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故事【优选15篇】
端午节的故事1
在古代先民们认为五月为“恶月”或“毒月”。五月南方天气已十分炎热,雨水大量增多,山洪暴发突然而无妨。人们为了求生,便利用自然界中葫芦绑在身上,险中求生,这时葫芦被称为“腰舟”。
由于葫芦特殊功能,能在危急时刻救人性命,人们便对葫芦产生了崇拜。后来演变成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挂葫芦习俗。在北方即是家里没有葫芦,便用剪纸剪一个葫芦贴在大门上。
葫芦有“福禄”之意,有收集福气作用。葫芦本为藤本植物,藤蔓绵延则寓意万代绵长。由于葫芦形状与太极阴阳极为贴近,可以收纳不吉之气,易进不易出,因此在端午节,民间有用葫芦去病化煞习惯,可将桃木八卦葫芦挂在家中或戴在身上,能起到避邪驱瘟、带来好运作用。
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谐音。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自农历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端午节的故事2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大臣。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写下忧国忧民《离骚》和《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身体。
端午节的故事3
传说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传说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传说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传说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传说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传说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端午节的故事4
端午节的一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地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部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故事5
端午节就要到了,每逢端午,人们总要赛龙舟,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说一个好听的故事。
从前,大象长得圆滚滚的,短短的鼻子,绒球一样的小尾巴,就像是一个硕大的圆球,而且它的力气还很小。一天,一个叫“赛”的`大象,出门到小河边找水喝,可是它太粗心了,居然没有发现潜藏在河里的鳄鱼,于是它刚把短鼻子伸进河水里,就被鳄鱼给结结实实地咬住了。就在这时,一个村民看见了,连忙找来了一条形状像龙一样的船,又找来了一条长绳,一头绑在船上,一头绑在大象的短尾巴上,然后用力地划呀划,可是鳄鱼还是没有松开嘴巴,于是他决定召集人们来赛龙舟,看看谁划得最快,然后就让这个人来拉这头大象。就这样经过激烈的比赛,人们如愿以偿,选出了划得最快的人,让他来拉大象,就这样大象的鼻子终于挣脱了鳄鱼的嘴巴,而且它的鼻子变长了,尾巴也变长了,而且它还变得力气很大了!从此这头大象一直保护人们的安全。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要赛龙舟,慢慢的,它成为了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故事6
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计谋,冒死进宫陈述其中的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了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在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来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了,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去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没过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的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端午节的故事7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我们中国民间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相传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楚国大夫、著名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老家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都是在门的两旁挂上艾草和菖蒲,用来避邪,小孩子胸前还要挂上染红的咸鸭蛋,戴上用彩色丝线缝制成各种形状的香囊,以求吉祥。
过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南方各地共有习俗,只不过粽子的做法,各地都不相同,有的地方用芭蕉叶包粽子,有的地方用荷叶包粽子,江浙这边有些地方用芦苇叶包粽子,而大多数地方都是用一种专门可以用来包粽子的竹叶,这种竹叶除用来包粽子,以前还用来做斗笠和渔舟上的雨篷。粽子的形状也有差异,有些地方做成长方形,像个小枕头,大多数地方都是做成四棱形。我太婆说过,做成四棱形是喻指古代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灵,护佑屈原大夫平安。包粽子除了用上等圆糯米,里面的馅也是不一样的,有枣泥的、豆沙的、咸蛋黄的、肉馅的……我们家包粽子是用肉馅加花生米做的,十分好吃。
每逢端午节,家家还是要把屋子打扫干净,洒上雄黄水,防止毒虫兹生。我听爷爷说,过端午节还要喝雄黄酒。因为爷爷曾经看到过一条资料,说喝雄黄酒对人体有害,所以,我们家不再喝雄黄酒了。
过端午节那一天,我国南方各地还要举行赛龙舟活动。我们老家江西抚州的风俗是每年农历五月初八,都要在抚河举行一次临近乡村的'龙舟大赛,冠、亚军还要颁发奖状和证书,同时还是有一些物质奖励呢。
赛龙舟可有意思了,每一条船上除了20人左右的桨手和一个舵手外,我们老家龙舟的船头上还要放一面大鼓,船尾放一面大锣,用锣鼓指挥桨手们行动一致,鼓声,锣声“嘭”落桨。因此,划龙舟比赛时,河面上锣鼓喧天,加上两岸观众的呐喊声,真可称得上热闹非凡。我们抚州市临川区的河西乡女子龙舟队,还在国际比赛中得过冠军呢!
端午节的故事8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在我们四川把端午节叫端阳。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端午节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老师告诉我们端午节还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如此日本人,韩国人也要隆重过节呢。
端午节吃什么呢?当然要吃粽子啰。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我知道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被排挤而流放,于是他投汨罗江表示自己的爱国忠心与清白。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老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到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后世每逢端午人们还要举行划龙舟比赛。
老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糯米捏成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有了吃粽子的风俗习惯。
今年的端午我们家是怎么过的呢,让我来慢慢告诉你。
一大早,奶奶就叫我一同去采药,她说“这一天百草都是药”因为这一天许多人都把采来的`草药捆成一把一把卖给城里人,我和奶奶穿过池塘,走了很远的山路才扯了一些野陈艾,水菖蒲,药味很浓烈。我们要拿回去挂在屋门上晾干,今后熬水沐浴,对蚊叮虫咬止痒驱痱子很有效哟。奶奶还说:“过去还有香炉草,可以用来熬水,大人小孩喝了都去身上的毒气”原来端午节还有这么多科学知识。
现在,看看我们是怎样包粽子的。我们农村很少去买现成的粽子,要吃得新鲜就要不怕辛苦,自己动手嘛。首先要泡糯米(我们这边也叫酒米)淘洗干净,泡三个小时以上,如果觉得吃起来太黏太腻,也可以加入少量洗干净的饭米一起浸泡,泡好的米似乎真的有一种酒香,实际上,醪糟也是要用酒米的。
包粽子的粽叶可以用往年晒干的,也可以去采摘一些新叶,粽叶用热水烫过洗净晾干备用,四川人包粽子有白味的,煮好放白糖吃,比较正宗。但也可以包豆沙,腊肉等,甚至有辣味的咸粽子。包粽子有点像我们美术课上老师教的做菱角,酒米不能弄太多,粽绳要捆得松紧合适,以提起来不散为合格。
好了,将粽子煮熟,捞起来,剪掉粽绳,剥掉粽叶,香喷喷的粽子新鲜出炉了,还冒着热气,这时爸爸要在家就好了,“爸爸,你想吃家乡的粽子吗”今天我一定要给他打个长途电话。
端午节的故事9
每年的端午节,都是一个非常热闹的日子,家家户户会要挂菖蒲艾草、戴香囊,说这些都是为了防五毒。
端午节时,还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这些习俗是为了纪念屈原。说到屈原,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个清官。有一次,皇上要和邻国打仗,屈原说:“‘不能去,敌军比我军强大,这样会劳民伤财,战事起老百姓会受苦的,对国对民不利啊。”可皇上不以为然,他硬要开战。皇上把屈原撤了职,关进大牢里,把他绑在一根柱子上。屈原见自己护不了国,悲痛欲绝地跳进江中,投江自尽了。渔民们见屈原如此忠心,纷纷划着船,拿着网,想打捞屈原的尸体,可捞了半天,连一根头发都没捞着。
这时,一个渔民提出:“不如我们扔些米团喂鱼吧。让鱼儿不要吃掉那忠臣屈原的身体。”渔民们听了,都表示赞同。于是,他们拿出米团,扔进江里。
从此,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百姓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而这个节日也一直延续到了至今。
这就是端午节的故事了,怎么样是不是对端午节有了新的认识呢?
端午节的故事10
端午节就要到了,这是一个神奇的节日,当然也有关于它的神奇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美丽机灵的姑娘叫端午,她的爸爸做生意失败了,没有钱还债,债主名叫周伯强,听说这事后,马上找到了端午的爸爸,说:“你做生意失败了,怎么还我钱?但如果你把你的女儿端午嫁给我,你就不用还钱了!”
爸爸和端午都被这个提议吓坏了,于是狡猾的周伯强思索了一会儿,说:“跟我来。”端午和爸爸跟着他走进了他家别墅里的鹅卵石小路,道路都是用黑色和白色的鹅卵石铺成的。周伯强对端午说:“就让上天的旨意来决定吧!我准备两个袋子,里面各放黑色、白色石子一枚,然后你我各从袋子里取出一枚石子,如果颜色不一样,你就要嫁给我;如果颜色一样,你就不用嫁给我了!”为了表示自己的慷慨,周伯强还加了一句话:“你爸爸的钱也不用还我了!”可怜的'端午和爸爸,实在无计可施,只好答应了。
然而,就在周伯强捡石子的时候,眼尖的端午发现,他明明是在自己的袋子里装了两个白色的石子,而在端午的袋子里装了两个黑色的石子。那么就是说,无论端午拿出哪颗石子,最后都是和周伯强的颜色不一样!机灵的端午急出一身冷汗,但她并没有慌张,突然,一个好办法来了。于是端午拿出一颗石子,然后假装不注意掉在了路上,路上都是黑色白色的石子,当然判断不出刚刚端午拿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石子,于是端午建议看看袋子里的石子是什么颜色,袋子里只剩下一个黑色的鹅卵石,那么按照周伯强说的“一黑一白”的说法,掉在地上的应该就是白色的了,和周伯强拿出来的石子的颜色是一样的,这样,端午就不用嫁给周伯强了,而端午爸爸的债也不用还了。
后人为了纪念端午的智慧,就把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故事11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和《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的故事12
屈原是出现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博得中国人民爱戴的诗人。今年的农历端午节恰好是他的二二三0年忌。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天才的爱国诗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定于今年九月间为他举行隆重的纪念。
自纪元前三七六年,位于黄河流域的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历史上即进入了所谓战国时代。这时,在北方除雄峙关西的秦国以外,还有燕、齐两国,在南方的便只有幅员最大的楚国。这七个国家连年征战,彼此攻伐,前后竟绵亘了一百五十多年,人民的苦难,是不可言喻的。
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生于纪元前三四0年,死于纪元前二七八年。他所生活的六十二年,离开上述的战国时代的开始仅三十四年,下距秦帝国的统一中国亦不过五十七年。他出身于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家庭。楚怀王在位时,曾任职左徒(相当重要的官职,大概相当于副宰相的位置)。他不仅有渊博的学识,而且关心政治,热爱祖国。起初很得怀王的信任,无论是办理国家重要的内政和外交工作,都请他参加。他的同僚上官大夫很嫉妒他。
有一次,怀王命屈原拟草法令,这篇文稿还没有完成,上官大夫恬不知耻地打算定名顶替,据为己有,正直的屈原白然不能同意。上官大夫为此事,心怀不满,便到怀王面前去说屈原的小话,怀王听信上文的话,开始对屈原疏远。后来秦国想进攻齐国,但齐、楚两国既结为同盟,又有亲戚关系。事实上秦国如要想并吞六国,非先要把六国中较为强大的齐、楚之间的亲密关系打破不可。于是:秦国派遣谋士张仪到楚国去,游说怀王和齐绝交,并且声称愿意把商于那块六百里大小的地方送给怀王,作为附带条件。怀王是一个在政治上没有远见的人,被张仪的游说所动,立刻宣布和齐国绝交。事后派使者向秦索地。张仪故意托病不出,怀王以为他的做法还不能使张仪满意,又特地派人去辱骂齐王,以表示他态度的决绝。这时,张仪所预设的改治阴谋完全达到了,他的假病也没有再装下去的必要了。他摆出一副撒赖的面孔说:我当时只说送给你们六里地,并没有说过送给你们六百里地的话。怀王心知受骗,痛恨张仪,乃出兵击秦,连打了好几次大败丈;丧师失地,狼狈不堪。
从此楚国的外交政策,摇摆不定,忽面联齐,忽而联秦。秦昭王初立,愿意和楚国恢复邦交,送给怀王许多礼物,并约为婚姻,怀王接受了,还特地派人去迎接新妇。这时,在政治上比较失意的屈原,不能再缄默下去了,他极力地表示反对。刚复自用的怀王不仅不接受屈原的忠告,反面制止了屈原在政治上发言的权利。
三四年后,秦又兴兵攻打楚国,楚国在军事上连遭失败。怀王又起用屈原,派他到齐国去重结友好。不久,秦昭王邀请怀王到秦国去会谈。秦国当时对楚国的吞并意图是再也清楚不过的。忠贞的屈原非常明确地劝阻怀王,他说:秦国像虎狼一样狠毒奸诈,千万不可信任。更不能去赴会。怀王的幼子子兰是一个毫无骨气的人,他却劝他的父亲不可放弃这个诏媚秦王的机会。当怀王进入了武关,秦国事先早就埋伏了**,竟把怀王扣留住,要求割地。失去自由的怀王,这时多少有些觉悟,他拒绝对方的要挟,由于种种刺激,被逼病死在秦国,这是公元前二九六年的事。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立,这个人比他的父亲尤为轻弱。顷襄王的弟弟子兰做了令尹(楚国的宰相),屈原对子兰劝怀王入秦是深为不平的,不免在语言和他的诗作中吐露出他的怨恨。子兰知道了非常恼怒。于是使上官大夫到顷襄王面前去制造谣言,屈原由于毁谤被流放到长江以南的地方,这次的流放,前后竞长达十多年之久。
屈原在这大长期的流浪途中,有机会比较深入地了解到民间的困苦,要求祖国振兴的心愿,更为迫切。但是,他在政治上的作用:几乎完全被当时昏庸的统治集团剥夺完了。他已经很明白地知道自己没有被召回的希望,虽然他无时无刻不在痛苦地关心着祖国的安危。
公元前二七八年的春天,秦国的**攻陷了楚国的京城郢都,楚王的祖坟也遭秦兵挖掘烧毁。这时,屈原已是“八十一岁的老人;他亲身经历了这次痛心的
丧乱,他眼看到祖国即将走向覆亡的命运,他痛心于广大人民的流离失所,终于,在这一年的端午。投身于长沙附近的汩罗江里。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历史性的悲剧。
从历史传统上看,楚国是一个巫风很盛的国家,屈原早期的作品——“九歌”是一套娱神的乐歌。“九”并不是数目字,部沫若先生说,或许是纠字的意思,取其情意缠绵婉转。“九歌”传说是根据原来流传在沅湘之间的祭歌改作的。这些诗篇的保留,我们不艰体会到在改作——其实是加工过程以前,屈原是经过深堪地向民间文学学习和钻研的阶段的。“九歌”最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地方,第一是精醇而且新鲜的形式,第二便是屈原通过对神的.描写和歌颂,表现了他对人间民最深执的感情。“九歌”计十一篇,其间最大部分是抒情的妻婉的恋歌,其次是战斗的悲壮的娩歌和庄严的肃穆的祭歌。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他晚年遭受放逐时血和泪的结晶。这首最负盛名的抒情长诗,主要描写一个苦闷的灵魂的追求,傍惶,和幻灭的感觉,上天下地,骑龙使鸟,用丰富的想像和巧妙的比喻,抒写自己一腔怀乡爱国的情绪,满怀生离死别的痛苦;再以神话佚闻,夹杂叙述,组成了这样一首扣人心弦的乐章。这乐章有时显得那么幽咽,有时又那摩么峻峭。贯穿全篇的主要的音流,便是他那股深击得令人下泪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诗人唱着:
“哀民生之多艰兮,长太息以掩涕。”(可哀怜的是人民生计的困苦,长长城地太息,止不住我眼泪的倾流。)他的疾恶如仇的正义感,使他不暇顾忌个人的利害得失,他说: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我不怕个人遭受到任何祸灾,我担心的是祖国的军乘要被支解。)甚至于他歌出了这样的声音: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补。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真理是没有私心的,他要辅助世上的好人。只有伟大的热爱人民的人。才配享用我们广袤的国土。)类似这样的词句很多,都透露出屈原对君权的看法,他一再证明所谓君权一旦脱离了人民的要求,必然会定向灭亡的道路。上述种切,已足以说明我们的古诗人,他所拥护的是什么,他所反对的又是什么了。
《九章》乃是后人收辑屈原的作品九篇,合在一起,故名《九章》。就中“哀郢”篇乃是写于白起攻陷郢都的那个时期。其他的篇什除“橘颂”以外,大都是作于屈原自沉以前,那一段任期流亡的期间,所以调子非常沉郁。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奇特的一篇;在形式上是四言体裁,内容变幻莫测,在这一诗篇中,诗人一连串发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他对古代的历史传说说,宗教信仰,宇宙观念,都加以怀疑。这篇作品,反映出诗人禁压不住地内心的痛苦,正因为他面对着悲惨的现实,因而引起对一切信仰的崩溃。
此外现今流传的屈原的作品还有《抬魂》等篇什。
以上只是非常粗略地介绍丁一下屈原的作品。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主要是依藉他的不朽的作品来证实他的伟大。如果有人问,屈原创作中所选用的艺术形式与语言的源泉是什么?他诗篇中所表达的内容,却主要的思想感情又是什么?那末我们可以简要地回答:屈原所采取的是民间的也是民族的艺术形式,他撷取了大量的楚国人民的口语,他的调子
陟升皇之赫戏兮,(我升上了光和热交织的太空,)
忽临睨夫旧乡。(我的视线忽尔接触到我下界的故乡。)
仆夫悲余怀兮,(马夫都不禁悲伤起来,马也踟蹰留恋,)
蜷局顾而不行。(只是低垂着头,又不时回顾着,不肯前进。)
——离骚句 (文怀沙译文)
是活泼,和谐,生动的。他的诗作的登富多彩的内容规定了他的形式,他新鲜的形式又加强了内容的突出。他的文体大大地区别于贵族的庙堂文学。诗篇中充满了奔放的想像,但,他的思想与感情还是紧紧地联系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他揭发了统治集团的黑暗。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依然从他的诗篇里得到鼓舞。
在纪念我们伟大的天才,爱国者!诗人——屈原时,我们应该记取,只有能热爱并且忠实于自己的时代,同时能正确地指出属于自己时代的要求的诗人,才能不朽。我们纪念屈原,应该着重指明他是热爱人民,热爱国家,关心政治的诗人。屈原的作品是在一定的程度内,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通过对个人苦闷与矛盾的描写,反映了他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愤满。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所共同肯定的,乃是为正义而奋斗的性格。而他所认为的正义的内涵,明碓的说便是一种爱祖国、爱人民的伟大热情。
端午节的故事13
又是一年端午,又是一年粽叶飘香,华夏大地处处弥漫着温馨,炎黄子孙陶醉在粽叶淡雅香味中,陶醉在屈原不朽精神中。真可谓有水地方就有龙舟鼓声;有岸地方就会楚歌四起。
两千三百年前,一位清瘦老人——屈原,在汨罗江边徘徊,他仰望苍天,对当时社会腐败十分不满,他愤怒、哀伤,最后,他吟诵着“世人皆醉我独醒”,带着满腔悲愤抱石跳入江中,以死来扞卫正义。当地渔夫知道此事后非常痛心,划着小船把竹筒里米撒向汨罗江喂鱼以保全屈原尸首。后来,大家把竹筒盛米改为包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舟,以此来纪念屈原。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食物能像粽子一样寓意丰富,粽子形状棱角分明,象征着屈原人格棱角分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粽子里面包着一颗红枣,象征着屈原赤胆忠心…………总之,粽子表达了人们对屈原无比敬重。
今天一早,和左邻右里一样,妈妈便去菜场买包粽子材料:糯米、粽叶、红枣……妈妈先把糯米泡好,把粽叶和红枣洗净,洗好后,再把红枣切碎,用调料把红枣与糯米拌在一块儿,过了一小时,妈妈开始包粽子了,她先把粽叶折成一个陀螺形,把拌好糯米用勺子盛在粽叶里,再用灵巧双手左折右叠,最后用绳子层层缠绕,很快一个精致粽子便诞生了。
开始煮粽子了,那一个个小巧玲珑粽子就像一个个小鸭子,在水中快乐游泳。大约一小时后,满屋飘香,粽子煮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粽子,用嘴吹吹,轻轻解开绳子,剥开粽叶,哇!露出泛黄米粒,咬一口,满嘴都充满着粽叶清香,再咬一口,便会看到暗红色大枣馅儿。糯米清香与大枣香甜结合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
在这粽叶飘香节日里,我深深感受到炎黄子孙对屈原尊重和对祖国热爱,立志做一个爱祖国、爱人民、有理想、有抱负小公民。
端午节的故事14
一:纪念屈原说
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后来屈原遭馋去职,他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和《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二:源于蓄兰沐浴说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三: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四: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五: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端午节的故事15
过个别样端午节,一直是我期盼,没想到今年就梦想成真了,大家随我来看看吧。
早上一起来,便是美妙读书会,主持人就是程世龙。第一环节是好书介绍,大家都是开开心心地介绍好书。我比较感兴趣,是小升升介绍《大森林与小木屋》。听着小升升讲说,我也不禁有些入迷,打算回去好好看看这本书。我介绍书,就是《红脖颈林中悲歌》。书中红脖颈十分感人,临死前也没有忘记儿女。在讲时候,我特意突出了爱与奉献精神。但是心中也是一阵子紧张:“一定要坚持住啊。”除了最后结尾稍有仓促,我这次介绍还是很成功。
接下来又是介绍端午节的故事,大家纷纷发言。当然了,都离不开屈原。其实端午节应该是南方少数民族先开始过节日。但是,这次关于端午节小故事介绍还是令我大开眼界,知道了很多之前不太懂事。第三环节,自然是重头戏——才艺表演。我之前也没有准备,一到这个环节,腿肚子可有点转筋。好不容易想起来一个好办才艺——讲评书。因为平时天天听评书,一些精彩部分我也都记住了,就给大家说了一点百年风云开头,还真获得了成功。
读书会结束后,就是疯吃开始了。先是两盘开胃西瓜、后是程世龙妈妈包粽子、然后可乐鸡翅,大家吃到兴头上,大人们包饺子也热腾腾出锅了,又是对着饺子一顿风卷残云,摸摸舒服极了肚子,不由得感叹道:“真乃美味耶。”饭后就开始玩了。快乐一心给大家一人发了一根五彩线,戴在胳膊上,还别说,真有端午节味道。程世龙最够意思,成功当了主持人不说,还给大家准备了不少笔,拿在手里,更是美得合不拢嘴。
玩了一会儿,我们决定学一段英语,内容当然是关于端午节知识了。还是表姐想周到,在网上找到了一篇美国日报关于端午节报道,给大家一人打印了一份。我、丁一笑、小升升、吴泳翔、周昱、程世龙等人都开始学习这篇文章。经过表姐认真讲解,半个小时左右,大家都学会了这篇文章。王子衿姐姐自然是最厉害,几乎过目能诵,真是令我们自行惭愧。大家都只好以“她比我们多学一年”理由安慰自己。
怎么样,这个端午是不是很充实,既吃美,又玩开心,最重要是还学到端午节很多知识,真是别样端午节啊!
【端午节的故事】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故事03-31
端午节故事02-17
端午节的故事优秀02-21
端午节的故事集锦05-05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06-13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06-12
[精选]端午节屈原的故事07-05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03-29
端午节传说故事04-01
【热】端午节的故事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