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9 09:04:4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9篇(优选)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9篇(优选)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

  “_” 表示( )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 )—16°{填>,<或=}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 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实践应用等主要形式进行教学。

  1.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新课伊始,设计了“抢答比赛”的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学习中来。

  2.引导自主探究新知,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切实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设计首先引导学生猜想、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操作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的规律,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能力,提高了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

  学生准备 直尺 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出示课件)

  1.抢答比赛1。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

  2.抢答比赛2。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平方厘米?什么是1平方分米?什么是1平方米?

  师: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学习新知识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够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探究新知,实验验证

  1.教学教材70页例6。(课件出示)

  (1)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把一个同学的学具与老师手中的正方形比较一下,确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师把这个正方形学具贴在黑板上)用直尺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

  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2)提问:想一想,计算的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并且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呢?(用的单位不同)

  (3)猜想、讨论: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①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因为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都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②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又因为1分米=10厘米,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4)小结: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7677页内容。两步运算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彩色纸条。

  学具准备:

  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四、巩固练习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图形练习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在图形的认识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将图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

  由硬纸片做成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提问: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图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找出相应的图形模型。

  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教师板书课题:图形分类

  (一)分一分:让学生独立尝试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画出图形来分类)。并与同桌交流分类的方法。

  汇报与交流:分小组汇报分几类及分的'理由。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1)立体图形;

  (2)平面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线段围成的)。

  师:刚才我们分出的平面图形还能再分类吗?试一试。

  1.平面图形(根据是否线段围成)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五边形…) 圆形

  2.平面图形(根据角的数量或根据边的数量)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3.平面图形(根据是否有直角组成)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师生共同小结分类的方法。

  二、实践活动:(探究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活动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2.汇报与板书。

  小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不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展示课件。观赏这些图形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与应用。

  断一断

  1.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

  2.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具有稳定性。( )

  3.由四条边构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

  画一画

  1.请你用一根线段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2.请你将下面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可抽生回答。或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

  五、作业

  1.用你自己的方式,画出图形分类表。

  2.完成校园作业本13页。

  板书设计:

  图形分类

  立体图形

  图形: 曲线围成的图形

  平面图形

  线段围成的图形

  我们发现: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

  依据的理论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那么小数与分数之间、分数与百分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希望通过本节课对分数、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复习,你们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板书课题:分数(百分数)的认识]

  ⊙回顾与整理

  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师: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明确: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2)师:分数与除法有着怎样的关系?

  预设

  生1: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生2: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2.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

  (1)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的分数值小于1。

  (2)假分数的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假分数的分数值大于或等于1。

  3.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

  (1)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2)师:什么是约分和通分?

  预设

  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生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分子和分母是互质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1)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①小数化成分数。

  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例如:0.7= 1.25==

  ②分数化成小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例如:=3÷4=0.75 =3÷25=0.12

  =3÷7≈0.429 =4÷9≈0.444

  ③小数化成百分数。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末尾添上百分号即可。

  例如:0.23=23% 1.7=170%

  ④百分数化成小数。

  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即可。

  例如:120%=1.2 85%=0.85

  ⑤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例如:≈0.143=14.3%

  ⑥百分数化成分数。

  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例如:85%==

  (2)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预设

  生1: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如:=0.65,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

  =0.8125,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

  生2:如果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含有除2和5以外的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如:≈0.056

  分母中除质因数2以外,还有质因数3。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教科书第29~3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的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4、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千克和克。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先教学千克的认识,再教学克的认识,接着安排了一个练习,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最后还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称一称》。

  四、教学重点:千克和克质量单位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

  六、教学时间:4课时

  七、教学策略:以操作为主,让学生通过动物操作建立概念

  第1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29~32页,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试一试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5、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第2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至35页,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钱的硬币、羽毛、尺子、桔子一个、天平。

  学生:硬币(2分、1角、5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天平

  (1)介绍砝码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指导看图(书中33页图)和物(天平)。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称物品时,需要用砝码来确定物品重多少,砝码相当于台秤中的秤砣。你能说说图中的砝码各重多少克吗?

  (2)用天平秤称黄豆。

  ①猜一猜10克的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②称一称10克的黄豆

  ③数一数10克黄豆有多少粒?

  ④算一算:1克黄豆有多少粒?

  (二)体验克

  1、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3、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

  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5、估一估

  一个桔子重大约几克?先掂一掂,再天平称一称看你估得准不准。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3、口答单位换算

  (四)完成试一试

  (1)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

  (2)猜一猜数学书和文具盒大约有多少克?

  (3)再称一称,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一个文具盒大约重多少克?

  小结:数学书大约重300克。

  三、实际运用克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想想做做3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4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4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

  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第19页认识克。

  第3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第36~37页。练习四。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 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

  二、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1、第1题

  (1)提问:一个梨,一个鸡蛋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个梨大约有多重?一个鸡蛋大约有多重?哪种重一些?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肥猪大约多少千克?

  (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2题

  (1)出示挂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体育用具吗?铅球和篮球哪个更重?

  估一估:铅球如果用千克做单位大约有几千克?篮球如果用克做单位大约有多少克?

  (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3、第4题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6题

  (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能算出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克吗?怎样算?

  (3)学生算出1号杯中水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2号杯和3号杯里的水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用2号杯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估一估2号杯中的水大约重多少克?

  (90克)用3号杯里的盛水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大约是多少克?(120克)。

  5、思考题

  (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6、全课总结。

  (1)读一读你知道吗?

  (2)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三、课堂作业

  1、第36页第3、5题。

  2、估计它们分别有多重,用线连起来。

  一块口香糖 一只兔子 一头牛 一块香皂

  350千克 5克 2千克 120克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千克或克。

  一盒牙膏 一袋面粉 一把牙刷 一台小电视机

  100( ) 20( ) 20( ) 15( )

  4、看图填空。

  空杯重50克,1号杯装有半杯黄豆连杯共重150克,2号杯装满黄豆,1号杯的黄豆是3号杯里的黄豆的2倍。

  (1)1号杯中装了( )克黄豆。

  (2)估计2号杯中的黄豆大约有( )克。

  (3)估计3号杯中的黄豆大约有( )克。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根据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关系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掌握可能性的意义,用分数表示等可能性

  难点: 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白球、黄球、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玩个比赛好吗? 这里有三个盒子,盒子里都装有了6个球,老师想跟同学比赛,看谁能摸得到白球,比比谁的运气好(老师盒子里装6个白球,学生的一个装6个黄球,另一个盒子里装了3个黄球和3个白球)

  师生比赛。

  思考:你能猜出老师运气好的奥秘吗?

  估计回答:

  1、老师的盒子装的全是白球,所以一定摸到是白球。

  2、一个盒子里装除了白球还有其他颜色的球,所以摸到的可能是白球。

  3、还有一个盒子没有装白球,所以不可能摸到白球。

  板书: 可能 一定 不可能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事物可能发生,有的事物不可能发生。今天我们来研究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板书: 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最喜欢课外活动,你们看参加课外活动的小朋友可多了。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

  老师让我们红队先开球吧!还是让我们黄队先开球吧!…

  谁先开球呢?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学生汇报

  1、石头 剪子 布

  2、转转盘

  3、抛硬币

  介绍:国际足球比赛一般采用抛硬币办法决定谁开球,你们认为抛硬币的方法公平吗?为什么?

  我们来做抛硬币实验来验证。

  2、活动体验,感受过程

  抛硬币游戏

  游戏规则:

  1、竖着把硬币放在20厘米左右的高处让硬币自由落在桌面,每组抛20次。2,用“正”法在草稿纸上做好记录。3,抛完后,小组长统计本组的情况并填好记录表,组内同学共同校对。4,活动时我们要互相合作,有秩序,保持安静。

  教师统计

  <<<12>>>

  组别

  抛的次数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合计

  观察每小组的实验结果,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不是各是1/2?

  小结: 抛硬币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越接近1/2现在我们就把全班的实验结果加起来,看看是不是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越来越接近1/2。

  正面朝上 1/2 板书: 抛硬币 可能性相同都是1/2 反面朝上 1/2 四、巩固拓展

  放学以后,你喜欢做什么?(看动画片)你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1、(出示课件:小明喜欢看动画片《电击小子》小丽喜欢看《羊羊快乐的一年》,但只有一台电视机,该怎么办)

  生:他们可以抽扑克牌解决。

  生: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来解决。

  生:可以掷骰子来解决。

  ……

  师:你们的方法很好,我们再来看小明和小丽的办法好吗?

  (课件:掷一枚正方体决定谁看动画片。小正方体共有6个面,每个面上标有数字1,2,3,4,5,6。如果朝上的数字是6,则小明看,如果朝上的数字不是6,则小丽看。)

  生:老师,这样不公平 。

  生:是呀是呀,小丽要耍赖了。

  生:我给他们改游戏规则吧!改为如果朝上的数字是1,2,3则小丽去,如果朝上的数字是4,5,6则小明去。

  生:这个办法对他们来说是公平的。都是3/6=1/2 师:你想的办法也很公平。

  小军不看动画片,他喜欢下飞行棋,你玩过飞行棋吗?怎样玩的?掷一个正方体骰子,朝上的面数字是几,就走几步。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写着1,2,3,4,5,6,掷出每个数字可能性一样吗?

  生:可能性都是1/6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正方体改成长方体,掷出的可能性一样吗?为什么?

  师:长方体的六个面不一样大,所以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不相等。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在游戏中知道了一件不确定的事情它的可能性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例如,掷硬币掷出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都是1/2,掷一个正方体的骰子,每个面掷出的可能性都一样。

  六、布置作业

  <<<12>>>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例2及练习二十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 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 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 1.08 7 0.044 1/4 3/5 7/20 5/8

  2. 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某种花生的出油率是36%。

  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学习新课

  1. 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

  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①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百分之几?

  ②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百分之几?

  ③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④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 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题。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提醒学生注意:解决这类问题一定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为学生学习新课解决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做好知识迁移的准备。

  3. 让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造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自己尝试把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2)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②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板书。

  方法一:(14-12)÷12 = 2÷12≈0.167 = 16.7%

  方法二: 14÷12 ≈1.167=116.7%

  116.7% - 100% = 16.7%

  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③让学生总结,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刚才同学们提出的第①、②个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必须先求出。

  4. 改变问题。

  师:如果问题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又怎么解决呢?

  让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14-12)÷ 14

  5. 观察比较。

  将例2的第一种算式与改变后的问题的解答算式相比较:

  (14-12)÷12(14-12)÷14

  师:不同点是什么?为什么除数不一样?

  通过学生的讨论,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6. 概括应用。

  让学生读一读课本例2后面一段话,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等话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应注意什么?

  2. 独立完成课本90页“做一做”的题目。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第1、第2题。

  课外作业:练习二十二的第3、4题。

  五、课堂总结反思

  1. 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 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1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3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3

小学数学教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