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01 14:07:1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必备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必备5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找出图形的不同特征,进行二次逐级分类。

  2、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多媒体学件人手一套,人手操作材料一份。

  教学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师:在图形王国里,国王为图形娃娃们造了二幢小洋房。图形娃娃知道了都想搬进去住。我们来看一下都有哪些图形娃娃。

  教师电脑演示,幼儿讲述。

  出示汉字:圆形 长方形 正方形 梯形 三角形

  2、 师:只有二幢房,这么多图形娃娃要住,怎么分才能使图形娃娃满意呢?国王为难了,请小朋友帮忙分一下。请你讲一下这样分的理由。

  3、 幼儿讨论方法,教师在电脑上演示。

  4、 师总结:我们可以按照图形娃娃的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来分。

  出示汉字:大小 颜色 形状

  5、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按大小特征分)

  二、分散活动:(二次分类)

  1、师:图形娃娃们住在一起后很开心,可是过了一些时候,觉得不舒服。它们请国王再为它们造房子。这一次国王为每一幢小洋房造两间小房子,请小洋房里的`图形娃娃搬到两间小房子里去。

  幼儿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 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分法。(按颜色分特征分)

  出示汉字:红 黄 蓝 绿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一个新的本领,就是“二次分类”。

  出示汉字:二次分类

  三、自主活动:

  幼儿人手操作材料一份进行二次分类练习。

  幼儿操作后自由交流方法。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现在的儿童类药物多带有香甜的水果味,易误导孩子超量服用,孩子们在学会看量尺后,对刻度也很感兴趣,有时还会在吃药时说:“我吃15毫升。”因此我从幼儿的生活中生成了《神秘杯》的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物品的探索兴趣,了解服药杯的作用并学习使用带刻度的杯子,让孩子们在帮助小动物送药的同时也知道自己要按量服药。教材难易程度适中,幼儿对此内容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案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也始终围绕我班子课题《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时如何进行有效的介入》,活动中主要从教师设置问题的直接介入及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提供的隐形介入这两方面着手。

  二、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带刻度的杯子进行测量,并体会刻度的作用。

  2、教育幼儿正确服药,提高安全意识。

  3、培养幼儿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良好情感。

  三、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为:学习运用带刻度的杯子进行测量。

  难点定位:理解目测结果与杯子大小的关系

  四、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神秘杯》

  2、大小量杯若干、记录表、笔、药水等。

  3、贴有小动物的一次杯子若干

  五、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认识刻度杯

  1、教师出示刻度杯:小朋友你们瞧,老师带来了什么啊?(量杯),请你仔细地看一看、瞧一瞧能发现上面有什么小秘密呢?

  幼儿人手一个量杯有大有小,进行观察

  2、谁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认识量杯上的数字、线条及单位ml

  3、认识大小量杯的测量范围:看着上面的刻度,它最多可以量多少毫升,最少呢?

  4、教师小结:对了,这些数字和线条就是量杯的刻度。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摒弃了繁琐、复杂的言语,采用直接开门见山的方式:出示量杯,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在幼儿的观察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提问、围绕孩子的兴趣进行提问介入,逐一突破量杯上刻度的认识、单位的认识等。)

  第二环节:学习如何正确使用量杯

  1、如果要喝20毫升的药,你会选什么量杯,谁来试一试?

  请两名幼儿分别用大小量杯进行喂药。(使用视频转换仪,请大家一起检查并由老师来纠正。)

  2、幼儿操作完后教师小结给动物喂药的方法:

  (1)量杯要放在桌上,不能拿在手里

  (2)在倒药时身体慢慢蹲下,小眼睛与刻度线齐平

  (3)什么时候才倒好呢?就是药的水平面与刻度线齐平。

  (设计意图:为了让孩子真真正正的学会使用刻度杯,我摒弃了以前的教师手把手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先引导幼儿先上前尝试操作,在操作中将自己遇到的难点及问题表述出来,再由老师和同伴一同商讨解决,真正让科学走到了孩子的身边。)

  第三环节:引导幼儿体验杯子大小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小朋友们这两个杯子都是多少毫升啊?(20),为什么都是20毫升的液体在两个杯子里会看起来不一样多呢?

  第四环节:引导幼儿知道杯子越大液面越低,杯子越小液面越高

  教师小结:原来啊当液体一样多时,杯子越大液面越低,杯子越小也,液面越高。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这难点,我通过语言的巧妙介入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同样是20ml的药在两个杯子里会不一样呢?”)

  第五环节:引导幼儿交流讨论多种给小动物喂的方法

  1、收到一封由动物园医生阿姨寄来的信,信上说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都感冒了,请小朋友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给小动物喂药。

  2、出示药量表:看看要量表上都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分别需要为多少毫升的药?

  3、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并记录多种给小猴喂药的方法。

  4、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想了这么多的方法给小猴喂药,我想小猴肯定会很快好起来的。

  5、幼儿分组操作

  6、交流展示记录表

  (设计意图: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为了激发幼儿更多的思维灵感,在操作前,我与幼儿进行了一次共同的`操作示范,引导幼儿运用更多的方法给小猴喂药,在引导中我将操作要求逐一的渗透到其中,使幼儿在无形中感知了操作的要点,为幼儿的操作降低了难度。)

  六、反思

  整个活动的设计贴近幼儿的生活,循序渐进,并围绕我班的子课题——《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时如何进行有效的介入》。活动中主要从教师设置问题的直接介入及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提供的隐形介入这两方面着手。如:在问题的设置中我始终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灵活地修改和设计问题,如孩子发现了量杯上的刻度时,我及时的进一步引导幼儿加深认识“你们注意到了吗?谁还有不同的发现”等语言,刺激了更多的孩子去细心观察,从而让更多的孩子也发现了量杯上更多的秘密,对量杯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材料的隐形介入中,我不断的进行调整,从一开始的采用大、中、小三种量杯,到二磨只采用中、小两种量杯到后来的在操作活动中同时采用大、小量杯,这让孩子在操作中真正做到了认识量杯并学会使用量杯,解决了活动的重难点。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指纹”作为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生理现象,却又常常被忽视着,教师也不曾引导幼儿去有目的的观察、探索过,因此,幼儿对“指纹”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在一次课间活动看过动画片《黑猫警长》后,孩子们对指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指纹的秘密”这一科学活动,使幼儿在探索自身的指纹中发现指纹的秘密。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从技能上,通过活动,使每个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采用不同的工具去观察自己和同伴的指纹,并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目标】

  1、通过研究指纹,让幼儿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体验观察发现的快乐,培养幼儿学会合作的意识

  3、引导幼儿了解指纹的三种基本类型(箕形、弓形、斗形),认识到指纹的独特性。

  【重点难点】

  难点:了解指纹的三种基本类型(箕形、弓形、斗形),

  重点:认识到指纹的独特性。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幼儿已经通过动画片和故事了解到相关的指纹知识,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会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观察,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事物。

  2、《黑猫警长》录像、三种类型指纹图片

  3、透明胶带、印泥、6B铅笔、水彩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发现指纹

  1、幼儿观看动画片《黑猫警长》录像片段。

  2、向幼儿提问:看过动画片以后,你知道黑猫警长是利用什么来找到坏人的吗?(指纹)激起幼儿研究指纹的兴趣。

  二、初步观察指纹

  1、幼儿自由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进行观察,引导幼儿看看自己的指纹都是什麽样的?你们可以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工具来进行观察。

  2、提问:(1)我们的指纹长在哪儿呀?

  (2)“你们每个手指头上的指纹都一样吗?”

  (3)请你们用放大镜看一看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请幼儿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3、观察指纹类型

  a、教师出示指纹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指纹类型(师:“老师给小朋友找来了两个指纹朋友,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小朋友看看这两个指纹像什么”)

  b、教师为指纹命名并出示字卡

  师:“这些指纹和小朋友都一样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弓型纹——特征:它的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箭;

  箕型纹——特征:它的中心像一个小旋涡(或是小蜗牛)。

  三、拓印指纹

  教师鼓励每个孩子用准备好的物品进行多种方法拓印指纹,并指导幼儿先在白纸上试一试各种方法,然后用自己认为最快、最清晰的办法拓印指纹,引导幼儿对拓印指纹的方法进行比较。

  四、成功交流。

  1、教师与幼儿共同分享拓印指纹的多种方法。

  2、请幼儿为大家进行讲解自己的指纹拓印,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活动延伸]

  1、作指纹画。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在指纹上进行添加,变成一幅有意思的画。

  2、亲子活动:拓印爸爸妈妈的指纹,建立“家庭指纹档案”。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选材上,我选择了“指纹”为整个活动的探索对象,这一活动对象对于孩子来说,既熟悉又带有一定的陌生感,让孩子们从发现自身的奥秘开始,激发他们探索操作的欲望。同时,在目标的设计上,我将目标定位在体验操作、发现、探究的这样一个活动过程,鼓励孩子们能大胆地探索、寻找结果,通过自身与同伴之间的一系列自主操作,体验到集体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我带着“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关系。”的教育理念,活动中我除了以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外,还设计多样的“问题情境”,让孩子有目的的去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为引导和帮助孩子们去思考和探究,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活动中,我主要以观察法、记录法、体验交流法、示范法、操作法等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活动进程。为了让孩子们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逐步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指纹,我采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方法组织本次活动,从而更好的达成目标。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意图:

  秋天来到,伴随着瑟瑟秋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各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水果陆续上市。秋季的水果很多如: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等数不胜数。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对身体十分好。特别是秋天的水果,那真的是聚集了一年的精华。结合实际开展了此次活动《秋天的水果》。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各种各样秋天水果的特征。

  活动目标:

  1、 观察秋天水果,比较水果果核特征。

  2、 知道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3、 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实物。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了解秋天水果果核的特征。

  活动难点:

  感受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你们都吃过什么水果?

  小结:好多水果都是我们喜欢吃的,秋天有好多水果多成熟了。

  二、幼儿观察,讨论

  秋天有哪些水果成熟了?(出示PPT1)

  小结:原来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都是秋天成熟的。

  这些水果里有果核吗?

  (幼儿根据经验讲述)

  三、果核配对

  看一看!(出示PPT2)

  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果核是哪一种?

  水果果核连线,出示食物进行验证。

  小结:水果的'核都是不一样的。

  活动延伸:

  回家后再找找还有哪些是秋天的水果?看看果核是怎样的?

  活动反思:

  秋天,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水果成熟了,有了这些水果,我们的生活就更加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可是在水果的世界里也蕴藏着许多知识和秘密,活动通过说说,看看从而获得许多关于水果的知识。活动中引导幼儿由外到内地认识各种水果。按照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掌握的知识水平而设计的,每个活动都充满趣味性,符合幼儿需要,完成了活动目标。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设计了这几课,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在观察、比较和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

  2、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感知溶解的特性。

  难点: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鹅卵石。

  2、幼儿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三只透明杯、一只食用匙; 每组三种实验材料,分别为面糖、砂糖、方糖;每组一盆温开水、一盆凉开水。

  3、袋装果珍、泡腾片。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颗鹅卵石,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鹅卵石在水中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基础部分:

  1、组织幼儿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2、开始做实验。

  实验一: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

  (1)老师:这些材料要和水来作游戏,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幼儿猜想并记录。

  (3)展示幼儿记录,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实验并记录:到底谁不见了.

  (1)老师: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验试试对吧。在做实验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都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的搅拌之后,先别忙着记,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的小记录本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

  (2)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透明杯中。

  (3)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观察哪种糖化的快。

  (4)指导幼儿做记录,那种糖化的快。

  (5)幼儿拿记录本讲述自己发现的现象

  (6) 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请每组一名幼儿讲解实验结果。化的最快的糖是什么形状的,最慢的呢?

  教师小结: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可溶于水的物品越是颗粒小的溶化的越快,物体的溶解与水的形状、大小有关。

  实验二:

  (1)让幼儿取一种糖放入两个碗中,一个加凉水,一个加温水。引导幼儿观察,那个碗里的糖化的快。

  (2)请幼儿做实验记录,并请幼儿讲解自己的试验结果。

  教师小结:可溶于与水的物品,在温水中比在凉水中溶化得快。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

  3、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溶解后饮用的?

  幼儿将泡腾、果珍倒入水中搅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出现的现象,引导幼儿举一反三。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盐、味精、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活动延伸】

  生活经验拓展:请幼儿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还能够溶解在水里?请幼儿回家尝试,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教学反思:这节活动课中幼儿经历了从猜想、实验、记录,到讨论和交流的基本环节,注重了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让孩子在自己的动手操作试验中验证猜想的结果,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实验中溶解的物体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变小,变细,消失,甚至会起泡泡,这种现象让幼儿探索的兴趣始终积极高涨,孩子们自始至终都积极投入,积极地进行猜想,主动地投入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为了让幼儿更直接明了的观察到溶解的现象,在实验中选择透明的器皿,让幼儿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过程,并选择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对比强烈的材料进行实验。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

  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幼儿的提问。但在活动中很多幼儿上课时多以听和记为主,很少主动的提出问题,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更加主动学习。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2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5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9-05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7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9-03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5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