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11-07 18:01:5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类似的问题。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只要从总个数里去掉剩下的就可算出去掉的数量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副图,说说图上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图上告诉我们一共有28个桃,被小猴吃掉一些后还剩下6个,问吃掉了多少个桃。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怎样求出吃掉了多少个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说。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提问:谁来把你的想法说听听?

  引导学生说出:从28个桃里面去掉剩下的6个桃,就可求出吃掉的桃的个数。

  谈话:如果有的同学还想不懂,我们来一起画图研究。

  题目中的第一个已知条件是什么?(一共采了28个桃)我们贴一张纸条,盖住的就是这28个桃。

  (呈现图形)

  这28个桃吃完了吗?还剩几个?(揭去后一段纸条,露出剩下的6个桃)

  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谁到图上指一指求哪一部分的个数?(写“?”,完成示意图)

  现在知道该怎样计算了吗?谁能说出算式?

  板书:28-6=22(个)

  谁能回答题目中的问题?

  指名口答。

  3、反思揭示课题

  谈话:结合题目的意一想,算式中的28表示什么?(板书:总个数)6表示什么?(板书:剩下的个数)22表示什么?(板书:去掉的个数)谁来说说已知总个数和剩下的个数怎样求去掉的个数?(补充完整数量关系式:总个数-剩下的个数=去掉的个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这类问题时,只要从总数里去掉剩下的就可以了。

  巩固提高

  二、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以4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1、指定4名学生把这4道题分别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使全班学生对这4题都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2、组内分工,每人负责一道题独立思考如何计算。

  3、组内交流,要求人人说己负责的那道题是怎样想的`,其余的学生注意听他说的对不对,有错及时纠正。

  4、学生小组活动,老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5、对全班提问:这4题哪个同学还有不懂的?请举手提问。

  在书上独立完成这4题。

  6、在小组内检查订正,并要每人口头回答一道题目的问题。

  三、全课

  谈话: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对求去掉多少的实际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谁来说说解决这一类问题应该怎样想?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资源:

  教学挂图、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自主学习

  1、师:今天,小猴的桃园丰收啦!它请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去吃桃。(出示挂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根据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1)一共有多少个桃?30+4=34 4+30=34

  你是怎么算的?

  ①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②数:30、31、32、33、34(可借助计数器或小棒)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加法算式中的每个数也有各自的名称。教师介绍“加数”、“和”。

  引导学生说说“4+30=34”中各部分的名称。

  (2)一共有34个桃,筐里有30个,外面有几个?

  34-30=4

  你是怎么算的?

  ①34是3个十和4个一,去掉3个十,剩下4个一(借助学具)

  ②想加法。

  (3)一共有34个桃,外面有4个,筐里有几个?列式并说说算法。

  介绍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观察四个算式的特点,揭题: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二、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1、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80+5 56-50 62-2 96-90

  3+50 2+80 20+6 28-8

  选择几题说说各部分名称

  2、“想想做做”第1、2题

  (1)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

  (3)反馈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1)同桌合作练习,说出得数。

  (2)反馈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3)根据下面的'算式,你能想到其它三个算式吗?

  ①3+70 ②54-4

  4、“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2)算一算两张表中的得数。

  (3)反馈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1)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完成。

  (2)交流并请做得快的学生介绍经验:怎样才能做得既对又快。

  6、“想想做做”第6、7题

  (1)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2)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反思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板书: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挂图

  30 + 4= 34 34 - 30= 4

  ↓ ↓ ↓ ↓ ↓ ↓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切入举偶

  出示挂图,谈话引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看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对话平台

  1.说一说。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汇报。

  (2)试着做一做。

  2.想一想。

  由情境入手,领会理解运算顺序。

  (1)议一议。

  29+25÷9这样列式对吗?

  (2)教师小结。

  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中的。

  3.试一试。

  试着做一做(29+25)÷9。

  学中做

  1.做一做。

  完成做一做的习题。

  (1)先说一说计算顺序。

  (2)再独力计算。

  2.比一比,算一算。

  16+24÷818-9×230-6÷3

  (16+24)÷8(18-9)×2(30-6)÷3

  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在〇里填“<”、“>”或“=”。

  7+7+7+8〇7×4+17×9-〇7×7+7

  30÷5+1〇30÷(5+1)9-2×4〇(9-2)×4

  8+32÷8〇(8+32)÷818+36÷9〇(18+36)÷9

  (2)判断。

  ①(8+6)×7与8+6×7都要先算乘法。()

  ②81减去6乘以6的'积,列式为:(81-6)×6。()

  ③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2、对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强化联系,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掌握这类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资源:

  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59+8+7062+436+2

  37-676-5057-466-20

  学生开火车口答。

  揭示课题:练习九

  二、练习

  1、第1题:

  用竖式计算:

  44267457

  +32+53-24-51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改正。

  说说用竖式计算,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2、第3题:

  出示插图:从图上读懂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然后由代表说。

  3、第4题:

  出示插图:从图上读懂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然后由代表说。

  4、第5题:

  出示插图:从图上读懂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指名说说)

  追问:问题的意思也就是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第6题:

  30+1856-4047-20

  65-320+635+24

  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6、第7题:

  出示情境图: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问题是哪些?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为什么?

  7、第8题:

  出示情景图: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解问题。

  8、第9题:

  出示情境图: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问题有哪些?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说一说)

  9、第10题:

  出示一组算式:99-18=81

  99-27=72

  99-36=63

  观察这些算式:发现了什么?

  你还能写出几道这样的算式吗?

  三、布置作业

  第2题:用竖式计算:

  35+2352+3064+37+42

  48-1174-20xx-3529-26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感知进位加、退位减的实际意义和算法。

  2、通过、完成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归纳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完成减法表,并在表中探索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减法表中的排列规律。

  教学资源:

  复习题第1题图;加、减法表挂图。(有条件的可用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进位加、退位减计算方法

  1、出示第13页复习题第1题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根据图列出三个算式,并把自己列式计算时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3、反馈交流。说说每一题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几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二、减法表

  1、减法表

  (1)师:白鸽是动物王国辛勤的邮递员。它们每天都要给各家各户送各种信件。瞧,今天它们已经送了这么多信了——(出示第2题挂图)

  (2)仔细观察信箱的排列规律,看看这三只白鸽带的'三封信应该送到哪个信箱里去?

  (3)你能替辛勤的白鸽们把剩下的信送完吗?请你试着填完整这些信箱中缺的算式,有困难的可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填。

  (4)反馈交流,师填完整减法表。

  (5)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信箱的排列上也藏着一些小秘密呢?(先在小组里讨论,再组织集体交流)

  (6)找出差是5、8的算式。

  (7)师随意指算式,让学生快速口答得数。

  (8)同桌进行此项活动。

  (9)完成第4题,让学生说说这类题目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做?

  三、算一算、赛一赛(复习第6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独立口算,师掌握时间。

  2、反馈校对,奖励前10名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

  四、全课

  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复习

  减法表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

  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习,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一个苹果重200( )

  一箱苹果重15( )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 )千克(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 )吨6吨20千克=( )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 )吨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电子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是本册书新增加的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层出不穷,因此计算机、计算器这些新时代的高科技产品进入课堂是历史的必然。计算器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计算迅速准确,使用计算器,可以把学生从烦琐的数字计算中解脱出来,这样既减轻了中年级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灵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识和使用方法。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教材只通过一幅计算器的外型结构图,逐渐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使学生学会这些按键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是计算器的具体应用。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例3是带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这三个例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具体实践操作,逐步掌握,而不是仅仅由教师告诉学生操作步骤和结论,让学生记住。这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法建议

  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并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适合采用尝试法或者实验法。在教学计算器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应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计算器,通过尝试,逐渐掌握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等等。接着,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算例1,订正时要强调数字的输入方式(先输入高位数字),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出题练习。教学例2时,要注意与例1对比。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计算器过程中实际上是利用了交换律,所以在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调整按键顺序,分布进行运算。教学例3时,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观察:例3和例2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第二步思考:还能不能利用交换律运算?第三步验证结论:到底行不行?第四步考虑方法:怎么办?需要应用什么按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清除数字键的作用,并学会应用。

【苏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苏教《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案05-31

苏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4-15

苏教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7

冀教一年级下册教案02-01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2-08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下册教案02-27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06

苏教高中语文文学常识05-07

苏教必修二文学常识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