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15 10:11:0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精选[7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通过学生探究帮助瓶子“吃”进鸡蛋的力量是什么,培养学生探究大气压的兴趣。

  2、通过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活动过程:

  1、设疑引题。

  出示“吃”进鸡蛋的瓶子,学生思考:鸡蛋是怎样进去的?

  揭题:瓶子“吃”鸡蛋。

  2、瓶子“吃”鸡蛋的设计和尝试。

  (1)学生讨论:怎样让瓶子把比瓶口大的熟鸡蛋“吃”进去?

  (2)学生自行设计活动。

  (3)学生实施自己设计的活动。

  3、什么力量在帮助瓶子“吃”鸡蛋?

  (1)思考、讨论:是什么力量在帮助瓶子“吃”鸡蛋?

  (2)集体汇报,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己的想法和推断。

  (3):是天气压力在帮助瓶子“吃”鸡蛋。

  4、生活中的大气压。

  (1)思考:还能在哪里找到帮助瓶子“吃”鸡蛋的力量?

  (2)小组交流,用学生带来的.材料或教师的材料动手实践。

  (3)全班交流,教师再可适当举例。

  5、垫板会不会掉下来?

  (1)让学生猜猜垫板会不会掉下来。

  (2)学生实践,亲身经历垫板是否会掉下来。教师强调杯子内不能留有气泡。

  (3)思考:垫板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6、。学生自评。

  7、活动延伸。

  学生思考:能否让瓶子把“吃”进去的鸡蛋再“吐”出来?

  自行设计实践,并要求在课外和家长一起让瓶子“吃”进鸡蛋,再来验证自己设计的能否让瓶子“吐”出鸡蛋。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初步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的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半个鸡蛋壳、铅笔、粗气管(长短相同)、一次性杯子一个、针筒一个(注满有颜色的水)、小量杯(蛋壳)、长条卡纸、小积木若干、记录表、自绘图片“小鸡出壳”、故事录音《小鸡出壳》、有关拱形的建筑物图片。

  活动过程:

  1、设疑激趣:

  出示图片“小鸡出壳”,讲述故事。

  ——“到底是谁琢破了蛋壳?”

  幼儿动手实践操作:把铅笔当做小鸡的嘴巴,分别戳在凹面和凸面上,感受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凹、凸面是出现的不同现象。

  2、演示解惑,初知原理:

  教师设疑——“为什么凸的一面不容易破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

  教师提升幼儿经验:这个蛋壳是拱形的,当力落到蛋壳上就像水一样散开了,所以薄薄的蛋壳是不容易破。拱形的蛋壳能承受较大的力。

  3、引导迁移:

  教师讲述——“想不到吧,小小蛋壳里藏了这么多秘密,人们根据蛋壳的原理建造了许多建筑物,你们知道有哪些建筑物是拱形的吗?”

  幼儿回忆《新房子和老房子》中看到的建筑,展开讨论。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拱形建筑物、隧道、桥梁、屋顶等图片,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力。

  重点介绍拱形桥,引导幼儿理解拱形的桥面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4、激励探索,变通思维:

  教师提供材料,幼儿两人一组,尝试建构桥。

  ——“我们也来当一回建筑师,搭建一座拱形桥,桥造好后,会有很多行人和车辆从桥上通过,所以,桥要造得牢固。”

  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大胆地建构。

  师生一起验证的承重情况:在幼儿搭建的桥上放上积木,比较哪一组的拱形桥最牢固。

  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是拱形桥,可是承受的力却不一样呢?

  活动结束:教师小结,结束教学活动。

科学教案 篇3

  沙子的秘密

  设计依据:

  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幼儿清楚的看到沙子是不溶于水的一种自然物。丰富感性经验,感知干沙与湿沙的不同。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运用比较法加深对沙的认识。观察现象会让幼儿觉得好奇、神秘,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幼儿能积极、愉快地掌握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通过沙路与水泥路面的比较,幼儿能初步了解现象与事物的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师幼之间互相传授经验这两条途径,验证沙的特性,体验玩沙的乐趣。分组玩沙的环节,能让幼儿进行各种在沙中的操作活动,同时,在教师分组进行指导下,幼儿能更好的玩沙,并得到一定的玩沙经验。通过鼓励的形式,让幼儿想出多种除了教师提供的玩沙游戏。最后让幼儿自己来说一说玩后自己对沙的亲身感受。

  活动目标:

  1、感知沙子的不溶于水等的特性,说出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2、初步了解沙与建筑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水、水桶,磨具、筛子、各种玩沙工具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比较的方法来了解沙是不溶于水的一种自然物。

  T:沙放在水里有什么变化呢?

  (小朋友自己做实验,把水倒进桶里,用小棒搅拌并观察)

  教师小结:沙不溶解于水。并联想不溶解于水的物体。

  二、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及干沙与湿沙的不同(重点)

  1.教师和幼儿一起赤脚分别在干沙和湿沙上自由活动,做一做各种动作。

  T:小朋友喜欢干沙还是湿沙?为什么?踩在沙上有什么感觉?

  2.让幼儿两人一组用筛子筛沙子,边筛边观察。

  T:筛子里的沙子哪去了?小石头会漏下去吗?沙子是什么样的?

  1、 教师小结

  T:沙子是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组成的,沙能流动。

  4.请幼儿用力踩踏刚翻的.新沙。

  T: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5、小结

  T:通过我们的小脚用力踩在沙子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沙粒与沙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6、沙与水泥的结构不同,走在上面的感觉也不相同

  T:那么用力踩水泥路面会陷进去吗?为什么在沙路上骑车费力,在水泥路上骑车省力?

  7.谈话

  T:小朋友喜欢怎样玩沙?请你来玩一玩!

  (请给本幼儿进行玩耍)

  8、教师小结

  T:沙子有各种各样的玩法,可以挖、装、筛,可与水混合玩等。

  三、幼儿自由玩沙中的各种游戏,探索玩沙的技能,教师分组指导(难点)

  1.用各种深浅不同的模子做蛋糕,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帮助幼儿掌握这样几方面的技能:沙的湿度,用手压沙的力量。

  T:做蛋糕的这组小朋友要注意利用好磨具,蛋糕不碎最重要的还是压,要压的紧!

  2.挖井、造房子等,丰富经验:

  T:想做建筑师的小朋友在挖土时要细心、耐心,及时整修,沙土要压紧。

  3.筛沙子

  T:筛沙子组的小朋友要将沙放在手指、手心上抖动,观察手指、手心上会留下什么?沙还可以放在哪些部位抖动?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运动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测量小车通过给定距离所需的时间;

  5.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2.知道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3.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小车、各种木板(有长短不一的,有表面光滑程度不一的,有相同的)、尺子(或皮卷尺)、垫木块等。

  2.小车、尺子、垫圈若干、计时器。

  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二、观察并提出假设

  1.师做小车从斜坡滚动实验,让学生观察。

  2.师质疑: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

  (1)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越远;

  (2)与斜坡长短有关,斜坡越长,冲出去越远;

  (3)与坡面有关,坡面越光滑,冲出去越远;

  (4)与车子重量有关,车子越重,冲出去越远;

  (5)与车型有关……

  (6)与轮胎有关……

  (注意:此处让学生自行假设,学生假设的内容可能会很多,教师要注意选择所作的假设,要尽量适合所准备的材料能够操作验证)

  三、实验验证假设

  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注意:教师要根据所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讨论交流在课堂上可以实验验证的假设,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加以方法上的正确指导,尤其要让学生知道每种实验哪些是要变化的,哪些应该不变?教师可以利用课本第37页下图所提供的实验报告记录让学生逐一讨论各种实验时应保持不变和需要改变的条件。)

  3.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实验,领取相应材料,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做几次,以防数据出现的偶然性,数据测量时要做到认真、准确、记录真实)

  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让全体学生弄清小车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5.布置课后任务:同学们,我们刚才做了一些实验去验证了我们的假设,但还有一些假设我们还没验证,课后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选择一些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并做好记录。(教师课后可作适当指导)

  四、研究影响载重汽车行驶快慢的因素

  1.我们研究了影响小车从斜坡上冲出去的距离因素,现在再让我们来研究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

  与动力有关,动力越大,走得越快;

  与路况有关,路况越好,走得越快;

  与货重有关,货物越轻,走得越快;

  3.实验验证:

  (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实验方法,教师指导。

  (提醒学生汽车的.动力可用加垫圈的方法,如课本第39页上图所示,定好起点和终点,确定好行驶距离,指导学生使用计时器,用好计时器。)

  (3)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

  (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4.布置课后任务: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假设,但有些假设我们还没去验证,课后也请同学们选择一些假设去做实验验证,并做好记录。

  五、总结:

  今天我们做了两大项的研究:一、研究了小车从斜坡上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二、研究了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更学会了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并总结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希望我们同学能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不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本节课内容属于营养卫生知识体系;在教材中的应该归属于生理健康的范畴,内容相对孤立,在本单元中,是基础性内容,只有掌握了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才能为后面怎样搭配食物和食物的消化、食物的安全做好铺垫。

  2.本节核心内容是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和来源的,学习的好,能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学情分析

  1.在学习之前,学生对于营养方面的知识,多少都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过一些,但都是零散的、模糊的。通过考试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各种营养在身体中的作用容易混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2.本课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各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告诉学生鉴定营养成分的科学方法,学生把带来的食物一一进行鉴定同时进行记录,做完实验后在一起交流总结,形成各种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基本认识。

  3.教学中学生知识方面没有大的障碍,但在实验中能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种食物依次进行有效地鉴定,并同时记录需要有效地组织和科学的指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2.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各种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难点: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科学教案 篇6

  本次活动借助有趣又神秘的大纸箱,以“小猫”和“猫妈妈”开心地玩“躲猫猫”的游戏贯穿始终。 “猫妈妈”和“小猫”间的互动问答让孩子有了主动开口的机会,丰富了孩子的语言。

  “小猫躲猫猫”是托班新教材中的一个内容,在新教材原有素材的基础上,我们依据托班孩子容易被多变、好玩的情景吸引的特点,增添了简单但能引发孩子参与互动的多媒体场景,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将他们一下子引入到活动情景中,为其顺利进入游戏活动作好铺垫。

  对托班新教材中孩子们躲藏的大纸箱,我们重新设计并将其装饰成红、黄、蓝三种颜色和大小不同的房子,这样增加了“躲猫猫”游戏的趣味性,使孩子们更加投入游戏。孩子们在颜色、大小不同的房子中躲藏,自然地进行应答,初步积累了分辨颜色和大小的经验。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尝试区分颜色和大小。

  2.喜欢参与活动,并能在游戏中自然应答。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房子各一幢(大小不同)、猫妈妈胸饰、多媒体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环节一:看看、说说,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导入游戏情景:晴朗的天气,大大的绿色草地,还有可以和孩子打招呼的太阳、蝴蝶、小鸟等。

  ●重点提问:宝宝们,你们看这里有什么?(观察要点:孩子是否愿意与多媒体课件进行语言、动作上的互动。)

  ●小结:这里真漂亮,有太阳公公、美丽的蝴蝶,还有小鸟!

  (二)环节二:玩玩、躲躲,体验快乐

  教师和幼儿分别扮演“猫妈妈”和“小猫”,开始玩“躲猫猫”游戏,在游戏中注意区分房子的不同颜色和大小。

  1.参与游戏,发现房子有颜色和大小的区别。

  ●重点提问:告诉猫妈妈,你们躲在哪里?(观察要点:孩子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房子有颜色、大小的不同。)

  ●小结:宝宝们看得真仔细,三幢房子的颜色、大小都不一样。

  2.自然应答,能够区分不同颜色的房子。

  ●重点提问:你们躲在什么颜色的'房子里?(观察要点:孩子能否自然应答,并清楚地说出自己躲藏的房子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小猫们都能说清楚自己躲在什么颜色的房子里,这样猫妈妈很快就能找到小猫啦!

  3.按照指令,找到相应的房子躲起来。

  ●重点提问:请小猫们听仔细了,要按照猫妈妈说的要求去躲。(观察要点:孩子能否听清教师的指令,找到颜色或大小符合要求的房子躲起来。)

  ●小结:小耳朵听仔细,一定就能找到小猫要躲的房子啦!

  活动建议:

  第一,本活动可反复进行,但活动开展时首先要以满足托班孩子的情感需要为主,在开心、开口的同时引导其初步尝试区分颜色和大小的不同。

  第二,本活动可和托班新教材中的“小乌龟和妈妈”以及“宝宝自己走”等活动内容链接起来,如小动物们一个跟着一个走,和动物妈妈一起到草地上做游戏等。在区域活动中可创设“摸箱““找礼物”等相关的活动内容。

  第三,还可以邀请父母一起在室外进行“躲猫猫”游戏,如鼓励父母和孩子一起参与躲藏游戏,可以孩子躲、父母找,也可以父母躲、孩子找,并各自说说躲在哪里等,在互相寻找、应答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进情感。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 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 培养孩子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并热爱科学。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教学过程:

  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师:我们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请同学们思考:

  同样的两个试管,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你们看到了什么?

  换过来试一试,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实验研究:

  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材料

  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步骤:

  1 .试管的水要装满,盖上盖子后不能漏水。

  2.插上细管,黑色的小圈放在细管原水位的位置上,保持不动。

  3.把试管放到热水中三分钟,观察细管上的水位的变化,做好记录。

  4.把试管放到冷水中三分钟,观察细管上的水位的变化,做好记录。

  注意: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

  ③做好记录。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小结:

  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 (板书:热胀冷缩)

  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师: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

  除了水,你们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说明该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思考: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

  液体 热胀冷缩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10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经典)科学教案08-13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经典]科学教案08-15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精选)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