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19 07:54:5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精华(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被洪水卷去的原因,使学生懂得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小山村被洪水卷去的原因。

  难点:懂得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大自然的资源。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人类破坏环境带来危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以画导入:

  很早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幸福的生活着。想去那看看吗?(课件出示画面)看到这么美丽的小山村你想说点什么?在这个小山村里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二、以读入境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读不懂,请做上记号,再往下读。读完后,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品第一段

  这个小山村曾经是美丽的,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小山村的美?(第一自然段)

  A、听课文配乐读(第一段)

  是的,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通过这些文字同学们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色?

  B、指导读

  谁愿意也来试着读这段(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后评)

  还有哪些同学也想读这一段的一起读(感悟小山村的美)

  C、入情入境,再读

  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居民,能允许我来采访一下吗?

  在这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小山村中,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感悟小山村带给人们的快乐)

  我们一起读读这些文字,把你对小上村的喜爱,把小山村带给我们的快乐读出来(齐读)

  3、质疑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里,永远的消失了。

  A、学生自由读5、6自然段(课件播放狂风、雨水、喊叫声)

  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自己小声读读5、6自然段,然后告诉老师你读了这些句子以后心情怎么样?

  B、齐读这两段

  是啊,我们都为这个小山村感到担心、难过。让我们一起来读。

  C、质疑

  听了你们朗读,我好象听到小山村在难过地哭泣。看到小山村由美丽变成富裕,最后变成一无所有,亲爱的同学们,这个时候你最想问的是什么?(小山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小山村是如何变富裕的?)

  4、再读课文,解疑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把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划下来再细细读一读,想一想,看从中能感受到什么?(生默读课文)

  你找到了哪个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

  把这个句子改成这样,哪个句子好?好在什么地方?

  课件对比句子:

  想盖房,想造犁,就拿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砍下来。

  (很多树木被砍了)

  (2)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烟窗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了。

  还有一个句子也写了许多树木被砍了,是哪一句?生读

  你从哪儿看出很多很多树木被砍?(一栋栋、各式各样、大量)

  找到这个句子的一起读一读。

  (3)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在这片裸露的土地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景色?(体会裸露)

  (动物越来越少;生:空气越来越差;生:到处都光秃秃的)

  齐读!

  (4)小结

  无数的树木被村民砍掉了,就连小树苗也不放过,这种砍伐是多么可怕啊。

  郁郁葱葱的树木消失、小山坡裸露,村民们靠什么富起来,小山村为何最终却消失了?

  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指名说

  把树木变成生活所需品,让日子富起来的是谁?把树木都砍掉,最终导致小山坡裸露,让小山村消失的又是谁?

  (板书:人类)

  三、延伸扩展(感悟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资源)

  人类!是啊,人们在把树木变成自己的所需品时,确实是让自己过上富裕的好日子。但如果这种砍伐是无节制的砍伐那么人类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变得一无所有。(课件展示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危害的画面)

  你还收集到了哪些有关的资料,讲给大家听听。

  看着、听着这些,你除了难过、担心,此时你的心情更多的是什么呢?

  这时候你最想对小山村的人们说的话是什么?

  总结:感谢你们,老师代表这美丽的小山村感谢你们!!你们倒出了许许多多小山村的心声,你们是它们的知己,是它们朋友!就让我们把这篇课文齐读一遍吧,告诉人们要合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告诉所有的人都来爱护树木,都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观察自己的家乡,能抓住主要景物,画图。背诵《静夜思》,指导思想情。自读《野鸭回家》。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括号

  粉红的( ) 雪白的( ) 清澈的( )

  弯曲的.( ) 漂亮的( ) 奇妙的( )

  二.画你家周围的样子。

  1.先说一说你家周围的样子。

  2.动手画一画。

  3.评比。

  三.学习《静夜思》

  1.观图: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2.对图读古诗。

  3.表达了诗人的怎样的感情。

  4.背诵古诗。

  四.自读《野鸭回家》

  说一说:家乡有哪些变化?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教学回顾:

  板书设计: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变化主题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叙述性诗歌,诗歌以我的口吻,以深圳特区这一样一个小山村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通过一座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发作者对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这首诗丰富内涵,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诵读,读出美感,它节奏美、韵律美,朗读时要体现现代诗的特点。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才能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村庄的变化,理解国家的巨大变化,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年龄及所处的环境,对诗歌中所述的内容没有生活体验。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对一些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等已经有所掌握,也有了不少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朗读能力。对这样一首现代诗,针对学生的情况,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读出现代诗的节奏和韵律美,进而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学生是比较好掌握的。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积累词语,注意易错字,区别形近字。

  2.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3.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①歌碟《春天的故事。》②深圳剪影。③前进中的家乡昌明、中华布依第一寨剪影。

  教学过程

  一、歌曲欣赏,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想听吗?让我们一起欣赏吧!(播放《春天的故事》。同学们跟着唱。)

  2.简短交流。你们喜欢这首歌吗?你们想了解这首歌曲的什么呢?

  3.简介时代背景。(播放深圳的过去、现在的剪影,老师同时作一个概括介绍。)

  4.出示课题,读题,破题

  (理解昨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来,自己解决或在小组内互帮互学。

  2.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了解困扰、渺茫、劳作、焕然一新、面朝黄土背朝天等词

  3.抽学生分节的朗读。

  4.读后互评。(浅层评价是否读准确,读响亮等)

  5.齐读全文,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交流,同时梳理出文章思路,板书:昨天、今天)

  三、品读课文,体会内涵

  1.谁愿意把1、2小节读给大家听听呢?(学习12小节)

  2.互评,说说读得好的理由,读不好的又该怎么读呢?说说理由。

  (同时,在读中理解内容,并找出描写小村庄模样的句子。

  板书:贫穷落后、劳作、博物馆、打滚、挑水。)

  3.指导朗读。

  第一节: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第二节,回忆昔日的家乡,要读出浓浓的乡情。

  4.学生用多种形式,有表情地朗读。

  5.提问:后来,小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习37小节)

  (1)读37小节。

  (2)找出发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教师据生发言引导学习相应的小节)

  重点抓住:

  第3小节:短短几年,奇迹般改变,体会变化之神速与开篇说的昨天对照,体会出深圳变化的时间快、变化大。朗读时抓住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体会诗人的惊喜、赞叹之情。

  第4小节:抓住第一、二句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村庄过去和现在城市的变化大。

  第5小节:朗读时,要注意3个问号要逐渐加强语势,而最后一句,要用重音读不,读出肯定的语气。

  6.原来的一座小村庄短短几年就变成了繁华的大都市,是什么原因让它有如此的变化呢?

  7.学习最后一段。

  (1)读最后一段。

  (2)理解:春燕指谁?描绘着美好春光,体会改革开放带给特区的巨大变化。

  四、拓展延伸

  1.看录相,前进中的家乡昌明镇黔桂铁路的建设和中华布依第一寨的风土人情以及昨天和今天的不同。

  2.谈谈一年前的昌明(布依村)与今天的昌明(布依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昌明镇是我县一个较偏远的小镇,但前年黔桂铁路在这里建设,给这个乡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展望未来的昌明

  五、练一练、写一写

  1.读语文天地中的写一写。

  2.参考《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以昌明变了,音寨(村)变了为题,写一写家乡昌明(音寨村)的变化。

  附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 贫穷

  (小村庄)落后劳作、煮饭、打滚、挑水、泥泞古道、破旧土屋

  变化原因改革开放

  今天 (大都市)焕然

  一新工人、商人、歌唱家、新农民、高速公路、厂房、乐园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7个。

  2、积累词语6个,句子2句。

  3、正确朗读课文。

  4、了解海通和尚造乐山大佛的传说,并了解乐山大佛的外貌。

  5、能借鉴课文语言介绍乐山大佛。

  教具准备:电脑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演示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四川省南部的岷江,观赏一下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

  2、刚才我们看到了乐山大佛,它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就是给大家介绍这座乐山大佛的'。

  学生观看 学生交流 学生读课题 演示整座大佛形象

  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自学字词三、读短文,了解内容

  1、播放动画思考:你对乐山大佛了解了多少?

  2、自学字词要求: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带生字的词语。

  2)读准生字子音,记住字形。

  (一)学习第一节轻声读课文第一节

  想一想:你读懂 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节 抽生读 想一想:要建造这样一座大佛容易吗?从哪里看出?

  (三)学习第三节

  1、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说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雕像?

  2、找一找,划一划课文描写乐山大佛“大”的有关句子。

  3、指导朗读第三节

  (四)学习第四节

  1、正是由于古代石匠超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乐山大佛经历了一千一百多年,你想对这些古代石匠说些什么呢?

  2、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边看边思考学生交流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学生朗读 学生交流学生朗读学生交流小组学习,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 学生朗读 出示画面出示生字、词语出示第一节课文内容出示第二节课文内容出示第三节课文内容出示第四节课文内容

  四、复习字词, 说话训练

  1、复习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说话训练: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现在乐山大佛游览区急需一名导游,你们谁愿意试一试? 学生朗读 小组合作 学生交流出示字词,做抢读的游戏出示乐山大佛的画面及提供的词语

  教案说明:

  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乐山大佛的来历及高大,并对古代石匠高超的智慧与技术表示赞叹。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的功能。本文我将多次运用多媒体把乐山大佛的画面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愉快、主动地学,我就能顺利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注重对学生朗读和说话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朗读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并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小导游的方式进行介绍乐山大佛,把读和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实学生的语言储备仓库。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人物语言、神态、体会人物情感。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妮妮对奶奶的关心,学会关心长辈,关心他人。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

  学习准备:

  灯片,风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风铃.孩子们都见过风铃,它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我们来听一听,好听吗?有一个叫妮妮的孩子也有一串风铃,她会把它挂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紫色的风铃》。

  2、师:这一课的生字朋友,你还认识它们吗?我们今天又来和它见见面,打打招呼吧。

  (1)出示生字测读。(抽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读词,选择你喜欢的词造句。(抽读、齐读)

  愣住,照耀,皱纹,布满,舒展,寂寞,陪伴,风铃

  二、读中体会,品味感情

  1、(师:孩子们对字词掌握得真不错,课文读得好不好呢?老师要请孩子们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最好,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抽生评,正音)

  2、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灯片出示) ,()买来一串()送给妮妮,要把紫风铃挂在妮妮的床头,可妮妮把紫风铃挂在(),让风铃陪着奶奶,奶奶不再()

  3、孩子们,刚才我们知道了课文所讲的主要内容,现在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从课文中哪儿知道的?把有关句子读一读(抽学生汇报)

  4、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再读读课文。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小组内交流。通过组内交流和感情朗读,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

  ①理解词语。采用换词法、联系生活实际或者上下文、做动作等方法理解词语,重在感悟。

  愣住:呆住了,没想到。(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愣住半天回不过神的样子)

  布满:散布、分布。

  皱纹:(奶奶)脸上因收缩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条纹。

  寂寞:清净、孤独。

  ②感悟句子。

  (灯片出示问题)

  ⑴妮妮为什么不把紫风铃挂在自己的房间里,而要挂在奶奶的床前呢?

  (因为紫风铃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很好听,可以陪着奶奶,让奶奶不寂寞。妮妮很爱她的奶奶。)

  (妮妮这种做法可看出她是个尊敬老人的好孩子)

  ⑵同学们,还有什么办法让奶奶不寂寞呢?

  (利用空余时间陪奶奶聊聊天;给奶奶讲故事;暖和的天气里用轮椅推着奶奶去公园玩一玩,到处看一看;和奶奶一起玩折纸游戏……)

  ⑶看来,同学们和妮妮一样都是懂得尊敬老人的孩子,所以最后紫风铃轻轻地唱起歌儿:“叮咚—叮咚—叮叮咚……”同学们想一想紫风铃在唱什么呢?

  (妮妮真乖;妮妮做得对;妮妮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妮妮真是个尊敬老人的好孩子)

  5、紫风铃的声音好听吗?我们来听一听。你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抽学生回答)

  (1)课文中也有两句描写风铃声音的句子,我们来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灯片出示并对比读描写风铃声音的两句话:

  ①风儿一吹,紫风铃“叮叮—咚咚”,声音真好听。-

  ②一阵微风拂来,紫风铃轻轻地唱:“叮咚—叮咚—叮叮咚……”

  自读后抽读。这两句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对事物实实在在的描写和拟人化描写的异同。

  (第一句是单指风铃的声音;第二句是包含着风铃在唱歌夸妮妮的意思)

  (2)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四、五自然段,体会体会风铃对妮妮的'赞美吧!

  (3)孩子们表现真不错。请你们在小组内自由读一读课文,喜欢哪段就读哪段,读正确、读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边读边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6、抽学生汇报: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或觉得自己读得最有感情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一听?

  (先小组内练习读,要求人人动口,再自愿在全班读,读后评议。)

  7、你喜欢妮妮吗?为什么?

  交流:在家里,你是怎样对待长辈的?今后会怎么做?

  三、拓展迁移,升华感情

  妮妮是个关心长辈的好孩子,咱们

  班的同学在这方面也做得不错。尊敬、关心长辈从古至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能把自己知道的有关尊敬长辈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作业。

  把这个故事演一演或把你这节课懂得的道理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紫色风铃

  妈妈

  买、夸

  送

  奶奶、妮妮(尊敬老人)

  夸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媒体】

  挂图、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3、说一说自己对灰雀的了解。(也可从文中找有关句子说。)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指名接读课文,要读准确下列字词,并用“──”标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郊外、散步、昂望、胸脯、一定、肯定、惹人喜爱、或者、坚定、面包渣、白桦树、自言自语、欢蹦乱跳。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4、检查自学情况:

  ⑴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胸脯、面包渣、惹人喜爱。

  ⑵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⑶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

  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____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⑴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⑵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⑶“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⑴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⑵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①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②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⑶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⑷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⑴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⑵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⑶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⑷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语文教案-31 小珊迪。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罪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三、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人人都有幸福而美好的童年。在家里,得到爸爸、妈妈的亲切爱抚;在学校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关心。一年四季都有漂亮的衣服穿。天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而小珊迪没有幸福的童年,在饥饿和痛苦中挣扎,但他却有纯洁美好的心灵。小珊迪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学习课文。

  (二)指导预习。

  1.认真读课文,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1)正音:

  本课中的“缠、侍、质”是翘舌音,要读准。

  还有些字声母读起来易错,或因字形相似易读错,教师应给予提醒。如:

  珊:sh1n不读s1n,裸lu%不读k8。

  (2)课文中有的生字是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如:便bi4n,轧y4。讲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如: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练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31 小珊迪》。

  (1)填下表

  (2)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质”,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有的字可以用旧字换一部分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和理解。如:“纠”字是旧字“叫”把“口”字旁换成“纟”旁。“侍”字,把旧字“待”的“彳”旁换成“亻”旁就是“侍”。“掏”字,旧字“淘”把“氵”换成“扌”旁。

  还有的字是旧字加偏旁。如:“几个”的“几”加上“饣”就是“饥饿”的“饥”字。“轧”字是“ ”加上“车”旁,就是“轧断”的“轧”。

  (3)扩词

  柴:柴草、柴垛、火柴、木柴。

  纠:纠正、纠察、纠缠。

  乞:乞食、乞讨、乞怜。

  猜:猜迹、猜测、猜想。

  (4)组词

  (5)近义词

  乞求--请求 诚恳——真诚

  3.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以“猜想”和“断定”为例,分以下几步完成。

  ①感知课文的用法。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带有“猜想”和“断定”的句子,并思考“我”根据什么猜想自己可能上当了,又根据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②理解词义。让学生明确“断定”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判断,排除其他可能性;“猜想”则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作出的估计、猜测,不排除其他可能性。

  ③变换词序。课文原句中,“猜想”和“断定”都在后半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放在前半句。说成:“我猜想可能上当了,因为我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因为我想到他那诚恳的面容和使人信任的神情。”

  ④课内迁移。出示下列句子,评议“猜想”、“断定”用得是否正确。

  a 天很冷,小男孩的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我断定他一定是冷极了。

  b 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到我,难受地哭了,我断定他已经快死了。

  ⑤补充句子。

  c 老师今天没来给我们上课,我猜想( )。

  d 我断定体育课在室内上,因为( )。

  通过以上五步训练,以感知、理解到运用,由易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训练过程。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乞求:请求给予。

  饱受饥寒:形容饱受饥饿寒冷的折磨。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理清脉络。

  1.老师范读课文,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从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

  (1)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听完老师范读后,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和初步的了解,可以归纳出:

  (1)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马路的时候,他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

  (2)全文一共有17个自然段。

  教师小结:全文17个自然段写出了小珊迪的悲惨的命运,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哪些事情体现了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这样教师通过谈话,引入下一步骤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的1~10自然段。

  1.引导学生小声地读课文,思考:

  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说明他的生活处境如何?

  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重点词句回答上述问题。老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对比品读。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用音序查字法;能熟练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

  2、能写出“赶紧”“称赞”的近义词;能正确搭配词语。

  3、能背诵两句格言,并知道他们的意思。

  4、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遥遥领先”和“品学兼优”的意思。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第一题

  1、复习音序查字法。

  2、学生独立查字典。

  3、同桌交流、集体核对。

  二、第二题(略)

  三、第三题

  1、理解“同意”的意思就是赞同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2、看看“要求、学校、看法、主张”四个词语是不是都是表示意见、看法的,从而排除“学校”一词。

  3、用同样的方法完成题目。

  四、第四题

  1、尝试练习。用自己认为意思相同的词,代替句中带点的词。

  2、读一读句子。看意思是否有所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第六题

  1、分析两句格言的异同。

  2、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前部分:生活常识打比方。后部分:要说明的道理。

  3、说说两句格言的意思,读读,背背。

  三、第七题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独立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的习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06

(经典)语文教案08-01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园地教案12-16

语文《掌声》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