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科学教案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幼儿认识芋艿,了解芋艿
2、培养幼儿劳动的能力,学习刮芋艿的技能
3、幼儿体验劳动的艰辛,享受劳动的成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了解芋艿
2、难点:体验劳动的艰辛
三、教学准备:实物芋艿芋艿生活过程的图片刮芋艿的工具小布袋一只
四、流程:激起兴趣、观察芋艿、认识芋艿、参加劳动、享受劳动成果、延伸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小布袋(引起幼儿的兴趣),请幼儿猜一猜小布袋里有什么
1、请个别幼儿猜或者上来摸一摸小布袋了到底是什么东西。
2、把布袋里的芋艿倒入小篮子里,让幼儿明白小布袋里的东西原来是芋艿。
(二)告诉幼儿芋艿的名字,yu(第四声)nai(第三声)(观察芋艿)
a、老师:今天芋艿说要和我们做朋友,小朋友高兴不高兴。请幼儿到后面的桌子上观察芋艿,教师提醒幼儿摸摸、搓搓、抱抱、看看芋艿。
b、组织幼儿坐到前面的小椅子上。
(三)认识芋艿
1、老师:刚才小朋友都与芋艿做了好朋友是不是?现在老师要问问你们了:
a、你们看见的芋艿是什么形状的,(老师出示一个芋艿)象什么呀?
b、芋艿是什么颜色的'?(深咖啡色的)肉是什么颜色的?
c、摸上去的感觉怎么样?(毛毛糙糙的)
d、毛毛糙糙的是芋艿的什么?
芋艿的皮是怎么刮下来的?需要什么工具?(分别出示幼儿所讲的工具)老师可以出示幼儿想不到的硬币、调匙等(碎碗片、瓶盖子)
2、小朋友知道芋艿是怎么长出来的吗?老师讲一个“芋艿的”给你们听好吗?老师讲述,并根据情节分别出示图片。(芋艿生长过程的图片)
3、芋艿的用途,作用
老师:农民伯伯为什么要种芋艿?
让幼儿了解,芋艿除了吃以外还可以做玩具,叶柄当饲料。(分别出示芋艿做的玩具)
(四)幼儿参加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
1、老师:今天,厨房里的阿姨买了许多芋艿,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刮一下皮,你们愿意吗?
2、幼儿参加刮芋艿劳动,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卫生。
3、请个别幼儿把刮好的芋艿送到厨房
4、幼儿讨论劳动的感受,累不累,小手痒不痒。
教育幼儿要珍惜劳动成果,平时多帮父母参加劳动,不随便消费饭菜等。
(五)享受劳动成果
让幼儿品尝煮芋艿
(六)延伸部分
教幼儿做芋艿玩具。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玩水中发现水灌进瓶子与水从瓶子上小洞流出时水流的不同变化。
2、在玩水中得到动手能力的培养。
活动准备:
三大盆水;瓶身有一个洞的瓶子和瓶身有两个洞的瓶子,数量大于幼儿人数;记录表;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你玩过水吗?喜欢玩水吗?用什么材料玩过水?
二、初次尝试玩水
1、提出要求:四人一组,用瓶子玩水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拿瓶身有一个洞的瓶子玩水。
3、交流玩水过程中的发现:(1)把瓶子压下去灌水时瓶口有水泡泡冒出。
(2)瓶子灌水后一半沉下去,一半浮在上面。
(3)小洞里流出的水像喷泉。
4、教师示范玩水,要求幼儿观察小洞里流出来的水的情况:说一说,像什么?水流有什么变化?
三、再次玩水,证实猜测。
1、出示瓶身有两个洞的瓶子(一上一下),请幼儿猜测:瓶子灌满水后,两个小洞里流出来的水一样吗?哪个洞喷出的.水远一些?
2、出示记录表:(?表示想,小手表示做)
怎样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让幼儿说一说
请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然后说一说。
3、幼儿动手操作,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集体交流实验结果。
5、教师操作,并提出问题:上面的水近,下面的水远,为什么?
四、小结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了解平面图纸的基础上,学习比较地图上标示物之间距离的远近关系。
2、发展空间知觉能力。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准备社区建构示意图,方格图纸。
指导要点:
1、出示社区建构示意图,以幼儿园为中心,说一说重点建筑物各在幼儿园的什么位置。
2、出示方格纸,告诉幼儿这是简化的地图,师生共同把建构示意图上的标志性建筑物,在地图上标示出来。
3、找一找,自己的家在什么方位,在哪个建筑物附近。
4、比一比,谁的家离幼儿园近,谁的家离幼儿园远。
活动反思:
本活动,幼儿对颜色和图形特征已经认知。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在图中为各种图形找出合适的位置。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游戏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活动的制作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但是本节课,我的语速有点快,语言不够精练,讲解示范的时候,因为语速快,部分幼儿幼儿未能听清老师的要求,导致一个问题说出去来,下面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我问的什么。而且我的应变能力也有待加强,本次教研活动让我明白了,只有在不断仔细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学途径。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欲望,感知空气是无处不在的,巩固幼儿的科学意识。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利用不同的物体去寻找空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欲望,感知空气是无处不在的,巩固幼儿的科学意识。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利用不同的物体去寻找空气,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利用不同的物体去寻找空气,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活动难点:
激发幼儿探究欲望,感知空气是无处不在的,巩固幼儿的'科学意识。
活动准备:
科学区:气球、扇子、吸管、空塑料袋等材料
手工区:折纸炮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看不见,摸不着,人和动物都需要它的是什么吗?”空气是怎样的呢?在哪里呢?
2、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3、教师小结: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现在老师就请小朋友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去寻找空气。
二、教师介绍区角操作材料。
科学区:这里有许多气球、扇子、吸管、空塑料袋等材料,请小朋友用这些物品去寻找空气。
手工区:这里有许多长方形的纸,小朋友可以在这里折出纸炮,然后甩甩看,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纸炮发出“嘭”的响声。
三、幼儿自主选择区角进行游戏。
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鼓励性格内向的小朋友积极地参与游戏。
四、活动结束。
1、活动结束,收拾操作材料。
2、老师小结活动情况。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发展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
2、探索复制指纹的方法,萌发多样探索的意识。
3、初步激发对科学、创造和探索自身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小纸片、颜料、印泥、橡皮泥、镜子、抹布等。
趣味练习 剪手指甲
活动过程
一、观看手指,提问交流。
1、请大家提出自己的问题。
2、引导幼儿观察手指,进行相关的经验交流,如:上面的'线长得怎么样?
二、操作体验
1、讨论:怎样将指纹复制下来,让别人观看?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复制指纹,如:在橡皮泥上印指纹等。
三、观察比较
1、介绍自己是怎样复制指纹的,渗透多元探索的意识。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从而得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结论。
四、拓展内化
1、讨论:除了指纹与别人不一样,还有什么也是与人不同的?
2、讨论:指纹有什么用?
五、教师介绍有关警察用指纹破案的事和指纹锁的好处,激发幼儿对科学和创造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点单元中的第四课。
本单元是从“电和我们的生活”这一课题开始,然后逐渐进入到“点亮我的小灯泡”、“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电路出故障了”等活动。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首先通过“调查家中的电器”开始(“电和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体验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整理已有的电知识;然后学生用一根电线和一节电池点亮一个小灯泡,当小灯泡被一次次点亮后,学生开始认识电和电流。渐渐的他们不再满足于点亮一个灯泡,这便进入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的活动中。由于用了几根电线连接了好几个灯座和灯泡,一个地方的连接或一件器材出了问题,所有的灯泡都不会亮,于是就出现了“电路出故障”;于是就有了学生要努力排除故障,让小灯泡都亮起来的欲望。在此欲望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以实事为依据,分小组讨论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大胆猜测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可能有哪些;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检测电路故障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最后,引导学生设计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检测计划,用电路检测器查出故障原因,并将其排除。
二、设计理念: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在科学学习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的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和假设,自己设计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最后由自己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获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2、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都必须亲身经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学会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并学会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方法。
3、让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生经历分析电路故障原因和检测电路故障原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注重实是,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小组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带有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坏的小灯泡、1根没有剥绝缘皮的电线,1节废电池),制作电路检测器的材料(电线若干根、电池盒1个、小灯泡1个、灯座1个)。
2、教师准备:
有1个小灯泡的无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电路检测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展示台下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的串联电路:
提问:大家请看,这是一个以前我们连接过的能使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谁能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
讲解: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环路,灯泡就会亮起来。这个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有电流通过的环路就叫做电路。
2、小组连接一个有故障的串联电路
谈话:老师为各组也准备了一个这样的电路,请你们把断开的电线连上。
提问:小灯泡亮了吗?小灯泡没亮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电路出故障了)
(二)各小组分析出故障的原因:
1、讨论、分析:
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可能出故障了?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表一”中。
2、交流:
你们认为,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电路出故障了?(板书学生分析的结果)
3、整理记录:
请大家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的记录补充完整。
(三)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1、讨论: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2、学习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1)学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展台展示“电路检测器”)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做的电路检测器,然后自己也试着动手做一个。
注意:
①做好后一定要先试试小灯泡亮不亮;
②要注意安全,不准用它来检测人的身体或220V的电路。
(2)学习使用电路检测器:
(展台下)教师演示检测一根电线;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和一根电线的两端相连接,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故障;如果结果相反,则说明这根电线有故障。
3、分组讨论制定检测计划: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一个检测计划(也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把计划写在“表二”中。
交流、汇报:你们组制定的检测计划是怎样的?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原因: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订的计划,用电路检测器故障原因。
要求:
①边查故障,边记录(可以把结果记录在“表三”中);
②数数本组的电路共出现了几个故障。
5、交流、汇报:
(1)你们组检测到了哪些故障?请你上台来和大家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检测的?(在展台下)
(2)大家认为他们小组的检测怎么样?
(四)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故障已经找到了,你能排除这些故障,使这些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请动手试试看。
(五)总结:
今天我们遇到的电路故障有:电池没电了、电线的外皮没有剥掉、小灯泡坏了。如果今后遇到了其它故障,你会怎么办?
请大家注意,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的电路,绝不能用来检测家用220V电器电路,否则会出危险。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公共汽车、货车、洒水车、救护车、消防车、警车的名称和特点,并了解其用途。
2.幼儿对汽车产生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汽车的图片(公共汽车、货车、洒水车、救护车、消防车、警车)。
2.情境图片六幅
3.课前带领幼儿观察马路上的各种汽车。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引起兴趣。今天好多汽车来我们班做客,让我们来欢迎它们吧!(教师出示汽车图片于黑板右侧)。
2.基本部分:
认识几种常见车的名称,特点及用途:
(1)请幼儿找找自己喜欢的`车,并说出它是什么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它是用来干什么的?(提醒幼儿尽量讲一句完整话:“这是××车,可以用来干什么”。)
(2)动动脑,连连看。区分几种车的不同用途。依次在黑板左侧出示图片:
A妈妈带小红去奶奶家;
B许多帐篷要运到地震灾区;
C公路要洒水;
D小熊病了,要送医院;
E有幢房子着火了,要救火;
F警察叔叔要抓小偷。
请幼儿思考分别要用什么车,并把左边的情景图片与右边的车子一一对应连起来。
(3)小结:教师总结学到的车的名称,特点,用途。
3.结束部分:
小朋友在回家的路上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你最喜欢的汽车叫什么?用途是什么?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喜欢操作、摆弄手电筒,能想办法让手电筒亮起来。
2.认识电池的正负两极,了解电池正负极相连可以使手电筒亮起来的道理。
活动准备
手电筒及干电池若干,彩笔若干,记录表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1.提供电池和手电筒让幼儿进行组装。
(1)提供各式各样的手电筒和电池,请幼儿观察了解手电筒和电池的多样性。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电池,认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3)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手电筒以及和手电筒相匹配的`电池,探索如何组装能使手电筒亮起来。
(4)请安装成功的幼儿操作演示,知道正负极相连可以使手电筒亮起来。
2.请幼儿用组装好的手电筒进行探究小实验。
(1)请幼儿把手电筒放在水彩笔一侧约10厘米的地方,逐渐改变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观察影子长短的变化。了解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越小,影子越长;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越大,影子越短的现象。
(2)请幼儿将自己探究的结果记录在表上。
3.关掉活动室的照明灯,拉上窗帘,请幼儿用手电筒自由照射,感受关的直线传播和光与影子的关系。
活动延伸:
阅读幼儿学习资源,了解各种电器中常见的电池。
可以在科学区投放使用电池的钟表、遥控器、电动玩具等材料,让幼儿自由拆装,巩固电池安装的正确方法,感受电池的作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10-17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经典]科学教案08-15
科学教案(经典)08-19
(精选)科学教案08-24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科学教案【经典】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