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理解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计算应用题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明确两步应用题的特征,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基本训练
(1)出示:白兔16只,黑兔比白兔多7只,?
红花有25朵,黄花比红花少10朵,?
足球有12个,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3倍,?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2、出示:
粮店运来面粉240袋,
,运来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袋?
让学生读题,讨论:可以补哪些不同的条件?
二、新授:
1、出示:
(1)大米180袋
(2)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60袋
(3)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少60袋
(4)运来大米的袋数是面粉的3倍,
2、学生列式口答
4、其余3题,学生尝试解答。
5、学生质疑问难,集体订正
6、讲解第7题
学生说一说要求运来的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袋?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要先算什么?(同桌互说)
7、提问:240+70=310(袋)求的是什么?240+310呢?
8、第(3)(4)题学生说说两题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9、比较:这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第100页第1题
学生列式解答,思考:要求合唱组和舞蹈组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先算什么?
2、第100页第2题
学生列式解答,同桌互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第101页第1题
说出图意,列式解答。
四、作业:
第101页(2)、(3)。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收获,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3.能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整理知识、回顾学法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回顾学法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可能回答: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解决简单的买文具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记账;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租船……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些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揭示并板书课题)
(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二、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出示:小明家有图书587本,小红家有图书239本。
教师:同学们,根据这两个条件,你想到些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小明家和小红家的图书很多,小明和小红都喜欢看书……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小明家和小红家一共有多少本图书?小明家比小红家的图书多多少本?小红家比小明家的图书少多少本?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
587+239 587-239
学生估算第1个算式,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学生1:587+239≈80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00,600+200=800。
学生2:587+239≈85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50,600+250=850。
学生3:587+239≈830,我把587看成590,把239看成240,590+240=830。
教师: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呢?该怎么办?学生4:同学3估算得比较接近。
学生5: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
学生用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587+239/826
集体订正后,说说计算时要同学们注意什么。
学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应该向前一位进1。
学生计算第2个减法算式,要求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2.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下面的动画:小明的爸爸和小明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刚好买了50元的.商品,小明的爸爸从钱包里摸出了一些钱,发现只有2元和5元的面值。同学们猜一猜,小明的爸爸可以怎样付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汇报。(略)
(3)怎样才能得出尽量多的答案而又不重复呢?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如下的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第2种第3种第4种
(4)学生汇报,出示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58第2种106第3种154第4种202
(5)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张;2元的张数只能5张5张的数;5元的张数都是双数……
三、反馈练习,拓展运用
(1)明明一家3人到动物园去参观,参观的门票有两种:价格最低的为30元,价格最高的为50元。明明买了3张票,一共可能用去多少元?
(2)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二的思考题。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看屏幕上的小区图,图上不但有漂亮的楼房、还有美丽的草坪。提问:你们知道小区里为什么种草坪吗?
1.师出示例题:
月星小区有850平方米草坪。这种草坪每平方米每天能释放氧气15克,吸收二氧化碳20克。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
学生读题,师解释氧气、二氧化碳的知识
2.学生列式85015、85020
二、尝试计算,探索方法
1.梳理知识、指导学法
(1)比较:这两个乘法算式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板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回忆:计算85015,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哪些乘法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的笔算、估算
师帮助大家回忆以前知识。
口算: 802= 980= 6070=
3020= 1330= 5040=
提问:你是怎样口算的?老师为什么让大家做这组口算题?(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
2.提问:你能估算一下85015的结果是多少吗?
学生估算:把850看作800,15看作10,用80010=8000,结果应该比8000大。把850看作900,15看作20,用90020=18000,结果应该比18000小。(板书80010=8000、90020=18000)
要求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算好之后,在小组之间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教师寻找不同算法。小组内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让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85015 =
850 850 850
15 15 15
4250 4250 425
850 85 85
12750 12750 12750
3.全班交流讨论:
(1)比较:这三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答案和估算的结果比,合理吗?为什么?
(2)同一道题黑板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请第一个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用85015 你怎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
(3)比较:后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请第二个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4250是怎么得来的?85呢?计算第一步看0,得到4250;计算第二步不看0,得到85,一会儿看0,一会儿不看0,这样做容易出错。
请第三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你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就是把0前面的数相乘。425是怎么得来的?85呢?0到哪里去了?这里怎么有0出现呢?这是用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指黑板上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说一说)
(4)比较: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谈谈你的理由。(板书:简便方法)
(5)完整计算,感悟简便方法
用简便方法计算,做的时候,首先要会摆竖式,下面请同学上黑板把竖式摆一摆。
师带领学生集体计算。先怎样?(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最后写答语。
刚才通过应用以前所学的估算等知识,算出了草坪释放的氧气。计算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什么方法?接下来我们用简便方法算一算草坪吸收的二氧化碳,好吗?算的时候,仍然通过估算、再算一遍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结果。
4.再次尝试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让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850 850
20 20
17000 1700
(2)讨论比较:
提问做错的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1700中的第一个0是怎样得来的?第二个0呢?
提问:你估算了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850 (板书:80020=16000,90020=18000)
20
1700
提问:1700这个答案合适吗?你能自己找到错误原因吗
提问做对的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17000这个结果合理吗?为什么?他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和这位同学是一样的;把85020看作852,和这位同学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是添一个0和添两个0。为什么添两个0?用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
(3)反馈:请做错的学生改正错误的结果。师写答语。
三、分层练习
1.练习:在练习纸上做38022、17060、50040 60035
(1)应用所学知识,先将竖式列好,不计算。
反馈:比较60035的竖式的摆法,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如果写成635要乘两次,写成356只要乘一次,为了计算简便,可以把乘数的位置交换一下)
(2)学生计算:反馈:教师巡视,要求学生规范地说。选取38022、50040说理。
(3)讨论:做这些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为什么这四道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2.做书P5第四题。
要求学生先估算一下结果的范围。再列式计算。最后反馈。
3.做书P7第三题。
学生做题,集体反馈。
4.据调查,每个成人每天大约吸入氧气750克,呼出二氧化碳950克。17个成人每天大约吸入氧气多少克?每天呼出二氧化碳多少克?
比较:谈一谈想法.
850平方米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2750克
850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17000克
17个成人每天大约吸收氧气12750克
17个成人每天大约呼出二氧化碳16150克
四、全课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一课。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基础上,教材从旋转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为下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基础。改变了传统教材中仅依靠观察图形推出概念的方式,改静态观察为动态描述,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独立学习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角的学习经验,头脑中也有旋转的概念。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生活中的观察,相信学生能很快掌握本课知识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与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知道各种角的形成过程,了解各种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角的动态美。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法学法:
我使用的是引导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助,使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采用的教具有钟表模型、课件、芭比娃娃;学具有活动角、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复习学过的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老师拨动钟表模型,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不停的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小夹角是什么角,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可以得到角,导入课题《旋转与角》。当6时整时,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角学生不认识,这时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 新授
1、学习平角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活动角,固定其中一条边,旋转另一条边,边旋转边说自己旋转出了什么角。继续旋转,当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
(1)提问: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角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得出它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
(2)这时提出质疑:它还是一个角吗?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它符合角的.条件,是一个比钝角还大的角。
(3)追问:能说它是一条直线吗?
学生讨论平角与直线的区别
然后告诉学生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角。
(4)接着说说平角的特征。
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平角,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接着老师示范,学生学习平角的画法。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周角
三、练习
1、看一看
请学生用芭芘娃娃来演示芭蕾舞蹈演员“大跳”和“旋转一周”的动作,引导学生欣赏舞蹈中平角和周角的动态美。
2、说一说
说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角的普遍存在。
3、画一画
请同学们在点子图上画出学过的五种角,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队。进一步体会五种角的大小关系。
4、折一折
让学生拿出圆形纸片,对折两次,发现折成了一个直角,再展开一下,发现:平角和直角的关系:1平角=2直角,接着再展开成原来的样子,又发现:1周角=2平角=4直角。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四、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希望他们今后能仔细留心身边的事物,发现更多美极了的数学知识。
最后是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点,突出重难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同一个圆内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2、 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学会画图。
3、 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5、 通过生活实例、工艺设计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 从生活中引入圆
1、 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
2、 除了刚才这些图形,你还能举出哪些圆形的物体?
3、 师: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小到手表里面的零件,大到宇宙飞船的制造都要用到圆的知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的研究就有伟大的成就,因此我们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是非常重要而又必要的。
(感受数学之美,板书“圆的认识”)
二、在画圆过程中认识圆
1、 你会画圆吗?你能借助哪些工具来画圆?
(圆规、硬币、有圆孔的三角板、瓶盖)
2、 说说各种画法的不同特点。
3、 介绍圆规,用圆规画圆。
展示学生作品,分析失败案例,请成功同学介绍经验,教师总结。
4、 教师示范画一个圆。请学生上台画一个和老师一样的圆(同一地方、同样大小)。
5、 师:你是怎么做到的?揭示圆心、半径。
6、 认识圆的特征和圆各部分的`名称,师生一起操作进行。
(1) 认识圆心
取出圆纸片,先对折,打开,换方向后再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
问:像这样折可以折多少次?(无数次)
问:这些折痕意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这些折痕意是在圆中心这一点相交)
老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指导学生在自备圆中心标出圆心,用字母O表示
(2) 认识半径
指导学生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用直尺连一条线段,老师讲解并板书,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问: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
问:量一量,半径长几厘米?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3) 认识直径
指导学生把圆形再对折然后打开,让学生把这条折痕用直尺画出来,看看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口答后教师指出同时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
问:量一量,直径长几厘米?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4) 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问:刚才我们量了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谁能说出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 做课本第58页上面的“做一做”中的题。
(2) 判断题
(1) 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半径。 ( )
(2) 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3)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1/2。 ( )
(4) 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
四、小结
今天学了哪些知识?
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各是什么?
圆的特征是什么?
怎样画圆?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P42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教师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些图形面积的公式是什么?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5.642=11.2(平方厘米)
答: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1.2平方厘米.
三、质疑调节
(一)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教师提问:
(1)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
(2)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3)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还有别的方法吗?
(演示课件:三角形剪拼法)
四、反馈练习
(一)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画斜线的三角形的面积.
(二)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3.底是1.8米,高是.1.2米;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是: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2、注意渗透转化的思维方法和平移的思想,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活动目的
1.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活动准备
若干张长方形和三角形白纸.
活动过程
1.引导学生以长方形的一条边为三角形的`底,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观察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
2.引导学生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沿着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观察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
3.启发学生将三角形折成两个长方形,并观察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
4.分小组讨论这种方法与新课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异同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实物、图形、观察、操作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2.能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并理解它们的含义.
3.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出示: ,
提问:在这个分数中,8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2.填空:
第一份是它的( ),第七份是它的( ),每一份都是它的'( ),共有( )个 .
3.出示下图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这个图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该是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2.教学例7:认识
(l)教师提问:
a、【出示图片例7-1】一份是这个圆的多少? ( )
b、【出示图片例7-2】阴影部分占这个圆的几份?(3份)
c、是几个 ?(3个 )
d、也就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四分之三)
e、四分之三该怎么写呢?
因为还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分母用4表示;因为以前表示有这样的一份,分子写成1,现在有这样的三份,所以分子写成3.
窗体底部
(板书: )
(2)指导读
(板书:读作:四分之三)
(3)练习巩固
①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 ,涂上颜色,并标出 .
②判断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 表示,为什么?
3.学生自学例8.
(l)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把它平均分成5份,
思考:l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同样的2份是它的几份之几?
这样的4份又是它的几份之几?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这样的2份是它的 ,这样的4份是它的 .
(2)指导看书,填空
教师板书:
4.教学例9.
(1)自学例9有关内容,并把空填上(独立完成)
教师提问:
a、通过学习例9,你知道了什么?(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6份,一份是它的 ,5份是5个 ,就是它的六分之五,写作 .)
b、 里面有几个 ?
板书:
5.练习巩固.
选出合适的分数来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6.小结归纳,得出结论.
(1)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 、 、 、 这样的数,也都叫分数.那么今天学的分数与前两节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不同点:前两节我们学的是分子是1的分数,今天我们的是分子是几.
(2)那么哪些数可以用分数表示?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呢?
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份的1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三、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各分数.
2.写出下面各分数.
七分之二 十分之五 十二分之七
3.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4.判断:
(l)4个 是 .( )
(2)分母是比分子是7,这个分数是 .( ).
(3)把一个长方形分成7份,表示其中3份的数是 .( )
(4) 中包含着11个 .( )
(5)一块蛋糕平均切成8块,小红吃了3块,小红吃了这块蛋糕的 ( )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1.在每个图里的适当部分涂上颜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
2.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
3.看图中的涂色部分,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27
小学数学教案08-31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4-03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1-09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3-31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2-24
【精】小学数学教案01-15
【荐】小学数学教案01-23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1-28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