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夏至节气习俗15篇(经典)
夏至节气习俗1
夏至的传统习俗活动
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故《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2.食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即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民谚还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因夏至新麦已收,古人夏至吃面有尝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从井中打来清凉的并水,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捞入碗中,再浇上事先做好的调料和小菜。古人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之用意。另外,古代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
3.食夏至饼
在古代,夏至之时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肉类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谓之“夏至饼”。夏至这天,古时还有食麦粽之俗,而且亦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4.夏至称人
在古代,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时夏至称人习俗,表达了古人祈求美好的强烈愿望。
5.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古时还有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古人会在夏至日煮麦仁汤喂牛,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
6.吃补食习俗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犬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古时民间便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古代官府也停止办公事。
7.互赠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妇女有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之习俗。《酉阳杂俎·礼异》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这些皆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妇女以此相互赠送,来消暑避伏。
8.吃馄饨
夏至这天,古代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习俗。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古人吃过馄饨之后,开始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长,身强力壮。
夏至介绍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过了夏至,我省盆地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盆地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盆地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盆地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盆地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夏至三侯
鹿角解: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蜩始鸣:雄性的蝉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节气习俗2
夏至节气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全年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的习俗仪式
祭神
前言有说到,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而这个习俗从周代就开始有了,朝廷除了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祈祝国泰民安。而各地农民则忙着祭祀神灵,以祈求风调雨顺。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涝灾。宋朝时期,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煮汤给牛喝
夏至日之后天气炎热,我们要改善自己的饮食,而在山东省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意思是说夏至日煮麦仁汤给牛喝,这样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
互赠折扇脂粉
在古代的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成为制度。而在古代的大辽国,夏至日有妇女互相赠送折扇、粉脂囊,除去身上的汗渍味的风俗。《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吃什么
吃馄饨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饼
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中记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人们不仅吃“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做薄饼,烤熟,夹着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称“夏至饼”
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这大概是因为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节气习俗3
夏至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节令交夏至,“夏”是季节,“至”是到来,就是说最炎热的夏季来到了。
夏至这天太阳到达黄经90度,直射北回归线。这是北一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所以夏至日又称日长至。
当日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一尺四寸二分,相当于今天的0.365米,也就是一年中杆影最短的一天。夜晚观测北斗七星斗栖正指向午的方向,午在正南,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五月,也叫午月、仲夏。
十二消息卦为姤卦,卦象“姤”表示地下已有阴气产生,“夏至一阴生”,从这天起阳光照射的时间就要一天比一天短了。
夏至民间习俗
夏至习俗1:食面
农历五月间(阳历6月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夏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吃凉面(条)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具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在民俗回归的当下,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儿的吃食都卖得不错。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夏至这天,北京各家面馆人气很旺。无论面馆的四川凉面、担担面、红烧肉面还是炸酱面等等,各种面条都很“畅销”。
西北有些地区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有些地区,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夏至习俗2:吃狗肉
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谓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农历夏至日,广东阳江有袭数百年的夏至食狗祛邪补身这一民间风俗。
夏至这天,在阳江的一些镇上的农贸市场,往日的猪肉摊档,大部分挂起了狗肉,只有小部分摊档猪肉狗肉一起卖。当地市场管理人员称,平日里这个农贸市场能销售四十头以上的猪肉,而今天是夏至日,作为主要肉食的猪肉上摊只有十多头,上午还没看到牛肉上摊,原因是当地群众每年夏至吃狗肉已成相传成习。“挂猪头,卖狗肉”,成为夏至广东阳江地区肉菜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阳江人对夏至吃狗何以如此热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唯一与民间传统不同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日杀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复存在。然而,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然如故,区别只在于买吃的比杀吃的多。当地群众说,平日里生意再不好的狗肉店,夏至天也能赚个满堂红,狗肉的价格也跟着大幅上涨。
夏至习俗3:祭神祭天
在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到了宋代,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而辽代时妇女则互赠粉脂囊,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
朝廷对夏至如此重视,民间也不例外。每逢夏至日,各地农民则忙着祭祀神灵,名曰“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这祭天也南北有别,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涝灾。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夏至习俗4:忌讳剃头理发
这是在清朝时期的一项习俗禁忌。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也就是是说,在夏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要按时起居,不准口出诳语骂人,当然也不要剃头理发。据说,夏至日剃头理发会破运。
夏至习俗5:忌有雷雨
在民间,尤其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忌怕在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民谚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农家人来说,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都是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旧时,人们希望在夏至里别打雷、别下雨。
夏至节气习俗4
夏至传统习俗活动
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故《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2.食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即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民谚还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因夏至新麦已收,古人夏至吃面有尝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从井中打来清凉的并水,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捞入碗中,再浇上事先做好的调料和小菜。古人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之用意。另外,古代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
3.食夏至饼
在古代,夏至之时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肉类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谓之“夏至饼”。夏至这天,古时还有食麦粽之俗,而且亦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4.夏至称人
在古代,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时夏至称人习俗,表达了古人祈求美好的强烈愿望。
5.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古时还有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古人会在夏至日煮麦仁汤喂牛,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
6.吃补食习俗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犬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古时民间便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古代官府也停止办公事。
7.互赠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妇女有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之习俗。《酉阳杂俎·礼异》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这些皆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妇女以此相互赠送,来消暑避伏。
8.吃馄饨
夏至这天,古代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习俗。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古人吃过馄饨之后,开始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长,身强力壮。、
夏至的含义
1、气温高,雨水多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夏至期间,阳光充足、气温高、雨水多,梅雨季节与三伏也在夏至之中。
2、日长之至,日影短至
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半球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在北回归线上(北纬23°27’),这一天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日影最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而且越往北白天越长。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时间最多的一天。但各地的昼长时间从北到南呈递减趋势。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级越明显的缘故。
夏至这一天,太阳光将直射北回归线。在我国大陆的5处北回归线标志都设有“窥阳孔”,届时人们可以前往验证夏至正午阳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并出现“立竿无影”的奇景。分别可以再汕头、从化、封开、桂平、墨江观赏。
夏至各地习俗
据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宋代的官方要放假3天,让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娱乐。《辽史·礼志》中说:“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纳凉,香囊可除汗臭。这一天,各地的农民忙着祭天,北求雨,南祈晴。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已经有了祭神仪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民间的百姓们在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还吃新麦做成饼、馍,谓之尝新。
时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有各种趣味盎然的夏至节日食俗。在北京,“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在山东,“冬至饺子夏至面”;在江苏,夏令有三鲜: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鲜是海丝、鲫鱼和咸鸭蛋;在陕西,夏至食粽子等。
今年22日夏至。从夏至日起,气温开始进入最热的阶段。炎炎夏日,容易“上火”。故营养专家提醒人们,夏至时节,要多吃苦味食物,能清泄暑热,增进食欲。
夏至节气习俗5
各地民间习俗
冬至饺子夏至面
农历五月间(阳历6月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夏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吃凉面(条)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老北京夏至最爱炸酱面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在民俗回归的当下,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儿的吃食都卖得不错。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夏至这天,北京各家面馆人气很旺。无论面馆的四川凉面、担担面、红烧肉面还是炸酱面等等,各种面条都很“畅销”。
自制炸酱面老北京的最爱
夏至这天,在社区里的面食店,手擀面、鲜切面销量都会上涨。普通老百姓,夏天更多的还是愿意吃自家做的手擀面、抻面。老北京人吃面可是有讲究,要说花样那就更多啦。面条煮熟后用凉水一过,调上炸好的酱,讲究点的拌上黄瓜丝、水萝卜丝、黄豆芽,再就两瓣蒜,嘿,这老北京炸酱面吃起来那叫一个香!或者,用芝麻酱、花椒油、老陈醋那么一拌,就是麻酱拌面,吃起来也别有风味。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西北有些地区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有此地区,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谓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山东各地夏至和伏日习俗花样多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饺子)入伏面。”招远吃水饺,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邹城喜欢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峄山山洞里避暑。
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
食狗祛邪补身
“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农历夏至日,广东阳江有袭数百年的夏至食狗祛邪补身这一民间风俗。
夏至这天,在阳江的一些镇上的农贸市场,往日的猪肉摊档,大部分挂起了狗肉,只有小部分摊档猪肉狗肉一起卖。当地市场管理人员称,平日里这个农贸市场能销售四十头以上的猪肉,而今天是夏至日,作为主要肉食的猪肉上摊只有十多头,上午还没看到牛肉上摊,原因是当地群众每年夏至吃狗肉已成相传成习。“挂猪头,卖狗肉”,成为夏至广东阳江地区肉菜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阳江人对夏至吃狗何以如此热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唯一与民间传统不同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日杀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复存在。然而,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然如故,区别只在于买吃的比杀吃的多。当地群众说,平日里生意再不好的狗肉店,夏至天也能赚个满堂红,狗肉的价格也跟着大幅上涨。
广东人素有喜吃狗肉之习,阳江地区尤甚。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谣,也说明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
绍兴龙舟竞渡因气候故,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是日,观者云集,热闹非凡。此风至今尚存。
醮坨由米磨粉做成,加韭菜等佐料煮食,又名圆糊醮。谚云:“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农户将醮坨用竹签穿好,插于每丘水田的缺口流水处,并燃香祭祀,以祈丰收。小孩子早待此日,以便到各田城摘取醮坨,乘机饱食一顿。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秤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中国有些地区,此日多有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话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里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会疰夏。
夏至农事活动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开始,但是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热仍比地面反辐射放出的热量多,气温继续升高,故夏至日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节。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夏至后进入伏天,北方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增多,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害虫迅速滋长漫延,需加强田间管理,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农事谚语:
“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玉米夏谷快播种,大豆再拖光长秧。早春作物细管理,追浇勤锄把虫防。夏播作物补定苗,行间株间勤松耪。棉花进入盛蕾期,常规措施都用上,一旦遭受雹子砸,田间会诊觅良方。一般不要来翻种,追治整修快松耪。高粱玉米制种田,严格管理保质量。田间杂株要拔除,母本玉米雄去光。起刨大蒜和地蛋,瓜菜管理要加强。久旱不雨浇果树,一定不能浇过量。麦糠青草水缸捞,牲口爱吃体健壮。二茬苜蓿好胀肚,多掺干草就无妨。藕苇蒲芡都管好,喂鱼定时又定量。青蛙捕虫功劳大,人人保护莫损伤”。
夏至养生的禁忌
1、忌夜食生冷、空腹饮茶:夏季夜短,年事稍长之人,或体质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饮食,生菜、瓜类等,本为夏季忌食之品,夜间尤其要注意食用此类食物。夜间亦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粘腻之物,否则可见腹胀、吐泻交作等病症。
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如果再是喜欢食咸之人,咸味引茶入肾,消烁下焦肾阳,使人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症,以及下元虚冷的腹泻、阳痿、痛经等病症。因此,夏季饮茶,应是在餐后饮二到三杯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
2、忌冷水洗浴: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可以见到的病症如手足发冷,小腿转筋,双目视物不清,甚则变生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同时,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对小儿尤其如此。
夏至吃面条的由来故事
中国有句俗语叫“冬至饺子夏至面”,讲的是人们在过冬至和夏至不可或缺的两种食物:饺子和面条。面条是北方人的至爱。
据文献记载,在魏臂时,我国已有伏日吃面的习俗。(魏氏春秋)中说,三国时人称“傅粉何郎”的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道何晏面色玉白不是抹粉抹出来的。
这段史实中所谓的“汤饼”,就是今天的热汤面片,即今天北京的所言的“揪片儿”。
山东、河北、河南一带人们除把面饼拼薄揪成面片做汤面的吃法外,还用刀切成手指肚大小的棱形薄片,在绿豆汤中煮。称为“面棋子”或“绿豆棋子”。
当时的汤饼,即后世面条、汤面的先河。在夏至时节吃面,是享大自然之踢,也与当时的季节天气有关。
我国黄河流城民谚日:“芒种三日见麦花。”夏至前后正是新麦应时之季,人们吃面首先具备了物质基础。而且撰面条也比较简单易行。做着方便,吃着也方便。
在古代的时候,一般到夏至人们都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苍天保佑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夏至吃面食这一食俗也流传至今。
夏季受凉后往往会出现鼻塞恶寒、头痛身重等症状,煮一碗热面,加些葱白及胡椒,趁热品尝,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夏至前后是麦子丰收、新面粉上市的时候,新鲜面粉里的营养成分较高。
过去,人们在这个时候多吃面,一方面是庆祝丰收,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新面粉做成口感很好的面条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成分。
夏至养生吃什么水果
1、荔枝
荔枝的营养价值很高,对于身体的营养补给特别有利。你看它半透明凝脂状,就会联想到光滑的皮肤,而事实上,荔枝真的对皮肤有好处。荔枝拥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促进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防止雀斑的发生,令皮肤更加光滑。荔枝多汁,味甘甜,它丰富的糖分能补充能量,增加营养。
荔枝虽好也要食之有度,专家提醒:不要连续大量进食荔枝。对孩子来说,内火重的小朋友最好不要吃,而正常儿童也尽量少吃;对老人而言,有便秘现象的老人尽可能不要食用;特别是有肝病、肾病、糖尿病、胃肠病患者更应慎食!
2、杨梅
夏季杨梅当令,是不少人喜欢的水果。杨梅吃起来酸甜可口,是不错的消食水果,而且杨梅中含有的多种营养元素还能起到消炎抑菌、防癌抗癌、美容减肥等功效。杨梅鲜果能和中消食,生津止渴,是夏季祛暑之良品,可以预防中暑,去痧,解除烦渴。杨梅含有多种有机酸,维生素C的含量也十分丰富,鲜果味酸,食之可增加胃中酸度,消化食物,促进食欲。
挑杨梅要选个头大、颜色呈深红色,拿起来手感干爽的。这就是又熟又好的杨梅,很甜。鲜红色的杨梅其实没熟透,味道还是酸的。而颜色太深的杨梅是过熟了,拿起来会觉得湿湿的,像泡过水一样,不好吃。挑选杨梅还要注意闻味道。新鲜的杨梅闻起来有股香味;如果长期存放或存放不当则可能有一股淡淡的酒味,这说明杨梅已发酵,不能购买。
3、樱桃
樱桃作为一种夏季的时令水果,含铁量很高,是最佳的补血水果。樱桃的颜色之所以呈红色,是由极为复杂的成分所形成,并且其中所含有的花青素更是一种抗氧化极强的植物化学物质,只有在很少的食物中才存在。樱桃中的花青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的.主要功效就是对抗自由基,并且使人体延缓衰老。颜色越深的樱桃就代表其花青素的含量越大。所以紫色樱桃抗氧化作用较大,深红色樱桃次之,浅红色樱桃再次,而黄色的樱桃则最小。
樱桃的确是一种极具营养的水果,但中医认为樱桃属于大热食物,如果一次性吃太多的话很容易引起上火。当然这与个人体质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有些人即使论斤吃樱桃也没什么不适,因此中医建议每天吃10颗樱桃是最理想的。
4、火龙果
火龙果是在5月、6月时的时令水果,它的果实非常硕大,肉多汁多。由于火龙果在栽培的过程中接触的病虫较少,几乎可以不需要使用任何的农药就可以自然的生长,从理论上说是一种无毒、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炎炎夏日里的馈赠。不过,事实上,更可贵的是火龙果的内在,排毒解毒抗衰老、养颜补血降血脂,应季而生,能够帮助我们防备和解决湿热带来的不少问题。
火龙果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老少皆宜,在食用的时候机会没什么特殊的禁忌,只是对于一些体质比较虚弱的人群不能过量食用。成熟的火龙果颜色越红越难保存,因此购买后最好是能立即食用,这样才能充分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
5、哈密瓜
哈密瓜,性寒味甘,含蛋白质、膳食纤维、胡萝卜素、果胶、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磷、钠、钾等。食用哈密瓜对人体造血机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用来作为贫血的食疗之品。如果常感到身心疲倦、心神焦躁不安或是口臭,食用哈密瓜都能有所改善。
哈密瓜虽然不是是夏天消暑的水果,但是能够有效防止人被晒出斑来。哈密瓜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而这种抗氧化剂能够有效增强细胞抗防晒的能力,减少皮肤黑色素的形成。另外,每天吃半个哈密瓜可以补充水溶性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能确保机体保持正常新陈代谢的需要。
6、西瓜
西瓜确实是个好东西,特别在夏季,有特殊的作用,可清热解暑、补钾等,口感也甘甜可口。西瓜不仅水分多,营养也很丰富,含有蛋白质、糖、钙、磷、铁、钾、果糖、维生素A、维生素C,还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西瓜还是天然的美容圣果。西瓜汁含瓜氨酸等多种具有皮肤生理活性的氨基酸,容易被皮肤吸收,滋润面部皮肤、防晒、增白。
为了解暑,不少人常常把西瓜从冰箱里取出后直接开吃,实际上,冰西瓜最好放置半小时再吃。西瓜属于生冷食品,冷藏会增加它的凉性。如果贪凉多吃,胃肠突然受到刺激,容易出现收缩痉挛,导致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及胃肠抵抗力下降,引起腹胀、腹泻等。
7、李子
正值吃李子的好季节。李子的药用历史已久,古人认为李子有美容养颜的功效。中医认为李子有生津、养肝、清热、利尿的功效,孙思邈说“肝病宜食之。”李子里面含有丰富的糖分,具有缓泻的作用,可用来治疗便秘。而其中所含的矿物质吃了有净血与造血的作用,可以强化肝脏和肾脏功能,可以治疗高血压与生理不顺。
发热、口渴、虚痨骨蒸、肝病腹水者,教师、演员音哑或失音者,慢性肝炎、肝硬化者尤益食用。李子含高量的果酸,多食伤脾胃,过量食用易引起胃痛,溃疡病及急、慢性胃肠炎患者忌服。多食易生痰湿、伤脾胃,又损齿。故脾虚痰湿及小儿不宜多吃。
8、香瓜
香瓜性味甘、寒,不但具有止渴、除烦热、通三焦、利小便,通大便的功效,还具有一定的防暑气的功效。在它的瓜蒂内含有一种叫“甜瓜蒂苦素”的物质,可用于治疗黄疸、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和肝硬化。瓜瓤还可治疗口鼻疮。香瓜子具有清热、解毒和利尿作用,可治疗肺痛。但脾胃虚寒、腹泻、吐血和咳血的患者忌食。
挑甜瓜时可以选用“一看,二摸、三闻”的方法。一看皮肉,从生态学特征上看,皮厚的甜瓜含糖量高,吃起来口感更脆,也更甜。因为瓜皮厚,所含的营养物质也比较丰富。二摸瓜蒂,要注意比较一下果柄,如果果柄过粗,可能沾了较多生长素,口味自然差。用手揪瓜蒂,根茎自然掉下,留下一个小坑,说明瓜是自然成熟。三闻香味,香气浓郁的瓜较好。
9、桃子
夏季水果中,桃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桃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果酸,另外还含有部分糖分、果胶和少量蛋白质。桃的含铁量相对较高,铁是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有助于防治贫血。此外,因桃富含果胶,经常食用可预防便秘。因此,吃桃不仅可以通便,还可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促进食欲,堪称保健水果、养生之桃。
桃子最大的特征是在于其香味及甘味。如果要充分将此香味发挥出来,不应放在冰箱中。在干燥的冰箱中,会使桃子的甘味不断挥发,因此,应该把桃子存放在室温中即可。
夏至节气习俗6
1、忌讳剃头理发
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夏至日忌讳剃头的习俗来源于清朝时期,据说这天不仅要按时起居,不准撒谎骂人,而且这天如果剃头理发则影响人的财运。
2、忌坐门槛
江苏、浙江等地,夏至日坐门槛,俗信坐门槛就会患疰夏,夏至日气温比较高,因此最好坐在阴凉的.地方。
3、忌有雷雨
农谚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对农民来说,最害怕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因为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都是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古时候,人们忌讳夏至日打雷和下雨。
夏至节气习俗7
1、面食敬神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夏至吃面食这一食俗也流传至今。
2、新麦尝新
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夏至前后是麦子丰收、新面粉上市的时候,新鲜面粉里的'营养成分较高。过去,人们在这个时候多吃面,一方面是庆祝丰收,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新面粉做成口感很好的面条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成分。
3、防暑降温
小麦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本草拾遗》说“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医林纂要》说它“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湿气和暑气。
夏至节气习俗8
夏至习俗1:食面
农历五月间的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夏至吃凉面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老北京夏至最爱炸酱面
“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在民俗回归的当下,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儿的吃食都卖得不错。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吃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夏至这天,北京各家面馆人气很旺。无论面馆的四川凉面、担担面、红烧肉面还是炸酱面等等,各种面条都很“畅销”。西北有些地区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夏至习俗2:吃狗肉
一些地方还流传夏至食狗肉的习惯。吃狗肉能强壮身体,史记云“秦人以狗御蛊,俗谓夏至宜食狗肉”。意味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适宜食狗肉,以增强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农历夏至日,广东阳江有袭数百年的夏至食狗祛邪补身这一民间风俗。
夏至这天,在阳江的一些镇上的农贸市场,往日的猪肉摊档,大部分挂起了狗肉,只有小部分摊档猪肉狗肉一起卖。当地市场管理人员称,平日里这个农贸市场能销售四十头以上的猪肉,而今天是夏至日,作为主要肉食的猪肉上摊只有十多头,上午还没看到牛肉上摊,原因是当地群众每年夏至吃狗肉已成相传成习。“挂猪头,卖狗肉”,成为夏至广东阳江地区肉菜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阳江人对夏至吃狗何以如此热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
唯一与民间传统不同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在夏至日杀狗的景致今天已不复存在。然而,家家户户吃狗肉的习惯依然如故,区别只在于买吃的比杀吃的多。当地群众说,平日里生意再不好的狗肉店,夏至天也能赚个满堂红,狗肉的价格也跟着大幅上涨。
夏至习俗3:祭神祭天
在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到了宋代,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而辽代时妇女则互赠粉脂囊,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
朝廷对夏至如此重视,民间也不例外。每逢夏至日,各地农民则忙着祭祀神灵,名曰“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这祭天也南北有别,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涝灾。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夏至习俗4:忌讳剃头理发
这是在清朝时期的一项习俗禁忌。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也就是是说,在夏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要按时起居,不准口出诳语骂人,当然也不要剃头理发。据说,夏至日剃头理发会破运。
夏至习俗5:忌有雷雨
在民间,尤其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忌怕在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民谚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农家人来说,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都是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旧时,人们希望在夏至里别打雷、别下雨。
夏至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日减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也会逐日降低。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可以吃的水果
1.黑桑葚——补肾滋阴养容颜
桑葚被称为“民间圣果”,因为其味美多汁,而且功效多样而深受人们喜爱。中医上说桑葚属于微寒的水果,具有健脾补肾、滋阴养血、安神助眠、清肝明目等多种功效。同时,桑葚的营养价值也非常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女性经常吃不仅可以补肾滋阴,还能养颜抗衰老。
吃桑葚的时候最好挑选成熟的成酱紫黑色的桑葚,这种桑葚更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同时成熟的桑葚更加鲜甜多汁。
2.黑加仑——延缓衰老防癌症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统计,黑加仑具有极其丰富的营养价值,每100克的黑加仑里面就有181毫克的维生素C、322毫克的钾以及钙、锌、磷、镁、铁等多种物质,可以有效降低血脂,起到补肾、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这种被叫做黑醋栗、黑豆果的水果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经常吃的话可以通过里面
3.乌梅——保护肠胃抗衰老
乌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钾、镁、锰、磷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血液碱性者长寿”,乌梅是碱性食品,因为它含有大量有机酸,经肠壁吸收后会很快转变成碱性物质。因此,乌梅是当之无愧的优秀抗衰老食品。此外,乌梅所含的有机酸还能杀死侵入胃肠道中的霉菌等病原菌。
4.李子——强化肝脏和肾脏功能
正值吃李子的好季节。李子的药用历史已久,古人认为李子有美容养颜的功效。中医认为李子有生津、养肝、清热、利尿的功效,孙思邈说“肝病宜食之。”李子里面含有丰富的糖分,具有缓泻的作用,可用来治疗便秘。而其中所含的矿物质吃了有净血与造血的作用,可以强化肝脏和肾脏功能,可以治疗高血压与生理不顺。
发热、口渴、虚痨骨蒸、肝病腹水者,教师、演员音哑或失音者,慢性肝炎、肝硬化者尤益食用。李子含高量的果酸,多食伤脾胃,过量食用易引起胃痛,溃疡病及急、慢性胃肠炎患者忌服。多食易生痰湿、伤脾胃,又损齿。故脾虚痰湿及小儿不宜多吃。
夏至节气习俗9
夏至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
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
夏至“夏至”食品“麦粽”与“夏至饼”: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冬至馄饨夏至面: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节气习俗10
1、面条
“冬至饺子夏至面。”这句俗话说的是老北京另一民俗。因为地处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是麦子,在新麦收获之时,人们用新面制作喜面是喜庆丰收的最好方式。吃面条不但营养丰富能满足人们的口腹需求,而且吃着巧手制出的众多样式的面条,还能给生活带来多样的乐趣。
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除了爱好,据说还有“避恶”之意,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有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之说,即用多出汗方法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有些人夏天时爱吃凉面祛暑。夏至食面,主要是因为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食面也有“尝新”的意思。闷热潮湿的天气往往食欲缺乏,如果此时来碗面条,再配上点爽口的小菜,不仅能唤起人们的食欲,而且会让人享受到更多的清凉,起到解暑的作用。
2、圆糊醮
以前的时代里人不分贫富都在夏至日的时候祭其祖,俗称“做夏至”,祭祀祖宗除了要一些常规的贡品之外,还会特别加上一盘的薄丝饼。夏收完毕,新麦上市,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糊糊,摊成薄饼烤熟食用。
“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的农户会将做好的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并且燃烧香以此祭祀,祈求可以丰收。因此浙江绍兴依然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
3、粽子
西北地区会在夏至当天吃粽子,并且会取菊用灰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夏至到来,阳气一天天萎缩,阴气一天天生长,这个时候要送走旧的阳气,粽子里的糯米、红枣,从中医角度来看是象征阳的东西,人们把它们包起来吃下去,就是和阳的季节告别的意思。“吃粽子,最早是一种仪式性的吃。”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食粽。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叫“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黍”。其原料主要是黍米。而且,一开始人们食粽就不限于端午,而是端午和夏至并重,晋周处的《风土记》就说“俗,重端午与夏至同。”梁《荆楚岁时记》也说夏至这一天吃粽子。即使后来粽子成了端午节的流行食品,有些地方也仍保留了夏至吃粽子的传统。如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诗:“忆在苏州日,常忆夏至筵,粽香筒作嫩,炙脆子鹅鲜。”可见,至少在唐朝时,苏州夏至吃粽子。
4、凉面
山东各地在夏至的这一天里是要吃凉面条的,也就是过水面,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里捞面吃,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只是吃饭了,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
清代时“夏至伏面”已发展成为各种花色冷面。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夏至,大祀方泽,乃国之大典。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
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下锅的面条或面叶多是手擀面,一般是用刚刚收下来的新麦子面擀成的。这样的面条或面叶粮食味香浓,吃起来口感好,易消化。夏至凉面的做法和吃法都很讲究,不但要用凉开水或山泉水把煮熟的面条或面叶“拔凉”,还要搭配多种小菜、调料。
5、馄炖
江苏无锡的人在夏至这一天,早餐会吃麦粥,然后午餐吃馄炖,有“混沌和合”的意思。民间还有吃了馄炖之后为孩子量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身体健康的习俗。馄饨,古人称其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浑沌”谐音。盘古开天,浑沌初分,吃 了馄饨可得聪明。笔者幼时听祖母说:“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夏至吃馄饨则又包含一种祈求平安度夏的良好愿望。
史载,宋代宫廷中,每适夏至,御厨们就包出一种夏至馄饨,供帝 后妃嫔食用。其实,宋代宫廷不光是夏至这个节令吃馄饨,一年之中其余二十三个节气亦均吃馄饨,故宋代宫廷便有一道“二十四节气馄饨”的著名面点,南宋高宗尤嗜食馄饨。
包馄饨的.手法也各有不同,包出来的馄饨样子也不同,有的像元宝,有的像官帽,这和吃馄饨的本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涵义是一致的,表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6、狗肉
狗肉在民间来说一直都是滋补的佳品,而岭南地区更有夏至吃狗肉的习惯,“吃了夏至狗,西风绕场走”,也就是说夏至这一天吃了狗肉的话,身体就会强壮到足以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了,身体更加的健康。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狗肉是一种燥热的食物,夏至吃狗肉要根据各人身体体质来决定是否能吃,民间说法有些不太科学。另外,据说因为当地大量屠狗,一些狗目睹同类死亡,承受很大的恐惧跟心理折磨,当地的狂犬病爆发率高与此不无关系。小编提醒,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吃狗肉行为不应该推崇。
7、荔枝
除了吃狗肉之外,还有吃荔枝的习惯,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都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枝,两者合吃不热。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适量。在吃荔枝前后喝一点盐水或者绿豆水、冬瓜水、生地汤等有解暑、的功效。
夏至节气习俗11
夏至的来历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位于地平线之上,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昼范围最广的一天。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二十四节气夏至气候与农事习俗
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是一种对气候的期盼。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 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 ,农民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时末打雷下雨”,这些不科学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观念,因为夏至半个月内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即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能及时下雨。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夏至是一年“四时”之一,民间常以这一天的天气占验农作物的收成。如夏至在农历月末或夏至日有雷雨,那是歉收之兆;夏至在日,则是吉兆。过去还有《夏九九》,以夏至为起点推算时令变化。夏至标志着盛夏季节的来临,平常人们都把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叫作“三伏天”,与最冷的“三九天”对应,而三伏的.日子,是以夏至为依据的。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的十天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后初庚的十天为中伏,立秋后初庚起的十天为末伏。俗称中午为“晏昼”。伏天中午,烈日炎炎,农人午饭后总要休息片刻再出工干活,称“歇晏”。
三伏天,在农事和生活方面也有一些传统的习俗。三伏天,循俗造酱。先以小麦粉做饼蒸熟,中间挖一小孔,称“酱饼”,贮存发霉后,在烈日下曝晒。然后择日将酱饼加水搅拌,称“合酱”。合酱日,俗忌雷鸣,有“雷鸣不合酱”的说法。合酱之后须继续曝晒,使酱色浓厚。晒酱期间,如是晴朗的夜晚,一般把酱钵放在露天处,可使酱味鲜美。
夏至吃面的习俗
据文献记载,在魏臂时,我国已有伏日吃面的习俗。(魏氏春秋)中说,三国时人称“傅粉何郎”的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道何晏面色玉白不是抹粉抹出来的。这段史实中所谓的“汤饼”,就是今天的热汤面片,即今天北京的所言的“揪片儿”。
夏至吃鸡蛋的习俗
夏至时节,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吃夏至蛋。夏至日,将整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吃,叫“吃夏至蛋”。
湘南一带,主要是嘉禾、蓝山、桂阳于夏至当天早晨起来,将整鸡蛋煮熟,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系上少年、儿童的前胸,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将蛋吃掉。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夏至为什么要吃鸡蛋呢?民间以为夏至吃蛋,能强身健胃,行走有劲。谚云“夏至吃蛋,石板踩烂。”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生病吃鸡蛋可以帮助恢复体力。
鸡蛋不伤脾胃,一般人都适合,更是婴幼儿、孕妇、产妇、病人的理想食品,但不宜多吃,每天1—2个比较合适。白水煮蛋是的吃法,煎蛋维生素损失较大,未熟的蛋别吃。
就营养的消化或者吸收率来看,煮蛋为99%,炒蛋为97%,嫩炸为98%,老炸为81.1%,用开水或牛奶冲蛋为92.5%,生吃为30%~50%。从而看来,煮鸡蛋是吃法,但要重视细嚼慢咽,否则能危害消化或者吸收。
夏至是什么意思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
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过了夏至,我省盆地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盆地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盆地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盆地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
夏至节气是盆地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夏至节气习俗12
夏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每个节气都有风俗和讲究,而夏至是最能代表夏天的节气,风俗更是多种多样,那么你知道夏至节气习俗都有哪些吗?不同地方夏至习俗不同。
夏至
夏至节气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
“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夏至面
冬至馄饨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24节气夏至的各地习俗
夏至日照最长,故中国绍兴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语。旧时,人不分贫富,夏于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其时,夏收完毕,新麦上市,因有于是日吃面尝新习俗,谚语说“冬至馄饨夏至面”。亦有做麦糊烧者,即以麦粉调糊,摊为薄饼烤熟,亦带尝新之意。
绍兴龙舟竞渡因气候故,明、清以来多不在端午节,而在夏至。是日,观者云集,热闹非凡。此风至今尚存。
醮坨由米磨粉做成,加韭菜等佐料煮食,又名圆糊醮。谚云:“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很多农户将醮坨用竹签穿好,插于每丘水田的缺口流水处,并燃香祭祀,以祈丰收。小孩子早待此日,以便到各田城摘取醮坨,乘机饱食一顿。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秤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
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中国有些地区,此日多有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话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里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会疰夏。
夏至节气习俗13
年夏至节气是什么时候
农历2023年五月(大)初四。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
夏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1、夏至面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所以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夏至面的传统。我们通常在夏至日吃的并不是热汤面,而是过水面。面煮熟后,过水,等面冷却后,浇上卤汁和小菜,吃一碗凉面透心凉,可以消暑降温又开胃。炎炎夏日不知道吃点什么?来碗凉丝丝,滑爽筋道,唇齿留香的夏至凉面吧,保准你食欲大增,吃到撑!
2、豌豆糕
夏至这一天,过去有在夏至前后吃豌豆糕的食俗,这项食俗的由来是因为夏令天气火热,人们多不思饮食,才让小孩先吃豌豆糕开胃。
先将脱皮干豌豆泡水,然后加入水煮至豌豆能够压成泥的状态,取出豌豆,倒入料理机打碎。然后将豆泥倒入不粘锅里,加入白糖和黄油,炒至不沾锅状态后关火放凉。取40克左右搓成团裹入馅料后用模具压成型,放入保鲜盒冷藏四小时后口感更佳。这么热的天,美美的泡一杯茶,吃几块冰镇的豌豆糕,这感觉实在是好啊。
3、馄饨
在我国南方有“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的说法,意思是夏天炎热又潮湿,人非常容易长痱子,后来人们就会在夏至这一天吃上一碗混沌,寓意着馄饨一吃,不长痱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古人称馄饨“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浑沌”谐音,所以夏至的时候吃馄饨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无论怎样,夏至吃馄饨都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馄饨
4、夏至饼
谚语云“夏至夏至,麦饼尽吃”。自古就有过夏至节的习俗,在祭祀祖先后大家还会分食夏至饼。夏至饼制作很简单,原材料包括艾草、麦粉、豆沙馅,不同地方馅料可能不同。首先将捣碎的艾草放入麦粉里面,加入适量的水一起搅拌均匀,做成面团,需要不断地按压面团才够劲道。然后取一小团面饼,擀面沾擀成圆形,然后加入豆沙馅,然后对折成扇形,然后将饼放在烧热的锅里小火烤熟可以了。
5、夏至蛋
夏至日,将整鸡蛋煮熟,剥壳后加红枣煮汤食用,人们管这个叫吃夏至蛋,由于放了生姜红糖,是女孩最好的调料身体。吃夏至蛋的风俗主要在我国湖南地区盛行,谚云“夏至吃蛋,石板踩烂。”人们认为,夏至这天吃了夏至蛋可以强身健体、滋养身体。
6、麦粥
在中国江苏上百年来都保留了夏至吃麦粥的习惯。夏至日时值新麦登场,麦粥不仅是清香宜人、健脾养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同时还可祛湿利尿,是夏至节不可多得的`美味。
粽子
一般人普遍认为粽子是端午特有的食物,其实在我国西北地区,夏至这天也会吃粽子。食用粽子,意味着告别“阳”的季节。因为粽子所用的糯米和红枣其实都是比较阳性一点的食物,在夏至吃粽子,就是和阳的季节告别的意思,对人体也有一定好处。
夏至节气习俗14
一、夏至节气的特点和习俗
夏至有明显的特点。这个节气一般是阴雨天气,其次是高温高湿。夏至和冬至一样,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天文学规定夏至是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之后,虽然阳光直射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南移,但北半球的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的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空时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多于地面散发的热量,因此未来一段时间气温还会继续上升。所以说夏至不太热。虽然夏天日照时间最长,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而在黄河以北地区,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是7月,然后是8月,气温只能排在6月的第三位。
二、夏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1.生菜和凉面
以前老北京有句话叫“冬至馄饨,夏至面条”。按照老北京的习俗,每年夏至都可以吃生菜和凉面。吃这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降火,刺激食欲,但不会因为太冷而损害身体健康。所以夏至临近,冷面等食品开始热销。
2.热面条
有些人在炎热的夏天爱吃热面条,这被称为“挑锅”,据说是“邪恶”的意思。吃热面是为了驱邪,多流汗以摆脱困在人体内的湿气和暑气。
3.夏至汤
在夏至,长沙人吃用糯米粉拌紫草做成的汤圆,取名“夏至汤”。民间有句俗语叫“吃夏至汤,坑是麻石做的”,“吃一个球(读作“陀”),就一只脚过河”,比喻力量大,轻如燕。
4.夏至蛋糕
夏收后,新麦上市,所以每天吃面条是一种习俗,也有人用小麦粉拌起来摊成煎饼烤熟食。配蔬菜、豆荚、豆腐、培根等。,俗称“夏至饼”,祭祖后食用。
5.豌豆蛋糕
在这个夏日,按照老南京的习俗,大人让孩子坐在门槛上吃豌豆饼,可以预防一切疾病。这个习俗的由来是因为夏天天气炎热,人们不太想吃东西,让孩子们先吃豌豆饼来刺激食欲。另外,老南京夏至要吃一碗凉面给自己称重。
6.夏至蛋
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湘西吃夏至蛋。夏至时,将整个鸡蛋煮熟,去皮,与红枣一起煮,称为“吃夏至蛋”。在湘南,主要是嘉禾、兰山、桂阳在夏至的早晨起床,把整个鸡蛋煮熟,用红纸或红染料染好蛋皮,然后放在小网兜里,系在少年儿童的胸前,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然后剥去蛋壳,把鸡蛋吃掉。人们认为夏至吃鸡蛋可以强身健体,健胃健步。俗话说“夏至吃蛋,石板碎。”
7.新小麦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有在夏至煮新麦粒吃的习俗。孩子们用新麦秆做的小树篱去捞新麦粒在汤水里吃,既是一种味道,也是一种游戏。
8、圆糊。
“夏至,吃个圆糊,踩个石头,吼一声。”以前很多农民会穿上竹签,插在水田的缝隙里,烧香作为祭品,祈求丰收。所以浙江绍兴至今仍有夏至吃圆糊的习惯。
9.粽子
一些西北地区在夏至吃粽子。在中国西北地区,如陕西,这一天要吃粽子,菊花化为灰烬,以防止小麦受损。
10.麦片粥
无锡人在夏至时早餐吃粥。麦片粥不仅香味浓郁,健脾养胃,而且美味可口,为咸宜人所喜爱。能有效缓解人们在“苦夏”食欲不振的情况,同时还能祛湿利尿。这是夏至节难得的美味。
11.混沌
无锡人中午吃馄饨,意为乱与和。民间有句话:“夏至是冬至团,四季是安康人的团圆。”还有一种民间习俗是给孩子吃了馄饨炖肉后称体重,希望孩子长胖,身体健康。
12.苋菜和葫芦
有些地区在夏至,未成年的侄子侄女会去父母家吃饭,舅舅家会准备苋菜和葫芦做饭,意思是吃苋菜不会生病,吃葫芦腿会给你力量。
13.狗肉
在一些地方,夏至吃狗肉的习惯仍然流行。吃狗肉可以强身健体。史书记载,“秦人以犬制其招数。俗话说,夏至宜吃狗肉。”表示夏季疫病较多,夏至适宜吃狗肉增强抵抗力。所以夏至吃狗肉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14.荔枝
除了吃狗肉,还有吃荔枝的习惯。广州的粤语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夏至的时候都很爱吃狗肉和荔枝,不辣一起吃。大量吃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也就是“荔枝病”,所以一定要适量。
15.渡水。
在夏至的这一天,山东各地都要吃凉面,就是过水,用麦秸编织一个精致的篱笆,在汤里一次次把面条舀进嘴里。对于孩子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
第三,夏至节气的传统习俗
1.向神和祖先献祭
夏至是小麦的收获季节。自古以来,这个时候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是一种习俗,以祈求救灾和繁荣。因此,夏至作为一个节日,被列入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中。《李周·官纯》载:“随着夏天的到来,去当地的`东西。”代表周霞至日祭祀神灵意味着消除饥荒、饥饿和死亡。夏至就在小麦收获之后。农民不仅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还祈求“秋报”。夏至前后,一些地方举行盛大的“夏麦节”,这是古代“夏节”活动的遗迹。
2、夏天和避难所
夏至的时候,女人们会互赠折扇、粉饼等东西。“酉阳杂?李益》:“夏至,入扇,粉脂囊,皆有言。”“扇”,从而产生风;“粉脂”,与之配合使用,可祛除体热引起的浊气,预防痱子。在宫廷中,“夏至”过后,王室取出冰块“冬存夏用”,以“消夏避夏”,从周朝开始,历代都在使用,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制度。
3.“夏至”食物
“麦粽子”、“夏至饼”:江南饮食习俗一般有麦粽子、玉米小米、话梅、馄饨、面汤等。《吴江县志》:“夏至,做麦饺,先祭毕,互酬。”不仅吃“麦团子”,还互相送人当礼物。在夏至这一天,农民们还会卷薄煎饼,烘烤它们,并把它们与蔬菜、豆荚、豆腐和熏肉混合在一起。他们在祭祖后吃月饼,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夏至饼”,或者送给亲戚朋友。
冬至馄饨,夏至面条:中国民间自古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条”的说法。江南地区夏至吃面条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夏至吃面条后,一日短”的说法。南方有很多种面条,如阳春面、汤粉面、肉丝面、三鲜面、麻油面和冷面等。,而打卤面和炸酱面在北方。“因为夏至的新麦已经出现了,夏至吃面条也意味着尝试新的东西。”
夏至节气习俗15
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更多关于二十四节气夏至习俗尽在。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一年的这一时节鹿角开始脱落,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烟台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烟台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饺子)入伏面。”烟台招远吃水饺,滨州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济宁邹城喜欢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峄山山洞里避暑。
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
【夏至节气习俗】相关文章:
夏至节气习俗12-26
夏至节气习俗06-21
夏至节气的传统习俗08-05
夏至节气的由来及习俗仪式03-09
夏至节气习俗14篇02-16
夏至节气习俗(14篇)02-16
夏至节气习俗(精选14篇)02-17
夏至节气民间习俗有哪些03-09
夏至节气的特点和习俗介绍10-11
夏至节气习俗汇编14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