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02 09:46:0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8篇[经典]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8篇[经典]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什么是电磁铁,五年级下期湘版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电磁铁南北极可以改变。线管绕向改变了,电池两极接法改变了,电磁铁两极都会改变。

  2、知道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没有磁性。电磁铁有南北两极。

  3、知道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4、学会制作电磁铁。

  教学准备:

  1、演示器材:自制小电磁铁一个、大铁钉两个、小盒式指南针一个、大头针几个、绝缘导线一根。

  2、分组器材:绝缘导线一根、大铁钉一个、大头针几个、电池盒(带电池)一个、盒式指南针一个。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对电了解多少。

  生答。

  谈话:电对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今天我们要学习电磁铁,电铃、继电器、电话、电磁起重机、喇叭都应用了电磁铁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1、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演示电磁铁的制作:在铁钉上顺时针缠绕绝缘线管,就制作成了一个电磁铁。再反时针缠绕,制成一个电磁铁。

  演示实验电磁铁特点: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流吸上大头针。切断电流,大头针落下。

  提问:怎样制作电磁铁?

  回答:将绝缘线管,案一个方向,往大铁钉上缠绕,绕成线圈,制成电磁铁。

  2、指导学生研究电磁铁的性质

  (1)磁铁磁性有无与什么有关系

  提问:怎样让它产生磁性?

  谈话:请你们分组制作一个电磁铁,亲自试一试。

  学生制作与实验:教师行间指导,缠绕线圈、研究它的磁性是怎样来的。

  学生汇报。

  (2)电磁铁有南北极

  提问: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根据什么?

  回答:电磁铁可能有南北极。因为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也是磁铁,所以可能也有南北极。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对不对呢?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实验验证。

  教师小结:表扬鼓励大家,指出最好的设计方案。

  实验示范,根据学生最佳设计,示范实验方法:将电磁铁的两端分别慢慢地接近指南针,观察排斥哪极,吸引哪极。根据异极相吸的原理,确定钉尖和钉帽,各是什么极。

  分组实验:教师行间指导。注意发现绕向不同和电池正负极不同,钉帽钉尖极性不同等现象。重点了解验证结果是什么。

  学生汇报:电磁铁象其他磁铁一样也分南北极。

  提问:你们有什么新发现,新问题?

  回答:为什么同是钉尖,有的是南极,有的是北极。

  (3)、电磁铁两极变化

  谈话:电磁铁两极变化,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请同学们分组观察研究一下。

  分组观察研究:教师行间指导。

  学生汇报:两极变化可能和线圈绕向、电磁正负极接法有关。

  谈话:同学们的看法对不对呢,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设计实验。

  教师小结。

  演示实验:根据学生设计,当场改变线圈绕向,改变电磁正负极接法,利用指南针投影器件,进行实验验证。

  教师小结:实验证明同学们的'想法是对的。

  (一)巩固

  1、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会了怎样制作电磁铁。知道了电磁铁通电就有磁性,断电就没磁性。知道了电磁铁也有南北极。还了解到了电磁铁两极的变化规律。

  2、电磁铁的作用: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制作电磁铁。

  3、电磁铁的特点: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用实验说明,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没有磁性。

  4、南北极:请学生用实验证明电磁铁有南北极。

  (四)、布置作业

  想一想电磁铁磁力大小。都一样吗?怎样磁力就大?怎样磁力就小?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喜欢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探究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感受水的特性。

  2、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能给沉浮的物体进行分类。

  3、对水的浮力感兴趣,能积极参与活动进行探索。

  4、遵守玩水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5、体验游戏中互相合作的快乐及获得成功的满足。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一定形状,能溶于水的透明液体。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杯子、醋、盐、糖、牛奶、塑料袋。

  2、经验准备:知道人的生命离不开水。

  活动过程

  一、通过猜谜、谈话活动激发幼儿玩水兴趣。

  1、师:小朋友,给你们猜个谜语,好吗?双手抓不起,刀劈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幼:水

  2、我们在生活中需不需要水?你们喜欢玩水吗?水有什么秘密呢?那么这我们来一起玩水吧!

  二、桌子上有三人杯子,分别装有牛奶、水、白醋,请幼儿用什么办法来区分?

  (一)1、幼:有一只杯子里是白色液体的牛奶。

  2、幼:有一只杯子里的液体用鼻子闻起来酸酸的,是白醋。

  3、幼:有一只杯子里的既无色,又无味的是水

  4、幼:可以尝一尝,就会知道哪个杯子是什么。

  5、师:在生活中,我们对水有一定的了解,今天通过比较,更加深了水的特殊性质。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二)1、师:用塑料袋装水,通过塑料袋你看到了什么?

  2、幼:我看到了水可以流动,而且没有一定形状。

  3、师:扎破塑料袋你发现了什么?

  4、幼:水从小口喷散出来。

  5、师:通过这个原理我们来做一个小喷壶吧!

  (三)在容器中放入小石子,豆角籽、气球吹塑纸等物品,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用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幼儿交谈之后师总结,因为水有浮力,所以比较轻的物体就会浮在水面上。

  (四)小实验

  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水能溶解许多物质,如盐、糖、洗衣粉、药面儿等。

  三、讨论活动:

  1、水的.用途有多大?无们的生活能不能离开水?

  2、假如没有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3、水资源是用之不竭的吗?我们应该怎样用水呢?(出示节约用水的标志)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清洗自己的水杯和小手帕,体验劳动的快乐。

  小百科: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一种狭义不可再生,广义可再生资源。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昆虫世界充满了奥秘,各种昆虫长相各异、奇特,昆虫的卵生性使它的生长过程充满神秘。美美和丑丑就是毛毛虫变蝴蝶的两个不同生长时期的形象,毛毛虫怎么变蝴蝶这一问题引发了孩子探索昆虫的欲望。因此,我便设计了这一活动,通过活动带领幼儿进入广阔的学习天地,去结识蝴蝶朋友,了解它的有趣之处,让幼儿用一颗真挚的童心,去关注、体验蝴蝶的生活、探索蝴蝶成长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认识蝴蝶并初步了解毛毛虫演变成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

  2、借助故事比较美美和丑丑不同外形特征,激发幼儿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活动重难点:了解毛毛虫演变成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激发幼儿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PPT、毛毛虫变蝴蝶的转变图示。

  经验准备:学会儿歌《我想变成一直蝴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认识蝴蝶的外形特征

  1、谜语:头上两根须,身穿彩色衣;飞在花丛中,快乐又逍遥。

  2、那你们见过哪些蝴蝶呀?

  3、我们小朋友见过那么多蝴蝶,我们在仔细的看一看蝴蝶到底长的怎么样?

  4、这只蝴蝶长的漂亮吗?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美美”

  5、美美长的那么漂亮,它除了有美丽的翅膀,还有什么

  6、小结:蝴蝶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有两对翅膀,六只脚。只要有这些特征的我们都说它是昆虫。

  二、认识美美和丑丑,观察比较不同的外形特征。

  有一天,蝴蝶美美飞呀飞呀来到了花园里。遇到了毛毛虫。

  1、蝴蝶美美在公园里遇到了谁呀?(毛毛虫)

  2、毛毛虫和蝴蝶长的一样吗?长的哪里不一样?

  3、所以毛毛虫也有一个名字叫丑丑。

  3、运用故事,引出蜜蜂的话

  4、幼儿讨论:美美是不是丑丑变的`呢?让幼儿猜测!

  三、观看录像,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

  1、胡老师今天准备了一段录像,请你们仔细的看一看,蝴蝶是不是毛毛虫变的?

  2、请幼儿说说丑丑是不是美美小时候的样子。

  3、丑丑是怎样变成美美的?

  4、梳理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图,卵——毛毛虫——蛹——蝴蝶

  5、我想变成一只蝴蝶。小朋友,咱们一起来玩一个毛毛虫变蝴蝶的游戏吧!

  幼儿扮演毛毛虫,尝试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蝴蝶的生长过程。

  四、拓展教育

  1、昆虫世界里还有哪些动物也和毛毛虫和蝴蝶一样,小时候的样子和长大了的不一样?

  2、幼儿继续探索,各种途径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让幼儿知道蝴蝶的基本特征,同时,让幼儿欣赏蝴蝶的美丽来与后面环节毛毛虫的丑形成对比埋下伏笔。

  鼓励幼儿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观看PPT蝴蝶的生长让幼儿了解先是小小的虫卵,然后变成毛毛虫,再后来变成蛹,最后变成蝴蝶

  通过我想变成蝴蝶这一环节,让幼儿尝试用动作表现,巩固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孩子上中班以后,除了人人皆知的要开始换牙外,牙齿上还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发生——长出人生第一颗智齿(长出来就是恒牙),俗称“六龄齿”。其位置是从牙齿中间开始往两边数第六颗,终身不换。牙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所以,这时让幼儿发现牙齿的一些“事儿”,认识牙齿的重要:一颗都不能少,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学会简单实用的保护方法。保护牙齿从源头开始,幼儿终身受益,教师义不容辞。

  活动目标:

  1.发现牙齿吃东西的秘密,认识切牙、磨牙,体会牙齿的重要性。

  2.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会简单实用的保护方法,并形成习惯。

  3.喜欢上身体探究,继续发现之旅。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一张菜刀图片、一个石磨实物、幼儿人手一份熟花生米和一块梨子、一张张开的牙齿图片、一些浸泡过的花生米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身体的一些器官,并知道其作用。

  活动过程:

  一、说说,发现身体的能量之源——牙齿。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身体上的哪个器官?为什么?

  (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2.师:听你们说了那么多,想知道老师喜欢身体的哪个部位吗?(引出正题:牙齿)猜猜,老师为什么会喜欢牙齿呢?

  环节自评:从泛泛而谈到导入正题,引起幼儿对天天使用却又被他们忽视的牙齿的重视。借猜老师的想法,打开幼儿思维的大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吃吃,初步发现牙齿吃东西时的秘密——分工合作,切、磨。

  1、初步认识牙齿。

  师:刚才你们讲了那么多喜欢牙齿的理由,牙齿长什么样呢?天天在嘴巴里,看得还真不多,今天让我们仔细瞧瞧吧。

  【通过观察张开的牙齿图片,幼儿从颜色(白)、形状(前面的长长、高高的,后面的方方、矮矮的)等方面初步认识牙齿。】

  环节自评:此处的初步认识牙齿环节,过渡自然而又异常重要。因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他们基本上都是从颜色和形状上认识牙齿,而这两个认识维度,恰巧为后面的环节奠定基础:形状,区分切牙与磨牙;颜色,找出龋齿。

  2、发现牙齿吃东西的秘密。

  (1)师:刚才你们说得最多的就是牙齿能吃东西。那牙齿是怎样吃东西的呢?幼:咬、嚼……

  (2)师:什么形状的牙齿咬,什么形状的牙齿嚼呢?(幼儿说出猜想)

  (3) 师:小朋友们刚才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吃东西体会一下吧。(幼儿现场体验——吃花生米、吃梨子,细细体会牙齿是如何吃东西的,后说出自己的发现)

  幼:前面长长、高高的牙齿把食物咬开来;后面方方、矮矮的牙齿把食物嚼碎。

  环节自评:牙齿天天用,真没细细品。牙齿怎样吃东西,还从没有仔细关注过,先猜想,然后验证,采用幼儿喜欢又直接的方式——现场吃,对幼儿来说不仅快乐,而且是那样的迫不及待,一寻究竟。

  3、进一步认识牙齿:切牙、磨牙。

  (1)(出示菜刀的图片)师:这是什么?(菜刀)菜刀有什么作用?(切菜)菜刀用来切菜,把大的菜切小。你觉得什么形状的牙齿的作用跟菜刀的作用差不多?(幼儿回答)哦,长长、高高的牙齿把食物咬开来,就像这把菜刀把食物切下来一样,这种形状的牙齿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切牙。

  (2)(出示石磨实物)师:这是什么,认识吗?(磨子)它有什么用呢?(老师现场用石磨对花生米进行加工)看,经过磨子的加工,整的花生米怎么样了?(碎了)它像我们嘴巴里的什么牙齿呢?(宽宽、矮矮的牙齿)把食物切开来的牙齿,叫切牙,那像这个磨子一样,把食物磨碎的牙齿会叫什么呢?(磨牙)

  环节自评:采用图片、实物,循循善诱,生动形象地认识牙齿——切牙、磨牙,借用巧妙,原本晦涩的知识幼儿訇然开朗,并且一个个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4、小结:牙齿的重要性

  (1)师:现在,关于牙齿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幼儿纷纷发表看法)

  (2)师小结:不同形状的牙齿有不同的作用,他们一起努力,为了我们将食物轻松地吃下去,给身体提供营养。看来,牙齿一颗都不能少。

  环节自评:牙齿的`神奇分工让幼儿惊叹不已,对牙齿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心头的想法蠢蠢欲动——要保护好牙齿。这样的意识,水到渠成。幼儿毕竟是幼儿,教师的总结,加深幼儿印象,并承上启下。

  三、看看,发现龋齿——观察同伴的牙齿,发现蛀牙。

  1.师:小朋友们嘴巴里的牙齿少不少呢?请张开嘴互相看看。(幼儿互相观看牙齿后说出自己的发现)

  幼:他的牙齿有的是黑色的;他的牙齿上有洞洞;他有蛀牙……

  2.师:为什么会有蛀牙呢?想想,有了蛀牙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回答)

  3. 观看录像——蛀牙的危害。

  环节自评:发现同伴牙齿的秘密,幼儿乐此不疲。观看录像,在幼儿已有蛀牙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把他们对蛀牙危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带来心灵的震撼——蛀牙带来的后果真可怕!保护牙齿的意识愈加强烈了。

  四、刷刷,赶走蛀牙虫——在游戏中学会刷牙。

  1.师:怎样才能不让牙齿有蛀牙呢?

  幼:不吃糖、漱口、刷牙……

  2.师:刷牙是最简单有效的保护牙齿的方法,那一天刷几次牙合适呢?小朋友们会刷牙吗?

  幼:早上一次;早一次,晚一次;晚一次……上上、下下、左左、右右……

  3.师:刷牙要每个部位都刷到,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刷刷牙吧!

  环节自评:在游戏中巩固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天天刷牙的习惯,寓教于乐。

  延伸活动:

  身体上还有好多的秘密,小朋友们发现了别忘了跟老师、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哦!

  活动反思:

  1.以生为本,经纬适度。

  活动选材从幼儿身体上的器官——牙齿出发,在途中(幼儿园集体活动中)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会使用简单实用的保护方法,最终到达影响深远的——牙齿终身健康的终点。小小的牙齿,多多的“事儿”——乳牙、恒牙、乳牙 20颗、恒牙最多32颗、6岁开始换牙……切牙、犬牙、磨牙……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什么样的“事儿”是他们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目标该如何定位……秉持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教学活动要符合孩子的认识规律,注意孩子当前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和情感背景,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果子。可见,本次活动课题的敲定、环节的设计、内容的涉及,做到了“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幼儿兴趣盎然,知识点恰如其分,教育影响悠远深长。

  2.本真教学,寓教于乐。

  活动秉持问题驱动、教师引动、幼儿主动的教学理念,让幼儿在说说、吃吃、看看中发现牙齿的秘密、体会牙齿的重要性、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学会基本的保护方法,并养成习惯。童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所以运用借鉴、影像资料、游戏等教学形式,将抽象枯燥的知识蕴涵其中,幼儿“乐”中有“得”。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幼儿园买了一些玩具打气筒,投放在三楼走廊的“科艺廊”里。提供玩具打气筒时,我们仅仅是为了鼓励幼儿在摆弄中尝试给气球打气,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

  走廊里来来往往的幼儿很多,许多幼儿都对这个玩具很感兴趣,有不少男孩都会忍不住拿出打气筒,放在地上,再伸出脚去踩几下过过瘾。有几个幼儿曾经在路边或公园门口的摊贩处看见摊主使用类似的打气筒给气球打气,自然就免不了跑来询问:“可以给我一个气球吗?”“我知道这是用来打气的!”……看到幼儿跃跃欲试的样子,我连忙满足他们。

  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一个男孩在告诉同伴:“我爸爸说,打气筒有一个进气孔,还有一个出气孔。”这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可以顺应幼儿,让他们掌握打气筒的构造原理。可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真能理解“进气”和“出气”吗?真能辨别玩具上的进气孔和出气孔吗?

  于是,我试着问了几个幼儿,结果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对“进气”和“出气”的理解比较妥帖,只是真要他们在打气筒上指认“进气孔”和“出气孔”就犯难了,他们要么瞎蒙,要么就直接摇头……看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打气筒上有一个“进气孔”和一个“出气孔”是一个不错的挑战。于是,我决定基于幼儿的经验,将这个原本设计为自主探索活动的内容改编成一个集体学习活动,引领幼儿共同探究其中的奥秘。

  活动目标

  1.在实验过程中了解玩具打气筒有“进气孔”和“出气孔”。

  2.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乐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玩具打气筒若干个(已经拆成两部分),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问题

  1.关键提问:“认识这个东西吗?你在哪里看见过这个东西?”

  (有的幼儿直接回答:“打气筒!”有的幼儿回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我在公园门口看见过,叔叔踩几下就可以给气球打气了。”

  有的幼儿说:“三楼科艺廊就有,上个星期我刚玩过!”)

  2.关键提问:“这就是三楼科艺廊里的打气筒。以前玩打气筒前老师都事先帮你们装好了,可现在,打气筒上的管子不小心被一些小朋友拆下来了,你们有没有办法帮忙装起来?”

  (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叫嚷着——

  “这个简单!把管子插上去就好了!”

  “管子只要插在一个口子上,我觉得应该没有难度哦!”

  幼儿个个展现出驾轻就熟的样子。)

  【设计意图:在幼儿以往的经历中,他们见到或者玩过的都是安装好的打气筒,而这次实验提供给他们的却是拆分成两部分的打气筒。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教师仅仅将打气筒拆成了两部分。因此,实验要求并未吓倒幼儿,反倒激发了他们积极探索的欲望。】

  3.教师拿出拆开的打气筒,一字一句地说道:“仔细看哦,每个打气筒上都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口子,还有一根细细长长的管子。现在,我们要仔细考虑,这根管子到底该插在哪个口子上呢?”

  二、幼儿预测安装结果

  (幼儿静心观察,他们发现,原来打气筒上不仅有两个口子,而且颜色也不一样,一个为红色,一个为蓝色。可能是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对红色有特殊的偏爱,班中16个幼儿居然有11人选择要把管子插在红色口子上。他们一边说一边做,转眼工夫就纷纷跑来告诉我:“老师,我成功了!”“我装好了!”)

  关键提问:“你确定你装好的打气筒能用了吗?”

  (敏敏忍不住告诉同伴:“我和小玉都是插在红色口子上,你插在蓝色口子上肯定不对!”

  更多的幼儿则请求教师:“有没有气球?如果有气球,拿来试一试就知道打气筒好不好了!”……)

  【设计意图:幼儿预测安装结果时教师不动声色,仅让他们静心互相观察,这为幼儿提供了实验的空间,让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进行操作,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三、幼儿验证安装结果

  1.教师提供多个气球,供幼儿验证自己的安装结果,并要求他们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验证过程有着意想不到的困难,那11个幼儿很快败下阵来,他们发现管子插在红色口子上,不仅不能给气球打气,连那个打气筒也像坏了似的,刚踩下去就彻底瘪了。有不少幼儿第一个反应就是“打气筒是坏的!”“科艺廊的打气筒一脚踩下去还会弹回来,现在的这个怎么不弹回来呢?”他们一边说,一边去调换打气筒,可是,换来的打气筒依旧不见起色。好在,过程中很快也有人获得了成功,当他们欢呼时,一些幼儿发现那些成功的人是将管子插在蓝色口子上的……他们又迅速将管子换到了蓝色的口子上,这下终于成功了。)

  2.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的实验过程。

  教师鼓励已完成任务的幼儿去帮助没有成功的幼儿。

  【设计意图:对幼儿来说,能亲自动手给气球打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尽管有不少幼儿已经在幼儿园的科艺廊有过这样的经历,但这次是使用自己安装的打气筒,其成就感非同一般。其次,这次实验也有一个操作难点,有些幼儿不能完全捏紧气球,所以气球没有变大。此时,教师要助幼儿一臂之力,帮助幼儿获得更大的成功。】

  四、师幼共同探讨

  【设计意图:幼儿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坐在一起,共同围绕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开展讨论,这不仅为幼儿提供了表达的机会,也能帮助幼儿在其中获得一些关键经验。】

  1.关键提问:你们的实验成功了吗?

  (统计结果,全部成功。)

  2.关键提问:谁愿意拿着自己的记录纸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我将管子插在蓝色的口子上,结果一下子就成功了!”“我第一次实验没有成功,后来我看到卿卿的打气筒和我装的不一样,我就学她的样子,也把管子换到蓝色口子上,结果就成功了!”“我的气球老也变不大,是东东帮我捏紧了气球,不让气逃出来,我的气球就变大了。”……)

  3.关键提问:你们都知道管子应该插在蓝色口子上。只是,打气筒有两个孔,一个叫出气孔,一个叫进气孔。我搞不清楚哪个是出气孔,哪个是进气孔?你们觉得接管子的这个口,是进气孔还是出气孔呢?

  (尽管,最终每个幼儿都获得了成功。但面对教师这样的提问,很多幼儿还是犯糊涂了,他们之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显然,幼儿并没有真正想过其中的奥妙。)

  【设计意图:此刻幼儿沉浸在探索成功的喜悦中,而对于打气筒,他们多半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时,由教师直接提出这样的问题,旨在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原理。】

  4.关键提问:要是这边不堵住管子,那边我们不停地踩打气筒,猜猜管口这里能看到什么呢?

  (教师一边踩打气筒,一边提示幼儿盯着管口看,幼儿什么也看不见……

  教师继续踩,终于有幼儿领悟到:这里有空气出来,空气是看不见的。)

  5.关键提问:真有空气出来吗?能证明给大家看吗?

  (有幼儿用手凑上来,一下子叫起来:“是有空气出来的!”有幼儿拿来气球,说:“气球放在这里,气球会变大!”有幼儿凑过笑脸,说:“我的脸上能感觉到冷风!”有幼儿拿来了教室里的餐巾纸,放在管口,餐巾纸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这样的观察过程,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出气孔。当然,教师应该有所预见,很多幼儿会觉得空气流动是看不见的,所以,此刻教师不断地追问幼儿:“能证明给大家看吗?”旨在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验证空气流动的事实,这样的“眼见为实”能为幼儿建构起“出气孔”的经验。】

  6.关键提问:要是堵住管子,猜猜会怎样呢?

  (幼儿很自然地回答:“要是堵住管子,空气就出不来了!”可当幼儿看到教师用手严严实实地堵住管子,而打气筒变得鼓鼓囊囊,再也踩不下去时,他们大叫:“空气出不来了,空气被关在里面了,打气筒里都是空气!”)

  7.关键提问:“现在,你觉得连接管子的口子,是进气孔还是出气孔呢?”

  8.关键提问:“知道了出气孔,就很容易地明白哪个是进气孔。只是,空气从进气孔进去,又是怎么从出气孔出来的呢?”

  (幼儿在回忆刚才自己打气的过程中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一个幼儿的话最形象,也最经典:“外面的空气从进气孔进入打气筒,是我们用脚踩打气筒,所以这些空气没地方待了,就只能从出气孔里跑出来。”)

  9.关键提问:“如果,我在这里画一个打气筒,画上两个不同颜色的口子,你能用箭头画出空气是从哪里进来,又是从哪里出去的吗?”

  (教师鼓励幼儿修正自己的实验报告,并用箭头画出空气流动的线路图。)

  【设计意图:当幼儿能够在打气筒上辨别出“出气孔”时,对“进气孔”的指认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鼓励幼儿说说、画画“空气是从哪里进去,又是怎么出来的”,能帮助幼儿在不同的表述中真正理解、掌握使用打气筒时空气流动的过程。】

  五、师幼共同收拾实验室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3、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

  2、预测今后的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

  3、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

  4、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难点】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以及能力发展的变化。

  2、教师演示器材:岁一9岁我们的生长变化”班级大表,“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班级大表,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活动能力的影像资料。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新课

  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

  (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说明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事实,在对数据和事实收集、整理时可以按下表的格式。因人的个体差异较大,表格中的内容是大致情况,不作为标准,仅供教师教学参考,教学时按学生汇报的情况填写。)

  2、我们的一生

  (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

  (一)、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

  (二)、弄清他们的年龄段;

  (三)、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

  (四)、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

  (2)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怎样划分呢? 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再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点有较全面的把握。)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

  (3)教科书第3'7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

  3、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4、教师小结: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板书设计: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15岁以前都叫儿童(其中不满1岁的为婴儿,12岁一15岁的为少年)

  16岁一35岁为青年

  35岁一60岁为中年

  60岁以后为老年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下雨前和下雨后不一样的自然现象,激发探索自然地兴趣,

  2、学习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观察图片。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观察图片,了解下雨前的一些特殊自然现象。)

  老师:小朋友们好,这节课我们要上科学课,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图片吧!你们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引导引导幼儿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看图)

  老师:云朵怎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会发生什么事呢?

  老师:水面上的蜻蜓怎样了?为什么它会飞得低低的呢?

  老师:青蛙在做什么呢?我们来学一学。

  老师:这是谁?它们在做什么?

  老师:为什么小蚂蚁要赶紧搬家呢?

  (请幼儿结合自身观察过的情况再进行讲述)

  老师:原来呀,下大雨之前呀,云朵会变的黑黑的,水面上的蜻蜓会飞的很低,青蛙也会蹲在荷叶上“呱呱呱”的叫着,小蚂蚁也会把家搬到安全一点的地方,

  二、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下雨后的一些特殊自然现象。

  老师:刚刚我们知道了一些下雨之前会发生的情况,那下完了雨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幼儿回答)

  老师:那我们继续来看图吧!

  1、引导幼儿独立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看图,然后再相互说说。

  2、集体交流。

  老师:请小朋友们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说说下雨后有什么样的景象。

  (幼儿回答)

  三、比较雨前和雨后不一样的`自然现象。

  老师:刚刚我们看了下雨之前下雨之后的图片,那么下雨前和下雨后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幼儿回答)

  3、请幼儿用动作表现下雨后的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

  老师:那小朋友们,你们会用动作来表现下雨之前和下雨之后的现象吗?谁来示范一下呢?

  (老师弹奏《大雨小雨》,幼儿跟着音乐表现。)

  四、活动结束。

  老师:好啦,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回到家里有机会的话也要跟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下雨前和下雨后的变化哦。

科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与人们的关系。

  2、引导幼儿用弹性材料制作简单的弹性玩具,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生活中常见的弹性物品:气球、皮球、弹簧秤、皮筋、海绵、拉力器等。

  2、操作材料:各种型号的弹簧、白纸、胶带、剪刀、小动物玩具

  三、重难点:

  利用材料制作弹性玩具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教师自己制作的`玩具“会跳的小鸡”,引起小朋友的兴趣,了解物体的弹性

  小朋友们,现在老师手中的小鸡会变魔术,你们看仔细,它会怎么变?(老师用力把小鸡按下,弹簧变短,松开手,小鸡就会起来,)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小结:原来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松开力时,物体又恢复了原状,这就叫做物体的弹性。

  2、提供各种弹性材料,让小朋友亲手感知物体弹性

  小朋友,除了这只小鸡很好玩,老师还带来了很多好玩的东西,看看这些东西会发生什么变化?

  压气球,气球会变扁,松手又圆起来;拉皮筋,皮筋就会变长,松手又变短;弹簧秤下面挂着东西就会变长,拿掉东西又变短……

  3、了解弹性的作用:

  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样有弹性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东西会有弹性吗?(如自动伞、打气筒、床垫、沙发、袜子、弹性纤维、橡皮泥等)

  4、幼儿制作简单的弹性物品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玩了许多弹性玩具,也认识了许多生活中的弹性物品。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有弹性的小玩具呢?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动物和弹簧,请大家也用弹簧让小动物跳起来,好吗?(教师先讲解指导幼儿制作,然后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结束:老师和幼儿一起玩自己制作的弹性玩具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8-10

科学教案(经典)08-19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15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精选)科学教案08-24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经典)科学教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