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人事资料>常识>《《常识》读书笔记

《常识》读书笔记

时间:2023-07-07 07:07:12 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常识》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常识》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常识》读书笔记

《常识》读书笔记1

  潘恩还在自然原理的逻辑上推论出英国统治北美的荒谬性。他是从英国人如何扩大自己和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的。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彼此称作街坊;后来跨过几条街了,这位街坊就丢掉了狭窄的观念,称他为同乡;若再走出城镇,那就管他叫同郡人;如果出国了,就扩大到同是英国人,真要是来到了北美或者其他大陆,那就称欧洲人。

  如果说北美人就这样算作是英国人的后裔,便要被英国人统治的话,那么英国人的那些国王和多半的贵族则来自于法国,按照这样的自然原理,英国人便是应该被法国统治才合理。

  潘恩认为北美需要的是通商,他并不想让北美参与到当时欧洲各国的革命与改革中去,独立并保持中立,和各国通商,才是北美人民真正的利益所在。

  当时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北美,繁荣昌盛的.同时却引来了英国嫉妒,他更直言不讳地说在北美土地上,如果有许多个人的凌乱思想能够被收集起来,它们就往往会构成一种材料,由聪明干练的人来把它变成有用的东西。组织自己的政府,也便是我们自然的权利了。

  因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是国王。

《常识》读书笔记2

  我们所定义的常识是指所那些众人皆知、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知识,对于评论作者梁文道来说,写评论的过程就是不断重申常识的过程。《常识》这本书搜集的是梁文道先生在两地所发评论的集锦,每篇文章都像剑锋一样直入人心,深刻有力,这种独到的真知灼见、博学智慧实属少见。

  对于一些问题,我们有些专家喜欢往深处专,硬要做到从整体把握本质,不解释出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就不肯罢休,结果反而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这是何必呢?其实公众要求的也不高,只是大家都能明白的浅显道理罢了,所以我们要强调“常识”。

  常识这种东西,从以前到现在,从不过时。不管怎么重申总觉得做得不够,因为要说的太多,要强调的也很多,而每个时代来负责重申常识的'人十分有限,而面对的受众又太多,所以有些常识需要重申一遍又一遍。

  梁文道先生在自序里面说到: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讽刺。现在这种例子已经数不胜数,矿难、食品安全等等问题,各路评论家已经达到无语的状态,但事情还是在不断地发生。这不是常识重申不到位的问题,也不是评论家的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如果人们还是那样固执地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活,那么就算常识被重申千次万次,也无济于事。

《常识》读书笔记3

  因为要拍摄另一部自然电影的关系,最近在读一些博物学的书籍。校友兼同乡刘华杰的《博物人生》是一门博物学的开悟读本,深入浅出,文字鲜活有趣,读完深受启发。

  “博物学是历史上长时间琐碎知识的积累,凝结着古人的日常生活智慧。在直到最近三百年前人类的大部分历史当中,先民、古人并不是靠今天意义上的严格科学和技术而生活的.,他们靠的主要是博物学。”其实说到底,古人的知识来自于实践之后的总结而非书本,这种所谓的地方性知识的米提斯(Metis)在中国现在的城市里已不多见,但在我拍摄自然电影的一些保护区却时常可以听到或者用到。比如在山地里拍摄,最容易遇到的就是吸血的蚂蟥。真的被咬时并不疼,但看着蚂蟥嵌在你肉里的感觉确实很恐怖。这时候护林员会点着平时绝不敢点的烟去帮我们烫蚂蝗,一烫就掉下来了。如果你硬拽的话,就会把它拽断,把另一半留在你的体内。那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其实,博物学常识大半都来自于民间智慧,在中国全民都在寻找美丽的地方旅游度假时,多一点博物学的知识很有必要。比如带着孩子去草原玩,一定要给孩子穿上长裤,扎住裤脚。这样既可以防止蚊虫也可以防止蜱虫的叮咬。很多妈妈从草原回来后都抱怨说草原的蚊子太厉害,孩子被咬了老是不好。其实她们可能不知道,咬孩子的根本不是蚊子而是蜱虫。如果事先做些预防,孩子可能也就不会受那么多罪。

  多点博物学常识不但可以帮助自己,有时还能救人命。刘华杰在书中举的汶川地震中两个当地出生的女孩在网上协助空军找合适的降落点的故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大部分时候我们都生活在城市里,已经忘记了很多植根于我们基因中的一些博物学常识。如果日常生活中学会积累,关键时候就会派上用场。

《常识》读书笔记4

  尽管这只是一本小册子,但里面的内容足够有分量,其承载的历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有人称这本书是美国独立革命的教科书,在独立战争中,美军屡屡败退,士气低落,但此书一出,就立刻改变了当时的战争情况,以致于在1776年取得了特仑屯战役的胜利。连华盛顿也承认这本书在很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己在内,引起了一种巨大的变化。很多历史学家也发现,在《独立宣言》里强调的那些民主原则早已在《常识》这本小册子里面得到了强调和阐述。

  在序言里,潘恩就言辞激烈而慷慨的称:凭借火和剑将一个国家夷为荒原,公然挑战人类共同的与生俱来的权利,意欲消灭人类权利的捍卫者,这是每个人拥有感情与理智的人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在书的开头,作者并没有大肆号召人民起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而是通过阐述政府的起源和构成的常识,组建政府的.各项原则,然后推及到英国政体的缺陷,认为英国的君主制和世袭制不是体现平等的思想,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安全。

  所以他认为所谓的论争已经毫无意义,只能拿起武器来解决这个问题,才会开启一个新的政治时代和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只有独立,也就是建立一种大陆形式的政府,才能保障这个大陆的和平并确保她免受内战影响”。并且他还通过债务数据和装备的计算,对未来制度的描述,以及各种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洲取得独立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困难,我们有取得胜利的实力和动力。这个激进主义者的这一番言辞这大大鼓舞了士气,对于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常识》读书笔记5

  我们的祖先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思考“圣人之治”了。圣人怎么管理国家呢?当然是让被统治者足够傻。所以那时的圣人之治说“虚其心,实其腹”,就是让民众吃饱了,没精神追求,只顾着玩乐就好了。

  这样的民众当然好管理,但是追逐娱乐的民族总是不堪一击。从古希腊到东方,民众追求玩乐就意味着国家灭亡不远了。

  于是大清国想“闭关”。用文字狱让书生闭嘴之后,然后再把港口都封起来。他们想,当国民看不到外面的讯息,民众的思想就如同罐头一样会永保“新鲜”,随时可以被统治者使用。这个方法一直到当代还有国家在用,当然代价也不是一般的大——整个国家的经济落后。所以这些都是低层次的愚民之道。

  如今低层次的方法政府已经不会再用。于是“有特色”的教育出现了:全民关注教育成了一种新愚民方式。

  先通过撤点并校,限制民办等等方法造成教育资源基本面的短缺。然后打着择优录取的名义让学生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考试。一天不停歇地学习文化课,周六周日也被安排得满满的补习班。通过海量的.做题让孩子根本没办法去思考。

  教育的常识是“没有思考,就没有成长”。可是你不去做题,你就考不了高分,上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

  为了基本的生存,生活的改善,父母不得不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时间,把这些时间用来和其他家庭博弈。这种高明的愚民方法让社会充斥着不会思考的硕士博士。有这样的民众,无论再弱智的娱乐节目也是一呼百应。

  在管理阶层看,这是两全其美了。又培养了智能劳动力,又不担心他们闹事。

  然而事实很不幸,如同洋qiang洋炮代表的工业革命,网络代表的信息化革命比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冲击还要大。如今没有创新精神的国家,如同一百年前没有枪炮一样。

  教育的常识告诉我们:创新的培养离不开悠闲的思考。违反常识的是:用过度教育来扼杀创新思维。愚民教育的如意算盘如今成了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常识》读书笔记6

  今年暑假,为了响应“我们爱科学”主题征文活动,我在家阅读了一本名为《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地理常识》的书。读完这本书,我有许多的感悟。

  这本书是将一些地理常识分类后,详细地进行介绍。本书共分为四个大板块,为我们系统地讲解地理知识。第一板块是自然地理,为我们讲述了宇宙与天体的相关知识,还讲述了气候分类、陆地环境、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知识,响应了现阶段的“低碳生活”,教导我们要保护环境;第二板块为中国地理,这一板块主要是介绍我国的地理概况,例如国土面积、人口、民族、气候、地形等,还介绍了我国的名山大川、地势地貌与岛屿的相关情况,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我的祖国;第三板块与第二板块有些相似,主题为中国旅游,介绍了我国各个地区的名胜古迹,例如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有东方莫斯科美誉的哈尔滨、被誉为人间仙境的蓬莱仙岛,都是我国闻名于世界的旅游胜地;第四板块将范围延伸至世界,介绍的'是世界地理,首先介绍与我国相邻的东南亚地区,让我了解了邻国的风情,接着介绍了西亚地区与非洲国家的一些著名景点,比如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有非洲屋脊之称的乞力马扎罗山,使我更清楚地了解了他国的美丽风光,然后介绍的是欧洲,以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美丽富饶的欧洲大陆,也让我知道了世界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其实是欧洲国家,最后介绍的是美洲大陆,有目前世界最富有的国家美国,枫叶之国加拿大,独占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包括一些美丽的自然风光,让人向往。

  在这本书中,自然地理是我最喜欢的板块,因为这一板块主要介绍的陆地与海洋环境的形成原因,告诉我们山脉与山系间的区别,丘陵与盆地的特点,地震、海啸、泥石流的形成,让我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了地形与灾难的形成原因。除此之外,在这本书中我还学到了要热爱科学,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解决问题。

  因此,我认为我们中学生应该培养对科学的兴趣,热爱科学,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科学知识,还要学会在大自然探索。想要热爱科学,首先必须与大自然接触,并且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要学会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下都不会退缩,发现在大自然中隐藏的知识,最后用科学的手段来解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在历史上,有许多为了科学事业而牺牲自己休息时间的工作者,他们不管有没有取得成功,都是值得敬仰的。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是当中的代表,他从小就热爱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他辍学打工,更换了许多职业,也因此接触了比常人多的东西,习得了比常人多的知识,再加上他丰富的想象力,在他的一生中,发明了一千多项有用的发明,使人类的科技前进了一大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王”,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敬仰。

  我认为我们中学生也应该向那些科学工作者学习,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既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又要自己在大自然中发现问题,并试着用科学知识来解决,争取将来为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少年强,则国强。我想,如果我们在青少年时就能热爱科学,在科学方面有所成就,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祖国将更加强盛。

《常识》读书笔记7

  在本书自序《江山不幸诗家幸》里,对书名特地说明了一番,表示绝非有自大之意。他说,一是向前人致意,美国人托马斯?潘恩1776年写了传世之作《常识》,是美利坚合众国独立的奠基文本;二是他认为自己所言皆在常识范围之内,没有故作深刻。如作者所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因为是常识,所有公民都应具有的常识,所以通俗好读,才能使其普及于世,以影响这个“常识稀缺的时代”。书中所涉常识,我觉得大致有三种: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果你想清晰地了解,在一个合理的构架中,政府应当做什么,公民应当怎么做,媒体又该是怎么一个样子。

  《常识》通篇在讲最基本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道理,他的文字读上去,既不卖弄聪明又十分睿智,既不语言晦涩又文理独步众生。

  《常识》香港社会评论员梁文道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评论集,取名为常识,与美国独立时期的托马斯?佩恩的撰写小册子《常识》同名,自序中可了解其立意,是向美国作家托马斯佩恩致意,归宗于知识分子的传统。而且在书中可以领悟到,在作者的笔下“常识”就是作者所谓的,“被埋在底下,或者跟我们另一些常识相互矛盾,被我们扔到一边去了,可谓缺失的常识”,比如说“潜规则”;

  通过对书中的自序部分的阅读,可看出作者出书的目的与托马斯的《常识》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希望让一些想法公之于世,交给“公众”研判思考,再酝酿出变化社会的土壤。通过阅读,细细思考,会发现作者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是那么深刻,不过有意思的是回头看书名,真的就会有一种思维开化的感觉,正如里面所说:观点皆不脱常识的范围。

  书中自序有一段话是关于时事评论的,文章写到: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几年前发生过矿难,评论家费煞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后的处置,指出杜绝它再度发生的方法。结果它不只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频密地发生。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

  仅仅看完书的自序,就会被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所折服,用词信手拈来,例证丰富却自成结构。字里行间中就能感受到作者理性思维的光芒。

  在作者看来,我们社会通用的所有常识之间是断裂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点与点之间存在很大的空袭,导致了不同轻重缓急的矛盾。

  在文中作者认同人类学家吉尔兹的“常识是一种文化体系”的观点,认为一个地方的人心中的常识不一定也会为其他地方的人所认同,所以作者想力图能用“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去思考眼前问题,通过这个过程来产生批判的距离,从而唤醒本地人的一些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的本地常识。然而读过作者的几篇文章后,能感受到作者仍是以一种略近港台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观察大陆社会氛围,也许这正是一种反讽吧。

  这本书的正文部分分为上下两部分,话题涉及到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诸多方面。上部分是:理解当代中国的七十张关键切片。将中国的问题分为七十个小切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见解与读者分享。

  其中,书中谈到国耻这一敏感话题,作者认为中国人到现在还没有勇气放下以前的悲痛、仍旧怀着一代代留下的盲目的悲痛把怨恨撒向如今的他国,是一种自虐的心理状态。如果要治愈这段创伤经验,最好的方法除了是不断要求日本“认真对待历史”之外,也得自己认真对待一下历史。全面放开抗日战争真相的研究报道和教育,建立一个国家级烈士陵园,是自我疗伤的方法。想要与日本促成全面的历史和解,首先要自己与真相和解,舔一舔自己的伤口。政府在抗战结束这么多年来的低调举动,不但无益于历史伤口的治愈,也落后于民情的要求。这些观点都充满着理性,引导着人们正确对待历史。

  对于国人的.大局观,中国人好谈政治,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政府的位置,常常以当局的利益及视角为“大局”,乃至于诡异地忘却自身,居然很乐于牺牲自己的权益去配合“大局”,十分地无私。中国文人更有当国师的传统欲望,尤其容易养成这种不把自我当回事的“大局观”,有时还不限于策论,更要主动充当政府发言人,替官抚民。

  对于和平年代的反对别国的运动,反对一个国家就是反对那些我们所不满的个体和单元,而反对那些个体与单元就是反对那个国家的全体。对于这种一代表多、多代表一的民族主义逻辑,作者认为这深深影响着我们年轻的一代人的爱国主义观。

  这些观点就现在而言仍然具有思维开化之用,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很需要这些理性的思想来正确引导。

  尽管如此,这毕竟只是作者本人的世界观,是他的常识,可是起码反映了一些见解,借用作者的话说,“世界的梦想并不是人人都能会说英语,而是人人拥有普遍的共识”。

《常识》读书笔记8

  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而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马克思称它开创了资产阶级的新纪元。仅仅过去了二百多年,这个新纪元就牢牢地引领国际秩序,它的霸道使其他国家基本上缺少平等对话的可能。尽管如此,新任总统特朗普还在强调美国利益,“美国第一”的呼声贯彻他就职演说的全过程。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凭什么迅速崛起并称霸世界?在它的源头究竟注入了哪些神奇的基因?

  美国立国的文武星宿,武将是华盛顿,他领导大陆军取得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文臣叫托马斯。潘恩,他是美国独立理论的奠基者,他的《常识》提出了建立新世界的理想,这个新世界脱胎于英国光荣革命后当时已算先进的君主立一体,成长为一个全新的共和理念,它为美国《独立宣言》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并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和《人权宣言》,正如他所说:“北美的目标就是全人类的目标。”

  十七世纪初,三艘装载了一百二十名英国人的小船来到了北美新大陆,适宜的气候、丰富的物产催熟了这片热土,殖民浪潮一浪接一浪,仅过了一百多年,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十三个殖民定居点。这些定居点性质各异,有皇家、业主、自治等不同管理方式。英国很快就把北美殖民地当作资源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地,限制了当地自由发展的空间。十八世纪中叶英法为争夺新殖民地大打出手,英国虽然取得胜利,但内债高筑,不得不加紧对老殖民地的盘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拉开了北美人民反抗的序幕,摆脱英国控制成为大多数定居点的呼声。第二年,十二个殖民地的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为在统一的旗帜下反抗母国作了准备。其实,殖民地人民对是否一定要脱离母国是意见不一的,独立和分裂毕竟只是角度的不同,大陆军司令、弗吉尼亚农场主华盛顿本身也是英军上校。这时,潘恩的《常识》起到了巨大的鼓动作用。

  潘恩从君主世袭制展开论述,他说:“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生来就可以将他的家庭凌驾于其他家庭之上,即使他个人理应得到一些比同时代人更多的尊重,但是他的子孙或许绝对不配继承这份荣誉。”针对一些人所顾虑的北美已有的繁荣离不开母国的支持与保护,他说道:“因为一个孩子是喝奶长大的,那么他以后的人生中就永远不吃肉了?”英国保护过北美,但出于利益它也会保护土耳其。如果没有干预,“北美大陆照样可以繁荣,甚至可能更加繁荣。”潘恩发出震耳的呼吁:“是脱离英国的时候了!”

  列克星敦的枪声响了。1776年7月4日,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宣言发表,为使命而战激励着“天赋人权”的先驱者。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也借助了法军的支援,战争取得最后胜利,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一个崭新的.国家诞生。潘恩为这个新国家量身定制了新体制:“我们将为一加冕,让全世界知道即使我们承认君主制的存在,但是在北美,法律就是国王。在君主专制政体中,国王就是法律,然而在自由国家中法律才应该是国王。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将权力分散给有权拥有它的人民。”他为新国家起了新名字:美利坚合众国。

  在美国独立的过程中,拥有二百五十万人口的北美发行了五十万本《常识》,每五个北美人的口袋里就装着一本《常识》。当常识还不是常识的时候,是潘恩的《常识》使它变成常识。变成了常识的常识很普通,因为它确实是常识。

  1797年,华盛顿两任总统届满,忽然收到了属下的劝进信,希望他能进位美帝国的皇帝。华盛顿闷闷不乐好几天,他告诉那些劝进的人们,如果独立的目的只是为了个人的皇帝,那就违反了常识。他希望能在退休后回到弗吉尼故乡,伴着大豆和棉花,钓鱼养花,但如果国家有难,请不要忘记召唤一声老兵,也许他还能为国家出力。华盛顿实践了常识。

  七年后,大西洋彼岸同样高举自由民主大旗、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并向世界输出革命的法兰西,有个人从共和国执政进位为帝国皇帝,他叫拿破仑。一百一十九年后,太平洋彼岸刚刚推翻无比漫长的封建帝制走向共和的中华古国,有个人从民国总统进位为帝国皇帝,他叫袁世凯。但是因为反常,所以都不能久长。

《常识》读书笔记9

  管理的书并不一定管理者才有必要去读,工作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管理的环境中,了解管理知识明白其中的游戏规则,能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认为的一个观念,大家之所以来这里工作,是有个人需求的。可能是一份薪水,可能是进步,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这里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人们为什么工作」企业和个人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各取所需,各司其职,双方都会关心投入产出比。所以,关于如何搞清对方需求,给予激励,提高绩效。

  激励让人们自己做出选择并愿意付出。这个定义中强调的是自己两个字。在激励部分提到了人为什么要工作,也提到了赫茨伯格的保健激励理论。书中提出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

  1、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

  根据保健激励理论,工作是福利保健因素,而不是激励因素,涨工资不会带来满足感,只会降低不满。对于保健因素应该覆盖绝大多数的人,并且要做到只能涨不能降,否则对士气影响很大。而激励部分要对少部分人。并且强调,特别高的工资并不是好事,对员工和企业都是有害的。

  2、最低层次的需求影响最大

  根据马斯洛需求模型(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如果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出现问题,那么对士气影响最大。如果一个企业经营不善、宣布裁员对没裁的员工也非常影响士气,而不是有激励作用。

  3、人不流动也许是安于现状不求发展

  根据奥得佛的理论,人的需求各个层次是并存的,而不是完全由最底层逐步往高层走,当人的高层需求得不到满足时,遇到挫折时,会选择低层需求。不流动也许就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这个对个人和企业都非常有害。

  4、满足感高并不一定带来高绩效

  有时提高很好的福利,对有些人可能带来很高的满足感,但是这些满足感却不能带来好的绩效,除非这个是不差钱的垄断企业、行政机关,否则是不能长久的。最好的应该是让满足感来自于工作本身,这样才能有良性的循环。

  5、不公平是绝对的

  一个组织中只能做到:我的获得/我的付出=他人获得/他人付出;不可能获得是公平一样的,那么就成了大锅饭,没有任何的促进。另外也启示管理者,表扬和给他人奖励时因先说这个人的付出,然后再说奖励,这样其他人更容易接受。

  6、成本最低的激励措施

  1、鼓掌(鼓掌要超过9下才有效果)

  2、赞美

  3、鲜花

  4、隆重的`仪式

  7、激励不起作用的情况

  1、工作超负荷,严重影响生活、健康

  2、角色不清,任务冲突;让员工做不适合他做的事情

  3、不公平的待遇,同工不同酬

  激励是工作的发动机,激励工作做的好能激发员工的潜力,能让组织焕发生机活力,让员工自发的去奉献自己,实现双赢。

  最后《管理的常识》这本书,在物理空间上,它很薄。但这不妨碍它能囊括很强大的内容,这些内容很适合细细品读与感悟。也很庆幸在这个时间遇到一本好书,让自己重新总结和审视过去的经验和见识。最后,管理,确实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常识》读书笔记10

  美国独立战争前夜,那个时候美国还不叫美国,叫北美大陆,华盛顿率领的军队遭受英军的重创,士气低落,帐中垂头丧气的华盛顿偶遇一本小册子,几十页的文字给了他极大的勇气和信心,为了北美独立,为了人民自由,华盛顿再次整顿军队,走上战场,直到赢得最后的胜利。

  这本在独立战争前夕广泛流传的小册子就是潘恩著的《常识》。

  整本书从政权的起源和目的说起,评价了英国的政体,抨击了君主制和世袭制,在分析当时北美的整体形势之后,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并附带了北美的实力和能力的诠释。

  通看此书后,觉得和常识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作者会使用这样一个书名,我觉得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潘恩一直在使用自然原理来分析英国政体的弊端以及君主制和世袭制的不合理性,以得出北美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进而独立,获取自由的`天然合理性;二是潘恩企图将这一天然合理性的需求作为常识输入北美的人民头脑当中,以成为独立后的传统继续传承。或者潘恩当时没想到那么远,现在看来,如果是,那么他的愿望实现了。

  在一开篇,作者就区别了社会与政府两个重要概念,当时英国是个政权国家,而北美大陆尚未建立政权,不算是个国家。这里从两个重要概念的区分之中就暗藏着要将北美和英国独立看待了。

  社会是由我们的欲望所产生的,政府是由我们的邪恶所长生的;前者使我们一体同心,从而积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后者制止我们的恶行,从而消极地增进我们的幸福。一个鼓励交往,一个制造差别。前面的一个是奖励者,后面的一个是惩罚者。

  作者这样的论述让人清晰了平时极其容易混淆的概念,幸福是社会所追求的,安全是政府所追求的。政权的出现源于人类合作克服困难后产生的某种懈怠,要解决这样的懈怠带来某种德行方面的缺失,就有必要建立起某种形式的统治了。

  由于合作的原因,利益捆绑的更紧,这时却摆脱不了空间距离产生的时间差,于是选举产生了。而回过头来看,任何事物越是简单,就越不容易发生絮乱,即使发生絮乱也比较容易纠正,这一点,是潘恩从一项无法推翻的自然原理推论出来的。

  当我们还受到任何顽固偏见的束缚的时候,我们也就不能对自己做出公正的判断。一个眷恋娼妓的男子是不配选择或评价妻子的。所以我们应当从自然原理中寻找到统一的,一致的,不可推翻的真理,并以此来判断我们所看到的政体。

【《常识》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常识判断文学常识05-07

生活礼仪常识-礼仪常识12-31

.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05-07

《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地理常识》读书笔记04-11

吃饭敬酒的礼仪常识-礼仪常识12-31

称呼问候的礼仪常识-礼仪常识12-31

礼仪安全常识儿歌-礼仪常识12-31

中餐的宴会礼仪常识-礼仪常识12-31

公务接待礼仪常识-礼仪常识12-31

礼仪修养小常识-礼仪常识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