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

时间:2023-07-06 14:46:25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故事【优选14篇】

  端午节的故事 篇1

  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班里的陆家豪从家里带来了粽子,其他孩子围着他转,只听见他说:“这是我妈妈自己包的粽子,不是买的,有肉的、红枣的,很好吃的,但是我比较喜欢吃肉的,肉的更好吃。”“我也喜欢吃肉的。”“我不喜欢吃肉的,肉的有肥肉的。”……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端午节的故事【优选14篇】

  鉴于孩子们对粽子的浓厚兴趣,我们开展了有关端午节的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就是系列活动之一。

  《粽子里的故事》段落明显,情节发展线索清晰。讲述了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奶奶病了,不能说话讲故事,就采来荷叶包粽子,把好听的故事包在了里面。动物们吃了粽子却不会讲故事,于是,动物们想办法,找到一个小姑娘来吃粽子、讲故事。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跃然纸上,给粽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童话色彩,令人羡慕又向往。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游戏的快乐。

  2、养成仔细倾听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述。

  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通过猜猜可能是关于什么的故事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出主题。

  第二个环节是欣赏故事,为了能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欣赏作品,我利用PPT进行分段欣赏,通过看看、猜猜、讲讲、听听来理解故事内容。

  第三个环节是游戏“吃粽子”,这也是本活动的重点环节。在此环节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3个粽子,每个粽子里面都有一个小游戏,如:第一个粽子是“听话”,要求孩子在仔细听故事的基础上回答问题;第二个粽子是“悄悄话”,要求孩子用心听、仔细听、听清楚、听完整,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第三个粽子是“祝福”,考虑到大班孩子马上要离开成长了3年的幼儿园了、老师和小朋友了,通过游戏为他们创设一个互相祝福的机会,增进同伴间的友情。

  活动中肯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能给我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端午节的故事 篇2

  我心中的传奇

  隔的远了,便看不分明,隔的近了,才知道那份传奇,难以复制。

  ——题记

  心中一直有一个崇拜的对象,或许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成功,却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一个表哥,比我大多少一直没有注意过,只是依稀记得他考大学过客的时候,我似乎是在读小学,那时候觉得,像他那样很是风光,考上大学,是很牛逼的一件事。

  而后时光匆匆,一些东西时间久了,便渐渐遗忘,而我也到了高中,而对于此时的我而言,大学,是个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当然,我说的大学,最低也得是二本。

  我表哥家三代都是老师,在他们眼中,我很聪明,以后一定会有出息,当然这是他们对我小时候的印象,而我从读书开始,一直都很贪玩,心不在学习上,再加上各方面的原因,于是在学习上我是一败涂地的。

  而到了高三之后,也渐渐开始懂事一些,也知道高考是我们这些没有背景,没有后台的人一个很重要的出路,于是,我真的想好好学习,争取考上一个好点的大学,给自己一个好的起点,给父母一个满意的`答卷。

  可终归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多年养成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于是我蹉跎在时光里,与那个理想渐行渐远。

  我一边找寻着一些如我这般,而在高三努力后考上一个好大学的事例来给自己鼓励,一边又破罐子破摔,学学玩玩,当然这也才让我知道了表哥是真正的牛逼。

  一个曾退学的人,竟然在高三努力一年后考上了二本,当时的我,是不是很相信的。

  而后的打听,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个事情。表哥曾经在学校里玩的比我更疯狂,而后更是读书读不下去,退学回家。

  因为家是农村的,竟在家里做了大半年的农活,当年可没有现在的机械,种田可是一件很苦很累的事情。

  而后直到某一天,他在田地里扔下了锄头,对他父母说他要回去读书,我不知道在这段时间他历经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我现在只想说的是,你做的很棒。

  但这件事他从没有和我细细说过,而我,也从没有抱着一颗真心去问过他,或许他觉得这不是他该向我炫耀的,而我,或许也算是在逃避,逃避那个自以为能复制传奇的自己,逃避自己是一无是处的事实。

  可我还是知道了,他那一年过的很辛苦,我不知道他当时是下了怎样的决心,我也不清楚他重新去读书背负的是一种怎样的压力,只是曾听他说过,有次考试他考的很差,在教室里竟傻傻的坐了一天。

  虽然,他的事迹说起来很是平常,他没有像马云那样创立了商业帝国,也没有如周星驰那样成为明星大腕,可在我看来,他们都一样,都是一个传奇,都努力的改变了自己,改变了生活。

  现在表哥,在某个城市一所重点高中当着老师,有着美丽贤惠的妻子,有着漂亮可爱的儿子,当然车和房子就不说了。

  有时候,我想,如果当时他没有下重新去读书的那个决定,他现在会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农民,亦或是飘在某个城市无根的打工仔?看来是我想多了。

  这个世界,传奇太多,隔的远了,便看不分明,有羡慕,有崇拜,却也无所谓,而隔的近了,身处那种境地,才会明白,人与人并不一样,有些传奇,难以复制。

  可不能复制又如何呢,即使艰难,何必自怨自艾,只要努力,某天我们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Nothing is impossible。

  ps:这个城市刚下过一场大雨,而我的生活却早已被雨水浸润的破烂不堪,心微凉,于是需要一些力量,需要一些温暖,在此,也祝表哥全家越来越幸福。

  

  端午节的故事 篇3

  -------香菱的“弱德之美”

  这是一位命运悲苦,遭际堪伤的女孩。只因元宵佳节,仆人霍启(祸起)看灯时的疏忽,年仅三岁的她就被拐子拐走,从父母的掌上明珠,沦落为受尽打骂,不敢说出自己父母、身世、家乡的待卖孤儿,在“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被忘恩负义的贾雨村判给了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人称“呆霸王”的薛蟠为妾,成为有着“妾”的名分,实际只是一名毫无人生自由的奴仆。她的名字,从父母起的“英莲”到由宝钗起的“香菱”直到两地枯木夏金桂起的“秋菱”,随著名字更改的是命运与遭际的步步悲惨。这么一位苦命的奴婢,除了她连自己的父母在哪里?今年十几了?本处是哪里的人?这些最让人有家乡、有根底、有牵挂、有底气、有被疼爱感的问题,通通“不记得”了,读来让人更觉伤感外,她与贾府的其他从小被买来的.丫鬟没有任何区别。贾府的人们记起她,只是因为呆霸王薛蟠曾经为她弄出了人命官司。

  倘若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位苦命的少女也许就会默默地走完自己半“妾”半奴的人生,成为那个时代无数悲苦女婢中的一个,而毫无痕迹留下。但机缘使她暂时离了“呆霸王”,进入了大观园,最终成为了与黛玉、湘云、宝钗等贵族小姐一样的“诗人”,直如脱淤泥而亭亭玉立的芙蓉,这卑贱低微的生命焕发出耀眼的光彩,香菱成为了“香灵”。

  但凡在生命的历程中还心存“诗意”,追求“作诗”的,这生命不论多么低贱,多么悲苦,就必然存着希望、存着梦想、存着热情、存在着对于自身生命境界的追求,生命的意义将因她心中的“诗意”而改变。这个苦命的女孩子,一旦有了接触诗的机会,便投入了全部的热情与努力。你看她,从黛玉处拿了王维诗集回到蘅芜苑,“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她是用心来读诗的,因此她能领会“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诗作的真谛,将自己的心灵与“诗”契合在一起。再看香菱写诗:“香菱听了,喜的拿了诗,回来,有苦思一会儿,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律,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这是她第一次试写,得到的评价是:“意思有了,只是措辞不雅”,“香菱听了,默默地回来,率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她皱一会眉,又自己含笑一会”……。功夫从来不负有心人,“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最终这首以“月”为题,以十四寒为韵的精彩诗篇在这个爱诗入迷的女孩子的睡梦中完成了。这完成的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而是一个生命的飞跃,这个时候的香菱还是那个被拐卖、被欺凌的苦命女孩吗?诗歌已让她的生命焕发出了崭新的迷人光彩。

  香菱的感人,让人唏嘘,还在于她近乎天真的善良以及柔软的生命态度。薛蟠娶妻,金桂进门,正是香菱噩梦的开始,可是她却幻想着“又添一个作诗的人了。” 兴高采烈地帮薛蟠张罗婚事,盼望夏金桂过门的日子比薛蟠还急十倍, “一日娶过来,她便十分小心殷勤的服侍”,但是这“小心殷勤”换来的是名字从“香菱”被改为“秋菱”,生命进入一片衰败枯萎、风刀霜剑的“秋”的历程,最终在夏金桂的一次次摆布中“致使香魂返故乡”。

  《红楼梦》的中宝玉曾站在芙蓉花前,以《芙蓉女儿诔》沉痛悼念被迫害致死的晴雯,其中的“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一句,与黛玉几经讨论修改而成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这“卿何薄命”使这篇《芙蓉女儿诔》成为了包括黛玉、香菱、迎春在内的大观园所有悲剧女性的祭文。

  曹雪芹笔下的香菱与夏金桂实际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对比。飘零、悲苦的香菱能看到自然界的一切美好,她对着夏金桂说出的“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她在颠沛流离中尚能记得“下晚湾住船,岸上没有人,有几棵树,远远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的美景,而与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著名诗句联想在一起,这是因为这个女孩子内心存在着“善”与“美”,她的心灵是美好的、心胸是开阔的。而出生在富商之家、在千娇百宠中长大的夏金桂妄自尊大到像帝王一样,把自己禁锢起来,除了自己,所有的美都看不到,生活除了算计、折磨别人,失去了任何快乐和美好,最后在自己设计的一个个圈套中啃着油炸焦了的鸡鸭骨头一步步走到了自己痛苦的极致:一个美丽的女孩子却“一面哭喊,一面滚揉,自己拍打。”这个对比,《红楼梦》作者也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那些不可一世、孤家寡人的帝王。

  读过香菱的故事,常想起现已九十一岁高龄,一生饱受磨难,而坚守中华文化传承的叶嘉莹先生提出的“弱德之美”,她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那不是弱德。弱德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持守,是在重大的不幸遭遇之下,负担承受并且要完成自己的一种力量,这力量不是要用于进攻。”香菱无疑是一位弱者,是一位悲苦飘零到连自己家乡、父母都不敢说出来的少女,但是,她有一种坚持,有一种持守,有一种胸怀,有一种追求,在生命的不幸遭遇中,依然要努力提升自己,并且保持了心底的善良,活出了生命的价值。

  端午节的故事 篇4

  要是说起端午节的故事来,那可就太多啦,你也许听说过一些动人的传说,但是今天还是想在介绍一些有关的端午节的故事,让你对端午节更加了解,更加喜爱,精彩内容马上开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端午节的.故事和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的故事已经被人们所熟悉,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的故事 篇5

  一:纪念屈原说

  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后来屈原遭馋去职,他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和《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二:源于蓄兰沐浴说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三: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四: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五: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端午节的故事 篇6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5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伙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法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我爱吃香喷喷的粽子,也看过其他人包粽子,却从未自己动手包过。直至今,我才算是大长见识了。

  开始动手,我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姥姥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还顺利地完成了一大半。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却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跳出来。我急得满头大汗。幸好姥姥替我“解了围”――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气。

  我手忙脚乱的.折腾了一会儿,终于到了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扎粽绳。姥姥说,粽子要包扎严实才美味。我接过棕绳,先把粽子五花大绑捆了一圈,还自作主张地打了一个蝴蝶结,自觉得包得很好。可是当我拿起粽子筹备放入碗中,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绳,只听得“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糯米们像飞珠滚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滚落下来。

  我不甘心,又试了一次,这次顺利多了,我一连包了好几个粽子。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小火煮30分钟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一直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状况。等待的时间一直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开心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

  品尝着我们的劳动成就,我不禁想,明年端午节,我还要包粽子。

  端午节的故事 篇7

  当我一个人散步在池塘边,看见嫩绿的芦苇叶长茂盛的时候,就知道端午节快到了,人们会用它的叶子包粽子,粽子可好吃了,粘粘的,一口就能出个蜜枣来,真让人回味无穷。

  我就很想知道端午节怎么来的'吗?

  下面要我来告诉你们吧。一次我无意中,从《七彩语文》中得知,每年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也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自幼聪明,才华出众。二十多岁就参与楚国朝政,楚怀王很信任他,尽管朝廷中有些官员想方设法栽赃陷害他,破坏他和楚怀王的关系,但是他公正廉明,直到楚怀王去世。

  再后面,楚怀王儿子继位,他年轻气盛,亲信常言,将屈原免职流放。不久楚国一天天衰败,最终被秦国吞灭,屈原憎恨世界浑浊不清,没有光明,非常痛心。

  于是五月初五这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江里,当地老百姓直到了,都划船去救他,船在水面上像巨龙一样腾飞,也没能救出屈原,人们听说被水里蛟龙困住,又开始往水中扔五色线扎好的粽子,希望能赶走蛟龙。

  从此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买绿豆糕,赛龙舟,门前插艾条等一些民间习俗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故事 篇8

  端午节的出现,也是有不少的朋友是觉得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的说法的`,在东汉时期,有一名女子非常的孝顺,她的名字叫做曹娥。有一天,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节的故事 篇9

  端午节的经典传说故事

  1、源自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自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5、源自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就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就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就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6、源自恶日说

  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就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7、源自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是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就是为了打捞投  二是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是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就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就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端午节的来历之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还是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硷粽、肉粽和豆粽。硷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硷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

  端午节赛龙舟习俗

  东周末期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含恨投  民间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视,它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

  端午节的故事 篇10

  端午节民间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插两枝艾草,是为了驱邪避灾,这一习俗的由来,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很久以前,民间五谷丰登,家家户户大囤满小囤流。有一天,一位天上的老神仙化妆成小老头,来到一个村子里面,他走进一户人家,见一个妇女在用白面汤喂猪,汤中还有成块的饼和馒头,老人要饭,遭到妇女的`辱骂,连口水都没要到。老人见妇女如此恶毒,便在她家墙上写了一行字“明日起瘟病,全村人死光。”然后化为一阵青烟走了。第二天清晨,老神仙拿着瘟瓶来到村子上空,刚要撒药,忽然看见一条小河中,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大孩子,领着一个小孩子,慌慌张张地过河,妇女说大孩子是前妻留下的,小孩子是亲生的,要首先照顾这个大孩子。老神仙很感动,拔了一棵艾草,告诉她插在门上便可免灾。这位好心的妇女回到村中,在每家每户门前都插上了艾草。瘟药无处落,全飘进海里去了,全村人都得救了,而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

  这天还有一个习俗,家家户户门前还要挂一把菖蒲,用以避邪,因为在大部分北方人眼中,农历五月是恶月,而五月初五更是恶日,菖蒲本是一种草药,人们认为他能避邪驱瘟,逢凶化吉。关于这一习俗,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性质却完全不同。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位穷秀才,娶了一位貌美能干的姑娘瑞英为妻,有一年大旱,眼看就要到端午节了,五月初四那天,瑞英心想,端午正逢自己的生日,想办的热闹一些,她见只有公公种的菖蒲青翠碧绿,便挖了几棵洗净后挂在门上,并题了一首诗在门前,自叹命苦。秀才傍晚回家来到门口,读了诗很是羞愧,返身而去,见田中一头牛,旁边无人,便将牛牵走准备卖掉,没想到被牛的主人发现了,把秀才送到县衙。秀才将实情禀告知县,知县就派人把瑞英叫来,要她当堂作诗,瑞英要过笔墨,题上一首七绝,自比,知县大喜,免了秀才的罪,并送了秀才几十两银子,小两口谢恩,回到村中,开了一个酒店,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端午节的故事 篇11

  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

  勾践,姒姓,又叫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和吴国争霸失利今后,在范蠡的辅佐下,经过卧薪尝胆,越国很快恢复实力,终究打败吴国。

  在恢复实力过程中,越国做了很多事,充满了阴谋和智慧。但有一条是: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这么做是不让吴国发觉越国练兵的动机。《越地传》中对此有记载。

  因为勾践练兵采用的划龙舟的办法,而现在端午划龙舟竞赛是其间一个首要的项目。因此有人说,端午这个节日,也是为纪念勾践而树立并沿用的'。

  端午节的故事 篇12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些人可能不太在意它,我却非常喜欢,不仅因为它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还因为在这一天里有很多好玩的事情。

  每年端午节这天,我都是忙碌而快乐的。

  一大早,村子里的人就起床为过节作准备。大人们都赶着去集市上买油条、糖糕——它们是这天必不可少的早餐,去得晚了就怕没得买了。小孩们是为什么起早呢?他们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割艾草。过端午,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插几株艾草,用来辟邪。可是孩子们割艾草不仅仅为了这个,艾草在他们手里还有一个重要作用——缝荷包。

  吃过早餐,大家又开始忙碌起来了。忙些什么呢?当然是包粽子啦!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食物。我家每年的粽子都是自己做的,这样才有意义。我跟大人们学过,知道大概怎么做——先到河边摘些苇叶,放在锅里煮软;然后用几片煮过的苇叶包些糯米(有的还添些葡萄干、红枣、猪肉等)。包好以后,便可以放在锅里煮了。

  接近中午,大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丰盛的午饭了,什么鸡啊鱼啊肉啊都有。我们小孩则拿上自家的粽子聚在一起,互相交换。换完就一顿猛吃,然后评论谁家的好吃、谁家的不好吃。那场面绝不亚于一场辩论赛,因为谁也不承认自家的.粽子不好吃。当然,我们每次去主要还是为了吃到不同口味的粽子,至于谁家的好吃、不好吃倒是次要的。趁着大人们还没喊开饭,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便给小不点儿讲从老师那里听到的关于屈原的故事。

  终于开饭了,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饭菜,其乐融融,这时候,我们还可以在电视上看龙舟竞赛。这可是最有趣的事了。我们边看边打赌,赌哪条龙舟会赢,大人、小孩都可以参加。在我家有个特殊规定,谁赢了就可以满足一个心愿,但是不能花钱。当比赛结束时,不管输赢,我们都很开心。

  吃完饭,我通常会和小伙伴们一起缝荷包。把艾草的叶子摘下来,用布包好,然后按自己的想法缝好就可以了。有的还在荷包上缝一根带子。荷包缝好后,和以往一样,大家互相赠送。每一个荷包里都装满了祝福和祈盼。

  每一次,我们都尽情享受着这个快乐的节日。真想永远留住这一天!

  端午节的故事 篇13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与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与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与打击。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我宁肯跳进江水中去,葬身在鱼肚里,哪能使自己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灰尘?)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故事 篇14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自幼聪明,才华出众。二十多岁就参与楚国朝政,楚怀王很信任他,尽管朝廷中有些官员想方设法栽赃陷害他,破坏他和楚怀王的关系,但是他公正廉明,直到楚怀王去世。

  后来,楚怀王儿子继位,他年轻气盛,亲信常言,将屈原免职流放。不久楚国一天天衰败,最终被秦国吞灭,屈原憎恨世界浑浊不清,没有光明,非常痛心。于是五月初五这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江里,当地老百姓直到了,都划船去救他,船在水面上像巨龙一样腾飞,也没能救出屈原,人们听说被水里蛟龙困住,又开始往水中扔五色线扎好的粽子,希望能赶走蛟龙

【端午节的故事】相关文章:

端午节故事02-17

端午节的故事03-31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06-13

端午节的故事集锦05-05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06-12

端午节的小故事04-02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03-29

端午节传说故事04-01

【推荐】端午节的故事04-13

端午节的故事【精】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