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9篇(实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1、用怎样的方式储存啤酒才能保持新鲜呢?
1.啤酒和威士忌一样,在避光的环境中窖藏一年以上会变得更美味。
2.低温避光的环境下保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啤酒的味道会变差。
3.啤酒和生物有相同的喜好,在通风、阳光充足的环境下,才能使其味道不变,并保存一年以上。
A
夏天,啤酒既爽口又好喝,由于生产商亦或是制造工艺的不同,啤酒的味道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鲜啤酒属于发泡型酒,与威士忌之类的蒸馏酒不同,刚制成灌入易拉罐时口感最好。之后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保存,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啤酒的味道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变差。所以,尽早地把它喝掉,才是保证啤酒味道鲜美的秘诀。
购买啤酒后,如果不能马上喝完,应置于低温避光的环境中保存,比如冰箱里。如果将啤酒长期放置于高温环境中,啤酒中残留的氧气会使啤酒花中的苦的物质和单宁酸发生氧化,使啤酒变得更苦。并且啤酒在光照下会分解,散发出类似动物身上的臭味——阳光臭。啤酒瓶多为深色,就是为了避免光线的照射。购买啤酒后就不要想着如何保存了,尽快喝掉才是上上之策。
啤酒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1.湿润的麦子会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发芽成麦芽,然后将麦芽干燥,除根,并进行粉碎。
2.粉碎后的麦芽与煮米水混合,煮米水中的蛋白质与麦芽中的酵素发生反应,糖分转化为麦汁。
3.将麦汁过滤后加入啤酒花并加热。
4.用蒸汽加热,淀粉在加热过程中转化成糖分。
5.在冷却后的麦汁里加入酵母。
6.酵母使麦汁中的糖分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大约一周的时间)低温储藏,过滤后啤酒就制成了。在大约零摄氏度以下储藏(大约两个月)。这期间,二氧化碳气体充分融入,美味的啤酒就做好了。
(正确答案是2)
2、为什么罐头里的食物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变质呢?
1.罐中的空气被抽出,然后进行了高温杀菌。
2.罐中的空气被抽出,并注入了氮气,然后进行了高温杀菌。
3.罐中的食物无法与外界空气接触,且里面添加了防腐剂。
A
食物变质是因为食物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制造出酵素。酵素会伴随有害物质的产生,释放出难闻的气味。这种微生物不耐高温,可以被高温消灭,同时,酵素也会在高温下分解,食物会保持原有的味道。罐头就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原理来长期保存食物的。首先,将食物放入罐中,抽走罐中的空气并密封罐口,然后将罐头高温灭菌。如果不抽走空气,罐头里就会出现细菌。除了像罐头那样密封加热保存外,将食物冷冻也能防止其变质。冷冻环境下食物可以被长久地保存,但其中的微生物并没有死亡,只是失去了活动能力而已。食物被放回温暖的环境后,不久微生物就会开始繁殖,并引发食物变质。总之,将食物解冻后应该尽快烹调并食用。
(正确答案是1)
3、怎样长期保存草莓、梨子之类的`水果呢?
1.用接近冰点的温度保存。
2.用冰点以下的温度保存。
3.用1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保存。
A
如果像保存鱼那样,将草莓、梨子等水果冷冻在冰箱里,解冻后的水果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水果适宜在冰温环境下保存,冰温是指从零摄氏度至食物开始冻结前的温度范围。顺便说一下,即使将草莓放入冰箱中保存,最多也只能保鲜一周,但是在冰温环境中存放的话,保鲜一个多月也不成问题。那么,为什么冰温环境中保存效果好呢?冰温环境下,食物的细胞开始冻结,处于濒死状态,其细胞为了使自身免于冻死,会在体内制造出防冻液,以使自身温度上升。防冻液中含有糖分、氨基酸等物质,它们可以提升水果的口感。而且,在冰温环境下,有害微生物、病原体细菌的活性会下降,与之相反,酵素、乳酸菌之类的有益菌的活性却会提升,让水果更美味。
4、将食物装在乙烯树脂或聚乙烯制成的袋子里之后再存入冰箱保存,最大的目的是什么呢?
1.冰箱中的空气会对流,塑料袋可以避免冷空气直接接触食物表面使水蒸气凝固。
2.防止食物中的水分被周围的空气吸走。
3.防止不同食物之间发生串味。
A
空气中含有水分,水分的含量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气温降低而减少。所以,当气温下降时,空气中的水分会液化变为水滴或霜。由于冰箱内部温度不均,空气会发生对流,温度较高的空气上升,温度较低的空气下沉。所以空气在对流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带走食物中的水分,温度下降时,空气的储水能力下降,一部分水分变成水滴或霜。因此,在对流空气中,食物中的水分容易被吸收,食物的品质自然也就下降了。同时,不同的食物放在一起还容易串味。注意将食物装在塑料袋或者有盖子的容器中避免与冰箱中的对流空气直接接触。
(正确答案是2)
5、为什么在石头上烤出的红薯比较好吃呢?
1.石头的热容量大,能持久保温,所以能充分释放出红薯的甜味。
2.用石头烤红薯的过程中,石头中的化学物质使红薯更甜。
3.用石头烤红薯的过程中,石头不会吸收红薯的水分。
A
住宅区里常常会出现叫卖烤红薯的小贩,小贩们从滚动的石质烤炉中取出红薯递给你,说:“给,5元钱。”
接过他手中热气腾腾的红薯就迫不及待地咬一大口。贪吃的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石质烤炉烤红薯呢?
不像一般家庭通常都是把红薯蒸着吃,而是在预先加热的石制烤炉中用石头中保存的热量间接地烤熟红薯。
石头的热容量大,在加热的过程中,它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如果要想把石质烤炉和金属锅加热到同一个温度,加热石质烤炉的时间要比加热金属锅的时间久得多。由于石头良好的保温性,一旦被加热,温度就会存留很久不易冷却。因而石头有着“加热难,散热也难”的特性。
为什么用石质烤炉烤出来的红薯会那么香甜呢?
红薯之所以会在加热过程中变甜,是因为红薯中的一部分淀粉在加热过程中转化成了糖(麦芽糖等)。使淀粉变成糖的酵素在50摄氏度左右最为活跃,高于这个温度的话,酵素就会被破坏。石质烤炉可以持久地使红薯保持在酵素最为活跃的温度范围内,这就是烤红薯香甜美味的原因。
(正确答案是1)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生主动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
感知科学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开展探究──交流──得出结论──推广应用。
2)学生学着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包括:根据科学现象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组织、选择材料,根据材料开展科学探究。
2.知识与技能:
1)知识:知道电可以转变成光;知道简单电路所需的基本元件。
2)技能:能根据探究需要选择材料;能动手拼装简单电路;能画出简单电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2)学生对科学探究充满兴趣;
3)学生乐于合作学习,乐于交流。
4)学生环保意识、节能意识的培养。
教学重点:
1.学生分组拼装电路。
2.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
教学准备:
1.教具:各种漂亮的灯饰,霓虹灯拼出的各种图案,在讲台桌上展示,或定在刨木板上展示。
2.物品超市:简单电路的基本元件分类装好,贴好标签。
3.准备一些相关的物品备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好看吗?(老师指着讲台上的各种漂亮的'灯笼,黑板周围挂着满天星。)
2.可惜同学们桌上的小灯笼都不亮,要亮起来多漂亮啊,你们能设法让小灯笼亮起来吗?
3.要想使小灯笼亮起来,你得首先知道需要哪些器材。
二、尝试实验,开展探究 (20分钟)
1.互相商量一下要些什么器材。
2.由组长统一到物品超市来挑选:
1 )一种最好只选一件;2)各组要团结协作;3)还需要器材可以再选。
3.学生分组练习。
4. 给灯亮的同学发奖!
5.说说你是怎么组装的?(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不同的组装方法。)
6.请你把组装的方法画在纸上告诉老师。
7.比一比谁画得好,发给奖品。
8.说说他们组装方法的相同的地方。
9.强调组装电路的方法。
10.给说得好的同学发奖。
11.尝试一下别的方法能使灯亮起来吗?不知道装的同学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
三、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尝试
1.这小灯笼老是亮着,挺耗电的,要能控制他多好啊!你有办法吗?大家试试。组长可以再来选材料。
2.请你讲讲你的方法,上台给大家演示一下。
3.鼓掌表扬。
4.大家再试试。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你见过哪些开关?
2.老师演示声控开关,给学生展示各种开关样品,延伸到楼道的触摸开关、家用的遥控开关。
3.请你想想还可以设计哪些开关?
4.给有创意的学生发奖。
5.你见过哪些电池?
6.用完后人们是怎样处理的?
7.电池污染严重,能不能设计出没有污染的电池。
8.发奖。
9.让我们在课后来设计一个电池回收装置吧。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用电器是一种能量转化器,可以把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2.知道电能能向其他能量的转化,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也可以互相转化。
科学探究
1.了解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以及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2.能设计并运用简单的实验来研究能量的互相转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交流,并学会在交流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2.体会到能量转换和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关心新事物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电能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并进一步了解多种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
2、难点:应用能量转化的观点描述生活中的变化事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能量转化的图片资料。电磁铁、大头针、铁丝、绳子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能量,如风能、机械能、电能、热能等。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自制的小玩具。(出示简易电磁铁)除了电磁铁,老师还带来了大头针。(摇装有大头针的盒子)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演示电磁铁吸大头针?
师生共同演示操作电磁铁吸大头针。
师:是什么让这枚铁钉具备了神奇的吸大头针的能力呢?
生:电能。
师:板书(电能)电能让这枚小小的铁钉具备了吸铁的能力,也就是具备了磁能。(板书:磁能)像这样能量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其他形式,是能量的一个重要特征——能量的转换(板书)。
【评:思维从问题开始,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上课伊始,教师运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揭示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并产生了悬念,渴求新知识的获得。但实验时,利用实物投影可让学生看得更清楚一些。】
(二)探讨电能为我们做什么
师:在生活中,你们用得最多、接触得最广的能量是什么?
生(齐答):电。
师:请说说你家里有哪些用电器?它们把电能变成了什么?
生1:电风扇,电风扇把电能变成了动能、风能。
生2:电磁炉,它把电能转化成了热能。
生3:电灯,它把电能变成了光能。
【评:以学生熟悉的家用电器引出电向其它能量的转化,学生人人都有体验,很有发言的欲望。】
师:既然大家都想说说家里的用电器,那我们就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好吗?
生:四人小组互说。
【评: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师:好了,现在让我们走出家门,感受一下社会上有哪些用电器。你们坐过电梯吗?它把电能变成了什么?
生(合):坐过!
生1:电梯把电能变成了动能。
师:你们看过电影吗?
生2:看过。电影就是把电能变成光、声音、影像。
师:你们还知道什么用电器?
生:我坐过过山车,过山车把电能变成动能。
生:我玩过摩天轮,它把电能转换成动能。
生:摇控赛车把电能变成动能。
师:由此看出,用电器都是一种能量的转化器,它可以把电能变成其他形式的能,为我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评:从家用电器向社会用电器拓展,让学生体验身边能量的转化无所不在。】
(三)讨论电能是怎么来的
师:电对我们真的很有用,它是怎么来的呢?你知道吗?
生1:风力发电。
生2:水可以发电。
师:老师准备了几张图片,思考:它们是怎样转换成电能
的?
(出示图片:电池、核电厂、太阳能发电站、水力发电站、风能发电站、地热发电厂)
生1:电池把化学能变为电能。
生2:核电站把核能变为电能。
生3:太阳能发电站把太阳能转变为电能。
生4:水力发电站把水能变成电能。
生5:风能发电厂把风能变为电能。……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师:以上看出,电能是由各种能量转化而来的。
【评:开发学生的思维,由学生说出各种能量向电能的转化,让他们感受各种能量形式和电能的关系。】
师:下面老师也准备了一个活动:
师:(出示铁丝)请一位同学来摸一摸。记住你的感觉。
师:反复弯折铁丝。请刚才的同学再摸摸它。
生:(兴奋)“热了热了”。
师:伸出我们的双手,我们一起来搓搓手。
生:(搓手)。
师:有什么感觉?
生:热了。
师:又是什么形式的能转换成什么形式的能?(机械能 → 热能)。
【评:设计这一活动让事实说话,令学生亲身体验能量的转化,引出不一定通过电才能向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
师:请大家说说刚才这些例子中,手为什么感觉到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呢?
生:老师弯折铁丝的时候,动能转化为热能。
生:我们用力搓手的时候,动能转化为热能。
师:它们转化成热的变化要通过变成电吗?
生:不用。
师:由这些实验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生:一种形式的能量不一定要变成电能,才能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
【评: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总结,则学生就会对所探究的知识没有整体、清晰的认识,产生一定的认知缺陷,同是也使得教学过程缺乏整体美。上述过程,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各种形式的能可发生相互转化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小结,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师:你能象上面一样,不转换成电,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其它能量间的相互转化吗?
【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撇开电,学会筛选能量之间转化的事例。】
生:(小组讨论)
生1汇报:路灯。(太阳能变光能)
生2汇报:太阳能热水器。(光能变热能)
生3汇报:烧开水的时候水蒸汽把壶盖顶开了。(热能变动能)
教师板书。(用箭头标出各种能量间的转化)
师: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能量的转换。划燃火柴,思考火柴的能量是如何转换的?做实验时,注意安全,小心烫伤!
学生小组实验。
生:化学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
【评:这儿的能量转换较复杂,可以换个能量转换简单的实验。】
(四)实际应用,加深巩固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图,有许多能量转换在里面。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到底有哪些能量,他们又是如何转换的呢?(出示图片)小组讨论。
生1:番茄的化学能转化成男孩骑自行车的动能,再转换成电能。
生2:烧水是电能转换成热能。
生3:太阳能转化成番茄的化学能。
师规范学生的描述:太阳光使西红柿生长,西红柿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体内;人吸收了西红柿的化学能转化成可以使脚踏车运动的机械能;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热水壶把电能转化为热能;热能有一部分使水和壶嘴发出声音,转化为声能。
【评:学生通过探究获取了新的科学知识,再进行强化训练,方能巩固消化。因此,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组应用性训练,让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能量的转换。】
(五)做小玩具,体会能量转换过程
师:能量的转换除了可以像刚才这样解释,还可以通过具体的模型来解释,比如刚才的电磁铁,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玩具“飞旋的扣子”(出示“飞旋的扣子”)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
生:想。
师:那我们来看看飞旋的扣子的制作方法。(出示PPT 飞旋的扣子的制作方法和玩法)边玩边思考这其中的科学道理。
生动手制作,玩,回答。
师小结:小玩具的能量转换过程是动能与重力势能的相互转换。前段时间有一个风靡一时的玩具,(出示溜溜球)其实这也是动能与重力势能的相互转换,所以说小玩具里也蕴藏着大道理啊!
【评:学生了解了能,又认识了能量的转换,再通过亲身体验,其认识将会更加深刻,更有意义。教师设计了制作玩具——电磁铁或“飞旋的扣子”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情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飞旋的扣子,学生不易理解动能是如何转化为重力势能的。可直接以溜溜球为研究对象,这种能量转换是很明显的,让学生有这种能量转换的意识。】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请同学们利用能量转换的知识制作出更好玩的玩具。
板书 能量的转换
太阳能
风能磁能 动能 热能
水能&nbs
p; 电能动能
地热能热能
核能光能
化学能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信息反馈】
一、成功之处
1、实验以学生探究为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
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工作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
3、处理教材,灵活多变
教材的顺序是先介绍定滑轮的定义,研究性质,而后是动滑轮的.定义,研究性质,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划分并非学生自然的思维生成,于是我先让他们认识滑轮,再来区分两者,认识过程更加顺其自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不足之处
1、时间过于仓促。
学生由于平时亲自动手操作不多,因此器材的组装,测力计的校对,读数等都延缓了课堂的教学速度。
2、新理念与新课堂的衔接还有待磨合。
本节课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数据,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滑轮作用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过程
一、用谜语引出课题,让幼儿猜:“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当粮食,竹林里安家。”(大熊猫)
二、出示大熊猫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大熊猫的外形特征
教师出示大熊猫玩具,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依次观察大熊猫的头、嘴、眼睛、耳朵、鼻子、身体、四肢、尾巴等。
小结:大熊猫的头是圆形,头上有嘴、鼻子、眼睛、耳朵。一张嘴,一对小眼睛周围长着黑色的毛,像带黑色的眼镜。鼻子是黑色的,在脸的中央,两只小耳朵是黑色的。身体胖乎乎的是椭圆形,全是白色。有四条粗短的腿,长圆形,是黑色的,尾巴短短的是黑色。
三、放录象,讲述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教师放录象,提出问题:大熊猫生活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怎样生活?是怎样走路的?
小结:大熊猫住在长有竹林的高山上,喜欢吃竹叶、竹笋。它喜欢独居,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吃东西,会爬树,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 四、谈话:大熊猫与人类的关系。
“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大熊猫?你喜欢大熊猫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
小结:(为什么称大熊猫为国宝参见教学资料)小朋友在动物园、电影、电视或图书中见过大熊猫。大熊猫形体美丽,动作有趣,性情温雅,可供大家观赏,还可以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我们和世界人民喜爱的动物。但它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危险,我们要救救大熊猫,保护大熊猫,让它永远生活在地球上。
活动延伸:
给大熊猫画像(国画);教幼儿玩《抢救大熊猫》的游戏,教育幼儿要爱护大熊猫。
活动要求与准备
一、使幼儿认识大熊猫的主要外形特征,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二、让幼儿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是国宝,应保护大熊猫。
三、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丰富词汇:珍贵、竹笋。
五、准备:大熊猫玩具一个、录像机、录像带。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及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难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玩镜子的合作和交流活动,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积极查阅资料,通过了解镜子的发展史,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学情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镜子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在交流过程中学会倾听和尊重别人的意见,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课前准备:
1、有关镜子的资料。
2、课前搜集有关镜子的文字、图片资料。
3、准备各式各样的镜子(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凸面镜、凹面镜、水槽、水、手电筒、火柴、树叶、剪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镜子,你见过哪些镜子?
课本中也为我们出示了一些镜子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与学生交流。)
那么这些镜子都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为了了解镜子中的秘密,让我们一起来——玩镜子。
(板书:10玩镜子)(生交流。)
让学生通过照镜子,发现镜子中的像与镜外物体的关系,为了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梳妆机子就是平面镜。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面镜。
(1)理解平面镜的概念
同学们平时我们都是从这面小镜子中观察自己,今天就让我们好好的观察一下这面小镜子。你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来摸一摸,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是呀我们平时用的这些镜子,镜面都是平的,那我们给他们一个共同的名称——平面镜好不好?(板书:平面镜)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表面不平的镜子,同学们搜集到了没有?
哦,有的同学带来了小勺子,我们拿小勺子来照一照看看能不能成像?
两面都能吗?我们先摸一摸小勺子的里面,是平的吗?不是向里凹那我们称它为“凹面镜”,那外面向外凸的一面我们就可以称它为“凸面镜”
(2)引导学生观察反射现象及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那么,今天我们的玩镜子活动就从平面镜开始。(边说边走向窗边,演示反射现象)同学们请抬起头,你看到了什么。老师小时候经常这样玩镜子,你们会玩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这样玩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还有很多其他的.玩法。同学们你们还有哪些玩镜子的方法呢?下面请各小组同学讨论一下你们都怎样玩过镜子。
那你在玩的时候有什么问题或疑问吗?请提出来
师:(拿起一组的科学记录本)大家把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写下来,然后小组之间讨论,想想怎么玩,然后再玩。同学们可以选用自己课前准备的材料,也可以从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中取材。
(提出2点要求:一是注意安全,镜子很锋利容易划破手指;二是用你擅长的方式认真记录,可以写、可以画。)
三、汇报交流:
在交流中从以下几方面组织学生讨论:①镜子里的像和实际物体的不同;②镜子靠在一起角度变化带来的镜子的像也是不同的;③镜子可以反光。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在玩镜子过程中的发现。
别的同学汇报时,请大家把材料放入材料盒,认真听,如果需要演示给大看,材料可以带到讲台上。
师:(师把光射到镜面,反射到墙壁上成了“我爱科学”的正字)大家回去可以试试。我还要考考大家,你在镜子前举左手,镜子里的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大家试试。
(学生纷纷拿出镜子对照着玩。)
师:谁能总结一下镜子里的像有什么特点?
师:(拿起一面镜子)刚才一个小组玩的是镜子反光,当光射到镜子上,而光马上出现在另外的地方,你能比画出光的路线吗?
师:使光发生路线改变的是镜子,看来镜子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板书: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说到光的反光作用啊,课本中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翻到课本32页。(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讲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没有什么疑问?
模拟故事中的现象。请几个同学排成弧形用平面镜向温度计上反光。
小结:用平面镜同时向某一物体反光是该物体的温度会升高。
四、深入玩镜子。
(1)引入凹面镜、凸面镜的概念。
同学们,刚才通过玩镜子我们了解了很多平面镜的特点(手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平面镜),那么生活中还有一些镜子它们的表面不
是平的。请同学们取出你们课前准备的小勺子,同学们看看在小勺子中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像?
师:勺子的两面都能成像吗?
师:那我们就也可以把它们当成两面镜子,表面平的镜子我们叫它平面镜,那么勺子向里凹的一面我们叫它什么镜?
(板书:凹面镜)
那向外凸的一面呢?
(板书:凸面镜)
(2)观察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特点。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凹面镜和凸面镜中所成的像,并记录好它们的成像特点。
(板书:倒立、放大)
在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缩小的
(板书:正立、缩小)
引导学生说出凸面镜的反射范围大,凹面镜的反射范围小。
学生取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
(生交流。镜面是平的。)
生;准备好了。
生:(能)
生:会玩。
(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
生:为什么镜子能照亮物体?
生:镜子为什么能反射太阳光?
(小组开始玩镜子。)
a.生:我们组是把3个镜子靠在一起,然后在中间放一个笔帽,可以看到镜子里有很多笔帽,而且我们把镜子的角度变小,笔帽就更多。
b.生:(上前演示)我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镜子为什么能反光,我们发现跟镜子后面的这层灰色的东西有关,好象是漆,用小刀把它刮掉,镜子就跟玻璃一样了。
c.生:在镜子里的字都是反的。
生:反的
生:右手
生:镜子里的东西和外边是左右相反的。(左右相反)
生:光是先射到镜子上,然后被镜子反到墙上(比画着光的行走路线)是两条线。
(生交流)
生:能。
生:是的。
生:凹面镜。
生:凸面镜。
学生汇报观察发现。
小结:物体在凹面镜中的影像是倒立的、放大的。
第一个环节玩镜子是为了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使学生对镜子的反光现象更感兴趣,从而引发升入的探究和思考。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欲望。
为了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人们对镜子的创造、发明或应用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1、凹面镜、凸面镜的图像特点和平面镜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玩凹面镜、凸面镜。让学生知道凸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的。反射的范围大。凹面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反射的范围小。
板书设计:直立的像、表面比较光滑、平的、像镜子一样的东西叫做平面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到天天用到的镜子,竟然还有那么多的玩法,学生充满了兴趣,学得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使学生增加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7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夜景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好多的图片,你们看,漂亮吗?在咱们的平度有这样的美景吗?你在哪儿见过?那你们知道,是什么把这夜晚装扮的如此美丽?咱们同学真是聪明,对,是灯光,那灯光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哦,灯泡亮了,就能发出这美丽的灯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开灯泡亮了的秘密好吗?
二、探究新课
(活动一)
师:在研究灯泡亮了之前,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既廉价又实用的电器,看,你们认识吗?
生:手电筒
师:对,是手电筒。那你们能让手电筒的灯泡亮起来吗?
生:能。
师:哟,都能,好,你来试试。给大家看看,灯泡亮了吗?灯泡为什么会亮呢?手电筒里有什么秘密吗?请大家先猜一猜。
生:自由回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板书)到底咱们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咱们把手电筒怎么样就知道了?对,拆开看看。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小手电筒。不过,在拆开之前,老师要给大家提几点要求:(课件出示)1、小组合作,把拆开的部件按顺序摆放好。2、仔细观察,手电筒大体可分为哪几部分?3、小组讨论一下,这几部分各起什么作用?4、快速把手电筒安装起来,使小灯泡亮起来。听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指导,解决两个问题)
师:好了,同学们,刚才我们动手拆开手电筒,一定有很多发现,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要是灯泡亮起来,关键需要哪些材料?
生:电池
师:(实物讲解)对,电池分为正负极,你们知道哪是正极和负极吗?(讲解或板画)电池有什么作用吗?还需要什么?
生:灯泡。
师:对,灯泡是用电的,还有吗?
生:开关。
师:开关有什么作用?哦,控制灯泡亮还是不亮的,还有吗?
生:铁皮。
师:铁皮有什么作用吗?在手电筒里,铁皮起连接作用的,可以导电。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手电筒大体可以分为这四部分,把这四部分组装起来,手电筒的小灯泡就可以亮起来,对吗?
(活动二)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手电筒亮起来的秘密。在我们的学具袋里,也有一只小灯泡,你想不想也让它也亮起来?
生: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些材料。(实物讲解)
电池,灯泡,开关,这是什么?你认识吗?电线,这些电线有什么作用吗?对,就像手电筒的铁皮一样,可以导电,我们在科学上称它为导线。为了便于大家操作,学具袋里还有一些辅助材料,看,这叫电池夹,你们知道他有什么作用吗?对,真聪明,电池夹是用来固定电池的。这个呢?还认识吗?它叫小灯座,是用来固定灯泡的。材料我们都认识了。接下来,就利用你们手中的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吧,不过,老师还要给大家几点提示:(课件出示)1、注意,千万不要用导线直接连接电池的正负极。2、在装电池之前,先把开关断开。3、灯泡亮了之后,断开开关,小组合作,组长代笔用你们喜欢的符号把连接的电路画出来。听明白了吗?好,开始!
(学生组装电路,画电路图,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了,你们的灯泡都亮起来了吗?同学们真聪明,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结果跟大家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先展示并交流电路连接方法,后展示电路图)
师:同学们看,你们用了这么多的符号,在科学上,电路中的每一部分都有标准的符号,你们看:(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好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一个完整的.电路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电池、导线、开关,灯泡
师:手电筒中的铁皮就相当于导线(擦掉“铁皮”,换上“导线”),导线是用来导电的,那你知道电是从哪里来的吗?(电池)电池是电的一种来源,你还认识什么样的电池?(学生回答)老师这儿还有几种电池的类型,你们看,认识它们吗?(出示课件)咱们几天上课用的电脑,用电池来供电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对,电池的电力太小了?那么,电还来自哪里呢?对,电还来自发电厂,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这是太阳能发电厂,是用什么发电的?风力发电厂呢?水力发电厂呢?咱们平度也有一个发电厂,你们知道它使用什么来发电的吗?对,烧煤,这就叫火力发电厂。电池和发电厂都是电的来源,人们习惯把它们叫做电源(擦掉“电池”,换上“电源”)。灯泡是用电工作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是用电来工作的?(电视机、电冰箱、电脑、洗衣机……)凡是用电工作的,人们把它们统称为用电器(擦掉“灯泡”,换上“用电器”)。开关是用来控制灯泡的亮灭的,把开关合上,小灯泡就亮了,断开,灯泡就灭了。看来,一个完整的电路就是有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这四部分组成的。只要把这四部分正确连接,灯泡就会亮起来,或者说用电器就会工作。
三、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真好,不但探究出了电路的组成部分,还学会了画电路图,为了奖励你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种水果,你们看,是什么?(西红柿)西红柿好吃吗?对,西红柿含有丰富的营养,非常好吃,老师也很喜欢吃。不过,西红柿不但好吃,还可以做西红柿电池,你们信吗?想自己做一个西红柿电池试试吗?好,课后请同学们参照课本32页,自己来做一个西红柿电池,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
① 认识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
② 了解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
②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应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乐趣。
②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
活动
设计
意图
备注
导入新课
1、说说利用计算机可学些什么。
2、同学们见过火山喷发吗?
倾听、讲解
为本课教学铺垫
学习新课
1、阅读火山喷发资料并思考:
A.火山喷发前有什么现象?
B.火山喷发物有什么,喷多高?它们是从哪里喷出来的?
C.岩浆是什么样的?喷出后有什么变化?
与学生一起分析研讨。
培养学生的想像、分析、推理能力。
2、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A.地球内部有什么?B.地球内部温度怎样?C.地球内部的压力怎样?D.岩浆是一种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冲出地面?
3、认识火山的成因。
4、利用计算机网络了解火山喷发时的状况。
5、思考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
指导学生利用课件自己学习。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能力
总结评价
1、说说自己学习的体会。
2、对本节课进行评价。
倾听、总结
反思、总结、激励、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
形状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放入后
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
(毫升)沉浮状况
实心团200
沉的形状200
浮形1200
浮形2200
浮形3200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科学教案(经典)08-19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经典]科学教案08-15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经典)科学教案08-13
(经典)科学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