,捏不动的,是硬的。谁来告诉大家玻璃球和棉花球,是软的还是硬的?

  幼儿:玻璃球的硬的,海绵球是软的。

  4.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一只手拿着玻璃球,一只手拿着海绵球,然后告诉我,你们觉得哪个球是重的,哪个球是轻的?

  幼儿:玻璃球是重的,海绵球是轻的。

  5.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摸一摸篮子里的卡片,先摸摸蓝色泡绵纸的那一面,有什么样的感觉?再摸一摸红色卡纸的那一面,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幼儿:蓝色的那一面摸起来粗粗的,红色的那一面摸起来滑滑的。……

  教师:滑滑的就叫光滑,粗粗,……就叫做粗糙,蓝色的是泡绵纸,泡绵纸就是粗糙的。红色的是卡纸,卡纸摸起来是什么感觉呢?

  幼儿:泡绵纸是粗糙的,卡纸是光滑的。

  常识教案-活动名称:科学教育活动《请你摸一摸》

  标签:幼儿园中班常识教案,幼儿园大班常识教案, 常识教案-活动名称:科学教育活动《请你摸一摸》,

  6.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摸一摸自己的小脸,有什么感觉呢?

  幼儿:软的,热的,滑滑的……教师:再摸一摸你们身上衣服,有什么感觉呢?

  幼儿:衣服薄薄的、软软的,纽扣是硬的……

  7.教师:现在我们到教室外面去,摸一摸外面的东西,(墙壁、栏杆、运动器具……)看看有什么感觉,然后告诉我你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是软的,还是硬的;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8.幼儿分散开,自由的去触摸各种各样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要求孩子们用学到的形容词形容出来。

  9.自由下课。常识教案-活动名称:科学教育活动《请你摸一摸》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降水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

  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记录一个月的降水量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带有刻度尺的纸条,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比较: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成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前两次的降水,哪一次大一些?

  2、提出问题:怎样知道每次降水的多少呢?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二、制作雨量器

  1、出示气象站的雨量器。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水量来区分雨的等级。

  提出:我们能不能制作一个雨量器呢?

  2、阅读课文中制作雨量器的`方法

  3、分析讨论:

  A、需要哪些材料?

  B、为什么要用直筒透明杯子呢?(杯子口径大底小或小底大对测量降水量各会有什么影响?)

  C、刻度单位以什么计算?

  D、0刻度在什么位置?(与杯子内测底部对齐)

  4、分组制作雨量器

  三、模拟测量降水量

  1、模拟测量降水量

  A、用喷壶模拟降雨30秒。

  B、观察降水量。(雨量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平放。(2)视线与水面保持平行,不能俯视或仰视。)

  2、交流:

  在测量降水量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3、阅读气象学家对降水量的分级。

  4、分析:刚才模拟降水中下雨的等级是多少。

  5、指导画降水量的柱状图。

  四、课后练习,观测记录降水量

  1、在下雨的天气里测量24小时的降水量。

  2、记录每次的降水量并画出柱状图。

  3、记录、统计一个月的降水量。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准备

  录音机、音乐磁带;布娃娃、粉笔。

  空间较大的暗房和室外活动场地;选一个晴朗的好天气。

  活动目标

  尝试用多种方法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

  引导幼儿对探索影子产生兴趣,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初步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发现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获得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 在暗房玩和影子捉迷藏的游戏

  (1) 引导幼儿说一说在哪里见过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

  (2) 引导幼儿在暗房找影子:先不开灯--没有影子

  开灯 ---有影子

  教师开灯、关灯,幼儿玩和影子捉迷藏的游戏,知道有灯光的地方会有影子。

  (3)听《我爱我的小动物》音乐做手影游戏。

  2、 在阳光下玩"找影子"的游戏,引导幼儿寻找阳光下什么东西有影子,幼儿结伴探索并讲述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影子的特征,并讲述自己的发现。

  1、 创设游戏情景,引出探究问题。

  (1) 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是怎样的?

  A、幼儿在阳光下站立不动,观察影子的形状、颜色。

  B、幼儿在阳光下不断变换动作,观察影子的形状、颜色。

  教师小结:影子是黑色的,它的的形状会变;影子是跟着我们的,你走他也走,你停它也停。

  2、 比较娃娃和它的影子的不同。

  布娃娃漂亮--金色的头发、花裙子、大眼睛。。。。。

  布娃娃的影子不漂亮--黑黑的、看不清它的大眼睛、也没有花裙子。。。。。

  3、 观察比较自己和自己影子的不同。

  教师引导幼儿边观察边讲,如:我衣服上有扣子,影子上没有;我头上有汗,影子上没有。。。。。

  教师小结:影子是黑色的,它只是一个轮廓,有好多东西在影子上看不到。

  三、通过幼儿之间合作画影子,进一步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1、 幼儿互相合作,摆自己喜欢的造型画影子。

  2、 找一找,阳光下还有哪些东西有影子,帮他们画影子,如:书、玩具、楼房等。

  教师小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影子只是一个物体的轮廓,但影子很有趣,会变、会动。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

  四、游戏"踩影子":幼儿自由结伴,互相追捉玩踩影子的游戏,进一步丰富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

  活动在有趣的游戏、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活动延伸

  1、 找影子: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什么东西有影子。

  2、 教师或家长给幼儿提供绳子、布、透明胶、椅子、纸等物品,引导幼儿试一试,能不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影子分开?

  3、 画影子:请幼儿分别把早上、中午、下午的影子画下来,比一比,影子的形状、位置有什么变化?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二维码和3D电影都是孩子们经常接触到的科技产品,所以我抓住这一兴趣点,结合《指南》提出的5--6岁儿童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并且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了以探索滤色片找出数字密码的游戏(密室逃脱之神奇的眼镜),引导幼儿在不断探索镜片组合的过程当中寻找走出“密室”的方法,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并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

  2.在活动中能大胆猜想、主动探究,体验“密室逃脱”游戏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

  活动难点:

  能在探究中发现滤色片颜色与二维码识图的关联,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

  活动准备

  “密室逃脱”PPT、红蓝滤色各一筐、空框眼镜人手1副、红色二维码图片3张(1.3.5)数字1、2、3各1张(桌子编号)、钥匙1把(贴在2号桌下)、观察记录单人手一份、红蓝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进入密室

  1.教师:今天我们玩“密室逃脱”的游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密室,开始游戏。

  2.旁白:欢迎来到眼镜密室,现在门已锁,要利用神奇的眼镜和聪明的大脑才能逃离密室。你们只有30分钟的时间(屏幕出现30分钟)。

  (游戏提示单)请在旁边的框里取一副眼镜框,并穿上合适的镜片让眼镜变得完整。

  3.教师和幼儿每人拿一个眼镜框。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副眼镜框,它并不是一副完整的眼镜,这里有两筐镜片,我们看看是什么样的?

  教师分别出示两种颜色滤色片,请幼儿观察并说出颜色(红色、蓝色)。

  教师: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镜片让自己的眼镜变得完整。(幼儿自主取滤色片插入镜框)

  4.旁白:接下来去寻找桌上的秘密吧!

  (二)密室解谜

  1.单色滤色片解谜

  (1)(游戏提示单):请用手中的眼镜找出1号、2号、3号桌上的秘密,时间3分钟。

  (2)讲解观察记录单记录方法。(幼儿进行操作、屏幕上出现3分钟倒计时)。

  (3)教师:看到了什么?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见的?(幼儿自由回答)

  (4)教师:接下来看看我们找到的秘密是否正确。

  --------出示第一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1、红色镜片)。

  --------出示第二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3、红色镜片)。

  --------出示第三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5、红色镜片)。

  (5)小结:红色的二维码图用红色的镜片就能看清楚里面绿色的图形,红色的二维码不见了;这种现象就是滤色,有色镜片会过滤掉与它相同颜色的图案。

  旁白: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嘿嘿,游戏才刚刚开始呢?这里有一把密码锁,解开三张图就能找到接下来的线索。

  2.神秘的密码锁

  (1)(游戏提示单):请根据要求猜出三个数字密码解锁。

  ①猜测三位数字(屏幕上出现3张图片,分别对应3个数字)

  A.五边形(数字5)

  B.双色点阵图(数字4)

  C.前两位数字相加的总数(数字9)

  (2)按照幼儿的各种解锁思路,教师操作课件,直至解开密码锁。

  (3)旁白:“恭喜你们打开了锁。打开了这把锁,你们就会得到接下来的出门线索。

  3.双色立体图片解谜

  (1)(游戏提示单)请用眼镜找出三张卡片中隐藏的线索,根据线索找到钥匙。

  (2)屏幕上弹出3张叠放的二维码图片,观察3张双色立体图片寻求解谜途径。

  A.出示第一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长方形”)我们来看一下,看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到的?针对没有看到的孩子提问,你又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得?那么调整再试一试。

  (3)小结:原来同时使用蓝色和红色的`镜片就能看出立体图像。那我们的密室里哪里有长方形?

  B.第一个线索已经得到,接下来我们寻找第二个线索,出示第二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2”)看到了什么?密室里面哪里有2?我们回想一下线索1是长方形,长方形的又有2的是哪一个?

  C.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线索,出示第三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下”),看到了什么?好,我们再想一下线索1、线索2,、长方形的2号桌下。

  (2)根据刚才找出的3个线索引导幼儿找出钥匙。

  师:现在我们去找一找钥匙。

  (三)逃出密室

  1.旁白:恭喜你们、闯关成功。

  2.我们终于逃出来了,我们在密室里发现了用红蓝两种颜色的镜片组合同时看,可以看出立体图形,我们平时看3D电影的时候也会用到眼镜,那我们今天的这副眼镜能不能看到3D电影呢?我们先放下眼镜看,能看清楚吗?是立体的吗?拿起你的眼镜再看看。

  3.观看3D动画1分钟,离开密室。

  4.结束语:3D电影好看吗?现在我们的密室游戏已经结束了,老师会把眼镜放到班级区域,你们可以用它发现更多的秘密,现在请孩子们有序离开密室。

  活动总结

  一、目标达成情况:

  从本次活动当中,孩子对密室逃脱的这一游戏活动非常感兴趣,并能在活动中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寻找解密的线索,为目标1的达成铺垫了经验,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感知立体图形时只能用凹进去凸出来的语言进行表述,于是在环节中我直接为幼儿梳理概念“立体图形”提升幼儿经验,达成了我此次的活动目标。

  二、优点与不足:

  优点:1.本次活动用孩子们熟悉的科技产品为 这次活动增加了神秘感。

  2.整个活动中教师只是提供线索的参与者,对于个别有需要的孩子老师适时提供帮助与引导。

  3.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导,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发现。

  不足:活动结尾时缺少总结,虽然每一环节都进行了小结,但是最后还是应该总结一下。

  三、再教设计:

  1.在结尾教师进行总结,在第一环节后面加入关于“滤色”的科学视频。

  2.区域材料投放眼镜、二维码。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根据《3-6岁儿童发展指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意识越来越淡薄,老师在一日生活观察中发现幼儿饭前便后洗手时不能合理控制水流量,根据这一现象设计了这个活动,通过具体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控制水流大小,并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活动目标:

  1.清楚水龙头开关的作用。

  2.学会合理调节水流大小。

  3.提高幼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硬卡纸若干、剪刀、直尺、胶水、彩笔、过塑机。

  经验准备:

  1.幼儿使用水龙头的经验。

  2.一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水流过小,洗手时手上的'泡沫无法冲干净。

  问题二、水流过大,幼儿衣服被溅湿。

  活动重难点:

  重点:根据指示卡调节水流大小。

  难点:学会自主调节水龙头开关,控制水的大小。

  活动过程:

  一、教师观察洗手现象并进行思考。

  问题(一)如何引导幼儿调节水龙头水流大小?

  问题(二)如何形象、生动、准确的引导幼儿合理控制水流大小呢?

  二、引导幼儿制作指示卡。

  制作过程:

  (一)取一张硬卡纸,用铅笔画圆并剪下。

  (二)在圆卡纸上用剪刀剪一个豁口,使圆内部呈水滴状小洞。

  (三)用签字笔标记刻度及打开的方向。

  (四)在对应位置粘贴水滴,水滴数量的多少表示水流大小。

  (一滴水代表水流小,两滴水代表正常洗手水流,三滴水代表水流过大。)

  (五)装饰指示卡并做防水塑封。

  (六)现场体验指示卡,自主探索指示卡使用方法。

  三、拓展延伸:

  教师创编《水流变变变》儿歌,幼儿根据教师创编儿歌继续仿编,从而培养幼儿节约用水意识及一日生活习惯。

  《水流变变变》

  小宝贝,爱洗手,

  扭扭打开水龙头。

  小小龙头作用大,

  千万不要小瞧它。

  一滴水,冲不净,

  两滴水,刚刚好。

  三滴水,溅湿衣。

  水流变换我掌控,

  洗完关紧水龙头。

  争做节水小英雄,

  节约用水记心中。

  洗手是幼儿每天都接触到的事物,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并为幼儿所熟悉,然而洗手环节还是存在各种问题,如何让这些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决?这就是此次活动要解决的问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自己亲身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说一说,猜一猜,做一做,多次尝试最终制作了水流指示卡。幼儿能在自主操作中获取经验,根据指示卡自主调节水龙头开关,控制水流大小,合理解决了自主控制水流大小的问题。教师创编儿歌后,幼儿通过继续仿编儿歌愉快主动的学习,提高了幼儿的节水意识,让幼儿能够主动“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观察熊猫的外形特点,了解熊猫的生活习性。

  2、了解动物、兽类、野兽、熊猫的关系,学习归类,并学习用比喻、形容词来描述熊猫的形态。

  3、知道熊猫是我国独有的野生动物,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

  1.课件:幻灯片-熊猫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出熊猫,引发幼儿对熊猫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谜语: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当粮食,竹林里安家。

  二、观看幻灯片,感知像猫的外形特征。

  1.提问:你知道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熊猫长的是什么样子?他们喜欢吃什么?让幼儿和同伴自由交谈。

  2.教师讲解熊猫生活的相应区域“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知道熊猫是杂食动物。

  三、感知讲述熊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1.讲述熊猫的外形特征。

  2.提问:熊猫的`头上有什么?身体是怎样的?身上有什么?熊猫的身上和身下有什么?

  3.引导幼儿自然的表述自己的观看感受,有序的梳理熊猫的形态。

  表达自己对熊猫的喜爱,讲述熊猫性情温和、憨厚、胖嘟嘟的样子,十分逗人喜爱,以及熊猫走路、爬树慢悠悠的姿态。

  教师:你知道熊猫喜欢生活在哪些地方?它们是怎么生活的?

  四、知道熊猫是我们珍爱的国宝。

  1.教师:熊猫为什么是我们的动物宝贝?

  (熊猫是我们独有的动物,熊猫的数量很少,熊猫生出来的宝宝很小,只有150克,

  妈妈每次只生1-2只,两年后离开妈妈生活,寿命只有20-30年等。)

  2.教师:熊猫被全世界人们喜爱,是我们国家珍贵的一级保护动物,我国除了在各地的动物园有熊猫展览馆外,还把它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一些有好国家,你知道我们送给哪些国家的朋友观赏吗?

  五、欣赏教师朗诵儿歌《大熊猫》,感知可爱的大熊猫形象。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精选)科学教案08-24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经典)科学教案08-13

科学教案(经典)08-19

科学教案(经典)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