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经常喝果汁、饮料,见过不同大小的瓶子。有的瓶子又粗又矮,有的又细又高,到底哪个装的饮料多那,孩子们一时想不出答案来。针对以上的情况,设计了此次活动。其间,把实验和认识容量巧妙的融合,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方法了解液体的测量,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完成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容量。
2、提高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大小不同的瓶子若干
2、水盆及不同的测量工具
3、果汁及学习单,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物,比比说说两个瓶子的不同。
师:这两个瓶子一样吗?哪不一样?(幼儿自由讨论)
师:噢!这两个瓶子有高、有矮、有粗、有细。
二、探索操作,寻找比较瓶子大小的方法。
1、幼儿猜想,猜猜哪个瓶子大。
师:那这两个瓶子一样大吗?
师:你们猜猜哪个瓶子装得多,哪个瓶子装的少呢?
2、动手操作,比较两个瓶子的大小。
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哪个瓶子装得多,哪个瓶子装得少?
师:我们先看看桌子上的材料,有瓶子、有水、有小杯子。
师:一会请你们自由结组试一试,试之前我要提醒你们,要先想办法再去操作。
师:好,我们行动吧!(幼儿自由操作)
3、教师,知道比较容量的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想到了什么办法?
师:要想知道那个瓶子大,有很多办法:
第一种是用一个瓶子装满水,然后倒入另一个瓶子中,看看剩下水了吗?
第二种是把两个瓶子都装满水,然后把水分别倒入相同的小杯子中,看看哪个倒出来的数量多。
第三种是用相同的小杯子把水倒进两个瓶子,看哪个装得多,那个装的`少。
三、引导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相关。
1、动手测量,测出容量有多少。
师:我们知道了这个蓝色的瓶子大,他盛的多,它到底能盛多少呢?
师:请你们三人一组,自己选择测量工具,量量看这个瓶子能盛多少?(幼儿操作)
2、集体比较,发现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结果不同。
师:那组用的是这种测量工具?请每组派个代表到前面来,我们一看你们测得的结果。
师:请你们仔细看看,发现了什么?
(幼:结果不一样!)
师:测同样一瓶水,测得的结果不一样。
师:那为什么呢?
师:原来测同样的东西,我们所用的工具不同,所测的结果也不同。
四、大胆尝试,帮助动物测量果汁的多少。
1、大胆尝试,帮助动物测出谁的果汁多。
师:小动物们吵起来了,为什么呢?原来他们三个刚刚到超市去买果汁,狮子买了瓶橙汁,狐狸买了瓶草莓汁,大象买了瓶苹果汁,它们都说自己的果汁多,所以才吵了起来。它们想请我们,帮它们测出谁的果汁多。请你们想一想,再试一试,记住要填好学习单!好,我们快行动吧!(幼儿动手操作)
师:请每组派一名小朋友来说说你们的结果。
师:看看我们的结果一样吗?谁的果汁多?
师:你们可真能干,要记住要想比多少一定要用一样的测量工具呀。
师:小动物们你们知道了吗?
小动物:知道了、知道了,要想比多少一定要用一样测量工具。孩子,谢谢你们,我们决定请你们喝果汁!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的教育实施,重点体现了《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1、猜想活动: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尝试比较活动:幼儿想出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瓶子的大小,通过实践验证比较出那个瓶子的容量大。
3、操作活动: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引导幼儿分小组进行尝试,完成学习单共同比较,得出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结果也不同。
4、体验活动:通过帮助小动物测得谁的果汁多,来尝试测量,这个环节中重点突出测量工具的一直性,以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从而巩固了测量的注意事项及重点。
幼儿对这次活动自始至终有着浓厚的兴趣,都能大胆尝试,但有些细节还需要今后在活动中处理好,比如:活动前材料的投放,不应直接放在幼儿的桌子上,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在尝试活动中,教师怎样有效指导才能让幼儿做到有效尝试,避免活动时间过长收效甚微,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活动中进一步完善。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用集体记录、个体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体验动手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不锈钢的勺子;师幼玩过“照镜子”的游戏(师:镜子、镜子在哪里?幼:镜子、镜子在这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幼玩“照镜子”的游戏。
师:我们来玩照镜子的游戏,我来照镜子,你们就是我的小镜子。(教师做出各种简单肢体动作,幼儿镜面模仿。)
2、启发幼儿思考,表述已有经验
师:你们玩得很好,照镜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时照镜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3、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启发和小结。
师:镜子里也有个你,你们俩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照镜子的时候,离镜子远一些、近一些,照出的人像一样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哈哈镜的秘密。
1、幼儿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镜的有趣
师:今天老师没有准备镜子,而是准备了不锈钢勺子。它们能当镜子照吗?请你们试一试,用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发现什么。
2、集体交流操作中的发现,鼓励幼儿清楚、大胆地表达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用尽可能清楚的话说给大家听。
3、利用勺子,介绍凹凸面的名称
师:勺子的两面一样吗?你们觉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老师这里有两个汉字朋友,看看它们能不能帮助我们。
师:这两个字长得什么样?这个字(凹)读“aO”,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这个字(凸)读“tu”,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教师手指勺子的两个面,幼儿说出名称。)
4、集体猜想并记录
师:知道了凸面和凹面,你们介绍自己的发现就能说得更清楚。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集体记录表中贴上相应形态的人像(正立、变长等)。
5、幼儿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师: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这次要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6、集体交流操作结果,教师随机记录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
7、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师: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凹凸两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变形。为什么平时我们照普通的镜子时,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师:普通的镜子表面是平的,镜子里的你没有变样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形。人们还特意制作了表面凹凸不平的.镜子,我们把它们叫做哈哈镜。
【活动点评】
“轻松”——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1、生活化。利用幼儿平时生活中已有的照镜子经验,让幼儿对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勺子进行观察探究,发现哈哈镜的秘密,由此切身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2、活动性。教学中所揭示的勺子凹凸面显像的变形特点,都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观察发现的。同时,幼儿通过对记录表中猜想与动手结果的比较,自己不断获得科学的结论。
3、游戏性。教师引导幼儿用“玩”的心态对待科学学习,如“我们来玩一个照镜子游戏”,“玩玩勺子,你们会有什么发现”,始终引导幼儿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观察、发现。
“高效”——以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得到了恰当落实
1、提升性。本次教学在层层递进的基础上,不断挑战幼儿的思维高度,如每个环节都设置了高出幼儿原有发展水平的提问;引导幼儿感受“凹凸”,给幼儿更加确切的概念支撑后面的探究表达等。这样的教学能真正帮助幼儿提升认知经验。
2、拓展性。当幼儿发现勺子里的本人变形后,教师有意识地用“如果你把勺子放得远一些和近一些,又会有什么发现呢?”以此引导幼儿通过主动变化探究条件,发现不同的变形特点,拓展幼儿原本不会关注到的认知经验。
3、持续性。在教学中,方老师不仅关注幼儿科学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幼儿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奠基。如特别注重幼儿“爱观察、爱发现”意识的培养;关注严谨科学态度的形成;尤其注意对幼儿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比较高质量地支持、引导和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学习。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爱吃的食物。
2、能根据不同的动物找到各自爱吃的食物。
3、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不同小动物的头饰若干以及对应的食物图片若干、教学课件、幼儿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平时最喜欢吃什么呢?那有谁知道小动物们都喜欢吃什么呢?通过谈话导入新课。
2、播放课件图片。
请小朋友们观看图片,说说都有哪些小动物及各自喜欢吃的食物,让幼儿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爱吃的.食物,并能简单了解不同动物的食物材料。
教师小结:有的动物喜欢食肉,有的动物喜欢食草,有的则喜欢吃水果、坚果,有的喜食杂粮……这些都与动物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3、游戏活动——《帮小动物找食物》。
请小朋友们从拿自己椅子下面拿出小动物图片,认清自己代表那个小动物,然后帮小动物们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通过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4、幼儿操作活动。
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19页,把小动物和它们喜欢吃的食物用线连接起来,并请部分小朋友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给小动物们分配食物的。
5、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幼儿对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是非常喜欢小动物的,他们眼中的动物是他们的好朋友。所以从幼儿兴趣出发选择小动物吃什么这一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小朋友喜欢的头饰,让他们在初步掌握动物的不同叫声、动作及小动物爱吃的食物后,让他们自己扮演小动物参与游戏,加深巩固知识。由于所学小动物较多,情节有点重复,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利用电脑,将小动物吃什么设制了动画的形式,提高幼儿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大鼓一面,大米、豆子,串铃、响板、碰铃等乐器。
2、录音机、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
①请幼儿闭眼,老师自我介绍。你们听见老师的声音了吗?,用什么听见的?敲鼓,什么声音,耳朵真能干。
②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
喉部经声带,嘴巴变形后发出的
③出示鼓?听见了声音,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幼儿手摸喉部,不发出声音(没有什么感觉)手模喉部,问客人老师好:喉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丰富词汇:振动
(二)小实验
1、让6组孩子分别用不同的物品进行实验,并让物品发出声音。让幼儿动脑用什么方法使物品发出好听声音的?来;自.大;考吧;幼.师网;(敲、碰、敲击、打等)让幼儿自己总结并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
2、情境表演
大米:“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呀?”
把大米放在鼓上,放音乐<<拔根芦柴花>>,敲击鼓面,大米在鼓面上跳舞。
(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棒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
(三)分辨声音
1、教师分别播放好听的音乐及杂乱的音乐,请幼儿听听有什么感觉。乐音:好听舒服愉快……噪音:难听刺耳……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乐音?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噪音对人身体有害?教育幼儿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护声带,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使用声音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音乐表演。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一、目标:
能注意水的颜色变化,并对此现象产生好奇。
二、准备:
1、毛笔若干,各种颜色的水粉颜料。
2、一杯已变色的水;六只洗净的透明玻璃杯,内装干净的`水。
三、过程:
一)、出示一杯已变色的水,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猜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自由交流)
二)、再出示一杯干净的水,进行变魔术。
1)同时出示两杯水,清幼儿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我给你们变个魔术,可以将这杯水也变成有颜色的,你们想不想看看?
3)教师变魔术,分别将红色、黄色、蓝色三种颜色溶入三杯清水中,让幼儿边看边说水的变化。
三)、出示一杯清水,继续混色
1)“我刚才把每杯清水中分别放进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结果杯子中的清水也变成了红、黄、蓝色的水,那么我要是把三种颜色都放进一杯清水中会怎样呢?”(幼儿猜想)
2)教师试验
四)、幼儿进行试验,自由尝试三原色在清水中的变色
五)、延伸:
引导幼儿在以后的活动区活动中,可以尝试用自配的颜色进行绘画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春天里小动物的喜爱与好奇以及热爱自然的情感,萌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并了解几种常见动物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活动准备
1、课件:小鱼、青蛙、蜜蜂。
2、课件声音:燕子鸣叫。
3、歌曲磁带《春天在哪里》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难点:了解几种常见动物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听小燕子的'叫声引出主题:
春天来了——小燕子飞回来了——
还 有哪些小动物也出来了——故事《醒来了》。
二、展开
1、教师利用课件照片,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里都有哪些小动物?
(引导幼儿练习用“有---有---还有---”这一句式)
小动物是在什么季节醒来了?
为什么在春天醒来了呢?
2、利用课件,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
3、利用课件欣赏角色的对话,并引导幼儿学说小动物之间的对话。
(教师扮演小鱼、男小朋友扮演小青蛙、女小朋友扮演小蜜蜂)
4、扩散思维,讲述。
启发幼儿边思考边和同伴相互讨论:春天还有哪些动物、植物也醒来了?
它们又是怎样的?
三、结束
春天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因为小动物都出来了;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因为五颜六色的花儿都开了。还记得这首歌吗?
(放音乐《春天在哪里》)
让我们到外面再去看一看、找一找,春天,还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好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智慧树”里有一档非常受小朋友欢迎的节目《科学泡泡》,当孩子们看了节目以后,常常会交流讨论。有时还会学电视里的样子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我受此启发,选择了以“淀粉躲猫猫”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主要内容
活动目标
1、感知淀粉遇碘变色的现象,激发幼儿在科学小实验中操作探索的兴趣。
2、学习简单的记录,乐意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前用面粉水和白色油画棒画的图画、装有碘酒的喷壶2个,大记录表一张,分类图两张、教师演示材料一份。
2、幼儿操作食物:米饭、面条、小馒头、藕片、芋艿、黄瓜、小蘑菇、青菜、鸡蛋;记录表人手一张,水彩笔若干支;碘酒一杯,滴管人手一根。抹布一块。
3、食物照片。
4、幻灯。
活动过程实录
一、引入活动。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幅画,一号图是小朋友用什么画的?(用面粉加了水以后画的),二号图呢?(用白色油画棒画的)大家能看清楚这两幅画吗?听说,有一种水很神奇,一喷上去,能使其中一幅画看得更清楚。你们想来试一试吗?
2、了解碘酒
这是什么?碘酒有什么用呢?
3、用碘酒喷画
请两位幼儿用喷壶里的碘酒进行实验。
提问:几号图画看得更清楚了?变成了什么颜色?一号图画原来是用什么画的?
小结:当我们把碘酒喷到面粉水画的图画上,图画就变成了紫黑色,真有趣。
二、寻找碰到碘酒会变色的食物。
那么,碘酒碰到好吃的东西也会变紫黑色呢?我今天带来了一个大馒头,大家先来猜一猜,如果碘酒碰到馒头会变怎么样? (幼儿猜想)我们先把它记下来。
1、学习记录的`方法。
(出示记录表)刚才我们要研究的是馒头(教师在嘴巴下画上“馒头”)“?”代表什么?这里画的是什么?(猜好以后,我要请碘酒来帮忙。我用滴管挤一滴碘酒,滴在馒头上,小心,滴管不要碰到馒头。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我们在“滴管”下画一个√)
2、幼儿动手操作并记录。
现在轮到小朋友来做小小实验家了。要当好实验家可没那么简单。别忘了先把要研究的食物画下来,还要猜一猜,再用碘酒试一试。
3、幼儿实验并记录
4、幼儿交流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1)幼儿自由交流
(2)请个别幼儿介绍一下自己的猜想和用碘酒以后的实验结果。
(3)那么碘酒碰到哪些东西会变紫黑色呢?请你们看着自己的记录表找一找。
三、游戏:整理照片
大家都找到了吗?现在请你们来帮个忙。碘酒碰到它们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按照“会变成紫黑色”、“不会变成紫黑色”分成两类。(请个别幼儿分类,大家一起检查。)
四、结束
有的食物会变颜色,有的食物不会变颜色。这里还有一个小秘密呢!会变色的食物里都藏着一样东西,叫“淀粉”。“淀粉”和“碘酒”是一对很有趣的朋友。它们在一起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小奥秘,以后我们继续来发现。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春天是个多风的季节,孩子们对“风”这种自然现象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室外组织了活动“好玩的风”。小朋友说,“我们把风搬到室内,我们自己制作风”。于是我与幼儿共同想办法,用什么方法可以制作风,并将这些计划画在记录表中,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计划收集材料。于是,我们共同开展了“我们来制造风”的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寻找制造风的多种方法。
2、能运用绘画、语言讲述的形式表达制造风的过程。
3、在制造风的过程中体验探究与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感受风、寻找风的经验,并对如何制造风有了自己的设想。
2、物质准备:
(1)幼儿按照制造计划收集的扇子、电风扇、打气筒、气球、硬纸板、布、吹风机、塑料袋、小瓶子。
(2)小柳树、大黑板、记录纸张。
重点、难点:
大胆尝试、寻找制造风的各种方法。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前些天我们到外面找风去了,你到哪里找到风了呢?
幼儿:柳树、小草、头发、衣服。
教师:你是怎么发现风的?
幼儿:我看见柳树、小草、头发都动了,衣服都飘起来了。
幼儿分享自己关于“如何制作风”设计记录。
(1)你们要用什么方法制造风?
幼儿:我想用扇子扇风。
幼儿:我用手抓紧塑料袋的口,然后一捏塑料袋,就有风了。
幼儿:我想用打气筒打气,就有风了。
幼儿:我用吹风机,可以有风。还有用布扇。
幼儿:我用硬纸板扇,就能有风了。
(2)你为了制造风收集了哪些材料?
幼儿:我准备了扇子。
幼儿:塑料袋。
幼儿:气球、打气筒。
(3)怎么才能知道制造出风了呢?
幼儿:可以吹在脸上感觉一下,就知道有没有风了。
幼儿:让一个人来试就知道了,把风吹在脸上。
幼儿:可以用吹风机吹我们的门帘,如果门帘动了,就说明有风。
幼儿:还可以吹头发、衣服,如果动了就说明有风。
2、幼儿按照计划制造风。
(1)提出实验规则。
①请幼儿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试验。幼儿可以在教室里用自己找到的材料进行试验,当你用完一样材料后要把你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②请将实验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怎么样实验的,制造出风了没有。
③有些幼儿的实验材料需要用到电,请幼儿注意安全,不要用手触摸插销。
(2)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的探究并及时支持。
情境一:
葛家佑在用布制造风的时候,用很小的一块布去扇高处的门帘,门帘没有动。她很沮丧地回到座位记录。于是我请她再用布扇扇我,让我感受一下有没有风,同时让她观察我的头发有没有动。她高兴地发现我的'头发动了。我又用布向葛家佑扇了扇,她马上告诉我她感觉到风了:“凉凉的。”于是高兴地把结果记录了下来。
情境二:
陈颀林用塑料袋实验时,直接把塑料袋的口部握紧,再用手捏塑料袋,所以制造的风很小,几乎感觉不到。于是他请我帮他往塑料袋里吹气,然后从吹满气的塑料袋中挤出了风,他高兴地说:“这回的风大多了。”我问他:“你刚才是请别人帮助你制造风的,你想想有什么方法自己就可以制造出风呢?”他想了一会儿,高兴地告诉我:“我想到好方法了。”他用手拿着塑料袋再空中晃动,把空气装到塑料袋里再进行挤压。“风来了!”他高兴地大喊,并将把实验的方法画了下来。
(3)幼儿分享制作风的过程及结果。
①请幼儿借助实验记录表,向同伴分享自己实验中的发现。
颀林:我把塑料袋口这打开,然后这样(用动作演示,用塑料袋装空气)。然后把口抓紧了,再一捏,就有风了。我在我画的实验下面打了个钩,就是我成功了。
葛家佑:我用布和教师一起做试验,有风,因为教师的头发都动了。(边说边为别的小朋友扇了起来)我也画了个钩。
②引导幼儿将制造风的记录贴在记录板上,同伴相互交流与欣赏。
3、教师小结。
教师:小朋友们真棒,有的用扇子扇,有的用瓶子在空中晃,有的吹气球,有的用打气筒打,用吹风机吹,这么多的方法,都制造出了风。
我们在外面找到的风是自然风,我们今天用这些方法制造的风是人造风。你们,还可以开动脑筋再想一想,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可以制造出风,下次我们再试一试。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引导性,问题层层深入。在活动时教师能发现幼儿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引导,帮助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活动后能及时小结,帮助幼儿梳理、提升已有经验。
2、活动中的不足:
(1)活动中提问的准确性不够。如提问幼儿:“你怎么才能成功?”应说成:“你制造出风了吗?”这样会更适宜。
(2)在记录中,幼儿只画出了自己是否成功,没有画出试验的过程,在这方面老师还需进一步引导。老师最后总结时,还可以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说有些东西动了(如柳条、头发),就证明你制造出了风?”为“风是怎样来的”延伸活动做准备。
主要内容:
1、教案重点突出、有层次性。教师思路清晰、节奏准确,但语言要准确,例如,“你用什么方法制造风?”“怎么知道你的方法成功了呢?”用简单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还可以开展“风的利与弊”的延伸活动。
2、每个环节结束部分都有小结,及时帮助幼儿梳理、提升幼儿已获得的经验。
3、幼儿设计表格中提到的方法都是自己想到的方法。另外,由于材料是幼儿自己收集的,所以幼儿对活动非常感兴趣,都很愿意去证实自己的想法。在活动中有集体的目标,幼儿有个人的方法,实现了小组活动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4、整个活动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自由的空间也引发了幼儿的积极性。在活动区投人许多有关风的活动材料,可以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继续探索和发现。
5、教师的引导很有层次,先“让幼儿回忆”“自己想办法”“材料是什么”“怎样让别人知道有风”。在活动时有幼儿使用吹风机,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感知热风和凉风。
综合评析: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学习,表现在活动的来源、活动中幼儿自己对方案的预设、材料的选择、实验的方法都源于决定。每个幼儿在实验环节中材料和过程不统一,而是富有个性的,即尊重了每个幼儿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案。
活动中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是教师的敏锐观察,发现幼儿在探究中的畏难情绪和挫败情绪,给予及时的启发、鼓励和支持。如在活动中当一个幼儿扇窗帘而没有动时,幼儿产生了沮丧的情绪,这时张老师说:“你扇扇我的头发吧。”结果幼儿试验成功了,再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建议:教师让所有的幼儿都体验用一个塑料袋制造出大风与小风;教师让幼儿用同样的力气拿布和扇子来制造风,比较哪个制造的风大,哪个制造的风小。之后,再让幼儿讨论制造大风的过程,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空气流动能产生风。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课题生成:
在主题活动《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中,我们从小班起重点介绍地球七的动物。于是幼儿、老师共同收集了几种动物如兔子、金鱼、寄居蟹,幼儿对这些活生生的动物很感兴趣。
“菊香蟹肥”的时节,幼儿都吃过螃蟹,他们带来了蟹壳,他们说:熟螃蟹是红色的。因为螃蟹的大钳子要夹人,父母都不让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儿却有着强烈的兴趣。于是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他们探索。
活动目标:
1、充分体验探索活动的快乐。
2、了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学会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
3、激励幼儿勇敢探索,积累一些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
1、四十只小螃蟹,两只大螃蟹。
2、二十只小塑料箱,四只大塑料箱。
3、夹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过程:
1、教师问:你们知道螃蟹吗?(知道)在家里爸爸妈妈让你们玩吗?(不)为什么?
幼儿l:因为螃蟹凶。
幼儿2:它有大钳子。
幼儿3:要夹人。
2、教师说:今天教师和你们一起玩螃蟹好吗?(好)不过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钳子。
幼儿观察螃蟹:
幼儿1,只看不动手。
幼儿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儿3,用手碰一下马上缩掉。
幼儿4,拿起一旁的筷子夹着玩,夹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儿坐在地毯上。
教师问:玩得快乐吗?(快乐)
教师说:小动物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教师又问:螃蟹长得什么样子?
幼儿自由谈,教师巡听。
幼儿1,背上有壳,是灰黑色的。
幼儿2,有眼睛,烧熟了是红色的。
幼儿3,有三只脚。
幼儿4,不对,有四只脚。
4、教师说:螃蟹到底有几只脚?大家去数一数。
5、教师示范,戴上手套捉起螃蟹点数。
教师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里,仔细看看螃蟹底部是什么样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中幼儿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动中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学习一些科学知识,使他们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更加聪慧。
不过在活动中觉得“数活螃蟹腿”这个环节较有难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后进行。
专家点评:
把本活动列为生活活动,可能更加贴切。从整个过程看,并没有什么太难的知识点,但教师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体现的是大班幼儿应有的求知学习欲望,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一定每次都有众多的难点要突破,只要能激发求知欲望,萌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活动都是好活动。
反思与讨论:
这个活动曾为小班设计,现设计为大班活动,你认为还应做哪些修改与补充?
布料吸水大比拼(科学)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各种质地不一样的布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而相同的布料在不同的液体中吸水性也是不同的。
2、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体验到自由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增强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材料:
棉布、丝绸、羊毛、人造丝、聚脂面料各剪成宽10厘米,长25厘米的长条若干,长木棒若干,水盆若干,记录卡与幼儿人数相同,各种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看录像内容:“夏天快要到了,小红家里有好几块面料,她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她选一块布料做一件夏天的裙子,她希望这件裙子既漂亮又要舒适凉快,你们说选哪一块呢?”
二、认识面料,并做预测。
出示各种面料,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出示幼儿记录卡,让自由自由讨论,做出预测,在你认为合适的布料下预测栏上画“√”,并说出理由。
幼儿记录卡(一)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各种面料吸水性的程度(吸水快慢及多少)。
布料
吸水性红棉布黄丝绸蓝聚脂面料绿人造丝紫羊毛
预测实验结果 三、幼儿实验,记录结果。
1、“怎样才能知道你们帮小红选的布料好不好呢,哪一种布料的吸水性是最强的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就知道了。”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如图所示
3、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发现。
4、幼儿根据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各种面料的吸水性来迁移经验。
小结:我们可以用吸水多的、透气性好的布料做我们在夏天穿的衣服或者贴身的内衣,而那些吸水性弱的如聚脂面料,可以做成风衣、雨衣等衣服既防水又挡风。
四、幼儿再次实验,了解布料相同、液体种类不同,吸水性是否相同。
1、为
幼儿提供几种不同的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各一盆,让幼儿任选相同的一种布料分别放入不同的液体,再次进行实验。
2、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幼儿记录卡(二)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布的吸液高度。
液体
布料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实验结果 3、幼儿讨论实验中的发现,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迁移。
小结:同一种面料用不同的液体浸泡,其吸水与溶解速度也不一样,因此,平时我们在洗各种面料的衣服时,为了更好的去污,会用较热的肥皂水或用其它一些洗涤用品来浸泡衣服,而只用清水是很难去污的。
注意事项:
1、做第一个实验时注意要把五种布挂在长木棒上同时放入水中观察,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注意布料放入不同液体的时间应该基本相同。
知识背景材料:
午饭前我请小朋友到盥洗室去洗手,结果回来的时候,丁丁告诉我她洗手时不小心把袖子给弄湿了,我一看,果然不错,连她里面的衣袖也都湿了。这时,雯雯也挤到我的身边,高高地举起她的衣袖,神气地说:“我的袖子弄上水也不会湿。”原来她带了一副聚脂面料的护袖,很多孩子都觉得挺奇怪的,为什么有的衣袖容易弄市,有的却不会呢?对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来了解真相,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影子
一、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2、初步了解影子的作用,引发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3、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二、活动材料:
1、彩色纸剪的各种物体形象,立体玩具和影子棋盘。
2、白纸、手电筒、胶水若干,记录纸人手一份。
3、无影灯图片若干张。
三、活动过程:
1 以谈话活动“我知道的影子”,引起幼儿探索欲望。
师:你知道影子是什么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准备了四组材料玩影子,而且这四组材料都不一样,你可以选择喜欢的材料玩一玩、画一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幼儿操作玩影子,了解影子与光线的关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个别幼儿演示并介绍记录结果)
师:(整理记录)当光线位置变化了,影子会变;当物体位置变化了,影子同样会变。
(示图一)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示图二)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利用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玩“影子棋盘”。
玩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选择红方、蓝方。轮流把中间的水彩笔的影子照在对方的棋盘标志上,影子的最远处停在不同的标志上可以得不同的星数,比一比谁的星最多。
4、影子在日常生活各种运用。
师: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什么时候不需要影子?
5、延伸活动:踩影子。
6、亲子活动:制作影子钟
四、注意事项
为了活动的效果,活动教室的窗户最好用防紫外线的窗帘进行遮挡。
五、知识背景材料:
影子产生条件: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当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3-24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9-05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9-03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9-0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5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7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