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的教学,使学生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变换顺序前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同。
2、通过“日积月累”中“读读认认”、“我会填”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规律认识8个字,能准确地运用词语。
3、教学“我会读”,使学生能自己读懂小故事。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题开展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通过“展示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课前准备
1、课件
2、词语卡片。
3、制作材料、奖章。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词语。
奶牛 牛奶 图画 画图 蜜蜂 蜂蜜 牙刷 刷牙
水池 池水 山上 上山
2、自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的位置。第一大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因为颠倒了字的顺序,所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了。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是表示事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字的位置,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4、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说得多。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
二、日积月累
(一)是“读读认认”;
1、投影出示字词。
2、组内交流说发现。(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3、游戏识字。
*卡片认读生字提示
“姓、警”的正确读法;
*任意抽卡片认读
*送信游戏
*同桌互读,全读对的给同桌画颗星。
4、自由练习读词语,扩词练习。
(二)是“我会填”;(“我会填”是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
1、说说每组的两个词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2、结合生活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3、说说差别。
4、填空。
(三)是“我会读”。
“我会读”是阅读《鲁班造伞》这篇短文。
1、学生默读明意,自主识字。
2、朗读感悟:鲁班善于思考,动手创造。
3、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想法。
4、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或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生将课前布置制作的小制作拿出。如,用毛线编织蝴蝶结,用塑料瓶做成花篮,用红辣椒做成玩具鞭炮,用纸叠成的……
2、展示自己做成的可爱的小制作。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文的作者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写成了一本“超凡入圣”的《瓦尔登湖》,《神的一滴》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梭罗以他特有的视角,描摹了他眼中的瓦尔登湖,可近可亲,可目可人;然而,作者离开之后,砍伐、工业及冰藏商人的贪欲,给美丽的瓦尔登湖带来了不幸。不过,瓦尔登湖并不因此消亡,她倔强的生长着,让作者读出了她的庄严与纯洁,给作者的精神带来了快乐,灵魂得到了净化。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优美与深刻的文字,编者才把它安排在苏教版必修1中“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的“湖山沉思”版块中。学习本文,对于本专题目标的达成,具有诸多方面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亲近自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能够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梭罗与《瓦尔登湖》,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以文本为触发点,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直觉,点燃他们的对于自然的潜在的感悟与灵性,促使他们思考自然,获得美感;课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阅读读本中“与大自然晤谈”的相关散文,读懂自然这本大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文本的交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
难点: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四、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被沉重的升学考试缠绕着,失去了亲近自然的机会,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有一些孩子逐渐地淡漠了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些孩子很渴望走入自然的怀抱,但是,由于学习的紧张与压力,以及对于自然美的捕捉与感悟的能力退化,而不懂得欣赏大自然。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师生共读共赏共评的方法。 主要是读出美感,读出问题,读出自我,平等对话,分享思想。所谓读出美感,就是读出文本的语言节奏与形象特质,体现美文美读的思想;读出自我就是师生读出文本所传达的与自己生活、生命体验中相通的东西;读出问题即师生读出自己困惑或思考的问题;平等对话就是师生、生生应在以文本为媒介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分享思想,即把课堂当成一次思想的盛宴,做到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一)朗读全文,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课文中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
(二)体味赏析感情色彩浓烈的词句。
①你眼中的瓦尔登湖是个什么样子?②你会有跟梭罗一样的亲近大自然的欲望吗?③回味一下我们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曾经产生过什么样的美好感受?④到学校的人工湖畔静静地坐一坐,你眼中的人工湖与瓦尔登湖有什么异同?
2、教师的教学准备:PPT课件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五人一组。课前学生交流、探究自己的查阅结果。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1)播放班德瑞《蓝色的爱》,营造舒缓、自然优美的课堂气氛,并用幻灯片展示一组瓦尔登湖图片。在舒缓的曲子中,教师引导学生:“蓝色的爱”就是大海的爱,湖泊的爱,班德瑞以优美的旋律把我们灵魂的浮躁清刷得干干净。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就一些重点语句、段落进行讨论。
二、讨论学习
1.为什么文章开头起笔先写梅的产地?
明确:产梅之地多,喻天下人才多,“皆”字隐示产梅之盛。
2.将梅的“曲和直”,“疏和密”,“欹和正”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几句话道出了病态社会的病态的评梅标准,实则是统治阶级选择人才的标准。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当局者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气勃勃的人才,而要人们变为委曲,邪侫,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
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却不敢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们心中虽默许这一标准,却不敢出开用这一标准云衡量“天下之梅”,实际是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来。
4.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的具体做了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5.目睹梅的病态,作者发出了“誓疗”的决心,具体是怎样疗梅的呢?
明确:“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这里的“必”与上文的“誓”呼应,表达了作者疗梅必见成效才罢休的决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无不表现作者追求个性解放,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这也正是他民主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6.文章结尾用一长句有力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黑暗现实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作者有“疗梅”的决心却自责能力渺小,以感叹领起,抒发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作者意变革现实,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爱惜人才、培养人才,这几点是有积极意义的,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这种抱负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坚持战斗,为改造社会奋斗不息的决心。
三、总结归纳
1.关于“托物言志”
①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用常见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讲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写的是“物”实则读“志”。
②为什么用“托物言志”?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在当时“文字狱”恐怖气氛笼罩之下,作者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统治者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主题,只能用这种的托物言志的曲笔来揭露时弊,大声呐喊,托梅议政,拯救人才。
四、背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讲清一个道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计
《大海的歌》是第一单元的一组儿童诗。诗中描写了大海的不同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诗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手法来描写大海,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难点放在: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和欣赏录像使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联想的能力。感受大海的美丽与奇妙。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你见过的大海什么样?你能仿照《海上的风》描述自己见过的海吗?通过这样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
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潮声、玉镜、仰头、翻滚、奔腾、琴师、凑出、渔帆”等词。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海的特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激发情趣。
(一)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海的风光吧!
(二)初谈对大海的感受。
看了录象,再结合你见过的大海,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语言训练]
(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四)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可能会问:“大海会唱歌吗?”“大海唱的什么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一).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词:带着问题我们来读一读课文。首先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认识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熟。在自己认读的基础上,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二)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课文中有几首诗?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觉?你最喜欢哪首诗中的海?
[整体感知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
三、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你最喜欢的那首诗,想想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1)这首诗让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3)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别人帮助解决。?
2.根据喜欢的不同内容自愿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3.小组汇报、感悟:
(1)感悟一:大海色的神奇:
A播放录象一:天水相连,蔚蓝一片的'情景。
引导学生感受天在海中,海中有天,一切都被海水染蓝的景象,感受作者置身海中,看到的,听到的都仿佛是大海的蓝,那么神奇。
B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玉镜、翻滚奔腾、来往穿梭等词语,想象其描绘的情景,从而读出感情。
(2)感悟二:大海风的神奇:
A课件出示填空:
海上的风是()、是()、是()、是()
他一来,就()……
就()……
就()……
就()……
B思考: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
C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3)感悟大海静的神奇:
A播放录象,(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倒映平静的海面上)帮助学生理解风平浪静的景象和“抱着明月”、“背着星星”的意思。
B指名朗读、评议:
[此处设计考虑到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观察、品味、提高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读书。在读书的基础上仿写,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时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朗读课文,选背诗句。
1.自愿结合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五、拓展活动:
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小组合作办一期关于大海的手抄报。
第二课时(略)
教学内容容:
1.复习会认字。
2.学习会写字。
(1)自主学习12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义、写。)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文”与“纹”、“朝”与“潮”、
“镜”与“境”的对比、区分。
(4)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
教师板书:滚(注意右边的间架结构:上、中、下三部分长短、宽窄进行画线比较。)
部件拼摆,实物投影展示、评议。
(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百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诗人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3、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思念家乡)
3、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月亮)
月亮象征着团员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多读。)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课文朗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我们解读后再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2、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齐读。)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指名答。)
4、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5、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6、指数名说。
7、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8、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9、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10、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12、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
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
(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3、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4、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5、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
(分男女生赛读。)
16、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7、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古诗文解读。)
18、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9、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
引导从课题的船停泊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教师播放作者简介王安石)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背诵课文,我们下堂课时检查大家背诵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理解背诵了。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背一背。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答。)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3、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
(指名答。)
三、再读课文,品悟情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课堂背诵,加深理解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生字学习,布置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语文教案 篇6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
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4、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5、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教学重点、难点: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4、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5、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课前准备:
1、搜集家乡景色的照片。
2、搜集一篇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文章。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五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我门祖国历来以风景优美著称,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金浪翻腾的沙漠,又有多少名山大川,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版图上,虽然只占一点点地方,但是也有许多迷人的地方。让我们互相交流,共同赞美自己的家乡吧:
二、明确说与听的要求:
1、讲清你介绍的这处风景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要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如有小朋友提问,应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
2、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可以提问题。
三、小组同学互相介绍,并评出介绍得最清楚最动人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其他人点评或提问。
五、布置在生活中的交际。
请父母或其他长辈介绍一处家乡景物。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
习作教学目标:
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重点、难点: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师:小朋友,通过你们的介绍,我发现,你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你们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你们的家乡。要知道,我国多少风景区在最初是名不见经传的,说不定因为你们的介绍,会使你们的家乡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呢!这次习作就请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
二、自主习作
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全班习作的情况。
第四课时
修改习作教学目标:学会自己修改习作。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自己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习作,师生评议。
可选24篇各具特点的习作,扣写得比铰清楚的,想象较丰富的,并加上传说的,或者存在带有共性的缺点。
评价标谁:语言是否通顺明白、是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否有自己的想象
二、修改习作
三、老师范读优秀习作。
四、宽带网
1、自读教材中的导语。
2、读自己搜集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勾画出精彩片断。
3、抄写在采蜜本上。
4、鼓励学生经常做摘录,养成好习惯。
第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2、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2、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词语。
2、学生自己读词语,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3、交流: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悬是相反的。
4、说一说,还发现哪些词有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类似的词语。
大小
多少
东西
来往
二、日积月累
1、我会填
(1)自己尝试填一填
(2)指名说说是怎样填的,并说几句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如:一(身)羽毛。
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2、读读背背
(1)自由读成语
(2)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认读生字:姹、紫、嫣、缤、郁、旭、皓、崇、峻、悬、峭
(3)引导发现:看看每一行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行:多用于写花草树木的
第二行:写日月的
第三行:描写山的
(4)多样读
(5)背诵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想去在南边的楚国,确赶着马车一直朝北走的事。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读懂两则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3.认识5个生字。
重点:体会两则故事的寓意。
教法:创设情景
学情:学生喜欢寓言,但其道理不明白。
教程:
一、自主学习。
让学生确定自主学习的目标方法,展开自学,教师在确立目标自学过程和自学中适当点拨。
二、讨论寓意。
1.联系寓言故事中人物的'关键言行。
2.联系寓言故事中揭示的句子。
3.联系生活中具体事例。
三、表演故事
可让学生选作
1.创造性复述故事
2.给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填写旁白。
3.分角色表演故事。
四、检查识字。
五、推荐作业。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想去南方,却赶着马车朝北走,
不停劝告,越走离目标越远。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过程与方法:情境设置法、品读法、讨论法、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很少再用笔和纸来写信了,改为发电子邮件,甚至实时地通过QQ或MSN等进行沟通和信息传递。你可能想像不到,在过去,邮局出现之前人们是如何传递信件的。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余秋雨笔下的《信客》,一方面,能够了解过去的信息沟通方式,另一方面,这是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中受到诚信的教育。
二、了解背景,拜访作者。
1、关于信客:本文作者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 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2、关于作者: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 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三、自学生疑,字词注音。
现在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 字词、多音字,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1、字词注音。
嫉妒(jídù ) è(噩)耗 猝然(cù) jì(伎俩) 昏厥(jué) 连声nu nu (诺诺) 文绉绉(zhōu) 颠 pèi(沛) 吊唁(yàn) 焦 zhuó(灼) 诘问(jié) 时 máo(髦) 唏嘘 (xīxū)
2、词义。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噩耗: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
文绉绉:形 容人的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四、读信客,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填写表格。
信客档案
姓名:
身体状况: 收入情况:
工作内容:
(即主要做
什么工作)
最痛苦的事:
最敬重的人:
学生填写完成后集体订正。
2、再次明确:信客是怎样一种职业?明确: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
五、悟信客,理解思想内容。
(一)点难拨疑,合作讨论。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讨论完成: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 老信客?
明确:更突出信客的辛苦;同时信客要讲求“诚实守信”。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两个事迹?
明确: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
3、通过事迹,你认为信客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等。
(二)品读语句。
请说出下边句子的美感或它的特点。
1、“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2、“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3、“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身影。”
4、“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
明确:多运用比喻句和排比句,读起来琅琅上口。
(三)文本延伸,进行德育教育。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的平凡人吗?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们的工作。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这些平凡人的工作
六、课堂小结。
(1)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 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明确:因为信 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2)从信客的葬礼我们可以看出信客很受人爱戴,是一名合格的、出色的信客。那么,我们从这位信客身上着手,总结一下,当一名合格的信客,将会经历什么? 需要什么精神?
明确: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小结:
信客虽然终年奔波,收入却很微薄,生活也较贫穷,胃病和风湿病成了他们的职业病,而蒙受怀疑、欺凌和憎恨又让信客感到极其痛苦。
但信客任劳任怨,待人宽容,诚信无私,以自己的品行和无私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七、延伸练习。
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提示:墓志铭就是对死者生平事迹或品质的概述,语言力求简洁、通畅。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出示两三个例子
例:1、好人终有好报。愿你的灵魂在地下安息。
2、我尊敬的人呐,你辛苦啦,歇一歇吧,我 会日日为你祈祷。
3、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 ,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思想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八、课后作业。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语言很有特色,请在课外阅读余秋雨的作品,并把精彩的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教学反思:
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月光曲》这一钢琴曲的名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吗?那么,我们就先来听一听《月光曲》,然后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放《月光曲》请学生欣赏。)
(二)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默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字。
(1)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
(3)理解字义。
①通过查资料或记住词语。
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德、法、荷等国,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幽静、恬静、安静
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如:清晨,校园十分幽静。
恬静:安静、宁静。
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就是我们用来进入场地的票据。
④抓住重点字理解。
入场券:抓住“券”,“券”就是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那么“入场券”,本课就是指听贝多芬演奏作入场凭证的纸片。
⑤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先解释“相接”,即“连接起来”。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解释,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来解释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请学生再读课文,看一看刚学过的生字记住了没有。
4.出一个小小的练习,给学生做。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 ) ( ) ( )
券 纯熟 波涛汹涌
(2)组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可能一时还说不清楚,但是,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扩展内容说清: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2.引导学生分段。
我们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那么请同学默读课文,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呢?画下来。
那么,这篇课文怎么分段呢?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结尾。
3.学生按分好的段读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思考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光曲》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练习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结尾)。
1.这一段,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我们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的学习中。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我们引导学生看书,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2、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后,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怎么理解的,就怎样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他能在演出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正是有这样的行动,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A.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C.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请学生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4)《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请用“——”和“ ”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练习朗读。
(三)老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全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处: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在读兄妹俩的对话时要注意,哥哥的话要带有痛楚的心情读,因为妹妹那么爱音乐,而自己却满足不了她,这该是多么难过的事情,所以读的时候要略低沉些,慢些。
妹妹的话,虽然说得不在意,很轻松,但是,要把妹妹那种乖巧、懂事的意思读出来。因为妹妹懂得哥哥的心,她为自己说的一句话而引来了哥哥的痛苦而感到不安,但为了安慰哥哥,她说只不过随便说说。这个地方要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读得轻松一些。
第二处: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这句话,是在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茅屋时说的。贝多芬被兄妹俩的对话所深深感动,他很诚恳地,心甘情愿地为兄妹俩弹琴,所以读的时候要诚恳,语调坚定、肯定,降下来。
第三处: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因为姑娘说话时很激动,她没有想到贝多芬会来到她家,更没有想到贝多芬会给自己弹琴,所以语调要高昂一些。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 您 就是贝多芬吧? ”
第四处:她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一段是借作者的联想,记叙《月光曲》的内容,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曲子的变化。海面平静时,我们要读得舒缓些;海面上刮起大风,巨浪涌来时,要读得快些,声调高些。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字词。
第三课时
(一)巩固复习。
1.请学生读文,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学习文章,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部分内容的?
(2)自由读文,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①复习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②学生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③教师订正。
(贝多芬是一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复习字词,练习用“幽静”造句。
1.听写字词。
2.指导用“幽静”造句。
要想用词造句,就必须做到:
(1)理解词义。
幽静:幽深寂静。
(2)弄清是什么性质的词,常作句子什么成分。“幽静”是形容词,一般可作谓语或定语。例如:这里的环境很幽静。
我们需要生活在幽静的环境中。
(3)明确所造句子要表达什么意思。
3.学生造句。
(三)指导背诵。
学生已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们可采用打投影片、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另外可让学生先背喜欢的句子,然后再背其它句子。或者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背诵。
(四)布置作业。
做课后作业题第4、5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3-31
语文《草原》教案03-01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精选)语文教案07-28
(经典)语文教案08-01
【精选】语文教案08-06
语文教案[经典]08-06
语文小学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