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0 11:12:30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热]大班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大班科学教案8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的哪些部位特别怕痒。

  2.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活动准备:

  羽毛、海绵、毛笔、积木、记录单、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怕痒的地方

  1.师:你们知道自己身体的每个地方吗?

  2.师:那听好我的口令做动作:跺跺你的小脚,拍拍你的大腿,对对你的小腰,捏捏你的胳肢窝,耸耸你的肩膀,摸摸你的脖子,拍拍你的'头顶。

  3.师:刚才我们用双手接触了身体的一些地方,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感觉,那在你们的身上有哪些地方特别怕痒呢?

  4.师:请你们两个小朋友一组,相互挠一挠,在自己觉得痒的地方贴上即时贴。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交流:你身上哪些地方特别怕痒?你怎么让他感觉痒的?

  7.师:人身上怕痒的地方原来有这么多。

  (二)痒一痒

  1.师:老师身上也有怕痒的地方,昨天晚上觉得脖子上特别痒,但不知道是碰到了什么东西才痒的,今天,我就把昨天碰过的东西都带来了,看看有些什么?(羽毛、海绵、毛笔、积木)

  2.(出示记录单)师:这是它们的标记和记录单,请和好朋友用这些材料相互试一试,看看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在材料下面画上自己喜欢的标记。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你认为老师是碰到了什么东西才会觉得痒的?为什么?

  5.小结:原来老师昨天晚上碰到了羽毛、海绵、毛笔这些东西,才感觉痒的。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毛茸茸、软绵绵的东西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一些硬硬的东西不太能引起痒的感觉。

  (三)结束部分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能够引起痒的感觉呢?那我们去找找看吧。

  修改意见及建议:

  1.教师可从生活经验导入,让幼儿回忆一下在家和大人一起玩挠痒痒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2.活动开始部分的动作做的过长,可以直接以生活经验导入。

  3.目标二调整为“在相互挠痒痒的过程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4.准备一张大统计表,在小组统计表展示出来后,引导全体幼儿一起统计。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纲要》中科学教育目标强调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它要求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孩子潜在的课程内容,是孩子最基本的课程。事物的变化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但是,变化对于孩子来说又是十分新奇的,熟悉与新奇的碰撞可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通过科学活动,旨在让孩子从身边经常接触的事物开始探究,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变化,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

  活动目标:

  1、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感兴趣。

  2、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小时候的照片。

  2、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

  3、每人一个气球、一块橡皮。

  活动过程:

  1、 出示照片(图片),幼儿观察发现人、动物、植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1)出示教师小时候的照片,发现人是变化的。

  a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照片上是谁?(幼儿猜想。)我告诉你们,这个小孩就是老师。老师和小时候一样吗?有什么变化?

  结论:原来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会发展变化的。 观察发现周围环境和生活中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

  b提问:老师是变化的。你会变吗?会变成什么样子?

  (2)小结:原来人是变化的。人的变化过程是:儿童——青壮年——老年——死亡。

  2、幼儿观察图片(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发现动植物是变化的。

  (1)提问:人是会变的,那其他的生物会不会变?请看图片,它们会变吗?是怎样变化的?

  (2)小结:蝌蚪会变成青蛙,蒲公英会从一颗小种子长大,变成美丽的蒲公英花。

  (3)提问:那还有什么动物会变?还有什么植物会变?

  (4)小结:原来动物、植物都是会生长变化的。

  3、讨论:人、动物、植物都属于什么?

  4、会变化的。

  (1)提问:小朋友,有生命的东西是会变的,那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化吗?比如说,桌子会变吗?

  (2)小结:桌子是会变的.,它会慢慢变脏,被磨损,坏掉。

  (3)讨论:还有哪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

  (4)出示橡皮泥、气球。

  5、幼儿讨论:世界上师否有不变的东西?

  人在变,动物、植物在变,天气在变,一年四季在变,太阳、月亮在变,世界上的万物都在变,一切都在变。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我认为是适合我班幼儿的。活动目标明确具体,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依托,抓住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了经验性的知识,而且能全身心投入,自己探索周围人、动物、植物的变化,调动、激发了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

  2、活动中有4个儿童参与不积极。因为这种开放式的活动形式,对教师的驾驭能力是考验,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活动中对幼儿有很多无效回应和漏洞,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大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爱问“是什么?”,想知道“怎么来的?”。幼儿开始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仿生发明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它是人类善于学习和创新的体现,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在这个活动中,引导孩子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多元的角度去感知,体验各种各样的仿生现象。在游戏中体验仿生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同时,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向往。

  活动目标:

  1、对各种各样的仿生现象感兴趣,并能产生创造欲望。

  2、初步了解仿生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3、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并能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熟悉鲁班造锯的故事

  2、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孩子的兴趣,初步认识仿生

  1、提问:你们听过鲁班造锯的故事吗?

  2、鲁班上山砍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3、他的手是被什么割破的?茅草为什么会割破他的手?

  小结:鲁班发现茅草的边缘有许多小齿,后来他就发现出来比茅草更加锋利的锯子,这种现象叫仿生。

  二: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找出两种物体之间的联系,获得有关仿生现象的经验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连线

  小结:科学家们仿照它们的.特点,发明出对我们人类非常有用的飞机、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2、引导幼儿探索、操作

  连线活动:左边图片分别为苍耳、萤火虫、蝴蝶;右边图片分别为日光灯、迷彩服、尼龙搭扣。

  小结:科学家们真了不起,仿照一些动物、植物的形状、本领,发明出了很多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三: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的物品是根据动植物的哪些本领或现象来仿生的。

  1、出示“宝宝兜”“机器人”“船”,启发幼儿想想人们可能是仿照什么动物发明创造出来的?

  2、教师小结。

  四:启发幼儿大胆创新想象,用画笔大胆表现自己仿生的想法。

  1、幼儿根据图片,结合仿生现象大胆想象,自由作画。

  2、请幼儿跟客人老师互动

  活动延伸:

  你们想做个小小发明家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动物也能给我们启示,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仿照它们的特点能发明出什么有用的东西?如果有了好主意,打电话给我哦!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影子的秘密,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2、知道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有关,再探索试验中获得对影子变化的经验。

  3、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幼儿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大屏幕一个、幻灯机一台、手电筒一个。

  2、幼儿操作的手偶玩具若干,故事一个,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语,激发学习兴趣——“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 (影子)

  2、引导幼儿回忆说出影子与光的关系。

  “小朋友,你见过影子吗?”

  “什么时候会有影子?”

  (太阳光、电灯光照着我们的时候就有影子了)

  “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树、花、房子、动物等、操场上你呢?)

  “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幼儿猜测并讨论)用手电筒做实验,使幼儿知道因为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引导幼儿懂得有光的地方都有影子)

  3、游戏:猜影子

  1)教师请两个特征比较明显的幼儿藏在屏幕后面,请其他幼儿分别猜猜他们是谁?提问:请问他是谁?你怎么知道?

  2)请两名特征不明显的幼儿藏起来,增加游戏难度,引起幼儿兴趣。(影子的特征与物体有关。)

  3)利用游戏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对影子探索的欲望。

  4、教师用手影给幼儿讲故事,请幼儿欣赏。

  A、幼儿对着影子自由地表演手影。

  B、请幼儿换用手偶结合音乐进一步感知影子的有趣现象,当幼儿兴致较高时,教师忽然将灯关掉,引导幼儿观察光和影子的关系。

  5、提问:影子哪去了?为什么没有影子呢?(打开灯进一步提问)有灯光了,可是为什么还是没有影子?(影子、物体、光线三者密切相连,缺一即形不成影子。)

  活动延伸:会走的影子

  小朋友,刚才我们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走影子也走,现在老师请一个小朋友蹲在地上不动,咱们猜猜他的影子会怎样?教师拿着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幼儿,并让手电筒围着幼儿走一圈,观察影子的变化,提出再次探索的要求自然结束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简便的方法区别和记录物体的轻重,初步了解轻重与大小、多少、材料等的辨证关系。

  2、培养幼儿好探究、敢实践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两、三个小件物体、一张记录单、一张操作单、一支水彩笔。

  2、分组材料:用裤架改制的天平秤、一次性透明水杯、牛皮筋若干。

  3、音乐磁带大桶与小桶。

  活动过程:

  一、教师表演哑剧举重,引出课题:

  1、我在干什么?举了几次?每一次的结果怎样?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2、说明:物体、人都有轻重之分,轻重是相对而言的,需要进行比较。你们知道平常都有哪些比较轻重的方法吗?如果没有秤,你会用别的方法代替吗?如果将轻重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怎么表示?怎样表示最简单、最清楚?

  二、幼儿尝试用各种日常的材料比较物体的`轻重并加以记录。

  1、介绍操作方法和记录要领:

  请大家先看一看、猜一猜自己盆子里两个物体的轻重,并把结果记在对应方法栏的下面;然后到后面的桌上选择一种或几种材料,试试:用它能不能比较物体的轻重?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也将结果记在相应的方法栏下面;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你几次比较的结果是否一致?

  2、幼儿尝试用目测和其他各种简便的方法比较盆中物体的轻重并加以记录。

  3、汇报并交流:

  你用了什么材料、怎样比较物体的轻重的?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的结果是否一致?你觉得问题在哪里?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三、操作练习:

  印章宝宝也想玩跷跷板比轻重的游戏,请根据纸上跷跷板的平衡情况在两边敲上一定数量的印章。

  四、听音乐大桶与小桶想象搬很重或很轻的东西自然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幼儿对轻重已经有一点了解所以本次活动我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验证问题。使幼儿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体验采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和成功感。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头发

  活动目标:

  1、利用多种感官,感知头发的基本特性,知道头发的作用和种类。

  2、通过设计发型,发展动手能力及想象力。

  3、初步知道一些保护头发的方法。

  活动准备:

  1、不同大小重量的瓶子(装饰成不同大小的鱼)、筐。

  2、各种颜色的假发,图片若干。

  3、人手一盒操作材料。

  4、绿发娃娃、剪刀、辫线、可乐瓶娃娃、橡皮泥、乒乓球、笔。

  活动过程:

  一、游戏“钓鱼”,激发幼儿兴趣。

  请幼儿上来逐一从小大到玩“钓鱼”的游戏,当鱼线断了后,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会断?看看钓鱼线是用什么做的?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头发受到过大的拉力,就会断的。

  二、感官感知。

  1、将盒子里头发与线取出放在白纸上,比比哪个粗?

  2、比一比盒子里的头发一样长吗?为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头发变长?变短?

  3、你们知道头发有什么用呢?(鼓励幼儿发散想象)

  4、头发在我们人身体上有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它呢?(梳头、剪发、洗发、戴帽子、抹头油等)

  5、出示图片,提问:他们是谁?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小结:人老了,头发会慢慢变白的。

  6、我们的头发是什么颜色?还有其他颜色的头发吗?(出示假发,图片)。

  小结:中国人的`头发是黑色的,但很多人喜欢染发,让头发变得五颜六色;外国人的头发有黄色、咖啡色、红色、金色等。

  三、动手设计发型。

  1、出示图片:古代妇女的发髻造型、嬉皮士的发型、普通辫发、短发等。

  (1)图片上有些什么发型?

  (2)你喜欢自己的发型吗?为什么?

  (3)头发还可梳成什么样子?

  2、请你做一位“发型设计师”,为自己或别人设计一款发型,你想设计怎样的发型?为谁设计?

  3、介绍分组活动材料。

  (1)用剪刀为魔发娃娃剪出发型。

  (2)用辫线为可乐瓶娃娃设计不同的发型。

  (3)以乒乓球代表头部,用橡皮泥在球上捏出发型。

  (4)在纸上画出发型。

  4、设计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给予肯定,启发和引导,鼓励他们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5、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讲他的创意设计?为谁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

  四、延伸活动。

  1、将幼儿的设计作品丰富到角色游戏的“理发店”里。

  2、在区角活动中组织幼儿看有关头发的趣闻。

  (1)各种新奇的发型、发色。

  (2)基尼斯记录中最长的头发及其他趣闻轶事。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筷子、轮子、塑料玩具、伞、圆纸片、牙签、木片、盖子。

  2、学具:陀螺、电风扇、法条玩具、录音机、磁带、钟表。

  3、视屏展示仪、电视机活动过程:

  一、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转动的经验。

  1、幼儿猜谜:“说它是辆车,可它不是车,风儿一吹来,脑袋随风转。”猜猜什么?(风车)出示风车,请幼儿讲讲是怎么猜出来的?

  2、师幼小结:有了风,风车就转动。

  二、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方式。

  1、是:你能让自己的身体转动起来吗?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哪些部位能转动。

  2、幼儿探索绳梯部位的转动。

  3、幼儿交流:

  (1)幼儿交流,你让身体的哪一部位转动起来了,请你试一试。

  (2)师: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不能转动,行不行?

  4、师幼小结: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三、探索使物体转动的方法。

  1、师:你能够想办法让桌上的东西转动起来吗?玩的时候动脑筋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2、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的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在视屏仪上演示。

  3、小结: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许多的办法让篮子里的东西转动起来,而且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三、拓展生活经验

  1、请小朋友到周围找一找那些东西能转动?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幼儿在活动室里寻找幼儿交流:哪些东西能转动,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2、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能转动?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育为切入口,尝试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入生活之中。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一直遵循三中原则:一、观察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科学内容。二、通过生活实践活动,提高幼儿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通过幼儿的一日生活小环节渗透科学教育。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幼儿操作练习的丰富、开放性的材料,这些材料来源于幼儿身边的小玩具,有积木、饮料瓶盖、硬纸片、雪花片、鸡蛋壳、呼啦圈等等,让幼儿在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方面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用自由交流和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描绘他们亲自经历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探索过程和发现,但是在交流中,我只是一味的问幼儿你是怎么把它转动起来的,却忽视了该物体转动的有趣现象,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让幼儿自由操作材料的环节,我说的太多,孩子们玩的时间太短,让他们探索的不够,还有在活动中我的语言不够简洁,显得啰嗦。整个活动下来幼儿的`转动经验拓展不够。

  在“身体转动”的环节,通过小结幼儿操作材料转动的方法,最后介绍呼啦圈,引出了身体的转动,这个环节幼儿能够大胆说出身体的哪些部位能转动,如:眼睛、头、肩、手腕、胯等等,都说的很好,我出示了儿童身体图,在幼儿找到的部位贴上字卡,认识汉字,还准备了轻音乐带着幼儿转动这些部位,我原本以为这是我这个活动的亮点,但在专家评课的时候,却说我的内容太多,可以删掉这一部分,在最后让幼儿观看光碟的环节应该再细一点,引导幼儿多说,并用完整的话表达。课后好好的反思了这次活动,真的是内容有点多,如果我再次开展此活动,身体的转动可以在第二课时开展,活动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自身从哪儿来,是如何长大的。

  2、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妙的好奇心。

  3、教育幼儿尊敬、热爱长辈的情感。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二、活动准备:

  子宫和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视频仪、录音机、磁带、碟子,幼儿每人一张作业卡,铅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想一想

  观察图片,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这位阿姨遇到了什么高兴的事?小婴幼儿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

  幼儿议论并按自身的意愿回答。

  (二)观察视频仪,了解婴幼儿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看一看

  1、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有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叫"子宫",婴幼儿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子宫"房子里。

  2、出示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摆放)。

  3、小婴幼儿一天天的长大,他没有牙齿,会吃东西吗?不会吃东西怎么长大呢?(组织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婴幼儿在妈妈的肚子里还不会吃东西,可婴幼儿的肚子上有一根长长的带子,叫'脐带',妈妈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婴幼儿。婴幼儿越长越大,'子宫'房子快装不下婴幼儿了,这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议论)"每个妈妈的'子宫'房子都有一个通向外面的门和走廊,婴幼儿把妈妈的肚子撑得很疼的时候,就走到医院,在医生的协助下婴幼儿就沿着走廊出来了。"

  (三)看碟子,观察婴幼儿在妈妈体内长大的实况过程:--议一议

  讨论:"婴幼儿出生以后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大人要为婴幼儿做哪些事情呢?我们应怎样做来感谢他们呢?"

  教师小结。

  (四)幼儿做练习,巩固加深印象:--做一做

  教师分发作业卡,幼儿标出顺序号,以标明婴幼儿在妈妈体内的生长变化。

  (五)听音乐扮演婴幼儿的生长、出生过程:--跳一跳

  最后师生共跳《猜拳舞曲》结束。

  活动反思

  在备课时看到这个内容,我有点吃惊。没想到在大班就涉及到一些关于孕育生命的知识。在这个活动中,要让幼儿知道宝宝是在妈妈子宫里孕育出来的,但最主要的还是让幼儿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萌发幼儿对于母亲的爱。

  活动之前,由于自己经验与学识的不足,我上网查阅了一些有关知识,在充实自己之后再上这个活动心里就有个底了。活动开始是以提问的形式来导入主题的。在通过幼儿一系列的回答中引出了妈妈是如何孕育宝宝这个问题。当提到这个问题时,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听着还挺有条理的,现在回想起来回答的很有条理的幼儿都有一个弟弟或还未出生的妹妹。当问到他们“你们知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吗?”他们的回答都特别的奇特,而对于他们的回答我没有给予肯定或是否定。因此有些幼儿就反问我道:“老师,你说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啊?”于是我出示了课件,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幼儿对于时间的概念不是特别的清楚,当我说到“宝宝在妈妈子宫里要生活10个月”的时候,他们就问道“那要多久?”“时间很长吗?”。而我通过课件来解释,让他们理解妈妈孕育自己的艰辛,让他们爱妈妈,关心妈妈,知道妈妈的伟大。很多幼儿听了之后都纷纷讨论要如何爱自己的妈妈,我是怎么去关心妈妈的。听着他们的讨论声,我知道这个活动所要达到的要求已经出来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最后我们在歌声中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在歌声中结束整个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11-09

大班蜗牛科学教案09-30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5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7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2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29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