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9 10:16:5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线段、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 认识直线

  同学们,笔直的线里也学问!

  电脑出示铁轨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中画的是铁轨,铁轨很长,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头,像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线,就叫做直线。

  (1)画一画 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

  (2)说一说 (直线有什么特征? 直 没有端点 无限)

  2、认识线段

  电脑出示马路中的斑马线,引导学生观察

  马路中的`斑马线大约有多长?(师:不管是几米,他都有一定的长度,都可以度量出来,像这样的线叫做线段,它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你能不能画一条线来表示它?

  (1)画一画

  (2)说一说 (线段有什么特征? 直 两个端点 有限)

  3、认识射线

  电脑出示夜景图,学生观察

  师:这是一条什么线?你什么时候见过?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的说说)

  你能画一画吗?

  (1)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画射线

  (2)说一说 (射线有什么特征? 直 有一个端点 无限)

  4、比较三种线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图形 端点个数 延长情况 与直线的关系

  直线 没有端点 向两端无限延长

  线段 两个端点 不能延长 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 一个端点 向一端无限延长 是直线的一部分

  5、认一认、说一说

  (电脑出示各种直线、线段、射线)

  6、线的读法

  (1)直线 一条直线有两种读法,可以读作直线AB,也可以把字母倒过来读作直线BA。如果用一个小写字母l表示直线,它还可以读作:直线 l

  (2)线段 请你猜一猜,这条线段该怎么读?A B

  (3)射线 谁来试一试,读出这条射线 (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思考:“射线BA”和“射线AB”有什么不同?(射线AB:端点是A,向B点无限延伸 射线BA:端点是B,向A点无限延伸)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本第17页的试一试第一题(小结: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闯三关

  第一关:填空

  (1)______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它没有端点

  (2)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做 ______

  (3)_______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第二关:数线段

  第三关:从A点到B点,哪条路线最近?(课本试一试第2题)

  (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线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师资队伍强大,办学条件优秀的现代化城镇小学,我班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本市,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教育都很重视。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我们时刻以成功从这里开始为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主动学习的愿望也就随之增强,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实录片断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听一支歌,大家可以随歌曲做喜欢的动作,同时想这支歌的名字是什么?

  生:健康歌。

  师:那么要想身体健康,应该怎样做呢?

  师:刚才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说得很好,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还要有充足的睡眠。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小调查,统计我们二(3)班同学的睡眠情况。

  师:要统计同学们的睡眠情况,应先知道什么呢?

  生:睡眠时间。

  师:老师每天晚上9:00睡觉,早晨5:00起床,那么老师每天的睡眠时间是多长呢?你能算出来吗?

  (以教师的睡眠时间为例,小组讨论计算睡眠时间的方法。)

  师: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自己每天睡眠的时间,然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

  (二)统计分析二(3)班同学的睡眠情况

  师:每个人的睡眠时间知道了,那么,要统计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怎样统计呢?请你们帮老师出个主意好吗?

  生:先在小组内统计本组成员每天睡眠时间的数据,分时间段记录,再在全班汇总。

  生:分时间段统计,并进行记录。

  生:用画的方法统计4个大组每天睡眠时间的数据,并进行记录,再在全班汇总。

  生: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全班同学每天睡眠时间的数据,并进行记录。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这么多合理的.方案,那谁的方法最好呢?

  经过讨论,选用全班同学到前面画正字记号的方法进行统计。

  师:(出示二(3)班同学睡眠时间统计表)在开始统计前,请同学们看统计表,假如你睡眠时间是11时,你认为它是在10~11时这个时段,还是在11时这个时间段?那么,按照这种算法9~10时里含不含9时呢?(对时间段做统一规定。)

  全班同学到前面在睡眠统计表空格的下面(用正字记录)每人写一画,然后汇总,把统计结果填入统计表。

  〖教学反思

  由于班级有学生70多人,在教学中,怎样才能用又好又快的方法统计出全班同学睡眠的时间呢?于是,我放手让学生帮老师出主意、想办法。我发现学生想出的办法很多,最后从学生提出的方法中,选出大家一致认为最好的画正字的方法,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加强了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所以我想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学生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案例点评

  《标准》中指出,学生在本学段应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本案例中,教师在组织此次活动时,首先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的谈话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充足的睡眠,说出了统计的必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其次是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统计的过程,从中学会收集数据、描述数据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

  2.使学生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的同时能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用简炼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1)某车间每班有4个组,每组有11人,每班有多少人?

  (2)一辆卡车可以装30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一辆卡车能装多少化肥?

  2.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

  根据动画演示的'内容分别补充问题,再解答.

  (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_______________?

  (2)每箱有12个热水瓶,每个热水瓶卖35元,______________?

  3.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中的应用题都是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它们的数量关系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计算.)

  把动画复习的两道应用题连,让学生把复习中的两道题合并成一道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题目,引出例1.

  教师导入: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光会遇到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还会有这样稍复杂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指名读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继续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实物图逐步转化为线段图.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解答这道题?并说出解答的思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汇报讨论的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到:

  方法1:要求一共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箱卖多少元和一共有多少箱.已知共有5箱,未知每箱多少元.因此,要首先求出每箱多少元.已知每个35元,每箱 12个,求出每箱卖多少元就是求12个35是多少,用35×12=420(元),再求出5箱一共卖多少元,就是5个420是多少,用 420×5=2100(元).

  板书:①每箱多少元?

  35×12=420(元)

  5箱一共多少元?

  420×5=2100(元)

  方法2: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个卖多少元和一共多少个.已知每个卖11元,未知一共多少个,先要求出一共多少个.每箱有12个,有5箱,求一共多少个就是求5个12是多少,用12×5=60(个),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就是求60个35是多少,用35×60=2100(元).

  板书:②5箱一共多少个?

  12×5=60(个)

  5箱一共多少元?

  35×60=2100(元)

  (4)教师谈话:像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将这两种解法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学生动笔列式,汇报订正:

  35×12×535×(12×5)

  教师提问: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行不行?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因为运算中要先算12×5,就必须加小括号,否则运算顺序就变了,不符合题意.)

  (5)比较、辨析: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明确两种解法的区别是: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思路不同,用的已知条件也不同.联系是:最后都能求出来“5箱一共多少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科书第85~87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游戏:摸图形。

  出示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纸片的袋子。

  提出要求: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有很多平面图形。请一位同学把它们依次摸出来,其他同学一起说出图形的名称。

  2.出示学生摸出的圆形纸片,指出: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板书:圆)。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有趣的特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圆的认识。

  二、教学例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圆吗?举例说一说。

  学生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学生说的圆形物体就在身边,可以让他们指一指物体上的圆;第二,课前要准备一些典型的、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或图片,当学生说到这些物体时,可及时呈现出来;第三,如果学生把球当成了圆,可以通过比较让他们知道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

  2.追问: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大家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手头的工具动手画一画。

  3.学生独立画圆。组织交流时,可结合教材所列的画法,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典型画法。如果有学生想到了用圆规画圆,不要急于让他们说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4.启发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在交流中相机明确: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4页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按例1内容准备实物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小精灵聪聪刚刚告诉老师,明天是个好天气,学校决定明天春游去。一听到这个好消息二(1)班的小朋友可高兴啦,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小朋友在分每一种食品时,每份都同样多。课件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学生自圆其说,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例1,引入平均分

  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明天春游的食品(课件出示:橘子、糖果)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食品。要求:分每种食品要像二(1)班那样,每份应同样多。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③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糖果分成5份,每份有3颗;橘子分成5份,每份有3个

  ④观察:从各小组准备的食品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各种食品都是每份的数量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小精灵说: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⑴、书第13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每份同样多

  ②操作:用10个○片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⑵、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的意思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过程说一说吗?

  ①同桌互相说一说②交流汇报

  3、引入例2

  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做老师的小助手将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①学生动手分一分(用○代替橘子)师参与活动

  ②交流分的结果(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个橘子

  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聆听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

  ④讨论评价: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平均分、结果)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4、巩固书第14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用小棒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再用虚线把分的结果表示出来)

  ②交流,同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③如果老师又拿来3瓶矿泉水,这时应怎么分呢?如果老师又拿来的是4瓶会出现什么情况,该怎样解决?(让学生充分思考,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学生自由交流,各抒己见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三第3题

  ①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相应的梨子

  ②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平均放进3个盘子里(注意总数、份数的渗透)

  ③评析,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2、练习三第一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颜色)

  ②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③评选,谁插的花最漂亮(培养学生的欣赏美的能力和做答认真的习惯)

  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平均分

  3、练习三第2题

  ①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分析能力

  ②评析,你想对第1、第2题说句什么话?(第1题: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不公平、第2题是平均分,但只能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四、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注意什么?

  课后小结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页的内容及例1,完成做一做题和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

  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比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4.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我们刚才复习了除法中商不变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知道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的前项也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

  问: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

  问:为什么这里要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不能是0?(因为如果乘以0,比的后项就变成了0,没有意义。且0不能作除数,更不能同时除以0)

  2.教学化简比。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三角形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点。

  3、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难点:区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方法:引导、指导、迁移类推

  学习方法:发现、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一、动中悟,创设情境

  提问引入新课

  (点明分类应按一定的标准进行)

  1、出示幻灯,让学生对三个角进行分类。

  (分为锐角、直角、钝角)

  2、出示幻灯,让学生观察,引入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3、根据三角形的特点指出每个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

  (学生逐一说说看)

  4、猜猜看,它们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5、汇报分类结果,教师整理收集(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以前学习过的三角形的知识,自己观察三角形并找出角的特点,并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自己找到按角给三角形分类的办法)

  二、探中悟,学习新知

  1、要求学生拿出题卡一,用手中的学具确定每个三角形中角各是什么角。

  2、仔细观察,尝试着按角的不同分一分,并按编号如实记录在题卡二中

  3、分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4、思考:按边怎样分呢?

  (设计意图:运用各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按角分类的'认识,又引入了按边分类的教学)

  三、学中悟,自主探究

  1、出示学具,师生一起动手折一折。

  2、学生汇报看到的结果,共同探讨研究。

  3、归纳总结特点(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特点及方法,教师加以点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忆中乐,加深记忆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新知,感悟从中获得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27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7

小学数学教案08-3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1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