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0篇(热门)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故乡是北京》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区的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的乐趣。
2.懂得父母等亲人关爱自己,自己也应当关爱他们。
3.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强,有一颗善良的热情的心。
4.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5.学习略读课文,粗知大意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区的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的乐趣;懂得父母等亲人关爱自己,自己也应当关爱他们;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强,有一颗善良的热情的心。
2.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3.初步做到端正、整洁的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写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难点:
1.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愿意和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发挥自己想象力、,学习有创意的阅读。
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激发创作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北京的,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知道北京市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大都市,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北京的,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和搜集材料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生活在首都北京,首都北京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我们身为首都的小主人,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北京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的风味小吃有__________________
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北京的.(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
二、新授
1.这首诗歌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为什么作者说“唱不够”、“道不尽”?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重点指导第二小结朗读,体会北京的历史悠久同时北京又是一座现代化程度很高、发展非常迅速的城市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小结,体会北京充满现代化气息
3.北京市民居住有哪些特色?咱北京人的饮食偏爱是什么?为什么不写高楼大厦、生猛海鲜?
4.有感情地读读你最喜欢的段(为什么喜欢它)。
5.再看全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结构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尤其是最后一节与开始的第一节完全相同,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再一次表白对北京的爱,抒发作者唱也唱不够、说也说不完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情结。
6、想不想用你得笔也去描写咱们的故乡北京,去过( )名城也走访了不少( )( )地告诉你,我还是最爱咱们的背景不说( )的( )也不说( )的( )唱不够( ),道不尽( )单想那( )、( )便生出一片热爱北京的浓浓情。
自己说一说,写一写。
7、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小结: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把它谱成曲子,就成了一首京味歌曲,想欣赏吗?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三、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这是一篇表达作者对北京的热爱的课文,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热爱,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有些困难,如:细悠悠、密茸茸、脆生生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并注意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
2.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汉字,激发识字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
有的同学都背下来了,背给大家听听,评一评谁背的最好
二、课文还为我们带来12个生字朋友,用以前的识字方法,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记住字形
坛 旋 韵 佳 浓
边记边组词
府 厨 厦
肴 浆 耸
指导书写
你认为那个字最难写,老师和你一起写强调写字格式、要求抄写词语
三、布置作业
1.听写生字词,检查一课的知识学生掌握情况;作业辅导。
2.听写字词
甜丝丝、脆生生、细悠悠、密茸茸、京腔京韵、名厨佳肴、甘美芬芳、大厦、高耸、耸立、旋转、客厅、浓厚、豆浆、厨房。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二、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三、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实词的多义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四、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一、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的论辩艺术。
三、通假字:颁—斑 无—毋 涂—途
四、一词多义:之、王、时、食、数
五、固定格式:直……耳 是……也 或……或…… ……何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比较孔、孟思想,可展开讨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
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学生答: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关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儒学大师,是孔子学说的嫡传。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
更为可贵的是,孟子并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的学说。他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方法,占有、挑选、创新。例如:他否定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还提出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三、朗读课文
1.重申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选择方式:
齐读(了解学生整体学习情绪和朗读水平)
个别读(深入解决具体的字音和句读问题)
范读(对学生朗读出现的问题通过示范解决)
分角色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四、课文分析
1、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诵读第1段。
思考:梁惠王说他对国家已尽心尽力了,他作了哪些呢?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思考:梁惠王这么做,结果如何呢?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思考: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而民不加多。
可见梁惠王还是想励精图治的,所以他“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史记·魏世家》),于是数位贤者,包括孟子就不远千里来到大梁,为之出谋献策。
重点词语理解:之、焉、凶、加
3、诵读第2、3、4段。
问:孟子为什么要“以战喻”?
答:以对方熟悉的“战”设喻,更便于启发对方。
问: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
答:“五十步笑百步”。
问: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
答: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重点词语理解:鼓、既、曳、或、以、走、无
固定格式:或……或…… 直……耳 是……也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二段的背诵
注意背诵技巧。
二、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诵读第5段。
措施 效果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养生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丧死 →王道之始
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 无憾
本段层次:①②③/④/⑤
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
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
2、诵读第6段。
措施 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 七十者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 帛食肉,→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 黎民不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 不寒
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
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3、诵读到7段。
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 诸侯贵族
对比
涂有饿莩 下层百姓
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
三、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
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
四、写作特点
结构严谨
善用比喻
气势充沛
五、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附板书:
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课时)
《孟子》
一、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二、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三、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寡人之于国也 (第二课时)
《孟子》
措施 效果
__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养生
__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丧死 王道之始
__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 无憾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 七十者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 帛食肉, 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 黎民不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 不寒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解析:
《山寨》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青青的山”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简短而富有情趣的小诗。作者描绘了上山寨的路上所看到的奇丽景象。以拜访山寨着的角度,写出了山寨的位置、周围的环境,抒发了作者兴致勃勃的心情。山寨的直线距离近,实际路程远,加上林遮树掩,产生了奇妙的线性。全诗共三节,分贝写出看去山寨的感觉、山路的曲折绵长和山路边、山寨里的景色。本课插入只有一幅,画出了山寨的远景,想象空间很大。课文中的词语挺多,但是都可以结合实际和插图理解,识字十个,写字五个,有书写难度的“垂”字需要进行观察指导。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十个生字,练习自主认识形声字,重点指导“垂”的书写。能够认读七拐八弯、林遮树掩、分明、多亏、垂挂、炊烟等词语,并能运用已学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尝试简单运用,在此基础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尝试背诵诗歌。
2、 通过朗读诗歌,了解山的特点、山路的特点、山寨的景色,体会山寨的美丽。
3、 激发学生对山寨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引导学生寻找美丽山寨,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学会正确书写,积累本课的新词。
2、体会山寨的特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结合语句和课文插图想象体会山路、山寨的特点,体会山寨的情趣并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主题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要走进“青青的山”,一听到这样的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用完整清晰语言进行描述)
青青的山,不仅景色优美,还有许多有趣的山寨,今天我们就当一名游客,一起去寻找山寨吧!
(板书课题:山寨)
课题中的“寨”字是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生字,再读一读。可以组什么词呢?(学生口头组词)你可以记住它的字形吗?(结合学生的发言,回顾巩固识字的方法,比一比、换一换等。)
二、 自读课文,识字学词
1、 这是一首小诗,一共有三节,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努力做到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自读课文,识字正音)
2、 读得怎么样呢?同桌两个人互相读读,每人读一节,如果你的同桌有读得不准的地方,帮帮他。(同桌合作学习,互相检验正音。)
3、 可以读下来吗?谁愿意试一试?(指名朗读诗歌,全班听辨)
4、 诗歌是动听的,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词句中的停顿,尤其是节与节之间的停顿。(教师范读课文)
5、 你想读读吗?自由朗读,把诗歌的美读出来吧!(学生自由读文)
6、 诗歌这么美,诗中的词语也很有意思呢!你有发现吗?
(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课文中的新词,学习、积累。)
(“七拐八弯”、“左转右转”、“林遮树掩”、“多亏”、“分明”“炊烟”)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呢?
(结合学生发言,指导学生拆分词语、根据生活经验、结合课文插图、想象对比、同义词辨析、画简笔画等方法了解新词。)
(出示词语卡片)如果你已经会用那个词了,我就把它送给你,谁来试试看?(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尝试运用)
7、 在读文学词的时候,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如果他们单独出现你还认识吗?(出示课文生字,再次认读巩固)
三、 学习课文
1、这么美的山寨,咱们一起去找找吧!
2、齐读诗歌第一小节
站在山脚下,你看见山寨了吗?(注意标志:飘起的炊烟)
山寨看起来离我们不远啊?是吗?(结合“哪知道上山下山,一走就是半天。”体会山寨的遥远)
仅仅读了一节诗,我就发现了山寨的.奇妙,山寨看起来挺近,走起来很远。我想这样读,来展示。(教师范读)
你想怎么读呢?(学生自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为了找到山寨,我们继续走吧!
(指名朗读第二小节)
你有什么发现啊?这里的山路有什么特点?
(了解山路的曲折回转)
如果你走在这样的山路上,心情怎么样?
(学生自主发言)
4、 有人说,这样的路越走越有意思,你听
(教师范读第三节)
指导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走到,我还是这么高兴吗?
(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发现山路的趣味,路边的美景,体会寻找山寨的乐趣。)
最终是谁帮我找到了这个山林中的寨子?(小狗)
对这个答案你有什么问题吗?(激发、引导学生质疑:为何山寨的小狗知道主动欢迎客人)
小狗“唤”我们来到门前,这一个字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小狗以及它背后的主人对于所有来的客人是多么的热情)
5、 情境创设
(1) 如果你就是这里热情的山民,我问你:老乡啊,你们居住在这里,让我们好找啊!为什么要把家安在这里呢?
(以山民的角度描绘山寨的美)
(2) 如果你是寻访山寨的游客,我问你:上山下山、七拐八弯地来到这里,值得吗?
(以游客的身份赞叹山寨的美。)
(3) 听了你们的描述,我也想去找找那美丽的山寨,你能告诉我,怎么才能找到吗?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寻找山寨的路线和标志,再次体会山寨的特点。)
6、那就让诗歌当我的导游,告诉我怎么走吧!
师生合作,再次巩固朗读,识记主要环节和词句。
7、我们找到山寨,了解了山寨的特点,欣赏了山寨的美景,见到了热情的山民还有他家的小狗,在家里读起《山寨》时,好像是回家以后的回忆和感受,我们一起想聊家常一样讲一讲吧!
(指名分节背诵)
让我们合起书,把《山寨》动情地讲个更多人听。
(师生合背诗歌)
四、 拓展资料,布置活动
青青是山在我们国家有许多座,每座山的山脚下、山腰上都会有美丽而奇妙的村寨,如果你想看到更多,那就去找找它们在哪里吧!
五、 作业
1、 认读字词,熟读背诵诗歌。
2、 运用网络资源寻找中国最美的山寨,说说它的美。
板书设计:
山 寨
我的发现
七拐八弯 炊烟 引到寨前
左转右转 小路 带到寨边
林遮树掩 小狗 唤到门前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学习生字词,认识新的偏旁"禾"。
2、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
3、通过想象、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教学重点:掌握朗读方法,想象画面,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创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引入:现在老师给大家放一段音乐,你们仔细听听,听到了什么?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大自然有各种神奇美妙的声音,只要我们认真倾听,就能听到最美的声音。在清朝有位伟大的诗人--涨潮,他被称为"听声大师"。他特别喜欢倾听大自然里的各种声音,并为我们写下了许多好听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听声》。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想不想像老师那样美美的读一读课文?自己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3、读好了吗?画出生字,每个字大声的读3遍。
三、练读课文
1、老师引读
2、男女生读
3、出一对代表来读
4、汇报读
四、深入读文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描写了哪几种声音?
1、出示第一句话:春听鸟声,夏听蝉声。
秋听虫声,冬听雪声。
(1)指名读,这里有哪几种声音?(鸟声、蝉声、虫声、鸟声)出示蝉的图片,认识"蝉"
这个生字。
(2)秋天来了,田地里的蛐蛐啊、蝈蝈啊这些小虫子开始低声的呢哝。认识"秋",认识禾字旁--"禾"。
(3)冬天我们听什么?雪声。怎么来记"雪"这个字?
(4)指导语气:这句话里写了4个季节里听到的不同声音,谁能读一读?怎么读?
四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最喜欢听那个季节里的声音?
读这句话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能一边想象着这4个季节里的美丽景色,一边读课文吗?指名读。
2、出示第二句:松下听琴,月下听箫。
这句里,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琴声"、"箫声"。琴和箫是什么东西?认识"琴"和"箫"
课文里还写了哪些声音?
3、出示第三句: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松风。
这句里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瀑布声、松林声。瀑布的瀑是三点水,你还知道哪些字也是三点水旁?还有涧字也是三点水。课文里描写了这么多声音,你觉得怎么样?是啊,这么多你听在耳朵里,心里觉得怎么样?
4、出示最后一句:觉耳中别有不同。
你觉得怎么了?那么多不同的、美妙的声音传进耳朵里,心里很舒服,觉得很美。
5、全文出示:现在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大家再来读一读,听一听这些美妙的声音。
五、品读课文
作者在诗中为我们创造了一幅多么清静幽远的画面啊,蝉声、鸟声、虫声、雪声,涧边的瀑布、松间的风声,这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的音乐,使人忘记生活中的喧嚣和烦恼,那就让我们沉浸到大自然中,入情入境的诵读,美美的诵读,全班跟着老师的手势再读
六、总结收获
1、 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中的收获。
出示识字歌。
2、 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3、作业,把文章读给家长听,并且把今天老师教的这几个字多些几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理解15个词语,认识多音字。
3、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感受儿童团员们从小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因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4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破题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谈谈对红军的认识,领会红军品质。
2、揭示课题,读题,解题
3、据题质疑:(主要问题有)
⑴谁在什么时候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⑵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⑶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
⑷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结果怎样?
二、初读感知:
1、尽情地读,可轻声读,放声朗读,也可独自读,小组合作读
要求:(1)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情,思考以上几个问题
(3)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读书结果: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提出不懂的词语适当解决。
(2)回答以上四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课文脉络,分段
(3)交流分段结果
(4)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并再次质疑,根据情况解答。
三、学习第一段:
1、自学课文,回答: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
2、交流
3、概括段意
4、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尝试自己解决另两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自主探究,学习第二、三段
1、①师引读:儿童团员们始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虽然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
②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春意盎然”、“心急如焚”,体会环境烘托的作用领会对比写法
③感情朗读本节
2、出示问题: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
3、小组合作,初步研读课文4-6节后交流:
累--壮胆睡大庙
饿--吃供品馒头
怕--紧挨靠着坐
4、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再次研读课文4-6节
5、再次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
(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
①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
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
④感情朗读
(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
分角色朗读
6、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
①读第7节第1句后,回答
②根据自己喜欢,选择其中一点,或此外的困难,展开想象写话
③交流
7、学到这里,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
8、理解妇女部长何连芝说的话的意思
(1)谈谈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2)课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有没有更深的意义吗?
9、朗读课文,概括第二、三段的段意
三、拓展作业
再现儿童团员们与红军战士重逢的情况
1、自由组合,讨论儿童团员是怎样与红军重逢的,重逢时大家的表现,以及问长问短说些什么等
2、编写剧本
3、确定演员,编导短剧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单元提示,概括主要内容
1、自学提示,回答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及步骤
2、回答本课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借助课后第三题,自己尝试概括主要内容
4、交流
5、师小结
三、诵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四、展示同学们的表演
五、拓展课外阅读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为课文的动画片配音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松树)教“松”(song)。领读。
2.板书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3.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1)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2)课文中的词语,估计学生都能理解,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
指名回答:低头(动作表示)听(动作)摸(动作)回答(联系课堂提问与学生的回答)
《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难为情)
(3)观察生字特点,想出记住生字的'方法。小组内交流。
(4)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A、介绍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
B、小松树对大松树夸自己长得高、看得远。
C、风伯伯教育小松树。
D、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5)逐段指名朗读。
三、作业
1.认读、练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松树比多少回答孩子听低头
2.说出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口头填空:--------有一课---------松树,--------有一棵----------松树。
2.(板书:惭愧)指名拼读后,问:“惭愧”是什么意思?
3.问:小松树为什么感到惭愧?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4.起初,小松树怎么样?(板书:长得多高看到很远)
谁能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读出它那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语气来?
练习朗读,同座对读,互相学习、指正。
指名当众朗读、评议。教者示范,学生再读。
5.后来,小松树的想法怎么会发生变化的?
指名读风伯伯的话。(板书:比你高大山托)
讨论: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6.讨论:小松树会怎么想呢?
(谢谢风伯伯,不然,还真的以为自己呢)
(刚才太不礼貌了,要向大松树说声对不起)
(要是我也在山下,和大松树站在一起,他肯定比我高好多好多呢)
(谢谢风伯伯,是你让我知道了,我能看得远,是大山的功劳)
(如果大松树也长在山上,他会看得更远更远)
7.教者小结:小松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以后一定会改正错误,变得谦虚起来。
8.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多你呢回答风伯伯听孩比低
2.自主学习,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根据学生发言,知道写字。
四、作业
1.按笔顺描红。
2.朗读课文。
一、看板画,揭示课题,学习第一节
1.看板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相机引导:一棵树在哪儿,另一棵树在哪儿?
观察得真仔细。站在山上的是一棵小松树,板书:小松树(注意松字右边的八字头)
站在山下是一棵大松树。板书:大松树
2.出示句子: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导朗读通过朗读知道他们的位置。
3.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和读题谁和谁的故事?
二、讲读2-4自然段
1.自己读读整体感知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表扬读书认真的小朋友,
2.听录音:听听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听的好习惯
3.出示句子比较: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朋友,你看我长的高,我能看得很远。你呢?
4.学生自渎,上面一句比下面一句多了什么?这些字能少吗?说说你的理由。
5.朗读理解:长得多高哇!
很远很远(联系学生实际理解很远很远)询问学生爬上高山后的感觉,然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爬上高山后的感觉。黄老师也爬过高山,当我站在山顶,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房子呀,树木呀,更远处的田野呀,都尽收眼底,视野变得很开阔。再读词语。帮助理解爬得高,看得远
喂:可以稍加点拨,说明小松树没有礼貌
6.完整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用你的朗读把小松树的骄傲,得意的样子表现出来。指导加上动作读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没有回答。那大松树回想什么呢?同桌讨论一下。
8.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自渎第三小节,看看谁能读明白。指读,其余生评价,相机指导:摸者(动作演示)读出风伯伯关心、疼爱小松树的样子。填空: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大松树看不远,那是因为()
9.小松树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惭愧地低下了头。他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对大松树说什么?师生表演,
三、故事表演,其余生做评委,指出不够好的地方。分小组表演
四、布置作业,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小松树————惭愧
长得多高
比你高
看到很远
大山托
大松树(风伯伯)
语文教案 篇7
课题: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生字。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作业:熟读课文
小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作业: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一个多音字“抹”,理解“无拘无束、嬉戏、啄食、高楼林立”等词语的意思。了解窗外四季美景的特点。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真切感受四季的变化之美,憧憬淳朴的乡村生活,思考大自然的现状和未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表达的感情,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村的景色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我们坐在窗边,看窗外的美景,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板书课题:窗外)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
3、用合适的方法识记生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4、画出一类生字所在的词语,在小组内读一读。
5、检测识字情况。
6、识字游戏认字比赛
三、生字回文,朗读课文。
1、找生逐段朗读课文,师重点指导课后“读一读”中词语的读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或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把课文美美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师板书,看到这个题目总会让人浮想联篇,谁愿意告诉老师这篇文章写的是窗外的什么?你初读了课文,你觉得窗外的景色怎样?看谁读书读得细,能用书中的词语概括一下。生答师板书(古朴美丽),生齐读最后一段。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窗外景色的古朴美丽的,准备好了吗?
二、感悟、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选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
2、请你默读选出的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一会与同学交流你的体会。
3、学生汇报,师适时点拨:
春天披:换词法“冒、顶”(不情愿、雨大)体现“细雨如丝”
抹:换词法“涂”(重、颜色深)随意自然、体现“淡淡”
扑:换词法“迎”(有准备)突然,味浓。
唱:拟人句、生动。
作者用词真准确、贴切、生动,春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应怎样读?指导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夏天映:闭目想象“小河映夕阳”的情景,让你想到了什么?
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眨:拟人好像:比喻写出了星星怎样的特点?怎样读?有感情读这段(生动、活泼、轻快)
秋天这段中有个“也”字,还有谁是快乐的?为什么?能读出丰收的喜悦吗?
冬天啄食:把啄去掉,生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何不同?
这段结束时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省略了什么内容你知道吗?能发挥你的想象,帮作者补充完整吗?
老师很喜欢结尾,“很久以前”这个词让你想起了前文的哪个词?和前文的哪句话有联系?什么写法?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师板书(首尾呼应)
三、写法借鉴
纵观全文,作者是怎样写出窗外景色的古朴美丽的?按什么顺序描写了四季景物变化的?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常有特色,开头结尾是总写,分别写四季,师板书“总-分-总”,以后你在习作中也可以试着应用。
四、积累
如丝的细雨,习习的晚凤,丰收的喜悦,滚圆可爱的小鸡,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乡村四季图,让我们再次去欣赏、感悟、积累吧,请同学选择喜欢的段落熟读、背诵。
五、练笔
作者窗外的景色如此美丽,同学们家窗外四季的景物老师相信更是迷人多彩的,愿意写一写吗?拿出练笔本,写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就行。
板书设计
窗外景色 (总)首
春
(分)夏 呼
秋 应
冬
古朴美丽 (总)尾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内容
1、本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是“难忘童年和童年趣事”,并提示学习要求和阅读方法。
2、这单元课例由5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3篇《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童年的发现》,略读课文2篇《祖父的园子》《儿童诗两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6、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7、围绕“难忘童年”来进行口语交际及写童年趣事的作文激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的'一些表达方式
3、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措施及手段
教学用时
1、从词句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揣摩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2、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文中美好的语言,感受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
3、“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应关照编排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语文教案 篇10
1、新闻两则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尝试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 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 )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 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 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的教案11-16
[精选]语文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经典】09-10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经典】语文教案10-19
(精选)语文教案09-26
[经典]语文教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