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3.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
4.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讨论之一)
5.参考:
A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读)
(〈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
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
B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
(揭示了老百姓们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奴性心态:麻木不仁,
缺少反抗精神。重点词语:中立杀掠希望决定)
小结:古人说:“下民易虐”,老百姓容易受到欺侮凌辱,受欺侮凌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反抗的心理,这心理像毒蛇,逐日地吞噬了一个人的精神。作者在如此写道时,是怎样一种欲说还休的苍凉啊!
C假使真有谁能够……“皇恩浩荡”了。
追问:什么是“奴隶规则”?
(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6.我们现在能够回答出作者在概括中国历史两个时代时的心情了吗?
(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为一体,而又以怒——对暴政、怜——对百姓为主。)
小结: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作乱的人),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7.那么有“不含笑”的“轿夫”吗?作者又是怎样评论这些作乱的人的呢?
(黄巢张献忠等,“受意外的灾殃”,“将奴隶规矩毁得粉碎”,“给‘主子’清道辟路”“为圣天子驱除云尔”。批判。)
(二)思辩讨论
安心为奴的,作者是哀怜;揭竿作乱的,作者又批判。请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揭竿作乱的人应该有让天下百姓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的胸襟和愿望,而不仅仅是为了黄袍加身。安心为奴就会失去做人的基本尊严。)
①追问:②③④
(,就会不思反抗,从而。先生的思想核心是“立人”,而“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自由。)
(三)愿望憧憬
1.不是牛马不是奴隶,不是不如牛马和略等于牛马的价格,先生希望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有“人”的价格,做回真正的人,而转奴隶为人,我们应该是什么方式?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争)板书
2.现在已经“争”到了吗?现在是哪个时代?
(尚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3.先生理想中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第三样时代)
4.谈谈对“第三样时代”的理解。
(走出“一治一乱”的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老百姓成为社会的
主人,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四)鲁迅的迷惘与思考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眼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第三样时代是怎样时代?他没说。怎样争?他没说。(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板书划线)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未曾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我们能体会这位名满天下的伟人他内心的悲哀吗?他在探索着,他也在激励着我们去探索。
(五)总结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日本作家增田涉这样回忆:“有一天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在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灯,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象感到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五、布置作业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门”字的字理演变过程。
2、进一步掌握字理识字、韵语识字、拼音识字等识字方法。
3、借助拼音读懂谜语,朗读并且背诵谜语,学习猜谜语。
4、培养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对“手”和“眼’的了解与认识及懂得如何保护。
教学重点:
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识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借助拼音读懂谜语,学习猜谜语。
2、学习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开、子、门”。
3、增强对“手”和“眼”的了解与认识及懂得如何保护。
4、熟读《小孩儿不小歌》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学习汉字家园(二)的.第3课《谜语》,请同学们大声读一遍课题。(生齐读课题)
2、《谜语》顾名思义一定藏着小秘密,你能在学习中把秘密找出来吗?(学生马上会很兴奋)
3、让我们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寻找“秘密”吧!(生大声读文)
二、读文讨论,情境识字
1、读完课文,谁找到谜底了?
2、同学们真能干,真聪明,有这么多的谜底到底谁的对呢?让我们赶快揭秘吧!
3、师出示“手”和“眼”的图片和字。(猜对的同学每人奖励一颗智慧星)
4、下面请猜对的同学带领大家读一读谜语吧!
5、没猜中的同学敢不敢向他们挑战,失败乃是成功之母,虽然没猜中可读课文决不认输!(指名竞赛读)
6、同学们不仅借助拼音读通了谜语中的句子,还读准了字音,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如果摘掉了字宝宝的拼音帽子,你还能读出它们吗?
a指名读
b领读
c开火车读
d竞赛读
7、学习“开、子、门、五”这几个要求会写的字,其中“子”“门”进行字理识字,“开”与“井”进行对比识字,并扩词,练习说话。“五”字用“丑”字减一笔来识记。
三、指导书写
1、随教师在虚空格中书空写,注意笔顺
2、在书中生字表中描红后,在本上写2个。
3、子:三笔组成,第一笔是横撇,第二笔是竖钩。
四、借助拼音读儿歌《小孩儿不小歌》
1、借助拼音读儿歌。
2、在儿歌中画出新结识的生字朋友。
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说一说,通过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五、作业:把今天学的谜语回家后,讲给父母听,让他们猜一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千、万、两、间、关、粒、”。
2、游戏识记课后词语。
3、完成书后认字交流。
教学内容:
一、启发谈话,学习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谜语二则,谁能把谜语说给大家听一听呢?
二、激发兴趣,情境识字
1、谜语让我们结识了新字朋友,老师想考考你们,记得它们吗?(指名读)
2、谜语二中也藏着几个想要和我们交朋友的字宝宝,(师出示谜语二)请同学们猜一猜是谁想把我们加为好友?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千、万、两、间、关、粒、”贴在黑板上。
4、“千”与“干”“万”与“方”对比识字。
5、游戏识字:找帽子,请学生把拼音帽子给字宝宝戴上。
6、游戏:找朋友,给字宝宝扩词。
7、书空写“万、千”字的笔顺。
三、课后词语巩固练习:
1、男女生对抗赛
规则:男女生各派一组代表,(3—5人)每人手里拿一张词卡,不让对方看见,“一、二、三”对面两人同时打开词卡,先读出对方者为胜。
2、心有灵犀
规则:
生自己选择搭档,出示本课生字,其中一名学生做动作,另一名学生猜出来后,扩词并说话。
四、指导书写
万:第二笔是横折钩
五、完成书后说一说,读一读
1、同学选择喜欢的话题相互表达。用“我是…….”这一句式。
2、注意表达完整,吐字清晰,条理清楚。
六、识字交流
学生交流识字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知识。
七、作业
1、背诵谜语二则
2、书写本课生字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与慢”。“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解决“快”与“慢”的矛盾,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欲速则不达》这篇文章从反面说明了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齐景公情随事移,越来越焦急,终于失去理智的心情,懂得事情越紧急,就越不能性急图快的道理。
2、独立认字学词练句。认字6个,写字4个。
3、理解“危在旦夕、心急如焚、徒步、索性、焦急”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读相应的古文片段,感知古代汉语的特点。
4.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重点
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身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辩论,引出课题并解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快好”还是“慢好”?举个例子说一说,也可以结合《挑山工》和《和时间赛跑》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分成两大组)
生1:“快好”,可以节省不浪费时间,做题时快点做就能多做几道。
生2:“慢好”,这样能使事情做得好,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生3:我认为“快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我们应该抓紧时间。
(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其实无论是快还是慢,我们都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怎样做事情并合理安排时间。
师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师:这是《论语》当中的一句话,你们能试着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稍做说明即可,在学习课文时再深刻理解。)
师: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则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师板书课题)请大家看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解题,着重点“欲”、“则”、“达”。)
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
1、初读课文,根据同学实际情况纠正读音,遇到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3、出示词语检测:驿使、索性、驾车驭马、徒步、晏婴、驺子韩枢、心急如焚、危在旦夕、焦急、霍地
三、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分小段读课文。
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文中有几个人物?谁是主要人物?(出示齐景公资料)你能说说课文围绕这个人物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自探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齐景公动作、语言的词句,在旁边作批注。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例如:霍地、十分焦急、心急如焚……)
4、汇报交流。
5、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6、思考:从《欲速则不达》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全班交流、讨论、汇报
7、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乘从时空穿梭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齐景公身边当一名侍从,你会怎么说服齐景公回到马车上不要徒步跑回去呢?请写在课堂笔记上,下节课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精练性、音乐性的特点。
2、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
三.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了解这首诗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我们来探讨一下,到底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检查预习:
a)检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b)检查朗读情况。
三、老师朗诵,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
四、学生朗读诗歌,探讨问题:
a)诗歌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b)诗歌的主体部分是哪几节?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c)人们认识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中,化石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d)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五、抽学生朗读,教师作适当指导。
六、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a)这首诗主要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b)诗歌的主体部分是3—6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化石重现了一个逝去万载的令人神往而奇幻的生物进化世界。
c)化石起到了保存物种生命信息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a)抄写课后词语。
b)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诗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了解诗歌的主要手法,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诗的第一节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是指什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3、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二、再读诗歌,品味语言:
1、诗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说明作用。
2、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化石引起人们想象出生物进化的历程)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化石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化石能够记录生命演化的历程)
三、三读诗歌,总结诗歌的内容、特点。
四、拓展阅读:艾青的《鱼化石》
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三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驻、逗、厨、鞠、躬、衷”等六个生字
2、自学课文内容,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3、默读课文,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理解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及称霸小龙给大使馆那封信的内容,从而明白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教学难点
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当你身处异地、语言不通、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时,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别人的`帮助)。的确,有这样的一位小伙子,也有同样的感受,而明一他的经历更让人难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使馆妈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看着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为什么称大使馆为妈妈呢?)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得流利。
1、师巡视指导导。
2、检查自读情况,正音,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驻、厨、忱、衷都是翘舌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陈小龙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三、小组讨论,深化感悟
根据学生所画句子,顺势导入以下两个话题的讨论:
问题一:陈小龙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中国大使馆帮助的?
1、在课文第4自然段,学生汇报:在市拉格机场,由于他一句外语都不懂,看着周围的乘客纷纷离去,他呆呆地站在候机厅,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想象一下当时陈小龙的心情怎样?(害怕)
问题二:中国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1、在课文的第5至7自然段,学生汇报:首先……然后……接着……
2、此时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感动、高兴、像到家一样的温暖)
3、找出感动的句子读一读“他朝大使馆深深地行了一个鞠躬礼,然后钻进大门,双手抱头,哭了起来。
问题三: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朗读陈小龙写给大使馆的信,体会人物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2、想象一下陈小龙后来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能力。
2、通过“读读背背”和填空,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造情景。
语言引述: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五彩缤纷的秋色,聆听了美妙的秋天的声音,感受到秋雨带给我们的欢乐,也体验到秋阳中放飞的风筝的乐趣。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让我们进行一次快乐的展示会,把你感受到的秋天的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二、快乐展示。
1、展示自己在秋天里做的事情、拍的照片或画的图画,有的可以张贴爱教室墙上,全班同学一起观看欣赏。
2、分组介绍。
按不同的饿兴趣自由合成小组,轮流讲述最快乐的事情,与大家分享。
选出代表参加班级展示
3、班级展示。
各小组代表可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照片或图片,也可以有感情讲解。
评选最佳展示员
第二课时习作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语言引述:我们学了秋天的课文,读了秋天的小诗,还交流了在秋天感受的快乐,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看谁了解的秋天最多。
2、比一比谁搜集的描写秋天的词句最多。引导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回顾积累的词句。
3、比一比谁搜集或画的秋天的图画最美。展示图画,为学生习作作准备。
二、由说到写,完成习作。
1、说一说你搜集或画的秋天的图画美在那里。
2、同学们对秋天这么喜欢,那么就用自己的笔写下对秋天的喜欢吧!
3、学生习作,可以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句子。
三、朗读欣赏,修改习作。
1、完成习作后,同桌互相朗读自己的习作,欣赏同伴的习作并提出修改意见。
2、各人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课后活动。
举行一次歌颂秋天的习作展或画展。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教师引趣:汉语的.构词方式非常奇妙。这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颜色的词语,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
2、教师可先将黄色和绿色这两组词语卡片贴在黑板,并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各读一组词语,看谁先有发现。
3、学生交流发现,黄色词语是由事物加颜色构成,绿色是由绿加表示颜色深浅的词。再让学生按特点组词,丰富词汇。
4、让学生读红色与兰色的词语,说说它们的特点。
5、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说表颜色的词,看谁说得多。
二、读读背背
1、教师引述:我国的语言文字非常丰富,有时候人们常常把那些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成对地用在诗文中,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先来看看语文园地里的对子歌。
2、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这两段文字,激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发现哪些词语是相对的。
4、让学生再读这两段文字,并说说读后的感觉。
5、试着背对子歌。
第四课时
一、我会填
1、口头填空“匆匆地()”“快活地()”。通过交流,激发兴趣,开启思路。
2、各人在书上填写。
4、读读各人填写的词语,适当组织评议。
趣味语文
1、绕口令比赛。
A教师引言:下面我们开展一次绕口令比赛,比赛的要求是看谁的口令另绕得快、准。
B给学生一定的自读时间,让学生读准、读熟并背出。
C在小组里先进行比试,选出一至二名最佳选手。
D各组推出的选手上台开展绕口令比赛。
E评比后受奖。
2、拓展活动。
鼓励学生课余收集绕口令,并熟读成诵,在下一次绕口令比赛中再一显身手。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课文,感知并读懂课文,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抓住精彩之处引导、点拨,把文章中所交给的读书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来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揭示课题。
2.审题:(1)什么叫“精读”?什么叫“略读”?
(2)你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
二、指导自读课文轻声自读课文
要求:(1)要有一定的速度;
(2)弄清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主要写哪几件事?
(3)在自己认为最有收获的句子下面作记号。
1.组织交流。
2.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课文,注意正确、流利。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让你受益匪浅?为什么?
4.相机出示句子,指导理解:
(1)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提问:A“一目十行”失什么意思?
B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
c你这样读过哪些文章?有什么帮助
D这样的`方法给了你什么好处?
(2)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
提问:A这句话你同意吗?
B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c这个“须要”是指什么?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须要”而不是“需要”?
5、齐读课文,体会。
三、小结
1.小结: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提问:你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写一篇读后感。(3)完成练习册。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⒈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收集与本课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二、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正音:正音:间、数、重、还。
⑶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⒈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语文教案 篇10
1、秋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七字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2、通过和大人一起读书的活动,巩固拼音,提高阅读能力,并激发读书的兴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累七字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我爱积累
1、导语:同学们,你们学过了哪些数字?让我们一起数一数。你们知道哪些带有数字的词语呢?(学生自由交流)汉字很丰富,不仅有带数字的四字词语,还有带数字的.七字成语呢!让我们一起去积累吧!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词语。
3、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试着认读七字成语。
4、班内指名读词,教师正音。
5、多种形式读成语,读中感悟,了解其含义。(教师领读、同桌赛读、班内抢读、开火车读。) “一年之计在于春”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指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就要抓紧。它强调了春季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一日之计在于晨”意思是在早晨要做好一天的打算。比喻对要做的事应该及早地做出准备。也比喻要珍惜清晨的大好时光。“一寸光阴一寸金”意思是一寸时间和一寸长的黄金一样昂贵。比喻时间十分宝贵。“寸金难买寸光阴”意思是一寸黄金也难以买到一寸光阴。形容时间非常宝贵,应当珍惜。
二、我爱读书
1、导语:读书使人进步,读书让人快乐。让我们一起读书好吗?
2、导读:我们一起读书得做到什么呢?
3、学生讨论后明确:大家一起读书时,尽量保持安静,不打扰他人,向他人请教问题时要小声。
4、出示“和大人一起读”内容——《小松鼠找花生》。
5、师生一起读。
(1)过渡:静静地读书,美美地享受。这种感觉好吗?你从《小松鼠找花生》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哪些收获?也可以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
(2)学生自由交流读书的收获或感受。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的教案11-16
[精选]语文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经典】09-10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经典】语文教案10-19
(精选)语文教案09-26
[经典]语文教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