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

时间:2023-11-23 10:15:1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小班教案【合集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班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教案【合集7篇】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汽车的类型和特征。

  2、了解一些汽车的特殊用途。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我知道的汽车

  1、教师:大家平时见到的汽车长什么样?

  (幼儿的讨论)

  2、 特殊功能的车(播放PPT1、2、3、4)

  教师结合课件,小结汽车的基本特征以及功用。

  二、找一找:儿歌里的汽车

  1、教师:除了刚刚说到的小汽车,你还见到过哪些车呢?

  (1)教师结合幼儿的讨论,出示PPT 5、6、7、8、9

  (2)这些车有什么用呢?和之前我们看到的车有什么不同呢?

  2、欣赏儿歌:

  (1)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新的儿歌——车,我们先来听听。

  3、教师:儿歌里都说了哪些车?它们长什么样?各有什么作用?

  三、学念儿歌

  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边看PPT边逐句学念儿歌《车》。

  活动反思:

  汽车对我们现今的社会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每天都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而小朋友的玩具中汽车也占了很大的篇幅,孩子们也对汽车很感兴趣。而本次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汽车》的主要目标是初步了解各种汽车的名称及其作用。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欣赏葡萄的外形特征,学习观察的方法。

  2、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葡萄,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验成功的喜悦。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布置葡萄园:红、绿、紫的葡萄及模型、图片、范例;

  在走廊布置葡萄架(让幼儿挂葡萄作品);

  油画棒;胶水;绉纹纸;蜡光纸;颜料;棉签;橡皮泥;

  活动过程:

  1、教师提出参观葡萄园的活动及要求。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去参观葡萄园,”“你们注意看看葡萄宝宝有什么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把你发现的秘密告诉身边的小朋友。”

  2、幼儿自由欣赏葡萄的外形特征,教师进行观察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不同材料制作的葡萄。

  3、集中谈话,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4、让幼儿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制作葡萄。

  ①师提问:“可以用什么方式把葡萄表现出来?”

  ②师根据幼儿的方法,出示相应的葡萄作品,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

  5、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葡萄:

  A组:蜡光纸条粘贴成一圈圈的进行制作葡萄

  B组:绉纹纸团成球,再粘贴在底板上制作葡萄

  C组:用手指醮颜料印葡萄

  D组:用棉签画葡萄

  E组:用橡皮泥团圆制作葡萄

  6、将制作好的葡萄分类挂到葡萄架上进行欣赏,体验成就感。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绪,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神,在美术活动中我选择了让幼儿易于表现的棉签画“葡萄”,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刺猬和好朋友分享草莓的快乐心情。

  2、懂得好吃的东西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乐意用语言表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难点:懂得好吃的东西要与好朋友一起分享。

  活动准备:刺猬头饰,草莓若干,挂图6号,故事录音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谜语:“小小刺儿身上长,背上果子满山跑”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四只小刺猬的故事,这四只小刺猬分别叫:小一、小二、小三、小四。

  二、教师出示挂图讲述故事。

  1、出示挂图1。教师讲述故事“开头--就快乐的往回走了”

  小一出去了,发现了什么?有几颗?这些草莓是什么样的?

  小一吃了一颗草莓,是什么味道的?

  它正想吃第二颗时,想到了什么?它是怎么做的?

  2、出示挂图2。教师讲述故事“再说小二吧--朋友们尝尝”

  小二也出去了,它发现了几颗草莓?它又是怎么做的`?

  3、出示挂图3“太阳--一颗红草莓”

  太阳出来了,四个小刺猬身上都背了什么?有几颗?

  小刺猬们身上的草莓都是给谁吃的?

  4、4、出示挂图4“多么可爱--结束”

  问题前置:猜一猜,小刺猬吃了好朋友们送的草莓会感觉如何? 提问:为什么它们觉得这颗草莓特别甜、特别美味呢?

  三、教师播放故事录音。

  讨论:你们喜欢这四只小刺猬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我也喜欢这四只小刺猬,这四只小刺猬真是太友好了,他们不仅一起玩,还能一起分享好吃的。

  四、分享活动

  请小朋友表演小刺猬分享草莓。

小班教案 篇4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想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抓住幼儿园喜欢玩水的特性,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下面快随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蚂蚁过河》”。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蚂蚁过河》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活动准备:

  1、木块、石头、泡沫、点心盘、钥匙、玩具(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师:小蚂蚁爬着爬着饿了,发现远处有棵苹果树,就爬过去,可是面前出现了一条小河,请小朋友帮蚂蚁想办法怎么才能过河?

  二、认识沉与浮现象

  1.师做实验,先放石头。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我们先拿石头来试一试”

  问:你发现了什么?石头怎么啦?

  师小结:由于石头比较重,放在水中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沉”,会沉下去的材料,能当蚂蚁的小船吗?

  2.师第二次做实验,放泡沫

  问: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由于泡沫比较轻,放在水中会飘在表面上,不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浮”。现在我们把小蚂蚁放到上面,你们看它过河了吗?

  3.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刚才我们看了,放在水中,比较重的东西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沉”,不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浮”。

  (活动反思:从这个环节上看,孩子对沉与浮的现象,能具体地表述出来,也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但在让幼儿对比石头与木头的环节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头太小了,而木头却较大,在视觉上,给孩子造成干扰,因此有的孩子认为木头比较重,导致无法让孩子准确的判断:石头与木头哪个比较重,哪个才会沉下去。如果选择与木头一样大的石头,幼儿便可以一眼看出,石头比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会在此环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三、幼儿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1.幼儿认识材料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请小朋友把各种材料都拿来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可以当蚂蚁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记录方法

  师:在玩的.时候,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如果这个材料会会浮起来,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面上,如果会沉下去,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记录

  四、教师评价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验证

  (活动反思:从记录的结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记录出沉浮的现象,其中盘子这一材料的实验出现分歧,有的孩子记录是沉,有的孩子记录是浮,借此机会,我进行随机教育,让不同结果的两名幼儿现场操作,为什么你认为是沉?而你却是浮呢?两个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为什么结果是不同的呢?通过现场实验,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机,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但在幼儿使用记录卡的方面上看,由于记录卡设计不太合理,有的幼儿把整张记录卡都贴满了,完全看不出是沉还是浮;如果老师在水盆中间画条中介线,在中线以上表示沉,中线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轻松地解决结果不分明的问题。)

小班教案 篇5

  重点领域 语言

  相关领域 社会

  活动目标

  1、 在教师提供的树型上摆上一片片树叶,并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

  自己与树做朋友的愿望。

  2、愿意参加活动,初步感受与同伴、老师进行集体活动的愉悦。

  重点、难点 重点:能将树叶分别摆满大树,不摆放到外面。

  难点:愿意参与集体活动,鼓励幼儿边放边说:“小四班的树,我是你的'朋友,你喜欢我吗?”

  活动准备

  1、用纸做的“树叶”,分别贴有幼儿和老师的照片。

  2、用彩纸做的树一棵。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树。通过自然的交谈使幼儿知道这是一棵“小三班的树”。在音乐声中引导幼儿快乐地欢迎这棵树的到来。

  2、教师先观察自己的那片树叶,边摆弄边自言自语的说:“小三班的树,我是你的朋友,你喜欢我吗?”

  二、幼儿操作活动:

  1、自然的引导幼儿边在树上摆上自己的树叶边说:“小三班的树,我是你的朋友,你喜欢我吗?”

  2、教师边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边提醒幼儿将树叶摆满大树。

  三、结束活动:

  幼儿、教师在音乐声中围着大树快乐的唱歌、跳舞。

  延伸活动:

  可以将大树贴在墙上,成为班级的墙饰。

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集体协作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3、根据故事情节集体来演奏。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

  2、大鼓一个、手铃若干、响筒若干。

  活动重难点:

  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根据故事情节集体来演奏。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认识大鼓、手铃、响筒. (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1、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和快与慢。

  师:小朋友们,听谁在给我们唱歌?你们认识它吗?——小鼓。”(直接出示小鼓)

  师:“下面小鼓要唱两首歌,大家要仔细听一听,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个样?”

  幼:不一样。第一首快,声音轻;第二首重,声音慢。

  2、听声音,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响筒。

  师:接下来又是谁呢?请小朋友听一听这种声音。老师告诉小朋友:这件乐器叫响筒。(并让幼儿再次欣赏响筒的.声音,并仔细地观察其外形)。

  3、师:“小朋友看一看,老师拿的是什么?手铃要讲故事了,请你们仔细听一听,手铃在故事里变成了什么?小鼓和响筒在故事里又变成了什么?”

  二、基本部分

  故事《大象和蚊子》。

  1、教师结合乐器响筒、手铃、小鼓讲述故事。(伴随乐器讲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幼儿,而且能够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巩固故事。

  师:“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是大象和小蚊子)

  2、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师:“呱——呱——呱——的呱呱筒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赶走蚊子,不让蚊子叮自己)

  师:“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大象生气了,使劲跺脚呢)

  师:“大象跺脚后,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子?”

  (幼儿回答并表演蚊子晕倒的样子)

  3、老师和幼儿一同表演演奏。

  师:小朋友想自己来演奏吗?那么老师扮演大象,需要用小鼓和响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铃)。

  4、老师讲故事,幼儿集体演奏。

  三、结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们演奏的都非常好,现在这些乐器要回家休息了,咱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去吧。(播放音乐)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投放乐器,鼓励幼儿在表演区进行表演。

  活动反思: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幼儿反应:

  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在刚开始了解各种打击乐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的很认真,因为他们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想自己能试试。第一遍老师讲故事个别幼儿配乐演奏时,孩子们能够积极配合,慢慢进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时有的幼儿已经能够自己边说故事情节边配乐,可以说孩子们都乐在其中,积极参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不足和改进:

  首先我们的打击乐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数量较少,这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在让个别幼儿表演之前应该先集体进行空手练习,等孩子们完全了解故事情节再演奏,为后面的集体演奏打下基础。

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拍打的技能进行颜料撒画。

  2、体验玩色活动的乐趣,感受撒画的美感。

  活动准备 作画纸每人一张、手帕和范画、水粉颜料、抹布、筷子、水粉笔。

  活动过程

  1、欣赏手帕和范画。

  (1)教师以丢手绢歌来引题。

  师:我们玩的这个游戏叫什么名字?(丢手绢)那我们要用什么来玩?(手帕)

  (2)教师出示各式手帕,使幼儿感受画面的美感,激发幼儿作画的兴趣。

  提问:这些手帕一样么?上面都有怎么样的图案?

  (3)教师出示范画,请幼儿观察这手帕上面的图案是用什么印上去的。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去装饰你的'手帕。(请个别幼儿来说)

  2、教师作画,幼儿观看。

  教师示范作画,并讲解作画的要领。

  师:桌子上有各种颜色的颜料,我们先挑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去蘸一下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把它重重得按在纸头上

  师:在印积木的时候为了让我们的手帕更漂亮,我们不能东印一块西印一块,而是要给他们排排队,让他们遵守秩序,要有规律的横得一排或者竖的一排,每一块格子里印一种积木的形状。

  3、幼儿感知作画。

  (1)正确使用积木作画,引导幼儿布局有条理性。

  (2)教师再幼儿作画时,给与适当的帮助。

  4、欣赏完成的作品。

  (1)请幼儿自评自己的画,哪里拓印的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2)同伴。

  (3)教师进行,鼓励幼儿下次画得更好。

【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10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7篇03-10

【精选】小班教案09-04

小班教案(经典)09-06

(经典)小班教案09-22

[精选]小班教案08-11

【经典】小班教案08-10

小班教案(精选)08-31

小班教案(精选)09-01

小班教案[精选]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