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知识技能目标:
知道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历经自学、实验推理想象交流培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热爱科学 主动参与 培养运动观 掌握规律性
教师准备:
1 、分组实验材料:电灯(100瓦的6个)、皮球6个
2 、课件:一个月的月球方位和月相变化、月球的公转、月相成因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l 、提问:
( 1 )地球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 2 )地球自转一周用多少时间?地球公转一周用多少时间?
( 3 )伴随地球自转发生什么现象?伴随地球公转发生什么现象?
( 4 )我们是根据什么推想地球运动状况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情况。)
2 、谈话:
( 1 )月球除了像太阳一样有东升西落的现象以外,还有什么现象?
(出示课件:一个月内的月球方位和月相变化。)
( 2 )说一说,在一个月内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月球的样子有什么变化?
( 3 )关于月球的方位变化和月球的圆缺变化,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月球的运动和月球圆缺变化的原因。
二、探究新知
1 、指导学生认识月球的运动
( 1 )我们首先来研究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变化能告诉我们什么。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变化有两种,一种是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变化,另一种是在不同日期同一时刻的变化,我们分别进行研究。
( 2 )讨论:
①根据你过去的观察说一说,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 19 时、 20 时、 22 时……),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是怎样的变化的?(自东向西移动)每天都这样吗?你认为这种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
②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初3、初7、初9……的傍晚),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是怎样变化的?(自西向东移动)这说明什么?(月球在自西向东运动)这种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或公转产生的?(不是)为什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③农历初2、初8、15的傍晚,月球分别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农历16、21、27的早晨,月球分别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月球在天空中移动的“路线”(轨迹)是什么样的?(弧形)
④上半月,我们看到月球在地球上空沿弧线自西向东运动;下半月,我们仍然看到月球在地球上空沿弧线自西向东运动。这说明什么?(说明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动,转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⑤农历初2月球在什么方向?农历16月球在什么方向?每个月都是这样吗?这说明什么?(这也说明月球在绕地球运动,只有这样,上述现象才能循环出现。)
⑥通过以上分析,你知道了什么?
( 3 )出示课件:月球的公转。
( 4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月球总在围绕地球转动,月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 5 )指导学生填写课本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2 、指导学生认识
( 1 )讲述:下面我们来研究月球的圆缺变化。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板书:“月相”)。
( 2 )讨论:
①随着日期的推移,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初二是向左弯的月牙儿,初八是有半边明亮,十五是圆月,二十二是左半边明亮,二十八是向右弯的月牙儿。)每个月都是这样的吗?从月圆到再次看到月圆,中间相隔多少时间?(农历一个月)
②月相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在变化?
③月球会发光吗?为什么我们看到月球是亮的?(月球反射的太阳光)在阳光的照射下,整个月球都能被照亮吗?哪部分是亮的?(只有月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才是亮的,才能反射光由此推想月相变化可能是怎么回事?)
④月相变化是伴随月球的什么变化发生的?伴随月球的方位变化而发生,随着日期的推移,月球逐渐向东移动,月相不断变化。)这两种变化在时间上有什么共同的`规律?(月球的方位变化与月相变化部是循环的,周期都是农历的一个月。)由此推想月相变化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可能与月球围绕地球的转动有关系。)
( 3 )讲述:以上,我们做了一些推测,认为可能与月球的公转有关系。为了证明这些推测对错,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方法是:用教室里这盏灯当作太阳,你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灯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 4 )学生分组实验。
( 5 )汇报实验结果。
( 6 )讨论:
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②根据以上研究,说说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 7 )讲解:月球不会发光,朝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向着地球的一面有时全部是明亮的,有时明亮部分大于黑暗部分,有时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各半。有时明亮部分小于黑暗部分,有时全部是黑暗的。这样,在地球上就会看到有月相变化。
( 8 )指导学生填写课本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 9 )提问: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月相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月球的运动和月相的成因。
四、 布置作业 :
观察月相的变化,画出其变化示意图。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勇于探索,喜欢探索的良好习惯。
2:尝试利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真水果,苹果,梨,香蕉,桃等若干,水果模型。 小刀一把 猴子的手偶 大袋子
活动过程:
1:学习儿歌《水果歌》 教师出示装图片的盒子,请幼儿摸出图片,能说出图片上水果的颜色。
教师将图片贴在展示板上,边贴边教幼儿说儿歌。
将所有图片贴完,教师带幼儿说儿歌2-3遍,并请幼儿上前边点图边说儿歌。
2:探索活动《真假水果》 教师拿出猴子的手偶,说,“你们好,我是猴子”。
教师说:“哎呀,我现在肚子好饿啊,你们给我点吃的吧?好不好,你们知道我喜欢吃什么吗?”
教师可让幼儿假装喂猴子吃点东西。幼儿喂完了,猴子还不饱。
教室带着猴子假装找东西吃,找到了一个装着水果的大袋子,这是猴妈妈留给它的'。
猴子打开袋子,拿出一水果模型一咬,怎么都咬不进去。教师问幼儿,这是为什么?
原来猴妈妈太粗心了,把真的水果和假的水果混在一起了。小猴子可着急了。
老师布置任务,请小朋友帮小猴子找一找真的水果在哪里。
教师将幼儿分组,每个幼儿3-4个幼儿,由一位老师负责,幼儿探索真假水果的区别。指导老师的指导:不能直接告诉幼儿哪种是真的,哪种是假的,可引导幼儿通过手,鼻子,眼睛等多种感官去发现。
幼儿分享成果。教师将幼儿聚集在一起,请每组的一些幼儿说说她们如何辨别水果的真假。教师用刀切开幼儿找出的真水果。
活动反思:
水果是小朋友熟悉并且喜欢的食物,水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颜色、形状和味道等也多种多样。让幼儿在充分的体验中学习认识水果,整个活动很受幼儿的欢迎。但是同时,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活动的秩序也存在了一定的不稳定性。在这个活动的进行中,我也出现了这个问题。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实验中不怕失败,敢于克服困难。
(2)在操作中能与同伴协商,共同配合解决操作中的困难。
(3)能积极开动脑筋设计使鸡蛋摔不破的包装方法。
[活动重难点]
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包装鸡蛋的方法。
能使自己包装的鸡蛋具有防震和固定的作用。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的材料:纸盒、塑料盒、泡沫塑料、米菠萝、棉花、报纸、硬纸板。
(2)熟鸡蛋、皮筋、透明胶带、曲别针、剪刀、毛线、粘钉、橡皮。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教师:前几天小朋友共同搜集了许多包装盒,通过观察小朋友发现了包装对东西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把东西固定住,再垫上一些比较软的材料,就不易摔碎了。
出示溜溜球包装盒,共同观察分析包装盒的'作用。
2、提出问题:
今天请小朋友当运输鸡蛋的工人,包装鸡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猜想并记录:
师:你们两人一组商量一下包装鸡蛋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包装?
师:你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咱们试一试,看用哪种方法包装摔不破鸡蛋。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
重点指导:
(1)容器不能太小,要有足够的空间填充软的材料。
(2)鸡蛋要放在中间,使鸡蛋的上下和四周都要有软的材料保护好。
(3)填充物要充满容器,使鸡蛋固定。
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大胆尝试。
5、交流与总结:
你的实验和猜想一样吗?为什么?
6、活动延伸:
站在更高的地方去试一试。如:站在椅子上举起来让鸡蛋掉下去能不能摔破。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白天与黑夜的含义。
2、能正确运用白天与黑夜的时间词汇。
3、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白天黑夜》挂图、《白天黑夜》游戏卡(见教具盒)。
2、《白天黑夜》操作单(见幼儿操作包)。
活动过程
一、感知
1、依次出示《白天黑夜》中太阳、月亮、星星游戏卡,引发幼儿说出标志图表示的时间。
2、教师:太阳挂在天空中,说明是白天还是黑夜?
月亮、星星什么时候挂在天空中?
二、讨论
1、与幼儿讨论白天小朋友在幼儿园活动的情景,把白天区分为早上、上午、中午、下午。
2、教师:小朋友什么时候上幼儿园?
小朋友在幼儿园都做了哪些事情?
这些事是在白天的什么时候做的?
3、先讨论黑夜活动的情景,再出示《白天黑夜(一)》挂图。
教师:黑夜里你做什么事情?最后呢?
关灯了,你敢一个人睡小房间吗?
你看到什么东西的影子?
三、分一分
1、出示《白天黑夜(二)》挂图,请幼儿进行观察区分。
教师:图中画的'是白天还是黑夜?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出示《白天黑夜》操作单,引导幼儿区分并涂色。
教师:下面四幅图中做的事是发生在白天还是黑夜?
教师:发生在白天,给太阳涂红色;发生在黑夜,给月亮涂黄色。
3、教师说活动内容,请幼儿抢答来区分白天和黑夜。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辨别给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2.能独立地根据物体的统一特征进行排序。
3.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2.知道排序的含义。
3.认识古筝是一种多弦排列的民族乐器。
4.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2.乐于合作与交流。
学习成果:
1.知道什么是排序
2.认识排序的意义
3.学会按多个特征进行排序
教学材料:
食品塑料膜、食品保鲜膜、衣物塑料袋三种大小相等的矩形方块
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
早晨我们上早操的之前必须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排队是怎么排的呢?
看看这些奥运冠军,他们都是什么项目的第一名?哪些同学在某某方面最强?能独立地根据物体的统一特征进行排序
能辨别给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二、探索和调查
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进行排列的练习。
下面是科学家收集的关于声音在10种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你能帮忙整理一下吗?
学生讨论整理数据
认识古筝,看一看古筝上面的弦是怎样排序的
研究不同的塑料膜,然后对它们的物理特性进行排序知道排序的含义
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乐于合作与交流
三、反思和解释
1.你是按什么依据来整理的?看一看整理之后有什么改变,有什么好处?
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2.分类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从五个一组的材料实物中,正确归纳出其中的四个共同具有的特征,从而区分出哪一类不同。
3.以指纹图是为标准,用找相同点的方法给小组同学的指纹分类。
4.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5.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6.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2.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分类的科学证据
2.善待自然界动物
学习成果:
1.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了解生物分类学的“双名法”
3.学会找相同点分类的方法
4.学会多极两分法
教学材料:印泥
教学步骤:
一、集中话题
出示图片,商店里面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表示?
二、探索和调查
老师这里有一些文具,你能不能将他们分成六类。
学生讨论进行分类
我们来认识一下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进行分类的?
人的指纹有三种,看一看你们的右手拇指上的指纹,在纸上按下你的指纹印,然后在小组中分一分类。
做一个小游戏:
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说说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在下面的几个海洋生物中,指出哪一个是他们家族的成员?
在活动记录纸上画一个这样的生物。
如果老师给大家提供鱼、斑马、猫、鸟、龟、人,这几种动物你能为他们分类吗?之后还可以再分吗?
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三、反思和解释
学生汇报说说是怎样分的,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
生活中有很多分类的事例,想一想还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给实物分类,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
让小组中的同学分开站,分为一类的同学说明他们的指纹怎么样?
请你选择8种水果然后用多积两分法为他们分类。
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
科学教案 篇6
(一)内容简介
小明有一双灵巧的手,他能用报纸做风筝、用废品箱里捡来的一堆东西做漂亮的火车。火车的一个车厢拆下来给妈妈装草莓,火车变成了汽车;汽车的排气管能给奶奶插花,汽车又变成了雪橇,小明
又把雪橇做成了弟弟妹妹的玩具。现在,火车只剩下一个大纸箱了,小明又会做出什么玩具呢?
(二)主题分析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生活中那些看似没用的“废品”,其实是可以重新利用,并发挥大用处的。只要你肯动脑筋,有新颖二奇特的想法,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来实现。鼓励幼儿养成利用废品、珍惜物品的习惯。
(三)情节分析 打开故事书,坐在各种物品中间的一个全神贯注的小男孩吸引了读者的视线,大家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小明那双手真灵巧。那份专注,活脱脱一个“小大人”。
俯身在垃圾桶中寻找“废品”,小明踮着脚、差点要摔进去的样子;捧着一大盒“废品”拿也拿不下,却如获至宝的神情,一个执著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
随着故事慢慢的陈述,小明始终笑眯眯的,让我们感受到他创作的快乐、帮助别人的快乐……
故事的结尾,小明用包装纸做成了纸飞机。放飞纸飞机时的.欢呼雀跃,一个顽皮孩童的形象又历历在目。放飞的是纸飞机,又岂不是满满的快乐呢!
(四)角色分析 故事中的小明,始终是笑眯眯的:做风筝时的专注、捡到一大堆“宝贝”时的兴奋、刊作火车时无所不在的开怀、给妈妈和奶奶盛装草莓与鲜花工具时的得意、改装小火车寸的认真、看着弟弟妹妹玩时的欣慰、折叠和放飞纸飞机时的憧憬……
这笑眯眯,源于变废为宝创作的快乐!
(五)画面分析 1.画面构图、色彩
一个场景一个跨页,随着故事中小明“能工巧匠”般地将一堆废品变成各种玩具、用具的同时,也让我们目睹了小明发现“宝贝”、制作玩具、帮妈妈奶奶想办法、和弟弟妹妹一起玩、放飞希望的快乐。
画面的场景非常简单,使小明忙碌、快乐的形象凸显,更突出了主题。
2.图画中蕴藏的细节
小明衣服上遍布的花纹,五彩斑斓一如他丰富多彩的创意;那张笑脸,映衬着小明无限的快乐。
(六)语言分析 故事中频繁出现反问语句:“废品可以用来做什么呢?”“箱子和易拉罐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小明要做什么呢?”“这个纸箱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以此引发小读者随着小明一起思考;这些反问句又是故事情节展开的一个个转折点,清晰细致地将小明创作的过程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一)活动设计1 1.设计思路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经济给孩子们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式玩具,孩子们想得到、想不到的玩具,在玩具商店里都能找到。孩子们在尽情享受的同时,又缺失了什么呢?
故事中的小明,生活在和孩子们一样的现代社会,却有着一种不一样的执著:喜欢找来一大堆“废品”,在拼拼、剪剪、贴贴中,有趣的玩具诞生了;“废品”变成了妈妈和奶奶装草莓与鲜花的器具;“废品”又变成了弟弟妹妹玩耍的玩具……
能不能让孩子们跟着小明一起,寻找那缺失的快乐呢?
2.活动目标(1)在看看、猜猜、说说、听听中了解故事内容,并能完整讲述
(2)在“变废为宝”的想象与创作中,感受发明的奇妙,激发好奇心
3.活动准备
图画书《小小发明家》、ppt课件收集废品:纸盒、易拉罐、玻璃瓶若干
4.活动过程(1)兴趣导入
①出示第1、2页,介绍故事主人公.
②出示第3、4页
—小明在干什么?
—他找到了什么?
(出示纸盒、易拉罐、玻璃瓶。若干。)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将这些“宝贝”变成什么呢?说说自己的设想。
(2)看图片,猜故事
—小明会将等这些“宝贝”变成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演示ppt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小明把这些“宝贝”变成了什么?
—和你猜得一样吗?
(3)听故事,动脑筋
—小明用这些“宝贝”变成了什么?
—分别用哪个“宝贝”变成了什么?
(集体看课件。)看谁猜得最准确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10-17
(精选)科学教案08-24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经典)科学教案08-13
科学教案(经典)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