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04 10:33:20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品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精品10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学情分析

  在前一节中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各种形式,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运动和静止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再提出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判断参照物,学生兴趣往往比较浓厚,但参照物的选择只要让学生有常识性了解即可,不必展开。

  机械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是有困难的,主要让学生接受用这种浅近的说法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课本第51页阅读材料------《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组织同学阅读。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 什么是机械运动?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师: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投影课本图2-17观光电梯。

  思考:为什么对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不同的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电梯里的人,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电梯里的人是在做机械运动。说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人的运动情况时,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电梯里的人认为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以电梯为标准,乘客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地面上的人认为乘客是在运动,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地面上的人、路面、路旁的树木或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的位置在改变,所以地面上的人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即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练习:

  ⑴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依据的参照物是什么?

  ⑵说“乌云遮住太阳”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⑶将一支笔放在书本上面,将书本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问这支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说出参照物。

  教师小结: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就不同。!!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这说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3.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将它们分成简单的几类。

  ⑴读图2-18,2-19,你能发现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要要求找出它们的差异)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般说来直线运动比曲线运动要简单的多,但直线运动也千差万别。

  ⑵请大家读图2-20,比较两辆汽车运动存在的差异。

  小组讨论后回答:甲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运动快慢不相等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标准来将直线运动进行分类?

  教师小结:根据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三)课堂小结

  1.机械运动的定义。

  2.参照物的选择。

  3.机械运动的两级分类。

  四、评价与反馈

  1. 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我们是用哪一种方式来比较参加100米赛跑的同学谁跑得快?

  2. 一诗句是这样写的“坐地日行八万里”,你是如何理解这诗句的?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教学难点】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讨论并评价比赛实验结果。

  4、反思: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科学教案 篇3

  第三单元 电的本领

  安全用电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会查阅资料及其它信息资源,搜集和整理安全用电的相关资料。

  3.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二、重点难点:

  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三、课前准备:

  搜集和整理有关安全用电方面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可提示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准备,一则使材料更加充实,二则可以促使家长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来,与孩子一起交流,一起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学生也可以根据教科书的提示自主搜集。

  四、准备材料:

  教师也应准备一些与安全用电有关的资料,包括生活中的一些用电安全隐患及造成的危害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星期天你们在家里都干什么呢?

  有一位同学叫小明,我们来看看他星期天都干了些什么?

  出示投影;四幅图(图1小明在电线下放风筝,图2小明在电线上晾衣服,图3小明湿着手插插座,图4小明自己乱接电线)

  同学们讨论:

  1.小明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说一说电可以给人类带来那些危害?

  小组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报投影或放视频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补充,由于人是导体,所以不正确地用电,会导致人触电,轻者可以使人受伤或伤残,重者可以使人死亡,因此,我们要知道安全用电,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安全用电。板书:安全用电。

  (二)学习新课

  1.谈话: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安全用电呢?

  2.教师提问:

  (1)在擦灯泡时应注意什么?

  (①关电源 ②用干布擦)

  (2)在拔插座时,手能碰到插座的金属部分吗?

  (不 能)

  (3)遇到家用电器着火应怎么办?

  (①先切断电源 。 ②在灭火.)

  (4)电源开关外壳和电线绝缘有破损时,应怎么办?

  (让大人或电工修好,自己不能乱动。)

  (5)用电淋浴器洗澡时,应注意什么?

  (一定要切断电源)

  (6)雷雨天时,能否在树下.电线杆下避雨。

  (不能,以防触电。)

  (7)发现家用电器损环,能否自己随便拆卸。

  (不能,应找专业人员修理)

  (8)人触电以后,用什么方法救助。

  (①用木棍。 ②关电源)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展开讨论。

  提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电器说明书了解更多的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适当的补充。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请大家讨论,制定安全用电小常识。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

  汇报,教师补充。

  (三)评价:

  谈话:在本节课,你感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自己的设计和表现还满意吗?请把自己的评价填在 “星级评价表” 中。

  学生填写“星级评价表”。

  (四)拓展:

  请同学们课下做个安全用电宣传员吧!把你所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和邻居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听或者设计一张宣传画,贴到小区的壁报栏里。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1.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是如何传递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教学中,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大胆进行猜想,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选择有针对性的实验进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促进孩子科学能力的提高是现阶段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设计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实验主要包括了:材料选择、模型设计、结果呈现、评价交流等内容。可以说: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是学生科学素养高低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素质得以发展的基本需求,它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目标

  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实验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怎样去设计观察实验活动及认识热的传导这两个主要教学任务。我把这节课的设计为导入、基本活动、扩展活动三个部分,也是逐步推进的三个层次。所以在导入部分我问:如果给红色一端加热,绿色的一端会不会热?我烧的是这边红的一端呀,没有烧那边绿的一端呀!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马上可以说出会热。并解释出原因。这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释的层面。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 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科学教案 篇6

  一、引入学习

  师:老师给大家玩个魔术。(师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

  (生惊奇地欢呼。)

  评析: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课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中用到的白醋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魔术也蕴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

  师:刚才玩魔术时用到了这瓶液体(出示白醋),想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想!

  师:怎样才能知道它是什么?

  生:看它的颜色。

  生:摸摸它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冷的,还可以摸它粘不粘。

  生:打开瓶盖闻它是什么气味的。

  生:尝一口也能知道它是什么。

  师:在不知道这种液体是什么的情况下,可以随便尝、摸吗?

  生:可以!

  师:那你敢不敢尝一口?

  生摇头:不行,万一它有毒就糟了。(全班笑)

  师:!在不知道这种材料是否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尝、摸、闻。

  评析:指导学生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而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严谨的观察态度又尤为重要。教师特别强调了“在不知道一种物质是什么的情况下,绝对不可以随便尝、摸、闻”,又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的教育。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都是安全的。这里还有一包白色的粉末,它又是什么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两种材料,请同学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观察,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请各小组从桌下取出材料,开始!

  (学生对白醋和小苏打进行观察,教师参与观察,并予以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生:这瓶液体是醋,味道酸酸的;这包白色的粉末有点像盐,咸咸的。

  生:这瓶液体是白醋,这包粉末是小苏打。

  师:能肯定吗?

  生:我们这组的材料上有标签,上面写的有名称。

  师:看标签也是对事物的一种观察方法。对这两种材料的特点还有补充的吗?

  生:白醋的气味很酸,有点冲鼻,摸起来凉凉的。

  生:小苏打像面粉一样,比面粉粗一些,都是白色的小颗粒。

  评析: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中,有的贴有标签,有的没有贴标签,这其实也暗藏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看标签和说明。学生通过对标签的阅读以及和其他小组的沟通,共同认识这两种材料。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混合在一起可能醋也变白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我喝牛奶时就是这样,我认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就像奶粉和水混合一样的。

  生:我觉得可能小苏打可能会溶解在白醋里,看不见了,白醋还是清的。

  生:我认为可能会改变颜色,变成红的,就像刚才老师玩的魔术那样。

  生:有可能会出现很多泡沫 ……

  评析: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现象进行预测。猜想到底正确与否,将激发学生对猜想进行探究。

  四、讨论混合的方法

  师: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我们可能有很多方法,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白醋、小苏打、烧杯、勺子(教师依次出示实物),用这些材料你打算怎样混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予以指导)

  师:你们想到了哪些混合的方法?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们的方法和你们的一样吗?

  生:我们组想了3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把小苏打倒进烧杯里,后倒白醋;第二种是先倒白醋后倒小苏打;第三种是把小苏打和白醋同时倒入烧杯中。

  师:白醋和小苏打分别放多少合适呢?都放完吗?

  生:不行,都放完太多了,放不下,我们打算都放一半。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们组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白醋放的.多点,小苏打少放一点;第二种把小苏打放多点,白醋放少点。

  生:还可以不用烧杯,把小苏打直接倒进白醋瓶中,盖上盖子摇一摇。

  生:我们组还可以把白醋一点一点滴在小苏打里面。

  生:先把小苏打放一点在烧杯里,然后加一点白醋用勺子搅拌,再加一点小苏打,放一点白醋,直到把小苏打全部淹没,然后一直搅拌,让它们全部溶解。

  师:大家说出了这么多实验方法,你认为哪种最好?等会儿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选择哪种实验方案?请各小组进行讨论,把选定的方案记录在《科学记录表》上。

  评析: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方法,看似简单,而实质上却体现了学生搞科学的精髓:材料放的顺序,多少,不同的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这就是搞科学!

  (学生讨论,制定详细方案,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哪些小组写好了?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生:我们小组选定的实验方案是:先倒1厘米高的白醋在烧杯里,然后用勺子放1勺小苏打,再用勺子搅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师:待会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分工?谁记录?谁操作?……实验中怎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请各小组讨论好之后派代表领取实验材料。

  (学生讨论之后分组领取实验材料)

  评析:什么方法才是更为合理的方法?学生在想出了许多混合的方法后,要选择自己小组认为是合理的方法,就需要把自己小组的各种方法进行对比,把自己小组的和其他小组的方法对比,教师又加以指导,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实验计划。

  五、学生实验

  师:请大家按照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仔细,发现的多!

  (学生有计划的进行实验,小组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现象)

  评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师:请各小组把材料放回原处,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评析:把材料放回原处,是一个细节,是许多教师上课没有注意到的,却又恰恰是实验课上学生教学秩序混乱的大敌。学生在许多实验材料的吸引下,会不由自主地去玩,这是孩子的天性。而把材料收起来,就避免了材料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现象的汇报和交流上来。

  生:杯子里的醋变成白色,并且往上冒泡泡,一会泡泡又下去了。摸起来冰冰的、凉凉的,味道有点酸还有点咸。过了一会醋又变成透明的,小苏打变少了。

  生:我们观察到把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它们变成一些泡泡在里面泛起来,还能听到咕噜咕噜的响声,过了一会变成乳白色,还有一些气泡从下往上冒。

  生:我们组看见混合后像啤酒一样冒起来,然后下降很快,摇一摇泡泡又变多了,闻起来甜甜的,味道酸中带甜,还有点刺鼻。

  生:我们组观察到混合后慢慢的起白泡,而且往上冲,过一会又变成透亮的水,瓶底还有小苏打,里面还有很小的泡泡,搅拌一会水有些浑,过一会水就清了,再放一些醋,里面的泡泡非常猛的往上冲,过一会小苏打更少了。

  ……

  评析:可以看出来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非常丰富。在这些不同的现象描述之际,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实验方法,如果追问:“你们是怎样做的?”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实验方法会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这一结果。

  师:你们是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吗?

  生:不是,我们本来打算把小苏打放进醋瓶子里面进行实验的,后来一想,觉得太浪费材料了,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把白醋先倒了一半在烧杯中,然后再放的小苏打。

  师:他们为了节约材料。你们呢?

  生 :我们觉得放的白醋太少了,观察的不明显,我们又把醋多放了几次。

  师:科学家有时也会根据需要对实验方案进行调整。哪些小组在实验时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了调整?

  (学生举手)

  评析:教师对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调整实验方案”进行肯定,实际上又蕴含着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师: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能冒泡泡?

  生:冒完泡泡后,为什么再加点白醋还能继续泛泡?

  生:做完实验以后,白醋是浑的,为什么过一会就能变的透明了?

  生:混合以后的气味为什么有点甜甜的,像雪碧的气味?

  ……

  评析: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实验器材也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一种必要的鼓励。

  七、解释新物质

  师: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后我们还会继续研究。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气泡里的气体会是空气吗?

  生:我觉得应该不是空气。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水里本来没有气泡,小苏打倒进白醋里才开始冒泡的,我认为应该不是空气。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空气吧,是空气跑到泡泡里面的。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二氧化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笑:我猜的。

  师:用什么办法证明它到底是不是空气呢?

  生:闻它的气味,空气是没有味的。

  生:不行,白醋也有气味,不好分辨是气体的还是白醋的气味。

  师:那怎么办?还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积极思考,但一时想不出其他方法。)

  师:这里有一盒火柴(出示实物),火柴在空气中能燃烧(点燃火柴),能不能利用火柴进行验证?

  生:可以放在气体中看它能不能也让火柴燃烧。

  师:如果不能呢?

  生:那它就不是空气。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瓶子,里面有什么?(出示瓶子)

  生:没有。

  生:不是,有空气!

  师:对!这里面是空气,现在把其中一瓶倒入白醋,放一勺小苏打(师边说边示范),现在这两瓶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瓶是空气,一瓶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师把燃烧的火柴放入空气中)火柴放进空气中,能否继续燃烧?

  生:还在继续燃烧。

  师:注意看(师另点燃一个火柴放入另一瓶气体中),放进这种气体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火柴熄灭了!

  师:对,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它是空气吗?

  生:不是。

  师:大家玩过氢气球吗?如果手一松,氢气球就会飞走,这是为什么?

  生:氢气球里面是氢气,它比空气轻,所以它能飞走。

  师:这种气体会不会是氢气?

  生:不会,如果是氢气就飞走了,我们用火柴就检测不到它了。

  师: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它到底是什么,我们以后还会继续进行研究。实验后的白醋还是白醋吗?

  生:不是,它的味道变了。

  师:小苏打呢?

  生:我们组的变少了,他们的小苏打看不见了。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你还发现生活中哪些物质混合也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

  评析:产生的新物质是什么,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对新物质的探究过程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很重要。想象归想象,事实是事实,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气泡里是什么气体?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空气?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火柴。是否支持燃烧,成为判定气泡里的气体是否是空气的简单判别方法。虽然不能解决是什么气体,但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认识、判别事物的方法。

  八、小结评价

  师:你现在知道科学课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感受科学的课。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自己做实验,自己发现问题的课。

  生:科学课是很有意思的课,它让我们知道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

  师:你们小组的同学表现的如何?

  生:他们表现的很好,都在认真的观察,都在积极的思考问题。

  生:我们小组的同学都很团结。

  生:我们观察到了很多现象,记录的也不错。

  生:我们选择的方法有一点问题,但我们及时调整了。

  ……

  师:老师认为大家今天的确有许多新的发现,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认真观察生活中有趣的混合现象。请同学们把材料整理好,上交到老师这来,下课!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

  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 老师非常喜欢。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比如说, 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 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 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

  现在, 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科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鸟对人来的益处是什么,引导幼儿懂得保护鸟类。

  2、引导幼儿知道鸟为什么会飞,了解探究鸟儿的飞行原理。

  3、引导幼儿逐养成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不同种类鸟的图片和模型

  2、不同鸟的羽毛

  三、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谈话导入引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鸟吗?鸟是什么样子的呢?

  2、教师引导幼儿探索鸟会飞的原理是什么。

  (1)小朋友们思考一下,鸟儿为什么会飞?

  (2)是不是所有有翅膀的鸟都会飞呢?

  (3)鸟的羽毛的是什么样的?你们觉得好看吗?

  3、教师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了解鸟的特征,请幼儿说一说鸟的身体特点。

  (1)鸟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2)鸟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3)请模仿一下鸟飞的情境,感受鸟是怎么飞的。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想一想,由苏很么发明是借助鸟的飞行原理创造的?

  五、活动总结

  首先幼儿知道鸟是一种非常小巧可爱的小动物,幼儿表达出自己很喜欢小鸟的情感。掌握鸟的外形特征,鸟的翅膀完全展开时呈扇形,便于扇动空气,增加飞行的升力。而飞机就是利用这一点,现在成为我们出行旅游的交通工具了。

  其次鸟的骨骼是中空的,质量较轻,提醒呈流线型的,体表有羽毛,提供充足的氧气。而鸟的身体内部有气囊,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关键是鸟的食量大,根本不会担心在飞行的时候因为肚子饿就会被迫掉下来。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的:

  1在不同路面上,幼儿通过实践测量感知汽车的速度。

  2让幼儿初步学会图表统计法。

  3通过此次活动,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玩具小汽车5辆,沙子路、地毯路、玻璃路各5条,底板5块.

  2记录表10张,两种不同颜色的长条纸条各15条,小篮子10个,剪刀5把,大型积木若干.

  3录音机1台,磁带1盒,蓝猫头饰1个。

  4黑板2块,大夹子4个,卡通贴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 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场地,与幼儿相互问好.

  2蓝猫突然出现与幼儿见面,提问引出课题.

  蓝猫:“哈,哈,大家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蓝猫)对,我就是大名鼎鼎的蓝猫,你们喜欢我吗?(喜欢)我听说塘厦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个个都很聪明, 今天我就要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都很聪明.请小朋友们听清楚我的问题:汽车在沙子路、地毯路和玻璃路上开,哪条路上开得最快呢?”

  二 引导幼儿探索在不同路面上感知汽车速度的方法

  1引导幼儿观察铺路的材料。

  教:“刚才蓝猫说了有哪三条路呀?”

  幼:“一条是沙子路;一条是地毯路;还有一条是玻璃路.”

  教:“那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蓝猫为我们准备了一些什么材料.”

  2教师一一介绍蓝猫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并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材料开展讨论测量的方法.(幼儿自由发言)

  3根据幼儿的讨论,教师请幼儿自由组合三人一组第一次动手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在操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4教师小结

  教:“小朋友,现在你们都做完了测试,我想请几个小朋友来告诉老师,哪条路汽车能开得最快?”(请个别幼儿根据自己小组图表的答案发言)。教师提出第一次幼儿操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请测量得比较好的一组幼儿来示范.

  5幼儿根据教师的小结进行第二次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教师小结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教:小朋友,到底走哪条路才是最快的呢? 幼:玻璃路。

  教:对,玻璃路是最快的。因为玻璃做的路面很光滑,所以汽车在玻璃路上开得最快。但是,小朋友也要注意了,玻璃路很滑,小朋友若是在上面行走是很容易摔倒的。而且,玻璃是很容易碎的,因此玻璃路并不时很安全。所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道路,多是用水泥铺的,这样人走在上面就不那么容易摔倒。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把答案告诉蓝猫吧!

  三 结束部分

  幼儿大声喊蓝猫,蓝猫出现并问幼儿:“小朋友,哪条路汽车走得最快呀?”

  幼儿:“你走玻璃路回去只最快的,但是玻璃路很滑,开车时要注意安全啊!”

  蓝猫:“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真的很聪明啊,那我也有奖品送给大家.(给每位幼儿发一张美丽的贴纸)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出去做游戏呢?(想)”

  蓝猫带领幼儿已开车的形式离开活动场地.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背景资料:

  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考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为参考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自转角速度为每小时15度,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

  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使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

  好奇点:

  模拟昼夜的形成可能是学生的好奇点。

  课时安排:

  2课时,两个活动各用1课时。

  活动1 开个学术讨论会

  活动目标:

  1.能承认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3.能说出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4.意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过程,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活动建议:

  1.建议本活动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共同进行。

  2.活动可直接从教材的引入开始。布置学生在小组内用5~6分钟的时间为讨论会做准备。如果学生对地球围绕太阳转没有任何疑问,可请一部分小组为“太阳绕着地球转”的观点寻找证据;另一部分小组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观点寻找证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对昼夜成因的解释。

  3.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包括“科学在线”的资料后,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认识的艰巨过程。并体会哥白尼日心说的巨大贡献。

  4.“科学在线”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做适当引导。

  活动2 模拟昼夜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模拟实验的方案,并能正确操作。

  2.能够较清晰地向其他同学解释自己的模拟实验的结。

  3.能积极寻找证据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实施建议:

  1.本活动是在学生已经知道昼夜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模拟昼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2.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计划,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准备好所需材料后,再开始实验。实验时用遮光窗帘将教室变暗,以保证实验效果。学校如没有地球仪,可用学生自制的地球模型代替。

  以下具体实验步骤供参考:

  ⑴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北方,在桌面中间放好;

  ⑵面对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旋转(逆时针方向),在中国北京或其他省会城市的位置贴上小纸人;

  ⑶在正对地球仪1米左右的地方打开手电筒,调整电筒的远近,以地球仪上清晰地出现明暗两部分为宜;确定地球仪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⑷将小纸人所在的位置旋转到黑夜部分,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小纸人投向地球仪表面影子的位置和变化过程与一天中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确定地球旋转的方向。这一教学过程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师要鼓励学生应用平时观察到的地球上的物体在一天中影子自西向北再向东的变化过程来解决这一问题。

  ⑸两人一组,轮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昼夜变化。

  3.为了帮助学生强化探究中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在地球仪旁边放一块钟表,告诉学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要和表针转动的方向相反。

  4.实验结束后各组分别向全班介绍模拟实验的结果。

  5.教材最后的讨论是对知识的运用。一定要让学生先根据两地的位置判断,再用实验演示。同一天中位置靠东侧的地方先被太阳照到,上海在乌鲁木齐的东侧,所以先被太阳照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10-17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经典】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