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科学教案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有用的绳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2、探索绳的各种玩法,体验玩绳的乐趣。
3、提高动作的灵敏性与协调性,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 收集各种各样的绳子。
2、教师用绳自制的.网兜。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绳子的用途展开讨论。
(1)启发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绳。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绳子,你们认识它们吗?请你们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拉一拉,它们一样吗?”
(2)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3)请幼儿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绳,集体交流。
师:“你喜欢的绳子是什么样的?它可以用来做什么?”(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4)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不一样的绳子?它们有什么用?”
2、引导幼儿探索绳子的不同玩法
(1)教师用绳子变魔术,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绳子还可以变魔术呢!”“今天绳子特别高兴,它们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可以怎么玩?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商量一下,也可以把你的好办法告诉你的好朋友。”
(2)幼儿自由选择绳子尝试不同的玩法,教师参与其中,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3)幼儿展示自己不同的玩法。
(4)引导幼儿探索合作玩绳。
师“能不能几个小朋友用绳子一起玩游戏?可以怎么玩?”
3、师生互动游戏:“网小鱼”。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对于学生而言,“溶解”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无意识的。究竟什么是“溶解”,学生是很难说清楚的。学生也可能从来没有对溶解的现象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描述。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的观察比较,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溶解”和“不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按教材的陈述顺序和方法进行教学。而是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的观察同步进行,以利于学生在观察时就能进行比较发现不同。这样做可能比单独观察更直观、更省时,更便于学生掌握溶液的'概念。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了多种鼓励性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到实验上来,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井然有序,观察描述得比较丰富生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2、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小组实验用: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糖、搅拌棒、杯子、自来水、抹布、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
【教学过程】
1、品尝饮料,复习引入。
出示一杯糖水,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饮料,尝一尝。
说一说:糖水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了吗?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把几种物质和水的混合现象。
2、食盐、沙、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猜一猜:如果把食盐、沙、面粉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组织学生把这三种物质同时放入水中,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看哪一个小组发现得多。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可引导:水中能看到的是什么?什么看不见了?
介绍滤纸的作用,猜一猜:如果把杯中的混合物倒入装有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滤纸上留下什么呢?
指导学生进行过滤,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沙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说出科学依据。
3、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猜测高锰酸钾和糖在水中会溶解吗?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把高锰酸钾和糖分别放入同样多的两杯水中,观察描述发生的现象。
轻轻搅拌后继续观察描述。
想像糖也像高锰酸钾那样分散到水中去了吗?
4、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讨论分析: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地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3、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4、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5、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引起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提问题的意识,训练提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电吹风、乒乓球、纸片、饮料瓶自制的漏斗、自来水龙头。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科学课是学什么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科学。(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认识图标:书上都有哪些图标,他们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
评:丰富感性认识,为读懂课本做准备。
演示实验: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评:产生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转入课题。
指导学生学习提问
板书指导读图:第二页的3幅图表现了什么自然现象?小鼠标提出了什么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提出的`?
指导提问:观察每幅图的自然现象,你又想到了什么有关的问题?用为什么会或是怎么回事儿的方式提出了,写在记录本上。
巡回观察发现好的问题。
课堂交流汇报: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问题,肯定、鼓励发言者。表扬积极参与者,表扬能写出三个以上问题的学生。
通过认识电视机,练习题问题。
关于电视,你产生过哪些问题?你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进行讨论,把问题写在记录本上,问题越多越好。巡回指导。
评:培养学生信息交流意识。
学生回到讨论结果,肯定和表扬各组成绩,表扬优秀小组。
指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
出示制片学习实验方法:向2片纸中间吹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1:学生实验吹纸片,指导学生记录。
指导猜测:请你猜1猜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你的猜测写在记录本上。
实验验证:发放材料每人做三至五实验,比较试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是否相同。巡视指导。
课堂交流,检查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操作个别指导,保证成功率。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对这个实验,你产生了什么问题?把问题写下来。提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什么2片纸不是分开而是靠拢?
评:鼓励学生提问。
尝试解释实验现象:你能试着说1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实验结果吗?把解释写在记录本上。进行简单交流,不进行对错评价。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背景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一种实践和精神活动方式及其结果,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科学富有革命性的力量,是一切社会变革的根源。科学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解放了我们的思想,变革了人们的精神。所以,科学,是一种生动的,基本的人类活动。科学已广泛地渗透到经济、社会、政治、外交、军事、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人类活动日益重要的基础。因此,学习科学对我们的未来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展“爱科学,学科学”的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而且对他们的成长也极为有利。
二、设计目的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从活动中感悟科学,继而学习科学,应用科学。
3、丰富学生的科学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形式
讨论发言,诗歌朗诵,讲故事,观看影片。
四、活动准备
1、课前让学生查阅与科学有关的资料,让同学们做好准备。
2、可以选取一个口才较好,应变能力较强的学生担当活动的`主持人,让他事前认真做好整个程序的准备工作。
3、选择几个普通话标准,阅读能力强的同学进行诗歌朗诵和故事的演讲。
4、黑板上写好课题,投影仪上播放图片和轻柔的音乐作为背景。
五、活动过程
开题:鸟巢,水立方的设计需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作为支撑,晴朗的天空是运用科学技术的结果,从开幕式上表演的造纸术,印刷术到天空中璀璨的烟火,无不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连。科学正在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学习科学已成为我们立足社会的基础。
讨论:除此之外,科学还在哪些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诗歌朗诵:确实,科学在很多方面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当要喜爱科学,努力的学习科学知识,下面请欣赏诗歌朗诵《精彩人生--人民科学家颂》
观看影片:当我们学习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之后,很多我们以前感到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事情都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下面我们可以来看一个短片《夜半鬼拉灯》,看看我们身边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其真相又是如何的呢。
讲故事:同学们是否也曾遇到过或者是听说过相似的事情呢?有的话,请你们也说出来,让大家也分享一下你们的感想吧。
科学教案 篇6
目标:
1、使幼儿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2、教幼儿学习掌握正确刷牙的方法,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
经验准备:听过故事〈小熊拔牙〉,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大胆、合理的进行讲述。
材料准备:
1。小熊头饰一个,并请一位老师扮演小熊。
2.牙齿模型、牙膏、杯子、镜子、每人各一个,牙刷每人两把。
3.老师:抹上黑芝麻糊的牙齿模型两个,牙刷两把、牙膏和水杯各一个。
4.录音机、磁带、音乐〈刷牙歌〉
过程:
一. 老师:“你们听过“小熊拔牙”的故事吗?今天老师为你们请来了可爱的小熊。(小熊出场,和幼儿打招呼并坐在幼儿中间。
二. 引导幼儿讨论,不保护牙齿的害处。
1.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熊的牙齿为什么被拔掉?不保护牙齿有哪些坏处?
2.幼儿自由讨论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3.请小朋友用小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牙齿,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坏牙齿,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没有坏牙齿,谈谈是怎样保护的)
4.老师对幼儿的见解给予肯定并小结。
三.1.小熊说:我现在知道要保护自己的牙齿,不乱吃零食,每天早上、睡前坚持刷牙,牙齿就会很健康,可是我不会刷牙怎麽办?请小朋友快来帮帮我。
2.老师和小熊一起走到幼儿中间参加讨论:正确刷牙的方法。
提问:
(1) 刷牙时先要做什麽?
(2) 牙膏应挤多少?
(3) 你平时是怎样刷牙的?(幼儿有可能会出现横着刷,也可能出现竖着刷,老师引导幼儿做一个小试验)
(4) 老师做实验:咱两个牙齿模型上分别粘满黑芝麻糊,在分别用横刷和竖刷的方法刷牙,请小朋友得出结论那种方法最好。
(5) 刷牙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刷牙会牙刷应该怎样摆放?
3.老师总结并和幼儿一起利用牙齿模型练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四.幼儿听着《刷牙歌》自己练习刷牙,教师巡回指导刷牙方法。
五.结束:刚才大家都刷过牙齿了,小熊要检查一下你们的`牙齿干不干净和你们牙刷摆放的对不对。
设计思路:幼儿对牙齿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根据我园夜托班老师及家长的反映,大多数孩子不喜欢刷牙,即使刷也很随意。缺乏保护牙齿的意识,不能很好的掌握刷牙的正确方法,我想通过此次活动让幼儿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以及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经典)科学教案08-10
[经典]科学教案08-15
(经典)科学教案08-13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