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4 11:08:1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实用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实用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看看、听听、猜猜、讲讲中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增进对向日葵、葡萄、草莓生活习性的了解。

  2、能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讲述。

  3、积极探讨阳光与植物、动物、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套。

  2、课前对向日葵、葡萄、草莓的生活习性有一定的了解,重点观看草莓的生长过程的录像,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

  3、丰富幼儿有关动物、植物生存、生长需要阳光的有关经验。

  教学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出示太阳动画画面:太阳公公呈动态,笑眯眯的,和小朋友打招呼。)

  太阳公公:嗨,小朋友们你们好!(太阳光芒一闪一闪的。)

  太阳公公笑眯眯的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我吗?为什么呢?

  教师请幼儿讲述喜欢太阳的理由!

  这时教师操作动态太阳,如果小朋友讲得好的、思维独特的,太阳发出“哈哈”的笑声,引起其他幼儿讲述的积极性。)

  导入下一环节:小朋友们都喜欢太阳,有一些小伙伴也喜欢太阳,他们是谁呢?

  2、教师边操作多媒体边讲述故事,引发幼儿积极对故事情节可能性进行猜测。

  A:点击动态画面一(配上同步配音,教师旁白补充。):

  师:清晨太阳公公起得早,他把金色的阳光撒向大地。(太阳徐徐升起,升到天空,放射出五彩光芒。)

  B:点击动态画面二:

  向日葵、葡萄、草莓(长得又瘦、又细、又矮)齐声说:“太阳公公,你照照我们吧!我们需要阳光!”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思考:

  向日葵、葡萄、草莓他们都需要太阳公公照照,可他们都长得矮矮的、小小的,想一想,他们有什么本领才能让自己争到更多的阳光,让自己长得高,长得粗,长得更健康呢?

  幼儿几人一组小声商量、讨论,根据这三种植物各自的本领进行想办法,出主意,来帮助它们。

  如幼儿:“我帮向日葵想了个办法!他可以一直把脸对准太阳,这样他就可以争到许多太阳光了。”

  3、根据幼儿讲述办法的次序先后,分别点击这三种植物,进行这三个片段故事欣赏。

  如幼儿讲到向日葵可以把脸对准太阳这一办法时,教师点击向日葵花朵,则向日葵笑眯眯的,夸奖小朋友真聪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随即教师点击向日葵叶子,则进行它的生长过程的动态画面:向日葵慢慢长高、变粗,花盘也更大。

  如幼儿讲到葡萄藤可以顺大树爬高时,教师点击葡萄叶子按钮,则葡萄叶一抖一抖的,笑眯眯地夸奖小朋友。然后教师点击另一按钮(可以装在大树上),进行葡萄的生长过程的动态画面:葡萄藤长高,慢慢爬树,爬到树顶上时接受阳光照射,结出一串串小葡萄,又慢慢变成大葡萄。

  如幼儿讲到草莓,则点击草莓的脸,草莓头一动一动的,笑眯眯的夸奖小朋友,随后教师点击叶子按钮,进行草莓生长过程的动态画面:草莓贴着地面,把藤蔓向四面展开,接受阳光照后,开出美丽的小花,结出红红的果实。

  4、从植物需要阳光中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思考动物与阳光的关系,思考小朋友与太阳的关系。

  教师: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那么想一想,动物需要不需要阳光,我们小朋友要不要晒太阳呢?

  幼儿思考,个别、集体回答相结合,说出需要太阳的`理由。

  (1)引导幼儿从简单的食物链谈起,让幼儿理解没有植物,动物就失去食物来源,就不能生存。

  (2)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季节把握尺度,如在秋冬季节,则引导幼儿多晒太阳,多在户外活动;而在5、6或9月份上这一活动,则必须提醒孩子,晒太阳要适量,过多在阳光下暴晒也会引发一些皮肤疾病;另外提醒孩子在太阳下活动出汗后应及时补充水分,以利身体健康。

  教学反思:

  活动的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只是幼儿在做实验中急于想动手操作,没听清老师的注意事项,活动纪律比较混乱。可见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水的流动性。

  2。知道珍惜水,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遵守游戏规则,掌握游戏的玩法。

  5。引导幼儿快乐的参与游戏,认真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一盆水、沙漏、拧紧盖子的空瓶子、吸管、扎有小孔的小提桶、海绵。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发现问题

  1。游戏:水站搬家,引发幼儿玩水的兴趣。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水搬到另一个桶里?

  二、猜想、探索提问: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运?

  三、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1。提问:猜一猜这里的那些工具可以让你成功?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四、通过操作、进行验证

  1。利用工具自己新手体验运水的乐趣与水是流动的这一特性。

  试验后一同总结哪个工具成功了为什么?

  2。提问:有孔的工具水在里面怎么样了?

  3。进行游戏二:漂流瓶把空的`瓶子放到水盆中,让瓶子飘到对岸。

  进一步感受水流动的特性。

  活动延伸:

  水对我们有那些用处?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体验听诊器可以使声音放大的现象,产生操作兴趣。

  2、产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准备:

  听诊器1-3个,塑料漏斗,像皮管,酸奶杯,线,回形针。

  过程:

  1听听说说:

  引导幼儿把手放在胸膛上,感觉心脏的跳动。

  引导幼儿趴在同伴的胸前听一听心脏跳动

  的声音。

  鼓励幼儿戴上听诊器听一听同伴,老师心脏的跳动声。

  ——“用听诊器听到心脏的跳动声和趴在前用耳朵听到的心脏跳动声有什么不同?”

  小实验:

  教师提问。

  ——“我们能运用桌上的`材料来做一个传递声音的实验吗?”

  教师示范制作方法:在俩个酸奶杯低各挖一个小洞,用线穿过,再用回形针卡住。

  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打电话游戏:

  用自制电话通话。

  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握住线。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教师小结:声音是通过线来传播的,如果把线握住,声音就传不过去了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一叶扁舟”是大班整合课程《拜访大树》主题中的一个教学活动。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认识树,和树做朋友,知道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本次教学活动则是让孩子在玩和树、树叶有关材料的过程中感知一些科学的现象,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对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经验,也对生活中各种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利用大树材料的一些特性进行科学探索,既是对孩子们生活经验的梳理,也是培养孩子良好科学探索精神的好途径。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寻找物体浮起来的原因。

  2、能在操作活动中大胆提出猜想,并学习实验验证。

  3、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沉浮现象有一定的感知。有初步实验的经验。

  2、物质准备:树叶、树果、树枝、花瓣等若干,八只做实验用的脸盆(半盆水),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1 师:秋天即将过去,冬天就要来临。树林里的小蚂蚁要到河对面运粮食准备过冬。请你帮小蚂蚁想想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蚂蚁既简单又安全地过河呢?

  环节分析:以帮助小动物为引题,激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来。帮蚂蚁过河的办法有很多。但有了问题条件:在树林中。既简单又安全的办法,避免了孩子毫无根据地发散思维。

  2 师:如果坐船。你想小蚂蚁会选择什么做它的小船?

  环节分析: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但也有约束性。孩子可以根据树林中的物品进行讲述,但同时要能当小船,也就是不会沉到水里的物品

  二、预测猜想,第一次操作

  1 师:刚才小朋友帮小蚂蚁想了很多可以当小船的材料。我们来看看小蚂蚁自己在树林中找到了哪些材料?

  环节分析:此处出示教师准备的材料,让幼儿认识实验的物品,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将材料一一贴于记录表中。

  2 师:对小蚂蚁来说,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小船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它的生命安全。那我们再来帮帮小蚂蚁吧,看看哪些东西是适合做小船的,哪些是不适合的,为什么?

  环节分析:此问题激发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大胆猜测,对出示的物品根据其在水中能否沉浮进行猜测分类,并请个别幼儿记录。

  3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还只是你们的猜测,那么有什么办法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呢?

  环节分析:此问题进一步激发幼儿验证猜测的积极性。

  4 验证操作。师:我们知道实验是科学家做的。既然我们今天做了小小科学家,就要像科学家那样规范操作。先请你们仔细看看需要验证的材料,并把它画在你的记录纸上,像科学家那样预测一下它们在水中的情况,做好第一次的记录。然后就可以开始实验了,做一样实验记录一样。每一样物品做完后要放回箩筐中。最后我们还要一起来说说我们的实验结果和我们预先的猜测是否一样。实验时注意轻轻地放材料,尽量不要把水弄到桌子上,如果有水出来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环节分析:此处对孩子的实验操作提出了详细而规范的要求,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索的态度。

  5 交流第一次实验结果。师:请大家收好所有的实验材料,一起来看一下我们的实验结果。你的预测是什么?结果怎样?

  环节分析:此环节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结果,体验实验过程的快乐,

  6 小结:今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用实验的方法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合适的做小船的物品,小蚂蚁一定会非常感谢大家的。

  三、进一步尝试实验。感知物体的浮力

  1 师:既然我们的小科学家这么厉害,我还想问一个问题。

  环节分析:此衔接语向沉浸在成功中的孩子提出了新的挑战,会更加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

  2 师:为什么叶子在水里会浮起来呢?

  环节分析:此提问超越了孩子的已有经验,但也正因为如此更加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

  3 再次实验,初步感知浮力。师:接下来我还要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请你将树叶轻轻地放在水面上,然后用你的食指轻轻地点在中间,慢慢地向下压,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压到水底的时候再放开,树叶怎样了?等下请你们来说一说。

  环节分析:此处给了孩子实验的步骤,让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水的浮力。培养孩子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和态度。

  4 交流实验结果。请个别幼儿描述表达实验过程中的感受,初步感知水的浮力。

  5 小结:(手指演示)原来树叶在水中飘着的时候,如果你用手往下按,水里也有一种力在推着你,让你觉得有些重,等到你把手放开的时候,水的力就一下子把树叶又推到了水面,这种力就叫浮力,原来水是有浮力的。

  四、延伸活动,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会浮在水上,大家可以再去找一找、做一做实验,看看不同的东西在水中的浮力是不是一样的。我们聪明的人类利用水的浮力发明了很多方便我们生活的东西,我们下一次再来研究研究吧!

  环节分析:此环节没有让孩子说一说生活中应用浮力的现象,是因为他们对浮力的感知还很肤浅,不能和生活中的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师在此处提出的要求是为了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兴趣,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冯红炯)

科学教案 篇5

  学习内容

  课本版A01页,根据图纸安装鳄鱼模型J3-33001。

  学习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安装鳄鱼模型,了解鳄鱼身体的构造。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鳄鱼的形态、生活习性及种类。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拿放课本和配件,养成良好的收纳习惯。

  学习重点

  鳄鱼模型的拼装。

  学习难点

  正确地拿放课本和配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鳄鱼吗?谁能说说你对鳄鱼的了解?(学生分享自己对鳄鱼的'认识和了解。)

  二、新授

  1、今天,我们就来学做鳄鱼模型,对鳄鱼做进一步地了解。

  2、按序分发课本,以组为单位拿取配件。

  请同学们按照鳄鱼的图例标注有序地取配件,注意每个配件的编号和数量

  3、根据图纸安装鳄鱼模型。

  老师先做示范,讲解重要步骤,然后学生再开始安装。

  要求:学生在安装模型时应注意各零件之间的位置,不要装反或装错了。(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4、展示作品,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做出表扬。

  5、教师讲解鳄鱼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鳄鱼的生活习性和种类。

  6、拆解鳄鱼模型。

  请同学们小心地拆解模型,然后把配件分别归类,特别是配件J4-92005、J4-92006,一定要对照编号和配件形状分清楚。先完成的同学可以把配件按编号正确地放回配件箱。

  注:对放的又轻又准的同学进行表杨,希望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7、按组收回课本,要摆放整齐。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我们共同安装了鳄鱼模型,并且对鳄鱼的构造、生活习性以及种类有了详细的了解。我们还学会了如何正确地拿放课本和配件,希望下节课能看到大家更出色的表现。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意图:

  科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样幼儿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才不至于因为自己的方法不当而走弯路,幼儿每天都离不开各式各样的游戏,游戏伴随着幼儿的成长。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们对塑料袋的大小、颜色、软硬和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塑料袋的材质和声音,从中获得丰富的经验。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本领,收集经验。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欲望。

  活动目标:

  1.感知塑料袋大小、颜色、软硬,及发出的声音。

  2.体会“玩中学”科学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材料准备:

  不同大小、不同颜色、软硬的塑料袋等。

  活动过程:

  一、用各种感官感知塑料袋

  1.直接引入塑料袋,吸引幼儿的兴趣

  2.运用看、听、摸等感官,感知塑料袋的材质和声音。

  (1)摸一摸、看一看,讲一讲。

  (2)互相摸一摸、看一看感受塑料袋的不同。

  自己摸摸和看看言语介绍

  比较大小

  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让塑料袋发出声音

  借助音乐运用肢体语言表现已有经验,体会游戏的乐趣。去户外和塑料袋做游戏。

  二、了解为什么塑料袋是不同的

  塑料袋是干什么的,利用比赛的形式让小朋友用塑料袋装东西。在装东西的时候,有的小朋友的塑料袋破了,从而引入探索为什么会破。

  通过探索出的结果,引出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同样的力度下塑料袋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小朋友利用塑料袋不同的声音给歌曲有节奏地伴奏跳舞。

  活动反思:

  活动中给了幼儿充足的时间来体验,并有充分时间表达的机会,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化的科学让我感受到,不仅材料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而且情景和游戏也能给幼儿带来快乐,让幼儿在游戏和情景中开开心心地学到了本领。科学教育的玩中学就是指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2、知道水中倒映的现象。

  3、丰富词汇:“倒影”。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大水盆,盆里盛有清水。准备一些小猪纸偶。

  【活动过程】

  1、分散活动“看倒影”。准备一些较大的水盆,盆里盛有清水,让幼儿看水中的倒影:“我们在镜子里能看到自己,我们在水面上看一看是怎样的?”让幼儿分散活动,在水面上看倒影,看一看水中有自己,看一看水中有同伴,看一看水中倒映出物品(幼儿拿着物品)。

  活动后进行谈话:“在水面上看到了什么?”知道这是倒影,水面上能映出倒影。

  2、出示一个纸月亮,引起听故事的兴趣:“月亮在哪里?月亮什么时侯出来?”“月亮出来了会不会有倒影呢?在哪里有倒影呢?请听故事‘找月亮’”。

  教师讲故事,第一遍讲完后提示幼儿:“再听的时侯要记住小猪在什么地方看到了地上的月亮?”

  出示小猪纸偶,教师操纵纸偶讲第二遍故事。

  3、讲故事进行提问,边问答边教幼儿学说故事中角色的说话。

  “开始,猪老大对猪老二说了什么?”

  “第一个发现月亮的小猪是怎样说的?”

  “第二个发现月亮的小猪是怎样说的?”

  “后来发现月亮的小猪是怎样说的?”

  让幼儿互相看一看眼睛中的映像。

  4、谈话:“想一想,还可以在地上找到哪里的月亮?”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扩散。

  5、教师操纵纸偶,以小猪的`口吻对幼儿说:“喜欢听我的故事吗?我带着你们再讲一遍,要把我的故事记下来讲给爸爸妈妈听。”带领幼儿讲一遍故事。

  “我是爱动脑筋喜欢发现的小猪,你们是不是也喜欢发现呀,今天晚上你们也去在地上找月亮,看看能在地上找到几个月亮。”

  鼓励幼儿晚上回家找月亮,第二天组织谈话:“我在哪里找到了月亮?我用什么办法映出了月亮?”

  让幼儿讲述各自的探索与发现。

  附故事:找月亮

  有一天晚上,小猪老大和猪老二在一起,小猪老大说:“听说月亮不只天上有,地上也有呢!”老二说:“真的?那我们和朋友一起去找找看。”老大说“好!”

  他俩请来了一群小猪,四处去寻找。走到山泉边,一只小猪高兴地叫起来:“哇,山泉里有一个月亮!”另一个小猪又说:“哇,露珠里有一个月亮!”另一只小猪喊:“哇,玻璃窗上也有一个月亮!”它们还看到水桶里有一个月亮,镜子里有一个月亮,水潭里有一个月亮,望远镜里也有一个月亮┄月亮又大又小,多得数不清。一只小猪意外地发现,每头小猪的每只眼睛里都有一个小月亮呢!

  小猪们带着自己找到的月亮,高高兴兴回家去。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风筝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阳光明媚的春天,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风筝种类繁多,颜色艳丽,高高飘扬在空中的风筝令幼儿心驰神往。中班幼儿对风筝是熟悉的,但对风筝的种类却比较陌生,开展此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了解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感知风筝的多种多样,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各样的风筝,感知风筝的`造型、颜色等特征,知道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

  2、能用较完整的语言与同伴交流分享搜集的风筝的知识。

  3、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风筝的课件,音乐、各种风筝展览,风筝的轮廓画若干。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导入课题,激发幼儿欣赏风筝的兴趣。长长一根线,挂在天空中。不怕风来吹,只怕雨来淋。

  2、欣赏各种各样的风筝实物和图片,了解风筝的起源。

  (1)观看课件,欣赏风筝展,了解各种各样的风筝。提问:你欣赏到了哪些风筝?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小结:蝴蝶风筝,鱼形风筝、蜈蚣风筝等,风筝的种类很多,颜色多样,但它们都有一条长长的线牵着。

  (2)引导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①观看课件,了解“龙”形风筝。提问:这是什么样的风筝?龙代表什么?小结:“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风筝就诞生在我们中国,是我们的祖先发明创造的。

  ②听故事《风筝的起源》。

  提问:是谁在很久很久前发明了风筝?小结:风筝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墨子的人发明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

  3、观看课件,欣赏特殊风筝图片。

  (1)了解夜光风筝。提问:这只风筝很特别,上面有什么?(一亮一亮的小灯)这叫夜光风筝。它适合在白天放还是晚上放?为什么?

  (2)看课件了解最大和最小的风筝,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提问:世界上最长的风筝有6000米长,重200公斤,这样的风筝一个人能放起来吗?怎样才能放起来?(需要很多人帮忙、合作、团结)

  世界上最小的风筝,只有零点几厘米长,比蚊子还小,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你知道最长的风筝和最小的风筝是哪个国家的人制造的吗?你觉得我们中国人怎么样?

  小结:世界上最长的风筝和最小的风筝都是中国人制造的,中国人真了不起!我们要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活动延伸

  观看课件欣赏不同风筝图案,引导幼儿装饰风筝。

  (1)欣赏不同风筝的图案和颜色。

  (2)幼儿动手操作装饰风筝,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多种材料装饰出漂亮的风筝来。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冰的特点,丰富词汇光滑,寒冷,透明,易碎。

  2、迁移也有经验,探索冰中取宝的方法。

  3、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每人一块冰放在盘子里,字卡光滑,寒冷,透明,易碎,冰花树(冰中冻有幼儿非常喜欢的玩具或糖)两三棵。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冰的特点。

  1、出示冰:看看盘子里有什么?让幼儿认识字冰。

  2、引导幼儿用手摸摸冰,感觉怎样?(滑滑的,很冷)认识字光滑,寒冷。

  3、拿在手里用鼻子闻一闻,有什么气味?用嘴尝一尝是什么味道的?(无味)。

  4、看一看是什么颜色的?(无色)。

  5、实验:用书看物体和用冰来看物体,哪一个看的见哪一个看不见?说明冰是透明的。

  6、仔细看一下手中的冰和开始老师给你的冰,是变大了呢?还是小了?变成什么了?

  教师小结冰的特点:冰是无色、无味、光滑透明的东西,容易化成水。

  二、情景教学:让幼儿感知冰易碎的特点。

  教师收拾桌子,故意让冰掉在地上,让幼儿看一看,冰怎么了?(碎了)

  三、探索活动“冰中取宝”

  1、出示冰花树,让幼儿看一看上面有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每人去取一个你喜欢的冰花。

  2、看一看冰花里面有什么东西,你喜欢吗?就想办法把它拿出来吧。

  3、幼儿自由取宝,教师观察记录不同的取宝方法。

  4、经验交流梳理:请几个幼儿说一说,做一做他是怎么取宝的。(把冰放在水中融化,把冰块敲碎,用小手捂冰,用小锤砸冰———————)

  5、再取宝一次,要求幼儿用最快最好的方法取冰中之宝。

  四、吃或玩自己取出的`宝,体验成功感。

  说一说你取出了什么宝贝?高兴吗?

  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接近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顺应了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所以孩子们乐于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充分,符合目标的需要,特别是活动前,将孩子心爱的玩具冻于一大块冰中,增强了孩子主动探究的愿望和积极性。

  整个活动的指导,教师遵循了科学活动的新理念:幼儿是主角,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大胆的、主动的尝试与探究;教师则更多的是鼓励、关注、等待与支持。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筷子、轮子、塑料玩具、伞、圆纸片、牙签、木片、盖子。

  2、学具:陀螺、电风扇、法条玩具、录音机、磁带、钟表。

  3、视屏展示仪、电视机

  活动过程:

  一、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转动的经验。

  1、幼儿猜谜:说它是辆车,可它不是车,风儿一吹来,脑袋随风转。猜猜什么?(风车)出示风车,请幼儿讲讲是怎么猜出来的?

  2、师幼小结:有了风,风车就转动。

  二、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方式。

  1、是:你能让自己的身体转动起来吗?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哪些部位能转动。

  2、幼儿探索绳梯部位的转动。

  3、幼儿交流:

  (1)幼儿交流;你让身体的哪一部位转动起来了,请你试一试。

  (2)师: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不能转动,行不行?

  4、师幼小结: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三、探索使物体转动的方法。

  1、师:你能够想办法让桌上的东西转动起来吗?玩的时候动脑筋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2、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的`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在视屏仪上演示.

  3、小结: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许多的办法让篮子里的东西转动起来,而且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四、拓展生活经验

  1、请小朋友到周围找一找那些东西能转动?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幼儿在活动室里寻找幼儿交流:哪些东西能转动,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2、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能转动?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经典]科学教案08-15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经典)科学教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