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制度

时间:2023-07-20 17:15:04 管理制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制度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接触到制度的地方越来越多,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拟定制度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制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制度1

  第一条持续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为消除事故隐患奠定基础,制定本制度。

  1.本制度所称的危险源,是指在生产过程或作业环境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场所及周边环境。

  2.危险辨识,是指辨识出危险因素,即潜在和固有的危险性、触发条件、存在条件;危险性评价是对辨识的结果做出科学的分析,以确定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风险程度。

  第三条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原则,从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

  第四条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

  1.管理者代表负责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

  2.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

  3.各车间、部门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参加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

  第六条由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织,各车间、部室每年对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危险源至少进行一次辨识和风险评价,辨识和评价结果向公司领导汇报。

  第七条要确保一定数量的不同层面员工参与全公司危险源的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增强员工对危险源的预知预控效果。

  第八条危险源的辨识与风险评价要涵盖所有的生产过程、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及周边环境,同时还要考虑生产场所以外的各种活动、装置及其他相关方的活动。

  第九条在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时,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所有作业区域内的生产活动、设备设施、作业人员及安全管理:

  4. GB/T13861-20xx《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六种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即: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生理和心理性、行为性和其它性危害。

  5. 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及调查分析规则》的20种事故类别。

  第十条在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中,要充分认定并评估工作或活动的次生风险。

  第十一条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要基于实际问题,通过初始风险评价和持续的风险评价,对风险评价实现动态、闭环管理。

  第十二条危险源的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应形成标准化系统文件,并定期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回顾与更新,实现危险源的有效预知预控目的。

  确定生产作业过程→识别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登记重大安全风险。

  第十四条在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前,应充分作好以下准备工作:

  1.公司要高度重视,在人员、时间和其他资源上给予支持和保证;

  2.必须由懂专业、有经验的人员组成辨识小组,如公司领导、车间(科室)负责人、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设备技术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班组长及现场作业人员等;

  3.识别和应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要全,基本覆盖本单位、本项目的所有施工、作业场所及所用的设备设施;

  4.参加辨识的人员必须掌握辨识范围和类别等基本情况,了解法律法规对本单位、本项目的安全具体要求;

  1.所有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包括工作过程中所有人员的活动、外来人员的活动;常规活动(如正常的工作活动等)、异常情况下的活动和紧急状况下的活动(如火灾等)。

  2.所有工作场所的设施设备(包括外部提供的)中存在危险源,如建筑物、车辆等。

  3.所有采购、使用、储存、报废的物资(包括外部提供的)中存在危险源,如食品、办公用品、生活物品等。

  4.各种工作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如高温、低温、照明等。

  5.识别危险源时要考虑六种典型危害、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

  a.各种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挥发、泄漏所造成的人员伤害、火灾等;

  b.物理危害:造成人体辐射损伤、冻伤、烧伤、中毒等;

  c.机械危害:造成人体砸伤、压伤、倒塌压埋伤、割伤、刺伤、擦伤、扭伤、冲击伤、切断伤等;

  d.电器危害:设备设施安全装置缺乏或损坏造成的火灾、人员触电、设备损害等;

  e.人体工程危害:不适宜的作业方式、作息时间、作业环境等引起的人体过度疲劳危害;

  f.生物危害:病毒、有害细菌、真菌等造成的发病感染。

  a.过去:作业活动或设备等过去的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体伤害事故;

  c.将来: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或设备等在发生改进、报废后将会产生的危险因素。

  a.正常:作业活动或设备等按其工作任务连续长时间进行工作的状态;

  b.异常:作业活动或设备等周期性或临时性进行工作的状态,如设备的开启、停止、检修等状态;

  1.收集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法规、标准,将其作为重要依据和线索。

  2.收集本单位和其它同类单位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和事故信息。

  3.通过收集其它要求(如:顾客的要求等)和专家咨询获得的信息。

  现场观察:对作业活动、设备运转进行现场观测,分析人员、过程、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

  座谈:召集安全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讨论分析作业活动、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对现场观察分析得出的危害进行补充和确认;

  预先危害分析:新设备或新过程采用前,预先对存在的危害类别、危害产生的条件、事故后果等概略地进行模拟分析和评价。

  第十七条危险源的风险评价采用“定性判断法”和“定量打分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第十八条各单位按照上述规定,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填写《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调查登记表》中的“序号”、“场所/设备设施/活动”、“危险源”、“可能的损害”、“现有控制措施/制度”等内容。

  第二十条经评价确定为重大风险危险源的由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整理填入《重大风险危险源清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将其传递给相关部门,并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5.配备完备的个体防护用品,加强员工保护,降低风险。

  1.采取专门措施控制时应建立详尽的实施计划(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3.建立和完善安全制度,编制相关安全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

  对一般风险危险源,对职工进行安全风险教育,有关部门完善现有制度和措施,加强运行监控。

  第二十四条风险评价要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对危险源及时进行辨识和评价,处理重大风险,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

  第二十四条公司应制定重大风险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监督检查各单位对重大风险危险源管理和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二十五条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危险源的更新工作,对新增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4)采用新设备、设施前或设备技术改造后投入使用前;

  各单位根据补充辨识和评价的结果,填写新增《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调查登记表》和《危险源清单》,报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备案。

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制度2

  一、目的

  为了辨识公司范围内作业场所的危险源,规范公司危险源的安全管理,防范重大事故发生,确保公司安全生产顺利进行,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控制的管理工作。

  三、职责

  1、公司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公司重要危险源的审核与批准。

  2、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公司危险源的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对一般危险源应按照有关规定和办法处理;对重要危险源应实施控制,并上报。

  3、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危险源的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对一般危险源应按照有关规定和办法处理;对重要危险源应实施控制,并上报。

  四、危险源控制流程

  1、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辨识就是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原因的过程。

  (1)危险源辨识方法

  ①询问和交流;

  ②现场观察;

  ③查阅有关记录;

  ④获取外部信息;

  ⑤工作任务分析;

  (2)风险评价方法

  ①直接判定法

  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危险源均应判定为重大危险源:

  a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c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②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详见附件1)

  (3)危险源辨识范围

  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

  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

  施工工序: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

  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特殊装置、设备:锅炉房、危险品库房等;

  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各种设施:管理设施(指挥机关等)、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医院卫生所等)、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

  (4)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控制流程

  2、危险源的控制

  (1)控制原则:针对评价出的重要危险源必须由分管安全领导组织有关人员制定控制管理方案,并辅助制定运行控制程序,必要时包括应急程序。对一般危险,主要进行员工安全意识方面的培训教育,主动消除问题,考虑其实际控制效果可制定目标、管理方案,但必须明确运行控制程序要求,必要时包括应急程序。

  (2)制定管理方案应遵循的顺序和原则

  ①尽可能地消除风险;

  ②尽可能地预防风险;

  ③尽可能地减小风险;

  ④隔离风险;

  ⑤连续控制风险;

  ⑥警告提示预防风险。

  (3)制定管理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改进生产工艺,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消除人身伤害危险;

  ②设置防护装置、保险装置、及危险标示和识别标示,杜绝和减少风险;

  ③做好电气安全工作:防止触电,做好漏电保护,绝缘,电气隔离,安全电压,屏护和安全距离,连锁保护,电气防爆,防静电等;

  ④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等;

  ⑤防止职业病,采用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操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直接接触有害因素的设备和物料;

  ⑥上述方面都难以实施时,采用个体防护用品防护。

  (4)管理控制方案制定后,应由生产科对生产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5)管理控制方案制定后要进行评审,确保不再发生新的危险源。在实施过程中,实施负责人要始终进行监视和测量,并做好记录。

  (6)生产科要对生产作业中的'危险源经常监管,并进行评价,实施动态控制。

  五、危险源辨识及评估的回顾

  公司应定期对已经辨识、评估的危险源进行回顾,分析其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对控制措施失效或已有更好控制措施的项目重新进行辨识和评估,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六、危险源辨识及评估的持续改进

  遇下述情况,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

  1、组织的活动发生变化;

  2、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发生变化;

  3、内审、外审及管理评审提出要求;

  4、出现事故、事件、不符合;

  5、生产工艺发生大的变化;

  6、公司的生产、产品发生较大变化(如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新产品等);

  7、相关方抱怨或提出要求;

  8、设备、设施发生较大变化;

  9、其它情况需要。

  七、附件

  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2、《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管理规定》

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制度3

  一、目的

  为了辨识公司范围内作业场所的危险源,规范公司危险源的安全管理,防范重大事故发生,确保公司安全生产顺利进行,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控制的管理工作。

  三、职责

  1、公司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公司重要危险源的审核与批准。

  2、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公司危险源的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对一般危险源应按照有关规定和办法处理;对重要危险源应实施控制,并上报。

  3、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危险源的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对一般危险源应按照有关规定和办法处理;对重要危险源应实施控制,并上报。

  四、危险源控制流程

  1、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辨识就是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原因的过程。

  (1)危险源辨识方法

  ①询问和交流;

  ②现场观察;

  ③查阅有关记录;

  ④获取外部信息;

  ⑤工作任务分析;

  (2)风险评价方法

  ①直接判定法

  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危险源均应判定为重大危险源:

  a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c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②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详见附件1)

  (3)危险源辨识范围

  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

  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

  施工工序: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

  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特殊装置、设备:锅炉房、危险品库房等;

  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各种设施:管理设施(指挥机关等)、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医院卫生所等)、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

  (4)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控制流程

  2、危险源的控制

  (1)控制原则:针对评价出的重要危险源必须由分管安全领导组织有关人员制定控制管理方案,并辅助制定运行控制程序,必要时包括应急程序。对一般危险,主要进行员工安全意识方面的培训教育,主动消除问题,考虑其实际控制效果可制定目标、管理方案,但必须明确运行控制程序要求,必要时包括应急程序。

  (2)制定管理方案应遵循的顺序和原则

  ①尽可能地消除风险;

  ②尽可能地预防风险;

  ③尽可能地减小风险;

  ④隔离风险;

  ⑤连续控制风险;

  ⑥警告提示预防风险。

  (3)制定管理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改进生产工艺,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消除人身伤害危险;

  ②设置防护装置、保险装置、及危险标示和识别标示,杜绝和减少风险;

  ③做好电气安全工作:防止触电,做好漏电保护,绝缘,电气隔离,安全电压,屏护和安全距离,连锁保护,电气防爆,防静电等;

  ④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等;

  ⑤防止职业病,采用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操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直接接触有害因素的设备和物料;

  ⑥上述方面都难以实施时,采用个体防护用品防护。

  (4)管理控制方案制定后,应由生产科对生产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5)管理控制方案制定后要进行评审,确保不再发生新的危险源。在实施过程中,实施负责人要始终进行监视和测量,并做好记录。

  (6)生产科要对生产作业中的危险源经常监管,并进行评价,实施动态控制。

  五、危险源辨识及评估的回顾

  公司应定期对已经辨识、评估的危险源进行回顾,分析其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对控制措施失效或已有更好控制措施的项目重新进行辨识和评估,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六、危险源辨识及评估的持续改进

  遇下述情况,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

  1、组织的活动发生变化;

  2、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发生变化;

  3、内审、外审及管理评审提出要求;

  4、出现事故、事件、不符合;

  5、生产工艺发生大的变化;

  6、公司的生产、产品发生较大变化(如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新产品等);

  7、相关方抱怨或提出要求;

  8、设备、设施发生较大变化;

  9、其它情况需要。

  七、附件

  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2、《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管理规定》

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制度4

  1、目的

  为充分辨识危险源,合理评价风险,进行风险控制策划,特制定本办法。

  2、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管理。

  3、术语

  3.1重大风险(或不可承受风险):指级别较高或危险程度较大、能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风险。

  3.2管理方案:对重大风险,需投资或加强培训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明确相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权限,制定方法、资源和时间表,落实、检查所采取的措施。

  4、主要职责

  4.1生产安环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管理工作。

  4.2设备技术部负责建设项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管理工作。

  4.3各单位负责本单位(包括相关方)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

  5、工作程序

  5.1危险源辨识:

  5.1.1划分作业活动

  5.1.1.1危险源辨识是针对作业活动进行的,进行危险源辨识首先要划分作业活动。

  5.1.1.2划分作业活动方法

  a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

  b按地理区域划分;

  c按装置划分;

  d按作业任务划分;

  e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5.1.2危险源辨识范围

  5.1.2.1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5.1.2.2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1.2.3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

  5.1.3危险源辨识内容:危险源类别的分类见附录一

  5.1.3.1物的不安全状态;

  5.1.3.2人的不安全行为;

  5.1.3.3作业环境的缺陷;

  5.1.3.4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

  5.1.4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5.1.5危险源辨识方法具体内容见附录二

  5.1.5.1基本分析法

  5.1.5.2工作安全分析法

  5.1.6危险源辨识充分性的确认

  a覆盖已发生事故的原因;

  b覆盖法律法规的要求。

  5.2风险评价

  5.2.1风险评价采用直接评价法、mes法和ms法(mes法、ms法和风险程度的具体内容见附录三)。

  5.2.1.1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直接评价法判定为重大风险(或不可承受风险):

  a所有违反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情况或属于组织性行为且涉及的范围较大、后果较为严重的其它违规(轻微的违章行为除外);

  b近三年发生过重伤、死亡、重大财产损失(30万元及以上)一次;或轻伤、非重大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下)三次以上,至今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仍有可能发生事故。

  5.2.1.2除上述情况外,人身伤害事故采用mes法,单纯财产损失事故采用ms法。

  5.2.1.3风险分级

  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即一、二级风险)属政府部门级危险源;三级属公司危险源;四级、五级属车间(部门)级危险源。

  5.2.1.4对5.1、5.2条款中记录填写《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表》,公司级危险源填写《重大风险控制计划表》,其中控制计划为“制定目标管理方案”的填写《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表,并填写《重大危险源清单》。

  5.3汇总和调整工作

  为了确保全员参与、辨识充分,采取三级辨识二级评价的方法。《即班组、车间(部室)、公司三级辨识,车间(部室)、公司二级评价。》

  5.3.1各车间(部室)对所属各班组;公司对所属各车间(部室)上报的危险源辨识评价表分别进行汇总。汇总过程中对所列出的危险源可合并同类项,但要指出危险源所涉及的作业活动。

  5.3.2生产安环部组织相关人员对各车间(部室)上报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和确认,结果上报公司。

  5.4风险控制策划

  5.4.1风险控制措施选择的优先顺序:

  首先考虑消除风险(如技术、工艺改造);其次考虑降低风险(如增设安全监控、报警、连锁装置或隔离措施);再次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装置。

  5.4.2风险控制措施:

  5.4.2.1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由公司主管部门和厂充分讨论确认后,制定重大风险控制计划,公司生产安环部根据控制计划组织实施,公司主管部门进行跟踪监督、检查。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应及时上报政府有关安全监督行政部门备案。

  5.4.2.2三级风险,生产安环部和相关车间(部室)讨论确认后,制定风险控制计划,由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所属单位实施控制计划,生产安环部进行监督、检查。四至五级风险,由各车间(部室)制定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5.4.3生产安环部每月组织一次对三级危险源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职能单位的三级危险源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安全防护设施维护情况、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岗位职工按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各车间(部室)每月进行一次对本单位三级危险源的检查,重点检查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安全防护设施维护情况、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岗位职工鞍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作业区(班组)每月对四级、五级危险源的检查,,重点检查各类安全监测与监测设备设施维护情况、岗位职工鞍章操作情况、职工应急预案与处置方案的掌握情况。

  5.5危险源的更新

  5.5.1各单位每年按本文件对危险源进行更新确认,并将确认结果于七月底前报公司生产安环部。

  5.5.2对属于公司管理的建设项目,在施工前,设备技术部组织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以便对工程承包商提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控制的具体要求。并将结果报生产安环部备案。

  5.5.3当下述情况发生变化时,各单位应及时辨识危险源,更新(或补充)危险源辨识的相应表格。

  5.5.3.1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等发生变化;

  5.5.3.2各各车间(部室)的工艺、技术、作业环境、设备、设施等发生变化或更新;

  5.5.3.3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后的责任单位,要对相应的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源重新识别、评价,评价结果在事故处理结束5个工作日内,报生产安环部备案(书面和电子版)。

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制度5

  第一章总则

  为了辨识、评价施工生产活动中存在的职业安全卫生、环境危险源,评价其危险程度,依此实现对职业安全卫生、环境危险源进行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并提供培训等相关信息,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北京环能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个(简称公司)。

  第二章机构及职责

  各项目管理部门组织对所承担建设、运营项目的危险源辨识、评价及危险源控制工作,负责填写本单位的《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表》和《危险控制计划清单》、《环境因素控制计划清单》。

  项目部负责本项目的危险源辨识、评价及危险源控制计划的制定工作,负责填写本项目《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表》,组织制订《危险控制计划清单》、《环境因素控制计划清单》并报公司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公司技术部负责对危险源辨识、评价及危险源控制的指导工作,并负责各部门危险源辨识、评价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及整理工作,编制出公司《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表》和《危险控制计划清单》、《环境因素控制计划清单》,并监察项目部危险源控制计划的执行。

  第三章工作程序

  每年年初,技术部、各部门应针对本单位危险源辨识、评价及危险源控制计划工作的需要,结合本单位生产活动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实施方案》、《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实施方案》,并发布给相关项目。

  项目部按公司《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实施方案》、《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实施方案》,对本项目所有作业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以及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填写《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表》。

  技术部将各项目部上报的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结果汇总为本单位的《危害辨识、危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辨识、环境评价表》,分析、评价出不可接受的重大的职业安全卫生风险、重大环境因素,编制《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报告》、《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报告》,制定并发布公司《危险控制计划清单》、《环境因素控制计划清单》,督促各部门落实危险有害因素控制措施。

  公司总工程师审核并发布公司直管工程《危险源控制计划清单》、《环境因素控制计划清单》。并对各项目部的危险源控制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

  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应按照上述描述重新进行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辨识与评价工作:

  (一)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运用;

  (二)法律、法规发生变化;

  (三)生产活动发生重大变化;

  (四)方针、目标发生重大调整;

  (五)与职业安全卫生和环境有关的其他情况发生变化。

  项目部在工程项目开工前或运营项目开机前,应依据当时的内外条件,针对本项目进行一次总体的危险源辨识、评价工作,以指导有效的危险源控制。

  项目部在每项单位工程开工前,均应对该项工程,依据当时的内、外条件,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工作,上报项目管理部门审定。

  第四章危险源的辨识内容方法

  危险源辨识内容

  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

  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

  生产工艺工序: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

  特殊装置、设备:锅炉房、危险品库房等;

  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各种设施: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

  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和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分类。

  为了便于进行危险源辨识和分析,首先应对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按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共分为20类:

  物体打击:是指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如落物、滚石、锤击、碎裂、砸伤和造成的伤害,不包括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爆炸引发的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是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如机动车在行驶中的挤、压、撞车或倾覆等事故;

  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碾、碰、割、戳、切等伤害。如工具或刀具飞出伤人,切削伤人,手或身体被卷入,手或其他部位被刀具碰伤,被转动的机具缠压住等。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伤害;

  起重伤害,是指从事各种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不包括触电、检修时制动失灵引起的伤害,上下驾驶室时引起的坠落;

  触电:指电流流经人身,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隧道、洞室透水淹溺;

  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火灾:指造成人员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不包括非企业原因造成的火灾;

  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包括脚手架、平台、陡壁施工等高于地面和坠落,也包括由地面坠入坑、洞、沟、升降口、漏斗等情况,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坍塌:是建筑物、构筑物、堆置物等倒塌以及土石塌方引起的事故。适用于因设计或施工不合理而造成的倒塌,以及土方、岩石发生的塌陷事故。如建筑物倒塌、脚手架倒塌,挖掘沟、坑、洞时土石塌方等情况;

  冒顶片帮:指隧道洞室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称为片帮;拱部、顶板垮落为冒顶;

  透水:指地下开挖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带来的伤亡事故;

  放炮;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瓦斯爆炸:指可燃性气体瓦斯、煤尘与空气混合形成了达到燃烧极限的混合物,接触火源时,引起的化学性爆炸事故;

  火药爆炸: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锅炉爆炸: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

  容器爆炸:容器(压力容器、汽瓶的简称)是指比较容易发生事故,且事故危害性较大的承受压力载荷的密闭装置。

  其他爆炸:不属于上述爆炸的事故;

  中毒和窒息:指人体接触有毒物质,如在误吃有毒食物或呼吸有毒气体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或在暗井、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风的地方工作,因为氧气缺乏有时会发生突然晕到,甚至死亡的事故称为窒息。

  其他伤害:凡不属于上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钉子扎伤等。

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制度6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推进危险源识别、评价及监督管理制度的实施,提高对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力,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消除事故苗头,特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总工程师负责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领导工作,并对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审核批准。

  二、分公司安全科及项目部负责排查、识别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并实施和管理。

  三、公司安全处负责组织危险源的识别、汇总、分析、评价和确定,各相关部门协助实施。

  四、危险源识别范围:

  a)本公司在生产和服务活动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危险源。

  b)所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危险源。

  c)识别危险源应充分考虑常规、非常规两种活动状态和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态。

  五、危险源识别方法危险源的.识别采用现场排查法,由安全检查人员同其他相关人员在现场进行识别、观察。

  六、风险评价采用lec评估办法,它综合考虑各个环节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人员暴露在这些环境的频率以及一旦发生事故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等三方面因素,采取“评分”的办法和对比的手段,根据总的危险分值简易评价作业环境的潜在危险性。

  七、分公司安全科、项目部安全员根据本程序的规定组织有关人员对所辖场所的危险源进行评分评级,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实施控制。

  八、重大危险源管理:

  1、分公司、项目部分别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体系和识别监控小组,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

  2、分公司、项目部分别制定重大危险源识别监控管理制度。

  3、项目部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本项目有关人员对该施工工程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列出一般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确定监控时间和监控巡查时间。国家建设部指出的七项分部分项工程必须全部列为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控,同时符合论证条件的工程必须提前申请专家论证审查。

  4、公司、分公司和项目部分别建立重大危险源识别监控台帐。项目部每月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每月分别向安全科、安全处上报一份台帐。

  5、项目部对识别出的重大危险源要单独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救援措施及监控责任制度,报监理审核,总工程师审批。

  6、项目部针对确定的重大危险源施工前必须进行专项安全技术交底,并要求进行现场公示。

  7、项目部必须设置专人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控检查,并留有监控检查纪录。项目部由项目经理每周组织一次安全检查,并留有检查纪录。

  8、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救援抢险队伍,施工现场配备所需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

【危险源辨识评价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危险源辨识与预防措施06-29

危险源风险辨识评价急重大隐患监控制度03-21

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辨识与防控措施03-21

危险源评价会议记录05-18

危险源管理制度10-30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05-10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04-24

危险源风险管理制度05-11

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办法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