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大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绘本《一寸虫》进入班级后,很快成为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一寸虫是怎么样量夜莺的歌声的,夜莺的歌声到底有多长……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阅读活动。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这个数学活动,巧妙地将书中主人公"一寸虫"请出来,让他来测量纸盒,逐步引导幼儿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使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
1.简单复述故事。绘本《一寸虫》给幼儿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个让幼儿浏览画面的环节中,我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自然带入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2.两两结伴探索测量方法。在制作一寸虫卡片时,我严格地把一寸虫做成3.33厘米,把两寸虫做成6.66厘米。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想传递给幼儿一个观念,我们要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参与科学活动,并且让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索测量的方法。综上考虑,我提出了"两个人一组,用一寸虫卡片测量盒子的长边"的要求。
3.集体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测量结果五花八门。对此,我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请持有不同结论的小组在集体面前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并让孩子们互相观察、判断,寻求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活动中,幼儿很快发现了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他没有沿着边量""他量第二下的时候不是从第一下结束的那个地方开始的"……结合孩子们的发现,我很自然地出正确测量的两个要素:(1)沿边测量。(2)测量时,第一次量的终点是第二次量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想出用记号笔来给每个终点做记号的方法。在这样的演示、讨论、中,孩子们明白了正确测量的方法。
4.尝试使用两寸虫卡片测量。安排这一环节的用意是,首先巩固正确测量的方法,其次打开幼儿的思路。当测量的工具改变时,随之而来的答案也会跟着改变,于是孩子们会产生新的疑问和探索欲望,继续迈出探索的'步伐。
同样,在延伸活动环节,我建议幼儿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回形针、积木等测量工具去测量桌子、椅子、床等生活用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并进一步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发现测量单位不一样其结果也不一样。
2.能够沿边测量,学会在第一次测量的终点做记号并把它作为第二次测量的起点。
3.与同伴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共同讨论、解决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绘本《一寸虫》的PPT(演示文稿)。
2.包装盒1个(包装盒的一面贴有磁铁),一寸虫卡片1张,放大的记录表1张,磁性黑板1块。
3.每两名幼儿共用1套学具:一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3.33厘米),两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6.66厘米),记录表1张(如图),记号笔1支,包装盒1个(包装盒长边长度是寸的偶数倍数,如4寸、6寸等)。
活动过程:
一、师幼共同观看《一寸虫》PPT
师:我们都看过、学习过绘本《一寸虫》,现在我们一PPT,说说哪里出现了一寸虫。
二、出示一寸虫卡片、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1.出示一寸虫卡片,故事内容。
师:瞧,这就是一寸虫。原来他就这么一点长。不过一寸虫虽然个子小,本领可大呢。他量知更鸟的尾巴、火烈鸟的颈子、巨嘴鸟的喙、苍鹭的脚、雉鸡的尾巴、蜂鸟的全身,还有夜莺的歌声呢。
2.出示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用一寸虫量东西的本领。这是一个包装盒,请你也用一寸虫量一量它的长边。两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怎么测量,量后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一格里。
3.幼儿探索测量方法,教师观察幼儿测量时出现的问题并在后面的环节中进行。
三、师幼共同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幼分享测量结果,发现问题。
师:你量出来的结果是几寸?为什么同样的盒子,小朋友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幼儿分享时,教师将结果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2.请不同答案的幼儿演示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师:黑板上也有一个一样的包装盒,谁愿意上来量一量?其他小朋友请仔细观察,他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有什么问题? 应该怎样测量才正确?
3.引导幼儿沿着边测量。
师:大家看,包装盒的长边是哪一条?怎样做才能只量这条边而不量到其他地方去?(沿着包装盒的长边测量。)
4.示范测量,启发幼儿制作标记。
师:我量第二下的时候忘记要从什么地方接着量了。你们觉得应该从什么地方接着量?谁有好方法可以记录每次量到哪里了?(可以用记号笔在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就从这个记号开始,接下去也是这样。)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自己制作竹筒饭,了解竹筒饭的来历及制作过程。
2、在品尝及制作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米是如何变成饭的过程。
2、环境材料准备:竹筒饭、筷子、湿毛巾
活动过程:
一、品尝会(价值分析:用各种感官感受竹筒饭,了解竹筒饭的简单知识,激发制作竹筒饭的兴趣。)
1、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一样东西,请你闻一闻,猜一猜它是什么?(竹筒饭)
2、吃一吃,它有什么特别的味道?
小结:竹筒饭是云南地区的风味小吃。傣族群众常用本种的竹竿节间制作“竹筒饭”,故称为“糯米饭竹”。
二、看一看(价值分析:通过观看竹筒饭的制作过程,了解它的来历、做法。
1、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竹筒饭的制作过程。
2、幼儿观看制作竹筒饭的录像。
3、提问:竹筒饭的做法跟我们平时吃的饭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竹筒饭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塞在竹筒里,然后放在火上蒸熟的。
三、做一做(价值分析:通过动手制作,体验制作竹筒饭的乐趣。)
1、教师示范(注意糯米不要塞得太满)
2、幼儿每人一个竹筒,用手或筷子将米粒塞进竹筒里。
小结:大家成功的做好了竹筒饭,那我们请老师帮我们把竹筒饭放到蒸锅里吧。
活动延伸:
品尝自己做的竹筒饭。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探索使泡泡吹大的方法,发现镂空的材料容易吹出泡泡。
2、技能目标:能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地进行验证。
3、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泡泡水,粗细管子人手一根,人手一个杯子,多种吹泡泡器(管状积木,雪花片,牙刷,一次性筷子,勺子、电线)一组一份,抹布
经验准备:玩过吹泡泡的游戏。
重点:掌握吹泡泡的正确方法。
难点:尝试用多种吹泡泡器吹泡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师:最近老师学了一些小魔术,今天我想变出许多会飞的礼物送给小朋友,小朋友猜猜看王老师会变出什么礼物呢?教师吹泡泡揭开答案。
师:你玩过吹泡泡吗,你平时是用什么吹泡泡的?
二、基本部分:幼儿尝试如何吹泡泡。
1.介绍材料 这是吹泡泡用的工具—吸管,每人拿一根;这是吹泡泡用的泡泡水,每人拿一杯。请你们找个空地方吹泡泡。人手一个小杯子,一根吸管。
2.幼儿操作 吹的时候要仔细看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怎样才能吹成功。教师观察。
3.幼儿讨论。
师:你吹出泡泡了吗?你是怎么吹泡泡的?我们来轻轻的试一试。我们来很用力的试试。(全班一起试)你喜欢那种吹泡泡的方式,为什么?为什么用力吹,吹不大?
小结: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泡泡圆圆的但是容易破,所以吹得时候一定要轻轻吹。
4、粗细管子吹泡泡。
(1)、幼儿猜想。老师还带来了这样的吸管,跟刚刚的有什么不同?(一粗一细) 粗吸子和细吸子吹出来的泡泡一样吗?
(2).幼儿操作。现在请你们用一粗一细两根管子吹,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刚才小朋友用粗细两根吸管都吹过了,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结:粗吸管吹出的泡泡大,细吸管吹出的泡泡小。粗吸管蘸到的'泡泡液多。所以吹出来的泡泡大。
5、多种材料吹泡泡。
(1)、猜想
除了吸管之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吹泡泡的工具。我们来认识一下。(管状积木,雪花片,牙刷,筷子,勺子、电线)
你觉得哪些工具能够吹出泡泡,哪些不能够?请你们来试一试,看看自己猜测的对不对。
(2)、幼儿自由尝试。
(3)、电线如何吹出泡泡。教师用电线制作一个小圈,请个别幼儿尝试吹一吹。
三、结束部分: 我们小朋友好棒哎,能让不能吹出泡泡的电线也吹出了泡泡。让我们带着这些吹泡泡的工具一起到外面继续玩吧。
活动反思:新《纲要》里提到“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吹泡泡》给小朋友提供的材料都是小朋友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得到的,而且在一开始就以吹泡泡的形式出现。这样用简单的材料和明确的任务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在活动中我一直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耐心等待孩子们的探索结果。让幼儿自己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得出这种材料能不能吹出泡泡,怎样才能让材料吹出泡泡来。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和欲望,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自我发现的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名称:
菜地里的歌
活动目标:
1、在区别菠菜、荠菜、草头、豆苗并了解它们特征的过程中,提高幼儿观察、比较和概括事物的能力。
2、在了解蔬菜生长在不同地方的基础上,学用对歌方式进行语言游戏。
3、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4、对蔬菜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四种菜,其他品种的蔬菜图片。
关键点:
观察、交流并了解常见蔬菜的特征。
活动过程:
一、观察比较,认识蔬菜
1、认识蔬菜。
四种蔬菜中,你认识哪几个,说出名称?
2、区别、比较。(颜色、叶子形状、茎)
(1)仔细看看哪两种菜很像?(菠菜和荠菜、草头和豆苗)
(2)它们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3)这四种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叶片菜,绿色,蔬菜)
3、小结:菠菜的根是红的,叶子是椭圆形的,茎比较粗;
荠菜的根是白的,叶子是锯齿形的,茎比较细。
草头是摘下来的,没有根,三片叶子,个子小;
豆苗也是摘下来的,没根,有须,茎是空心的.。
但它们都是叶片菜,都是绿色的蔬菜。
二、交流谈论,了解特点
1、了解更多蔬菜。
(1)这四种蔬菜是长在上面地方的?除了这四种菜,你们平时还吃过、看过哪些蔬菜?
(2)它们又是生长在上面地方的?
(3)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4)小结:豆角、黄瓜挂在藤蔓上、南瓜虽然有藤蔓,但都在地面上、萝卜地底下,地面上只露出叶子。
2、复习儿歌《菜地里的歌》。
按照“(个人)什么长在泥土上,(众)XX长在泥土上”的方式念儿歌。
三、对歌游戏,语言提升
1、游戏:分成男女两队,一问一答,每队推选出一名幼儿带领。
2、每次对歌后两队互换,回答一队可变换蔬菜名称。
如:什么长在泥土上|躲在地下藏|就在水里长|挂在藤蔓上?(白菜、土豆、菱角、黄瓜)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动静交替,气氛活跃,孩子们情绪高涨,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在了解蔬菜的品种时,由于孩子们对蔬菜的品种还不是很熟悉,因此发言的孩子都集中在几个孩子身上。在表达儿歌这一环节上,幼儿比较主动,能大胆尝试,积极表现,因此准备再进行一次延伸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一、目的:
1、感知淀粉与碘水,淀粉与碘水的混合物与石灰水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3、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准备:
1、碘水、石灰水、米汤、棉签等。
2、背景图若干、黑猫头饰若干、磁带、录音机、会响电话一部。
三、过程:
(一)以检查城市卫生为由引入活动。
(二)以发现鼠群,展开“实验一”
1、接到电话“环保城出现隐身鼠群”,组织幼儿讨论寻找的'方法。
2、出示神秘武器——碘水。开展“实验一”(碘水会使米汤变成蓝色)
3、“黑猫警士”学本领。(指导幼儿做实验一)
4、小结实验一:米汤里有淀粉,淀粉与碘水碰在一起,米汤就会变成蓝色。
5、带领警士到环保城寻找隐身的老鼠。
(三)以消灭鼠群,展开“实验二”
1、以鼠群占领环保城,组织幼儿再次讨论:用什么方法消灭鼠群?
2、教师引导幼儿做“实验二”(石灰水与蓝色水在一起使米汤恢复原色)
3、引导幼儿小结实验二,得出消灭鼠群的方法。
4、带领幼儿到环保城消灭鼠群。
(四)黑猫警士随音乐跳舞结束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5-14
大班《地球》科学教案04-24
大班科学教案11-09
大班蜗牛科学教案09-30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3-24
大班科学教案【荐】06-29
大班科学教案【热门】06-28
【荐】大班科学教案06-28
大班科学教案【推荐】06-30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