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14 11:13:3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10篇(热)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10篇(热)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统计图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统计图,加强学生阅读、分析和绘制简单统计图的能力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三块小黑板,课前分别按照教科书第144145页画好某市两个工厂的产值、人员和销售情况的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过的各种统计图

  教师:谁能说一说我们已学过哪些统计图?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还学过扇形统计图。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三个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某市两个工厂的工业产值、 人员和销售情况。

  1.出示第一块小黑板(工业产值增长情况统计图)。

  教师:大家一起来看这张统计图。这属于哪一种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来看.哪个工厂的产值增长得快些?指名学生回答。(是复式的折线统计图。从这张图看.一厂的产值增长得快些。)

  为了使全班学生的认识更加明确,教师还可以继续问一问学生是怎样看出来的:

  例如,哪一条折线表示的是一厂的产值增长情况?怎样看出它的产值增长得快?等等。

  2.出示第二块小黑板(各类人员人数统计图)。

  教师提问:这一张统计图属于哪一种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来看,哪个工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工厂的技术人员人数多?指名学生回答。(是复式的条形统计图。二厂的工人人数多,一厂的技术人员多。)

  为了使学生更加熟悉条形统计图。教师还可以再补充提出一些问题。例如,这张统计图中一共表示出几种人员的情况?两个厂的管理人员各是多少人?哪个工厂的勤务人员少,少多少人?等等。

  3.出示第三块小黑板(产品销售情况统计图)。

  教师:这一张图属于哪一种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中可以看到这两个工厂都有 内销产品和外销产品。内销是指在国内销售的产品,外销是指在向国外销售的产品。

  谁能说一说,外销的和内销的产品合起来是百分之几?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这是两幅扇形统计图。在每一幅图中,外销的和内销的产品合起来都是百分之百。因为工厂的产品不是销往国外就是销往国内。合起来就是工厂的全部产品,百分之百。)

  谁能再说一说,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工厂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指名学生回答。(一厂的大。)

  4.对以上几幅统计图进行综合分析。

  教师:根据刚才看过的三幅统计图,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个工厂的生产搞得好一些?谁能试着说明一下自己分析的理由?指名学生回答。

  可以多请几名学生分析,教师帮助综合与整理。例如,从第一幅图(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一厂生产产值的折线上升得快,说明一厂的生产搞得好;从第二幅图(条形统计图)中又可以看出。一厂的技术人员多一些,工人人数少一些,说明这个厂

  比较重视技术开发,所以工作效率高,生产搞得好;另外,从第三幅图(扇形统计图)中还可以看出,一厂的外销量占产品总数的百分比比二厂的高。也说明一厂的产品质量比较好。

  二、比较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通过以上的复习,谁能说一说我们学过的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在表示数量时各有什么优势?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概括和整理。

  学生综合整理统计图的特点以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第146页上的表。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4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可适当提示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如何留好画横轴和纵轴的位置。

  2.做教科书第146页做做的第2题。

  先让学生仔细审题,还可以分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指名请几个学生给全班说一说。(毛衣的销售量从七月份起里上升趋势。到十一月销售量最大:而衬衫的销售量从七月份到十二月份一直呈下降趋势:)

  四、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610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几何体,并能结合学生生活积累,增强学生对几何体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认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教学准备:一套供分类的物体,教师有四个几何体模型。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情景。(全班参与)

  教学时首先用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结合生活实际,记忆一些问题方法,为教学问题铺路。

  老师要在班中找一个人,怎么办?

  1、讨论一:找怎么样的人?(女七岁长头发爱看书红姓?)

  2、讨论二:怎么找人?(按规则找人)

  二、进入教学情景,讨论问题。(小组讨论)

  给物体分类。(黑板上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出示课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按照讨论得出的方法分一分各自的物体。学生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可以是4类,也可以是3类或2类,学生演示不同分法)。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比较规则的物体。

  三、新授,让学生在讨论中求知。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长的,方方的,是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从桌面上举起来。学生找到后,教师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摸一摸,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儿?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2)举起正方体,它的`形状和长方体是不是一样?哪里不一样?找出来,再给它起一个名字。学生讨论正方体的特点并反馈。

  (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图形,贴在黑板上。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p65

  演示:长方体割正方体割长方体(6个面)

  2、认识圆柱和球

  (1)同桌互玩两种物体,让学生在玩玩想想中区分圆柱和球,两生扮演小老师,按研究结果,上来介绍圆柱的形状特点。(先在小组里互说,再请代表在班里说。)小朋友在小组里交流学习并反馈。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体。

  3、小结

  今天我们初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师生图名物三者分辨。说说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球?学生讨论并反馈。

  4、找朋友

  每组拿两件你最喜欢的物体,和讲台上形状相同物体放在一起,请两个同学做观察,谁找错谁帮他。

  5、p64把今天认识的几种物体认一认,读一读。

  四、巩固所学,游戏激趣

  1、做课本上练习。

  2、猜一猜,击鼓传球,一生在袋子里摸球,说形状,其余传球,球停在哪里,就由哪猜他摸的是什么。(或指定形状摸)

  3、小小设计师:让学生用各种形状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五、总结,问题的延续声

  给每人几个名称标签,自己去贴,明天汇报。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456863-(285+578)428+(547-398)

  【探究展示】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41、42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的第1、3。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们,上个周末我和聪聪、明明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说分类方法)在游乐园里,像(点击出现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定格画面)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点击出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现定格画面)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明明想问问你们:(课件出现明明及声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听!聪聪在邀请我们呢!(聪聪: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移移看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5格)(2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生: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

  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平移了()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课件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两生汇报,问怎么想的。(展示台)

  我们再来看看,(课件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师在生中看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课件欣赏)

  三、小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四、练习、活动

  1、区别平移、旋转。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P43、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P43、1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学生活动,然后请上台展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乘法的含义,进一步明确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 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初步了解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3. 在游戏中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提高口算正确率和速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以前去过游乐园吗?(去过)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特殊的游乐园数学游乐园玩一玩,想去吗?(想)我们出发吧!(放《郊游》歌,学生跟唱)

  [设计意图:以去游乐园游玩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把学习知识看作一种其乐融融的享受。]

  二、 巧设游戏,启迪思维

  1. 整理乘法口诀表。

  谈话:哎呀,要想进游乐园,必须找出乘法口诀表排列的规律,并能背出来,游乐园的门才会自动打开。(出示乘法口诀表)瞧,这张口诀表还没填完整呢,你会把它填完整吗?

  (1) 学生自由填,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 出示完整的乘法口诀表,集体校对。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理乘法口诀表的活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寻找乘法口诀表中的规律。

  提问:请小朋友横着读一读乘法口诀,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读口诀,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学生发现的规律可能有:① 第一行有个1,第二行的每一句都有一个2,第三行② 每一行的第一个数按从小到大排列,第二个数相同。③ 第一行的口诀有一句,第二行有二句第几行就有几句口诀。

  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一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二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6行是6的乘法口诀。

  3. 练习背乘法口诀表。

  让学生横着把口诀读一读,看谁最先把1~6的乘法口诀背出来。

  反馈:指名背,全班齐背。

  谈话:刚才我们横着看口诀表,小朋友从口诀表中发现了很多规律,还能熟练地背出乘法口诀。我们再来竖着看口诀,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读口诀,交流发现的规律。

  学生发现的规律可能有:① 第一竖排的第一个数是1,第二竖排的第一个数是2 ② 每一竖排的第二个数按从小到大排列。③ 第一竖排的口诀有六句,第二竖排有五句

  小结:竖着看,每一竖排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是1个几在第一竖排,2个几在第二竖排

  让学生竖着背口诀,指名背后全班齐背。

  谈话:小朋友很了不起,不但能横着背1~6的乘法口诀,还能竖着背。老师还会一种背法,你想试试吗?

  教师介绍并示范拐弯背的方法,学生试背。

  提问:你发现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吗?

  小结:拐弯背就是先横着背,再竖着背。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

  学生自由读,指名试着拐弯背。

  谈话: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背就怎样背。

  学生自由背乘法口诀,指名背。

  谈话:刚才小朋友找出了乘法口诀表排列的规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1~6的口诀背出来。不知不觉,游乐园的门已经打开,让我们进去玩玩吧。

  三、 分层练习,深化理解

  1. 欢乐对对碰(复习第3题)。

  谈话:欢乐对对碰开始了。规则是:一个小朋友拿出一张口诀卡片,另一个小朋友说乘法算式,如果他说对了,就说对对,两人拍手合说碰碰碰,不对就重说。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卡片,我们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2. 踩石头过河(复习第4题)。

  谈话:游乐园里有一条小河,河里的石头上写着一些算式。把上面的题目都做对,就能踩着石头过河;如果不能做对,就会掉入河中。

  同桌比赛,看谁能顺利过河。

  集体交流,了解全班练习的正确率,及时指导。

  3. 踩气球(复习第5题)。

  课件出示气球图。

  谈话:这里有好多气球,每个气球上都有一个算式。小朋友们独立完成口算,把结果填在书上。

  组织交流,开火车踩气球(报得数),对了全班击一次掌(表示气球踩破了)。

  4. 摘星星(复习第1题)。

  谈话:刚才小朋友们表现这么棒,数学乐园的智慧姐姐给大家送来了许多智慧星。出示第(1)小题。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了什么?你会用学过的方法算一算这里一共有多少颗智慧星吗?

  指名列式计算,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谈话:小朋友可真聪明!智慧姐姐这里还有一道题,敢挑战吗?

  出示第(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

  [设计意图:复习教学除了整理相关知识以外,还要进行系统的练习。上面的练习教学力求活而有效。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胜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使知识巩固与愉快的情绪体验交织在一起,努力提高练习的效率。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复习题,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着眼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背诵乘法口诀,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保证练习的实效。]

  四、 总结全课,课后延伸

  谈话: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们就要离开游乐园了,今天你们学得开心吗?在离开之前,你能说说今天的收获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围一围等操作实践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初步感受到图形间的异同。

  2.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3.让学生在经历探究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探究事物特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游戏中梳理回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玩这个游戏。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

  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我们是认识的?

  2.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个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评析: 一个简单的搭积木游戏,既让学生尝试并体验了本节课运用最多的学习形式合作,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常的游戏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从而为后继的学习活动既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又作了认知上的准备。]

  二、 探索中合作感知

  1.引导认识长方形。

  (1) 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 (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上有好几个面。

  布置操作: 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2) 画一画。

  动一动脑筋,你能把这个面的样子在纸上画下来吗?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3) 比一比。

  请小朋友把你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

  (4) 揭示名称。

  想像: 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

  指出: 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做长方形。

  (5) 找一找。

  手中的长方体上还有哪些面的形状也是长方形的.?找到后看一看、摸一摸。

  [评析: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体验的深刻性。这一层次的教学就是试图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对长方形的直观认识体验。同时在揭示概念时,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比较,也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

  2.自主认识正方形。

  (1) 谈话启发方法。

  刚才我们用了先看一看长方体一个面的形状,再摸一摸,然后把它画下来的方法认识了长方形,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正方体的面又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小朋友每人拿起一个正方体,用刚才认识长方形的方法去认识正方体每个面的形状。

  (2) 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3) 交流后概括。

  让学生将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再选择一部分学生画出的正方形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提问: 咱们画下来的这种图形叫做什么呢?

  概括: 这些图形都是正方形。

  (4) 再看一看正方体的其他面是什么形状的?

  [评析: 引导学生把认识长方形的方法迁移到正方形的认识过程中来,学生凭借操作活动的直接感知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能主动地认识正方形,同时也在体验着认识的方法。]

  3. 放手认识圆。

  (1) 引导回顾方法。

  刚才我们从长方体上认识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认识了正方形,那从圆柱上又能认识什么图形呢?请小朋友拿出一个圆柱来,找到圆柱的这个面(底面)。想想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去认识其中一个面的形状。

  (2) 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3) 集体交流。

  ① 交流方法: 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面的形状的。

  ② 交流图形: 互相看一看画出的图形。

  ③ 揭示概念: 我们画的这种图形又叫做什么呢?(圆)

  (4) 找一找圆柱上还有哪个面也是圆,指给同桌看一看。

  [评析: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独立地、主动积极地运用刚才认识图形的方法去认识圆,同时也考察了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方法来认识新图形的能力,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让学生对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

  4. 初步辨析。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你能分别说出下面这些图形的名称吗?(出示以上三种图形混杂的多个图形让学生辨认)

  5.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 平面图中找学过的图形。

  其实今天我们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瞧,这是小红家的客厅(出示小红家客厅图),里面就有许多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比如凳子的面是长方形的。谁也来这样找一找,说一说?

  (2) 在自己身边找学过的图形。

  在我们的身边、周围有这样的图形吗?谁发现了?请你指一指、说一说。

  (3) 回忆生活中见到的所学图形。

  这样的图形生活中也有,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今天所学的这几种图形?

  像这样的图形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朋友课后可以继续去找一找。

  [评析: 引导学生到生活环境中去寻找相应的图形,加强了几何形体与生活的联系,适时地拓展了概念的外延。]

  三、 操作中体验深化

  1. 围图形。

  (1) 围长方形、正方形。

  ① 激趣谈话: 小朋友,想不想亲手来做一个咱们今天学到的图形呢?

  ② 介绍钉子板: 这块板叫做钉子板,上面的钉子横着的、竖着的,都排得整整齐齐。

  ③ 活动说明: 请你们利用钉子板和橡皮筋,两个小朋友合作很快地围出一个今天学过的图形来。

  ④ 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并注意指导。

  ⑤ 交流反馈: 把你围出的图形向大家介绍一下。

  (2) 改图形。

  ① 提出要求: 你们有的围了长方形,有的围了正方形,如果你围的是长方形,你能把刚才围的长方形改成正方形吗?如果你围的是正方形,你能把正方形改成长方形吗?

  ② 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并注意指导。

  ③ 交流反馈: 把你改的图形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改的。

  请组内的小朋友互相检查一下有没有改对。

  (3) 探究为什么用钉子板不能围圆。

  ① 谈话激疑: 刚才老师让大家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图形,你们围的都是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今天还学了哪个图形?如果要你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来,你觉得可能吗?我们也来动手试一试。

  ② 交流反馈: 谁来说说围了以后觉得怎么样?

  ③ 小结: 在钉子板上可以围出长方形、正方形,但围不出圆来。

  2. 画图形。

  (1) 活动说明: 刚才我们是动手围图形,下面我们再来动手画图形。这是一张方格纸,想一想利用上面这一条条横线和竖线可以画出今天学的什么图形呢?为了画得规范、漂亮,我们要请尺子来帮忙,下面就请你们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 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并注意指导。

  (3) 交流评价: 完成的小朋友请同桌评一评,说说画得怎么样。

  [评析: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实践、合作交流的自主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初步感受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并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四、 总结延伸

  总结: 小朋友,今天课上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数学活动,你学得开心吗?在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 看来今天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少。的确,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特别会解决问题。老师这儿还有个问题,你愿意解决吗?刚才我们用手中的长方体上的这一个面画出了一个长方形(演示),那用这个面(演示)也能画出一个长方形,用这个面(演示)还能画出一个长方形,想一想用长方体上的这些面,能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呢?(根据课上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完成或者课外探究)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几何体。

  2、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把简单的数学问题用游戏放之于现实情境中应用。

  课前准备:一些简单的几何体。

  教学方法:以问题情景为中心,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习。

  一、问题情境

  师: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的数学问题。

  研究一下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分组讨论)

  二、建立模型

  1、分组研究讨论。

  学习要求:(1)讨论这些物体摆放的不同。

  (2)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研究结果。

  2、汇报交流,初构模型。

  师:物体间位置可以用上下左右来分析,在小组中交流、汇总的基础上讨论出结果,明确空间关系。全班确定一下其空间位置关系。

  3、情境迁移,再构模型。

  情境呈现:几个几何体积木。

  你说我摆,同桌互相进行游戏,随着空间位置关系确立,其积木的个数可以随之增加,说和摆的身份可以变化。

  三、解释应用

  1、 说一说,写一写。

  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正方体(正),圆柱(圆),球体(球)。再同桌互说,并用单个汉字写下来。再用空间位置关系来说。(其形状只要大致正确即可)

  2、 看一看,填一填。

  让学生自主完成。

  3、 摸一摸,说一说。

  这是一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把操作活动与表达结合起来,可以是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结合名称再支摸出相应的物体,这一活动可以分组进行。

  4、 看一看,数一数。

  对本题的解答有一定难度,可以用搭积木的方法先协助解答。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 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3、 自选一场景,进行位置关系的描述。

  教学建议:

  1、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这学有所用。

  2、 关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 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强调理解和感悟。

  4、 力主营造一个宽松、和平、温情的学习环境。

  你说我摆

  右

  上

  下

  左

  课后评析: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反比例的意义和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答正比例的意义。

  2、 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

  3、 写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其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1) 已知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加工时间,求加工零件总数。

  (2) 已知每本书的价钱和购买的本数,求应付的钱。

  (3) 已知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求总产量。

  二、引新

  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 新授

  1、 教学例4。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加工的时间是否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

  C、表中两个相的数的比值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

  小结:

  2、教学例5

  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请你先填写下表。

  每本的页数 15 20 25 30 40 60

  装订的本数 40

  (1) 先填表,然后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而变化的?

  表中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每本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2) 小结: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本页数的变化的。每本的页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页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

  (3) 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请你比较一下上面的例4、例5,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

  (2)判断成反比例量的方法: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面反比例的量要具备的条件:

  a两种相关联的量。

  b一种量变化,另一种也随着变化。

  C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3)例4中,加工的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的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想一想:在例5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指名几个学生口述,教师帮助纠正)

  (4) 概括关系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R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XY=R(一定)

  3.教学例6。

  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

  指名口述,师讲评。

  (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两6种相关联的量,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也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四、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讨论:想一想:播种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练后讲评。

  六、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4――7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 ,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换座位

  首先将全班39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4、5、6、7、8、9。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4人、6人、8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

  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4、6、8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9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时机)

  3、小结:交换位置时两两交换,有的小组刚好都能换位置,像4、6、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的小组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置,像5、7、9……不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

  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

  二、猜想验证,认识奇偶性

  活动1

  (1)出示题目和情景图: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向南岸,不断往返。

  (2)提出问题: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3)探究活动

  学生可能会运用数的方法得出结果,不一定正确。

  师:小船摆渡100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你会怎样做?能保证正确吗?

  引导学生运用策略:①列表法;②画示意图法。

  三、实践操作、应用奇偶性

  我们已经知道了奇偶数的一些特性,现在要用这些特性解决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问题。

  1、试一试

  (1)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9次?105次?请尝试说明理由。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奇数次朝下,偶数次朝上。

  师: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2)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学生:小组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反馈:有一小部分学生说能,但是上台展示,要么违反规则,要么无法进行下去。

  引导感受: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每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杯子数的奇偶性,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发现

  交流:一开始杯口朝上的杯子是3只,是奇数;第一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变为1只,仍是奇数;再继续翻转,因为只能翻转两只杯子,即只有两只杯子改变了上、下方向,所以杯口朝上的杯子数仍是奇数。由此可知:无论翻转多少次,杯口朝上的杯子数永远是奇数,不可能是偶数。也就是说,不可能使3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学生再次操作,感受过程,体验结论。

  2、活动2

  出示两组数: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正方形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1)学生独立猜想,完成“试一试”,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几组进行证明)。

  如果两个数相减呢?如果是连加或连减呢?

  汇报成果:

  (1)奇数﹢奇数=偶数 (2)奇数-奇数=偶数 (3)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个)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个)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学生的举例可以引导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

  (2)运用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 + 20xx:_____ 46786-5787: _____ 11231+2557+3379+105:

  11387 + 131: _____ 60075-997: _____ 335+7757+223+66789+73:

  268 + 1024: _____ 9876-5432: _____ 2+4+6+8+10……+998+1000:

  3、游戏。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就归你。谁想上来参加?

  学生跃跃欲试……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谁不想参加呢?为什么?

  生:骰子始终在偶数区内,不管掷的是几,加起来总是偶数,不可能得到奖品。

  是呀,这是老师在街上看到的一个,他就是利用了数的奇偶性专门骗小孩子上当,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自由说。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

  教学反思:

  踏入七中育才(东区),心情就像这九月的天气一样时阴时晴。教学的压力,学生的现状,迫使我不得不放下我原有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策略,尽快适应这所学校紧张的氛围。

  听说学校要组织青年教师公开课比赛,我第一个报了名,旨在让其他老师给我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提高我的课堂教学能力。最后定于第三周完成我的展示。

  我上的是五年级数学“数的奇偶性”一节内容。报名后,我便积极的着手准备,钻研教材,查阅资料,设计程式,制作课件,并虚心请教了同教研组的'余加秋老师和刘红敏老师,征求了他们的意见。

  我的设计思路是:多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探索方法;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和趣味性。为此,我的教学目标定格为: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了解奇偶性的规律。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通过两两结对入座的游戏引出数的奇偶性

  二、猜想验证,认识奇偶性

  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运用策略:应用列表法和画示意图法探索数的奇偶性。

  三、实践操作、应用奇偶性

  1、翻杯子游戏。

  2、探索整数加减法得数的奇偶性,通过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交流,统一验证,巩固练习,让学生自主获取新知。

  3、游戏“开心乐”,运用数的奇偶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课后,教研组组织了所有老师评课。老师们各抒己见,既肯定了我的教学风格,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我也及时的自省,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思考。

  1、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不能没有目的性的为了游戏而游戏,应该在游戏中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启发。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两两结对入座的游戏、翻杯子游戏、“开心乐”等三个游戏,都是结合了教学内容而安排的,第一个游戏重在感受数的奇偶性,第二个游戏重在应用数的奇偶性,第三个游戏重在解释数的奇偶性,游戏的重心最后都落到了“数的奇偶性”上,因此起到了预想的效果。

  2、现行的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课前的准备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容量。本节课,教材上仅有两个活动和两个“试一试”,练习几乎没有,两个活动的探索过程也非常简单,学生稍作思考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课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将“翻杯子游戏”和“探索整数加减法得数的奇偶性”进一步拓展,并增加了一些练习,使内容更加丰满,但是练习的典型性、层次性仍然不够,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3、新课后的应用新知,不能单纯的是例题的改版,还应该有所变化,有所突破,注入新的元素,这样才能让学生灵活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这节课中,我所设计的练习就过于程式化,没有跳出固有的“圈”,顺向思维练得多,逆向思维练得少,学生很难推陈出新。

  4、数学课上的板书必须要能诠释重点,疏通难点。我在这堂课上的板书做到了前者,而疏漏了后者。“探索整数加减法得数的奇偶性”是本节课的重点,我特意将探索结果板书罗列了出来;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完全归纳的思维过程,本是难点,但我没有把算式板书出来,就有点“空对空”的感觉了。

  以上仅是我现有的一点感触,我想,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和学生的不断磨合,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的问题等着我去解决,我会以的状态去迎接每一次的挑战。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章、第四课时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是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是在学生知道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基础上,去理解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以便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当中。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练习、例题去自觉发现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教材分析:基于面积和周长的所学知识,从而比较面积周长不同。

  学情分析:全班21名学生,其中16名学生基本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另外5名学生中,3人掌握面积如何计算,2人掌握周长如何计算。

  三、教学目标

  (一)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六、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一个边长10cm的正方形,直尺,粉笔;学生每人准备一条手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已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

  (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老师板书

  周长: 面积:

  (4+3)×2=14(厘米) 4×3=12(平方厘米)

  答:周长是14厘米. 答:面积是12平方厘米.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思考题:

  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归纳: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

  板书: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计量单位不同.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学生叙述列式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

  周长: 面积:

  4×4 4×4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4×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讨论一下,然后再回答)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归纳.

  师:周长的4×4是4个边长,式子中的第一个4是4厘米.面积的4×4是4个4平方厘米,所以两个算式虽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义不同.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

  (三)巩固反馈

  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

  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黑板出示:

  周长:(12+3)×2 周长:6×4 =24(厘米)

  =15×2

  =30(厘米)

  答:周长是30厘米. 答:周长是24厘米.

  面积:

  12×3=36(平方厘米) 6×6 =36(平方厘米)

  答:面积是36平方厘米. 答:面积是36平方厘米.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

  (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 )

  A.20×20=400(米)

  B. 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5.计算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用直尺画出下列两图形

  单位:厘米

  (由学生口答,老师写在黑板上)

  周长: 面积:

  (8+5)×2=26(厘米) 8×5 =40(平方厘米)

  5×4=20(厘米) 5×5=25(平方厘米)

  黑板演示,把上面两个图形,合并成下图.

  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周长:(8+5+5)×2 面积:(8+5)×5

  =18×2 =13×5

  =36(厘米) =65(厘米)

  比较一下,组合后图形的周长、面积,与组合前两个图形周长之和、面积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面积相同,周长不同)能说说为什么周长不同吗?组合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面积和周长有三点不同:

  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

  作业:P.80第6、7、8题.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小学数学教案03-2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1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小学数学教案08-31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