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锻炼孩子使用味觉来对食品开展识别的能力。
2、充实孩子相关食品味道的了解及修饰词,充实词:酸的、甜的、香的。
教学预备:
毛绒玩具一個,录音机、Music磁带,关于甜味、酸味、香气的食品数个。
教学过程:
1、展示种种味道的食品,通过给学习孩子过生日,来导出教学课题:尝一尝味道。
今日是我们班xx孩子的生日,我们一块儿给他庆贺生日行不行?他今日带给我们很多好吃的物品。孩子吃时,瞅瞅你吃的是啥物品?它是啥味道的?孩子一边吃边告知周围的孩子。
2、探讨食品的味道:
(1)请孩子说一说,你刚刚吃的是啥?它是啥味道的?你还吃过哪一些物品像糖果味一样是甜的?你还吃过哪一些物品像杨梅味一样是酸的?你还吃过哪一些物品像花生(又名金果)味一样是香的?
(2)充实修饰词:酸的、甜的、香的。
(3)孩子你喜爱吃啥味道的物品哩?
(4)不可以吃过于多甜甜的.物品,這樣,牙会吃坏的。
3、按酸、甜、香的味道来归类:(展示酸、甜、香的食品请孩子归类)
(1)xx请我们进食,我们也送好吃的物品给xx吃好不好?xx要我们把礼品放于三个篮内。把味道是甜甜的放于一個装糖果的标识的篮内;把味道是酸酸的放于一個装杨梅标识的篮内;把味道是香香的放于一個装花生(又名金果)标识的篮内。
(2)xx讲你们分得好好!这就是甜甜的味儿;这就是酸酸的味儿;这就是香香的味儿。感谢孩子送来如此多好吃的礼品。
4、教学完结:今日xx带给我们许多味道的食品,有甜的、酸的与香的,感谢xx嘛,那让我们唱K跳舞来祝xx的生日吧!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③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④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运用多媒体播放或解释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②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③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阐(chǎn) 婵(chán) 奠(diàn) 辐(fú)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潜意识②婵娟③共鸣④依赖⑤奠定⑥鉴赏⑦意境⑧跨越⑨狭义⑩广泛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背景资料: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3、感知内容:
①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②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③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④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
略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的幼儿,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是很强,尚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分不清左右,对自己的身体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为了引导孩子能够清楚区分左右,特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活动目标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2、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3、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小红旗、娃娃卡片、嘴、鼻子卡片、小奖品若干。
学具准备:
小红旗、小汽车方向盘。
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客人老师,我们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生:客人老师好!
师:谁知道一共来了几位客人老师?
生举手回答。
二、活动新课
1、 认识左右手。
(1) 刚才你回答问题举的是哪只手?(右手)
出示卡片《右》——认识右,跟老师一起念“右”。
每个小朋友的凳子底下都有一面小红旗,把它粘在你的右手背上好吗?老师也在右手粘上小红旗。谁能告诉老师右手可以做什么?
生自由回答。
生:用筷子吃饭。
生:用右手写字,上网用右手握鼠标。
生:右手拿球拍,握手。
(2)右手能做这么多事呀,那与它相对的是哪只手呢?(左手)
出示卡片《左》——认识左,跟老师一起念“左”。
左手能做什么呢?
生:右手写字时,左手把本,右手拎不动东西时,左手帮忙。
师:左右手合作力量大,我们要多锻炼左右手,尤其是左手,它会使我们越来越聪明。
2、找朋友。
左和右是一对好朋友,你身上有这样的一对对好朋友吗?
生:左眼和右眼。
生:左腿和右腿。
生:左胳膊和右胳膊。
……
找到这么多好朋友,我们现在和这些好朋友做个游戏吧!
三、课堂巩固(游戏)
1、听口令做动作。
师: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跺跺左脚,跺跺右脚,拍拍左肩,拍拍右肩,拍拍左腿,拍拍右腿。同学们做得真不错。
2、这些是我们自己身上的左右,那我们周围,我们的位置有左右吗?谁来说说?
生:张东在我的左边,曹博在我的右边。
生:付美琦在我的左边,李容光在我的右边。
师:好,那我们就和你左边或右边的小朋友玩拍手歌吧!
乒乓乒乓,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手心手背,左手摸鼻梁。
3、贴鼻子
师:刚才我们的小朋友都摸到了鼻子,可是有一个小朋友没有鼻子很苦恼,我们来给它贴上好不好?
找一位小朋友来上前贴,其它同学只能说左、右来提示他,让他把鼻子贴正。(左转三圈,右转三圈)
师:鼻子有了这位小朋友笑哈哈,谁把它的笑嘴贴上?
也是象刚才一样,只能喊左右。
师:这两位小朋友真棒,老师和你们拥抱一下。发给你们一个小奖品。
4、体验左右相对性。
师:刚才老师和那位小朋友握手,伸的都是右手,可为什么方向不一样呢?
生:因为老师和他面对面,左右正相反,就像照镜子一样。
四、课后延伸
师:我们知道左和右是不一样的,你知道生活中什么事是分左右的吗?
生:行人车辆靠右侧通行。
生:司机坐在车辆的右边。
生:解放军叔叔齐步走时先迈左脚。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用你的右手跟客人老师再见!
开着小汽车走吧!靠右侧通行。
教学反思
让幼儿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是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是重点和难点。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知识。整个活动贯彻《纲要》中所说,“幼儿园的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发展和提高”。结果证明,我的思路是对的,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在每做完一个动作之后,我应该全盘检查一下孩子们的具体动作,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做到,还有在孩子们一起正确指挥小伙伴去贴鼻子和嘴巴后,我只表扬了这两个表演的孩子,而忽视了座位上的一群小指挥者。这两个方面是我所没有照顾到的,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我多加注意。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
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64图4—41Lk较。同样厕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66图4—46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7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没汁。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一课时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1、透镜2、焦点F,焦距f,主光轴、光心O。
六、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2.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
3.了解多级火箭的发射过程。
4.通过实验探究和制作,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
5.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6.体会航天事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
7.意识到太空探索是一项光荣而危险的任务。
8.能让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1. 发射火箭的录像或图片
气球、喷气车,可旋转的大塑料瓶、水 、打气筒 。
第一课时
一、情景创设。
1.播放视频——20xx年10月12日9点整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的精彩瞬间。
2.学生描述发射瞬间火箭运动状态。
3.观看一些火箭图像。使学生知道飞向太空是人类千年的梦想,要进入太空就必须有足够的速度,目前采用的推进工具是火箭。
二、教师提出问题。
火箭能升空,大家认为它的力量从哪里来?
三、学生进行假设,教师对大家的假设做整理。
四、验证假设。
1.师:小结大家的假设,我们看到的火箭在飞行时,总是一部份向前运动,另一部份向反方向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有这种类似的运动现象吗?
2.师:我们能借助这些现象,做实验来证明我们的假设吗?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对提出方法作适当评价。
4.教师演示自动喷水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制作自动喷水器需要哪些材料?
我们做实验时要注意观察那些现象?
5. 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提出问题:
如:向筒内倒水后有什么现象?水从喷口向哪个方向喷出?筒朝哪个方向转动?
五、制作、实验,搜集证据并作记录。
六、 交流观察现象,并作解释。
学生描述,并上台画示意图,也可以.画箭头并说明意思。
七、对反冲现象进行小结。
1.如果从物体内喷出的不是水而是气,物体会不会运动?运动方向又怎样呢?还可以做哪些实验?
2.演示实验:反冲小船
3. 教师小结: 当水、空气从一种物体中向某个方向快速喷出时,这种物体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起来,这种现象叫做反冲。
4.师生解释、交流:火箭飞离大气层,它的飞行与反冲作用有关。
八、拓展应用。
除了火箭,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反冲现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揭示任务。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反冲现象,今天我们来做模拟火箭。
二、制作火箭,了解火箭升空的道理。
1.观察“火箭”的结构,明确模拟火箭的制作材料。
(1)小组观察并讨论,并作记录:
“火箭”有哪些部分组成?制作“火箭”需要哪些材料?“火箭”起飞的动力从哪里来?
2.分小组制定做火箭的方案
教师要求:
(1)记录时力求文字简练,提倡图文并茂。
(2)提倡记录预测结果。
(3)思考:需要装多少水?水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需要打多足的气?空气的多少影响火箭的飞行吗?
3.小组交流方案,并相互质疑。教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先要明确学生的意图,针对核心问题进行质疑。对不能达成共识的方面可做记录。
4.小组按设计方案做火箭。
5.分小组放飞火箭
教师要求:
(1)装水,打入气体,增大封闭气体的压强,在水火箭尾部加接一根轻绳,便于实验安全和回收方便。
(2)请仔细观察“水火箭”起飞后的现象,作好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
(3)按照设计方法反复做几次,如果需要可以修改设计方法。
(4)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器材,做好交流准备。
6.小组交流放飞火箭中的现象,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7.解释火箭飞行的道理。
火箭飞离大气层,必须自带氧化剂,火箭的飞行主要靠向后喷出燃气的反冲作用。
科学教案 篇6
目 标:
1、能有序地将自己所了解的科学改变了生活的事情讲给同学听。
2、在交流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情趣。
重、难点:
较具体完整地讲述科学改变了生活的故事。
教 法:
讲授法
时 间:
过 程:谈话导入
1、 同学们,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将围绕“科学改变生活”这个话题,谈谈身边的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2、 以点促面打开思路
生活中许多方面都可以让我们体会到科学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3、 学生构思,拟定提纲。
4、 在小组内交流发言。
5、 小组推荐,全班交流。
6、 小结:我们了解到科技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板书:
科学改变了生活
以点促面
拟定提纲
全班交流
科学教案 篇7
一、研讨意图
1、新手老师与能手老师创造性使用教育用书的比较研究。
2、活动内容和要求对中班幼儿的适宜性。
3、幼儿从不会到会做豆浆的学习过程及指导策略研究。
二、活动研讨实录:
新手老师**(中3班)和能手老师**(中1班)一起选择了省编教师用书中的《我会做豆浆》为活动内容,而后两人分别独自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开展了《我会做豆浆》系列活动,本园课题组对两个班级的活动进行跟踪观察,开展反思与研讨。
中一班第一轮研讨活动实录
教师:***
活动目标:了解工具的变化过程,学习制作豆浆的方法,体验制作的愉快心情。
活动准备:浸泡过的黄豆,石臼、石磨、粉碎机、全自动豆浆机,电暖锅。
活动过程:
1、以“小熊请小朋友做豆浆”引题。
师:有只小熊开了一家豆浆店,今天生意太好了忙不过来,想请小朋友帮忙,你们愿意吗?
2、认识制作豆浆的工具。
(1)介绍工具的名称。
师:小熊家里有几种做豆浆的工具,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吧。(石臼、石磨、粉碎机、全自动豆浆机)
幼儿都很高兴,跟着老师。老师一边介绍工具名称,一边简单说说使用工具的方法。老师介绍时一部分幼儿去找他们喜欢的工具,并用手动它,三三俩俩窃窃私语。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这几种工具制作豆浆的基本方法。
师:这几种工具都可以做豆浆,你们开动脑筋想想如果你选石臼或石磨或粉碎机做豆浆,你会怎么做?
幼儿大部分都选择了石磨,能讲出要将黄豆放入石磨上的小洞里边并加上水,然后磨豆浆。一两个幼儿说到石臼的用法,懂得加黄豆加水,用石臼舂。没有幼儿介绍粉碎机。他们中有一半人对工具的名称还不是很熟悉。
(3)教师示范石臼、石磨、粉碎机制作豆浆的方法。
教师示范时两个幼儿迫不及待地挤到教师面前来看个究竟,其他幼儿大叫:“老师我看不到。”
3、学做豆浆。
(1)幼儿分组尝试用石臼、石磨、粉碎机制作豆浆。
师:小朋友可以选你们自己喜欢的工具做豆浆,每组四个人,挑好工具后每小组商量怎样做豆浆。小朋友也可以去参观其他组。
幼儿的.目标很明确,他们占着自己喜欢的工具。有七、八位幼儿挑中了石磨,但有两个幼儿抱着石磨不放,于是有一部分幼儿只好走到其他组。石磨组剩下四个幼儿,其中两个女孩同意用一个石磨,两个男孩却争起来,一位提议用“锤子、剪刀、布”决定,另一位同意了。可是输的小男孩却不愿意离开,赢的大叫:“老师他输了,还要玩这个,不肯走。”老师拉住输的小男孩的手:“愿赌服输,你输了就要去其他组。”小男孩哭了起来不离开。老师将他带到食堂粉碎机旁,不再理他。
食堂的粉碎机体积较大,而且操作时会移动,还要使用电,小朋友感到很困难,于是向老师求救:“老师,我们弄不来。”于是老师帮他们插上电源,踩住粉碎机的下端。粉碎机通了电源,“轰隆隆”工作起来。哭的小男孩被吸引了,又跑来三个小朋友。他们高兴极了,有的往机子里加黄豆,有的加水,场面又紧张又好玩,有个小朋友竟尖叫起来。一下子一个大脸盆就装满了豆浆。这组的豆子也很快用完,小朋友就向其他组借,“豆子给我一点。”“我的豆子很少,不要拿了。”但食堂粉碎机组的小朋友照样抓了一把就走了,没去拿豆的小朋友就一直往机里加水。“这样一来豆浆就很稀了,不能加水了。”老师在旁提醒,于是加水的小朋友停下来。可借黄豆的小朋友回来了,他又大加水。
旁边家庭粉碎机组的小朋友打不开粉碎机的盖子很着急:“老师这盖子打不开,你来帮帮我们。”老师过去帮他们打开了盖子,并将他们做好的豆浆倒入旁边的小碗。老师示范开盖子,但这组的小朋友仍叫老师开了三次盖子。
石磨组的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只见他们石磨盘上有许多豆渣,盛豆浆的碗里的豆浆有些稀,还有少许的豆渣。石臼组的小朋友正用力地舂黄豆,但只见石臼里还是些清水和半碎的黄豆。这组有位小女孩说:“老师我们弄不来。”“用石棒用力舂。”老师说完并示范,但没见到黄豆渍。“要不,拿到其他组去加工吧?”老师提议要停工了,老师请小朋友坐下来。仍有三、四位小朋友围在石磨那里。
(2)幼儿观看教师用全自动豆浆机制作豆浆,同时用电暖锅煮幼儿做的豆浆。
教师出示全自动豆浆时幼儿就叫到:“老师你做给我们看吧。”急切地想看这种工具如何做豆浆。但由于豆浆机有些损坏,教师只稍介绍操作方法。
(3)组织幼儿讨论:哪一种工具做豆浆又快又方便?
师:刚才你们都做了豆浆,你们觉得哪一种最方便呢?
幼儿都说是食堂的粉碎机,教师接着问幼儿粉碎机做出的豆浆要拿到锅里煮,而全自动豆浆机可以直接煮,那哪一个更方便呢?由于幼儿没见到全自动豆浆机的操作,还是有一半幼儿说是食堂粉碎机,于是教师就补充到:“食堂的粉碎机一下子做出很多豆浆,因为它比较大,功率高,但是最方便的是全自动豆浆机。其实很早的时候人们是用石臼做豆浆的,后来他们发明了石磨,这就方便多了。可是人们还是要用力气,仍很累。有电了后,人们发明了粉碎机,可粉碎机做出来的豆浆还要拿到锅里煮不方便。于是人们就想如果在粉碎机下装个加热器不是就很方便了吗?就有了全自动豆浆机。现在我们来看看豆浆煮好了没有?是不是又香又好喝?我们一起去请其他小朋友来分享吧。”
4、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省编教材学习包中的“看图说一说:4种制作豆浆工具的演变过程,并在图旁写上序号。”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 科学观 。
【教学重点】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分析文章思路以及表达方式、语言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领会作者对科学的认识及评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 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
主备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七、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科学的种子——实验数学、科学——来自东方
东方科学——(哲学思想、人文怀念)——西方科学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出生的过程。
2、发展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对小动物产生爱心。
活动准备
1、幻灯片:小鸡是怎么出生的
2、声音:公鸡,母鸡,小鸡
活动过程
一、听听什么声音
播放声音:鸡叫声音
提问:请小朋友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小朋友知道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
(幼儿互说)
二、听故事:可爱的小鸡
1、教师:刚才小朋友讲了很多,那么小鸡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请小朋友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2、教师讲故事
提问:瞧,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鸡啊!毛茸茸的,他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鸡妈妈生的。)
教师:鸡妈妈是怎么生的呢?
(鸡妈妈蹲在鸡蛋上,生出来的。)
教师:那么,蛋是从哪儿来的呢(母鸡生的)
三、了解鸡的成长
1、课件:鸡的.成长
母鸡生蛋→母鸡孵蛋→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长成公鸡、母鸡(环形圈)
2、提问
(1)鸡蛋怎样才能变成小鸡呢?(鸡要蹲在上面)
对了,鸡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来暖和这些鸡蛋,鸡蛋在妈妈身体下面很暖和很暖和,
鸡妈妈要化好长的时间,这些鸡蛋里才能长出小鸡。
(2)鸡妈妈蹲在上面这叫什么呢?(这叫孵蛋)
谁会用完整的话来讲一遍?(鸡妈妈蹲在鸡蛋上这叫孵蛋)
小朋友都来学鸡妈妈孵蛋(动作)
3、教师:鸡蛋里长出了小鸡,小鸡看到外面很热闹,它们可想出来了,可是小鸡它怎么出来呢?
(它用嘴巴把鸡蛋壳啄破,就出来了。)
哪个小朋友会说,小鸡怎么出来的?(小鸡啄破壳。)
请小朋友一边学习鸡啄破壳,一边说(动作,语言)
教师: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
4、教师:小鸡每天要吃很多东西,你知道小鸡它吃些什么东西吗?(米、虫、菜)
5、教师:小鸡一天天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公、母鸡)
公鸡怎样叫?母鸣怎样叫?
四、请幼儿看图书说一说鸡的成长
1、这是谁?它在干什么?
2、小鸡是怎么出来的?
3、小鸡变得怎么样?
4、小鸡长大变成什么啦?
五、教师总结
小朋友都知道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了,请小朋轻轻跟着老师说,
母鸡生蛋→鸡妈妈孵蛋→小鸣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吃很多东西→
又长成大公鸡和大母鸡→大母鸡又能生蛋了。
科学教案 篇10
一、目的要求:
1. 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 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能按照要求制作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
3. 能运用调查的方法,获得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信息。
4. 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能与其他同学交换自己的看法。
5. 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6. 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7. 能举例说明感冒时,应选择什么药物治疗,并能对自己的选择说明理由。
二、教学重点
1. 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 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原因。
3. 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三、教学难点:
1. 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能与其他同学交换白己的看法。
2. 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A.谈谈自己是怎样呼吸?
B.发现别人又是怎样呼吸的?
2.学习新课
体验呼吸
A.活动目标
1.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3.能按照要求制作广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
4.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丰要组成部分的作用。
B.活动过程
1.上课开始,先出示教材中健康肺和因吸烟而损伤的肺的对比图片。
问:是否知道这是人体的哪个器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虽然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但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对呼吸器官的保健问题引起重视。
2.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可很少有人能仔细观察.分析呼吸的过程。当学生明确肺是气体交换的最重要器官后,组织学生反复体验呼吸过程中胸部的变化。以吹气球为例有助于学牛观察胸部在呼吸时的起伏变化。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8-19
(精选)科学教案08-24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科学教案【精选】10-17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