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共14篇】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疏通课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
2、帮助学生养成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先交流关于学习课外文言文的意义和困惑,以便课前交流;
2准备好周末作业;印发关于疏通课外文言文技巧的学案资料;
3、做好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进行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一个半月了,大家是否想过:究竟我们学习课外文言文有何重要意义呢?
(学生思考)
何映瑶:因为这对于我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一个厚实的基础;
章 帆:因为能激发我们的爱国的热情;
师:没错,课外文言文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哲理,这是我们了解中国几千年优秀的文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要加强课外文言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语文素材,提高我们的文化文学涵养。
2、师: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课外文言文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比较棘手的困惑与难题呢?
叶幸然:我觉得最难的就是怎样停顿语句;
李雅倩:我觉得最困惑的一点就是很多的闻言词汇不太理解;
林纪川:我想,最大的障碍就是怎样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其实,我们如果能够将课外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的话,也就是说,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样疏通理解课外文言文的大意,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疏通课外闻言文言文的大意。
二、以例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来教学
1、师:首先,请同学看到所印发的资料《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大家先一起来大声地朗读一遍,注意速度稍微慢一点。
(学生齐读,老师事后进行字音订正与朗读评价)
2、师:请根据课文自由地进行一次大意的翻译,特备是将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方便待会进行解答。
学生:出声地进行翻译,动笔标记字词等疑难问题,然后提问:
何嘉敏:请问老师:参知政事是什么意思?
3、师:这是古代的一种官位名称,可以直接翻译就行。
刘泓鑫:“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怎么理解?
4、师:也就是说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也”字是语气助词,无需翻译出。
5、师:其实,在翻译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老师教会一点方法给大家,请先看到学案资料,并同时打开课件进行讲解。
(学生看幻灯片资料并及时做笔记)
师:基本方法两个:直译和意译。○1直译法(常用)对号入座,直接翻译的方法○2意译法 根据大意进行礼节性翻译,一般是针对于特殊句式,如倒装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采用意译的方法,否则,翻译出啦很别扭。
师:在具体翻译过程中需要用到下列具体方法:简称为六字真经
留(古今同义的、人名、地名官名等)
删(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如“也”)
补(单音节词换双音节词、补省略的主语等)
换(古今异意、通假字等)
调(调换语序,如倒装句等)
变(灵活变通的意译法)
7、师:同学们看看课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我们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学习这几种方法,先请同学们找出能够直接保留的例子:
学生:范仲淹、邓州、参知政事等等
师:说得很好,这些人名、官名等就可以直接保留翻译,你无需知道邓州具体指那里,你就指导是一个地名,这样,它至少不会对你的理解造成障碍。
师:再找出一处用“删”的方法来理解的例子?
何映瑶:刘泓鑫刚才提到的“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中间的那个“也”字就是。
师:其实,翻译当中用得最多的还是“补”的方法,也就是说将古代的单音节字词补充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字词,请同学们到课文当中去找找。
麦致豪:“家贫无依,少有大志”可以理解成:家庭贫穷没有依靠,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这就是用“补”的方法来翻译的。
师:以上三种方法用得最多,至于“调、换、变”的方法就比较少点,同学们根据定义去学会运用就可以了。
三、运用以上方法来疏通理解《狡猾的蝙蝠》
1、师:刚才我们大家已经通过课件资料和文段的实际运用锻炼来学习了一些关于疏通课外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我们再来通过一篇文章《狡猾的蝙蝠》来巩固提高。
2、师:首先,请大家先大声地齐读一遍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
(学生齐读课文,之后,老师及时地就朗读进行点评)
3、师:请同学运用我们刚才所学过的方法技巧来疏通这个寓言故事。尽量地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
(学生自行地翻译课文,并标记出有疑难问题的地方)
4、师: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刚才翻译的情况,尽量说到:那个地方运用何种方法进行
翻译的。
陈镇艺:“麒麟”等三种动物的名称都直接保留就行
黄靖忠:“凤责之曰”中的“责”意思是责怪、责备,运用的是将单音节字词补充为双音节的字词。
邓绮琪:“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句中的“吾、汝”的意思是:我、你,这里运用的是将古今异意的字换成现代汉语中词语。
欧阳焕:“如今世上恶薄”的“恶薄”怎么理解呢?
师:可以理解为险恶败坏的意思,这里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理解性翻译,也就是说需要自己的灵活变通,以此来理解句子的大意。刚才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并不是光靠以上的“六字真经”的翻译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课外文言文的疏通理解的,这还需要我们要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会一些关于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的良好的习惯。
5、师:同学们要记住老师的话:学习除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技巧之外,还需要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课外文言文而言,需要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老师给大家用四句话来简单概括:敢于挑战,学会猜测,加强积累,注重停顿。
学生:老师,请您具体给我们解释一下这四句话的深刻含义。谢谢!
6、师:课外文言文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有难度的肯定就需要我们去挑战,首先必须要有勇气,如果一碰到课外文言文就感觉难或苦不堪言,这从心理上就失败了,所以,先要有一颗去挑战困难的心态;其次,在一篇课外文言文中,大部分是我们能够理解出来的,但是也肯定有一小部分是需要我们去结合学过的知识和上下文进行合理化的猜测,这其实也是很有以一定的事情。当然,也并不是说通过今天一节课就能够帮我彻底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文言文的字词积累,多去朗读,并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因为停顿节奏的正确将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你对这各句子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关于怎样疏通课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指导,我相信一定会给大家的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帮助,当然,在今后,我们还需学习关于怎样来断句、怎样揣摩文言文中心等相关的训练,总之,希望同学们学会老师所教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去钻研探索,加强积累,更多地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掌握15个文言虚词
教学重难点:掌握15个文言虚词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而
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 表并列
2、骊山北构而西折 表承接
3、泉涓涓而始流 表修饰
4、敢怒而不敢言 表转折
5、学而时习之 表递进
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表假设
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表因果
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
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
四、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
3、其
一、代词
二、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
其孰能讥之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表揣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表选择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4、表商量
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
神乎其神 微乎其微
第二课时
4、且
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副词。
1、暂且,姑且。
苟且偷生
2、将近。
不出,火且尽。
年且九十。
5、所(以)
一,表根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表原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三、表方式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6、为
一、动词。(wei)
二、介词。(wei)
1、表示对象。译作:“给”、“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为国捐躯
3、表目的,可译为“为了”。
为之一振
各为其主
4、表被动。(wei)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过?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三、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感叹。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第三课时
7、焉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硿硿焉
盘盘焉,囷囷焉
二、兼词。相当于“于何”、“于此”。可译为“在哪里”、“在那里”。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如乐作焉。
三、代词。
1、那。
微波入焉。
2、疑问代词。“何”。
焉用亡郑以陪邻?
四、语气词。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8、也
一、句尾语气词。表判断,表肯定或否定语气。
莲,花之君子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疑问语气。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三、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常用在单句的某一成分后或复句的`某一分句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9、以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作:“拿”、“用”、“凭”、“依照”。
敢以烦执事
以乱易整,不武
请以剑舞。
以衾拥覆。
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告,则杀之。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跟”、“与”。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举以予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表示原因。译作:“因为”、“由于”。常“是以”连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译作:“用(凭)……资格(身份)”或“用(凭)……名义”。
生以乡人谒余。
5、表示时间。译作“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二、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词或分句,表示并列、承接、目的等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阙秦以利晋
第四课时
10、因
一、介词。
1、依靠,凭借。
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2、趁着,趁机。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3、沿袭。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4、因为。
因小失大、因祸得福
5、由,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二、副词。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1、于
介词:
1、引进动作的处所或环境。可译作:“在”、“到”、“从”、“在……方面”。
例: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而聆之。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青取之于蓝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引进动作的对象。译作:“给”、“跟”、“向”、“对”、“对于”。
例:赵尝五战于秦。
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作:“比”。
苛政猛于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4、表被动。有时与“见”连用。
受制于人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5、引进动作发生的时间。“于”后的宾语是表时间的词。译作:“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6、“于是”连用。有两种解释:
其一,“于+是”,译作:“在这……”、“从此”。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余有叹焉。
其二,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于是怀石,遂投汨罗以死。
12、与
一、动词。参与( )
二、连词。和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三、介词。和、跟、同
1、跟,同。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2、给,替。
与人佣耕。
四、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写作“欤”。
岂非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第五课时
13、则
一、名词。“准则”、“规则”。
以身作则
二、副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此则寡人之罪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连词。用在对比句中,表示对比,可译为“就”。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连词。表示复句关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表假设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表转折
临视,则虫集冠上。 表承接
14、之
一、动词。可译成“到,往”
杳不知其所之也。
辍耕之垄上。
二、结构助词
1、“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2、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补足音节。
填然鼓之。
三、代词。
1、代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
2、人称代词,“他”。
吾从而师之。
3、指示代词,“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5、者
代词
1、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的事情”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种”等。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4、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用在后置定语的后面,复指前面被修饰的中心词。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文言文教案 篇3
一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二考点细化: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三复习要求: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常见句式知识;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四教学内容: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题1: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题2: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题3: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例题4: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例题6: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教案《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例题7: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五)固定结构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②何所…?(所…是什么?)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与…?(与…比哪个…?)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独…耶?(难道…吗?)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②何…为?(…干什么呢?)
《鸿门宴》:何辞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呢?)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⑦不亦…乎?(不是…吗?)
《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
⑩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
⑩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③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
④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⑤亦…哉!(也真是…啊!)
《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
《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师说》:其可怪也欤?
④…庶几…欤?(…或许…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
《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言文教案 篇4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柔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诗歌意蕴,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⑶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引用故事,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贾g ǔ (商人)思sì(名词,思绪)嘈cáo(声音粗重)
舫f ǎ ng(船)虾蟆hámó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2)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3)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4)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闻听琵琶女弹奏琵琶、讲述身世,并为她作了这首《琵琶行》。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
(5)理清诗歌思路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诗人、琵琶女。)
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用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景”
有感情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 、品“声”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
(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①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
(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a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
b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c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③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
3 、悟“情”
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4 、识“知音”
(1)学生讨论: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2)交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对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品味文言文意蕴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
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
(用富有启发性的引言,激励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地鉴赏音乐,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生活阅历来感悟音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 、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尝试概述课文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品味鉴赏课文中的环境美、用语言描述的音乐美、人物的情感美时,在教师示范赏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层次地研读课文。这样安排,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给学生文言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一是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通过概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二是通过师生的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初步领悟如何赏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以教师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和表达。三是在学生自主欣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是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文文欣赏能力的过程。
3 、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赏析《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写听后感,既让学生将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加以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文言文教案 篇5
总体设想:构建高起点、高效率的复习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复习、归纳、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重点。
2、讨论归纳理解文意和解答题目的方法。
3、运用一定的解题方法完成阅读题,提高阅读解答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解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以例寻法,运用方法,提高自主复习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堂讲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发放一份复习讲义,列出本课复习中涉及的课外文言文选段,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阅读熟悉选文材料的大意,划出不太理解的地方,作一些交流。
二、明确重点,导入新课。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中考试卷的必考题型,分数比重大,历年来失分率都很高。尤其是近两年阅读文章选自课外,让许多同学望而却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言文阅读的一些方法和规律。
三、明确选文特征。
文言文阅读的选文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选取课外的'浅显文言文,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一是篇幅较短 ,二是突出教育性 。)
四、回顾命题特点。
文言文阅读常考哪几种题型?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1、词语解释。2、句子的翻译。3、文意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评价。除此以外划分文句的朗读节奏,设置情境迁移拓展也有可能进入09中考试卷。)
五、探究如何理解文意。
解题的前提是读懂读通选文内容,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没有一些解读文言文的方法?(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1、抓住标题,窥探全文。2、结合注释,大致读懂。3、联系课内,揣摩推测。4、浏览题目,帮助解读。)
就以上四点举08泰州中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选段《钱若水为同州推官》作示例指导。
师小结:理解文意应着眼于全篇大意,不强求字字明晰,句句通晓。
六、探究如何解答题目。
1) 词语解释的解答。
举08徐州中考卷文言文阅读《<明史张溥传>选段 》词语解释题:(1)日沃汤数次 (2)俄顷立就
学生思考解答,说明答题依据。教师引导归纳:课内寻根 依文定意
2) 句子翻译的解答。
举08泰州中考卷文言文阅读《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翻译题:(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
A、学生试译。
B、从学生的翻译不足之处中引导归纳:重点词语 特别关照
C、补充文言句子翻译五法(详见讲义)。
D、出示翻译句子的简易口诀: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尽量直译。(教师作简洁说明指导,学生齐读。)
3)内容理解分析的解答。
举《沈约传》材料为例,探讨归纳解答方法一:引用原文(或原文翻译)回答。
举08徐州卷《张溥传》材料为例,探讨归纳解答方法二:抓住关键词句,组织语言回答。
七、实战演练。
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方法,完成选文《太宗止盗》的阅读理解题。当堂交流。
八、课堂总结
文言阅读虽有法,但不可生搬硬套。课外文章的解读,功在课内,同学们要多读
多背课内文章, 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文言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加深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说明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 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 “然”、“则” “然则”、“岂”、“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 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⑤⑥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③“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④“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四、技巧突破
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1)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 / 天将降大任于是 / 人也
( B )所以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
( C )人恒 / 过,然后 / 能改
( D )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 恒亡
(2) 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 / ”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予 / 尝求 / 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 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2、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 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6) 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 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8) 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9) 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0) 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1) 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附:例( 1 )的答案选 D ;例( 2 )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矣。
文言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需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安排同学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同学,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同学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同学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同学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同学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同学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同学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⑴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身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⑵ 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⑶ 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同学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同学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⑷ “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同学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同学讲述,老师结合同学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身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同学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同学对照注释,自身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效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争辩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同学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同学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同学回答引导同学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同学肯定两小儿敢于讪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扮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扮演准备)
6、向同学优秀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同学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踩分点
2、学会怎么样才能使句子的翻译更准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请看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A组:B组:
行李之往来左右欲引相如去
可怜体无比复夜引兵出门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相如引车避匿
形容枯槁,颜色憔悴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小结:文言文词汇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大多数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这是古今汉语的很大不同的地方。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实词是古文翻译时的一个重要踩分点,我们必须过好这一关。
二、文言中意义变化的词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同一个词,因为时代不同,词义也有不同的含义。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语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等等。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又如下列词语:走去池尝亲戚臭江河好涕牺牲烈士`
爪牙谤卑鄙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②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小结:词语的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
练习: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项伯杀人,臣活之
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一词多义
这类实词的'含义丰富,义项众多,是学习的重点。怎么掌握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如: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莫名其妙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结:要注意词的本义、牢记重点、上下文辨析、逐步积累。
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5、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6、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三、巩固练习
1、请学生朗读短文《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2、请学生找出该文段的语法知识点。
如:
①坐六尺簟:坐于六尺簟。
②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
③可以:古今异义,可以拿。
④去:离开。
⑤所坐者:所字结构,所坐的竹席。
⑥悉:了解。
3、请学生翻译划线的三个句子。
①你从东边来,所以应该有这东西,可以拿一条给我。
②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拿自己坐的那条竹席送给他。
③您老人家不了解我,我做人,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
文言文教案 篇9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理解题目,提出质疑
1、弈:下棋学弈:学下棋
2、就题目提出问题
(预设所提问题:谁学下棋?跟谁学?怎样学的?学的结果怎样?)
三、初读课文,寻找节奏
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
2、老师逐句领读。(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
四、逐句理解,把握语气
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
2、理解句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
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
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联系《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之:的
"通国之善弈者也。"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善于
"善弈者也。"善:善于
"者"联系古诗句:"有志者,事竞成。"者:…的人
"也":肯定的语气。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d、再吟这句,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
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对照注释逐词理解)
B、逐词交流汇报②③句的`意思
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之:无实在意思
"一人虽听之"之: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
"虽与之俱学"之:另一个人
"弗若之矣。"之:另一个人
C、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
D、分角色吟诵课文
这两个人学弈的经过文言文只两句话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文言文的简练。
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
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教案《1文言文两则教案》。
E、师生合作吟诵
老师给大家开头,一生读第一个人的表现,一生读第二个人的表现,一生读最后的结果。(师读:使弈秋诲二人弈…三个学生分别接读。
师生合作读两次)
F、成语运用
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学有所成、一无所获)
4、理解④⑤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质疑
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④⑤
B、交流汇报
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
(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练习两遍)
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这真是--(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D、感悟道理
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F、联系生活,深入理解
五、吟诵背诵,欣赏感悟
把古人读诗文的情景能再现在我们的课堂就好了。
1、指名吟诵全文点评2次)
2、试背全文
六、拓展延伸,体验快乐
1、出示文言文
再看一句文言文: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
2、自由读
3、师生齐读
4、理解大意
大意:比如说,下棋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小的技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
5、再次齐吟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专心致志则大有可为也!
七、布置作业:
背诵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一无所获
文言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阙《临江仙》是这部著作的开篇词。但这首词作者并不是罗贯中,而是明朝中叶的文学大家杨慎。罗贯中是从杨慎那里抄来的吗?不是,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而杨慎是明朝中期人。最初《三国演义》开篇并没有此《临江仙》,是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移植在卷首,不管怎么移植,我们都相信罗贯中和杨慎两老人家都不会有意见。就像被罗贯中演义神化的诸葛亮,老诸葛也很乐意,可怜他的一片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罗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老罗演义,内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值得信赖的文字还算是老诸葛本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这篇经典名作。
二、在学习本文前,我们先了解:1、本文的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时代背景;4、标题。(播放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国庆八天长假,要求同学们放假期间预习本文,现在我来检查预习情况,(播放生字词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把幻灯片的红字读一下。
崩殂( cú )菲(fěi )薄裨补(bì )遗(wèi )陛下
祎(yī )攸(YōU )阕(quē )陟(zhì)罚
臧(zāng )否(pǐ )行(háng )阵猥(wěi)自
夙(sù )夜驽(nú)钝诹(zōu )攘(rǎng)除
斟酌(zhēn zhuó )
2、录音范读课文。
a、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大家注意停顿、重音。
b、用幻灯片展示文中几个经典句段的停顿,要求学生一起读并做好句读笔记。
3、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一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
4、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点拨:(请学生引用课本的话回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开张圣听”或“广开言路”。(播放幻灯片示意图)
四、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作者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了课文第一段,初步了解诸葛亮请求出师的原因——蜀国危急存亡。通过正反对比分析,给刘禅提出第一条建议——要广开言路。
五、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九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三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
2、背诵课文。
(时间允许,再把朗诵播放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二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二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二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请学生回答)点拨:“严明赏罚”;“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三、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第三、四、五自然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请学生解释翻译第第三、四、五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三、四、五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这三段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请学生回答)点拨:“亲贤远侫”;第二问见幻灯片示意图。
四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六、七自然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第六、
七自然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请学生解释翻译第第六、七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六、七段,思考:
在表达方式上,这两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请学生回答)点拨:
第六段
1.叙己志向: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2.叙“三顾草庐: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是感激;
3.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第七段
1.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2.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4.补笔。
五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第八、
九自然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请学生解释翻译第第八、九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八段,思考:
如果将第一句后用“;”,“以彰其咎”后用“。”,好不好?
(请学生回答)点拨:第八段分析: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标点符号不能改,1、不能分清内外责任;2、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
3、由内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不致让刘禅反感。
六、课堂总结,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第二部分(6—7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段),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收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忆上课内容。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1段广开言路、2段赏罚分明、3-5段亲贤远侫——寓情于议;6段叙述经历:三顾草庐、7段效忠心愿:托孤之事——寓情于叙;8、9段归结责任,结束全篇——抒发感情。(见幻灯片)
三、归纳总结文中的字词古今词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及常见虚词。
1、古今异义词:
(1)布衣:今义是布的衣服;本文中的古义是贫民百姓。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2、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
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亲贤臣。——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
远小人。——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3、一词多义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感激
由是感激。——激动。臣不胜受恩感激。——感谢。
4、通假字
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表余数。
5常见虚词
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
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以。
四、练习问答(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
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件事:
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
(6)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7)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
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裨补阙漏指日可待察纳雅言妄自菲薄三顾茅庐不知所云
五、课外拓展
1、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点拨:
三顾:三顾茅庐;东和:东和东吴;六出:六出祁山;北拒:北拒曹魏;七擒:七擒孟获;排八阵:摆设八阵图;收二川:收东川西川
2、武侯祠匾额对联选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过厅对联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繁,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过厅对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中间。-------陆游《书愤》
六、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有关诸葛亮的诗句。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文言文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的
1、熟悉高考题型,掌握文言文解题方法,加强实战演练。
2、通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引导学生收集、了解文言文复习方法,自主学习文言知识要点。
二、教学重点
1、在线测试
2、网上搜索有关文言文复习资料
三、教学设想
1、介绍文言文整体阅读解题的步骤。
2、学生在线测试,体会解题步骤。
3、教师当堂讲解。
4、学生搜索有关资料,解决自己文言文复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归纳文言文知识要点,或归纳文言文复习的方法、策略等。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教师打开演示文稿,介绍“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要具工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阅读
要求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
要求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还有实词解释题和题句子翻译题)
因为此题相当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特别提示:有些学生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非常普遍。其实,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另外,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或者是平时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间接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要求时,又不能进行正确答题了。因此,在做文言练习时,教师要多加引导,切实完成文言应试阅读步骤注意审好题,使学生能多积累一些考试经验。
应该说文言解题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必须让学生加以掌握和运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切记!!
(二)在线测试
1、完成2000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在线测试。
步骤如下:打开桌面的“网上邻居”,再打开“teacher”,打开“文言文”文件夹,双击“在线测试”图标,打开“在线测试”。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点击正确的选项,完成试题后,用鼠标点击“提交”,即可知道得分和答案。(注:本次在线测试选自“中国语文柳州在线”)
请一个学生操作并广播全体。然后学生作答(约13分钟)。如果有学生很快完成,可要求其双击“2001”图标,完成2001年春季高考文言文试题在线测试。
2、教师询问测试情况,讲解试题。
按15、12、9三个分数值,要求学生举手,以便了解测试情况。
问:对答案以后知道错在哪儿了吗?要想知道详细的答案,请双击“xxjd”图标,看“2000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译文及详细解答”
第1题:C,樵:柴,名词。
第2题:A,A前句中的“故”为“特地”之义,副词;后句中的“故”为“故意”之义,副词。B句中的两个“每”都为“每当......时候”之义,副词。C句中的两个“因”都为“经、有”之义,介词。D句中的两个“及”都为“到”之义,介词。
第3题:A,(1)与(2)相同,都是主谓式的陈述句,(3)与(4)不同,(3)是判断句,(4)是短语不是句子。
第4题:B,B中的“先其将归”的意思是“在胡威将要回京前”。
第5题:A,③是都督的行为,依据此排除C、D,⑤是陈述胡质对下属官员的处罚,依据此排除B,其实⑥也不能说明。
第6题:C,由原文中的'“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可知,胡质帐下都督并未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
(二)搜索文言文复习有关资料,开展自主学习
引入:老师刚才提供的网上测试和答案都是通过搜索从因特网上得来的。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很好用的搜索引擎。
1、介绍Google搜索引擎
教师演示并广播全体,在地址栏输入,按回车键。在文本框中输入“文言文+在线测试”,单击“Google搜索”按钮,即可查询需要的相关网站。
Google只会返回那些符合您的全部查询条件的网页。不需要在关键词之间加上“and”或“+”。如果您想缩小搜索范围,只需输入更多的关键词,只要在关键词中间留空格就行了。Google运用智能型汉字简繁自动转换系统,为您找到更多相关信息。Google搜索不区分英文字母大小写。所有的字母均当做小写处理。例如:搜索“google”、“GOOGLE”或“GoOgLe”,得到的结果都一样。
提问:某同学你刚才通过在线测试或者在平时复习中感觉到自己在文言文的那一方面知识比较薄弱?你能从网上查找这些方面的资料来提高吗?请你操作给大家看。学生练习操作,并广播全体。
2、练习搜索文言文复习有关资料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输入查询内容,单击“Google搜索”按钮,查询相关资料。要求同学根据自己的需求查询资料,并归纳整理。小组上网辅导员巡回指导上网能力较弱的同学进行查询。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查询。
通过阅读网页相关说明可以了解到网页的内容,用鼠标右键点击想打开的网页,选择“在新窗口打开”即可打开相关网站。
3、教师提问查询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教师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学习了怎样通过因特网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我希望日后大家能正确利用因特网,使之为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更好地服务,而绝不是让我们成为网络的俘虏。
七、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针对自己的实际,就文言文复习的某一个专题制作一个演示文稿,供大家交流参考,下星期一语文课演示。
文言文教案 篇12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文言文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等5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本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篇——《囊萤夜读》。(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指导读好“囊萤”。
3.理解“囊”,说说题目的意思:用袋子装萤火虫在夜晚读书。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胤(yìn) 恭(gōng) 勤(qín) 练囊(náng) 焉(yān)
多音字:盛(chéng) 数(shù)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囊、萤、恭、勤、博”,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囊”是上下结构,注意笔顺,部首是“一”。“萤”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艹”。“恭”,部首是“”,第九、第十画都是“丶”。“勤”是左右结构,注意左边“堇”的写法,部首是“力”。“博”是左右结构,不要漏写右上的点。)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但停顿不等于断开,尾音拖长可以显得更有韵味。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生试着画出朗读的节奏。看看画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出示)学生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囊萤夜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里“练囊”的意思是什么?(白色薄绢做的口袋。)“以夜继日”的意思是什么?(日夜不停。日,白天。)你读出了什么?(这个人很勤奋,读书刻苦。)
2.“囊萤夜读”的主人公是谁?课文还在哪里写了他的勤学刻苦?(车胤。“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理解句子意思:从注释来看,“胤”,晋朝人车胤。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恭”(谦逊有礼),“通”(通晓,明白);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勤”(勤学,勤奋),“倦”(疲倦),“博”(广博)。
3.从哪里可以读出他“囊萤”读书的原因?(“家贫不常得油。”)理解句子:组词理解“贫”(贫苦,贫穷,贫困)。句子的意思是:家境贫寒,常常没有灯油来点灯。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5.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说插图的内容。
出示句子: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结合插图,理解“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6.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中交流。)
7.全班汇报:(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1.拓展阅读。
原文:晋之车胤,家贫,不常得油。然日则耕作,无以夜读。遇夏月,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勤学不倦。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誉:称赞。)
小组合作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读一读。指名读。
2.齐读课文。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车胤或者自己说点什么呢?(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您坚持日夜苦读,所以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也要向您学习。)
板书设计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吟一首《望天门山》导入,了解诗人李白。你还会背他的什么诗?(《望庐山瀑布》《将进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李白有关的文言文。(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先看看“杵”的部首,猜猜这个字可能是什么意思。(木字旁,可能是木棒。)对,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是什么呢?结合注释: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出示图片,大家看看图,这就是铁杵,老妇人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3.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个小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课文读一读。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同桌交流。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铁杵(chǔ) 还(huán)卒(zú)业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逢、卒”,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逢”是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夆”,再写“辶”。“卒”是上下结构,部首是“亠”,注意“丨”不能插到两个“人”中间。)
4.自由读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语句。
课件出示: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老师范读,抽生读文,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出示图片,边读课文边看注释,可以在文中圈点标注,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在什么地方,谁,发生了什么事。(板书: 磨铁杵 欲作针)
2.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师先讲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看部首猜字义:“媪”,部首是“女”,联系前面的“老”,推测意思是老婆婆或老奶奶。
看字形猜字义:“曰”,外框是个口,里面一横像舌头,舌头在动,意思是在说话,即“说”的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理解“世”,世间,世上;“传”,相传,传说;“过”,路过,经过,趟过。
“感其意”的意思是什么?(被她的意志感动。)“其”指的是老媪。
“问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老媪。你磨铁杵做什么?)
古时的一个字,现在往往对应一个词,古文语言更简洁、凝练。
4.句式理解。
读一读,比较一下: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B.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A强调的是“山中”,B强调的是“读书”。
5.绘声绘色讲故事。
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世传呢,李太白读书山中……
学生讲述,师生评议。(可用多种方式讲。可以用“评书”讲法——话说,磨针溪,在象耳山下。当年李太白读书山中……还可以用“说唱”讲法,或者打着节拍诵读。)
6.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7.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意思?(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学生齐读。)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1.读了这个故事,谁能用“铁杵成针”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通过学习本课,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做学问要有恒心和毅力,只要肯下功夫,就会取得成果。)
3.拓展延伸: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磨铁杵 欲作针
反反复复读课文 联系注释讲文意 讨论交流明道理
功到自然成
教学反思
学习文言文不在于逐词逐句理解文意,而在于学法的领会和整体的感知。理解词语时,可采用“换词法”和“组词法”。让学生先猜再讲,将一篇简练的小古文扩成一篇生动的现代文,让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并学以致用。
(1)注重诵读,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2)对课文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质疑,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培养质疑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文言文教案 篇14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03-08
《文言文》教案04-03
文言文《口技》教案01-23
文言文《离骚》教案01-28
文言文教学教案11-07
文言文教案15篇03-23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03-09
文言文《马说》教案03-13
初中文言文教案03-06
【精选】文言文教案3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