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大全15篇)
创新思维1
摘要:当前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面临着创新教育缺乏和创新精神不足等问题, 需要改变教师评价体系, 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改变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施展平台;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构建专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实行“长线-阶梯式”创新孵化教育, 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 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与先进科技的开拓者, 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新形势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解放学生的思想、改变当前大学生唯课本理论为真理、缺乏求知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将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0世纪, 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认识较为缺乏, 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足, 从而使得创新教育一度陷入“发育不良”的窘境。直到1998年, 清华大学主办了全国首届“创业计划大赛”, 此次大赛不仅使我国创新教育摆脱了困局, 也为我国创新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此后,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步入了快速的发展轨道。近几年, 随着创新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普及, 全国高校掀起了创新教育的热潮, 创新实验基地与创业孵化中心均已初具规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创新教育形式, 已经覆盖全国600多所高校, 国家扶持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也在逐年递增。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已经逐渐融入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善于提出新问题, 勇于探索新知, 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但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引导, 与课程、学生实践、教师科研融合不足。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依旧很突出, 主观上表现为学生过度依靠指导教师, 缺乏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创新精神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创新教育紧紧依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牵引与融入第二课堂、学科竞赛衔接不够。同时, 项目的完成程度与预计结果偏差较大, 产出较少。因此, 培养真正意义上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发展程度的差异, 以及在制度保障、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管理、内涵建设和平台支撑上参差不齐, 创新课程体系不受重视以及科学性、适用性的创新教育重点教材稀缺等。
(一) 人才培养模式、制度保障的局限性
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度保障体系与实施创新教育的实际需求不匹配, 使得开展创新教育困难重重。创新能力对学生综合素养要求较高, 要求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然而, 当前学生受限于跨学院、跨专业的僵化模式, 无法达到自主选课的要求。同时, 高校专任创新教育的师资较少, 创业导师更是寥寥无几, 许多高校都是由辅导员临时兼任。因此, 高校应尽快出台创新师资队伍实施管理办法, 学校、学院共同推进, 建立起人才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二) 教师评价体系不科学
目前, 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主要由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组成, 该评价体系主要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知识传授能力。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受各种主客观性因素影响, 难以做到公平和量化。例如, 学生评教主要依赖学生打分, 由于学生缺乏经验、认知水平不足, 往往造成高质量严要求的教师得分较低, 而课堂管理松懈的教师得高分的现象, 这样的评价信息其实是不真实的, 无法达到考核目的。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学改革成效不显著,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的教师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仍然制约着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 “唯分数论”的成绩评价模式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所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和“唯分数论”为主的教学模式, 也是导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考核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仅仅依靠课程考试成绩这一把尺子来评价学生、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片面的教育评价体制严重制约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当前, 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仍以“灌输式”为主, 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消化吸收的状态, 教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知之甚少。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考试和考研的需要, 却无法满足学生对创造性的渴望。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 学生容易被现有知识束缚住, 只知道全盘接受、人云亦云, 不敢挑战权威, 提出自己的观点, 缺乏科学的怀疑精神以及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常言道“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这充分说明科学的怀疑精神是为学者所必备的一种能力, 因为科学怀疑是探索和创新的动力, 是发明创造的先导,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2]。
(四) 载体支撑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过于重视理论教学, 从而忽视了实践教学, 为学生提供的实践平台较少。实际上, 实践平台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 应该全面开放现有的实践平台, 合理优化开放时间。改变过去实践平台只对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使用或只能在规定时间使用的弊端, 让所有的学生随时都能参与, 全面支持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 一方面, 学校需要加大力量建设学生急需的、全新的实践平台, 改变学校实践平台严重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 创新教育只有与形式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有机融合, 才能形成理论教学与创新教育的良性循环, 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 创新教育持续性不强
目前, 很多高校实施以大二学生为主体的'为期一年的短期创新教育培养模式, 项目研究结束就意味着指导教师培养的结束。这种培养模式太过局限, 与第二课堂、教师科研项目、科技竞赛活动衔接不紧密,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只是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手段, 并不代表参与了项目研究就具有了这种思维。创新教育应该围绕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展开,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案例分析等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真正使学生“教学做”三合一。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举措
(一) 完善学校制度保障措施
先进的制度保障是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的前提, 高校迫切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 保障创新教育有序开展, 如修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指导教师工作量认定管理办法、创新学分认定实施办法、创新创业基地管理办法等。尤其要完善跨学院、跨专业学生管理制度, 对一些相近专业可以改变课程划分过细的局面, 软化专业界限, 建立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为宽口径、综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此外, 要建全进修学习常态化制度。师资力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要素, 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 形成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领头军”, 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创新教育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教学实践。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才能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此, 依据新时期对教师的需求, 可以引进一批业务素质比较高的企事业“领军人才”或者是海外归国留学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 充实教师队伍。
(二) 改变教师评价体系, 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质量的体现不是立竿见影, 而是需要一段过程, 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标准与教学质量相关的晋升考核激励机制非常关键。只有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化评价标准, 从根源上改变教师评价体系, 才能在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融入教学设计。
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 当前有必要对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指导与担任本科生导师工作的教师加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设疑、选题、发现问题、佐证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培养的培训, 让教师真正地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引导者”。要想培养创新思维的学生,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摒除“老师是课堂上的权威”这一观念, 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保护学生的怀疑精神[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问题的设计,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摄取保持怀疑的态度, 同时要创设良好的情境,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大胆质疑。教师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将灌输式课堂模式转到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 将国际学科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
(三) 改变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施展平台
成绩评价体系应弱化“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标准, 综合测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才能促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 去创新, 去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做到活学活用。改变“统一化”的单一成绩评价模式, 就要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提供载体支撑。施展平台是深化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 是兴趣与科研相结合的完美体现。大家在这种创新平台下可以相互帮助、相互监督与促进。平台所具有的公开性、开放性和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有助于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采取知识点启发式的教育模式, 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理性的批判思维, 做到合理怀疑, 选择性地继承与扬弃[4]。要大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以及独特的创造才能去完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课题论证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在课题循序渐进的过程中, 能够切实让学生体会到求知的乐趣。青年学生实际上是最富有创造力和奇思妙想的群体, 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引导[5], 通过组建创新类的社团、组织科技创新类活动、开展发明创新设计竞赛等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才能。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创新教育系列讲座, 围绕当前的科技前沿与工程实训或科技前沿与热点为主题, 鼓励并引导学生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难题。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树立创新意识。
(四) 深度融合专业教育, 构建专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开设创新性思维课程是对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专项训练。国外高校遵循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规律,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设置不同的模块, 开设不同的课程, 而且不同模块与不同课程之间既注重层次性也注重连贯性[6]。我国高校可以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 重点处理好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课程体系的问题。无论哪种专业, 创新创业教育都要有倾向性, 而对一小部分具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指导[7]。创新性思维课程教学要与具体学科的教学、科研相结合, 有效衔接创新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采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线上课程优势, 让学生自学线上课程, 线下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 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这一极其重要的思维能力, 做到“教学、科研、实践”三合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仅包括通识教育课程, 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等, 更应该鼓励教师开设与专业有机融合的课程, 将专业教育与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培养进行有机融合。
(五) 实行“长线式-阶梯式”创新孵化教育
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 应当按照创新教育发展规律实行“长线式-阶梯式”团队孵化。“长线式”即延长孵化时间, 孵化过程由一年延长至整个本科、硕士或博士阶段。随着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创新素质的提升以及研究的深入, 学生的创新实践潜能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同时, 构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阶梯式”创新团队, 这种“阶梯式”团队最大的优点在于学生由“指导教师-学生”一对一转变为“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多对一的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 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 不仅使科学本身向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而且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讨论, 在高年级学生的带动下加快低年级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绪玫.再释科学的怀疑精神——谈培养学生的科学怀疑精神[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xx, 27 (1) :79-81.
[2]吴致远, 梁国钊.爱因斯坦科学怀疑精神的境界[J].科学研究, 20xx, 26 (2) :267-273.
[3]杨寿堪.论科学中的怀疑精神[J].学术研究, 20xx, 31 (12) :62-66.
[4]张扣林.弘扬怀疑精神, 培养创新人才[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xx, 5 (1) :54-57.
[5]陈永文, 张科, 吴玉章, 等.医学院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 20xx, 30 (9) :1414-1415.
[6]林雪治.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 20xx, 3 (1) :65-70.
[7]谢梅.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问题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 20xx, 27 (6) :106-108, 120-121.
创新思维2
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第四条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分析能力,是一种冲破旧习惯旧思维的束缚,进行多向、多维、多层面地思考,富有创意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小学作文教学,以新的教学观念,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能力,尤为必要。我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逆向思维,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意识的束缚,在作文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事实上学生作文时往往习惯地只写事物的此一面,而忽视其彼一面,若能用逆向思维破除“从来如此”的作文思维定势,从这彼一面去写作,就会有新颖独创的见解。我认为任何事物自身的矛盾对立和外在的人为界定,都会给学生在写作中训练逆向思维提供凭据,同时培养学生写作的逆向思维能力。平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事物的两面性。比如:老虎有勇猛的一面,即所谓虎虎生风
;也有凶恶的一面,即所谓如狼似虎。又如:蚕有无私的一面,即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描写;也有自私的一面,即如“作茧自缚”。再如:哭本是痛苦的表现,所谓:“人不伤心不落泪”,“男人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但哭也有特殊情况,所谓出嫁女儿哭是笑。这些思维的两面性,为学生作文开拓了逆向思维立意的天地。作文教学中就应该积极诱导学生运用质疑、逆向的思维方式去构思作文,从而使文章主旨别有新意。为了引导学生作文时打破常规思维定势,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在作文命题上我作了多种尝试。众所周知,作文是一种精神劳动,思维是作文的催化剂,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因此,作文命题中,我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如:《班级的新鲜事》、《二十年后的我》、《书包减“肥”后》、《假如我是班长》等题目,来自学生自身的“生活近区”,自然有兴趣,学生也乐于写。我还时时让学生参与到不命题作中来,如出示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等等。这样学生就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自由、快乐地作文,自己独特的创新见解也跃然纸上。
创新能力虽不是天生的,但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需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与氛围。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曾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作为教师,应抛弃传统课堂对学生的‘新异思维、特殊行为’给予的讽刺,挖苦孤立或否定的做法,鼓励学生树立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提出质疑,同时应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自由想象,让学生思路打开,自然会碰撞出创造性写作的火花,引发其创新的潜质。我还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爱好,拓展作文思路,畅所欲言,写自己所想,想自己所写,充分鼓励学生独特的写作创见,使他们在良好的心境下作文,养成良好的作文创新意识。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作文的创新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作文的动力,学生有兴趣就能发挥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出巨大的作文潜能。反之,作文没有兴趣,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小学生往往怕作文,把作文看成是苦事。尤其是对于刚开始要求写完整的文章,有了字数的要求,学生很为难。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作文水平,我十分重视积极鼓励,启发诱导,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
在教学中,要学生对作文有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玩得有趣。玩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式;玩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也能增加作文的内容,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伙伴的场所,发挥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发展创造力的大学校。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开展一些竞赛、游戏、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玩“贴鼻子”游戏,同学们通过现场表演,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之中,学生的积极性顿时高涨,这样,写出来的习作,言之有物,感情真实。在教学中,也可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大为重要。”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习,提高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
教会学生多方思考,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作文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常规,从事物的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进行审视,让学生写出新颖独特的作文,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年级同学作文提出这样的要求:“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们打开想象的闸门,他们作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
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得最活跃的时候,而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原有的童话故事进行续写或改写:例如学了《会摇尾巴的狼》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改写《会摇尾巴的狼》,也可以引导学生续写《老狼得救后》。平时我还引导学生从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入手,通过大胆合理的想象,以童话的形式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如我班个别同学对学习用品不太珍惜,随便乱丢或损坏。
针对这一现象,我让同学们写一篇《钢笔对我说……》这样的想象作文。有的同学写:“钢笔对我说,小主人,你这次把我的脸弄脏了,让圆珠笔取笑我不讲究卫生……”有的同学写:“小主人,你这次得了第一名了,但你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样学生发挥想象学着写,使得世界万物都具有人的灵性,提高了他们作文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知识,开拓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能力。
进行创新,并不是要掌握了很多知识才可以开始,而应以他对这个领域的知识领悟的深、浅和能否用它来解决问题为标准。学的多少并不重要,掌握了多少才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能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如小语六册《口语交际》——根据“声音”讲故事,学生能够想象到雷声、雨声、风声、哭声、笑声等各种声音。这样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自己的主动思考和探究,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我放手让学生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交融在一起,让他们的写作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如教学《秋天》后,让学生进行一次观察,然后写一处景物,让学生先在山野、林中观察秋天里的花草树木和田野风光,再让学生在习作后互相交流。又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时,写小男孩找不到妈妈时该怎么办;接着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在你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在你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该怎么办;在你遇到危险时该怎么办……这样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写实际生活中的事,进而开拓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作文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开拓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能力。要优化作文教学过程,运用各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写作的能力,切实让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得到激活,创新人格得到发展。
创新思维3
培训与开发
第二节 创新能力培养
第一单元 思维创新
能力要求:
一、创新能力的含义:
1、创新与创造
创新:是指主体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它包含目的性、规律性、变革性、新颖性和发展型等因素。
创造:是指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遵循创造活动的规律,发挥创造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它的特征是首创性和独创性。可见创新与创造密切相关,创新的含义比创造广。
2、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创新能力在创新过程、创新活动中主要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两种能力构成。提出问题又叫形成问题,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寻找资料、弄清问题。
二、常见思维障碍
1、习惯性思维障碍(又称思维定式),对解决老问题一般问题有效,对新问题成障碍;2、直线型思维障碍(死记硬背现成答案,生搬硬套,不善于从侧面、反面或者迂回思考问题);3、权威型思维障碍;4、从众型思想障碍;5、书本型思维障碍;6、自我中心型思维障碍(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局限在自己的指示或者城郭范围内);7、自卑型思维障碍;8、麻木型思维障碍。
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或多向思维,
收敛思维又称集中思维、辐集思维、求同思维或聚敛思维。
(一)发散思维的类型
根据思维发散的主要方向,发散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类:
1、逆向思维法。2、横向思维法(侧向思维)。3、颠倒思维法:颠倒思维与逆向思维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主要是考虑问题的着眼点不同。逆向思维一般是对问题考虑是从相反的方向切入,而颠倒思维则是先把问题颠倒过来再考虑。
(二)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区别:1、思维指向相反。2、作用不同。
四、想象思维与联想思维
(一)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是人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头脑中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
想象思维的强弱是判断一个人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依据。
根据心理学理论,可以把想象思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无意想象。2、有意想象。有意想想又可分为再造型想象、创造型想象和幻想型想象。幻想型想象又可以分为有意义幻想和无意义幻想,有意义幻想是创造的源头。
抑制想象思维的障碍主要有:1、环境方面的障碍。2、内部心理障碍。3、内部智能障碍。
(二)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是指在人脑内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使不同表象发生联系的一种思维活动。
联想思维的类型如下:1、接近联想。2、相似联想:联想难度越大越抽象,对创造活动的作用越大越有意义。3、对比联想: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背叛性、挑战性、批评性。4、因果联想。
(三)联想思维与想象思维的异同
共同点:1、他们都可以呈现为非逻辑形式。2、他们都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都可以借助于形象展开。3、两者可以互为起点。
区别:
五、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
(一)逻辑思维在创新中的作用
广义上的逻辑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我们这里说的是狭义上的逻辑,也就是形式逻辑,也较普通逻辑。逻辑思维就是依据逻辑形式的思维活动。
逻辑思维在创新中的积极作用:1、发现问题。2、直接创新。3、筛选设想。4、评价成果。5、推广应用。6、总结提高。
逻辑思维在创新中的局限性:1、常规性。2、严密性。3、稳定性。
(二)辩证思维在创新中的作用
辩证思维,也称矛盾思维,是指按照辩证逻辑的规律,也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
辩证思维在创新中的作用如下:1、统帅作用。2、突破作用。3、提升作用。
一、发散思维训练
(一)关于材料性能选择的发散思维训。
(二)关于形态位置选择的发散思维。
(三)关于数量选择的发散思维。
(四)关于方式方法选择的发散思维。
二、收敛思维训练
三、想象思维训练
想象思维的训练包括一般训练和强化训练。
(一)无意想象训练
无意想象训练的训练主要采取冥想式思维法,是一种受训者在清醒状态下达到近似梦境的催眠状态的训练方法。
(二)再造性想象训练
再造性想象是根据外部信息的启发,对自己脑内已存入的记忆表象进项检索的思维活动。
(三)创造性想象训练
(四)幻想性想象训练
幻想性想象包含了创造的成分,或者是创造的先导。
四、联想思维训练
1、空间接近联想;2、时间接近联想;3、外形相似联想;4、意义相似联想;5、对比联想6、因果联想
五、逻辑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解决的.是准确性问题,创新思维解决的是新颖性问题。具体训练的方法如下:
1、严格遵循逻辑法则;2、结合案例,深思熟虑;3、熟能生巧,举一反三。
六、辩证思维训练
1、根据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参考,迅速把思考结果记录下来
2、要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
3、兼顾长远和当前要的观点
4、行动的目的性应当明确,具体矛盾具体分析
5、抓住主要矛盾的观点
6、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这是辨证思维的重要特点。
7、不固执己见,善于集思广益,也是辩证思维的必然要求。
8、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是辩证思维的重要准则。
9、比较是认识思维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点的方法。
10、辩证思维的方法要求我们抓事物发展的关键点,注意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11、善于区别现象与本质,这也是辩证思维的要求。
12、善于找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3、进行创新思维时,锲而不舍坚持到底非常重要。
14、对于已取得的成果或结论,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这是辩证思维的要求。
创新思维4
一、创新与创新思维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等,其中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核心。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思维可以分为两类:一般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一般性思维是指人的大脑利用现有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做出判断,保持人的思维的正确性和严谨性,对人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新思维是指人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而创造新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能力,是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1]在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将大脑中的感性和理性知识信息按科学的思路,借助联想和想象,直觉和灵感,通过不断地进行尝试、猜想、想象,以渐进性和突发性的形式重新组合,以逐渐寻找问题的解决,然后再逐一的提出方案,进行理论和实验的检验,形成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观点、新知识及新方法等心理过程。[2]创新思维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帮助人们完成现在正在面临的和将来可能遇到的各种全新的问题,能深刻全面地掌握知识,并能将其广泛迁移到人们所面临的新问题情景中,使创新活动得以顺利完成。
二、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
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维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3]。我国思维科学创始人钱学森先生讲到:“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可见创新思维能够受到艺术思维的正向影响,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脉相承的。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活动。通过艺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创新性带给大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广阔的联想空间,进而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一)艺术教育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灵活性反映着思维的广度,是思维广阔性的前提,是创新思维得以发生的重要因素。艺术作品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它是平凡生活的“再现”,又是对平凡生活的“表现”。所以,艺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构的,而进行艺术虚构就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艺术想象是在艺术家情感的支配下,由理智潜在地进行形象分解、综合再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4]创新思维同样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人们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或新画面的能力。想象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人的个性、智力和精神、情感紧紧的融合在一起。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毕加索的雕塑作品《牛头》就是创新思维和天才想象完美结合的代表作之一。在这个作品中,毕加索充分发挥创造力,通过无限想象,独具匠心地将微不足道的一辆旧自行车座子和车把进行完美组合,将普通物品的美在这件艺术作品中充分表现出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想象的参与,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凭借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带给学生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空间,能够极大丰富了学生们的情感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二)艺术教育能培养思维的综合性思维的综合性是指整体地把握外来信息,赋予新秩序,使之生成整体意象的能力。[5]创新思维不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不是简单的某一种思维形式的运用,而是对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综合运用。创新思维是一个聚合———发散———聚合……这样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错误的结论不断被抛弃,不完善的结论不断被修正,最后聚合出最优化的结论。[6]艺术教育具有发展思维整体性、综合性的功能。因为,任何的艺术活动都是将事物的形状、色彩、空间等知觉对象,整体性地进行综合、叠加、粘合、变形、补充和夸张,形成新的审美意象,是对事物的一种综合性把握。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这恰恰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所作的事情,他们能把不协调的、不一致的、彼此抵触的各种颜色和形式,纳入一幅画的统一体中。这也是伟大的理论家所作的事情,他们把迷惑人的、不一致的事实放在一起,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出它们实际上是在一起。对于伟大的国务活动家、伟大的治疗学家、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父母以及伟大的发明家来说,也同样如此。他们全都是综合者,都能够把分离的、甚至对立的东西纳入一个统一体中”。[7](三)艺术教育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指思维主体善于独立思考,善于独立发现、解决问题,善于观察到新情况,找到新规律。独立性是创新思维的必备素养,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的怀疑。这种怀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积极地从反面对现存的理论、方法进行深思考、再探索和再研究。它能够拓展思路,促进科学的发展;二是积极的批判。这种批判表现为客观、冷静地思考问题,对常人认为是完美无缺的结论、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修正或“扬弃”。它的实质还是在于对创造对象的价值作出重新判断,从而导致新的观点的诞生[8]。艺术审美活动具有其它任何活动无法比拟的高度的自由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大学生在艺术审美过程中,完全受自我意识的指导,审美对象的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都是由个体做出独立评价,从而学生们独立、批判的思维方式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四)艺术教育能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指人进行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主要表现为人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以及能够独特地、新颖地解决问题。任何创新活动都与思维的独创性密不可分,主要表现为不墨守成规,破旧布新,前所未有,不同凡俗,别出心裁。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到的:“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乃无中生有也。”艺术作品之所以被称为艺术作品,主要就是因为它的独创新颖和不可复制。艺术本身就是独创性的创造,是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才华、艺术修养,甚至生命对现有资料进行想象、构思、改造、升华,独出机杼,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同样,艺术审美亦是如此。在艺术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用自己独特的经验、学识、个性、情感、直观、想象等去品味、理解、把握、再造艺术审美对象,从而达到对艺术作品的深刻而独创的理解。因此,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不拘泥、不守旧,敢于创新,独特地和新颖地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通过艺术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直觉能力训练、想象和联想能力训练和灵感训练三个途径来开展。(一)直觉能力训练直觉是指人不经过逐步的分析而突然发生的领悟或者理解,是一种非逻辑的判断能力,它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把握通常在潜意识之中进行,具有极大的创造潜能。直觉能力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价值。意大利现代美学家克罗齐说:“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从想象中得来的,就是从理智中得来的;不是关于个体的,就是关于共相的;不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就是关于他们中间关系的;总之,知识所产生的不是意象,就是概念。”[9]科学创造中那些超乎寻常的观点常常不是逻辑推理所得,而是直觉所得。直觉能力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当我们对艺术作品或其它客观事物进行审美判断和鉴赏时,并不需要进行逻辑分析与推理,而是完全凭借直觉能力得到审美感受和判断。因此,审美直觉不是单纯感性的猜测与估计,而是感性渗透着理性,是直观的又是推理的。因此,艺术教育可以通过音乐、绘画等艺术创作、审美活动发展人的直觉力,进而达到培养直觉思维的目的。(二)想象和联想能力训练想象和联想是指人的大脑对记忆深处中的意象进行加工、改造、重组,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10]想象和联想是一种形象思维,可以使人超出逻辑思维中概括性与统一性的界限而到尚未概括的无限可能性,从而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列宁说:“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11]黑格尔说:“关于艺术创造的一般的'本领,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12]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知觉、想象和联想将感性材料和情感经验综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发现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意象能力和感知敏感性发展和提高。因此,可以通过艺术教育对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能力训练,使其锻炼对形象的感知力,丰富意象贮存,形象力得到解放,丰富和活跃思维空间。(三)灵感训练“灵感”是指人的大脑经过紧张的思考和专心的探索之后而产生的思维质变,是思维活动中渐进过程的中断和升华。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现象,是人对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而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时,由于某一偶然因素的激发而忽然顿悟;是思维过程中的突破阶段,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是认识由量变到质的飞跃的顿悟。[13]正是这“灵光一闪”的创造灵感,使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为人类带来那么多的发明创造。因此,“灵感”是一种创造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能够促使人的心理在瞬间产生高度清晰的统摄性表象,把感性材料和情感经验综合成有机整体,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形象。这个过程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灵感。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这种高度的统摄性是创新思维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艺术教育能够通过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使学生从中获得创新的启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四、结语
总之,艺术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对大学生潜能开发的过程,是把凝固的文化激活的过程。通过艺术教育及其实践活动,大学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感受多样的形象世界,发展良好的创新思维,促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自发性和恒久的动力。因此,艺术教育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任何教育无法替代的。我们应该积极地对这一教育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开展,自觉地运用和发挥艺术教育这一独特形式的特殊功能,开发学生的巨大创造潜能,为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做出努力。
创新思维5
一、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了学习的动力,才能主动去探究新知,发展新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活化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诱发他们的创新动机。因此,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英语课堂上积极实践。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要让他们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发挥潜力、开发智慧,这样他们的主动性才能发挥出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情感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产生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带微笑走进课堂,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思维,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分为几个步骤:活动导入境——复旧情景——拓展新情景。活动导入情境是指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他们通过表演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拓展新的情景,就是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为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情境,大胆想象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首要条件,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通过表演情境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打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反应灵敏,记忆力好,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应学生发展的特点,使他们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进行练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快乐,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实施多向互动的创新性英语课堂教学
“互动”是指通过思想的互动、情感的互动、人际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主动思考、大胆想象,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形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群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取长补短。英语课应当体现语言的交际性,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的,语言知识是在听、说、读、写的反复练习中掌握的。比如,在学习以圣诞节为主题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展示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首先在班级内布置出圣诞节的节日气氛,用彩带、气球、卡片等装扮教室,然后再办一期以“MerryChristmas”为主题的黑板报。每天在把圣诞节的知识贯穿在教学中,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能产生很多有新意的想法,既能牢固掌握知识,又能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注重差异,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评价,包括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因为激励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创造欲望。另外,教师应安排小组讨论活动,要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还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大胆想象,想法设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在探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和创造性,在作业数量和作业完成方式上不做统一的要求,体现作业的自由性,口头交际作业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总结
总而言之,教育就是一种创造,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探究和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千方百计进行创新教学,使学生成为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
创新思维6
【摘 要】目前教育改革已经在高中教育中进行了普及。鉴于此,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绘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找到实现以上目标的有效途径,从而完善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绘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美术教学是一门与艺术有关的科目,而艺术不是刻板的临摹而是创造力的迸发,是通过画笔将想象力付诸笔端,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美术作品。所以,高中美术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拓实学生美术绘画的基本功,教授学生美术创作的相关技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能力,通过提升学生绘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式,让学生对艺术产生更深的认识,进而能够完成独立的创作,在自己的画作中融入自己的想法与感情。
一、打好绘画基础,吸取优秀经验
美术创作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达到了量的积累才能获取最终质的飞跃。因此高中学生在学习绘画的初期,仍应以拓实绘画基础为主要任务,并且在不断进行绘画学习的过程中,吸取一些先进的经验。首先,美术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美术作用的临摹,通过多次反复的临摹,增强学生的美术基本功,同时也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对名家的画作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学习其中的绘画技巧和构图方法等。其次,美术教师在学生进行临摹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逐渐的从单纯临摹向有意识临摹进行发展,开始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创作风格加入到临摹的作品之中,为之后的绘画创作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临摹是一个强化学生绘画水平的过程中,在学生临摹阶段,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能力,对被临摹画作的细节进行把握,进而感受画家的匠心独运。
二、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感情
好的美术作用是有生命的,其蕴含了画家的思想感情,是画家内心真实情感的体现。为了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也能将自身感悟融入其中,通过绘画对感情进行表达,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感情的激发,让学生对生命对自然抱有热爱,用一颗赋有感情的心去观察生活去体悟自然。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到郊外到自然环境中去写生,通过对自然环境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并让学生将这份热爱之情通过绘画体现出来。其次,教师应注重绘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绘画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例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教师就可以将画作与生活中的实景进行比较,让学生领悟到艺术的本源来自生活,而艺术的创造却高于生活,而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就是作者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己的描述使得生活中平凡无奇的事物赋予了独一无二的魅力。
三、注重经典赏析,提升鉴赏能力
世界上的优秀画作众多,通过对名家画作进行欣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美术创作的神奇之处,让学生加深对美术创作的印象。首先,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进行赏析,赏析的作品不仅局限于教材安排的内容,也可以适当的对赏析作品进行丰富,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拓宽学生的眼界。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达芬奇的画作《最后的晚餐》时,美术教师就可以借助现代的多媒体设备,在大屏幕上对该画作进行放大,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的对画作进行欣赏。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的思考。因此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如画作中人物的表情有什么特点?画面布局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依据你的直觉谈一谈该幅作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对画作进行了解,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画作背后的故事进行了解。仍以《最后的晚餐》为例,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对达芬奇进行介绍,并将该幅作品背后的宗教故事讲向学生进行讲解。
其次,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艺术作品赏析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绘画风格有所感知还可以将两幅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例如,将波提切利创作的《维纳斯的诞生》与中国的'《簪花仕女图》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东西方在绘画风格以及人物肖像描绘方面的不同,通过对比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
四、增加创作机会,应用鼓励教学
虽然强化学生理论基础,提升学生鉴赏能力都有助于学生绘画观察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但是真正对学生绘画创作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实际的绘画过程。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可以独立的进行绘画的创作。首先,高中美术教师应在组织学生进行绘画之前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动,让学生带着感情去绘画,增加学生绘画过程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学生感情激发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比较常用的有两个。
一是组织学生进行外出写生,让学生对自然环境得到切身的感受,进而在感情上得到激发,可以带着感情进行写生,并且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使得写生作品带着学生个人的特色。
二是,高中美术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绘画之前在课堂中营造出良好的绘画气氛。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中国山水画》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班级播放与山水画相关的微课,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绘画技巧,同时在班级中播放古风的音乐,营造出高雅飘渺的意境,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之中。
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迸发出更多的创作热情,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部,或者向学校申请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绘画比赛,通过比赛的举行激发起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热情。
五、保持学生个性,注重因材施教
学生在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具有着天然的优势,去除技法和布局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绘画方面的天才,其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可以在自己的画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个性进行保持,保障学生在绘画技巧有所提升的同时,其原始的那种绘画的灵性,个人的风格等还能保留下来。并且在教育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特质进行个性化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高中毕业后,在绘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与部分艺考生的升学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国高中应改变对美术教学的认识,提升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将培养学生绘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纳入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可以在艺术底蕴、绘画技巧、创作才能等方面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创新思维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皮革产品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同时人们对皮革产品有了更加细化的要求,所以,皮革艺术的创作思维以及表现形式需要不断去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现状。
1皮革艺术的发展和现状概述
皮革艺术,最早在游牧民族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皮革制成的生活必需品作为御寒、隔潮的重要生活资源,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着一定的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皮革艺术中所蕴含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所以皮革艺术得到了人们的开发和利用,并且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自二十世纪以来,社会的发展对工艺的需求层次已不单是物质方面,艺术层面及材料的开发,以及各种社会工艺的发展,对皮革工艺在技术层面的影响大大增加,皮革艺术也借此机会迅速发展起来,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2皮革的加工工艺特点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皮革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个性化,皮革的加工工艺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我们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皮革制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中心。皮革产品的加工既要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要,同时制作要美观,因此对制作工艺要求也比较高。皮革产品与人体具有一定的亲和性,动物皮的主要组成成分和人的皮肤一样,都是胶原蛋白,所以,加工过程中控制好化工材料的使用,就可以避免与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1]。皮革有一定的弹力,但是它的回弹是按照特定的曲线缓慢恢复原状的,因此具有回弹滞后性;同时,皮革具有卫生性能,皮革的透气性和吸湿性是其他材料无法相比的。所以在皮革的加工制作过程中,需要了解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掌握相应的技术。
3皮革艺术创作思维及表现形式的创新
3.1皮革艺术的创作思维创新
3.1.1根据皮革的可塑性创新皮革产品在原材料阶段的制革工业原料,称为“生皮”,是从动物身上剥下的.皮。生皮拥有较好伸张、缩挤和延长的特性,配合创作者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将平面的皮革立体化处理,例如:羊皮比较柔软和细致,可以用作皮包和服饰的搭配装饰;相对猪皮坚厚的特点,可以用作手提袋的制作等,因此可以根据皮革的可塑性进行创新。
3.1.2根据皮革的可缝制性与粘合性创新皮革都是从动物身上获取的,不同的皮革具有不同的特性,所以对不同的皮革加以缝制和粘合,不仅综合了不同的皮革优势,而且还创造了皮革产品新的设计造型。例如:制作皮包的过程中,对于需要装饰的地方可以选用比较柔软的皮革,像兔皮具有比较柔软的特性,可以制作成一些小巧的有创意的小饰品,通过缝制和粘合,用于皮包或是服饰制作中作为装饰品,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3.1.3根据皮革的质感模仿性创新皮革产品来自于天然材质,与人体接触不会产生危害和影响。近年来,皮革的处理技术变得更加先进,经过先进的技术加工,可以使得皮革面料变得和雪纺一样轻薄,由于皮革的材质特殊,所以经过相关的处理,既保留了皮革的特性,又可以充分利用皮革的质感模仿性去创新,利用皮革制作出其他类型的产品。
3.1.4根据皮革的天然纹路创新从自然中获取的皮革原料,本身都会形成不同的天然纹路,这也是给皮革的加工制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优势条件,皮革的天然纹路如果能够加以设计和利用比如:可以利用天然纹路的方向性作出结构感很强、造型奇特的服装,也可以利用皮革天然纹路的色彩和独特的自然美作出很漂亮的印花则会使得皮革产品更加接近自然,体现出皮革产品的自然美和特性。
3.1.5根据皮革的可雕刻性创新皮革的材质、厚度等方面的属性较好,就可以通过雕刻来更好的创新皮革品的艺术创作,比如:通过对皮革的可雕刻性去作画和制作服装设计的小装饰品,增加皮革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皮革产品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其表现形式,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所以,利用皮革的天然属性更好的去创新皮革的表现形式,才能更好的实现皮革产业的发展。
3.2皮革的表现形式创新
3.2.1粘贴画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皮革艺术在粘贴画领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粘贴画是一种纯艺术形式的创作,但是在材质的选择上却具有很大的包容性[2]。皮革的天然纹理和特性,使皮革在制作粘贴画的层面表现出很大的发展潜力。
3.2.2雕刻彩画皮革材质来自于天然,它自身带有独特的天然纹理,所以将皮革的天然纹理加以广泛的利用,雕刻彩画,会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对于雕刻绘彩,可以广泛的使用各种皮革材质,如:小牛皮、羊皮、狗皮、鱼皮等等,根据不同的纹理,发挥不同的雕刻技艺,实现皮革表现形式的创新。
3.2.3服装装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品的提升,人们对于服饰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如果打破传统的设计理念,在服饰中搭配天然皮革,不仅美观时尚,还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在兼顾皮革功能的同时,实现服装的装饰功能[3]。
3.3皮革艺术在当代服装中的应用
在当前社会中,皮革艺术已经很好地融入了服装设计理念,充分发挥了皮革的优点和特性,设计师们也突破了以往的传统设计方式,将皮革与服装很好的进行了设计,既兼顾了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又满足了人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皮革产品与服装设计是一种完美结合,皮革产品精美的装饰作用,改变了服装的设计理念,适应了现代人的消费理念,所以说,在皮革产品的创作思维中其表现形式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结束语
本文针对皮革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时下皮革产品的加工工艺特点做了一定的介绍,同时,对皮革艺术创作思维及表现形式的创新形式进行了分析概述,并详细介绍了皮革表现形式创新的方式,以及皮革艺术在当代服装中的应用。皮革艺术在目前和今后都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创新思维8
1、自由结合
体育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种自由、轻松、民主、融洽、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从心理能够自觉的,经常进行自我锻炼。真正做到自觉积极主动、活泼、快乐、愉快,这样的锻炼对于学生来说比强硬的安排他们进行一些活动要强的多。例如,我在进行健美操教学中发现女生在比较复杂的健身操组合中由于自身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学起来比较吃力,但喜欢跳各种舞步,教师可以安排她们在课下自由结合编排小组合,采用音乐轻松、节奏欢快、健康向上的舞给学生们表演,促使学生有自豪感和成功感,也可以达到发挥她们长处的目的,学生也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信任。
2、群策设计
发动学生来设计创新或提出创新性的建议。例如教师在准备部分做操时,一般采用徒手操,教师可以向学生讲出编操的原则及要求。发动学生群策力一起创编。学生自己参加创编。学生自己才能于创遍,即发挥了他们各自的长处,又感受到了被教师的重视,心中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要指出的是教师要相信学生有很大的潜力和想象力,对于她们付出的努力要给予肯定,为了有直观的演示效果,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可以做出很多有创新性的动作。比如,有氧健身操某动作组合。找出3为体育骨干站在队前。每人相距两臂间隔站成一队,然后侧向学生从第1个人到第3个人分别做该动作的分解动作造型,这3个同把一组动作技术分解图的造型展现在其他学生的眼前,这样比起教师的'示范动作可以说更生动形象,可以使瞬间遍为分家,连续和持久的形象,战时出直观的人体动作模型,富有真实感和立体感,接下来教师可再加深一步,教师完整的示范动作民权体学生按教师的节拍做联系,这种方法记忆深,反复性高,刺激性强,兴奋周期长,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牢固给学生建立了正确、优秀的动作表象,使同一技术内容从不同角度上呈现出来。
3、发现利用
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萌芽,可把他们平时玩和喜欢玩的游戏转变为创新动作。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正确对待,积极引导,精心培育,入女学生喜欢跳恰恰舞,这个动作对发展宽关节灵活性和协调性很有利,于是把它引进课后,结束部分,即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了素质,学生也乐于接受,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4、信息反馈
在教学中信息反馈形式多种多样,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可以提出一个富有吸引力、具有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去追求、去完成,这个目标可以是建设性的=探索性的,也可以是创新性的。例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把教学中的准备部分让学生领做,写出准备部分的教案。通过学生领操返回信息的方法,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这样能给学生一个很大的自由度,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生活积累、爱好程度、想象空间等畅所欲言,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充分、全面的战线出来,通过回收信息可以发现许多新奇、有趣、可行的方案和想法,这样教师就能够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及合理要求,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5、因材施教
教师要想发挥每个学生的创新性,就不能不考虑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宽容其育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允许不成熟和失误,允许不同思路的做法,允许自由竞争,按照学生的性别、体质和技能进行分组教学。例如,在女生健美操教学中,如何安排见习生,即让她们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
6、理论补充
体育实践课是贯穿体育教学的主体。一方面通过体育教学传授技术技能,达到熟练掌握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体育理论的补充是对实践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可充分利用雨、雪天在室内传授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的规则、裁判法及体育保健。通过理论的补充,使学生平时能自己承担小型比赛裁判,促使学生体育知识的积累和保健锻炼的重视程度,扩大学生但是业和信息储备量,从而使学生关心体育教学、关心健康。
7、自我实现
通过体育教学实践发现,快乐教学可分为深、浅两个层次,把教材联系游戏化、情景化、直观化只是浅层次的,而只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学习锻炼本身真正的感兴趣,有所创新,既有纵的深入了解,又有横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使学生走进高层次的学习乐趣当中,不断的知识积累中有所创新,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这是建设型快乐,会使一切享受型的快乐默然失色。
8、参与学习
体育教学中教和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中不仅要有教师的教法,而且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研究掌握学法,可以明确规定哪些是可以又学生自己作主的,教师不干涉,比如,健身操组合教完,学生必须达到熟练掌握,要将学法落实到实处,教师要采取措施,提出要求。如,将整体分若干小组,反复练习。课后布置作业、课前检查,让学生以教师的角色检查学生。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将课时教案简要的讲给学生,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学内容、结构及组织形式,参与备课。这样就可以使课的开始部分的宣读本课内容的五一节,变为新颖的师生讨论本课的学习方法,并且使课处处体现学生自主作用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对于推动和发展体育教学向纵深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创新思维9
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思考,是对崭新内容思维形式的总和,并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现有:教学的综合性、求同存异性、图像指引性。地理教学如果要实现素质教育,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具有双面性,往往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也会从另一方面压抑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参与进去,切身感受蕴含的规律、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作为人民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思维
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培养创新思维。
3.有利于民族创新力的提升
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知识的创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通过老师的创新型教育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准、善于思考、动脑的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思维培养发展的条件
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所谓的创新,绝对不是发明家才能拥有的,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索,形成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创新存在于教育的每一个角落,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老师在教学中,要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2.善于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激发学习乐趣
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播放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一起探索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地理学习的魅力和乐趣。近年来,问题情景设置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地理情景问题是指在思维上学生和地理问题相互作用的特殊类型。
设置问题情景时,可以利用对问题的不同观点;借助直观方法;联系生产生活实践;抓住学生典型错误;利用地理现象的特殊性。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
1.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指辐射性思维或者异性思维,强调的是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思考已经得到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新的问题,进而养成一种思考问题的习惯。
(1)事物具有相对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要从这里出发,让他们多角度、多方面地切入问题,进行思考,改变学生单一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2)事物具有联系性。因此,老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不能单一地从某一方面进行,要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多方面思考的习惯。比如说,在讲热带雨林气候的时候,可以根据世界地图,设置相关的问题,比如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分布的位置,有什么特点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等去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发现经纬度对气候的影响。这样从地形图出发,学生从纬度位置、洋流、地形、海陆位置、风带等方向进行发散思考,把对气候形成原因联系起来,开阔了学生看问题视角,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3)综合运用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
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只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要适当地进行拓宽。比如,在讲解大气环流这一课时,可以假设太阳一直直射赤道、地球不自转不公转、地表也是很均匀的,然后进行推理,可以得出客观的地理事实。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相互矛盾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否认假设的正确性,得出地表的三圈环流理论。
3.空间思维的培养
地理学科主要研究以人类的生存环境,跨越的时间空间是极其广阔的,其中的地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学生很难独自去感知并且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必要时可以结合地图。空间思维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图形,进行思维上的抽象思考。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包含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差异,空间之间的联系,以及空间结构和变化规律,运动的判断、分析,然后得出评价与概括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主要通过加强对学生填图、读图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创新学生的评价机制
在现在的教育模式当中,考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为了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将一些相对开放的问题设置在试卷当中,对于这类问题,学生往往会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得出新的解题思路和解决方法。当然,如果单纯地使用考试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进行创新,使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总而言之,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教师想要成功地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首先就是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然后再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己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及时对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推动地理教学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腊英。开放式中学地理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xx。
[2]刘家会。让地理教学走向开放[J]。当代教育科学,20xx。
创新思维10
一、NONOBJECT的设计方法
NONOBJECT设计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也可以解读为一种设计的策略,巴里凯兹③将设计定义为“文化研究”,而不是日常获取功利的途径。他认为问题的解决需要进行有效的分析、探讨和全面的界定,这正是NONOB-JECT所深信的任务出发点,NONOBJECT的设计工作方法,具体可以概括归纳为幽默、分解与外推法三种④。巴里认为幽默能让人释放自我,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玩笑,它需要学会判断与辨别。NONOBJECT并没有以夸张的色彩或可爱的造型为立足点来赢得笑容,更多的时候他是以自我剖析作为起点,以一种自嘲的态度带着对生活的感悟,让人们通过反思收获欣喜、亦或是通过发现震撼获得惊喜之感。所以就NONOBJECT的幽默,人们更多地需要立足诺曼⑤的情感化设计,从反思的层面来解读NONOBJECT的设计作品,见图1。分解法的运用使大家感受到NONOBJECT的设计作品似乎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将人们所熟知的产品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进行分解重构,亦或是融合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推理演绎NONOBJECT的设计理念。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或明或暗的广泛联系,这往往是创新设计的力量之源。NONOBJECT设计的分解策略,分解的不纯粹是两个不相干的事物,重要的是分解了人们对熟知事物的既定格式,让人们认识到原来同一个事物转换维度后原来更精彩,见图2。外推法是一种可以充分挖掘设计创新潜力的方法,是解读NONOBJECT思维方式的关键所在。它往往将设计师的某一创想奉为绝对形而上学的标准,并向各个层面发散,以此来检验设计思维的可行性。外推法对于设计行为存在着绝对的指导原则,从一定意义上约束了思维的发散,但人们的生活本就充满了约束,既然不能够逃避约束,就应勇敢地去乐于接受。在严酷约束下的外推法往往能够发现自我的极限,探索不可能存在的可能性,并将自我提升到可能的纬度,见图3。
二、NONOBJECT的创新思维
NONOBJECT始终把“换条思路”作为其座右铭,将创新思维立足于科技,但又不被科技所驾驭;以人为本,但又不被商业化所左右。它的创新源于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情感地带,是一种平衡用户与产品,并与之形成友好关系的思维方式。第一,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人们对于周围的世界越来越熟悉,儿时曾经的梦幻与理想渐行渐远。真实的世界每天都在身边发生,而虚拟的世界只能存在于个人的大脑或只是跃然于纸面而略显苍白无力,但如果一个设计师过分强调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反而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幻想可以为设计师注入活力,超越现实世界的物理属性,并融入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在NONOBJECT的世界里,真实与虚构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不仅仅将设计概念化,而且将材料概念化。一如布兰科虚构的Thinium⑥元素,基于这样的材料,NONOBJECT所展现的创新思维令人震撼,就像《NONOBJECT设计》一书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一样“皆有可能”。创新的思维需要自由的放飞就不能受到过多的局限,当然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不等于不着边际的狂想,它只是为创新思维打开了另一个空间的窗户。第二,不可能蕴含着可能。设计最大的源动力在于创新,而创新需要极大的勇气去直面自我。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信心并坚持自我。NONOBJECT的字典里不存在不可能,更多的可能是“不可能”中才有蕴含可能的创新,不可能中才能唤醒人类的第六感,即惊喜之感。人们常说的“不可能”普遍有两层意思。第一是目前的科技、材料或是结构不能够实现这个设计方案;第二是认为这个设计创意不符合目前的审美或主流文化。NONOBJECT的设计作品Nucleus摩托车,见图4。就是同时兼具这两个“不可能”的一辆零排放的交通工具,它没有运用展现速度感的流线型结构,而是抽象的运用“方块与空气碰撞”这一有悖于一般认识的原则,而它的速度又快的惊人,它的形态拘谨但又仿生了骏马的个性,这样的“不可能”展现的当然是完全可能的震撼感。这样的“不可能”体现的是NONOBJECT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的魄力与胆识。第三,摆脱束缚,放飞想象力。每一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每一个人也理所当然地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从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风格的逐一呈现,每一次的设计变革都存在着伟大的`思想革命。NONOBJECT的创新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对现有文化、科技、美学、设计方法等束缚的挣脱。米兰理工大学的艾齐奥马尼尼教授从社会学的视角将其解读为一种新的,富有挑战意味的,可以带给人鼓舞结果的社会行为方式。NONOBJECT倡导设计创新应摆脱功能主义的思维枷锁,放飞自我的想象力。这样的思维方式需要净化人们的头脑,以一种修身养性,境由心生的姿态,最大可能的摆脱时代与环境对人们的影响,重新界定、领悟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从而触发新的思维。
三、NONOBJECT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
NONOBJECT站在哲学思想的高度以宏观的视角思索人、产品、设计的关系,使人深邃的洞察问题,将设计师的思路从技术美学、商业化等嘈杂的工业化进程引向对人内在情感需求的探索,它尊重历史的文脉与演变,并关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激情演绎着NONOBJECT独特的设计文化观。NONOBJECT将整个世界比作一个大剧场,人类是这个剧场中的演员,而设计师所设计的产品就是演出所使用的道具。在这样一个被无限简化了的“剧场”里,才能抛开尘世的喧哗,潜心静坐放下纷繁复杂的关系,全心领悟如何使这些“道具”成为人们简洁而单一的制品即可。NONOBJECT的作品从形式上延续了极简抽象派的设计风格,却将“少即是多”、“少即是乏味”、的历史沿革演变升华为“少、却更好”的无设计理念,将情感元素积极地融入其中,将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哲学层面。NONOBJECT认为自然界的每一个生物都是独特的,唯一的,它们是工业化社会下技术国土上盛开的一朵兰花,是设计之灵、设计之源。人类不能成为环境的破坏者,更不能成为垃圾的制造者,人们需要与产品建立起一种更加富有意义的关系。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抵御着大自然,并发出过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回首过去,人们却发现人类只有善待大自然,大自然才会回馈人类。基于以上的认识,NONOBJECTT认为人们应该重视人、产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向大自然学习,见图5。而不应该以防御的姿态隔离大自然,迷失自我的困惑中。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不谋而合,是目前生态设计的典范。NONOBJECT对美学的追求超出了之前设计方法论的范畴,一方面它将焦点由设计师创造美转而引申为唤醒美和发现美。由以往设计物被动地传递美转变为受众主动地去发现美的存在。美好的事物就存在于人们的周围,NONOBJECT传递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它设法引导人们去享受生活,发现美或许就存在于你正使用的1001Drops,见图6。汤勺细细品尝所体验到的美味之中。另一方面,NONOBJECT注重美的历程,认为过程就是目的,而不是将美好的结果作为唯一的目的性。NONOBJECT设计让用户体验到一件产品的材料、生产、设计的演变等历史进程,使用户感受到设计物的年轮与沧桑,尊重设计的历程,使人们感悟到具有文化与历史底蕴的独特的设计美学。
四、结语
NONOBJECT多以虚拟的设计形式表达着对社会的理解,从中可以感受到它对设计理想的执著,对设计创新的不懈追求,对人类历史的尊重,以及对人类未来的一份担当。NONOBJECT敢于抛开世俗的禁锢,勇于突破时代的枷锁,以其独特的设计哲学创造着新的美学观念,表达着NONOB-JECT设计对于人与产品背后的情感诉求,同时通过这个表达揭示出NONOBJECT对人们所处世界的理想与追求。
创新思维11
摘要:高校数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何改变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是当前高校数学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有效提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对数学的应用能力。本文对高校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培养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数学;建模竞赛;创新思维;培养
1数学建模竞赛
数学建模是一种融合数学逻辑思想的思考方法,通过运用抽象性的数学语言和数学逻辑思考方法,创造性的解决数学问题。当前很多高校中开始引入数学建模思想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逻辑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数学建模竞赛起源于1985年的美国,几年后国内几所高校数学建模教师组织学生开始参与美国的数学建模大赛,促进了数学建模思维的快速发展。直到1992中国首届数学建模大赛召开,而后一发不可收拾,至今仍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2当前中国数学建模竞赛的特点
2.1数学建模竞赛自主性较强。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建模需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工具来进行资料查阅和收集,建模比赛队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见和思维进行灵活自由解答,形式不拘一格。其次体现在数学建模竞赛的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特点,组织制度上也较为灵活多样,数学建模主要侧重于分析思想,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分享。2.2建模队伍呈日益燎原之势。1992年首届中国数学建模大赛开展以来,其影响力与日俱增,高校和社会各界对数学建模颇为重视,参赛队伍、参赛学生的质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数学模型也日渐合理科学,学生团队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中屡创骄人战绩。2.3组织培训日益加强。数学建模竞赛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口套表达、语言逻辑思维、综合素质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高校遴选参赛选手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组织培训的时间很长,培训内容也很丰富,为数学建模竞赛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数学建模竞赛开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分析
3.1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意识得到增强。数学建模竞赛的团队组织形式活泼自由,通常采用学生组队模式开展,数学建模竞赛队伍形成一个团结战斗的整体,代表着不仅仅是学校的声誉,还一定程度上展示着国家的形象。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对数学模型的研究和分析,根据学生训练中的优势和特长,进行合理科学的小组分工,让学生快速高效地完成整个数学建模,在建模过程中学生统筹协作、密切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确保数学建模取得最大效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意识得到锻炼,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增强,通过建模竞赛彰显团队的合作能力和中国数学建模方面的发展。
3.2高校学生参赛积极性高涨。近年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参与性高涨,参赛人数保持着20%左右的上涨幅度,参赛成绩也较为理想,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和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提升。
3.3高校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数学建模竞赛充满着刺激性和挑战性,是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一个展示。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不仅要需要扎实丰厚的数学知识储备,还需要具备清晰的数学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有机智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应变能力,不怯场、不惊慌,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能轻松应对其他参赛选手和评委的提问,能组织条理性、逻辑性的语言进行表述,将参赛小组数学模型的含义和设计清晰完整的传达给评委和其他参赛选手。在这个过程中,无疑会使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3.4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意志力得到锻。数学建模竞赛对参赛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要求非常高,难度也非常大,需要与众不同的智慧和能力。可以说数学建模过程中,有许多高深的知识难于理解,有的日常学习过程中根本接触不到,需要数学建模参赛小组成员的互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平时培训中的知识积淀,通过借助大量的工具书及参考资料,加上团队的理解分析去摸索,探寻数学建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无疑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另外,搜寻资料、学习数学建模知识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需要长久的耐力和信心,无疑这对学生的坚毅不畏难的品质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和磨炼。
3.5创新思维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经过艰苦复杂的数学建模训练,高校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锻炼,学生数量观念得到增强,能够养成敏锐观察事物数量变化的能力,数学的严谨推导也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一丝不苟的习惯,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思路变得更加富有条理性,能灵活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有效解决数学疑难,数学理论能更好第应用于实践,数学素养进一步得到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能较高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团队合作能力、竞争能力、表达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意志品质能力等都能得到良好的塑造。高校要积极组织和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和锻炼。学校用重视和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通过竞赛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刚.高校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培养探究[J].才智,20xx(06).
[2]陈羽,徐小红,房少梅.数学建模实践及其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xx(08).
[3]赵建英.数学建模竞赛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分析[J].科技展望,20xx(08)5.
[4]毕波,杜辉.关于高校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xx(12).
创新思维12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反思传统美术教学的不足,为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现阶段,初中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够,学生难以发散思维,也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艺术审美能力不高,这都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此,探讨了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及有效方法,以期能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借鉴,促进美术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初中;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现今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浪潮下,传统初中美术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行教育的需求,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应充分发挥其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需要美术教师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从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出发,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创新思维概述
创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被大众普遍熟悉。而创新思维则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常常能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到、具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其具有变通性、独特性、敏感性等特点。具体到美术教育而言,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是一种开发、多变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思维形式,其发生伴随有“想象”“灵感”“直觉”之类的非逻辑,是一种非规范思维,具有极大的随机性、特殊性、灵活性、新颖性和敏捷性。
二、初中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美术是一门艺术类学科,十分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目前我国部分初中学校的美术教育还停留在非常基础性的教学上,教学以学生模仿为主,主要是对具体事物的素描。这虽然有利于给学生打下扎实的美术基础,培养其观察及模仿能力,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长期的模仿不利于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而需要美术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当学生具备了创新思维,其不仅能在绘画作品中体现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使模仿更具个性化和特色,还能增强学生对美的体悟,开拓眼界,陶冶情操,使其创作出更加吸引人的作品,对现实世界进行自我解读,升华心灵。可见,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对初中生学好美术十分重要,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
初中美术教育主要以模仿为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从观察事物及锻炼学生思维的角度着手。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社会生活中,认真观察社会及自然界。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根据自己的不同经历、不同感受、不同心情来表达对事物的理解,体会对作品的艺术传达。如,同一个苹果,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发现,将苹果按不同方式切开,其又有不同的形态,教师需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式,多角度看问题,鼓励学生多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奇思异想
美术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在授课、作业布置及审核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和奇思异想。对于初中美术教育而言,初中生由于年龄不大,社会阅历较浅,思维还没有形成定势,且乐于表达个性,富有一定的创造热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生画“树”的时候,有的学生在树的上方画了一团红彤彤的云,将树梢染得火红,使整棵树都显得生机勃勃,好似充满热情的少年。这虽然与教师的写实要求有所出入,但却表达了学生自己的想法,展示了学生对树之美的憧憬与渴望,是学生对美的一种理解。对此,教师应大加赞赏,以保护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创新。
(三)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环境
初中生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以对具体事物的描摹为主。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营造多变的外部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通过组织学生郊游,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通过让学生观察花鸟虫鱼,用笔画记录下事物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通过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和学生一起探讨某一事物的绘画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完成独具特色的作品,教师再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作为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多尝试,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创新思维对于初中美术教育而言十分重要。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不断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郑德胜.浅析初中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xx(4).
[2]张维珍.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探析[J].读与写杂志,20xx(4).
创新思维13
一、数学建模思想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 一) 数学建模思想对数学知识实践性教学提供基础数学建模是培养大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将建模思想与数学应用相统一,从问题中来创设解决思路。如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主要从随机现象的规律性上来探讨数学应用。作为理工类基础课程之一, 其特点是与具体工程行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数学建模思想来分析实际问题。再如线性代数和微积分, 这些课程对于数学建模能力要求不高,但对于线性代数的应用, 可以从其知识点共性上来加强数学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
数学知识与工程技术学科、经济学、管理科学等都有渗透, 特别是对于学科实际问题,从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中来建立数学模型, 探究问题的解决路径。数学建模过程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方式,从数学建模与创新思维研究中, 传统数学知识的学习, 多体现在抽象理论的运算, 而往往忽视数学知识的实践性。高等数学与数学建模课程的开展, 为数学知识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充分发挥数学的学习功用,提升大学生勇于探索的数学精神。
( 二) 数学建模思想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创新思维是广大大学生最缺乏训练的科学思维, 在大学数学与建模思想应用中, 对于传统的教学, 多停留在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听与背, 对于数学知识所涵盖的科学思维则缺乏思考。数学建模将创造和发现问题作为前提, 利用数学方法来多角度的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特别是从数学模型的构建中, 发挥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如对高等数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 如何去理解概率的概念, 倘若直接给出概率的定义和公式, 对于学生在理解样本点、样本空间等概念时将面临与实际相脱节的尴尬。为此, 在教学中可以从随机试验范例描述中, 针对可能发生的随机事件来找出事件间的关系与结构, 让学生从事件的组合与运算中来理解数学建模思维过程, 抓住基本事件的本质, 并能够从数学模型中来进行表达, 突出实际问题到抽象概念间的转化。数学思维的养成在于对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的运用, 教师要能够从数学问题中来多提问题, 鼓励学生从数学模型中来探究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 特别是从课题探讨、动手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来建构学科问题,从自由思考、广泛交流、深人探究中提出见解, 增强思维群体间的`碰撞与启发, 以挖掘和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二、数学建模与大学数学知识的应用
从数学建模应用来看, 数学基础理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思维方式来渗透建模思想,从问题的发现与分析中,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利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来展开探讨, 拓宽数学思维, 充分发挥数学建模在想象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如泊松分布、二项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和指数分布等。针对这些分布特征, 学生们在实践探究中, 往往难以理解数学模型的构建与概率分布类型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 我们从概率分布问题中来联系实际, 利用具体分布特征来探讨各类随机问题的变化情况。如对于泊松定理的学习,从该定理的证明来看, 泊松分布可以看作是二项分布的极限表示方式, 那么如何从随机变量的表示上来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定理成立的条件。三、结语数学模型是基于数学符号、公式及数量关系基础上, 对现实本原型问题的描述和反映。在构建数学模型应用中, 要从数学思想与实际问题的衔接上,从数学方法的渗透和运用中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高等数学积分过程研究中,从不同解题方法或一题多解中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领学生从数学建模中来探究数学领域与其他行业学科知识的关系, 尝试用数学建模来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法, 在数学建模实践中增强学生对创新思维能力的运用。
创新思维14
摘要: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都是为了需要的满足。
关键词:创新思维;高中生;心理需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高中数学的特点概括地说,有以下三点:
一、知识的抽象性大
在初中学习的”函数”的基础上,高一又要学习”集合”、”对应”、”映射”等更为抽象的知识。高一的立体几何也削弱了直观性而突出了抽象性和空间的想象能力。这就是说思维要从直观,经验型向抽象,理论型过渡。
二、知识的密度增大
由于年龄的增长,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也在提高。同时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多而杂,这就决定了高中数学每节课的内容较初中时要多,即密度加大了。
三、知识的独立性大
高中的数学除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有个相对明确的系统(与平面几何相比也不成体统),代数、三角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正因为高中数学的以上特点,要让学生能学到知识的真谛,就要让学生内化知识,让学生学会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在教学中,试着让学生整理知识的纵横关系,找出所学知识的易错问题,总结解题方法,这些做法是创新的第一步。在高中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以下是一些策略。
首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j晰既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其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
再次,广泛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采用引导、开导、指导和学生自读、自探、自答、自练的教与学的方法,趣学习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揉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课始的引导,课终的开导,训练时的指导,启发性问题均能有效地调动的思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补充,.个问题不满足于-个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多角度与教师对话,在教师交流中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生生交流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途径,它不仅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能力相近,交往中最轻松具有共同语言,而且在交流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思维,这是一个难得的创新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多种形式分组,给学生多种交流机会,例如:可同桌交流,前后桌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优差生交流等,创造学习新氛围,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最后,引导创新行为,养成创新习惯
(一)多提问题,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课堂教学为抽象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不断激疑,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归纳,以激起他们的主动创新意识,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创新习惯。
(二)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求异创新。例如,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面对题目,力争在短的时间内,思考出较多的解题方法,达到一题多解要求,从而培养了思维创新习惯的养成。
(三)配合技能竞赛,表奖创新人才,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上,表奖有一定创新成果的学生,是对学生创新成果的给予肯定和认同,由此可产生一种”创新学习”的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在一堂课上,及时地口头表奖某名学生的创新行为,即可带动一大批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出一大批创新人才。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广大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放失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每个学生特长,让他们学会吸纳,去思辩,去创造。同时,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奋发图强,在改革中崛起,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2l世纪输送新型的、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小文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思维方法[J].法制与社会,20xx,(10).
[2】.允刚.浅谈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理论版,20xx,(6).
[3]李静.浅谈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对教师的基本要求[J],新校园:理论版,20xx,(5).
[4]朱永兵.中学数学创新教育试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xx,(1).
[5]李静.浅谈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对教师的基本要求[J】.新校园:理论版,20xx,(5).
创新思维15
一、创新思维能力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其实是一门非常贴近生活的学科,它所阐述的内容不是艰涩难懂的大理论,而是非常浅显易懂的自然规律以及物理知识,并且它的例子基本上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很容易在学生的内心中产生共鸣。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刚迈过欢乐的童年,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幻想与好奇。
如果为人师者能在这个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启发教育,定能在学生心中埋下探究思维的萌芽。初中物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温床,因为学习这门学科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需要由表面的自然现象过渡到抽象的自然规律的系统性的学习上,这必能够让学生觉得很好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也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引导。这样,我们就能够激起学生那种探索的热情,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尊重个性,激发创新源泉
(一)个性品质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石
初中学生是一个刚刚迈入青春年华的群体,他们普遍会出现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对于来自师长的谆谆教导和金玉良言往往会采取置之不理的反对态度,但他们却会对物理定理和那些自然规律会多问一个为什么。这就是他们的个性品质,看似桀骛不驯,但却充满好奇。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这种个性品质,这种个性对学生的思维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在面对教师讲授的定律面前,他们常常会试着去否定,思考着如何去推翻教师的结论,有时还会抛出一些在教师看来很古怪的想法。在过去,很多教师认为这些学生是来唱反调的,因而没能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一个正确的疏导。
于是,教师就会慢慢地发现,会问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课堂也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无趣了。在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表示,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意思考能力越来越重要了。教师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己的`个性,勇于表达自己。同时,教师还要在实际行动中给予学生切实的支持,让他们遇到困难时,能够有一个抒发的渠道,能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在挫折中依靠坚强的意志力站起来,并最终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真相。由此可见,个性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护航者。
(二)回归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物理是很注重实验的,物理常常需要拿实验结果亦即事实来说话。
也正因为这样,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验操作平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都知道,“纸上谈兵”终究是肤浅的,因而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广阔的试验天地中去,不仅要让他们享受到动手的欢乐,还要让他们享受到那种克服重重障碍最终取得胜利的喜悦与激动,这无疑是激发他们创新思维的绝佳路径。做实验是初中物理课外活动的主流。这些小实验往往是由生活中的某一小现象引发出来的,与我们联系甚是紧密。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或是分小组,或是到实验室去,亦或是到野外去实地考察,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小活动可以使学生对自己辛苦探寻来的结果的印象会更加深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晦涩难懂的物理定理的理解,能使他们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储存起来。更重要的是,课外小实验的开展,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得以暂时的放松,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要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首先要取得来自学生的信任。
这时候,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非常重要了。初中生处于懵懂的叛逆期,他们无法理解教师的用心良苦,而教师也没有用心去理解他们在青春期的彷徨。这时,教师若能够和学生采取一种平等的交友的形式,像朋友一样倾心交流,在课堂上采取多种形式的互动,或是分组进行圆桌会议等,定能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明确自己的目标,清楚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
教师在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人,要引得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观点没有所谓的对错,解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都可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用担心可能会被别人嘲笑,挨教师骂。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就会得到实现,新奇的想法能够被说出、被鼓励,学生也会认为创新是一件较酷的事情,从而会积极努力地行走在创新这条大道上。古语有云: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要想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开发,光谈上面这些是不行的,因为没有一定知识的积累,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掌握基本的知识,为创新储备必要的知识积累,还要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库添砖加瓦,不断地充实自己,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作为教师,我深知自己是学生的引路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我十分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并体恤他们幼小的心灵,在学习生活中启发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注重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在价值观上注重对他们的积累知识意识的培养,从而为他们迈上创新之路铺平道路,扫清障碍。
【创新思维】相关文章:
创新思维07-15
创新思维07-14
创新思维训练08-02
创新思维学习心得04-10
有关创新思维的中考素材02-17
思维创新学习心得04-25
创新思维[精品15篇]07-20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03-19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