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6 13:45:0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8篇[精华]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8篇[精华]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明白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

  2.能正确的分解图形,一般分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并能正确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能根据条件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分解图形时简单图形的差较难分解。

  教具、学具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试一试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二、练一练第1题

  1、请学生任意分割,后说说分割的是什么已经学过的图形

  2、老师要求再分割

  3、想一想出了分割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这个图形是在一个长方形的纸板上剪下四个小正方形,所以要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自己进行分割,

  再分割为最少的学过的图形,比一比谁分的最少,而且还是我们学过的图形。

  适当地添上相关的条件进行分割,要求分割的合理,能够计算。

  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通过三个层次的分割,使学生明白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学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和添补。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三、练一练第3题

  学生看书上的'图。教师读题,

  要求学生想一想,并观察教室里的门,如果学生能发现要油漆门的两侧,教师要加以鼓励,还要注意些什么?

  四、作业

  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理解题意后自己尝试计算,说说想法:要把门上的玻璃部分减掉,通过老师的提醒学生要明白要油漆门的两侧。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第二问给出的平方米单位经过计算得到的单位是米,而图中给出的数据单位是分米,在计算面积时要把单位先统一。

  独立完成练习。

  学生能正确进行组合图形的实际运用。

  再进行组合图形的面积。

  书设计: 图形的面积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通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对比,学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找出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明白两种应用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并不一样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6+3027-940-437+10

  60-4038+656+440+28

  2.按要求摆圆.

  师:第一排摆6个圆,第二排摆4个圆.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圆?6+4=10.

  (2)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个或第二排比第一排少几个?6-4=2.

  (3)第一排去掉几个和第二排同样多或第二排再添上几个和第一排同样多?6-4=2.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7.

  (1)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2)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

  生:第(1)题从问话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从第2个已知条件黄花比红花少3朵都能知道红花比黄花多,黄花比红花少.

  2.解答第(1)题.

  (1)让学生用红花和黄花摆出条件和问题,教师出示意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生:这道题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师:这个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呢?

  生: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知道黄花少,红花多,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必须知道黄花有几朵,还要知道红花有几朵.

  师:既然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应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边摆边说.(学生操作完,请一名学生叙述)

  生:黄花比红花少,红花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跟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6=3(朵)

  口答:黄花比红花少3朵.

  3.解答第(2)题.

  ①让学生把刚才摆的第(1)题图,改变成第(2)题图.(事先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条代表问题放到6朵红花下面)教师先出示有9朵红花的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生:黄花有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黄花少,红花多.

  师: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就可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

  生:把红花的朵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让每位同学边摆边说)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把红花的朵数分两部分,并让学生指一指哪一部分是同样多的朵数,哪一部分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哪一部分是所求的黄花的朵数.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完成示意图,把图中各部分标出.

  生: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得到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3=6(朵)

  口答:黄花有6朵.

  4.分组讨论.

  师:刚才我们解答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相同点:

  ①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红花9朵.

  ②两道题都是已知黄花比红花少,也就是红花多.红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

  ③都是用减法计算.

  不同点:

  ①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知道有黄花6朵,第(2)题知道黄花比红花少3朵.

  ②要求的问题不同,第(1)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有几朵?也就是第(1)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第(2)题的所求问题.第(1)题的所求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③虽然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第(1)题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第(2)题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朵数里去掉比黄花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④所列算式不同,结果不同.

  第(1)题:9-3=6(朵)

  第(2)题:9-6=3(朵)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105页做一做.

  (1)让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教师提示,学生思考.

  师:第(1)题求象比熊少几只怎样想?第(2)题求象有几只怎样想?

  (3)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做在书上,及时订正.

  2.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仿例7编题后解答.

  3.课堂作业.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种应用题的对比,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找到那个较大的数,再做进一步分析,最后解答.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讲授两种应用题的对比,重点是在正确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复习时,教师说明摆的要求,发挥学生思维水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于与后面教学联系.通过操作,使学生对相比较的两个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获得初步表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应用题的异同,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虽然两道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出示了一幅农村生活情景图,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意义作好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个几的认识。

  第二道例题在充分感知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用乘法算4个2相加可以列式42,也可以列式24。在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的同时,教材结合前一个算式着重介绍乘号,后一个算式着重介绍各部分的名称。至于乘法的意义,是这道例题最重要的内容,理解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求列加法算式又要求列乘法算式,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是看图列式,第二题是先按要求摆学具再列式,通过这两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第3、4题巩固了学生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掌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动物乐园玩一玩,看看里面又有些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

  二、认识几个几相加。

  1、学习例题,初步感知。

  (1)提问:在动物乐园里有些什么小动物呢?

  (2)提问:兔一共有几只?小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导学生一起从图上数出3个2和4个3;板书算式:2+2+2=6(只) 3+3+3+3=12(只)

  2、观察比较,再次感知。

  (1)请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概括都是几个相同的数在相加。

  (2)用几个几相加表述。

  启发提问:你能用几个几相加得几这样的说法来说一说每个算式吗?

  (3)教师小结

  这两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

  (几个几相加是认识和学习乘法的生长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图上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用语言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为学习乘法做好孕伏。)

  3、完成试一试,深化感知。

  (1)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几个几,然后照着摆一摆,边摆边说1个2,2个2最后让学生填一填。

  (2)第2题

  先让学生直接摆出3个4根,然后指着数一数,最后填一填。

  (两题的不同练习方式,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另一方面又有效地反馈了学生对于几个几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三、认识乘法。

  1、学习例题

  (1)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察图,说说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可以列成怎样的算式?它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2)

  (2)认识乘法

  教师说明:像这样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就可以用乘法算,写成42或24

  提问:42和24都表示几个几相加呢?等于几呢?(板书=8)

  教师在算式42=8中介绍乘号和读法(板书乘号和4乘2字样)

  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再读一读24=8这个算式。

  教师再在24=8算式中介绍乘数和积,(板书各部分名称)

  学生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反思:想一想4个2相加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算?可以写成几个乘法算式?分别是怎样的?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那么?

  教师小结:4个2相加可以写成两个乘法算式42=8和24=8,他们都表示4个2相加。

  (教师的谈话巧妙地引入了乘法的学习;在两个乘法算式中分别介绍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则有机地分散了对于乘法的认识,使学生学得更明晰;引导学生的反思和适当的小结更让学生对于乘法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2、试一试

  (1)学生观察图画,数一数有几个4,并填一填。

  (2)想一想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填一填。

  (3)反馈核对。

  提问:计算4个5相加的和可以用几种方法计算?

  列乘法算式时是怎么想的?得数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看来几个几相加就可以写成几乘几。

  (4)观察比较。

  请学生观察加法和乘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教师小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教师没有在教学中直接说明,而是让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自我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致,同时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理解;另外练习反馈时的提问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列乘法算式的思考方法。)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必要的学习反思和总结,有助于让学生养成学后思的好习惯,帮助他们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存储和纳入相应的知识结构中去)

  五、联系生活,感受应用。

  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也可以用乘法算?

  (联系生活的例举,可以考察学生对于乘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六、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反馈交流,着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成那样的乘法算式?这两个乘法都表示什么?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填写,然后交流核对。

  3、想想做做3

  (1)第1题

  先让学生摆一摆,然后再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2)第2题

  学生独立看题,摆学具,填写。

  (3)思考:写乘法算式的时候先要想什么呢?

  4、想想做做4

  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教师再指名几生进行反馈。

  5、想想做做5

  学生先填写,然后核对,再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注重强调读法和写法的统一。

  (多样的有层次的习题能全面地检查学生对于乘法意义的体会、理解程度和乘法读、写法以及各部分名称的掌握情况。每题反馈时有针对性的提问则能更深入地暴露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学习的达成度。)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①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两步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了解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②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P24的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寻找数学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你们看,这些小朋友玩得多开心啊!在这个游乐园里,小朋友们参加了哪些活动?

  2、引导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能根据有关的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交流数学问题: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交流各自发现的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解决。(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4、质疑:刚刚在小组活动时,老师发现根据两个信息提出的问题,小朋友很快就解决了,可是有一些小朋友根据看木偶戏这一情境提出的问题却难倒了很多小朋友,那到底是什么数学问题呢?一起来看看。

  二、探究加、减法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看木偶戏的情境图。

  谈话:从图上,你找到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把三个信息板书出来)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1)应该怎样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教师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出来。

  ①22+13=35(人)②22-6=16(人)③13-6=7(人)

  35-6=29(人)16+13=29(人)22+7=29(人)

  ④22+13-6=29(人)⑤22-6+13=29(人)

  学生说每一种方法的想法。

  (4)观察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解决方法。

  让学生了解前三种是分步列式而后两种是综合式。①和④想法一样,②和⑤想法一样。前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但想法是不同的。

  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解决方法,这种方法是什么?(同桌互相交流)

  3、小结:你发现今天所解决的问题和以前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三、练一练,进一步巩固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方法。

  1、P6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信息和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集体订正(学生说想法)

  2、P7第4题。

  (出示表格)了解表格每一栏表示的意思。

  求中国队的总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要先求出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下面几题,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能在生活中寻找到这样的两步解决的数学问题来考同学吗?请把这星期寻找到的问题整理到数学银行里。

  [课后反思]

  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P56

  教学目标

  1、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减的算式,并能分两步口算出结果。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学习思想。

  3、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小统计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根据图文信息,选择适当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减的.式子,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池塘边小熊家是玉米地又大丰收了,你们看一棵棵的玉米多壮呀!

  出示课本图片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3+3 3×4 4×3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这时小熊也来到了它的家玉米地里……它来干什么呢?

  它搬走了一棵玉米,还剩几棵玉米呢?你会解决吗?

  4、引导学生列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刚才有人用12减1,而12又是从哪里得来的?既然12是刚才用3×4、4×3或3+3+3+3算出来的。那么如果把这两次的计算写成一个算式,你会写吗?

  5、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试一试。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列出了含有加减法的算式,,还列出了含有乘减法的算式。你们知道这样的算式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吗?

  6、请大家想一想,除了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外,还可以怎样列式来解决?小组继续讨论。乘加的算式有又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

  7、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56页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2、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 7+5=口×口+口 9+7=口×口+2

  =口×口-口 =口×口-口 8×6=口×口-2

  4+6+8=口×3 3+4+5+6+7=口×口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详细介绍:

  课题: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掌握万以内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

  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375个信封的投影片(如书上图),准备计数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口算练习

  50+70=30+600=30+300=

  90+20=40+50=0+500=

  2.求38加25的和

  (1)怎样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

  (2)得数十位上为什么是6,而不是5?

  (因为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3个十加2个十是5个十,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一个十应是6个十.)

  (3)你觉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十位上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一个十.)

  (4)回忆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是什么.

  板书:笔算两位数加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设疑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如果是求1738加上625的和,你知道应当怎样计算?(板书:1738+625=)能说出你计算的理由吗?好了,学完这节课你就能顺利解答这道题了.

  (二)学习新课

  1.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求下面两个数的和.请看图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图A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信封?(43个信封)教师接着出示图B,放在图A下面提问:这是多少个信封?(32个信封)

  (2)要求两个数的和如何列式?怎样写竖式?怎样计算(相同数位对齐)如:

  (3)计算后教师追问:相同数位对齐是什么意思?(个位十位分别对齐)

  (4)如果有百位呢?(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下图中第一排的一个百一扎的两扎信封和第二排中一个百一扎的一扎信封)变成如下的图和算式:

  师问:竖式的百位如何写?(让学生填)

  (5)请学生独立计算

  师问:说说你是从哪一位开始加起的.?为什么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

  (6)在教师指导下理解算理

  243是2个百4个十和3个一,132是1个百3个十2个一.个位上3个一加上2个一和是5个一.所以和的个位写5;十位上4个十加上3个十和是7个十,所以和的十位写7;百位上2个百加上1个百是3个百,所以和的百位写3.只有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才能相加.

  (7)练一练

  4111+367=

  28+570=

  师:为了对齐数位,注意竖式中第一个加数不要写得太挤,在写第二个加数时,要看好第二个加数的最高位,应该和第一个加数的哪一位对齐.

  2.进位加法.出示例2【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270+58=(如下图所示)

  (1)请学生独立列出竖式,并计算.

  (2)师问:十位应该怎样计算?(关键性问题)

  (3)教师演示、操作活动投影片(如图),使学生明确算理、7个长方形和5个长方形合起来可以组成一块正方形计数板(100)和2个长方形.指导学生写出竖式,十位相加满一百,要向百位进1.

  (4)学生独立填写百位结果.

  (5)练一练

  (6)小结:计算时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不要忘记向百位进1,同时百位上不要丢掉进位的1.

  3.进位加法.【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例3求809与3764的和.

  (1)请学生自己列横、竖式,并计算.

  (2)重点思考:百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应该怎么办?

  (3)做完后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4)讨论: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的加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而且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不同点:加数的位数不同)

  (5)总结三、四位数加法的法则.(在原法则板书上改)

  标题的两位数改为三、四位数.

  第③条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改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直接在竖式上计算

  2.列竖式计算

  238+326=1629+527=715+8605=

  3.判断正误并改正.

  4.课后总结

  (1)今天学的是什么知识?(出示课题)计算法则是什么?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解疑

  我们已学完本节知识,请大家做一做开始的那道题,看谁会做并能做对.

  1738+625=

  板书设计不连续进位加

  不连续进位加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考: 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3、进一步引导: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xx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xx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3题

  1、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小学数学教案03-27

小学数学教案08-31

【荐】小学数学教案01-23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27

【热】小学数学教案01-27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1-28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