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21 08:08:1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8篇[集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8篇[集合]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

  (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

  (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

  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x##b。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3

  1通过讨论知道我们的生活中那些是浪费能源的行为

  2.知道节约能源的和利用新能源的方法。

  3.了解新能源有哪些。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活动一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现象和行为?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1、自主学习:自主观察课本图,结合日常生活找一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2、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讨论后统一意见;

  3、展示分享:一组交流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评价;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找出浪费能源的现象和行为。

  2、评价、补充和总结

  活动二讨论怎样节约电和燃气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1、自主学习:自主观察课本图,结合日常生活找一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2、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讨论后统一意见;

  3、展示分享:一组交流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评价;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从节约能源的角度进行判断,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

  2、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各组交流,训练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评价单进行记录。

  3、评价、补充和总结

  活动三:怎样利用新能源?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1、自主学习:仔细观察课本图“未来的住宅”思考它在哪些方面利用了自然资源?

  2、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讨论后统一意见;

  3、展示分享:一组交流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评价;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从利用能源的角度进行分析,“未来住宅”上的标号名称,并说说未来住宅是从哪些方面利用新能源的

  2、评价、补充和总结

  活动四;开发新能源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1、自主学习:自学课本62页,思考为什么要开发新能源?新能源有哪些?

  2、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讨论后统一意见;

  3、展示分享:一组交流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评价;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件图片,了解新能源有哪些?

  2、评价、补充和总结

科学教案 篇4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学生认识了身边常见动物,给动物简单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动物,并能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对动物进行科学分类,了解常见不同类型动物的特征,扩大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范围。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因此就是借助对蚂蚁特征的探究,归纳昆虫类的共同特征。通过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简单工具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感受蚂蚁种类的多样性。重点是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通过比较不仅复习巩固了猫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和吃食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

  2、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3、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4、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5、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他们的后代。

  6、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饲养一种小动物。

  2、运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5、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6、比较多种动物,总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2、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5、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三、单元重点难点:

  归纳昆虫类的共同特征。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

  四、课时计划:

  本单元每课用一个课时完成,整个单元用4课时完成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三角形的相关物体。

  在教室四周有意识地放置一些三角形的物品。

  各种颜色和大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图形若干,八个篮子,录音机一台。

  活动目标

  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能从周围生活环境中找到与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认识三角形,能从多种图形中把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找出来。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坐成半圆。

  2、引导幼儿认识三角形。

  ①请幼儿分享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物品,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②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三角形的特点:有三个角和三条边。

  3、游戏:小鸟找食。

  玩法:音乐响起时,小鸟跟妈妈可以飞来飞去,音乐停时,妈妈说:"宝宝请找出三角形的食物吧",小鸟们找出三角形的"食物"放入篮中,让妈妈检查。游戏可多次进行。

  4、请幼儿说说自己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

  ①引导幼儿从自己用过的、吃过的`物品中寻找。

  ②从教室的环境中找三角形物品。

  5、同伴间分享找到的物品,体验活动的快乐。

  备注:此教材选自《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用书p212页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 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2) 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 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 看手掌日晷

  (1) 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 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 做太阳钟

  (1) 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

  (2) 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 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 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扣馒头与沙子干湿的关系。

  2、学习扣馒头的技能,体验玩沙的乐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水、扣馒头的碗、杯子、毛巾和玩沙子的工具。

  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玩沙子经验后,攥在手里容易漏下来等特性,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沙漏的玩具。

  活动重难点:

  理解扣馒头用沙的湿度要适宜,加水过度扣不出馒头。

  扣馒头的方法——沙子盛到容器里要满、平,扣下时速度要z快,拿起时动作要轻,轻轻拍打一下碗,馒头落下来。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引出话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幼儿观察老师先用湿沙子扣好的大小不同的馒头。

  教师:这是老师用沙子做出的馒头,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呀?鼓励幼儿动手尝试。

  2、请幼儿选择材料亲自动手操作,到沙坑用沙子进行尝试。

  教师交代注意事项:用沙子时不要洒到沙坑外边。老师以间接指导方式端着盆(盆里盛着湿度适中的湿沙子)在一旁动手操作扣馒头。

  (1)幼儿分别选择了碗、盆,并往里装着沙子进行尝试。

  幼儿:老师,你看,不行。老师,看,我的`也不行。孩子们尝试失败后纷纷叫喊起来。

  (2)失败之后,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探寻失败的原因。

  一名幼儿站了起来:老师我想用你盆里的沙子试一试。

  教师:为什么用我的沙子呢?我盆里的沙子和沙地里的沙子有什么不一样啊?

  幼儿:老师,也许我用你盆里的沙子就能够成功,因为我发现你的沙子是湿的。其他幼儿也跟着响应起来。

  3、幼儿自己探索、尝试给干沙子加水,再次扣馒头。

  孩子们用瓶取来水往沙子里倒水再次进行尝试。过了一会儿,一名幼儿就喊起来:老师,我这个还是不行。只见沙子不但淤出了水,而且滩倒了下来。我的水太多了。他自言自语反思自己的失误。

  教师:要帮忙吗?

  幼儿:我再多弄些沙子吧。他摆摆手,把沙坑里其他地方的干沙子掺进一些,又将沙子重新装在大碗里,然后将碗翻过来,一边喊着一、二、三,一下子扣下,轻轻一拍碗底,再轻轻地把碗拿了起来。

  噢,我成功了,老师你看,我的大馒头做好了。我竖起大拇指及时表扬了他。

  然后我请成功的幼儿谈谈自己成功的经验,并与旁边的小朋友交流经验和分享成功的喜悦,鼓励其他幼儿进行再次尝试。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指导那些始终没能成功的幼儿如何用湿沙扣馒头的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尽量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将相应的纸船贴到集体记录表中。

  教师:请小朋友们观察我们的集体记录表,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儿:用宣纸做的小船第一个就沉下去了。

  幼儿:画画纸在水面上坚持的时间最长。

  教师: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发现哪种纸最适合做小船?为什么?

  幼儿:画画纸比较适合做小船,因为它坚持的时间长。

  幼儿:画画纸适合做小船,因为画画纸吸水慢。

  5、经验迁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小船的实验发现有的纸吸水快,有的纸吸水慢。

  我给你们出一道难题:地板上洒了好多水,旁边没有抹布,只有报纸、宣纸和画画纸这三团废纸,我们用哪种纸能把水最快吸干净?为什么?

  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够回答出:宣纸能把水最快吸干净,因为宣纸吸水快。

  活动延伸:

  请幼儿用同样的实验方法在活动区里寻找比宣纸吸水快的纸,比画画纸吸水慢的纸。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在幼儿获得了较丰富的玩沙游戏的经验,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和他们的兴趣生成的,体现了教育的连续性;从幼儿参与活动创程与目标的达成来看,本活动制订的目标符合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

  不足之处:

  对幼儿探索活动中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探索点关注不够。如,当有的幼儿发现沙里倒的水太多不知该怎么办,一名幼儿马上茫再往里面添加些沙子,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闪光点引导幼儿探索。

科学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开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观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本课内容既是本单元学习的引子,又要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开花植物花的构造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用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花的各部分组成及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能预测植物未来的生长。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构造;难点:学会使用镊子解剖植物,了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学策略

  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从内心想探究的活动,融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的特征即兴发挥。

  学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的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能用分类、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掌握观察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揭示课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我会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春天的见闻;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我想:当学生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时,他们会被深深吸引,很想走进那一片片摇曳着的金黄,去欣赏、去观察那一朵朵盛开的油菜花。

  (二)新课探究,凸现个性

  这个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一棵油菜

  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油彩花的各个器官,内容相对简单,我采用了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

  1、看一看:我给学生出示一张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图片让他们观察,培养学生全面、有序的观察习惯。

  2、说一说:经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到屏幕前面,指着屏幕上的图片依次说明油菜花的各个器官,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

  3、想一想:让学生再想想自己为什么能够区分油菜的各个器官。经过思考,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根据主要来源于对旧知的回忆。从而,让学生明白“温故知新”的道理。

  活动二:观察一朵油菜花

  这项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1、选择讨论题目:围绕教材内容,我给学生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分别是:想想用什么办法观察油菜花,为什么用这种办法;通过观察,分类油菜花有几部分组成;辨认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试着填写“油菜花观察记录表”。

  2、实施讨论过程

  (1)自学准备

  在讨论开始之前,让学生针对题目独立思考,进行分析判断,初步得己的结论。

  (2)分组观察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全班同学分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对讨论题目进行逐个讨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看法的机会。在讨论结束后,组长还要负责记录本组的观察结果。

  老师在教科桌上给学生摆放好油菜花、放大镜、镊子等若干。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需要什么,老师尽量什么,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还要相机引导,给学生指引一个正确的观察思路。当学生取走油菜花,告诉学生要珍惜这弱小的生命;当学生取走放大镜,问问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工具;当学生取走镊子时,要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的方法。然后在各组之间来回走动,可以点头、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们的活动。当观察活动即将结束时,再给每组一张“油彩花观察记录表”,通过看表中列举的五项内容,来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和感官进行观察,学生可以试着填写。

  (3)集中讨论

  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各小组长汇报观察讨论的情况。由于观察过程中,方法和态度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可以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用辩论的方式,组际之间互评,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觉得当学生一各个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时,正是知识深化、细化、内化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老师需要做的不是体现自己的权威身份,而是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以保护学生争论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4)教师

  我首先对讨论题目进行,用图片展示油菜花的构造组成,通过看图片学生能够更直观、立体地认识油菜花的构造,使知识点掌握更教牢固,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从油菜花的构造特点,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认识,这个内容也通过图片来展示,学生可以边看油菜花图案,边阅读“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通过对照学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最后还须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活动三: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为了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油菜花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的得到适当的调节。这段录象在教学中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我准备采取“问题抢答”的竞赛方式。

  1、收集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活动三”的内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用纸条的形式送给我,目的是保密。我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为比赛做好准备。

  2、进行比赛:将男女同学自然分成竞赛双方,我来出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此时,学生的答案可能还很有创意,比如在推测花蕾未来变化时,用了画画的方式,省去了许多繁琐的语言,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新颖而且有创意。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给予高度赞扬,使学生的心情更加振奋。比赛结束时,会有胜负之分,这时还需要及时做好学生的工作,教育他们要“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正视成功和失败。

  (三)教师点评,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开花植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学会了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细致严谨的探索;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还要加强欣赏他人、快乐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拓展知识,延伸思维

  为了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基础上,将知识范围延伸到了课外生活中。我准备设立了一个“十字花科报名处”,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课余时间,扮演其中的一种到我这里报名,介绍这种植物的特点。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赠送一张“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图片,作为鼓励。

  六、教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实际,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联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尽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谐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特色。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的多种方式,达到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8-10

科学教案(经典)08-19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经典】08-05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经典)科学教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