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
文学作品中常会出现一些主体对象之外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经过了作者的主观选择,赋予了它们特定的含义,因而具有相应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注意这些景物出现在哪种文学作品中,是写景状物,还是叙事记人。第三,要注意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穿插文中,从结构上看也有特定作用。高考中一些试题便是特意为景物的作用而设置的。那么,这些试题是如何设计的?景物在文中究竟具有哪些作用呢?
【题型透视】
1、归纳景物的特点。首先要明确这一景物描写中具体有哪些景物,或者同一景物中从哪些角度写的;其次要紧扣作者描写景物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量词。答题时有的只需简单概括,或提炼作答。
2、说明景物描写的作用。在明确景物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标题、文体和原文内容,注意景物出现的位置,便能进一步从内容上、结构上明确其作用。
3、归纳景物描写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表现手法则可以从结构、描写、抒情等方面进行归纳,明确这些手法和相应的作用,结合原文内容和文体,能顺利解答这类问题。
4、明确景物的特定意义。景物的特定意义有比喻义、哲理义、象征义等,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不会明说,需要读者通过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去发掘和揣摩。
【备考策略】
一、抓住关键词语,明确景物特点。
作者描写景物会展现其特点。同一场景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语来修饰或形容它们;这些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突出了景物哪一方面或哪些侧面的特点。明确了这一切,便能较轻松地回答问题。
【例1】(易云武《塔上的树》20xx年天津卷)船泊码头,便要去仔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解析】这是本题的第一问,要注意作品是用哪些词、从哪些方面写塔的特点的。对象上,写了砖石、塔角翘檐、风铃、塔门和灰烬;用词上,用风蚀斑驳写砖石,破损残缺写塔角翘檐,用三只寂寞和哑然失声写风铃,还用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写塔门,用残存于地缝里写灰烬,突出了景物破败、荒残、寂静的特点。
【参考答案】砖石斑驳,塔角翘檐破损残缺,风铃失声,突出了景物破败、荒残、寂静的特点。
二、明确描写手法,结合位置解答。
描写常采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以突出景物的特点和其内在的含义,因此,结合各种修辞和表现手法的作用,联系文体和具体内容,考察景物描写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能较好地解答这类的试题。
【例2(埃·格林《晚秋》20xx年江西卷)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地上。
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解题透析】文章的行文构思,可以先看标题,开头和结尾,再看文章大意。本文标题是晚秋,而首段写的是晚秋的景色及他的心情。结尾又提到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自如了。景物描写一般情况有点明季节,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等作用。这里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显然是为了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的。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的作用:点题,与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②内容上:设置悬念,便于展开故事情节。
三、明确基本用意,多方鉴赏归纳。
景物描写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对于较为笼统的鉴赏题,考生往往觉得难以下手。其实,只要注意景物本身的特点,明确它所代表的意味或气氛,并注意景物描写在塑造人物和展开情节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关注相应的表现手法,再联系上下文,便可以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了。
【例3】(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第9车厢》20xx年浙江卷)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听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到底在卧铺到哪儿了。(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第9车厢》)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解析】本文为叙事作品,而题目要求的是鉴赏,因此,需要多方考虑其作用。如景物特点展示了作者创造的氛围,景物出现的位置揭示了内在意义,而景物与人物的关系则起到了烘托和对比的作用。这样就能较为全面地欣赏答题了。
【参考答案】①光秃秃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空旷、荒芜、凄清的氛围;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对照。
四、挖掘景物内涵,明确深层意义。
一般地说,景物描写既然是作者的主观选择和创造,必然有一定的内涵。至于它属比喻义、哲理义、象征义中的哪一种,需要对内容深入挖掘,全面理解并加以解答。这类题往往是某一主体景物的作用,在此不予赘述。
【实战演练】
迎风冒雪访雪芹张梦阳
①从温馨、宽敞的新居走出来,雪下得正紧。虽然算不上鹅毛大雪,却也纷纷扬扬从苍茫的天宇间落将下来,搅得满世界白皑皑的。雪花拂在脸上,凉飕飕的。我迎风冒雪朝北走去,去往北京植物园的曹雪芹故居,朝拜心中的雪芹。
②为什么晚年要迁居到西山枫林来住?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希望离曹雪芹近些。所以11月初刚一安居,立即就去看望他。那是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深秋,故居掩映在如火的红叶中分外妖娆。迁居前我也曾在烟柳刚透绿芽的早春来过,故居墙根的霜痕正依稀见绿。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夏天,我又曾多次在故居门前的古槐绿荫下悠缓地品茗沉思。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一年四季来这里,都会感受到雪芹黄叶著书时的氛围,然而最能体会出真谛的还是冬天,在迎风冒雪的荒寒寂寞中方能对曹雪芹当年的创作心境产生刻骨的体验。
③鲁迅曾经感谢他的父亲不善经营、穷了下来,所以才使他在从小康坠入困顿的途路中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写出了近代最深刻揭露世人灵魂的文集。同理,如果曹氏家族不遭遇抄家厄运,少年曹雪芹不在燕京体味世态的炎凉,又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艰苦环境中黄叶著书,而是仍然在灯红酒绿、温软甜香中过阔少爷的生活,也绝对写不出《红楼梦》。当然,倘若他们都未曾阔过,未曾经历上下的波折、冷热的反差,而是始终在贫穷中度日,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这两位中国近三百年来最伟大的文学家的人生历程是这般相似,都有如从火热的夏天,骤然间落到严寒的冬季,恍然感到痛彻肌骨的寒冷,于冷暖反差中品味人世,从而体察深切,思考深邃。虽然冬天的公园没有人去,但是要体会鲁迅、曹雪芹的心境,最好是冬天。
④雪下着,已经很厚的白雪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雪花拂在脸上,凉嗖嗖的。看见香山下的植物园了,层层树海都覆盖着白雪的衣被。看见黄叶村了,铁丝般的柳树枝条在雪雾中显得迷迷濛濛。看见雪芹的塑像了,头上肩上蒙了一层雪,眉头紧皱,低头沉思着什么。卧雪黄叶村,红楼梦无休。我感到,雪中的塑像才最真切地表现了曹雪芹的形象和神态。因为雪芹正是在冰雪料峭中思索人生,在风雪刺骨的寒夜里写他的《红楼梦》的。而这时写出的文字,是将身外的冰雪转化为心中的彻冷,再化作对这人世的冷察,化作不朽的华章,倒更是呕心沥血的切肤之作。雪芹,实在是离不了雪!他就是雪中的芹圃。难怪他魂归去时,也是冰天雪地之际。
⑤我点了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继续迎风冒雪在雪芹塑像前徘徊,在古槐下伫立,在故居周围疾走,恍忽中似乎看到曹雪芹的魂魄在这山水间徜徉
⑥或许会有人说,黄叶村压根就没有什么曹雪芹故居,甚至于也没有什么著书的曹雪芹,只有抄写勤。你所心仪的去处其实是子虚乌有的太虚幻境。也可能吧!但其实,很多文化人物都是精神性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毋庸过于较真。就让曹雪芹和他的黄叶村故居活在我心中吧,我时时感到雪芹就在我的身边,给我讲述着他的人生阅历,讲解着他用生命铸成的《红楼梦》,讲诵着天地宇宙的真经,激励我永远无休止地向更高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攀登。
⑦雪下着,已经很厚的白雪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雪花拂在脸上,凉嗖嗖的。我在迎风冒雪中深切感到了人活天地间的充实与幸福(有删节)
1、第②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雪芹的故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第④段中,作者是如何展开描写的?
3、第④段和第⑦段中,作者两次写到雪下着,已经很厚的白雪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雪花拂在脸上,凉嗖嗖的,请分析它们的写法和不同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衬托手法。通过自己一年四季拜访曹雪芹故居的不同感受,突出冬天的拜访最能体味到曹雪芹当年的创作心境;也为本文重点写冬天的拜访,获得最深刻感悟作铺垫。
2、作者按照行踪,由远而近,依次描写了香山植物园中覆盖着白雪的树,黄叶村雪雾迷迷濛濛的柳树枝条,以及头上肩上蒙了一层雪的雪芹塑像。突出雪中景物的特点,点明了时令,照应了题目,并渲染了环境气氛。
3、两处内容,同样是作者描写自己在雪中的行走,突出的是雪的厚度、声音和作者对寒冷的具体感受,照应了题目,突出了拜访的时令特点。但写作目的不同,前者主要是突出迎风冒雪前往时的情状,与本段后文写雪芹的塑像作铺垫,说明雪中的塑像才最真切地表现了曹雪芹的形象和神态;后者则是照应末句,反衬拜访雪芹后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宁静。(一叶飘然烟雨中的blog)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2
解题思路: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同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知识储备: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注意表达的语言: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3
(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事物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三)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六)体会语言准确性: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当然,文字的生动性也应充分注意。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4
一、读懂文章
读懂文章是解答问题的前提。近几年的文学作品鉴赏以议论文、散文(写物散文)居多,并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障碍。相反,它却恰好地考查了考生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所以在解答题目之前,必须先排除障碍读懂文章。
1.看结构层次
不管什么文体的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层次性。议论文,要读懂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围绕观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以及如何组织这些材料(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材料的特点等)加以论证的;划清局部段落结构及整体结构,知各层之大义,晓行文之思路。如1999年高考之《创造宣言》:作者围绕“教育者应该创造”的观点,批评了五种错误观点(反面材料)并得出结论,就具有很强的层次性。散文,要读懂作者的情感、情感基调;围绕情感(或物)之线作者叙写了哪些人事物(材料)。如20xx年高考之《长城》一文:作者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向对历史的回顾,回顾了长城的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及现在的开放、自信,脉络清晰,古今对比分明,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与自信。
2.看写作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渲染、衬托、铺垫(设伏笔)、象征、对比、比喻、拟人、引用、所用人称等;结构上采用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照应等表现手法;语言上采用正话反说、俏皮幽默等技巧。阅读时,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识别作者所用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语言表达技巧,关键理解各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如:渲染是为了烘染某种氛围、人物心境;衬托有正衬与反衬之分,它们分别衬托什么;铺垫给下文情节产生的必然以一种暗示;象征是利用景物的特征或隐含内容来象征人的品性、节操;对比是为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比喻是为了描写得形象生动,叙述中便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拟人是把物人格化,创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引用视引用的内容具有多项作用(引用传说故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诗歌除丰富文章内容外,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采用第二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关系密切,或将物拟人化,便于抒发感情,如20xx年的《长城》;等等。
3.看重要的词、句
作者在行文中往往运用了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句或在行文结构上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语句或在抒发情感时、描写景物时使用一些带有明显情感基调、景物特点的语句。如在词语方面应具体注意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作者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含有别种意项的词语等;在语句方面应具体注意语义比较含蓄利于发挥的句子、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文眼、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句子、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比较容易理解错误的语句和难以理解的比喻句、抒发某种情感连用相同句式的语句等。它们都是出卷人拿来出题的对象,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读懂行文中重要的词句。
试以过渡句、连用问句、比喻句为例:
过渡句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外,还有一定的.概括性,在阅读时必须明确它所概括的具体内容。如布封的《天鹅》一文,作者在开头两节的文字中分别以“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我们看见它在水上活动得那么轻便自由,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典型”作每节的中心句,然后在第三节开头以“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作过渡句。很明显,此过渡句除承上又启下的作用外,“天生的美质”包含了以上两节文字的内容,如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即是指“优雅妍美的形态,善航的最美的典型”。
连用问句一般用来抒发强烈的情感,在阅读时就必须明确作者所抒发的何种情思。如巴金的《废园外》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
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黝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在此段文字中,作者连用了三个问句,只要结合文章主旨——“作者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就能很好地答出它的作用:“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倍感压抑,作者连用三个问句正是为了能更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
比喻句在论证或叙述中,能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或使描写的景物更加的形象生动。如李耕的《船之旅》一文中用“舟船入江河”比喻“人生于世间”;用“舟船不能摆脱波涛巨浪”比喻“人生不能摆脱饥寒之苦灾险之虞以及生之情欲和生存空间强加的种种骚扰与苦恼”;用“舟船泊岸”比喻“人生的归宿”。这样写的作用是“把抽象的人生写得具体形象”。
读懂了文章,知晓了文章的词句、大小巨琐的手法及结构层次,就等于现代文阅读理解成功了一半。下一步就可以答题了,但注意审题。
总结:现代文阅读由于其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而且分值高,因而成为仅次于作文的大项。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5
不同文体、类型的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式不一样,集中复习训练阶段,同学们更要有意识地进行归纳、总结并融会贯通。这里,仝老师就几种典型考点的答题思路、技巧为同学们作了指导:
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一是搞清楚词语的本意,二是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三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
例如:“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这句中的“震悚”的本意是“因恐惧而颤抖;震惊”联系上下文,它强烈地表现了“我”被深深感动的情感;从而说明了阿长的热心对“我”成长的意义的重大。
2、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
(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2)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在文章开头,内容方面上:(议论、抒情句)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结构方面: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记叙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记叙文)等。
在文章中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概括分论点(议论文)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的作用。
在文章末尾,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归纳总结论点(议论文);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6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借代的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考点与答题技巧-借代的表达效果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有的人》)
例①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借代的运用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④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例④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四、工具代本体。
例如:⑥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例⑥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五、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⑦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例⑦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与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迁移突破】
请写出以下各句中的借代词所代表内容
1.她静静地在金黄的草地上坐着,脸上竟有「彩霞的颜色」。
答:
2.衣索比亚是个穷困的地方,到处都是「褴褛的衣、光赤的脚」。
答:
3.半生的漂泊与历练,使他炼就了一双「锐利的眼睛」。
答:
4.昨晚,在「沉睡的森林裡」,我彷彿又看见了童年的那只风筝飞扬。
答:
5.我深深地感动于海的「咆哮」与「无言」……
答:
6.「这条波光潾潾的彩带」,流过几万里,流过几千个世纪。
答:
7.不停地敲打着、探听着,「树医生」始终不会退休。
答:
8.铁幕裡的人民穷尽一生,无非只希望能看见「飞翔的白鸽」。
练习答案
1、生动、愉快的神色
2、穷人
3、洞察力
4、童年时光
5、海的狂暴和温柔
6、河
7、啄木鸟
8、和平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7
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
在绵绵细雨中的峨眉山谷,我看见过一只黑色的孤鸟。它用力扇动着又湿又沉的翅膀,拨开浓重的雨雾和叠积的烟雾,艰难却直线地飞行着。我想,它这样飞,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目的。它是一只迟归的鸟儿?迷途的鸟儿?它为了保护巢中的`雏鸟还是寻觅丢失的伙伴?它扇动的翅膀,缓慢、有力、富于节奏,好像慢镜头里的飞鸟。它身体疲惫而内心顽强。它像一个昂扬而闪亮的音符在低调的旋律中穿行。
我心里忽然涌出一些片段的感觉,一种类似的感觉;那种身体劳顿不堪而内心的火犹然熊熊不息的感觉。
后来我把这只鸟,画在我的一幅画中。所以我说,绘画是借用最自然的事物来表达最人为的内涵。这也正是文人画的首要的本性。
画又是画家作画时的“心电图”。画中的线全是一种心迹。因为,惟有线条才是直抒胸臆的。
心有柔情,线则缠绵;心有怒气,线也发狂。心静如水时,一条线从笔尖轻轻吐出,如蚕吐丝,又如一串清幽的音色流出短笛。可是你有情勃发,似风骤至,不用你去想怎样运腕操笔,一时间,线条里的情感、力度,乃至速度全发生了变化。
为此,我最爱画树画枝。
树枝千姿万态,皆能依情而变。树枝可仰,可俯,可疏,可繁,可争,可倚;惟此,它或轩昂,或忧郁,或激奋,或适然,或坚韧,或依恋……我画一大片木叶调零而倾倒于泥泞中的树木时,竟然落下泪来。而每一笔斜拖而下的长长的线,都是这种伤感的一次宣泄与加深,以致我竟不知最初缘何动笔。
至于画中的树,我常常把它们当作一个个人物。它们或是一大片肃然站在那里,庄重而阴沉,气势逼人;或是七零八落,有姿有态,各不相同,带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有一次,我从画面的森林中发现一棵婆娑而轻盈的小白桦树。它娇小,宁静,含蓄;那叶子稀少的树冠是薄薄的衣衫。作画时我并没有着意地刻画它。但此时,它仿佛从森林中走出来了。我忽然很想把一直藏在心里的一个少女写出来。
最能寄情寓意的是大自然的事物。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8
怎样读懂文学类文本:
边读边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画出文中表明文章结构的词句。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画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遍阅读时可以只看这些画的词句,寻找答题的区位,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位置,根据分值和字数限制来组织答案。第三遍阅读主要是核对答案是否符合主旨和题旨。
【名词术语及概念性试题】
如果是揭示概念的特点,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这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如果是概念间的区别,则要依据语境来判断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与句群和段落联系起来。一般来说,作者会在一个词语(概念)出现的前面或后面做具体的阐释,或者换一种说法揭示它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只需在词语的附近找答案即可。
【关键性语句试题】
对于此类题,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章意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信息筛选性试题】
解决本类题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找依据,抓因求果找到理由,因为此类题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含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归纳主旨性试题】
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清理文思的题型】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明白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的眼前了。
【审美鉴赏性试题】
这一类题要求我们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落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其艺术效果,把握其独特风格。例如:问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格(大纲规定的八种),有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如何巧妙;文章构思上某一点或几点妙笔好在何处;文章的整体风格(豪放、婉约、明朗、含蓄、雄壮、纤巧等),文章所表现的情况(喜悦、哀婉、明快、灰暗、悲壮等)是如何展示的;等等。其实,审美鉴赏题还是在于理解文意。
【综合探究题】
总体建议:
(1)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
(2)如果有选择题,先做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
(3)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不提倡自作聪明,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目前推断至少有一道题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而且往往是第一题,一分不能丢。
(4)实在要概括的题目也请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
(5)字迹工整,写满为止。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9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这是语文学科考试《大纲》中对现代文阅读的总体性要求,具体考点包括3个能力层级共9项内容。高考命题在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时,共有两种题型两个大题,即在第一卷客观性选择题中检测社会科学类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共有4个小题12分;在第二卷主观性试题中检测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共4个道题,18分。要想在现代文阅读题上拿到比较理想的分数,我们认为除了平时多阅读勤思考多练习,还得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并且灵活运用。
首先,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力争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大体意思。如从文本的标题入手明确文本的表现对象,并且多方设问:本文的表现对象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对象的?表现对象的什么?为什么要表现这一对象?作者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从尾注或夹注入手,力争大体了解文本的写作背静,或者与文本有关的情况等。从题干的设问,特别是文学作品阅读的多项选择题的选项入手大胆推测文本的表达技巧和大体内容,以进一步验证前面的推断。例如,广东省20xx年秋季的高考试题第五大题《说树》,从标题入手,我们知道文本是以树为表现对象的,第一段主要内容和第二段开头部分文字是从乡情(或对故乡的感情)角度来表现的,第一段的末尾处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表现的',第三段主要是对与树相关的经历(探索树的精灵)的回顾,第四段是从树与人生与艺术的关系角度来表现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表现树呢?从第四段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来:表现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表达对艺术的认识。从多项选择题的选项尤其是E项中,我们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至少,我们可以想到文本可能表现的是这一主旨。这样,我们在动手做题之前,对文本就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是下一步准确解题的保证。
其次,树立问题意识,速读文本。所谓问题意识,不是我们在平时学习或阅读中的那种质疑,而是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这一步的阅读,是以段落为单位的,是对文本大致上的了解,而不是逐字逐句的推敲理解。为了迅速把握语段的大体意思,我们可以通过捕捉段落主旨句的办法大体了解语段的意思。一般来讲,段落的主旨句,要么在段首,要么在段尾,要么在段落的中间;当然,有的段落是没有主旨句的,这就需要自己通过整合来概括。对社科类文本和自然科学类文本,我们还应该在捕捉段落主旨句的前提下,善于提取主旨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因为写作这类文章的人更加注重文章结构的严谨性和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如同做学问那样作文章,紧紧围绕关键性的词语具体解释,或深入阐发,一步一步,一板一眼,逻辑性是非常强的。就高考命题来看,特别是第一卷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客观性选择题,大多也是围绕着关键词来设题的,如20xx年秋季全国高考河北等六省卷的第7题,就是考查对第一自然段的关键词——“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理解,青海卷的第7题考查对第一段的关键词——“茶马古道”的理解,天津卷第7题考查对第一段关键词——“技术跨越发展”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还要随时进行整合,即将意思相同或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意思的内容迅速整合到一起,形成表意完整的语意板块。从阅读的目的上说,此步的阅读依然属于整体感知,而不属于精读,更算不上研读,所以,一般来讲,我们还不能动手做题。从阅读的时间分配上看,完成此项工作,大体上是三四分钟。
此外,准确确定阅读区间,即牢牢锁定答题的范围。例如,前面所举的例子,第18题题目设问:“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关注文本的第二段,特别是本段的最后几句话,也就是把目光牢牢锁定在这个范围内。经过筛选并提取信息,我们确定正确答案应包括两层意思,即作者喜欢冬天的树的直接理由是“冬天的树,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是线结构之美。”本质上的更深刻的理由是“冬天的树充满强劲的筋骨,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在解答主观性表述题时,我们还应树立“赋分”意识,即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事实上,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两条或三条来确定答案要点的。在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摘录式方法,即文本中如有现成的答案,如高度概括性的又能准确解答题目设问的句子,就可以直接抄录;可以采用重组法组织答案,即从所确定的阅读范围内提取能够回答题目设问的关键性词语,然后用我们自己的话连缀起来;可以采用自撰式方法组织答案,特别是那些含蓄性语句的理解的题目的答案,一般来讲,文本中没有现成的概括性的语句,有时甚至连关键性的词语都找不到,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组织答案。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0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出现在试卷的第Ⅱ卷,是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学生对这道题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历年高考这道题的得分率也都偏低。于是一些语文老师认为在这一考点上投入太多时间得不偿失,不如把精力转向那些更能见效的考点上去。诚然,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无所作为,但从应试的角度看,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该拿的分拿到,应该是有可能的。如何让学生把该拿的分拿到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环节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是不容忽的。
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首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别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如果是议论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琐忆》首段中的“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
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
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包身工》最后一句话:“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限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
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
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
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
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
如1997年高考题现代文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画出这些句子,那么在回答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能快速确定答题方向了。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出现在试卷的第Ⅱ卷,是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学生对这道题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历年高考这道题的得分率也都偏低。于是一些语文老师认为在这一考点上投入太多时间得不偿失,不如把精力转向那些更能见效的考点上去。诚然,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无所作为,但从应试的角度看,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该拿的分拿到,应该是有可能的。如何让学生把该拿的分拿到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环节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是不容忽的。
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首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别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如果是议论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琐忆》首段中的“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
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
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包身工》最后一句话:“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限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
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
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
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
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
如1997年高考题现代文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画出这些句子,那么在回答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能快速确定答题方向了。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1
导读:
小编整理了关于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以供同学们参考,也希望同学们在现代文阅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考点点拨】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训练理念】
在掌握三大实用文体和主要文学体裁的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理念问题:
1。阅读训练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因此,要从教师出题学生答、教师讲答案学生死记硬背的灌输主义的误区里解脱出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三维互动教学机制。
2。阅读训练又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摆进去”,同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情感体验,形成感情共鸣,才能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有所感悟,受到思想启迪,获得审美享受。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是历年中考记叙文阅读失分较多的根本原因。
3。阅读训练还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要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敏捷性、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教会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比较、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提高聚合思维和辐散思维的能力。
4。阅读文本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从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接受教育的误区中解放出来,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教师予以点拨、指导和帮助,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5。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先决条件。要教会勾画、圈点、摘录、批注、列提纲、写提要、网上浏览、下载资料、整理加工等阅读方法。
【解题过程和方法】
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和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的一般规律,施行“四步阅读法”:
1。通读选文,尽力整体感知。通读后要反复揣摩,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这个关键就是记叙文中的中心思想,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初步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问题。抓住了这个关键,就抓住了阅读的“纲”,就能明确阅读的思维方向,带起全文的阅读。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理清选文的思路,把握选文的大体结构,获得整体印象。第三个层次是初步探究选文写法的突出特点和语言的明显特色。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以感性认知,获得初步印象为主,不求全,不求深。这三个层次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第一个层次统摄下的层递关系,以第一个层次为主。
2。缜密审题,明确解题要求。认真读题,抓住关键词语、提示性词语、规定性词语,准确地理解题意,明确解题要求。
3。局部探索,深入品读细部。带着问题,融入感情,精读相关内容,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搜集信息。根据解题要求,处理信息,或概括,或综合,或分析,或比较,或揣摩推断,或联想想象,确定答案范围。紧扣解题要求,推敲、组织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写出答案。
4。整体检验,确保准确无误。返回整体,从整体内容、结构、写法、语言与局部保持一致性的角度对答案进行检验,发现“龃龉”,立即修改,以确保答案准确无误。
以上,第一步是关键,第二步是条件,第三步是重点,第四步是保证。四步联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就能收到预期效果。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2
语用型考点是近年来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的新型考点,从出题的角度看,有这样一些内容常常在试卷中出现:
1、仿写。如仿照文中第一段的句式,以学习、生活、友情为内容造句。这样的题一般比较好做。
2、提炼。如理解加线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写一个句子,使之适合全文的语境。这样的题着眼于考查语言感受能力,考查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与提炼能力,同时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3、补句。如请在第三段中补写一个事实论据,又如第4段事例之前缺少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请联系上下文内容,补写出这个句子、这样的题既考分析能力,又考语言表达能力,还考知识积累。
4.扩展。如文中在介绍8级台风时没有描写海上或陆上景物的具体表现,根据上下文,对8级风的情景作一简要描绘,又如情根据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这一情景,写一段我此时的'心理活动。这样的题已带有写段的意味。
应对技法点拨
语用型考点的出题特点是;设置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了解语意,感受语脉,品味语境,作出表达。这些题目,从要求看是写,而实质上是有读有写,先读后写。读写结合。其答题要求分为窄宽两种。所谓窄,就是严格要求按句式进行仿写或者考生自己提炼出句式之后再仿写。所谓宽,就是在句式与字数上没有严格的要求。
1、应对句式仿写题,要做到一定运用规定的句式来写句,或相承,或相对,或转折,或递进,句中的标点、分句的个数与字数都要保持原样,连修辞手法也要一样。
2、应对提炼式的写句题,要先运用提取关联词、提取关键段、分析表达规律等方法对材料中的句式进行准确的提取,然后再仿句。
3、不论是仿写或提炼式仿写,都要把握好句子的内容,特别是要求运用比喻来写时,一定要注意生动而和谐。
4、应对补写题,要先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情景,特别是在补写论据时,一要分析文中总说句的要求,看应该补写哪方面的例子,二要做到论证准确。
5、应对扩展题,主要注意语言的顺畅;可用总提分说的段式进行摹写。
语用型阅读就是出题者创造性地将基础知识中的语言运用题移植到阅读材料之中。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3
一、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
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六、表现手法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
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除了以上几方面,现代文阅读还会涉及到表达方式、语言、议论文论证方法……等许多方面的知识,同时,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框架,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践运用。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4
误区一:没有读懂文章而匆忙答题。
在中考中,由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同学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对文章的阅读走马观花,甚至一目十行,导致对文章感知出现了感而不知的现象。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文章的思路时什么?中心思想时什么?这些都表述不清或表述错误,更谈不上对文章精细而深刻的理解。试想在这样情况下去答题,又怎么能不失分呢?
【对策】在解答之前,必须花一定的时间读两遍文章。第一篇速读,快速浏览,了解各段大意,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整体感知问题——概述内容、理清思路、归纳主旨。第二篇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每一段,感悟一些重要的句子和段落,领悟文章主旨。在阅读时要找寻文章的关键句,即体现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的句子,尤其时文章的开头句、比喻句、过渡句等。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在其中。
误区二:审题不清,答非所问而“吃力不讨好”。
不少考生由于紧张、急于求成而造成了审题错误,看不全题目要求,或者看不清题目中的重要信息,就去答题。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有时题目不仅显示答题区域,还能显示答题方式,要站在命题人“问”的角度去答题,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最终“吃力不讨好”,丢了时间又丢了分数。
[对策]面对题目,心要静,要沉住气,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和重要提示,要养成用笔圈点题目中主要信息的习惯。如题目中常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最后一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对画线句子,请你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各有什么作用?”显然,“联系上下文”“从全文看”“从结构和内容”等都是主要信息,要求学生一定注意,它既是答题的要求,又是答题的依据。因而对题目必须仔细推敲,切不可粗心大意,仓促解答。
误区三:脱离语境而主观臆断答题。
在阅读中,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品析句子的表达作用等语言类题目也是基本的阅读考题。不少考生只看到词语的浅层意义(本义)而忽略了其深层意义(语境义),对句子的理解也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不去分析句子的意义,不注意段落的结构层次,不注意联系句子的上下文和全文等,解题时仅凭主观感觉来猜题。如此失分也就难免了。
[对策] 我们知道,文中的每句话、每一段归根到底都指向文章的主旨。所以,词语、句子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特定的语境义,因而解答时,必须还原它的语境义,在词句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来正确理解。必须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具体地说,理解词句的含义及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理解词句的本义。(2)联系描写和修辞的角度,了解其表达作用。(3)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理解其隐含义。(4)必须依据全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领会词句的语境义。经过这样的“左思右想”“上下求索”“前后勾连”,才能准确而全面地答题。
误区四:在“归纳”方面,顾此失彼,以偏概全。
在现代文阅读中,对归纳能力的考查也是一个重点。如对文章的内容、情节的归纳,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等。面对这些考题,不少学生只抓住局部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此答题时很容易犯的错误不是把答案写错而是答案表述不准确、不全面。如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往往复杂,而考生只盯住人物的某一件事,单一片面地理解人物,“只见一斑”地去分析归纳,这显然会失分。有些句子含义要在对比鉴别中才能理解。有些题目虽然从某一段中提出,但要联系上下文和全文才能答全。如(20xx年扬州卷)《那一扇门》有一道题:从内容上看,“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70%的考生只是就句论句,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少年的提防和厌恶。考生忽略了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答案应增加为:联系全文看,这里用邻居对少年的态度反衬老人对少年的信任和帮助。考生往往顾此失彼,答题要点归纳不全,失分严重。
[对策]1、要有耐心,要细致入微地读文章。2、正确把握文章的要点和主旨,把握解答的大方向。如记叙文要抓住主题思想、人物的思想性格、行文思路。说明文要把握说明对象及对象的主要把握说明对象及对象的主要特征和文章的结构特点。议论文要善于抓住中心论点、论题的要点和本质,理清论证的结构和思路。3、归纳时要善于多点思考,多屋归纳,对比思考,横向纵向联系。4、放眼全篇,以抓关键句、主旨句、过渡句、议论句等为突破口,然后用简洁的语言,主次分明地表达出来。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5
笔者觉得,答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首先是学生要看文体,其次是学生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看一下题干的特点,从而比较迅速地作出选择。具体地讲,解答现代文阅读题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通读全文力求把握主旨
1.要注意对文章题目的把握。
文章题目往往会对揭示文章主旨有帮助。例如,人物传记《笑神赵本山》从题目中我们便可以看出文章的主题是从幽默这一面来谈赵本山的。
2.要理清文章的思路。
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学生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这样做往往行之有效。归纳段意可以通过勾划关键词句来完成。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如果没有合适的自己在每段旁边概括,用词标注。
3.要把握全文的思路。
读完全文后,要根据自己对每段段意的把握来给全文分层,从而把握全文的思路,从而明确的把握全文的主旨,为下文的答题做充分的准备。
笔者把这一方法总结为:先化整为零,即对全文通读,肢解每段,把握每段段意;再化零为整,即概括完每段段意后,总结全文思路,把握主旨。
二、读题、答题、组织答案
1.用心审题。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
注意: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2.确定答题区域。
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
3.在答题区域内按题干要求筛选关键词句。
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有的题不能直接找到答案,找出与答案相关的词句,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概括出关键的词,为答题做准备。
4.整合概括,定向表述。
能不用作者原话的情况下尽量不用作者的原话,按题干要求定向组织关键词来作答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还有当答案不只是一点时,要分点作答。
三、答题注意事项
1.弄清题干中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
6.多角度多层次答题。
特别对付分较大的最后一道探究题,要注意平时的训练,尽量从多角度多层次的答题,尽量让答案的骨架牢固,漂亮,让答案的内容丰满,充实;还要注意探究题应是要求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所以一定要恰当的结合文本,不能脱开文本高谈阔论,不管不顾的答题。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07-21
(经典)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07-20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07-28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05-14
【荐】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5篇07-20
现代文答题技巧04-07
现代文答题技巧08-21
现代文答题技巧12-21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08-05
现代文答题技巧(15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