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实用的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够对探究不同声音产生兴趣。
2、知道物体的材质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3、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物体的不同特性。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幼儿用空蛋壳、钢球、毛绒球、泡沫球、装材料的小盒、托盘每人一份,沙蛋人手一个,幼儿
用于猜想、验证的名字贴一份;教师用摇摇彩蛋一个,黑板猜想记录一份,黑板一块。
经验准备: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玩过关于声音的游戏;对泡沫球、绒线球和钢球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1、活动引入:教师出示彩蛋,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好玩的玩具,看看它像什么?(教师出示摇摇彩蛋)——它叫摇摇彩蛋。(教师摇动彩蛋)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声音?你觉得里面有什么可以让摇摇彩蛋发出声音?(请幼儿说一说)
师:今天我们就要用摇摇彩蛋来做一个关于声音的好玩的实验。
2、活动实施:了解材料,进行猜想与验证活动。
(1)介绍材料。
请小朋友观察托盘中有什么?
(2)了解材料。
重点引导幼儿发现小球的软硬、轻重的区别。
师:请小朋友观察三个球有什么不一样?按一按,掂一掂,有什么不一样?
:三个小球虽然大小一样,但是它们用的材质不同,特性也不同:软硬不一样,轻重不一样,颜色不一样;钢球最重最硬,毛绒球最轻最软。
(3)猜想。
①提出问题,鼓励猜想。
师:老师再给小朋友三个空的.彩蛋壳,把其中一个小球放进一个小彩蛋中扣好,就这样做出三个摇摇彩蛋。你们猜,哪个会发出最大的声音?
请幼儿将带有自己名字的“猜想贴”贴在黑板的大记录表上。
这个带名字的“猜想贴”告诉我每个幼儿的猜想状况,在后面的环节中我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叫幼儿回答问题,并且跟踪他们的思维变化。
②交流猜想结果,说一说自己的猜想理由。
(4)验证操作。
①将三个小球分别装进三个小听筒中,试一试,摇一摇,听一听。
②记住发出最大声音的小球,将自己的“发现贴”贴在黑板记录大表上。
③分享自己的实验发现。
(5)交流:
师:三个摇摇彩蛋发出的声音一样大吗?
哪个声音最大?为什么?
哪个声音最小?为什么?
哪个声音不大也不小?为什么?
为什么三个小球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刚才老师的摇摇彩蛋里放的是什么?为什么?(小彩蛋的声音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这个环节的问题较多。幼儿起初有了新发现之后还非常兴奋,但是被老师连续地问了好几个“为什么”之后孩子的兴趣就减弱了。这说明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幼儿来讲,科学活动还是以多操作、好玩为主,如果过多地关注追问、质疑,那么有可能扼杀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6)玩“声音找朋友”游戏:教师说“请拿出声音最大(最小)的彩蛋”,幼儿迅速辨别并拿出摇一摇,然后一起打开验证。
3、活动。
师:钢球放在摇摇彩蛋里发出的声音最大,因为钢球最硬最重;毛绒球发出的声音最小,因为最软最轻;泡沫球发出的声音不大也不小,因为泡沫球不硬也不软,不轻也不重。三个小球因为是用不同材质的东西做的,所以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4、活动结束。
请小朋友找出一个自认为声音最适合做乐器的彩蛋,演奏“摇摇摇”;我们还要做出一些声音不同的响筒送到表演区,大家一起收集一些材料,试一试这些材料放在彩蛋里面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 )否(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教学反思:
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认识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动滑轮,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
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利用一个滑轮,绳子,支架把钩码充当的重物提升到高处。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从两种不同的组装方式找出它们的区别,从而引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以及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不改变力的方向。
其次让学生再次通过滑轮来提升物体,感觉用哪个滑轮提升重物,拉的时候,谁比较轻松。有的.学生感觉定滑轮轻松,有的学生感觉动滑轮轻松。那大家的感觉是否正确呢?我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自然而然的引出验证滑轮是否省力。
在研究“滑轮是否省力”的实验中,原先教材中,对于定滑轮实验的设计,教材是安排绳子每端各挂同样多的钩码。一边挂着钩码当重物,一边挂上钩码当所用的力。而动滑轮实验的设计则是运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从思维的衔接上来说,在定滑轮实验安排用测力计测力,发现不省力。然后再测动滑轮发现读数小了,得出动滑轮是可以省力的。思维很顺畅,更利于理解和区别两种滑轮的作用。但由于学校的测力计有误差,学生用的测力计测出定滑轮实验中的拉力都偏小,容易让学生形成一个错觉,定滑轮也是省力的,于是定滑轮的实验验证便由老师来演示,学生记录。虽然没让学生分组做定滑轮的实验,只是让学生分组做动滑轮的验证实验。由于改变教材中定滑轮实验的设计,利用弹簧秤测出定滑轮实验中拉力的大小,也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让他们学会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现象。
教学最后一个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如果我们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力的方向该怎么办呢?”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另外也增加了学生课后自主观察的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轮和动滑轮?”使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加学生观察周围生活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能在观察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交流与动手中探究、解决问题;能搜集、了解各种资料信息;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比较。
2.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敢于挑战,大胆设想,勇于改革创新,善于观察,愿意合作交流。
3.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史,知道自行车中用到了简单机械的原理。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发现自行车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难点】
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
1、教室外选择好场地一块,并为每一小组准备一辆自行车。(必用,可让骑车的同学准备)
2、螺丝刀、钳子、锤子、扳手等若干。(供学生选用)
3、自行车图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 .回顾上节课发现的自行车上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及所起的作用。
应用机械的位置 应用机械的类型 应用的机械起什么作用
龙头(把手) 轮轴 轻松地控制方向
踏脚板与齿轮 轮轴 省力
刹车 杠杆 省力
大车轮与小车轴 轮轴 加快速度
大齿轮与小齿轮 轮轴 提高转速
螺丝与螺帽 斜面 省力
2 .师:那么,这些自行车上的机械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会省力或加快速度?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一步研究自行车上的机械问题。
二、重点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机械问题
a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
小组讨论: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适合自己小组的研究问题。
师提示可以参考课本、同学的发言。
全班交流各组选择的研究问题。
b .制定研究计划。
让我们来写个研究计划吧!你觉得研究计划应该包含哪些部分内容?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引导明确研究计划应包括:
·研究的问题
·研究的目的
·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数据记录
科学教案 篇4
一、设计思路
前些日子发生在我们班里的一件事情,我让幼儿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布置我们的自然角,幼儿兴致特别高,第二天纷纷收集玉米、大豆、高粱、花生、绿豆等投放在自然角,午饭的时候,几个小朋友却在争论不休,我走过去询问才知道,他们在争论一个问题:豆芽是不是豆子变来的?如果是,那么硬梆梆的'豆子怎么能长出牙来呢?当时吃完饭后,幼儿也曾就这个问题讨论过,而且还争得面红耳赤。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能力不断提高,他们不仅仅满足老师所告诉的,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目前,我们班幼儿有植物种子发芽的经验,我打算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豆芽作为探索的对象,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通过开展活动“生豆芽”,让幼儿更直观、形象的了解豆子如何生根发芽,他们的生长与水、阳光存在什么关系,更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
2.帮助幼儿学习简单的植物实验的方法和技能。
3.激发幼儿探索豆子生根、发芽与水、阳光的关系。
三、活动准备
蚕豆若干;盆、棉线若干。
四、活动过程:
1、对比试验:用棉线分别将三颗蚕豆绑在三根筷子的下端、中端和上端。将绑好蚕豆的三根筷子分别放入三个放有水的小罐子里.(其中一根上的蚕豆完全淹没在水中,一根筷子上的蚕豆一半淹没在水中,另一根筷子上的蚕豆不接触到水)。
2、对比试验:两个杯子里分别放几粒豆子,其中一个杯子放水没过豆子,另一个杯子不放水,2天后请幼儿观察,从而得出结论:豆子生根发芽需要水。
3、对比实验:两个杯子里分别放上豆芽,其中一个杯子在黑洞洞的纸盒里,另一个杯子放在阳台上,1天后观察,从而得出结论:豆子生根发芽后继续生长需要阳光。
科学教案 篇5
小船漂呀漂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发现纸的不同性质。
2、会记录实验结果,体会探索的乐趣。
【环境创设】
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种纸:皱纹纸、电光纸、牛皮纸、卡纸;彩笔、记录表、水盆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纸的不同性质。
难点:联系纸的质地不同,发现吸水性能不同。
【活动过程】
一、折小船
——出示皱纹纸、电光纸、牛皮纸和卡纸,辨认这些纸,引起折纸船的兴趣。
——幼儿用纸折小船,体验各种纸的特性:电光纸脆容易破;皱纹纸软容易烂;卡纸厚,不容易折;牛皮纸很结实。
二、猜一猜
——出示水盆,引导幼儿猜测:这几种纸船在水里漂,哪种纸船漂得时间长?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分组讨论,每组一个记录表,幼儿将猜测记录在表格上。
三、小船漂呀漂
——各组进行实验,将4种纸船放在水盆里漂呀漂。观察纸船在水里有什么不同情况?
——各组分别记录实验情况,在记录表上记录4种纸船下沉的先后顺序。
四、交流讨论
——展示各组记录表,各组介绍本组的实验情况与记录表。看看情况是不是大致相同。
——针对最先下沉的`船和最后下沉的船进行探讨:为什么这种船下沉快?为什么哪种船下沉慢?联系纸的质地不同,发现吸水性能不同。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出生的过程。
2、发展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对小动物产生爱心。
活动准备
1、幻灯片:小鸡是怎么出生的
2、声音:公鸡,母鸡,小鸡
活动过程
一、听听什么声音
播放声音:鸡叫声音
提问:请小朋友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小朋友知道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
(幼儿互说)
二、听故事:可爱的小鸡
1、教师:刚才小朋友讲了很多,那么小鸡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请小朋友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2、教师讲故事
提问:瞧,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鸡啊!毛茸茸的,他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鸡妈妈生的。)
教师:鸡妈妈是怎么生的呢?
(鸡妈妈蹲在鸡蛋上,生出来的。)
教师:那么,蛋是从哪儿来的呢(母鸡生的)
三、了解鸡的成长
1、课件:鸡的成长
母鸡生蛋→母鸡孵蛋→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长成公鸡、母鸡(环形圈)
2、提问
(1)鸡蛋怎样才能变成小鸡呢?(鸡要蹲在上面)
对了,鸡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来暖和这些鸡蛋,鸡蛋在妈妈身体下面很暖和很暖和,
鸡妈妈要化好长的时间,这些鸡蛋里才能长出小鸡。
(2)鸡妈妈蹲在上面这叫什么呢?(这叫孵蛋)
谁会用完整的话来讲一遍?(鸡妈妈蹲在鸡蛋上这叫孵蛋)
小朋友都来学鸡妈妈孵蛋(动作)
3、教师:鸡蛋里长出了小鸡,小鸡看到外面很热闹,它们可想出来了,可是小鸡它怎么出来呢?
(它用嘴巴把鸡蛋壳啄破,就出来了。)
哪个小朋友会说,小鸡怎么出来的?(小鸡啄破壳。)
请小朋友一边学习鸡啄破壳,一边说(动作,语言)
教师: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
4、教师:小鸡每天要吃很多东西,你知道小鸡它吃些什么东西吗?(米、虫、菜)
5、教师:小鸡一天天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公、母鸡)
公鸡怎样叫?母鸣怎样叫?
四、请幼儿看图书说一说鸡的成长
1、这是谁?它在干什么?
2、小鸡是怎么出来的?
3、小鸡变得怎么样?
4、小鸡长大变成什么啦?
五、教师总结
小朋友都知道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了,请小朋轻轻跟着老师说,
母鸡生蛋→鸡妈妈孵蛋→小鸣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吃很多东西→
又长成大公鸡和大母鸡→大母鸡又能生蛋了。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任何科学知识,都可以选用儿童理解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趣味性和可接受性就是儿童参与科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本着这一原则,并以生活常识为基础,教师设计了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看看、摸摸、比比、说说等多种形式,在游戏中感知头发的秘密。活动中利用各种感官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掌握所学知识。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的感官,培养幼儿对人体秘密的兴趣。
2、通过看看、说说、摸摸、画画等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人体头发的一些简单的特征、用处及保护。
活动准备:
假发套、镜子每人一个,蜡笔、纸每人一份,关于头发的课件,年老者一位。
活动过程:
1、通过看看、摸摸、比比了解头发的'简单特点。
⑴看看:幼儿自己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头发是什么样的?(颜色、长短……)
摸摸:每位幼儿自摸头发,什么感觉?(弹性、柔软、光滑、硬毛糙……)
⑵比比:幼儿自己结伴,互相观察头发(从颜色、粗细、多少、硬软上去比较)。
⑶结合教师制作的课件进行小结,我们人类有各种各样的头发,有颜色不一样的,有长、短不一样的,有粗细不一样的,有硬软不一样的……)
2、并初步了解头发的用处及保护。
⑴你们最喜欢什么头发(泛讲)
⑵你们知道自己的头发有什么用呢?(美化自己,保护头皮……)
⑶头发在我们人身体上有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它呢?(勤洗头、勤理发,每天洗头,小朋友不要烫头发……)
3、简单了解头发的生长过程。
引导幼儿讨论:
⑴小朋友是不是一生出来就有这样美丽的头发?
⑵婴儿的头发是怎样的?(光头、头发很少)实物投影仪出示幼儿小时候的照片,让大家猜猜这是谁?并请出这两名幼儿与照片上比一比。
⑶人的头发会不会变呢?请出一位老者,让幼儿看头发(花白色秃发)。
⑷结合课件演示小结:头发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那么有的人不喜欢白头发,有的人觉得头上光秃秃的很难受怎么办呢?
4、玩假发套
⑴出示几种不同式样的假发套,提问:这是干什么用的?按幼儿意愿打扮,帮老者带假发套。比比:重点观察年老者带了假发套以后,变得怎样了?(年轻了、漂亮了……)
5、延伸活动:为自己设计发型。幼儿人手一纸、笔等等,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设计一种和本来不一样的发型。
活动:桃树下的小白兔
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桃花瓣作信、桃花瓣变为多种有用的物品的意境和想象。
2、增强关心别人和感激关心过自己的朋友的情感。
准备:
配套挂图。各种教具。
过程:
出示小白兔,引起故事题目。教师有表情地讲故事。
出示背景图,演示教具,帮助幼儿理解和熟悉故事内容。
1)小白兔住在哪儿,
2)那是个怎样的地方?
3)小白兔在水塘边发现了什么?它把那些粉红色的花瓣寄给了谁?
4)小白兔的朋友收到花瓣后怎么想?他们将花瓣做什么用了?
5)后来朋友们到哪里去春游?大家对小白兔怎么说?小白兔又对朋友们说了写什么?
听录音故事,感受故事优美意境并自由跟学。
讨论:
6)你喜欢小白兔吗?为什么?
7)假如你是小白兔,
8)你还想把花瓣寄给谁?让花瓣帮他做什么?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鸡蛋的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
2、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鸡蛋若干。
2、每组一盘打开的鸡蛋。
3、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15页。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听老师讲故事《鸡妈妈和她的蛋宝宝》。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认真的来听听,
(老师讲述故事一遍)。
2、谁能告诉老师故事的题目是什么?(请个别幼儿来回答)。
3、故事里都讲到了谁?(鸡妈妈,猫妈妈......)
4、鸡妈妈为什么伤心?(因为它生了一个宝宝,没有小手小脚,不会
叫妈妈)。
5、后来妈妈还伤心吗?为什么?(不伤心了,因为它的宝宝小鸡也会说话,叫妈妈了。)
二、与幼儿一起探索鸡蛋的秘密。
1、鸡蛋真的好神奇,它里面会钻出小鸡。鸡蛋变成了小鸡,你们想知道鸡蛋的秘密吗?
2、观察鸡蛋的外形特征。
师:鸡蛋是什么形状的?(椭圆形)。鸡蛋是什么颜色的呢?(白色的)。
师:谁想来摸摸看,鸡蛋摸起来是什么感觉的?我要请坐好了的小朋友来摸一摸。(摸起来是滑滑的。)
3、观察鸡蛋的内部特征。引导幼儿观察打开的蛋。
师:小朋友想不想知道鸡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想)。鸡蛋的壳很
薄,我们要轻轻的拿起轻轻的放下。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打开的鸡蛋是什么颜色的?(白白的,黄黄的。)
师;白白的和黄黄的分别是什么呢?(让幼儿知道白白的是蛋白,黄黄的是蛋黄。)
小结:鸡蛋里的蛋白和蛋黄是很有营养的,我们吃鸡蛋的时候要把蛋黄和蛋白一起吃。
三、结合幼儿活动材料,让幼儿初步了解蛋黄和蛋白对小鸡成长的作用。
1、我们人吃了鸡蛋很有营养,可以长的壮壮的。它对小鸡来说也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
2、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解。
活动反思:
《鸡蛋里的秘密》是一次科学活动,活动以故事“鸡妈妈和她的宝宝”作为引子,让幼儿产生探索的兴趣。了解鸡蛋的外形特征和内部构造,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本来是想把故事完整的说一遍,结果孩子们在讲述中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没有嘴巴,没有手,是一个怪物!我决定把故事一分为二,让孩子们先讨论,也是对已有经验的`一种表达。我问,这个宝宝是鸡妈妈的孩子吗?孩子回答后,我马上接着说;鸡蛋真神奇,它的里面会钻出小鸡,我们来看看它的秘密吧!互动较为自然。
在让幼儿摸摸感受蛋的外形时,滑滑的,凉凉的,后面的孩子都是照搬前面的几个孩子,我没有及时的引导幼儿用光溜溜,圆圆的,白的,黄的等词语描述鸡蛋的特征。有几个孩子观察的很仔细:上面有一个个小的洞洞。通过鸡蛋的图片孩子们认识了蛋白,蛋黄和蛋清,我又给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个打开的鸡蛋,让他们去观察这三部分都在哪里,蛋白在哪里呀?孩子的好奇心一下就上来了,我也给了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的机会,最后我总结了生鸡蛋和熟鸡蛋的不一样的地方,虽然并没有讲的很深入但是也让孩子们有了两者不同区分的初步印象。
我想,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注意随机教育,适当保留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让幼儿自己去尝试、探索,这点很重要。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8-19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精选)科学教案08-24
【经典】科学教案09-25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15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精选]科学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