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10-17 13:41:10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

  ①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②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③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人数:

  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5+14=23(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男生人数: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14-5+14=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求知欲,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会用这些词语表达生活的事件。

  活动准备:

  课件、球、盒子、硬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点击课件)请看屏幕:迪尼斯乐园举行比赛,米奇和唐老鸭都决定回去看看,可是只有一张门票,让谁去呢?最后它们决定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做决定。(板书:抛硬币)

  师:你们认为谁会去呢?

  生1:米奇。

  生2:唐老鸭。

  师:到底是谁去呀,意见不统一,正好老师这里有一个1元硬币,我们先来认一认硬币的正反面。谁能识别硬币的正面和反面?

  师:印有1元字样的这一面是正面,有花的这一面是反面。现在老师想来抛下这枚硬币,正面就由米奇去,反面就由唐老鸭去。怎么样?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谁来?

  师:你的任务是老师抛完后要大声告诉同学们你看到的是哪一面,好吗?准备好了吗?(师抛硬币遮住,问学生)

  师:同学们猜猜是哪一面朝上?

  师:大声告诉大家,哪面朝上?

  生:正面。

  师:正面朝上,这下米奇可高兴了,因为它可以去观看比赛。(猜对的学生很高兴)

  师:如果再抛一次,一定是米奇去吗?

  生1:是,一定是米奇去。

  生2:不是,也有可能是唐老鸭去。

  师:你确定吗?你也上来抛一抛。(再指名生抛硬币)

  生:反面朝上。(猜对的学生欢呼)

  师:反面朝上,唐老鸭高兴得又蹦又跳。(生回座位)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抛硬币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生2:米奇和唐老鸭都有可能去观看比赛。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呀!你们想来试试抛硬币吗?(想)

  师:请听游戏规则:(略)

  师:(拍手示意学生坐好)同学们刚才通过玩抛硬币的游戏,你们看到硬币落下后是什么情况?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游戏我们发现硬币落下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也就是说正面或反面,这两种可能都有。(板书:可能也可能)。

  组织课堂:请组长收好硬币,放回抽屉。

  (设计意图:由抛硬币游戏开始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次体会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尝试用“可能”、“也可能”等词汇进行数学表达,在知识、情感上为后面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个摸球游戏,好吗?师生摸球。

  师:(出示盒子)看,这是什么?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白色)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想)

  2、学生小组合作摸球。(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袋子,每个袋子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球之前,请听好游戏规则:

  1、小组其他成员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2、每人每次只摸一个球,摸球时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每人连续摸两次。

  3、把摸到的球给大家看,不能争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地上,要有团结协作、互相谦让的精神。

  4、组长负责把每个同学摸球的情况打钩记录下来。

  5、把球放回袋子里,等组长记录好,换个同学再摸。最后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对了吗?为什么?

  (1)请组长拿出袋子和表格

  (2)师指导摸球填表格

  3、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球,也猜了这么多次,我请小组长来告诉老师,你们小组摸球的情况如何?

  (1)各小组汇报情况

  (2)老师幻灯出示汇总表,根据组长汇报情况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生:没有)

  师:怎么这么多同学没有全猜对呢?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淘气和笑笑也做了摸球游戏请看(点击课件)笑笑可能从盒子里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小组内摸球猜球活动,意在使学生体验从袋中摸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再次感受这种不确定性现象。学生摸得积极,猜得高兴,较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体验不可能

  智慧老人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小问题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黑球吗?(不可能)齐读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红球吗?(不可能)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吗?(不可能)

  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板书:不可能)小结

  5、再次摸球。(袋子里都是黄球)(体验一定)

  师:老师最近学了一样新本领,无论谁从这个盒子里摸球,我都可能猜到是什么颜色。大家信吗?不信,我们试试。这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这回我们换一个玩法,我请每个大组里最乖的小朋友来摸球,老师来猜。谁愿意和老师玩?(多次猜黄球)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是不是有不满。)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里面都是黄球)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都是黄球。所以,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呢?(摸出一个,一定是白球)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红球呢?(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师小结:刚才通过抛硬币和摸球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有的事件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不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一定发生。

  (设计意图:本小节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体验到事件的确定性,在师生的趣味互动中既学新知又交流感情,调节课堂气氛)

  三、促成体悟,拓展延伸。

  1、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小朋友们喜欢这样的摸球游戏吗?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机灵狗和笑笑也来参加了。你们看!数学书第93页的连一连。读题,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本93页

  (1)先读题目要求和内容,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师:现在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不通过实验也能判断正确吗?淘气的盒子中摸出的`是什么呢?

  生:10个黄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那会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师:机灵狗的盒子呢?

  生:10个白球,摸到的不可能是黄球。

  师:那会是什么球?

  生:一定是白球。师:那么笑笑的盒子摸出来的球会是什么?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师:也可能是什么球?

  生:也可能是白球。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2.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

  师:接下来,我们来课间休息,再玩个游戏,全体同学请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好吗?我们玩的游戏是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准备好了没?有没有信心?(有)

  (1)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一定是女同学。

  (2)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不可能是男同学。

  (3)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可能是女同学,也可能是男同学。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请给自己一些掌声鼓励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及时对新课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使学生形成表象。并设计活动应用反馈,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知识理解,形成一种教学互动)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聪明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在发生。现在,老师又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你觉得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请看屏幕,这里的题目你会吗?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说,老师注意评价。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问题,大家开心吗?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生活数学,要求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通过练习对事情发生的情况进行牢固地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描述,能进一步掌握用数学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事件的可能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分析: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轻轻地把尺子移开,手指不要动,观察比好的1厘米,你感觉怎么样?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了吗?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注意听清楚,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一句奖励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

  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练习

  四、总结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

  认识厘米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及验算方法的过程。

  2、使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并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4、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及处理信息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及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探究。

  1、小朋友们,上个星期三我们学校开展了一项活动,谁来说说是什么活动啊?(爱心大义卖的活动)

  2、你买了哪些物品呢?

  3、小朋友们通过这次活动,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真棒。

  4、齐老师在星期天也逛了一次商场,摘录了一些商品的信息。(示信息)

  5、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物品的信息?(学生汇报商品价格信息情况)

  6、那么你最想买那两样物品呢?求一共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汇报购买情况)

  二、自学互动,进行探究。

  (一)探究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摘录信息:老师想买两样最贵的,买一个遥控汽车和一个积木要花多少钱呢?

  怎么列式?126+132=

  1、(1)你想怎么算,跟同桌说一说。

  (2)生汇报多种计算方法(计数器算法、竖式算法)。

  (3)生演示计数器算法。

  (4)讲解竖式算法。

  这道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2、探索验算:

  (1)同学们算的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来验算。

  (2)怎么验算呢?将这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算一遍。

  (3)验算结果和原题结果相同,说明我们算对了。

  三、作业练习,反馈探究。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3题填表

  3、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啊?(揭示课题)

  做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四、应用探究,培养个性

  1、判断对错

  2、探究图书馆借书问题(示P31例题)

  3、示评选“文明班级”表格,算一算哪个班能获得“文明班级”称号。

  4、算路程:从学校到公园走那一条路比较近呢?生算

  5、许多小动物在玩套圈游戏,选择2个来算一算一共多少分?

  五、系统回顾,延伸探究

  1、小朋友们今天学得开心吗?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我们平时要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练习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认识时间》。

  二、复习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习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3)8时45分再过5分是()。(4)5时56分再过()分是6时。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二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总复习及练习二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会量、画线段。

  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厘米  400厘米=()米

  3米=()厘米  700厘米=()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没有?

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闰年。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计算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天数。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引思

  2、观看孙悟空赠送的礼物-年历片,激疑引思。"这上面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秘密,你们快把答案找出来吧!"

  3、灯片出示思考题,同时师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大、小月

  同桌同学交流观察结果,老师请学生回答发现

  (1)1年有12个月。

  (2)1、3、5、7、8、10、12月都有31天。

  (3)4、6、9、11月都有30天。

  (4)2月有时28天,有时是29天。

  总结:习惯上将31天的月份叫"大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

  哪两个连续的大月?

  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一年中有几个小月?

  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叫它"平月"。

  2、如何记忆大、小月呢?

  先组织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计算全年天数

  问: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学生回答,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哪种算法最简便,再用计算器算出得数,汇报结果。

  问:为什么一年会有两种天数?主要原因在哪?

  归纳:二月有28天的一年有365天,我们叫它"平年"。

  二月有29天的一年有366天,我们叫它"闰年"。

  问: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之分呢?

  问:闰年比平年多几天?多的这一天放在哪个月?

  区分平年、闰年主要看什么?

  4、判断平、闰年

  持有1900年年历的同学有争议,老师及时发现,并说明:遇到整百年份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年、月、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练习:说一说下列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0年、1700年、1840年、1949年、1997年

  5、课外知识拓展

  关于年、月、日的知识,除了刚才所学的,你还知道哪些?说给大家听听。

  三、理解运用

  1、小明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动手操作

  放申奥实况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爱国思想。

  璧合将不完整的20__年年历片制作完整。

  要求:先两人交流讨论,再用最快的方法制作,做完后可美化年历卡。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你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秘密吗?那就课后查资料研究吧!

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大三角板、磁铁、一条大红领巾、实物钟、小黑板(五角星、3个孪生角)、剪刀、课件、一张简笔画。

  学具:一幅三角板、剪刀、水彩笔、四张卡纸(画角、简笔画)、一组(7个)角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瞧:

  (课件出示:一个角。)

  师:那你们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影子。瞧:国旗上有4个角,而且都是直角。你们还能找出其它地方角的影子吗?

  学生边找边介绍。(大部分找出的都是直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许多直角的影子,你想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引导学生说出画角的工具。画完后,同桌验证。

  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画直角的过程,并且边画边介绍。

  二、创设情景,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从实物中,比较抽象出两类角。

  师:刚才同学们从我们的教室里找到了许多角的影子。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找找红领巾上角的影子吧!

  出示红领巾。

  师:谁到上面找一找红领巾的什么地方有角的影子?

  学生上台边比划边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简洁、准确地描述角。)

  师:这3个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1:下面的这个角好象是直角。

  生2:下面的角比直角大。

  师:那么该怎么判断它是直角还是比直角大呢?

  引导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比直角大。

  师:真棒,同学们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懂得借助工具来判断。那你们能够再借助这个工具来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角,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大的角。

  师:那左右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生1:这两个角一样大。

  生2: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

  师:是的。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那你们会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吗?动手试一试。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小的角。

  2、锐角、钝角的概念。

  师:像这类比直角小的角,我们的数学家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锐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锐”字怎么记?

  而像这类比直角大的角,我们的数学家也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钝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钝”字怎么记?

  现在请同学们为你们刚才画的角写上名字。

  3、从实物中来辨别,找锐角、钝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角可爱跟我们捉迷藏,瞧这个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出示钟面,生上台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用简洁语言来完整,准确地描述,如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度是一个锐角。)边比划边描述。

  教师再拨出3-4个钟面(有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来辨别。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锐角、直角、钝角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我们再一起从五角星的身上来找出角的影子。

  小黑板出示五角星,学生上台边找边比划,并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来描述角。(懂得五角星的身上有10个角,5个锐角、5个钝角。)

  师:你们真厉害,锐角和钝角藏在一起的时候,也能这么快地给它们找也来。

  4、建立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表象。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的3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较深的印象。让我们闭眼来想它们的样子,并用手画出来。

  师说名称,学生书空。(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张开眼睛,说一说刚刚书空的感觉:角的开口越来越大。

  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1、判断。

  师:同学们,认识了锐角、钝角之后,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首先请同学们从组长拿一张自已喜欢的角,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先看谢老师创造的角,然后请跟我是同一类角的同学,带着卡片上台来并一起说出角的'名称,同时台下与台上的同学要互相检查看有没有找错朋友的。

  师生互动,玩游戏。

  师:同学们可真好,为这些角都找到了朋友。可是谢老师这里有3个孪生兄弟,它们找不到朋友,你们能帮它们辨别出来吗?

  小黑板出示了三个很相似的角。

  让学生会借助三角板的直角来判断。

  2、创造角。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有办法,这么快就把3个孪生兄弟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用聪明的脑袋来想办法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创造。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创造角的方法及角的名称。(如:我用两根铅笔创造了一个锐角。)

  师:刚才看了同学们创造的角。谢老师也用剪刀创造了一个角,谁来帮我介绍一下。

  生:谢老师用剪刀摆出了一个直角。

  师:(直角变锐角)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时两条边张开的角度变怎么了?

  生:变小了。

  师:这时成一个什么角?

  生:锐角。

  再回到直角,演示由直角变钝角。学生说出变化和角的名称。

  学生拿出剪刀,按照老师说的名称来变。

  小结:原来3种角是可以转换的。

  3、小组合作,从生活中找角并判断。

  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再找找3种角的影子,练习第一题。

  请4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选一幅自己最熟悉的图来找,并用水彩笔描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

  四、活动激趣,灵活应用

  师:同学们,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有用,而且它还能创造出美丽的图案。瞧,出示一张简笔画,你们想用角也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吗?

  小组合作创造,展示并介绍什么地方用了什么角。

  小结:角很美。

  五、总结并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位新朋友,(揭示课题)它们有什么特点?当它们长得很像时你可以怎样来辨别?

二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照镜子、欣赏图片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2、通过观察、实验、表演、动手操作等形式进行探究,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

  3、在探究、实验中领略镜面对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教具:

  大镜子一面、小镜子每人一面。

  教学流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欣赏“倒影”,激趣导入

  出示书中“倒影”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见到的景色:“山的倒影、树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鹅的倒影……”。这些景色美吗?请大家再来看一遍,看看水上景物和水中景物的位置有什么关。

  生1:反过来了。

  生2:水上的山好象是往上长的,水下的山好象是往下长了。

  生3:水中的景物和水上的景物一模一样,可是水中的景物是倒过来的。

  师:所以,我们就把水中景物叫做水上景物的倒影,其实,平静的水面就是一面平放的大镜子。

  2.巧用情境,提出问题

  师: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类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现象。(生:镜子里。)

  师:你们想知道镜子里有哪些数学吗?先想一想再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关镜子里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研究镜面对称。

  2、提出学习目标

  (1)照镜子,做各种动作(有关前后、上下、左右的动作,如往前走往后退、站立蹲下、刷牙等),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说说镜面对称的特点。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展示

  (1)学生个人到大镜子前照一照,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归纳本组同学的发现。

  2、全班展示

  生1:我看到了镜子里也有一个我。

  师:你的小眼睛可真亮,可这是怎么回事?镜子里真的还有一个你吗?镜子里的不是真实的你,而是你的“像”。

  生2:我看到我做什么动作,镜子里的像也做一模一样的动作。

  生3:我发现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像也向前走一步;我向后退一步,镜子里的像也向后退一步。

  生4:我发现我把手举起来,镜子里的像也把手举起来;我把手放下去,镜子里的像也把手放下去。

  生5:我蹲下,镜中的像也蹲下,我站起来,镜中的像也站起来。

  生6:我发现我伸出左手,镜子里的像也伸出左手。

  生7:不对,我伸出左手,镜子里的'像伸出的是右手。

  师:到底是左手还是右手呢?请生7当镜外的人,生6当镜内的像,表演给大家看看好吗?(并请生7边表演边向生6提问。)

  生7:我伸出的是左手,请问你伸出的是哪只手?生6:是右手。

  生7:如果我伸出右手呢?

  生6:我应该伸左手。

  生7:现在你知道自己错了吗?

  生6:知道了。

  三、模拟照镜子,体验特点,完成练习。

  1、进一步体验镜像的特点。

  (1)同桌之间,一个当镜子外的人,一个当镜子里的像,开始表演吧。(学生站起来自由地表演。)

  2、总结镜像的特点

  (前后、上下——不变)(左右——变)。

  3.完成练习

  第69页做一做和第71页第5题。

  四、拓展练习。

  师:人在镜子前是这样变化的,那么其他东西呢?请在纸上写一写或画一画你喜欢的东西,并用小镜子照一照,看看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写或画,再用小镜子照,发现特点。

  全班交流反馈:

  生1:我在纸上写了2、3、4这几个数字,在镜子里是反过来的。

  生2:我写了“数学”两个字,在镜子里也是反过来的。

  生3:我写了“b”,在镜子里变成了“d”;我写了“p”,在镜子里变成了“q”,也是反过来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3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根?

  二、新课探究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教学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问:这道题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试一试。

  生说,师板书:12÷3=4(组)

  (3)让学生根据减法各部分的名称,猜测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12÷3=4(组)

  被除数除数商

  2、教学例4。

  把15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里插几朵花。

  ⑴学生操作

  ⑵写出算式板书15÷3=5

  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今天我们对除法进行了初步认识,要分的总数作被除数,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数作除数或商。

  四、课堂活动

  引导完成78页第3题。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

  板书设计

  教学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理解除法的意义

  (1)摆一摆

  ①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②12个●每2个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⑵看算式圈一圈

  ▲▲▲▲▲▲

  ▲▲▲▲▲▲18÷6=3

  ▲▲▲▲▲▲

  2、复习乘法、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意义

  ①小兔回家

  独立连线。反馈。你是怎样连的?

  ②判断口答

  理解题意,哪种分法正确?

  二、巩固练习

  1、理解除法的意义

  ⑴摆一摆

  a、把10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

  写出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b、把20个▲,每5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写出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c、把24个▲,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写出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⑵、看图填数。练习十四4题

  a、观察①小题,说一说图意,把谁进行平均分?

  写出算式

  b、观察②③小题,填空,写出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谁作被除数?

  三、发展练习

  1、分一分,填一填

  ①独立完成。

  ②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2、思考题

  二年级一班的人数比20多,比30少。分的组数和每组的人数同样多。这个班有多少个小朋友?

  四、课堂作业

  看算式,摆小棒

  24÷4=632÷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我们进行了什么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例1、例2,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初步理解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能初步理解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例1、例2教学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例1情景图。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

  (2)解决问题。

  小红问:把这24个苹果平均放入4个盘子里,算一算每盘放多少个?

  反馈。算式怎样列?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板书:24÷4=6四六二十四

  小玲问;把这24个苹果每6个装一盘,算一算可以装多少盘?

  反馈。算式怎样列?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板书:24÷6=4四六二十四

  2、你们和书上的小朋友一起学习,解决了问题,写出了算式,比一比,想一想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小组讨论。

  ②反馈。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

  ⑴看图,说出商品的价钱。

  ⑵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叙述时语言完整)并列出算式,

  板书算式18÷3=

  ……

  ⑶怎样求出商?

  小组活动。

  反馈

  ⑷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3页课堂活动1题。

  说一说3个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看图说说图意,小组交流。

  反馈情况。

  2、书上84页课堂活动2题。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反馈情况。

  板书设计

  教学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六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3、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1、84页第1题,看图写一个乘法算式,两个除法算式

  ⑴学生看图写算式。

  ⑵反馈。你是怎么想的?

  2、85页2题,看乘法算式,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4×6=24

  4×5=20

  ⑴独立写算式

  ⑵你是怎样想的?

  3、看除法算式,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56÷7=8

  54÷6=9

  ⑴独立写算式

  ⑵你是怎样想的?

  二、发展练习

  (一)口诀求商

  1、练习十六3题

  ⑴、独立填在书上

  ⑵、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分别用的那句口诀?

  ⑶、写出3×3=98×8=64……等的除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为什么?

  2、练习十六4题。看表,在方框里填数。

  ⑴、师生共同理解表的意思。16里面有几个几?……

  ⑵学生独立填表

  ⑶反馈填表情况。

  (二)解决问题

  1、练习十六6题。

  ⑴独立完成

  ⑵师生共同分析2个小题。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5题。

  板书设计

  教学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六7——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3、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1、看图写一个乘法算式,两个除法算式

  ⑴学生看图写算式

  ⑵反馈。你是怎么想的?

  2、看乘法算式,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6×9=54

  7×3=21

  3、看除法算式,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72÷8=9

  63÷9=7

  4、口诀求商

  56÷7=54÷9=42÷6=

  35÷5=32÷8=49÷7=

  ⑴、独立完成

  ⑵、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发展练习

  解决问题

  1、练习十六第7题

  ⑴、理解题意,出示7题的文字。读题后,独立填在书上

  ⑵、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用的是那句口诀?

  2、练习十六8题。

  ⑴、看图说一说图意?(完整地说出来)

  ⑵、学生独立完成

  ⑶、反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练习十六9题。

  ⑴独立完成

  ⑵师生共同分析

  4、练习十五10题,11题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教学用乘法口决求商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页例3,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七1—2题

  教学目标

  1、能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难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例3情景图。

  观察图,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图意

  2、小组讨论

  ⑴怎样列出算式?

  ⑵怎样求出商?

  3、反馈。你是怎样想的?

  4、完成书上的空。

  三、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活动

  1、书上88页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1题、摆一摆,填一填

  63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63根小棒每份9根,可以分几份?

  (2)课堂活动2题、算一算,并说一说分别用了哪句口决。

  2、练习十七第1题。填表。

  小马拉车。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2题。

  板书设计

  教学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90页练习十七3—7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3、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具体的除法算式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并能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难点: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除法解决的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理解口诀求商

  1、摆一摆,填一填,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⑴49根小棒平均分成7份,每份几根?

  ⑵54根小棒每份6根,可以分几份?

  ⑶72根小棒平均分成9份,每份几根?

  ⑷56根小棒每份8根,可以分几份?

  2、说口诀求商

  63÷9=口诀:()

  54÷6=口诀:()

  72÷8=口诀:()

  二、发展练习,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七3题

  ⑴读题,说一说题意。

  ⑵在书上填出适当的数。

  ⑶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七4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⑵、订正。

  3、练习十七5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⑵、引导订正,并说说为什么?

  4、练习十七6题

  ⑴、看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⑵、让学生试着解决,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计算的?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倍的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的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板贴出示:2个红色圆片和6个绿色圆片

  教师:我们学习过比较两个量多少的知识,谁能根据这幅图说一句话?(红色圆片比绿色圆片少4个;绿色圆片比红色圆片多4个。)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也说一句,绿色圆片的个数是红色圆片的3倍。他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感到迷惘时,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指名学生上台摆。)

  第一行摆:3根

  第二行摆:2个3根(教师只说2个3根,让学生思考2个3应怎样摆。)

  (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3)教师在第二行添上3根小棒,问:第二行里有几个3根?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

  2.教学例2。

  (1)教师摆。

  第一行摆:2片枫叶

  第二行摆:4片叶子

  问:第二排是第一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二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4片叶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两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___倍。

  4÷2=

  (2)教师摆第三排叶子

  问:第三排是第二排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怎样挪动第三排的树叶就可以一眼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把12片叶子每4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第三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___倍。

  12÷4=

  3.新课小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课堂活动

  (1)学生自己画示意图,并完成填空。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5倍呢?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1题。

  圈一圈,填一填。

  2.口答

  12里面有()个6,12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25里面有()个5,25是5的()倍。

  18里面有()个3,18是3的()倍。

  21里面有()个3,21是3的()倍。

  30里面有()个5,30是5的()倍。

  板书设计

  教学倍的认识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的练习十八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感知除法的意义,感悟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会用乘法算式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理解倍的意义

  1、摆一摆,说一说。

  ⑴第一行摆2个●,第二行摆8个●,8是2的几倍?算式是

  ⑵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8是4的几倍?算式是

  ⑶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12个●,12是3的几倍?算式是

  2、练习十八第1题

  ⑴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⑵反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发展练习,解决问题。

  1、练习十八第2题

  ⑴、独立看书,在书上填出算式

  ⑵、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⑶、反馈

  2、练习十八第3题

  ⑴、师生共同理解题意。

  ⑵、分别根据3个小题的意思写出算式。

  ⑶、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练习十七4题。

  ⑴、独立看书,说一说题意。

  ⑵、在书上填出算式

  ⑶、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第3课时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44-45页“什么是周长”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景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知道周长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五、教学关键:

  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在体验、交流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六、教学过程:

  (一)描一描、画一画:

  生一起唱“郊游”这首歌,天气越来越凉爽,美丽的秋天已经来了,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图片,向欣赏一下吗?(出示课件)

  师:这些树叶漂亮吗?

  师:大脚看这些美术作品中的树叶漂亮吗?(出示课件)

  师:美术大师说这些树叶的形状全是一笔划出来的。

  师:想不想把刚才那些漂亮的树叶的形状描下来呢?

  师: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

  师:大家描的都很漂亮,谁愿意来给大家展示一下是怎么描的?描完后,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的。(表达得非常清楚,请回)(实物投影)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片树叶,谁愿意来描一描呢?说一说你的描法。

  问:他们的描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

  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的.,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我们把这一周的长度,就叫做树叶的周长。

  师:同学们,树叶的周长我们都找到了,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教材45页,第一题)你能描出他们的边线吗?下面请同学们从三幅图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幅,用彩笔描出它的边线来。(谁愿意到前面来描一描)(实物投影)

  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描的又对又快!

  师:同学们的话化水平可真高,这么快就妙好了!

  同学们,我们刚才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叫树叶的周长。现在,我们描的'这些图形的一周叫图形的……(周长)

  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 (出示课题:周长)

  关于周长,你想知道那些知识呢?

  生1:什么是周长?

  生2:周长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生3:在生活中,哪里有周长?

  生4:周长有大小吗?

  很好!大家都是善于提出问题的好学生,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认识周长!

  (课件出示:周长的定义)到底什么是周长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二)找一找、摸一摸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在我们的身边,其实有很多物体上面都有周长,比如我们的课本,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本的周长(边讲解边演示)现在,你们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像老师一样也找出一些自己身边的物体的周长吗?

  要求: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一起找一找,摸一摸他的边线,找出它们的周长来。谁来说一说你们找到的结果?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师:看这个图形有没有周长?(出示,一个角的图形)

  生:没有,因为它有开口

  师:也就是说不是封闭图形,就没有周长。

  (三)量一量

  刚才大家找到了很多周长是吗?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说的腰围。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大家估计一下他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找个小裁缝量一量,(说一说量的方法)

  师:根据这个结果,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腰围?

  看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在60厘米左右。

  (四)算一算

  同学们,我们的腰围是圆形的,我们可以直接测量出它的周长,那这些图形我们可以直接测量出他们的周长吗?(出示:教材45页,第二题)

  生:不行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周长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题目要求,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量一量、算一算他们的周长。

  (出示结果,集体校正,强调出:三角形的周长是三条边的长度和。长方形和梯形的周长是四条边的长度和)

  (五)比一比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咱班同学既善于观察又爱动脑筋思考。那前几天,老师在准备教具的时候遇见一个有关周长的难题,你们愿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教材45页第三题)

  师:这是两张一模一样的正方形纸片,你们说他们的周长一样长吗?(一样)

  结果老师从其中的一块上减去这么一小块,变成了这个形状,你说现在他们的周长还一样吗?(生讨论,汇报结果)

  师:大家的眼里真好,老师对大家真是既佩服又感激,谢谢大家!

  (六)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有什么感受吗?

二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二、探索新知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板书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呢?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三、拓展练习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四、全课总结

  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解决了好多问题,真是了不起啊!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呢?

二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后帮助找出写错的原因。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一种新写法,既能让人看懂是8个5相加,写起来又不易出错比较简便呢?

  4、小组合作交流,创造数学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讲述自己创造方法的想法,然后大家来比较每种写法的优点。

  5、引入乘法。

  85=40或58=40

  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意义和读法。

  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另一个因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从加号到乘号的过程。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拓展,巩固新知。

  练习1:根据魔术师的表演把写出的加法算式改写出乘法算式。

  练习2:寻找生活中的乘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已经学完,也为学生作了相应的检测,总体来说还可以,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有许多同学对乘法的意义理解还不透彻,如7个6相加,有些同学列式为6+7.而求8+8+8+8+8+8+8+8的和是多少,有些同学列式为88。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题目解决不够好,(1)一星期有7天,3个星期有()天。(2)我们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大约是6小时,一周(过双休)在校学习时间大约是()小时。这两个题目可以说是拔高的题目,仍有大部分的同学做对了,但也有老师讲解完还是不明白的同学,还需多进行生活实践类题目的指导。

二年级数学教案1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弄清“余数”概念。

  难点:理解余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国庆节,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飞行表演(课件演示)

  师:飞行员叔叔的表演精彩吗?

  师:飞行员员除了有强健的身体,还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他们知道二(3)班的同学个个都非常聪明,出了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二、自主探究

  出示第一个问题。同学们能独立列式计算吗?教师指名列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出示第二个问题。

  请同学们用小棒表示飞机摆一摆,看看可以分成几组?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出示第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把15根小棒分成5组,看看每组有几架飞机?教师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出示第四小题。

  请同学们继续用小棒来摆一摆,老师看看谁能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完成后,教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议一议:

  剩下的3架飞机还能再分吗?余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实践应用

  今天,飞行员叔叔出的四道难题,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同学们能不能用解答这四道题的方法来解答其它的题呢?

  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师:同学们能独立完成这道题吗?

二年级数学教案17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二年级数学教案1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

  给每对同桌学生提供3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

  1、观察(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地面图)

  师:小东家厨房装饰得真漂亮,你能发现瓷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

  a、每行有几种瓷砖?

  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1)学生交流

  (2)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

  (1)从看的方向不同来寻找规律

  (2)从图形的不同来寻找规律

  (3)从图形的排列来寻找规律

  2、把同学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叫这种排列为循环排列规律。

  3、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或别人好的想法说一说。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如果你是小小建筑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美丽图案?老师和同学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请大家设计一些有循环规律的图案。

  2、展示:□○★△、△□○★、★△□○、○★△□

  3、让学生按要求去思考,下面的图形应当怎样摆。

  生:这图形是后面的向前循环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应该是□○★△,与第一个图一样。

  4、出示练习题:a、一只鸭子头像和两只鸟的头像循环排的

  b、看书第115页,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规律?

  五、提高练习:

  出示小黑板: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2、上下、下右、右左、左右、上左、下上。

  3、1234、4123、3412。

【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教案09-2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8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3-23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2-2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二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04-0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12-24

二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5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