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8 09:19:5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实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5篇[实用]

语文教案 篇1

  一、说谐音性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以上六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A一连三座庙──

  B石头蛋腌咸菜──

  C隔着窗户吹喇叭──

  D关公打喷嚏──

  5、宣布答案:A妙(庙)妙(庙)妙(庙);B一言(盐)难尽(进);C名(鸣)声在外;D自我吹嘘(须)

  6、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性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7、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二、谐音笑话

  1、读一读。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4、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三、汉字的起源

  1、指名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

  2、介绍:“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创造活动。

  3、交流: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呢。哪一组给大家讲一讲?

  4、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默读《“册”“典”“删”的来历》。你还知道其它汉字的来历吗?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6、认读课后的十个生字。

  四、畅谈收获: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仓颉造字》与《“册”“典““删”的来历》

  一、阅读《仓颉造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几节课综合性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这些有趣的汉字是谁创造的?你们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仓颉造字。

  3、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在没有汉字之前,人们怎样进行交流?

  ⑵仓颉怎样造字?

  4、讨论交流。

  5、拓展课外:

  同学们,仓颉造字知识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有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活动。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讲一讲。(指名介绍)

  二、阅读《“册”,“典”,“删”的来历》

  1、师导入: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读读课文,说说“册”,“典”,“删”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2、自渎材料:

  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懂。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的来历。

  4、你还知道哪些字的来历?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三、认识课后生字

  四、总结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会了制定活动计划,还通过搜集各种大量的资料,感受到了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认识了汉字的起源。我们的收获可真大啊。我们还要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

  五、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1、形式:⑴书面汇报。⑵合作汇报。⑶制成演示文稿汇报。⑷出示实践活动展版或编小报汇报。2、以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展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语文教案-说“木叶”。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仪、世界地图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直接板书课题,世界地图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4、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5、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6、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教师小结

  四、作业设计

  1、完成配套练习

  2、预习《语文园地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译文理解古文大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重点: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过程:

  一、从题目入手,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师《欲速则不达》,看了这个题目,你猜一猜,题目是什么意思。

  (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2、对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

  (学生提问题)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根据你提出的问题,预习课文,从课文重看看能否找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读课文。

  2、指名认读生字词语。

  3、读了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

  四、小组合作学习

  (一)分小组讨论一下问题:

  1、齐景公为什么要火速往回赶?

  2、齐景公是怎样往回赶的?

  3、齐景公会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4、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一个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的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

  (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三)全班交流。

  五、作业

  搜集生活中有哪些事是欲速则不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译文理解古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与《挑山工》进行比较阅读,讨论,深化认识。

  (一)再读《挑山工》,讨论:

  1、挑山工为什么不像游人一样走直线?

  2、难道他们不知道走折尺形路线比游人走直线路程要长一倍吗?

  (二)全班交流。

  二、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1、练习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

  2、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欲速则不达。

  三、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理解

  1、熟读译文。

  2、熟读古文。

  3、古文译文对照读,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4、播放《欲速则不达》之二的flash,教育学生欲速则不达的另一种意思。

  四、作业

  课后搜集一些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若有读不懂得课请教老师、家长或借助一些工具书进行理解,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读背对联,初步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体会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3、指导学生审作文题,并能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

  重难点:

  1、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1、读背对联,初步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体会祖国语言的美丽。

  2、阅读短文,了解我国古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从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教育。

  教具准备:对联一幅

  过程:

  一、谈话

  1、过年了,你们家要做什么?(引出帖春联)

  2、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对联?背一背

  3、小结,逢红白喜事都兴帖对联来表情达意。

  二、学习“读读背背”

  1、出示对联,齐读

  2、说说读懂了什么。

  (1) 前半句是上联,后半句是下联

  (2) 4个字的词是横额,也叫横批

  (3) 上联与下联对仗工整。

  (4) 下联的最末一个字一般是第三、四声,下联的末字常是第一、二声。

  3、出示事先准备的对联,让学生说说读对联或帖对联的知识。

  4、逐句学习文中对联,说说每幅对联描写的什么?歌颂的是什么

  第一幅:歌颂祖国江山美,表现祖国蒸蒸日上的情景。

  第二幅:喜庆对联,表现出祖国不老,大地同乐的情感。

  第三幅:歌颂祖国人材多,祖国气象兴旺。

  第四幅:科技发达,经济腾飞。

  第五幅:昐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团聚

  5、指导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

  6、试着选中其中之一背诵,说说你是怎么背的`

  7、指导背诵

  三、学习“阅读”部分

  1、快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练习:

  (1)、课文讲了哪些人?谁是最主要的人物?

  (2)、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

  (3)、画出文中用来解释题目“手不释卷”的意思的句子。

  2、检查阅读成效。

  (1)课文讲了吴王孙权、大将吕蒙、主将鲁肃三个人,主要讲的是大将吕蒙。

  (2)课文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在吴王孙权的影响下教育下,由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变成一个爱读书的学问家,并做了吴国主将的事。

  (3)课文最后一节解释了标题意思。另孙权的话中也有一句从事物方面讲了这一意思:“手不离书本”(孙权、光武皇帝)

  3、针对“我爱读书,可是没有时间读书”(即吕蒙语)展开一个辩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本文的启示:

  (1)只要肯挤,都能挤出时间。(孙权语)

  (2)读书可以得到许多知识,还可以为人们争来许多荣誉(如文中倒2节)

  (3)读书很重要,只有多读书,才能找到更多的方法把事情办得更好。(孙权语)

  4、齐读课文。

  5、课堂练习。

  四、小结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语言优美,我们要利用大好时光,多读有用的书,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为自己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经典)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经典】09-10

语文教案(精选)09-15

语文教案【精选】09-16

语文教案(精选)09-19

语文高效教案04-2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绿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