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6 11:35:5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通用]大班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通用]大班科学教案10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能够让幼儿大胆的用语言表达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是语言领域非常重要的能力提升

  【活动目标】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力较大的现象,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能简单记录实验结果,并能较为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力较大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难点:能简单记录,并能较为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多媒体课件;2、操作材料:蛋壳(分成两半),两支削尖的铅笔,粗吸管(操作材料教师和幼儿每人一套);3、记录表、笔;4、红色的水、滴管。

  经验准备:幼儿对力这一概念有初步的感知。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播放视频《小鸡出壳》;引出问题:蛋壳的凹面容易被啄破还是凸面容易被啄破?

  基本部分

  1、实验:验证蛋壳的凹面承重力强还是凸面承重力强。

  (1)猜想———请幼儿思考是蛋壳的凹面承重力强还是凸面承重力强?教师在预设的记录表中记录和统计幼儿猜想结果。(2)引导幼儿观察实验

  材料———引导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教师演示实验;教师讲解实验具体要求并强调:手握铅笔的位置;铅笔与吸管的距离;蛋壳中心;手拿蛋壳的方法;实验的顺序(先啄凹面再啄凸面);记录啄破所需要的次数。

  (3)交流实验的结果,引导鼓励幼儿自己说出结论。

  (4)教师小结:蛋壳的凹面容易被啄破,凸面不容易被啄破,所以凸面能承受更大的力量。———薄壳结构原理(建筑学术语)

  2、实验:解释凸面承重力强的原因。

  (1)猜想:为什么凸面能承受更大的力量?

  (2)教师演示实验:用可见的“水”代替作用于蛋

  壳的无形的“力”,将有色的.水分别滴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请幼儿观察发生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教师小结: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力量就比较大,所以凹面容易被啄破;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这样的话力量就比较小,所以凸面不容易被啄破,能够承受更大的力量。

  3、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启发幼儿想一想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像蛋壳的物体(如安全帽、灯泡等)。(2)结合多媒体课件,像幼儿介绍薄壳结构在建筑学中的应用。(如教堂的屋顶、悉尼歌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等)

  结束部分:

  引导幼儿继续在生活中识别各种薄壳结构原理的建筑物

  【活动反思】

  1、将所教的内容与幼儿的强烈兴趣结合起来。教师就运用了小鸡破壳的视频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

  2、以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开始一个主题。教师可以问幼儿“生活中,凸面的房顶、平面和凹面的房顶哪个更加坚固?”

  3、教学中老师科学严谨规范,要求幼儿手持蛋壳,并找到蛋壳中心点(敲击的位置),通过演示实验,规范了幼儿的实验行为。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依据这一指导要点,在设计本活动时,教师利用幼儿爱玩、爱动的年龄特点,巧妙地将排列的小秘密融入动物运动会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场地、参加开幕式、帮小动物制作奖品等环节的设置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在活动中教师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并且随着活动的深入,学习难度也层层递进,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热情,让幼儿在看看玩玩中轻松快乐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活动目标:

  1、能发现和关注周围生活中事物的规律性,增强对有规则排列的图案的兴趣。

  2、能运用身边的材料,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出简单的规律进行排序。

  3、熟悉事物的规律性,能按颜色、图形、数量等特征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1、课前布置好场地:垫子(三种颜色),椅子若干把;贴有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矮方凳若干

  2、大背景图(运动会场:花、气球、灯笼、彩旗等)

  3、小动物入场方阵图片(按规律排列)单个小动物图片

  4、《运动员进行曲》

  5、幼儿操作用具,范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听说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开运动会了,场面一定非常热闹,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师带幼儿进入到已经布置好的场地)

  二、参观比赛场地

  师:小朋友看,小动物们已经把比赛的'场地布置好了,这块比赛场地里的每条赛道摆放都与我们平时的不一样,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呢?请小朋友观察一下:

  垫子: 椅子:(摆成一条独木桥) 矮方凳:

  1、幼儿观察后交流发现的规律

  2、请幼儿尝试将每条赛道按规律加长

  3、师幼共同玩已摆好的赛道:单腿跳过垫子;从“独木桥”上快速安全通过;双脚跳过矮方凳,并请幼儿边玩边说出规律,如:红、黄、蓝……

  三、参加开幕式 师:参观完了比赛场地,我们再一起去主会场,也就是开幕式的地方看看吧!

  (师带领幼儿到大图片前坐下)

  1、观察会场的布置 师:小朋友看,小动物们已经把会场打扮好了,多漂亮啊!咦,它们的会场上有没有按规律摆放的地方呢?

  幼儿观察并交流(彩旗按图形排列,灯笼按大小排列,气球按颜色、大小两种规律排列,花按四种颜色排列)

  2、小动物入场 师:听,运动员进行曲响了,小动物们排着整齐的方阵入场了(放《运动员们进行曲》,请幼儿一起鼓掌欢迎)

  (1)首先入场的是第一方阵的小动物,它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了(出示一组图片,贴在大背景图上)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排队的?(一只兔、一只狗、一只兔……)后面又来了几只小动物应怎么样排呢?(幼儿回答,并上前将小动物图片贴好)

  (2)接下来出场的是第二方阵(一只猫、两只猴、一只猫……)摄影师刚想照张照片,有只小动物被气球挡住了,猜猜气球遮住的是谁?(请幼儿猜测后上前揭开气球验证答案,并一起当摄影师照像)

  (3)同样办法出示第三方阵(一只羊、两头牛、三只小鸭)后面排的是大白鹅,应该排几只?(幼儿回答后,请个别幼儿上前将大白鹅贴好)

  3、小朋友入场 师:小动物们都已经排着整齐的方阵入场了,下面轮到我们小朋友方阵入场了,小动物们是按规律排列方阵的,我们怎么排?

  (1)请幼儿说规律(引导幼儿按男女排队,如1男1女……),师统一意见后,幼儿集体按规律排队。

  (2)放《运动员进行曲》,幼儿排方队走一圈,向“观众”挥手致意。

  四、制作奖品 师:入场式结束了,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在比赛中要给获胜的小动物发奖品,可是小动物们准备的奖品还不够,怎么办?我们来帮助它们好吗?

  1、师介绍奖品的种类及做法:

  项链:用不同形状的珠子串成冠军项链(可按形状、数量排列)

  花环:用不同颜色的珠子串成冠军花环(可按颜色、数量排列)

  奖章:用印章盖出不同图案做成冠军奖章(可按数量排列)

  2、幼儿自由选择小组进行制作,师指导,引导幼儿按规律进行制作。

  3、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是按什么规律制作的。

  五、结束 师:小朋友,奖品都已经做好了,我们拿着奖品,排着队送给小动物们好吗?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常见的物品是否是按规律摆放的,并尝试将身边的物品按规律排序。

  活动反思: 该活动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体现了《纲要》中 “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的精神,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经常自发地将活动室、游戏区里的物品按规律排序,

  作为执教老师,反思该活动,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整合了健康、科学方面的内容,教育组织动静结合,为幼儿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2、在活动中,我采用了身边一些常见的物品做为教具,如垫子、椅子、串珠等,省时又省力,可操作性非常强。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园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变。

  3、注重创设轻松自然的教学情境,引导幼儿在情境中自主地探究,教学难度层层递进,让幼儿始终保持良好的探索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目标:

  1、有主动探索恐龙秘密的积极性,能用自己的方式大胆表达对恐龙的认识。

  2、初步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外形特点。

  3、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自然,使动物们很好的生活。

  准备:

  1、幼儿收集各类有关恐龙的图书、玩具。

  2、各种各样的恐龙图。

  过程:

  一、摆设好幼儿收集的恐龙资料,引出谈话。

  “前几天我们正在进行《有趣的动物》的主题活动,有不少小朋友帮助老师收集了好多有关恐龙的资料,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一说。”

  二、幼儿自由讨论自己所知道的恐龙秘密。

  1、“你们知道恐龙吗?你知道恐龙长得什么样?请你和边上的好朋友一起讲一讲。” (幼儿自由讨论)

  2、“老师发现小朋友对恐龙很感兴趣,我想请几个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你所知道恐龙。”(请1~2位幼儿介绍他所知道的恐龙或是他带来的恐龙资料)

  三、认识几种恐龙。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恐龙的.资料,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恐龙呢?”(出示恐龙图、恐龙模型)

  1、你知道哪些恐龙?

  2、它爱吃什么?

  3、他长得什么样?

  (把吃植物的恐龙放在一起,把吃肉食的恐龙放在一起)

  四、给植食恐龙和肉食恐龙分类。

  1、“这些都吃植物的恐龙我们把它们叫做植食恐龙。看看有哪些是植食恐龙?”(如梁龙、雷龙、慈母龙、甲龙、三角龙……)

  2、“这些吃鱼啊,小恐龙的恐龙我们把它们叫做肉食恐龙。哪些是肉食恐龙呢?”(霸王龙、鱼龙、翼龙、鸭嘴龙……)

  3、“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吃植物的恐龙和吃肉食的恐龙长得什么地方不一样呢?”(植食:身体大、脖子长、尾巴长、牙齿平平的……;肉食:尾巴短、嘴巴大、脖子短、牙齿很锋利……)

  五、了解恐龙生活的时代。

  “恐龙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很远很远,那你们知道恐龙是生活在什么年代的?”

  (三叠纪:恐龙出现——侏罗纪:恐龙繁盛——白垩纪:恐龙灭绝)

  六、恐龙化石的秘密。

  “恐龙生活的那个年代没有人,那人们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的关于恐龙的秘密?”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一切,都是由恐龙的化石得来的。科学家们根据恐龙的化石来推算恐龙生活在什么时候,它们长什么样的)

  七、恐龙灭绝的奥秘。

  1、“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恐龙吗?”(灭绝)

  2、“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的呢?”(自由讨论讲述,并渗入环保知识: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使动物很好的生活。你们知道怎样保护自然环境吗?如不垦树,保护水资源……)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有好多的说法。真正的答案是什么,人们还不知道。还有好多我们不知道的恐龙,希望小朋友认真学习,将来长大了也来研究恐龙,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同样的一张纸条,通过改变形状,可以变得坚韧牢固。

  2.激发幼儿积极思考,探索出不一样的变化方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学习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报纸条,每人一个装水的大油瓶。

  2.一张大记录表,一支记号笔,三张已粘贴好的报纸。

  活动过程:

  1.观察材料,导入课题。

  看,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发散思维)今天,老师想用这张报纸条提起这个油桶,你们觉得可以吗?(出示表格、记录)(不可以)为什么?

  觉得不可以的举手,可以的举手。(统计人数记录)那就一起来试试吧。

  注意:

  1)每个小朋友一次只能用一张纸条,用坏的纸条放到中间的篮子里。

  2)只能用纸条提,手或身体都不能碰到油桶上。

  2.幼儿第一次自由探索。

  1)幼儿自由操作,老师巡回观察。

  如断了:想想办法,怎样让它更牢固些?

  如成功了:再想想有没有其它办法,也可以提起来?

  老师倒数5个数,你们拿好操作的纸条坐到前面的座位上。

  2)集中讨论:

  刚才谁成功了?你是怎么做的?(记录)还有谁也是这么做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那再来试一试,看能不能用其它办法,也将桶提起来。

  注意:这次只能用一只手提。

  3.幼儿第二次探索。

  1)一种成功了,再试试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2)倒数5个数,拿好纸条坐到前面。

  3)讨论:你用了什么办法也成功了?还有什么不同的办法?(记录)小结:刚才小朋友说不可能,现在通过尝试,我们想出了许多办法,卷、折、拧,把不可能成为了可能,真厉害!那到底哪种方法变出的纸绳最坚韧牢固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拉一拉。

  4.幼儿游戏。

  每个小朋友一张这样的纸条,想办法让它变得又长又牢固,然后找一个小朋友拉一拉,比一比,看谁的纸条最长最牢固,坚持到最后。

  还有谁想挑战老师的?下次活动继续探索。

  5.观看表演:纸绳秋千。

  两位老师拧纸绳。

  让一个小朋友坐在上面荡秋千。

  厉害吗?

  6.联系生活,拓展经验。

  你们知道吗,这种拧绳子的办法,有时还能救人呢。比如在发生紧急状况的时候,门口出不去,有人就用家中的'床单或窗帘撕剪成一条条,然后拧成布绳连接起来,从窗口放下,顺着布绳爬下去逃走了。

  活动反思:

  1、提供适宜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的物化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而且是幼儿有持续探究欲望的,它支持幼儿运用原有的经验进行充分猜测和验证,有助于幼儿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2、设计探究的过程

  整个过程设计体现了教师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主体性。活动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答案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纸条提水”实验,收集数据(记录表),进行交流,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提升经验,解决问题拓展迁移经验于生活。承上启下、层层递进的流程,提升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3、要求及时的记录

  实验记录是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的过程。本次活动要求幼儿在每尝试一种纸条后就记录下数字结果,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有助于幼儿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操作尝试过程中感知方便与省力的多种方法。

  2、通过自身探索与实践,知道轮子会滚动,是最省力的工具。

  3、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和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四个装有重物的大箱子。

  2、绳子、滑板、圆木棍、木板、积木、锁链、大块布、梯子、圆木桶、竹子、鼓棒、扁担、竹梯。

  活动流程:

  一、出现问题,感知人多可以省力。

  你们看,这是什么啊?(箱子)

  放在这里太不好了,谁愿意来把它搬开?(请一幼儿尝试、搬不动)

  提问:你为什么搬不动?有什么感觉?那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帮助他)

  幼儿与教师共同搬箱子

  组织幼儿集中交谈:刚才我们是怎样把箱子搬开的?(抬、推、拉、转……)

  那你们在移动箱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啊?(箱子太重了,太累了,太吃力了……)

  老师也和小朋友也有一样的感觉!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轻松点,有没有什么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呢?(请力气大的大人来帮忙,大家一起抬……)

  嘿,这里也有些工具的,有绳子、木棍、布块、滑板……他们能不能派上用场,让我们轻松的把箱子移到更远的地方去呢?(有,幼儿自由猜测方法)

  这些方法听起来都不错,究竟能不能行呢?(老师你让我们试试吧)

  二、通过尝试比较,明白轮子能省力。

  1、教师与幼儿共同尝试。(虞老师老师帮忙用相机把小朋友的方法记录下来)

  2、集体交流。

  老师把小朋友的方法拍成了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逐张照片请幼儿来介绍)

  3、小结:你们觉得我们刚才用的方法,那种方法最省力?(滑板)为什么滑板又方便又省力?(“没有轮子就不会跑”、“就像人没有腿一样”。)

  三、联系生活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

  1、幼儿讲述。(启发幼儿讲述生活中所见的一些有轮子的东西。教师还可以介绍几种,如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等)

  2、欣赏图片(餐车、汽车、自行车、旅行箱、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溜冰鞋、滑板车、黑板、钢琴……)

  3、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发明一些有轮子的东西呢?

  四、发明创造有轮子的东西有多种方式供幼儿选择:

  ①画: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

  ②做:用多种材料制作。

  ③说: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和其他人听。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一、目标

  1、对物体在斜面滚动的现象感兴趣,初步感受物体移动的速度与坡度大小、坡度面光滑度有关。

  2、能大胆地运用语言交流、表达,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乐趣。

  3、养成细致观察和积极实践的好习惯。

  二、准备

  1、各种圆柱体积木若干,长方形木板

  2、毛巾若干

  三、过程

  1、导入活动

  (1)出示圆柱体积木及长方形木板,要求幼儿说出其名称。(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

  (2)告诉幼儿今天小圆柱和长方形要在一起做游戏,小圆柱想请长方形帮忙,让它活动活动,这时长方形有点儿发愁了,不知怎么办才好,小朋友你有办法吗?

  2、幼儿初次操作

  3、操作后提问

  (1)你刚才是用什么办法让小圆柱动起来的?

  (2)请抬起木板的幼儿来示范。

  (3)这样把木板抬起来就象滑滑梯。

  4、

  把木板抬起来一点,就象小朋友所说的象滑滑梯、也象斜坡、山坡。

  5、现在请小朋友去找一样东西帮忙,把木板抬起来,然后让小圆柱滚起来。

  6、幼儿再次操作

  提问:

  (1)刚才,你是请谁帮忙的,怎样帮忙的?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把二块木板的一头放得不一样高低,然后让它滚,让幼儿说一说二块木板上的小圆柱哪一块滚得快,哪一块滚得慢?

  幼儿二人合作再次操作

  (1)提出要求,二人合作要注意些什么?(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2)提问:二个坡上的小圆柱哪个滚得快,哪个滚得慢?

  得出结论:高坡上滚得快,低坡上滚得慢,一样高的坡上的小圆柱滚得一样快。

  7、怎样让二个小圆柱在一样高的.山坡上,滚得一个快,一个慢。

  8、幼儿操作

  (1)提出要求:(不能用手推)二人合作

  (2)告诉幼儿一边桌上有毛巾和围巾,假如需要他们帮忙的话去请他们。

  9、讨论:小圆柱滚下的快慢。

  10、讨论后:

  铺上毛巾的滚得慢,木板上的小圆柱滚得快。

  11、这是为什么?

  因为木板光滑,所以小圆柱滚得快,毛巾毛毛的所以滚得慢。

  12、:所以汽车要在光滑的马路上开,如果在草地上开会发现什么情况?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多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环的现象。

  2、在设疑—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激发探索欲望,体验科学操作的乐趣。

  3、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纸环若干、纸条、记录表、剪刀、箩筐、ppt、笔。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变变变”。

  师:老师的大拇指和食指想玩“变变变”的游戏,你们想玩吗?那我们一起来玩吧,变成一个圆,变成两个圆。

  二、操作尝试,发现莫比乌斯环现象。

  1、幼儿进行第一次无意识尝试,对比普通纸环与拧一次的纸环的区别。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看这是什么?(纸环)纸环也想玩变变变的游戏,怎样把一个纸环变成两个呢?

  师:看,纸环对齐捏一捏,先在中间剪个口,再把剪刀伸进去,咔嚓咔嚓剪到头。是不是变成两个纸环了呀?

  师:老师帮你们准备了纸环,请你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你们是不是都剪出了两个环?请剪出两个环的小朋友把手举高给我看一看,好的,放下。那还有的小朋友剪出来的是怎样的?你剪出来的环比刚才的环怎么样?(大)请幼儿按照筐上的纸环数送回纸环。咦,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来的是大圆环,有的剪出来的是两个小圆环呢?

  师:这里有两个圆环,就是刚才小朋友没剪之前的,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师小结:原来,没拧过的指环剪出来的是两个小环,拧过的.圆环会变成一个大环。

  2、教师抛出问题,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对比,验证拧一次和拧两次的区别。

  师设疑:是不是拧过的指环都会变成一个大环呢?(幼儿猜想)我给你们准备了许多拧过的指环,请你们去选一个指环剪一剪!

  师:跟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剪出来的是怎样的?再次把纸环举起来看一下,你们剪出来的纸环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有的是大环,有的是两个相扣的环)请幼儿按照筐上的纸环送回纸环。

  师:同样是拧过的纸环,为什么剪出来的不一样呢?

  师:奥秘在哪里呢?我来拧两个指环试试。

  教师示范拧纸环,(拧一下、拧两下)请两名幼儿上前剪纸环。教师记录表格。

  师小结:原来纸环拧一下剪出来是一个环,拧两下剪出来的就是两个相扣的环。

  3、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幼儿第三次操作,从而发现莫比乌斯环的现象。

  师:刚才我把纸环拧一下,变成一个大环,拧两下,变成两个环,那拧三下、四下呢?(幼儿猜想)真的是这样吗?桌上有很多纸条,老师已经在纸条上贴好双面胶,请每个小朋友拿两个纸条,分别拧三下、四下,看看剪出来是怎样的,并把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上。

  师小结:我们发现原来纸环拧两下、三下、四下......最后都变成两个相扣的环。

  三、通过看课件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的历史和运用。

  师:你们觉得这个纸环神奇吗?(出示课件)很久以前有个伟大的数学家叫莫比乌斯,比我们先发现了这个秘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做了纸环名,于是这个神奇的纸环叫做莫比乌斯环。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莫比乌斯环的运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项链,餐桌、过山车、克莱因瓶、打印机的色带、工业传输带等)四、教师再次设疑,进一步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师:请你们回教室以后再想一想,我们今天做的莫比乌斯环还可以有什么用,好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体验过滤活动带来的喜悦。

  2、敢于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与表达。

  3、初步了解污水净化的过程,掌握过滤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过滤方法

  难点:掌握多种材料过滤和同种材料多次过滤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污水、毛巾、棉花、自制漏斗、透明塑料杯。

  2、展示台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忆水变干净的好办法?

  (过滤法、蒸馏法、明矾净水)

  今天小古老师把“过滤法”好朋友请到了这里,小朋友想不想认识它们呀?

  二、第一次实验操作:怎样把脏水变干净

  1、提出实验要求:幼儿自主探索

  2、交流分享:幼儿将过滤后的水放置展示台上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小结:材料种类越多,过滤出来的水越干净

  三、探索:同种材料多次过滤

  1、引出同种材料多次过滤:

  提问:现在我们了解了材料层数越多,过滤出来的水越干净,那如果我们只用一种材料有没有办法过滤出那么干净的水呢?

  2、实验展示:请个别幼儿演示同种材料多次过滤。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水变的越来越干净,原来同种材料通过多次过滤也能让水变得更干净。

  四、第二次实验:我的水更干净了

  1、提出实验要求:用同种材料组合过滤或同种材料多次过滤

  2、分享交流:幼儿将第二次过滤后的水放置展示台

  提问:我们现在看看小朋友第二次操作的结果和第一次相比,那次的'水更干净?

  五、小结:

  1、其实过滤法好朋友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家中净水器就是依据过滤法发明的。(观看净水器原理视频)

  2、今天我们尝试了用多种材料过滤和同种材料多次过滤使水变干净,知道水变干净非常不容易,希望我们小朋友平时多注意节约用水,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选自辽海教材9月份的其中一节主题活动《节约用水》生成的一节科学活动,与幼儿继续探索水的奥秘。水是万物之源,水可以以各种形态,各种状态存在于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对于水与幼儿的关系,幼儿有着较为直接的感受和体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新的学习活动,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活动前与幼儿共同复习了《节约用水》,观看了两个水被污染的视频,一个是以水中鱼为第一人称阐述的,一个是以水为第一人称阐述的,并在结束时介绍了三种把水变干净的方法,为本次课做铺垫。

  为了使幼儿能顺利的自我探索如何把脏水变干净,在课前我不断实验,尝试变化材料和增减材料,例如自制漏斗的瓶口从纱布换成密度较高的类似PVA无纺布的洗脸巾、去掉了容易使幼儿混淆的沙子、染料水能否代替脏水等。最后决定用棉花和手绢两种材料与幼儿共同探索如何把脏水变干净。

  本次活动幼儿全程兴趣较高,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的避免。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桥

  活动名称: 科学:牢固的纸桥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成山形最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A4纸,两个油泥盒子,一根吸管。

  2、每组一盒塑料积木。

  3、折纸扇,石棉瓦,平常的瓦片等等。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桥,这座桥能够放一块积木在上面。

  教师介绍材料:积木、纸、吸管。

  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座桥墩,吸管是桥下面的流水,纸用来做桥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

  提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次要在桥上放三块积木,你可以把你的纸桥变一变。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刚才大家做出的纸乔都能够放三块积木,现在我请大家来比赛,看看谁做的纸桥能够放的积木最多?

  (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积木)

  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讨论:你做的纸桥最多能够放几块积木?为什么你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积木?

  3、帮助幼儿了解简单原理

  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的次数变多,承受的重量也就变大了,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

  4、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便牢固的?(瓦、折纸扇、瓦楞纸等等)

  5、总结,激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制作山形的纸桥,通过弯曲次数的变化,看看谁的纸桥最牢固。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前评析】

  本次活动主要通过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由孩子推理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灌输,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孩子对科学的探索能力。

  【活动目标】

  1、能在实践中大胆操作探索,了解和发现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学具:小磁铁每人2个,曲别针每人2个,动物小卡片每人2张。

  2、教具:教师制作好的磁铁动物(狮子和斑马),视频展示台、电视机各一台,演示用的桌子一张。

  3、教师已编好的《你追我逃》的故事。

  4、条形磁铁两块,南极和北极字卡。有趣的磁铁音乐。

  【活动过程实录】

  活动过程:

  一、教师边讲故事边操作磁铁动物玩具,引起幼儿对活动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大二班来了两位小客人,它们是……?它们俩发生了什么事呢?

  2、教师操作表演动物玩具老虎追兔子,幼儿聆听观看。故事:一天,兔子在草地上快乐的'吃草,这时一只凶猛的老虎走来,突然看见一只兔子,于是猛扑了过去。表演老虎追不到兔子。

  3、提问:师:小兔子被老虎追上了吗?

  师:老虎为什么追不上小兔子呢?

  师:这里可藏着一个小秘密呢?有谁发现了吗?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看一看小兔和老虎到底是用什么做的?

  二、探索磁铁玩具小兔和老虎的结构。

  1、向幼儿展示玩具的结构。

  2、提问: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这个玩具是怎么做成的呢?到底用什么方法最好,让我们来自己动手试一试,做一做吧!

  三、幼儿大胆操作探索制作磁铁玩具。

  1、师: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制作需要的材料,小朋友可以自己动手做两个玩具,做好后可以玩一玩两个动物你追我逃的游戏。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和适当指导幼儿制作,鼓励幼儿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师:动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才能用一只手操作,让两个动物一个追一个逃?

  四、针对幼儿存在的困难,重点帮助解决幼儿操作中的难点。

  1、师:有谁在操作中碰到了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帮助解决!

  2、师:那么是什么原因会导致两个小动物吸起来或一直碰不上头这两种不同情况发生呢?因为磁铁有它的一个秘密。是什么秘密,有谁知道吗?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屏幕。

  3、教师在视频下向幼儿展示两块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4、教师出示条形磁铁,辨别南极和北极,并出示字卡,并演示南极和南极,北极和北极相遇发生什么现象,南极和北极相遇发生什么现象。

  师总结;原来磁铁有南极和北极,如果南极和南极,北极和北极相遇会互相排斥,南极和北极相遇会互相吸住。

  五.游戏;

  规则;每位幼儿身上粘贴南极或北极标志扮演磁铁,听到音乐停时要表演异性相吸或同性相斥。

  六、幼儿大胆想象,创编故事。

  1、师:现在小朋友可以继续做,已做好的小朋友可以自己边玩边编故事,然后讲给大家听。

  七、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在语言活动区继续边玩边大胆想象,创编故事。

  2、在科学活动区投放一定数量的磁铁供幼儿继续探索磁铁的其他特性,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兴趣。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1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5

大班科学教案11-09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2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7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3-24

大班科学教案05-14

大班《地球》科学教案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