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科学活动教案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查挂历。
2、知道本月是11月,11月有30天,今天是几月几日。
3、对挂历感兴趣,关注本月中与自己生活有关的日子。(生日、值日生、消防日等)
活动准备:
XX年挂历一本,11月挂历操作纸人手1份,彩笔
活动流程:
实物导入——观察引导学习查日子——游戏引导学习查星期——幼儿记录值日的日子——回家与佳人一起记录有关日子
活动过程:
1、 实物导入
师:我带来一样东西,你们认识吗?
出示11月挂历:这上面有很多的什么?谁来指,它们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幼儿认识年月日,在日上面组织孩子认读1号、2号—30号。教师总结XX年11月有30天。
师:老师这里有1本新挂历,是几年几月有几天呢,帮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
2、 观察引导学习查日子
师:今天是11月10日,谁来查一查?引导幼儿看数字10,用笔圈起来。那明天呢,请1个幼儿圈起来,其他孩子有任务,检查如对了拍手表扬。那昨天呢,11月9日,告诉孩子是119消防日。
任务:帮我们班11月生日的孩子找生日,做标记。提醒幼儿到时间祝贺。
3、 游戏引导学习查星期
师:帮老师找生日,引导孩子发现周6周日是红色,周一—周五是工作日。
游戏:听指挥。如:老师说11月6号,红色幼儿做休息的.动作。
引导幼儿查找今天星期几,看哪里,看什么?
4、 幼儿记录值日的日子
师:今天星期四是哪些小朋友过生日?引导孩子观察1个月有几个星期四,要做几次值日生?来作个值日生的标记。
每个孩子下去操作,给自己值日的日子做标记。
评价,互相检查。
5、 回家与家人一起记录有关日子
师:为什么要做标记啊?(不忘记),还有什么日子也不能忘记的。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挂历上作好标记。
把11月挂历纸送给幼儿,回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值日的日子。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小灯珠和纽扣电池连接后会亮起来的现象。
2、在观察、操作中让灯珠亮起来,愿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3、对灯珠发光的现象产生兴趣,体验动手动脑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玩过电动玩具。
2、操作材料:教师一个“大蛋糕”,人手一个"小蛋糕";纽扣电池,小灯珠,硬币等若干;集体记录表及图标。
活动过程:
一、出示亮着的蛋糕,引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收到一样礼物,猜猜是什么?蛋糕上什么在亮着?为什么会亮?
二、探索蛋糕亮起来的秘密。
1、引导幼儿观察小灯珠。
教师:小灯珠是什么样的呢?
小结:小灯珠有两条腿、一条长、一条短、它的身体有各种颜色:红色蓝色和黄色。
2、引导幼儿观察纽扣电池。
教师:电池又是什么样的呢?它像什么?它和我们以前见过的电池有什么不一样?(可以及时拿出硬币和电池比较一下)
教师:看一看它有几面?上面有什么?
小结:是的,纽扣电池有“+”号面和光面2个面。
3、探索并交流如何让灯珠亮起来。
第一次操作幼儿自由探索,重点引导幼儿尝试让灯珠亮起来并观察亮起来的'方法。
教师:小灯珠和电池怎样连接才能亮呢?你们试试看。
教师:你的小灯珠亮起来了吗?你是怎样做的,让小灯珠亮起来的?
教师听幼儿表述并记录。
小结:当我们把小灯珠的两条腿骑在纽扣电池上的时候,小灯珠就能亮起来了。两条腿并排放在纽扣电池“+”号面和光面都不能让小灯珠亮起来。
第二次操作幼儿有目的的尝试四种连接方式,幼儿再次发现、感知灯珠亮起来的秘密。
教师:原来小灯珠和纽扣电池的连接有这四种方法,我们自己再试试,看看小灯珠什么时候亮?什么时候就不亮了?
小结:小灯珠长腿碰“+”号面,短腿碰光面,小灯珠就能亮起来。
三、感受动手带来的乐趣
第三次操作游戏:小蛋糕亮起来。
教师:今天我给每个小朋友也带来了小蛋糕,我们一起动手让小蛋糕的灯珠亮起来吧。
教师:小蛋糕的灯珠亮起来了,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真漂亮!还有哪些地方有小灯珠会发亮呢?我们一起回去看一看找一找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领衔技能:实验、推测、计数、交流、观察。
活动前期经验
1.幼儿会折纸,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
——教师也是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习者,因此科学活动前的准备也是教师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对孩子将要做的实验教师自己反复多次地进行尝试,这样教师才能尽量多地预测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张纸:
第一张:尝试让纸站起来。(试过后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积木的)用于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吗?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都不急于动作,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与其说这是实验,还不如说更是游戏。
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
6.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更加有冲击力。
三、讨论,再次进行实验
1.幼儿搬椅子转成半圆坐,一起参与讨论。
——通过前面的游戏,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神奇和惊讶,他们现在还不知道,讨论后的活动会使他们的实验更精彩。
2.出示不同幼儿折的纸,引导观察比较。
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积木?
——这次的讨论对后面的实验以及实验会给幼儿带来的惊喜,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排除不必的干扰。形成讨论的氛围,从而将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经验,让孩子获得新信息,修正自己的操作方法。
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纸折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先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积木,不能碰桌子。
——教师的小结语也是经过提炼的,不仅仅是大家的发现,更是对下一步实验的规则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实验更具科学性。
3.设置挑战,再次尝试。
师:刚才,我们在纸上放得最多的是14块积木,现在大家换张纸重新折,再试一次,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放得最多。
4.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第二次记录的要求。
师:两人一组一张表格,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提出记录的要求,培养记录的习惯,对实验很重要。
四、交流
1.细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对结果进行记录。
师:把纸的折法记下来,把放积木的结果也记下来。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总是希望自己的猜测是对的,一旦发现自己的猜测出错,往往不愿意面对,因此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2.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发现。
师:你和好朋友在实验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放了几块积木?说给我们听听。
——在活动中,孩子感受到哪些内容是值得记录下来的。
活动思考与教学策略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去发现。在这个活动中,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纸”和“积木”给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把有关力的科学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努力让孩子从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获得智慧。
一、感受
1.感受惊讶。
思考: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神奇,产生探究欲望和兴趣,不断体会神奇,增加新经验。
策略:选择孩子最常用的学习用品纸张和游戏用品积木进行操作实验,而结果是让孩子想象不到的:一张薄薄的纸,经过自己的变形居然能放上那么多的积木。
2.感受亲历。
思考:鼓励孩子亲历实验的过程,感受物体变化带来的心理体验。
策略:活动不是一种事先安排、因果必然的过程,而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亲历探险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感觉。
3.感受兴趣。
思考:对孩子来说感受科学的趣味,比“懂得科学”更重要,让孩子体会实验是有趣的.,像游戏一样,从而感到科学的趣味。
策略:观察自己和同伴的不同实验结果,激发了孩子的竞争意识。为了超过同伴而产生继续实验的兴趣。
二、提炼
1.提炼经验。
思考:纸张的变化与力的关系,这方面的经验是孩子所缺乏的,在自然状态下即使看到也想不到。
策略:让孩子从最初的自由操作中提取经验,过渡到与同伴交流经验,逐渐到进行有_定要求的实验。在操作中逐渐积累经验,从而发现实验结果的神奇。
2.提炼习惯。
思考:成功来源于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为幼儿入小学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策略:将活动设计成具有挑战的游戏,通过游戏规则的要求,提出科学实验中的习惯要求,为大班孩子的继续成长打下基础。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尾巴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
2、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活动准备】
歌曲《小画家》磁带、故事《神奇的尾巴》磁带,各种动物身体和尾巴分开的图片(金鱼,松鼠,猴子,燕子,老牛,壁虎)
【活动过程】
一、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咱们来一起听一下吧!(歌曲《小画家》)
提问:1.歌曲中的小画家是谁啊?(丁丁)2.丁丁画的什么?画的怎么样啊?(螃蟹四条腿,鸭子小尖嘴,兔子圆耳朵,大马没尾巴)3.丁丁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画家?
教师小结:丁丁做事不认真,没有认真观察,只说大话,所以没有画好,我们小朋友可不要向他学习。
二、找尾巴: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宝盒”呢!你们来猜猜里面有什么?(教师故作神秘状)“宝盒宝盒魔力大,里面到底都有啥?”孩子们,猜出来了吗?现在我让一个小朋友来把宝物拿出来!
出示动物尾巴:(一个小朋友拿一个)
金鱼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嘴唇,花瓣)金鱼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啊?
松鼠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桃子,雨伞,小船)
燕子的尾巴:像什么?(剪刀,岔子,牛角)
猴子的尾巴:像什么?(蛇,蚯蚓,绳子)
老牛的尾巴:像什么?(勺子。气球,蝌蚪)
出示每种动物尾巴的时候给幼儿讲讲尾巴的用处。
师:“魔法盒里还有啥,让我再来摸摸她”,幼儿继续摸出动物的身子。
咦?这是谁啊?它怎么了?(引出尾巴没有了)它的尾巴去哪了?我们来帮它找找吧!(让幼儿自己去帮各种动物找到尾巴,把它们连起来)
最后出示壁虎的尾巴:咦?这是谁的尾巴呀?它的身子去哪了?(课前把壁虎的身子藏好)咱们来帮它找找吧!这时放故事《神奇的尾巴》
三、欣赏故事:
提问:
1、故事里都有谁啊?
2、它们发生的什么事?
3、它们的尾巴断了怎么办了?(知道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长出新的尾巴,蚯蚓的尾巴断了,可以长成新的蚯蚓)
【活动延伸】
游戏《揪尾巴》
动物的尾巴可真神奇,现在我们也来变成小动物,一起来玩揪尾巴的游戏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会区别里外,能正确运用方位词里、外。
2、能运用方位词“里”“外”正确表述物体的方位。
3、喜欢和同伴一起探究方位,乐意表达自己的经验和发现。
活动准备:
1、布置情境:用床、被子、梳妆台、书包、手套、脸盆、整理箱、小桌子、小盒子、果盘、花篮等布置小熊家的场景。
2、场地帖好圆形的图形;小汽车一辆装在小盒子;糖果若干、小熊头饰一个、小篮子一个(小熊用)。
3、大图片
活动过程:
一、 以给小熊送礼物导入活动,初步感知对空间方位“里”的认识,并学习运用方位词“里”。
1、教师引导:“小朋友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它邀请我们去做客,想去吗?拿好礼物出发吧。”教师带领幼儿说着儿歌去做客,以小熊不在家,请小伙伴先进屋里,感受“里
2、幼儿藏礼物:引导幼儿用“里”表示礼物藏的地方。
3、小熊找礼物:帮助幼儿巩固“里”
4、接礼物:以小熊准备礼物请幼儿从**里拿出来形式巩固“里”。二、通过课件发现物体的里外关系,巩固对里、外的认识。
教师引导:“小熊,听说你家里还有一个很大的院子呢,可以带我们参观一下吗?哇,你家的'院子好大呀!小朋友请你仔细的看,院子的里面有什么玩具?”再说说院子的外面有什么玩具?
三、游戏“跳图形”。
师:“小熊你们家有这么多玩具,我们可以玩玩吗?跳圈的形式巩固认识“里”“外”四、游戏“变成蒙古包”,进一步巩固对里、外的认识。
1、第一次游戏,巩固“里”。
师:小熊你家里还有好玩的玩具吗?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彩虹伞变蒙古包的游戏吧?我们一起来变,一举手走一走,二放下蹲一蹲,三举起钻进来,变成一个蒙古包。小朋友,我们现在在哪里?在蒙古包里你有什么感觉?好,现在我们钻到蒙古包的外面去吧。小朋友我们现在在哪里?(在蒙古包的外面)
2、第二次游戏,巩固“外”。
师:“好不好玩?我们再来玩一遍好不好?”念儿歌:一举手走一走,二放下蹲一蹲,三举起钻进来,变成一个蒙古包。问个别的孩子:“我们现在又在哪里了?这是我们自己用彩虹伞变成的蒙古包,很有趣是不是,现在我们一起钻到蒙古包的外面去吧。
3、结束。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在小熊家玩的高不高兴?谢谢小熊和我们玩这么有趣的游戏,时间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家了,和小熊再见吧!”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正确的运用方位词“里”“外”表述物品的位置。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小球站稳了(中班科学)。
2.探索发现利用一张纸使小球稳定的方法。
3.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准备:乒乓球和纸。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球的经验,知道球滚动的特性。
环境准备:体育区角投放的兵乓球。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发现现象。
1. 幼儿自由玩球.
2.幼儿将球放在柜子上,引导幼儿发现小球在桌面容易滚落的现象。
二、提出问题,幼儿设想,幼儿教案《小球站稳了(中班科学)》。
1.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球站稳 ?
2.鼓励幼儿大胆设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3. 再次提出问题:能不能想办法就用一张纸让小球站稳?
4. 鼓励幼儿动脑筋.再次大胆设想,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动手尝试,实践想法。
1.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纸帮助小球站稳 .
2.教师观察,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
四、交流。
1.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做法,展示成果.
3.将作品陈列在柜子上,幼儿集体欣赏大家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的教案11-15
科学活动教案11-04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荐】科学活动教案06-12
科学活动教案【精】06-12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1-27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2-11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3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5-09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三篇12-23