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4 09:32:4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通用)科学教案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通用)科学教案10篇

科学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蜗牛,经历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过程。

  2、了解一些有关蜗牛身体及吃食物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记录笔纸、供蜗牛食用简单的食物、放大镜

  三、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同学们见到过蜗牛吗?说说蜗牛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

  1、 观察蜗牛身体

  a) 分发蜗牛给学生

  b) 提出按一定顺序来观察蜗牛的身体

  c) 小组观察、讨论交流

  d) 尝试描述蜗牛各部分的特点

  2、 蜗牛壳的观察

  师述:关于蜗牛壳,你能观察到那些信息呢?引导讨论蜗牛的好处,蜗牛壳上螺线的秘密,蜗牛壳与蜗牛身体的重要关系。

  3、 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a) 提问:蜗牛如何进食,你看到过吗?清学生简单描述一下。

  b) 验证观察:蜗牛吃食物。师准备几样食物:要想知道蜗牛会选择哪几样食物,将蜗牛放入食物盒里观察,同时观察它是如何进食的。

  c) 交流:蜗牛靠什么来吃食物?它最喜欢吃哪些食物?

  d) 延伸:很远的地方的.食物蜗牛发现吗?

  4、 交流小结说出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说出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方式。

  2. 经历观察蜗牛运动的现实过程。

  3. 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画有同心圆的纸、玻璃片。

  三、教学活动过程

  1、 引入:蜗牛爬行是怎样的?它靠什么来爬行的?

  2、 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

  1) 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

  2) 引导说出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小结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腹

  3、 观察蜗牛的爬行,你发现什么?

  1) 引导模仿蜗牛的爬行动作

  2) 引导学生让蜗牛在小木棒、棉线上爬行

  3) 引导观察蜗牛爬行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推测一下这些粘液所起的作用。

  4、 想办法做

  1) 谁能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

  引导用苹果、桔子等实物引诱蜗牛朝一个方向爬行

  2) 谁能让几只蜗牛进行一次蜗牛比赛呢?

  引导用棉线作路苹果作饵拨动蜗牛爬行比赛。或者画一个同心圆来进行蜗牛爬行比赛。

  5、 交流、小结

  蜗牛使怎样爬行的?你能想出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进行爬行比赛吗?

  后记:通过学习知道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比较目测法和点数法在计数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2. 感知数字8的数量守恒 3. 运用已学过的群数法进行快速计数

  活动准备:

  1.7只小鸟图片

  2.8只老鼠和8只大象图片

  3.画有8只小白兔排成一横的`图片和8只小灰兔围成一个圆形的图卡各一张

  4.气球16个 5.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 比较目测法和点数法在计算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复习群数法

  (1) 教师出示画有7只小鸟的图片,请幼儿说说图上有几只小鸟

  (2) 请幼儿一一点数,最后确定小鸟的正确的数量

  2. 排除物体大小干扰,感受8的数量守恒

  3. 排除物体排列位置的干扰,感知8数量守恒

  4. 打开幼儿用书,完成练习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手段

  动画片断、演示实验

  二、知识目标

  1、地球的自转

  ...① 地球自转的中心

  ...② 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从北极俯视)

  ...③ 地球自转的周期

  ...④ 地球自转产生的星空现象

  2、昼夜交替的成因

  ...① 产生昼夜的原因

  ...② 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③ 白天中日影的变化

  3、计时工具

  ...① 日的定义

  ...② 古代计时工具

  ...③ 现代计时工具

  4、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生平与杰出贡献)

  ...① 张衡

  ...② 祖冲之

  ...③ 一行

  ...④ 郭守敬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以下是“托班科学教案”,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让幼儿知道阴天是怎么回事。

  明白水蒸气如何才能蒸发。

  活动准备

  利用自然天气情况

  活动过程

  一、幼儿的疑问,引出活动。

  幼儿:老师外面为什么变得那么黑啊?

  师:因为外面阴天了啊!

  幼儿:老师外面为什么会阴天啊?

  师:这个你们就不知道了吧!老师讲给你们听。

  二、教师讲解,阴天的形成。

  师:阴天是自然现象。阴天前当地高空气压降低,而地表面气压在升高。水蒸气蒸发升至半空遇冷而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云。

  幼儿:自然现象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自然的`形成,我们泼在外面的水,被热热的太阳晒到慢慢的蒸发到空中……

  幼儿:哦!就像我们洗干净的手帕,晾在外湿湿的,被太阳晒干了,手帕的水也蒸发了。

  师:你们理解的很好哦!

  三、小结

  师:你们这回知道为什么会阴天了吧!就用刚才所学的,我来提问下你们好不好?

  幼儿:好!

  活动结束

科学教案 篇5

  引言:

  鞋,就是小朋友们现在脚下穿的东西,但是小朋友们知道吗?鞋子有很多秘密呢!通过本次大班教案让幼儿认识鞋的组成,认识鞋子最幸苦的地方。从小培养幼儿对生活中不同事物的观察与研究。

  活动目标:

  在体验活动中感知鞋底的摩擦力及其作用,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鞋底的秘密,通过设计鞋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律动“问候舞”及优美欢快的背景音乐,每个幼儿事先穿一双丝袜,布置“鞋子展览会”(各种大小、材料、形状、颜色、花纹的鞋子若干);摆放马蹄形座位,事先制作好的彩泥鞋底人手一个,辅助材料若干(牙签、小棒、吸管、锥子、木板、彩泥、豆子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比较鞋底,发现鞋底的秘密。

  1、教师带领幼儿在活动室门口:“多功能厅里正在举办‘鞋子展览会’,你们想去参观吗?”“请你看看、摸摸、比比,再和小朋友讨论一下,找找鞋底有什么秘密。”

  2、幼儿观察鞋底,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鼓励幼儿观察不同的鞋底,引导发现鞋底是各种各样的。(材料、颜色、大小、形状、花纹等)

  3、提问:“你发现鞋底的秘密了吗?”“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小朋友?”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教师。

  4、了解各种鞋底的作用。

  提问:“叔叔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作各种各样的鞋底,这些鞋底有什么作用?”

  请幼儿讨论、商量,教室巡回指导。

  请幼儿讲述。(保护、美观、方便、干净、防滑等作用)

  二、感知鞋底的摩擦力及其作用。

  1、引导幼儿感受丝袜很滑。

  1)教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鞋底的秘密,还有小朋友说到了鞋底有花纹,那你知道花纹有什么作用吗?”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教师不作结论。

  2)教师:“要是鞋底没有花纹会怎样呢?让我们把鞋子脱掉,只穿丝袜跳段舞蹈好吗?”教师与幼儿跟着音乐跳舞。

  教师:“穿着丝袜跳舞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教师与幼儿第二次跟着音乐跳舞。

  3)幼儿回到椅子上,教师提问:“只穿丝袜跳舞的感觉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讲述。

  2、感知鞋底的秘密。

  1)教师:“让我们穿上鞋子也来跳段舞蹈,试试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请幼儿穿上两只鞋子跳舞。

  2)提问:“为什么穿上两只鞋子跳舞,两只脚都不那么滑了呢?”

  3)教师:鞋底有花纹,鞋底的花纹会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防滑作用。

  三、设计防滑鞋底。

  1、提出要求:“让我们用灵巧的手指和各种辅助材料来设计一个防滑鞋底,比比谁的设计最与众不同?”

  2、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设计和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活动。

  1)请先设计好的幼儿给客人老师或是小朋友欣赏,并讲述自己设计的理由。

  2)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讲述。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了解减小摩擦的鞋底。

  教师出示溜冰鞋,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这是什么鞋子?”“溜冰鞋的鞋底有什么秘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知道有什么鞋底是故意减小摩擦力,使它更滑?”,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讲述。

  2)请幼儿回家继续思考、寻找答案。

  鞋子的一家

  活动目的:

  让幼儿园知道鞋子是工人叔叔制成的,教育幼儿要爱护鞋子,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知道鞋子的种类及穿着季节,教幼儿认识正反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创造性思维。

  活动准备:

  事前给幼儿穿不同品种的鞋(皮鞋、布鞋、旅游鞋……);准备若干拖鞋、雨鞋、凉鞋、棉鞋;四副图画:冬景、夏景、春景、室内景;黑板一块,上面挂若干双挂错了的鞋子;录音。

  活动过程:

  1、老师说:"多漂亮的地毯呀,我们拖了鞋子上去踩踩吧。"大家席地而坐。

  2、“这里有些什么?”(许多鞋子)“教师的鞋子怎样?”(教师的鞋子大,小朋友的鞋子小。)“老师能不能穿小朋友的`鞋?”请一个小朋友穿老师的鞋试试,“合不合适?”(大人穿大鞋,小孩穿小鞋,要穿合适的鞋。)

  3、“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样的鞋子?”逐一出示各种鞋:布鞋、皮鞋、水鞋、凉鞋等。让幼儿知道鞋子的种类,摸摸质地,知道穿着的季节。

  4、“请小朋友看图片,这是什么季节?”出示冬景图,“冬天我们穿什么鞋?”依次出示夏景、春景、室内景,请幼儿说出适合该图景穿的鞋子。

  5、“请小朋友找出你认为合适的鞋子摆在这几幅图画前,看谁找的对又快。”让幼儿自行分类,老师检查,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提问个别幼儿为何这样摆。

  6、出示黑板上挂的若干鞋子,“小朋友看这有许多鞋子,你们看看摆得对不对?”

  1)不是一双的(岔色)摆在一起,让幼儿纠正,使幼儿知道一双鞋应该是一模一样的。

  2)一双鞋摆反了,让幼儿摆正,知道鞋子要穿正,不能穿反。

  7、看看刚才小朋友摆得那些鞋子,摆得对不对(是否摆反)?去纠正。

  8、“请小朋友穿上鞋子走走。”老师故意穿反,或请两个小朋友故意岔开穿,并在小朋友面前走,让幼儿发现问题和指正。

  9、“我们穿着鞋子可以做什么?”

  10、我们的鞋子真好看,是工人叔叔阿姨制作出来的,我们要爱惜鞋子。

  活动结束

  “我们来跳一个鞋子舞吧。”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极参与研究磁铁性质的实验活动,认识磁铁能吸铁,各部分的强弱不一样。

  2、技能目标:能比较磁铁的各部分磁性强弱。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操作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动脑动口。与同伴协作完成实验和制作任务。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在学生对磁铁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对同一问题寻找不同的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铁也能吸磁铁。

  教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观察演示用: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饼形磁铁等。

  2、分组实验用:磁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小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纸片、棉线等。

  3、小组探究用:铁架台、小钢珠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常见的磁铁。师:这是什么?(板书:磁铁)

  2、师:你对磁铁有什么想了解的?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1、师:我们在什么地方见过磁铁?哪些物品上有磁铁?

  学生用自己带的磁铁进行介绍。

  2、师:给大家介绍你带的磁铁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调动学生已有的对磁铁的认识和经验,交流已获得的对磁铁的认识。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3、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

  师:见过这种形状的磁铁吗?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各种磁铁取个名字。

  (三)、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1、师:桌上有好多物体,推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找出教室中的有铁的位置)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这些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我们把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的性质叫做磁性。交流:实验中我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磁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小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纸片、棉线等。)

  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引住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不能被吸引的物体又是什么材料做的`,引导学生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的,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

  (四)、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1、师: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看回形针吸得的多少;看距离的远近;教材上的两种办法)。

  交流实验方案,选择一种实验方案,观察比较磁铁的各部分的磁性强弱。(棉线、条形磁铁、回形针、铁架台等。)

  例:

  ABCDE

  磁铁

  实验记录表:

  A点能吸()个回形针。

  B点能吸()个回形针。

  C点能吸()个回形针。

  D点能吸()个回形针。

  E点能吸()个回形针。

  我们发现:

  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能用数量来描述磁铁磁性的强弱。

  2、讨论:磁铁各部分的磁性一样吗?(原来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

  思考:在磁铁的D处放一颗小钢珠,小钢珠会不会滚动?放在A点呢?会滚动吗?方向?

  分别试试,结果怎样?

  (五)、磁铁有两个磁极。

  1、师: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极,有二个磁极。每种磁铁都有二极吗?环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呢?

  小组实验:找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饼形磁铁的磁极。

  2、讨论:怎样找到饼形磁铁、环形磁铁的磁极?

  学生实验。

  4、师:如果有人不小心把一块磁铁碎断了,那它还有二极吗?

  学术讨论并实验证明。

  (六)、磁铁的磁场。

  师用铁屑和磁铁,在投影仪上演示磁铁的磁场。

  学生谈谈看到的现象,并提出问题。

  (七)、师生小结。

  师:磁铁有哪些特点?

科学教案 篇7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

  师: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板书课题)

  师:今天就让我们从“空气在哪里”开始研究吧。学生有兴致的猜谜语。

  学生猜测交流。创设情景,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兴趣,

  二、大胆猜想,实施探究

  实验导入:

  活动一:寻找空气

  1、借助各种媒介寻找空气

  师:空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它在哪里?我们怎样找到它?

  2.、巡视。帮助学生实验。

  3、.交流反馈,总结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你们的收获吧。

  3.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4、用多种方法寻找一种物体中的空气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对学生寻找空气的情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活动二:空气有重量吗?

  1、师:刚才大家开动脑筋,想了许多办法,找到了我们的朋友——空气,那么它有重量吗?

  2、师: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份研究方案吧!

  3、师:试着来执行你的设计方案,并在书上记录下你的研究结果。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设计也可以写在这里。

  4、师:你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刚才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吗?

  学生交流。

  5、师:好极了,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你观察到了空气有重量。

  活动三:能力拓展,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1、教师提问“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吗?”

  2、教师实验,让学生观察,激起学生动手尝试的强烈欲望。

  3、鼓励学生课后实验,将实验兴趣的激发延伸到学生课外之中。

  4、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哪个发现最满意?你觉得哪位同学的想法最有创意?。

  1、学生先自我猜想,然后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组内制定方案。

  2、.实验验证,探求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各小组按照讨论的实验方案,检查实验记录单,打开实验材料(一),开始有序实验。

  3、.各小组派代表带着实验单到前面交流。

  4、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塑料瓶中空气的存在。(实验材料二)

  5、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1、学生根据经验猜测。

  2、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予以整理。

  3、小组内实施探究。

  4、分小组展示交流。

  1、学生猜想。

  2、学生观察。

  3、课后动手实践。

  4、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与巧妙设计,从而寻找更多的研究方法,并动手进行操作,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

  这一活动按照“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启发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材料,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来证明空气是否有重量。活动中指导学生把实验方案设计周密。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引导学生探究是无止境的,科学实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将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导课外。

  引领学生在谈话中总结本节课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进步,评价自己和同伴最得意之处,给学生提供一个回顾、分享、愉悦、鼓励的交流机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1.辨别不同的弯,用描述性的语言说明不同的弯。

  2.体验用圈圈创造体验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弯弯绕绕》幼儿用书每人一本,铜丝每人一根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 出示一样弯的实物,提问

  T: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你们在日常生活正看到过象这个一样,弯 弯的东西呢?那现在啊老师要带小朋友去弯弯乐园玩一玩,看看弯弯乐园里有哪些弯。

  2. 看书,交流

  T:请小朋友们跟老师把书本打开,仔细看看,你能在弯弯乐园里找到几个弯,你找到的`弯是怎么样的?

  二:故事

  1.T:请小朋友门啊把书本合上弯弯乐园里到底有多少个弯呢?它们叫什么名字?我们还是一起来听听弯弯乐园里的小动物是怎么说的。

  2.把书防在投影仪上,教师讲述,幼儿说到哪个弯就请全班幼儿用铜丝绕出来。

  3.提问:你觉得哪个弯最有趣?为什么?

  重点讲述螺旋弯,T:你为什么最喜欢螺旋弯?为什么叫螺旋弯?你觉得它象什么?

  4.最后一起看书,教师带领幼儿完整阅读。

  三:设计弯弯乐园

  1.T: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弯,老师也设计了一个弯弯乐园,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呢?

  2.出示范画:

  T:弯弯乐园真奇妙,让我也来弯一弯,小小笔儿是汽车,嘟……向前开,向右转半个弯,转出个C字弯。

  3.幼儿做画,在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弯。

  4.相互欣赏,介绍自己的弯弯乐园里有哪些弯。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小帆船;经历搜集、整理、分析、利用信息资料的过程;能用图示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愉快。

  3.利用小帆船观察风与帆的关系,实验探究风对帆船的意义;知道生活中有风力,认识到风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和风的两面性。

  教学准备:本课除了教科书中提到的自制帆船和利用帆船初步探究风与帆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准备以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风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可以按照风对人类的利和害两方面将资料进行分类。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的同时,也应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有关风与生活的图片及音像等资料,帮助学生扩大风与生活关系的信息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从交流学生搜集资料引入。一上课,先让同学们简单谈一谈搜集资料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对搜集资料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议。

  (2)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制作的小帆船,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各自制作的小帆船,想办法让自己的帆船按照指定的方向航行。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刚才的风向变了,要使船仍按照原来的方向航行,应该怎么办”,

  2、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进行猜想,意识到要保持航向就应该调整帆面的方向,

  3、制定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4、实施探究:

  用自制的小帆船进行验证,初步找到调整帆的方法。

  5、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将实验过程和实验发现以图示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小组先交流汇总实验情况及发现,而后进行组间交流,并对各组的发现进行比较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帆船的设计与制作,也可以是实验的方法与发现,还可以是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只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开口评价即可,重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自由活动:

  让学生说一说:你们认为风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风的两面性。

  在引导学生认识风的两面性时,从一个点切入,如风与火的关系。可以结合宾馆厨房炉灶与森林火灾这两方面的实例,认识风的善与恶:炉灶用风葫芦鼓风,增强火势;森林火灾,风助火势,增加灭火难度,给人类带来灾难。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加深对风的两面性的认识。

  6、拓展活动:

  提示学生根据课堂研究的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课外后续研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关心大自然的热情,让学生有意识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大自然的欲望。为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过一段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课后观察、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也可以组织一次研究成果展示会。

  作业设计:

  设计制作一个利用风驱动的玩具。

  板书设计:

  小帆船

  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风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

  风的两面性:

  课后反思: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风的作用。能从生活实例中分析出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灾难,但对于风的两面性学生还认识不到,通过本课的举例解释,学生认识到了风力的两面性,知道对于风力要想办法利用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避免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通过人类的行为进行控制的。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初步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的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半个鸡蛋壳、铅笔、粗气管(长短相同)、一次性杯子一个、针筒一个(注满有颜色的水)、小量杯(蛋壳)、长条卡纸、小积木若干、记录表、自绘图片“小鸡出壳”、故事录音《小鸡出壳》、有关拱形的建筑物图片。

  活动过程:

  1、设疑激趣:

  出示图片“小鸡出壳”,讲述故事。

  ——“到底是谁琢破了蛋壳?”

  幼儿动手实践操作:把铅笔当做小鸡的嘴巴,分别戳在凹面和凸面上,感受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凹、凸面是出现的不同现象。

  2、演示解惑,初知原理:

  教师设疑——“为什么凸的一面不容易破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

  教师提升幼儿经验:这个蛋壳是拱形的,当力落到蛋壳上就像水一样散开了,所以薄薄的`蛋壳是不容易破。拱形的蛋壳能承受较大的力。

  3、引导迁移:

  教师讲述——“想不到吧,小小蛋壳里藏了这么多秘密,人们根据蛋壳的原理建造了许多建筑物,你们知道有哪些建筑物是拱形的吗?”

  幼儿回忆《新房子和老房子》中看到的建筑,展开讨论。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拱形建筑物、隧道、桥梁、屋顶等图片,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拱形能承受更大的力。

  重点介绍拱形桥,引导幼儿理解拱形的桥面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4、激励探索,变通思维:

  教师提供材料,幼儿两人一组,尝试建构桥。

  ——“我们也来当一回建筑师,搭建一座拱形桥,桥造好后,会有很多行人和车辆从桥上通过,所以,桥要造得牢固。”

  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大胆地建构。

  师生一起验证的承重情况:在幼儿搭建的桥上放上积木,比较哪一组的拱形桥最牢固。

  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是拱形桥,可是承受的力却不一样呢?

  活动结束:教师小结,结束教学活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8-0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8-02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精选]07-23

【精选】科学教案07-28

(精选)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08

科学教案【经典】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