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4 10:34:2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大班数学教案优选(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数学教案优选(10篇)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小动物、背景图、幼儿操作纸、笔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一年一度的动物狂欢节开始了,森林里的动物都来参加了,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了?它们各自有几个?

  (2)幼儿分别说出每个动物的数量。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进入绿色们的要求:狂欢节的管理员说,这次动物这么多,需要分批进入,首先绿色通道的是一种动物里能两个两个结对的.可以优先入场。教师先示范小动物两两结对找出单双的方法:依次了解2个兔子、10只猴子、8只猪、4只公鸡、6条蛇

  (2)还有一些一种动物里剩下一个的要从红色通道进入,他们分别是:7只鸟、1只老虎、三只小老鼠、9只蝴蝶、5只松鼠

  (3)还有很多小动物想参加,管理员说忙不过来,请小朋友来帮忙。

  (4)幼儿操作,根据能力操作材料的分配,圈完贴上墙。

  (5)教师总结:两个两个找朋友,到最后剩下一个,孤孤单单没有朋友,这样的数叫单数;两个两个找朋友,最后都有朋友,没有剩下,这样的数叫双数。教师进行校对

  3.游戏固新知:

  (1)小动物们都区分了单双数,邀请幼儿一起前往,进入单双数的舞池,幼儿站立到单双数的舞池中(再次确定幼儿是否掌握)

  (2)游戏"抱双,躲单"。

  老师报10以内的数,幼儿做相应的躲和抱的动作。如:报的是单数,幼儿蹲下,双手合并放在身子的两边,表示孤单的样子,报的是双数,幼儿找到一个朋友抱抱。

  4.参加好舞会回家乘车去,按单双号乘车,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认识10以内单双数》是一个数学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初步理解单数与双数的含义。学习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如何将枯燥无味的数学活动融入孩子的生活,激发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数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时幼儿的生命”,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抛开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区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活动中,我通过设计了“2元超市”购物的情景。让幼儿在富有生活气息购物活动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启发幼儿寻找身上哪些器官的个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在一系列活动中循序渐进、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促进了幼儿对单双数概念更深刻的理解。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10以内的单双数。

  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活动中幼儿与老师的交流多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少了,不能很好的进行交流与沟通,这一点在以后教学中会多加注意。

  总之,整堂课下来,课堂氛围很好,幼儿也很投入,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幼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注意:在数物时的手不要遮住图案 ,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时有一定长度的东西来带领幼儿按物数数。

  活动准备:

  1、一张图,上有20个苹果 、15个梨 、10个香蕉,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卡纸做的奖品彩色小苹果、香蕉、梨图案小勋章数个。

  活动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幼儿:喜欢。

  教:那有些什么水果呢?

  幼:苹果、香蕉、杏、还有....。

  教:那么多,,哦那天水果王国给我送来了

  几个勋章图案,他们说你们好聪明,是个肯动脑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给你们 (拿出水果勋章)你们看好看吗?

  幼:好看。

  教:想要吗?

  幼:想。

  教:那好。(拿出图)你们看这上面有什么呀?

  幼;恩有苹果.....

  教: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好吗?

  幼:好。

  (1、2、3、4、5、6、...)

  教:哦 苹果有20个,小朋友苹果有多少个呀?谁来回答。举手回答,不举手我不让回答,如果不举手,

  你也说我也说,那 水果图案小勋章给谁呢?所以回答问题要把手举好老师叫了才回答。要不然水果家族的朋友不喜欢你们了,不给你们图案小勋章了哟(好,XX你来吧)

  XX幼:20个。

  教:恩对了,来,你回答的很好,给你一个苹果图案小勋章。

  (一样的依次的和幼儿再数一数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数出了香蕉15个梨10个,香蕉和苹果谁多一 点呀?

  幼儿:苹果比香蕉多一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苹果多一点,再在苹果和香蕉的.下面对应的写上个数的数字)

  教师:对了,那苹果20个,香蕉15个,那么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朋友们跟着我说:20比15多,20比15大,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

  (再依次说苹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关系)

  结束语;小朋友你们回家后再数一数别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谁比谁多,谁的数量大)

  大班数学教案:分苹果课后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开始,我借助小猴为“分苹果”发愁的画面引入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标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是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本课让学生动手分,自主观察,列出合适的算式。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激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3.注重改变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对游戏极大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既强化10以内的加减法,又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同时激发了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例如,通过师生、生生的伸手游戏,学生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数学活动:《按数群计数》

  活动目标:

  1、尝试按树群整5、整10数数,并说出总数。

  2、能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

  3、乐于参加数数活动,体验用不同方法数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猴子捞月”;挂图“猴子捞月”;挂图“数手印”;音乐磁带一盘;

  教室的地上画6个圆圈(圆圈里写有不同的数字)。

  2、学具准备:“猴子捞月”;“金色珠子①②③”中的串珠;花生1袋。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师幼互相问候。

  2、集体活动

  ①创设情境:看谁数得快又准。

  教师:今天我们来举行数数比赛。首先老师要给你们讲《猴子捞月》的故事,小朋友们根据故事内容数数。(教师一边出示挂图“猴子捞月”,一边讲故事)有一天,1只小猴到河边玩,看到水里有个黄黄的月亮,大叫:“月亮掉进水里了!月亮掉进水里了!”于是,许多小猴来捞月亮,大家看,先来了几只小猴(出示5个一组的教具小猴),又来了几只小猴(依次出示几组),一共来了多少只小猴?

  ②引导幼儿说出总数,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出来的。如:我是1个1个数的;

  我是先数先来的5只,再接着1个1个地数后面的。

  ③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能数得更快呢?引导幼儿用5个一数或10个一数的方法

  数出总数。教师再依次出示教具“猴子捞月”中的若干组猴子(数量视幼儿能力定),引导幼儿用最快的'方法说出总数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跳绳练习

  户外活动:看书

  下午Z

  数学活动:《感知数位》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初步感知个位、十位、百位,了解数位之间的关系。

  2、喜欢认识数为的数学活动,体验其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数字卡片”;挂图“数酸奶”;两位数、三位数数位板各1张。

  2、学具准备:“数字卡片”;“金色珠①②③”。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师幼互相问候。

  2、集体活动

  ①认识数位

  教师出示“金色珠”中的3串串珠和9颗粒珠,创设情境:小猪嘟嘟的串珠店开张了,它一大早就起来做串烧了,做着做着,迷糊的嘟嘟竟忘了自己拿了多少粒丸子出来了,我们帮帮它吧。教师引导幼儿将3串串珠摆在右边,下方摆出数字卡片30,9个粒珠摆在右边,下方摆出数字卡片9.

  教师:这么多的丸子,到底怎么来表示呢?教师示范将数字卡片30放在事先准备好的两位数数板中,再将数字卡片9放在个位的位置。

  引导幼儿认识数字39中,数字9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数字3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也就是个位上是数字9,十位上是数字3.

  用相同的方法认识数字139,认识百位。

  ②幼儿自己去卡片,拼成200以内的数,再说说个位是几,十位是几,百位是几。师幼共同小结:个位的“1”表示1个1,十位的“1”表示1个10,百位的“1”表示1个100.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在运动会跳绳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跳绳计数的结果产生了分歧,原因在于跳绳计数方法不对,计数结果不准确,孩子们觉得不公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幼儿已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并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为抓住幼儿生活中出现的"真"问题,并以此作为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契机,我们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的】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学习正确计数。

  3.能与同伴分享合作,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来自幼儿真实生活的录像片段--"跳绳比赛争执瞬间",记录纸和笔。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体育比赛的资料,观察了解各种比赛的过程和名次确定的方法;幼儿已有跳绳和跳绳计数的经验。

  【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通过实践,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在不断增强计数兴趣的过程中学习正确计数。准备运用实践体验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这一重点。

  2.难点:能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准备运用启发提问法、活动延伸法突破。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观看录像,进行讨论。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录像,请你们看一看,录像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看完录像后提问:

  (1)录像中的小朋友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

  (2)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的问题?

  2.第二遍录像(慢速播放),便于幼儿观察跳绳速度与计数速度的对应关系,分析现场计数时出现的问题。

  提问:

  (1)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问题出在哪儿?

  (2)如果是你,会怎样为跳绳计数?

  3.小组实践,集体分享:如何使跳绳计数更准确。

  (1)幼儿分组活动,每组取一根跳绳。幼儿可以边实践,边商讨计数方法,并通过图画标记等形式记录跳绳计数的方法。

  (2)集体分享

  a.分享探索过程,如:

  开始计数时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们是怎样想出解决办法的?

  b.分享计数方法,如:

  看跳绳小朋友跳动的`脚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起伏的头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抡绳的双臂计数。

  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c.讨论计数注意事项,如:

  跳与数要对应上;

  踩绳或一脚跳过另一脚没跳过,不能计数;

  记清楚小朋友跳过的数,再往下接着数,并说出最后计数结果。

  4.分组学习跳绳计数,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意愿尝试跳绳记录方法,还可以探索和发现新的方法。

  5.讨论:还有哪些运动项目是通过当场计数来统计结果的?

  如:幼儿的拍球、投球、捉尾巴游戏;体育项目中的足球、排球比赛等。

  6.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运用计数方法解决体育比赛及生活中的问题,如值日生发碗筷、取午点等,并用绘画、拍照等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记录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和同伴分享、交流。

  【活动反思】

  首先,本次活动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科学领域学习"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点。通过探索"跳绳计数方法"的活动,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幼儿从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及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其次,活动过程符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即幼儿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品质。

  第三,活动过程体现了《纲要》和《指南》倡导的以幼儿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幼儿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由"教授"转变为"支持"和"引导"。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内容:

  学习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习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及环境创设: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习---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习,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习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习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注意:在数物时的手不要遮住图案 ,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时有一定长度的东西来带领幼儿按物数

  数。

  活动准备:

  1、一张图,上有20个苹果 、15个梨 、10个香蕉,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卡纸做的奖品彩色小苹果、香蕉、梨图案小勋章数个。

  活动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幼儿;喜欢。

  教:那有些什么水果呢?

  幼:苹果、香蕉、杏、还有....。

  教:那么多,,哦那天水果王国给我送来了

  几个勋章图案,他们说你们好聪明,是个肯动脑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给你们 (拿出水果勋

  章)你们看好看吗?

  幼:好看。

  教:想要吗?

  幼:想。

  教:那好。(拿出图)你们看这上面有什么呀?

  幼;恩有苹果.....

  教: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好吗?

  幼:好。

  (1、2、3、4、5、6、...)

  教;哦 苹果有20个,小朋友苹果有多少个呀?谁来回答。举手回答,不举手我不让回答,如果不举手,

  你也说我也说,那 水果图案小勋章给谁呢?所以回答问题要把手举好老师叫了才回答。要不然水果家族的

  朋友 不喜欢你们了,不给你们图案小勋章了哟(好,XX你来吧)

  XX幼:20个。

  教:恩对了,来,你回答的很好,给你一个苹果图案小勋章。

  (一样的依次的和幼儿再数一数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数出了香蕉15个梨10个,香蕉和苹果谁多一点呀?

  幼儿:苹果比香蕉多一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苹果多一点,再在苹果和香蕉的下面对应的写上个数的'

  数字)

  教师:对了,那苹果20个,香蕉15个,那么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

  朋友们跟着我说:20比15多,20比15大,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

  (再依次说苹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关系)

  结束语:小朋友你们回家后再数一数别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谁比谁多,谁的数量大)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理解物体的数量与物体的摆放形式无关,初步建立数守恒的概念。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磁板1块,纽扣、瓶盖若干。

  2、幼儿作业纸。

  数一数,说一说,每组有几个苹果?它们都一样多吗?

  活动过程

  1、指导幼儿看作业纸。数一数每组苹果是几个?。它们一样多吗?为什么?

  2、请幼儿拿出7个纽扣摆成一排,再请幼儿拿出相同数量的纽扣,随意摆成另一种形式,比较和体会,两组物品一样多吗?为什么?

  3、教师在磁板上摆出几组相同数量(7个)的瓶盖,但各组的排列形式、排列疏密不同,请幼儿说一说,是否一样多?它们的数量是几?

  4、组织幼儿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物品的数量不因物品的大小、颜色、排列形式、位置等的`变化而改变)

  活动延伸

  老师在活动区可投放像上面那样的材料,让幼儿进行练习。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数学教育是教师与幼儿共同交往的过程,宽松、愉悦、融洽的人际关系虽然是无形的,它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如地进行探索操作活动,它能使优越的物质环境得到有效的利用。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种子(量具)越长(或越大)测量次数越少,种子(量具)越短(或越小)测量的次数越多。

  3、学会将测量的次数用记录的方式记录,并进行简单统计。

  4、培养同伴间互相协作的能力,体验成功带来的成就感。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用种子测量铅笔的大致长度。

  教学难点:

  理解种子(量具)的长短(或大小)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教学准备:

  教具:用泡沫制成放大的铅笔、白云豆种子、花生种子各一;

  学具:白云豆、花生若干(种子颗粒大小要大致相同)、记录卡、记号笔、铅笔与幼儿人数相同;有测量初步经验。

  教学过程:

  一、探索自然测量方法

  (铅笔、白云豆、花生)“拿一种种子量一量铅笔的长,用多少种子表示铅笔的大致长度。”教师与幼儿探索测量铅笔的方法,幼儿自由探索用种子测量铅笔的长度。

  分析:幼儿自由探索用种子来测量铅笔的大致的长度,使幼儿对测量有一个由感性的认识到理性认识,给幼儿提供一个探索、交流的平台,同时教师不急于告诉幼儿测量的方法,而是让幼儿通过自己不断的操作、不断从失败中寻找原因、积累经验,自己发现怎样测量才能把铅笔的大致长度量出来,这样的结论一定比教师直接告诉幼儿要好的多,此时,教师能够转变了一种教育观---由告诉转向探索,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和适时的指导,成为了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建立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交流、讨论

  (一)交流测量铅笔的方法

  1、请2-3个用不同方法测量铅笔的幼儿大胆地将自己探索的方法告诉同伴;

  2、讨论,刚才几位幼儿说的方法谁的最好,最正确;

  3、测量的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为第二次的开始点,依次接着量;

  4、利用教具示范,教给幼儿正确测量铅笔的方法,量时白云豆的'一头要对齐铅笔的最顶边,<.教案网出处>在白云豆的另一头用记号笔做记号(画一条短线,第二次量时要从记号开始节下去量)量完数一数,铅笔的长有几个白云豆长,提醒幼儿用相同的方法用花生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

  分析: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将自己的测量方法告诉同伴,给幼儿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为幼儿提供一个敢说、想说、会说的语言交流环境;教师小结和正确的示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和本领。

  (二)交流测量发现的问题

  1、看一看,刚才用不同种子测量铅笔的长度,所用的种子数量是否一样多?同样的铅笔用不同的种子,结果怎不一样?是不是量错了?为什么?

  2、用两种不同长度的种子测量铅笔长度;

  3、体验量铅笔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让幼儿学习记录种子的数量,幼儿测量时,一定将种子一头对齐铅笔的顶端,以及是否每一次测量结束处,开始第二次测量,并请幼儿讲述测量的结果,引导幼儿观察种子的长短,什么样的种子量出来的次数少?什么样的种子量出来的次数多?通过操作让幼儿发现:白云豆长量出来的次数少,花生米种子短量出来的次数多。

  4、测量物品时,物品的长度与测量的工具有关,量具越长(越大)测得次数少,量具越短(越小)测得次数越多。

  分析:本环节将活动难点进行分散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理解测量物品的长短与量具有关,再进一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发现测量物品的长短与量具的关系。

  延伸活动:

  利用其他东西去量班上的别的物品,如:用铅笔量桌面的边长,用积木量自己坐的凳子腿的长度。理解测量结果与测量的量具有关,同时,在幼儿能够接受的情况下,适当的进行替换游戏:一只铅笔的长度可以用××粒白云豆来替换,或桌面的一个边长可以用几只铅笔来代替。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孩子们第一次借助种子作为量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孩子兴趣很好,也很投入,本次活动,无论是教材的选择、目标的制定和教具、学具的准备都能充分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将枯燥无趣的测量活动,以孩子们感兴趣的“种子”为载体,让幼儿学习测量,同时,教师的循序渐进,由用一种种子测量铅笔长度,引升为两种种子测量,从而让幼儿在测量中自然而然地发现量具的不同与测量的结果有关,在活动延伸时,教师还能恰到好处地引出“替换”,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对数学的一些概念有了一个较清楚的认识,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为了真正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数学活动中准备的操作材料要做到难易结合、简复结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和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教师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操作活动的精髓。

大班数学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认一认、比一比,引导幼儿感知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启发幼儿学习按图形特征归类,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感知长方形的'特征。

  2、难点:会按图形特征进行归类。

  三、活动准备:

  1、几何图形若干(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2、剪刀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几何图形让幼儿辨认。

  教师:“小朋友说一说黑板上有哪些图形?”(圆形、正方形)

  (二)图形分类。

  教师:“黑板上有这么多图形,谁会把一样的图形放在一起,并数一下一共有几个?”

  (三)认识长方形。

  1、教师手指长方形,“这是什么图形?它和正方形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它们都有四条边,四只角;正方形每条边都一样长,长方形每条边不一样长。)”

  2、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可将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比较,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不同。

  (四)通过折叠验证:知道长方形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

  1、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把长方形的长边比一比,短边再比一比是不是一样长的?”

  2、小结: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四个角都是一样大的。

  (五)幼儿操作。

  1、请小朋友拿一张图形纸把它剪一剪,让它变成长方形。

  2、给长方形涂颜色。看看图上有什么图形,请小朋友给长方形涂上颜色。

大班数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并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测量的基本方法。

  (2)物质准备:

  1、场地:四人坐一张大长方桌。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彩带、水彩笔、冰棍棒、吸管等),每组一套。

  3、记录纸(四分之一大的A4纸)、记号笔,在黑板上画好大的记录表。

  4、直尺、卷尺、皮尺等。

  活动重点:了解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

  活动难点:掌握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情景游戏,导入活动。

  1、教师创设情景:“幼儿园运动会进行跳远比赛,咱们班谁跳得最远?”

  2、请个别幼儿从起点线进行立定跳远,引出比较方法——测量。

  3、讨论:你想用什么办法量?怎样量?

  4、小结: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一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一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才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基本部分

  一、幼儿操作,学习测量的方法。

  1、教师:“请你量一量桌子的边有多长?你想选择哪种工具?为什么?”

  2、幼儿选择测量工具并操作:测量桌子的长边和短边。(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自身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巩固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

  二、更换测量工具,记录测量结果。

  1、介绍记录表格:“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幼儿进行测量活动。教师引导:“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家具,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其中的一条边。”

  3、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三、集体交流,了解生活中的测量。

  1、引导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测量?人们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2、观看视频,了解测量的工具——尺子。

  结束部分: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测量的方法了解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不管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确,才能量准确。

  延伸活动:在益智区投放多种工具(毛线、木棍、铅笔、回形针等),以及记录再次测了教室中物品的长短。

【大班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大班的数学教案11-29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7-28

大班数学教案【精选】07-30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7-22

(经典)大班数学教案08-11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8-08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8-22

[经典]大班数学教案08-29

大班数学教案【经典】09-02

(精选)大班数学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