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别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实物投影仪、彩纸、剪刀、钉子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感知
1、欣赏建筑中的对称美
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吗?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著名建筑物的照片,咱们来欣赏一下,好吗?(播放照片)
你觉得这些建筑物怎么样?
这些建筑物之所以看起来这样赏心悦目,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一种对称美。
2、欣赏生活中其他具有对称性的物体
除了有些建筑具有对称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来说一说吗?
是啊,对称的物体的确很多。大家看,边解说:许多动物的外形是对称的。有些艺术品是对称的。飞机的外形也是对称的,如果飞机不对称的话,会怎么样?看来对称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有时也是必须的。
二、在操作中研究。
1、在操作中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现在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出示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咱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研究!现在就请轻轻打开1号信封取出图形,开始!(学生活动)
交流:研究之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名4个学生回答一下,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指导他举起图形展示,同时将他研究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把没有讨论的图形贴上黑板,
那其余的图形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是啊,我们发现这些图形都能对折,(板书:对折)(课件演示)
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大小一样、形状一样,(课件演示)能够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中间的折痕呢,就像一条轴,这种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完成板书)
2、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2号信封里的这些图形(出示信封)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收掉黑板上的六个图形。
交流:
在我们研究的这六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你是怎么发现的,你能很快地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方法吗?
(三角形:这种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梯形:这种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五边形:这种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长方形:还有谁和他折得不一样?
长方形除了竖着折两边能完全重合,横着折也可以。(教师演示)
正方形:正方形也有几种折法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
那有没有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呢?你怎么会认为它不是呢?
4、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那你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呢?在动手之前,我们先来开个小小讨论会,每个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
(1)做什么图形?
(2)选什么工具?
(3)怎么分工?
好,开始!
学生讨论。
你们讨论出一个方案了吗?
那就请大家各显神通吧,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品最有创意。
教师巡视,要是他们时间够的话可以请他们多做一个。要是发现做两个的,请他们展示做的好的那个。
交流:你们做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做的?
三、识别轴对称图形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它。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纸上的这些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谁上台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紫荆花:它为什么不是呢?教师拿教鞭在屏幕上一指,因为它里面的图案对折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为什么是呢?/谁有不同意见。这就说明并不一定要左右对称才行,换个方向对折也可以,一次折不出,就多试几次。
2、画一画。
请同学们看第二张纸,图上都只画出了每个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它们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我们先来画第一个。
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还有其他画法吗?
第二种画法更容易。
先观察给出的一半图形,确定另一半图形的各个顶点,再连点成线比较容易。
再来画一下第二个。
请一个学生来展示一下。
你和他一样吗?
四、全课小结
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请同学们看这,教师表演剪纸。谁来说说我刚刚剪纸时运用了什么知识?课后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寻找一下,看看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你还能想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吗?
五、机动:连一连
你是怎么判断的?
教学后记:第一节课,笑话百出,就到对称图形,王玲灵说有衣服、裤子;罗润城说我的屁股也是,全班哄堂大笑……
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甚至剪了图形来画、对折。有些学生的空间感十分强,一看图形就能说出哪些地方是不能完全重合的(陈慧婷等),可有的学生就是不死心(覃旭、罗润城等),我为孩子们这种探究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最后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虽然耽搁了时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可我认为还是值得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视对两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
和归纳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8课时。
1、口算乘法。 3课时
2、笔算乘法。 4课时
3、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把练习十四第2题制成香蕉形的口算卡片。注意补充相关的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题,如:32×20、13×30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口算下面各题。
40×4 60×5 30×3 300×7 200×8
12×4 24×2 13×3 32×3 11×5
自己选两题,说一说口算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1)运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需要用整十、整百数解决的问题,可以是与教材上完全相同的问题,也可以是不同的。
例如:“邮递员工作10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对于学生想出的方法,尽可能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全体同学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例如:300×10 300×9+300=2700+300=3000
100×10×3=1000×3=3000
300×30 3×3=9→300×3=900→300×30=9000
300×10×3=9000
教师点评每一种方法,强化学生对口算方法和过程的了解。同时,用点评的方式给学生以表扬、鼓励,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信心。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比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 23×30 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例如:42×10→42个10→420;
42×10→40×10+2×10→420……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次体验成功。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完成教科书第58页“做一做”中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结合订正过程,有意识地选择两、三道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结合“做一做”中的口算,引导学生总结口算方法,发现规律。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开始做题前,提出:看哪一组的每个小朋友都能全做对。
完成后,集体订正。对全体都对的小组给予表扬,奖励小红旗一面。
3.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十四第3、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和小伙伴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
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香蕉形口算卡片,组织学生做“摘香蕉”游戏。说明游戏规则:谁算对卡片上的题,就把香蕉摘下来。
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请学生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建议:
在进行总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收获。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哪些内容最有趣,哪些内容最有用,哪些内容的学习最困难等。
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变换练习的方式,开展游戏活动等,而不要进行机械枯燥的训练。
在复习中,教师要告别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所有学生通过复习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复习中题目的难度和范围体现了本册教科书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学期知识技能的评价建议:
1、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在本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每分钟能正确计算8道左右,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用图画呈现的简单问题。
3、会比较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4、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3、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4、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内容,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二、练一练。
1、第1题可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题意,再说一说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所指示的位置,并填空。
2、第2题,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说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规律,再填空。
3、第3题是巩固数的组成。
4、第4题目的是能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
5、第5题巩固认识钟表的四种情况。
6、第6题是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它不是直接把两个数字拿来比,而是要先运算再比较大小。
7、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再提出问题并交流和解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8、第8、9、1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且列式计算。
9、第12题,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图中符号的含义和题目的意思,再进行统计。
10、第15题,先观察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地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此可组织交流与讨论。
11、第18题,是一幅连环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编数学故事,然后说一说,算一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准备练习
(一)口算
3.8+1.2 2.54 1.58
1.50.3 0.64+0.16 7.6+0.24
5-1.8 1.2580 3.64
6.3+2.45+3.7 3.56-1.57-0.43
0.87125 (2.5+0.9)4
(1.5+0.25)4 0.64+1.44
(二)口答,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说出依据)
1.3.18□=1.2□
2.(2.5+3.5)□=□□○□4
3.□+4.3=□+0.86
4.(2.51.2)□=1.2(□□)
5.7.6-2.8-□=□-(□+3.2)
(三)小结引入
我们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4
1.82.58+1.81.42
1.观察算式特点
2.学生试做
方法一:1.82.58+1.81.42 方法二:1.82.58+1.81.42
=1.8(2.58+1.42) =4.644+2.556
=1.84 =7.2
=7.2
3.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第一种方法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只是根据一般的运算顺序)
4.练习
1.82.58+1.81.42+0.5
=1.8(2.58+1.42)+0.5 (乘法分配律)
=1.84+0.5
=7.2+0.5
=7.7
5.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对简算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三)思考题:填同一个数
□-□+□+(□□□-□)=10
四、课堂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目简便计算,但是应该随时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骤可以简算,能简算的,尽量使计算简便,不能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12.75[14.6-(1.3+8.2)]
3.9.831.5+6.171.5
4.15.4[8(6.34-4.59)]
(二)新兴煤矿七月份产煤4.85万吨,八月份产煤5万吨,九月份产煤5.65万吨.平均每月产煤多少万吨?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百分数的应用。(板书: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你能说一个生活中的百分数吗?你怎么理解这个百分数?
2、师:因为百分数的意义使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要研究的主题就是百分数的应用(补充板书:百分数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师:同学们,在炎热的天气里人们常常用冰块来消暑降温。你们制作过冰块吗?水结成冰之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2、课件出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师:有一位同学把他制作冰块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大屏幕出示实验记录)请看:
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
3、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师选择板书。
(1)、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2)、原来水的体积是冰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3)、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
4、在这些问题中,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并将解决的问题擦掉。
活动二:理解“增加百分之几”。
1、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百分之几?”这个问题,一起读题,你觉得哪句话最难理解?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
3、全班汇报,由口头理解的不清晰,引出线段草图。
4、对比书中的线段图和学生的线段草图,引导学生思考“增加了……”这个省略号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图上看出,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增加了百分之几指的增加了谁的百分之几?
通得讨论得出: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的部分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5、列式计算,数形结合,说出两个列式的含义
6、课件演示,小结两种解题思路。“增加百分之几”指的是增加的部分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
可以先求出增加的部分再除以单位“1”;也可以先求出增加后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再减去单位“1”。
三、训练巩固
1、根据问句,说出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的量。
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②梨的质量是苹果质量的百分之几?
③降价了百分之几?
④增产了百分之几?
2、消费宝典
电饭煲降价,原价220元,现价160元,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引导学生先理解“降低百分之几”再列式计算。)
3、建设新农村
选一选:
光明村今年每百户拥有彩电121台,比去年增加66台,今年比去年增长了百分之几?
(1)、(121-66)÷121
(2)、 66÷121
(3)、 66÷(121-66)
(让学生说出选择的依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我们理解并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解题的重点是理解题意,关键是正确地找到单位“1”。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数的组成,拍手游戏
二、探究新知 :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名同学在一起,桌子上有3只纸鹤,1名同学把1只纸鹤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只纸鹤放在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名同学中走掉1名同学,3只纸鹤拿走1只纸鹤就是从3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2.学习减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从3里面去掉一个,用减法计算就要从3里面减去l个,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去掉1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2。
(4)教师进一步说明:从3里面减去l个,用减法计算。(板书:减法)
(5)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2来表示的减法事例。
4.看图,体验减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5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减法算式表示,请学生表述减法含义。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减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5-1 5-2 5-3 5-4 (5-5 5-0)
你们是怎么想出得数?
看图摆一摆数出来的、用数的组成想5可以分成1和几……
2.独立完成26页做一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6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学会了什么?有了那些体验?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2
小学数学教案03-27
小学数学教案08-31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4
【荐】小学数学教案01-23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5
小学数学教案【热】01-25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25
【精】小学数学教案01-15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