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小学数学教案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 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笔者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 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思路
一个数除以小数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重点知识之一。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1、 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除法前一个星期,笔者对曾对班内十五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见附表)笔者认为学生存在很大的教学潜能,这些潜在的能源就是教学的依据,教学的资源。从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学生对小数除法的基础掌握的比较巩固。
(2) 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 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但对竖式书写都不规范。
笔者认为小数除法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学是很不合理的,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除法,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因此,笔者选择了重组教材。(把例6例7与例8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
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为了促进迁移,明确转化移位的原理,可设计如下环节:
(1)、小数点移动规律的复习
(2)、商不变规律的复习
(3)、移位练习
3、试做例题,掌握转化方法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
①.学生试做例题6例题7,并讲出每个例题小数点移位的方法。
②.学生试做例8
③.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得出计算法则后,还要注意强调:
(1)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而不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确定。
(2)整数除法中,两个数相除的商不会大于被除数,而在小数除法中,当除数小于1时,商反而比被除数大。
(3)要注意小数除法里余数的数值问题。对这一问题可举例说明。如:57.424,要使学生懂得余数是2.2,而不是22。
4、专项训练,提高转化技能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上述情况可作专项训练:
①.竖式移位练习。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横式移位练习。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1)判断下面的等式是否成立,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1.2 0.67 0.725 0.003
2.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342, 15, 0.5, 2.07。
3.填写下表。
根据上表,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并说明理由。
(1)562828=201; (2)56280280=( );
(3)562800( )=201; (4)562.82.8=( )。
(重点强调(4)的理由。(4)式与(1)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10倍,所以商不变,还是201,即562.82.8=562828=201)
(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讲与练,理解其转化原理是:当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时,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被除数也应扩大同样的倍数。)
(二)探究算理 归纳法则
1.学习例6:
一根钢筋长3.6米,如果把它截成0.4米长的小段。可以截几段?
(1)学生审题列式:3.60.4。
(2)揭示课题:
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小数。(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3)探究算理。
①思考: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怎样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呢?
②学生试做:
板演学生做的结果,并由学生讲解:
解法1:把单位名称米转换成厘米来计算。
3.6米0.4米=36厘米4厘米=9(段)。
解法2:
答:可以截成9段。
讲算理:(为什么把被除数、除数分别扩大10倍?)
把除数0.4转化成整数4,扩大了10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要使商不变,被除数3.6也应扩大10倍是36。
小结:这道题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①改写单位名称;②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3)练习:完成例7
思考:你用哪种方法转化?为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转化的方法及道理。独立计算后,订正。例7里的余数15表示多少?
强调: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由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因为我们只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成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如0.7560.18=75.618。)
(设计意图: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为自主概括法则作铺垫)
2.学习例8:买0.75千克油用3.3元。每千克油的价格是多少元?
学生列式:3.30.75。
(1)要把除数0.75变成整数,怎样转化?(把除数0.75扩大100倍转化成7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应扩大100倍。)
(2)被除数3.3扩大100.倍是多少?(3.3扩大100.倍是330,小数部分位数不够在末尾补0。)
(3)学生试做: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1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会指物数数,结合他们已有的数学经验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激趣导入,逐层深入,理解新知。
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主题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结合这一特点,我用“校园图”(课件)导入,让他们先看看图上都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一一说出校园图里的人和物后,再给出数数的任务。数一数图中有几座房子,有几面红旗,有几个看球的小朋友,有几个单杠……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观察探究空间。在和谐愉悦的探究氛围中,通过集体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2.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课后我布置了口头作业,回家数数家里的东西,哪些可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10数字卡片一套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1~10数字卡片一套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老师会带领你们一起探索数学王国里的奥秘,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一数。(板书课题)
出示教材2~3页的主题图(课件出示)。提出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这幅图画是什么地方?图里都有什么?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一说。
小结: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这座美丽的校园里学习和生活,学校就是我们的家,同学们要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设计意图:从主题图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上课伊始便能全身心投入,进入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
⊙自主探究数数的方法
1.数图中各种事物的数量。
(1)同学们认真地数一数,图中有几座房子?有几面红旗?(生观察后汇报)
教师说明:一座房子,一面红旗都可以用数“1”表示。(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2)同学们再仔细地找一找,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是1?(一位老师、一个足球……师板书“1”,全班齐读)
教师说明:我们在数不同事物的个数时,同一种数量就可以用同一个数表示。
(3)图中有几个看球的小朋友?有几个单杠?图中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是2?
(生观察后汇报,师板书“2”,全班齐读)
(4)谁能说一说有几个小朋友在踢足球?图中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是3?(生观察后汇报,师板书“3”,全班齐读)
(5)谁能说一说用哪个数来表示垃圾桶有几个?向日葵有几棵?(生观察后汇报,师板书“4”,全班齐读)
(6)谁知道4数完以后该数几?请同学们用上面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活动卡的内容。(出示课堂活动卡)
集体交流,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要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
小结:我们要想准确地数出事物的个数,就要一个一个有序地数。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模仿能力强,有序意识弱。学生在观察主题图的时候,一般都是盲目地去观察,在这里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观察,而是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即按从小到大表示相同数量的事物去观察。在自主数数的.活动过程中,放手让学生依照老师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有顺序地数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按一定的顺序数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做游戏:我来说,你来做。
(1)教师先和一名学生做示范,例如:老师说1,学生就伸出与之相对应的1根手指。
(2)同桌之间互相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
(3)选一个小组到前面做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达到了在全班范围内对新知识进行巩固的目的。
⊙课堂练习,提升反馈
1.认读1~10各数。
(1)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1~10各数。
(2)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2.数一数、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事物的个数可以用我们所学的1~10各数来表示。(生先观察,再自由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读,最后打乱顺序让学生读,要求一步步提高,目的是让学生不要受数字顺序的影响,而是真正地去认识数字。通过数、找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总结提升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
⊙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可以用1~10各数来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本单元教学7~9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和相应的除法,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和除法,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安排的。本单元内容分成五段,前三段依次是7、8、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第四段是整理全部乘法口诀,进行乘、除两步计算。第五段是实践活动《算24点》,在游戏中熟练地进行四则计算。
教学7、8、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教材采用了不同的编排: 7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安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是考虑了教学的衔接。1~6的乘法口诀是把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分开教学的,在这些内容的后面又安排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现在接着教学数的运算知识,采用和前面相同的编排,有利于教学。8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只安排一道例题教学口诀,把用口诀算乘法和除法都安排在想想做做里,先带出表内乘法,后带出表内除法。这是考虑到学生积累了编口诀和用口诀计算的经验,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能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习能力。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也安排一道例题教学口诀,把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同时安排在试一试里教学。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口算乘、除法,而且体验到一句乘法口诀能计算四道算式(特殊的能算两道),初步感受了乘、除法间的联系。
1. 让学生编乘法口诀,帮助记忆口诀。
在教学1~6的乘法口诀时,多次组织了编口诀和用口诀计算的过程,部分5和6的乘法口诀,在教材的引导下已经让学生编出。本单元给学生留出了更大的主动学习的空间。
(1) 7、8、9的乘法口诀全部让学生自己编。
7、8、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线索是: 在现实情境中提出具体的问题,利用加法解决问题,为编乘法口诀作铺垫;把具体问题抽象成相同数相加的数学问题,并用乘法计算;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口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思维,三道例题的编写是有变化的。
第62页例题教学7的乘法口诀,像2~6的口诀那样,详尽地展开了上述活动,使新旧知识的教学很好地衔接起来。摆1只小船用7个三角形,依次算出摆2只、3只7只同样的小船各用三角形的个数,把得数填在教材提供的表格里。表格里三角形的个数分别是1个7、2个77个7相加的和,也是17、2777的积,找到这些教学内容,根据七道乘法算式就能编出7的乘法口诀。这道例题的编写有两个特点: 一是表格里三角形的个数以及乘法算式的积都让学生计算和填写,二是在编口诀前先写出1个7、2个77个7相加这些数学问题,还写出了相应的乘法算式,这些都是为了学生能顺利地编出口诀。
第71页例题和75页例题分别教学8、9的乘法口诀,教材里没有写出1个几、2个几8个几、9个几相加等数学问题和相应的乘法算式,要求看着填好的表格体会里面隐含的这些数学问题,直接编出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学生仍然经历编口诀的全过程,而数学思考的积极性受到激励,思维的连贯性得到锻炼,培养了初步的推理能力。另外,要求编出口诀以后,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填写在教材上。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通过交流相互评价编出的口诀是不是正确,把正确的口诀写出来;二是充实编口诀的学习活动,有利于记忆口诀。
(2) 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7、8、9的乘法口诀句数比较多,得数比较大,部分口诀记忆有难度,甚至个别口诀还会相互干扰。因此,帮助学生记忆口诀是教学任务,教材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是利用题组沟通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如第63页1、2题,第71页1、2题,引导从熟悉的口诀推出没有记住的口诀。如果六七四十二这句口诀忘了,可以通过比5个7多7或比7个7少7推出。
二是利用几个9相加的和比几十少几的规律,记忆9的乘法口诀,第76页第1题就是为此而设计的。如6个9比60少6,由此可知六九五十四。
三是经常要求背口诀,像滚雪球那样,把新教学的口诀积累在已有的口诀上。如练习六、七、九里分别有背出1~7、1~8、1~9口诀的练习题,这样既复习了以前教学的口诀,也记忆了新教学的口诀。
四是指导学生把学习的所有乘法口诀填入预设的表格里,整理出乘法口诀表。还要观察口诀表,说说自己的发现。如纵看或横看表里口诀的排列规律;区分哪些口诀能算两道乘法(或除法)算式,哪些口诀只能算一道乘法(或除法)算式;寻找得数相同的口诀发现和交流规律,有利于记忆口诀。
五是适量设计开放的计算题,如7□=□,在方框里依次填1、2、7,复习了7的乘法口诀。在□□=16 的两个方框里分别填2和8或4和4,在36□=□的方框里分别填4和9或6和6,都在复习得数相同的口诀。
2. 引导学生主动地用口诀计算。
学生在学习1~6的乘法口诀时,形成了用口诀算乘、除法的经验。本单元教学7、8、9的乘法口诀,要运用已有的经验,主动进行计算,从而获得新的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1) 主动计算表内乘法。
在1~6的乘法口诀里,没有编排用口诀计算乘法的例题,而是在教学口诀的例题后面,通过想一想及时让学生用口诀计算乘法,体会口诀的应用,感受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本单元仍然不编排用口诀计算乘法的例题,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之后,还是用想一想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应用学到的口诀进行计算。教学8的乘法口诀之后,没有安排那样的想一想,设计了第72页第3题,一个学生说一句8的口诀,另一个学生说两道相应的乘法算式。这道题不仅让学生知道8的乘法口诀可以用来算8的乘法,还知道可以算两道与8有关的乘法,这是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能力的一次提升。教学9的乘法口诀之后,要求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进一步提升计算水平。
(2) 主动计算表内除法。
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编排了例题,用做28朵花这个题材提出两个实际问题,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分别计算287和284。在学生求商的时候,提示了应该想的乘法口诀,重温用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知道这两道除法是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不编排例题教学,通过第72、73页第7、8、9题引导学生计算。第7题补充乘法算式,写出括号里的乘数,说说怎样想的,为口诀求商作了思路铺垫。第8题根据已有的乘法算式写出除法算式的得数,感受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用口诀可以求商,也为第75页试一试根据一句9的乘法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作准备。第9题根据一句8的乘法口诀说两道除法算式,进一步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思路。这三道题循序渐进,体现了教材对学生的引导。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口诀算乘法结合起来教学。第75页试一试是第一次同时计算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这样安排是有基础的。因为在前面已经有一句口诀算两道乘法或两道除法的经验,还有根据乘法算式得到相应除法算式商的体验。第76页第2题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计算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四道算式,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口诀计算的方法。另外,第78页第5题利用9的乘法口诀的特点设计了四组除法题,同组两题的被除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恰巧换位。意图是帮助学生正确记住9的乘法口诀,正确地选用口诀求商。
(3) 教学乘法和除法的竖式。
结合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乘、除法口算,教学乘法和除法的竖式。教学目的是进一步熟练计算表内乘法和除法,也为以后教学乘、除法笔算作些准备。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乘法和除法竖式的写法。
乘法竖式的结构和加、减法的竖式比较相近。第64页例题示范了两个乘数以及积在竖式里的位置,由于积是一位数,学生接受乘法竖式的难度不大。试一试写57的竖式,积是两位数,要写在正确的位置上。茄子卡通提出积的个位应写在哪里这一问题,可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再在教师指导下在竖式上写出积。想想做做里有关乘法竖式的练习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第1题把积写到竖式上去,进一步明确积的个位应该和乘数对齐,无论积是一位数还是两位数,都要遵守这个规则;第二个层次是第2题独立写出完整的乘法竖式,初步学会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即先写出算式25=,然后写出竖式,最后把得数写到算式上;第三个层次是在第2题里把乘法竖式和加、减法竖式进行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竖式相比显得很特殊,学生较难接受。例题教学62的竖式,要分两段讲解和示范。第一段讲被除数、除数、商的书写位置以及竖式上表示除法的符号,要强调被除数写在竖式的里面,除数写在左面,商写在上面,商要和被除数对齐。第二段讲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到竖式上,并用被除数减这个积。这一段是教学难点,可以联系图画里平均分的过程帮助理解: 平均分成2组,每组3人,是不是把6人都分完了呢?需要检查一下。检查的办法是把每组3人,2组分掉6人的6写到被除数的下面,被除数减这个数得0,表示都分完了。试一试写427的竖式,首先解决商的位置,明确商应该对齐被除数的个位写。其次是把竖式写完整,再次经历被除数减除数与商的乘积的计算过程,巩固对除法竖式的认识。
(4) 教学乘除混合两步计算。
在整理乘法口诀,较好地掌握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第81页例题教学乘除两步混合运算,使学生掌握运算顺序,更好地用口诀求积、求商。学生有加减两步计算的经验,从左往右依次进行乘除混合运算一般不会有问题。尽管这样,教学时还应该突出运算顺序,让学生牢固掌握。因为后面的教材不再教学这一运算顺序了。在练习九里安排乘除混合运算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综合,也是为了加强对运算顺序的认识。利用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进行第二步计算是教学重点,也是容易发生计算错误的地方。为此,教材里有这些设计: 一是例题和试一试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写在这一步计算的下面,防止遗忘。看着这个数进行第二步计算,能有效地减少计算错误,并体验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含义。二是想想做做第1、2题都设计了题组,先分步计算,再混合运算。混合运算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不写在算式的下面,尽量记在头脑中。万一忘了,可以在分步计算里看出来。这样,直接写出第3题两步混合运算的最后结果就有了思路和基础。
(5) 在游戏中练习口算。
实践活动《算24点》是口算游戏,任意拿出4张扑克牌,根据这些牌上的`数进行四则计算,要求最后得数为24。这项游戏寓口算于活动中,学生会感兴趣并乐意参与,从而自觉地练习计算。各次拿出的牌上的数一般不会完全相同,把各次的4个数组织成最后得数为24的计算必然不会相同,能锻炼思维的灵活性。用4个数算得24,可能存在多种计算方法,对思维的发散是有益的。
教材分三块编写。在学一学里交代游戏规则: 把扑克牌上的数进行加、减、乘、除计算,最后得数要为24;每张牌上的数都要参与计算,但只能计算一次。先对3张牌上的数进行计算,因为3个数算出24比较容易。以7、6、3这些数为例,具体呈现了游戏的方法和规则,让学生尝试着根据2、3、4,9、8、3,3、5、9这三组数分别算出24,体会游戏的过程和要领;然后把初步获得的经验应用到4张牌上的数算得24,体会策略的多样性。试一试是练习4个数算得24,通过三组数的计算与算法交流,学会算24点。比一比组织算24点比赛。有时4张牌上的数算得24比较难,也会有4个数无法最后算得24的情况,这时可以换牌再算,以维持学生算24点的热情。
3. 在计算教学的同时重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应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以前教过的。教材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几乎每道例题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里教学计算知识,还在练习里应用教学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里编排的实际问题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选择了一些新颖的素材,充分体会现实的数量关系。如利用一星期7天算3星期的天数、63天是几个星期、根据停车场的收费标准算停车费等。新颖的素材促使学生把现实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体会总数、份数和每份数量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乘法和除法意义的理解。如第69页第8题根据同一幅情境图分别解决一个乘法问题和两个除法问题,从中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第9题在解答已有问题之后,还要提出另一个除法计算的问题,体会已知剪的段数能求每段的长度,已知每段的长度能求剪的段数,这是对平均分的又一次体验。
第三,用估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85页第13题里24人乘船过河,先回答坐哪种船的只数少,再分别求都坐大船和都坐小船所要的只数。这就要求用估计的方法回答前面的问题。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估计,还能初步感受函数关系,即一只船里坐的人多(少),需要船的只数少(多)。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25-26页。
教学目的:
1.记住求总价和总产量的数量关系。
2.能正确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培养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通过归纳揭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认定目标
1."小小售货员"游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乘法应用题的一些数量关系。)
2.教师小结:从上面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应用题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同类型
乘法应用题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板书课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口头展标l.2)。
[评析:通过游戏把学生要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为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标及时合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
二、导学达标
1.求总价数量关系的教学。
(1)出示例1。
例1.解答下面各题(投影出示相应的图)
①铅笔每支8分,买3支用多少钱?
②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多少钱?
③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多少钱?
(以上三道题让学生自己解答)
(2)讨论(出示讨论题,四个小组讨论)。
①例1中的三道题都说的是哪一方面的'事?
②题里已知条件有什么共同点?
③要求的问题又有什么共同点?
(3)单价、数量、总价含义的教学。
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的结果进一步说明:像这样,每件商品的价钱或单位重量的价钱;我们就把它们叫做单价(板书"单价"):买商品的件数或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作数量(板书"数量");买商品一共用多少钱叫做总价(板书"总价")。请你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单价、数量、总价的实际例子来。
(4)引导学生总结数量关系。
根据例1的三道题的解题规律,请同学们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学生总结,教师板书总结出的数量关系。)
(5)看教材,勾画重点句子。
(6)做一做
①指出例l各题中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
②举出生活中像例1这种求总价的应用题。
[评析: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分组讨论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和产生成功的愉快感。
2.自学求总产量数量关系。
(1)按照老师教同学们求总价的方法,请你们带着以下思考题自学例2
出示例2(投影出示三个思考题)。
例2.解答下面各题(投影出示相应的图)。
①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多少千克?
②菜园每畦地产莱150千克,4畦地产菜多少千克?
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①两道题都说的什么问题,它们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②什么叫单产量?什么叫数量?总产量?
③知道单产量和数量怎样求总产量?
(2)检查自学情况(投影出示检测题)。
①例2的两道题都是求 的应用题。
②每棵树收苹果的重量或每哇地产菜的重量叫做 ,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波菜叫做 ,一共收多少菠菜叫做 。
③写出求总产量的数量关系:
④例2中的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各是多少?
⑤举出生活中像例2这种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评析:学生带着思考题进行自学,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自己也会学习知识的快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小结。
以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求总价和总产量的数量关系。知道单价和数量,用单价乘以数量就可以求总价;知道单产量和数量就可以求总产量。
三、达标测评
1.将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相应的数量名称连起来。
(1)皮球每个35元,买4个皮球一共用多少钱?
数量 总价 单价。
(2)每只母鸡平均每月下蛋20个,有5只母鸡。每月共下多少蛋?
总产量 数量单 产量
2.先说出数量关系,再解答。
(1)学校买了4个排球,每个23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2)畜牧场平均每头奶牛每天产奶15千克,20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
3.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
4.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
5.把下列应用题补充完整,并解答。
(1)葡萄园每畦产葡萄200克,有3畦葡萄。 ?
(2)每双童袜2元, , 应付多少元?(补充不同的条件,用不同方法解答。)
6.一个水果店运来150千克苹果,平均放在6个筐里,每千克苹果2元。每筐苹果多少元?(用不同的方法解)
[评析:测评题有密度,有梯度,既体现了基础知识要求,又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1、2题是检查学生对今天所学内容是否都掌握;3、4题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这节课的基础,而且还要会"选材"和"组装";5题的第(2)题补充不同的条件,要求学生思路要广,思维要灵活;6题要求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2.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计算找联系
1. 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
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2.估一估,算一算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 2()×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三、 熟练笔算方法
1. 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
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
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为数—
2. 27页第7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材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量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戏情景,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想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法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道理,体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把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突出两点,一是让学生主动经历数学结论的猜想动手操作,实践验证以及表述的过程;二是对学生放手,还学生自主的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贯穿课堂的始终。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并初步认识了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又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有计算直线图形周长的基础,但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圆周率的含义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1、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直观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能正确灵活应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过程,认识圆周率。
(2)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发现、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乐趣;
(2)结合圆周率的介绍,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的教育。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验证猜测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对圆周率的认识。
教学准备:
⒈圆形物体实物,。
⒉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一根线,一把直尺。
四、教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2、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五、主要教学环节与设计:
通过以下环节教学本课: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四、畅谈收获,课外延伸
六、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师:
哪些同学会骑自行车?在骑车时,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多长的路程?怎样计算?(出示车轮向前滚动的录像。)
生:求行驶多长的路程就是求圆形的周长。
师:今天就来学习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从学生熟悉的自行车入手,让学生感知求车轮滚动一周就是求圆的周长,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 直观感知什么圆的周长通过以下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
1、请你指出老师手中圆形物体的周长。准备一些实物有硬币、茶杯垫,让学生用手在圆周上滑摸等方式认识并理解圆的周长。
2、分析比较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各有什么不同?
3、指一指、描一描自己手中圆片的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后,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更增强了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二)探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一内容,我安排了三个环节:
1、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
预设的几种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绳子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拉直;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小结:以上的几种方法都是要“化曲为直”。
出示地球图片。
如果要计算地球赤道一周的.长度,用刚才的绕线法、滚动法显然都无法测量怎么办?我们需要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 “缠绕”、“滚动” 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引发其探索“计算公式”的积极性、必要性,为深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问题作好了“心理”铺垫。这样的矛盾,反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操作实验,探究圆周长计算方法在这一内容中,探究圆周率,理解圆周率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分小组合作,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归纳概括得到结论”来完成。
(1)猜想,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什么有关”的问题。
师: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
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圆直径长,周长就大;直径短,圆周长就小。
(2)实验验证,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周长与直径之间固定的倍数关系,重点解决“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实质关系”的问题。
师:我们知道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呢?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
请同学们分组做个小实验,请利用手中的学具,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记录在表格中。请你按照“我们组利用什么方法——过程怎样——结果如何”的顺序汇报实验过程
小组汇报:
生:我们测量的第一个圆直径是10厘米,周长是31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1倍。第二个圆直径是2厘米,周长是6.5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25倍。第三个圆直径是5.5厘米,周长是16.5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倍。
师:通过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追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圆周长与它直径都有这种关系呢?
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
师:由于测量时存在误差,导致结果不太一样,这很正常。你们的研究结果已经很接近数学家的结果了。谁知道我们把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叫做什么?
生:圆周率。
师:你对圆周率还有哪些了解?
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经过数学家周密计算发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这个倍数叫做圆周率。读作π。对圆周率的发现最杰出的贡献者是祖冲之。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计算到了小数点后上亿位。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板书:π≈3.14(出示相关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在小组中操作、交流、观察等活动,亲历感悟发现知识,达到理解的目的。圆周率有的学生早已知道,圆周率的有关知识是在师生共同补充交流中得到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祖冲之的事迹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得出结论师:你知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了吗?
生:知道。
板书公式:C=πd,C=2πr
设计意图:推导圆周长公式,解决好了圆周率的问题,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第三个环节: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对我们所探究结果的运用,即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多长的路程?做到首尾呼应。
2、设计了三道有梯度的练习:①d=5米, C=?②r=5厘米 C=?③C=6.28米d=?3、明辨是非,下面的说法对吗?
①π=3.14( )
②大圆的圆周率小于小圆的圆周率。( )
③圆的周长是它的半径的2π倍。( )
意图:设计有关圆周率的判断,是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畅谈收获,课外延伸作业:
赤道就像地球的“腰带”,它的长度大约是4万千米。你知道地球的半径大约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设置了与前面相呼应的求赤道周长的课外的拓展。这样的设置,把课堂的教学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学习方法,获得情感态度等体验。)
七、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化曲为直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d=π 3.14×20=62.8(英寸)
C= πd 答:车轮向前滚动一周,行驶了62.8英寸。
C=2πr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复习分数应用题
复习要求:
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数三种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和解题规律,并能熟练地掌握。
复习步骤:
一、基本训练
1、下面的生句话中,哪个量为单位“1”,另一个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
(1) 实际用电量是计划的 。
(计划用电量是单位“1”,实际用电量相当于计划用电量的 )
(2)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 。
(第一次用量是单位“1”,第二次用量比第一次多的部分是第一次的 )
(3)一本书看了 。(一本书的.总页数为单位“1”,已经看的页数相当于这本书的 。)
(4)一桶油,用了一部分后还剩下这桶油的 。(一桶油为单位“1”,用去后剩下的油的 。)
(5)一根木料,截去一段后又截去余下的 。(一根木料第一次截去后余下部分为单位“1”,第二次又截去的木料相当于余下部分的 )
2、说出线段图图意后再列式。
求150的 是多少,算式是150×
求150的(1- )是多少,算式是150×(1- )
求一个数的 是150,这个数是多少?算式是150÷
一个数的(1+ )是150,这个数是多少?算式是150÷(1+ )
二、复习分数应用题
1、解答下列三道题。
课本第118页总复习第3、4、5题的。
2、学生解答后教师提问:
(1) 这三道题都是什么应用题?
(2)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
(3)这三种应用题在应用题结构上有什么规律?在解题上有什么规律?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小结:
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要抓住题目中的问题部分进行判断,找出谁是另一个数,谁是一个数。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两种分数应用题都要先判断谁是单位“1”。再确定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解答时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数量与分率是否对应。
4、练习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自行车厂今年生产女式自行车7200辆
(2)相当于去年产量的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3)比去年少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4)去年产量是今年的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5)比去年多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6)去年比今年少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7)去年比今年多生产 ,去年生产女式自行车多少辆?
提问:第3、5、6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为什么第3题右以直接乘,而5、6两题不能直接乘?
为什么第1、2、4题用除法计算?
为什么第1题可以直接除,而2、4两题不能直接除
小结:
这6道题都是求“去年生产多少辆自行车”,但由于各题中所给的数量和分率不一样,单位“1”对应情况也不一样,所以解题方法,列式也不一样,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认真审题,根据具体题目,准确判断单位“1”,找准对应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七3----8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小学数学教案03-27
小学数学教案08-3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2-24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7-23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7-24
小学数学教案(热)07-29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