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锦集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有用的绳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2、探索绳的各种玩法,体验玩绳的乐趣。
3、提高动作的灵敏性与协调性,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 收集各种各样的绳子。
2、教师用绳自制的网兜。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各种各样的绳,并围绕绳子的用途展开讨论。
(1)启发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绳。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绳子,你们认识它们吗?请你们用眼睛看一看,用小手摸一摸、拉一拉,它们一样吗?”
(2)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3)请幼儿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绳,集体交流。
师:“你喜欢的绳子是什么样的?它可以用来做什么?”(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4)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不一样的绳子?它们有什么用?”
2、引导幼儿探索绳子的不同玩法
(1)教师用绳子变魔术,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绳子还可以变魔术呢!”“今天绳子特别高兴,它们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可以怎么玩?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商量一下,也可以把你的好办法告诉你的好朋友。”
(2)幼儿自由选择绳子尝试不同的玩法,教师参与其中,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3)幼儿展示自己不同的玩法。
(4)引导幼儿探索合作玩绳。
师“能不能几个小朋友用绳子一起玩游戏?可以怎么玩?”
3、师生互动游戏:“网小鱼”。
科学教案 篇2
一、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二、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三、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四、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
1、本论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2、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3、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4、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五、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六、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科学的种子——实验数学、科学——来自东方
东方科学——(哲学思想、人文怀念)——西方科学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2、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3、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知道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3、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
3、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关节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方便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
2.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结构特点的某些物品,如铰链关节——铰链、旋转关节——旋转式门锁等;
3.课前去菜场购买部分猪蹄、去肉排骨等作为观察关节连接的材料;
4.学生课前吃鸡、鸭、排骨等的时候注意观察动物的骨头与骨头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内容来于淘-教_案-网()]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名称:
学习使用人民币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人民币元、角的认识,进行点数并记录。
2、知道人民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于购买物品,学习简单的使用方法,练习10以内的加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及社会交往能力。
活动重点:知道人民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于购买物品,学习简单的`使用方法,练习10以内的加减。
活动准备:
货架 各类商品(带有标价)
自助银行(鞋盒10个) 磁带 投币箱(1个)
人民币(五元、一元、二元、五角、一角)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入今天的活动
今天“国际超市”开业了,里面有许多好东西,咱们去购物吧!没钱那怎么办?对,我有你们的存折,那我现在发给你们,请你与你的好朋友一起来那你们的存折,走,咱们去取钱!
1、要看清楚存折上有多少钱,你们把它全部取出来,点清楚用笔写下你们取出多少钱,取好了吗?
2、咱们到“国际超市”去吧!哦,我都忘了告诉你们“国际超市”在那了,它在北京路,坐2路车就到。
二:带幼儿乘车,引导幼儿投一元钱到投币箱(放录音)
孩子们,这辆车就到“国际超市”快上,我们要买票的,一个人一元,两个小伙伴是几元钱呢?
三:组织幼儿进超市购物
看,我们到了,你们一会可以到超市购物,那我要提个要求:
1、 钱是你和小伙伴的,买东西的时候要相互商量。
2、 你们一共有多少钱,买东西时要算清楚,合理花你们自己的钱。
3、 要看清楚标价,在付钱之前,你们两个好伙伴要算清楚需要多少钱,再去收银台付款。
好了,祝你们在“国际超市”买上你们自己喜欢的东西!
四:教师当顾客参与活动,对幼儿进行指导
引导幼儿看标价,打算要买的物品,把价格进行计算,看看自己的钱够不够,同时教育幼儿合理选购商品。
五:教师组织幼儿小结
来,到休息间休息一会,你们今天都有什么收获?(引导幼儿讲自己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用手触摸物体,发现物体冷、热、软、硬、光滑、粗糙的属性。
2.发展幼儿的触摸觉。
3.学习运用触摸觉和正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感觉,如:冷(凉)、热(温)、软、硬、粗糙、光滑等等。
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冷水和热水每小组各一瓶;海绵球和玻璃球,砂纸和卡纸贴起来的感知卡片等每个幼儿一套。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孩子复习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安定幼儿的情绪。
2.教师出示两个形状、颜色、大小相同的两个瓶,里面都装满了水。
教师:这里有两瓶水,你们看看,是一样的吗?有没有什么不同?
幼儿动手探索,自由看、摸、闻、发现。
“不一样。一个冷,一个热。”
教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用手摸的”、“摸一下就知道了”。
3.教师:用手摸一摸就知道一瓶水是热的、一瓶水是冷的。那么请小朋友再摸一摸你自己面前篮子里的海绵球和玻璃球,捏一捏看看有什么感觉?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呢?
幼儿:玻璃球捏不动,海绵球能捏得动。
教师:捏得动的,是软的,捏不动的,是硬的。谁来告诉大家玻璃球和棉花球,是软的还是硬的?
幼儿:玻璃球的硬的,海绵球是软的。
4.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一只手拿着玻璃球,一只手拿着海绵球,然后告诉我,你们觉得哪个球是重的,哪个球是轻的?
幼儿:玻璃球是重的,海绵球是轻的。
5.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摸一摸篮子里的卡片,先摸摸蓝色泡绵纸的那一面,有什么样的感觉?再摸一摸红色卡纸的那一面,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幼儿:蓝色的那一面摸起来粗粗的,红色的那一面摸起来滑滑的。……
教师:滑滑的就叫光滑,粗粗,……就叫做粗糙,蓝色的是泡绵纸,泡绵纸就是粗糙的。红色的是卡纸,卡纸摸起来是什么感觉呢?
幼儿:泡绵纸是粗糙的.,卡纸是光滑的。
常识教案-活动名称:科学教育活动《请你摸一摸》
标签:幼儿园中班常识教案,幼儿园大班常识教案, 常识教案-活动名称:科学教育活动《请你摸一摸》,
6.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摸一摸自己的小脸,有什么感觉呢?
幼儿:软的,热的,滑滑的……教师:再摸一摸你们身上衣服,有什么感觉呢?
幼儿:衣服薄薄的、软软的,纽扣是硬的……
7.教师:现在我们到教室外面去,摸一摸外面的东西,(墙壁、栏杆、运动器具……)看看有什么感觉,然后告诉我你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是软的,还是硬的;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8.幼儿分散开,自由的去触摸各种各样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要求孩子们用学到的形容词形容出来。
9.自由下课。常识教案-活动名称:科学教育活动《请你摸一摸》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利益关系,辨证地、全面地看待科学问题;
2、道要解决科学问题,必须像法庭办案一样,有充分的事实与证据;
3、解并选择运用查阅书籍、浏览网络、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等方法来搜集事实与证据。
教学重点
你有没有过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问题呢?这是一个角色换位的.游戏,它会让你对所担任的角色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教学准备
水彩笔,卡纸,剪刀,用于制作小组名称的标牌。
教师可自制一张公告,活动时张贴在黑板或墙壁上。
每组发一张2开的大白纸以及彩笔,用于记录快速联想时想到的方法及途径
教学过程:
1、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假如我们是蚂蚁,或者是瓢虫、蝴蝶、小鸟,甚至是蚊子、苍蝇、老鼠……我们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2、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动物,然后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标牌,如“蚂蚁组”、“小鸟组”
3、先采用“畅想活动”的方式:让学生用一种舒适的方法安静坐好,双眼微闭,想象自己就是某种动物,都会做些什么,觅食、结网、游戏、或休息等?再想象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某种方式杀死了这种动物,那么会有什么想法,什么感受?
4、站在自己小组所选择的动物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面对我们的同类总是遭到杀害,会怎样感受,怎样想呢?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领域:
中班科学
活动内容:
眼睛变魔术
设计思路:
《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了中班的科学活动《眼睛变魔术》,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体会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活动材料,发现眼睛的错觉现象。
2.能将发现的和看到的错觉现象,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
3.感受错觉游戏的乐趣,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重点:
通过操作发现图像的变化并用语言讲述。
活动难点:
能够通过观察延伸至生活并用语言表达。
活动准备:
1.教具:两组圆环组合图一幅;方格黑白图片一张;直尺一根;各种错觉图片若干;投影仪、电脑。
2.幼儿错觉游戏材料若干:小鸟和笼子、蜜蜂和花、鱼和鱼缸、蝴蝶和花、雨滴和雨伞、刺猬和苹果、青蛙和荷叶、等双面转片;陀螺、滚桶若干;动画小书若干本。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爬呀爬。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爬呀爬的游戏吧!"师:"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了头顶上……"幼儿随指令马上指点相应得不同部位。
二、体会、了解眼睛的用途,感知错觉现象带来的乐趣。
1、师:"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还看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错觉现象师:刚才小朋友都讲述了自己看到过的有趣的现象,现在我请你们来看一幅有趣的图,请小朋友睁大眼睛仔细瞧,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1)观察两组圆环,请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初步体会错觉现象。
①图上有两组圆环,两组圆环中都有两个紫色的圆环,它们是一样大呢,还是一个大、一个小?(一组圆环是以紫色的圆环为中心,外面的圆环一个比一个大,另一组圆环以紫色的圆环为最大的圆环,里面的圆环一个比一个小)
②将两个紫色的圆环重叠对比,是一个大一个小吗?
教师小结:由许多大圆环围绕着的紫色的圆环看起来比较大,由许多小圆环围绕着的紫色的圆环看起来比较小,通过对比得知,原来两个紫色的圆环是一样大的。这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2)出示黑白格子图,请幼儿观察讲述。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线条有什么不同吗?教师用量尺验证线条,总结:原来线条都是平的,我们看到的线条变斜了,这也是眼睛在和我们变魔术。
(3)出示双面转片玩具。
①发给每位幼儿一个双面转片的玩具,请幼儿观察自己双面转片的图案,操作并观察图案的变化。
②请幼儿讲一讲自己的发现。并和同伴交换玩。
(4)为幼儿发放滚筒、陀螺、转筒等玩具,进一步体会眼睛的`错觉现象。
3、出示投影,依次出示不同的错觉图片,请幼儿观察并讲述"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他们像什么?"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总结:这些都是错觉现象,是我们的眼睛在变魔术三、出示教师自制的动画小书。
通过快速翻阅使幼儿体验错觉游戏的快乐,并将其引申至动画片的制作原理,感受错觉游戏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反思:
《眼睛变魔术》是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特点设计的一节科学教育活动。活动中,教师以轻松、愉快的"爬呀爬"游戏引入课题,使孩子自然的进入活动状态,观察眼睛所看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在幼儿操作、观察、讨论的探究环节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给了幼儿很大的空间和动手尝试的机会,并利用动画小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幼儿充分感受了"眼睛变魔术"的乐趣。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能时时以关怀、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把握好时机,积极地引导,及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为幼儿探究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有新奇的发现,获得情感和探究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活动各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自始至终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活动中,幼儿能够大胆操作游戏材料,勇于探索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新发现,充分感受眼睛所看到的错觉,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在活动的组织中也存在有不足,如在引导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时激发的还不够,提问的语言不够精练,对幼儿的回应上重复性的语言较多,需要进一步提高,使每位幼儿都能深入体会到错觉游戏带来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8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汇总
第五单元 探索宇宙
登月之旅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知识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层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层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不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和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2: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不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3: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尺子、手电筒等,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人类登月工程的资料。
四、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 通过让学生讲述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2、教师讲述: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 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3、让学生阅读书上54页的内容。
4、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借此了解学生对于月球知识的前概念的情况。
进行一些科学常识的渗透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5、你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吗?
6、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
你们准备怎样做?你们需要哪些材料?你们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8、学生实验、记录
9、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0、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11、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12、你们通过查找资料对人类登月工程有了一些了解,能为我们做做解说员吗?
13、学生介绍、补充。
14、阅读书上56页的资料。
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科学课上都进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回顾和解释 1、你想去月球旅行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
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
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
“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蓖ǘ寥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主要内容在第8段到文章结束,举例谈重复与变化统一的审美原则是如何在建筑上体现的。
(根据第8段明显的过渡语句“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断。)
2钡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之后提炼各段内容要点:
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科学教案【经典】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